贡茶故事之君山银针

发布时间 : 2020-10-29
君山银针保存 食之契约红茶故事 君山银针茶怎么泡

君山银针保存。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贡茶故事之君山银针”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君山银针产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洞庭天下水”,八百里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无限。“君山神仙岛”,小小的君山岛上堆积布满了中华民族的无数故事。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据传初唐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八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在君山岛上。后来,他修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冲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又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黄翎毛"。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天子宠爱,遂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定为贡品。有一年进贡时,船过长江,由于风浪颠簸把随船带来的白鹤井水给泼掉了。押船的州官吓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鱼目混珠。运到长安后,皇帝泡茶,只见茶叶上下浮沉却不见白鹤冲天,心中纳闷,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岂料金口一开,即为玉言,从此白鹤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鹤真人也不知所踪。但是白鹤茶却流传下来,即是今天的君山银针茶。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cy316.com编辑推荐

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名茶鉴赏

君山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因茶叶满披茸毛,底色金黄,冲泡后如黄色羽毛一样根根竖立而一度被称为黄翎毛。相传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到君山银针,十分赞许,将其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属黄茶类,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雅号金镶玉,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三起三落,浑然一体,确为茶中奇观,入口则清香沁人,齿颊留芳。

名茶传说

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据传初唐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八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在君山岛上。后来,他修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冲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又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黄翎毛。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天子宠爱,遂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定为贡品。

有一年进贡时,船过长江,由于风浪颠簸把随船带来的白鹤井水给泼掉了。押船的州官吓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鱼目混珠。运到长安后,皇帝泡茶,只见茶叶上下浮沉却不见白鹤冲天,心中纳闷,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岂料金口一开,即为玉言,从此白鹤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鹤真人也不知所踪。但是白鹤茶却流传下来,即是今天的君山银针茶。

关于君山银针的传说


君山银针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又名洞庭山,为湖南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中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三月至九月间的相对湿度约为80%,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

君山银针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

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传说后唐明宗李存宜在天成元年(926年)登基时,正是初冬的清晨,大殿里虽说备有炭火,但还是有些寒意。为了让皇上暖和暖和,侍从太监当场为他冲泡了一杯茶。当开水倒人茶杯里时,立时一股水汽氤氲而生,这股水汽像云又像雾,其形状有如白鹤,向明宗点了点头,就飘然而逝。接着茶杯里的茶叶根根悬在水面直立游动,旋即又徐徐下沉。

明宗见此情景十分高兴,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侍从太监本来就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他马上迎合皇上说:"这是吉祥的征兆。白鹤点头飞升,是暗示皇上洪福齐天;茶芽竖立游动,是表示黎民百姓对皇上的由衷敬仰;茶芽缓缓降落,是意味着对皇上五体投地的臣服。"明宗听了非常愉快地问道:"这是什么茶?"侍从太监连忙回答说:"这是用白鹤泉的泉水冲泡的君山银宗说:"既然君山银针这么好,就让他们每年进贡这种茶吧!"这样,君山银针就成了皇上赐封的贡茶,从此列为名茶。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1]

君山银针名字的来历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下面具体介绍下关于君山银针名字的来历:

君山银针名字的来历一:

传说在唐代的时候,君山银针茶当时并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白鹤茶。再唐朝初年的时候,在君山岛上住着一个被人们称为白鹤仙人的修仙道士,他之前都在外面世界云游八方,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他得到了仙人们赠送给他的茶苗。之后白鹤仙人来到君山岛上,被这边所吸引,定居此岛上,修建的白鹤道观,并挖机了一口井,命名为白鹤井。

白鹤真人将茶苗种植在道观中,用白鹤井的井水进行浇灌,等其成熟后,采制茶叶制成白成品茶。冲泡此茶也是用白鹤井中的井水。在冲泡时,茶香浓郁,烟雾升起,一只白鹤随着水汽冲天而去。因此人们就将此茶称为了白鹤茶。后来此事被天子知晓,天子十分欣喜,就命人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最为贡品进贡。

君山银针名字的来历二: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君山银针名字的来历三:

很早以前,君山脚下住着一个名叫张顺的,因经常助人为乐而感动了湖里的龙王,为此送给他一颗宝珠。为让宝珠造福乡亲,他把宝珠种到君山青螺峰顶上,便长出了有名的君山银针茶树。君山银针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流行,后梁时君山银针曾被纳为贡茶。《红楼梦》中妙玉用梅花上的积雪来烹煮老君眉茶,指的就是君山银针茶。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君山银针茶。1965年举办的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章,被誉为金镶玉,誉满国内外。

扩展阅读:君山银针的特点

芽头茁壮,紧实而挺直,白毫显露,茶芽大小长短均匀,形如银针,内呈金黄色。饮用时,将君山银针放入玻璃杯内,以沸水冲泡,这时茶叶在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踊跃上冲,悬空竖立,继而上下浮动,然后徐下沉,簇立杯底。军人视之谓刀枪林立,文人赞叹如雨后春笋,艺人偏说是金菊怒放。君山银针茶汁杏黄,香气清鲜,叶底明亮,又被人称作琼浆玉液。

