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银花的神秘传说

发布时间 : 2020-10-29
金银花茶 金银花茶的功效

金银花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有关金银花的神秘传说”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银花是一种非常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一种药品和茶叶。它是一味药食两用的品种,它在临床上可用于很多病症。在现代人们的印象里,中医似乎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其实这是对中医药不了解。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说说金银花的神奇之处。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药在治疗急症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传中原某村有一户土财主,在五十岁那年才得了一个宝贝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宠爱有加。某天早上,他儿子在菜地里摘了一些鲜嫩的黄瓜、茄子吃了。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他儿子突然感到肚子疼得厉害,浑身发热,随后就开始拉稀,大便中还出现脓血粘冻,排便时感到肚子坠胀。土财主见此情景,心急如焚,急忙让仆人去请本村的郎中,但本村郎中碰巧到十里外的邻村出诊去了,天黑后才能回来。土财主一听,更加焦躁不安,情急之中,他忽然想到一个人。此人是谁呢?原来这个人是本村的穷秀才,平素他与本村的郎中交往甚密,粗通医术,于是土财主只得让仆人去请张先生。教书先生来到土财主家,首先为患儿诊脉,看了看舌苔,问了一下发病经过,断定此病为下痢,随后带人到地里去采金银花,又找了一些白蜜,经过一番调制,让患儿频频服用,经过一个多时辰,病情大大缓解。天黑之后,本村的郎中从邻村出诊回来,也闻讯来到土财主家,对张先生的处置表示肯定。第二天,土财主按照张先生的嘱咐,又给他儿子用了一些养胃之品,患儿便康复了。

中医认为,金银花味甘,性寒。入肺、胃、心、脾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瘟病发热、咽喉肿痛、热毒血痢、中毒等。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本品花的颜色有黄白两种,所以叫金银花。金银花系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我国大部地区均产,而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产的质量较佳。每年5—6月间,在晴天清晨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摊席上晒干或阴干,并注意翻动,否则容易变黑,忌在烈日下曝晒,曝晒或微火烘干者色较暗,不如晾干者佳。

近年来,金银花用于药茶非常流行,但要特别注意其品质。业内专家指出,金银花产于河南怀庆(今河南焦作一带)者叫淮密,色黄白,软糯而净,朵粗长,有细毛者为佳;产于禹州(今河南许昌西部)者叫禹密,花朵较小,无细毛,易于变色,尚