易武贡茶的历史故事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树茶很纯、茶劲十足,香气挂杯且持久,耐泡,叶底鲜嫩,汤色金黄通透,看上去没有什么内涵,喝起来却使人大吃一惊,忘记不了。 易武茶具有很长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易武贡茶的历史故事。

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茶人涌入易武,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之众(俗称:奔茶山),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寨寨有茶山,茶林连茶林的格局。但因当时,茶山事端不断,清政府严禁客商入山作茶。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够茶,茶商才得复入。

据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当然就要优先进贡京师。官使们将普洱茶献进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

《普洱府志》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倚邦等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园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既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重团茶及用锡瓶装的芽茶、蕊心茶和以小匣装的茶膏。

据阮福查阅《贡茶案册》所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之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买办收茶瓶、缎匣,木箱等费。

贡茶极为考究,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易武和倚邦过去的茶农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意为采办贡茶是天旨,是皇帝的指令,自己的事情再忙都得放弃,以采办贡茶为要。因为贡茶任务完成了,老百姓的茶叶才能上市,民间也才能贩卖。在加工过程中逐渐由茶商设店,官府派专人监制为主。如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

关于易武贡茶的历史故事,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希望这样的介绍能给想了解普洱茶文化的朋友带来帮助。

茶业政策之贡茶


贡茶[Tributetea]古代进奉给皇室饮用的茶叶。

始见于晋。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唐时不但各地名茶人贡,而且还设立专门采制供王室御用的贡焙。唐大历五年(770),在湖州长兴及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交界处顾渚山设贡焙,起初仅供五百串,后加至两千串、一万串,至会昌中,贡额增加到一万八千四百斤。

《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及唐代贡茶的地方,达十七州之多;其中以阳羡、紫笋和雅州的蒙顶茶最为有名。五代贡茶数量更多,《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载,乾化五年(915),两浙进大方茶二万斤;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载,马殷岁贡后梁茶二十五万斤;《宋史钱俶传》载,吴越一次向宋太宗贡浙茶十万斤,建茶万斤。更有甚者,《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载,显德五年(958)春,江南李景,遣宰相一次献茶达五十万斤。

宋代贡茶更盛。入宋以后,宋太祖首先易贡焙于建州北苑。《宋史食货志茶下》:建宁蜡茶,北苑为第一。其最佳者日社前,次曰火前,又日雨前,所以供玉食、备赐予。太平兴国始置。大观以后制愈精,数愈多,胯式屡变而品不一,岁贡片茶二十一万六千斤。元代御茶园由建瓯移焙邻近的武夷山。袭唐宋贡制,仍以采造团饼为主。

明洪武初,太祖朱元璋罢团茶改贡芽茶,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散茶生产和用开水冲泡饮茶方式的发展。据明代谈迁《枣林杂俎》载:明代有四十四州县贡茶,虽主要改贡芽茶,但数量仍达四千斤。清代贡茶与明制同,除田赋性质的土贡外,各地名茶均在其列。

贡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茶开发及茶叶栽培、采造技术的提高,并促进了包装、贮存技术的进步。有不容置疑的影响。

茶业政策之宋代贡茶


宋代贡茶[TributeteainSongDynasty]宋代各地向朝廷进贡的茶叶。

随着宋茶叶生产及制茶技术的提高,宋代各地名茶的进献,在数量和地域上,都有较大发展。《宋史》载,宋代贡茶地区达三十余州郡,约占全国产茶七十个州郡之半。

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宋贡焙废顾渚,改置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北苑,建茶声誉鹊起,成为贡茶主要品种。自此北苑便成为全国生产贡茶的主要基地,公私之焙多时达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其主要贡焙有三十二焙。

北苑最初生产的贡茶,为蜡面茶。后丁谓、蔡襄相继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分别创制大、小龙凤茶上贡。元丰(1078~1085)中,贾青任福建路转运使,又制密云龙,双角团袋。绍圣(1094~1098)中,有瑞云翔龙。

到北宋末,贡茶名目多达四十一种共五万余片,精品也在五千片左右。每种贡品的制作工艺、研磨、焙制时间,都有严格的操作顺序和具体规定;极品贡茶制作精细,成本极高,一饼四十缗,远胜黄金。北苑贡焙中,日役千夫,工价万金。

茶业政策之唐代贡茶


唐代贡茶[TributeteainTangDynasty]唐代各地向朝廷进贡的茶叶。

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唐代贡茶其初仅安康郡贡茶芽一斤,夷陵郡(治今湖北宜昌)贡茶二百五十斤,灵溪郡(治今湖南龙山县)贡茶芽二百斤。官置贡焙始于代宗大历五年(770),据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大历五年,因宜兴难以完成贡额,命湖州长兴均贡,置贡茶院于顾渚,由大历至贞元十七年(770~798),经历任湖州刺史袁高、于颇、李吉甫、李词等相继督办,湖州紫笋贡茶名噪全国,贡额由五百串增为一万八千四百斤。定时每年于清明前急程递送长安。

唐代后期,随王室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唐代贡茶地区增加.数量上升。唐代裴汶《茶述》称:今宇内为土贡者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最上;其次则寿州、阳羡(一作义兴)、碧涧、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新唐书地理志》记及的贡茶地点由三处增加为五道十七州。

白毫银针的传说故事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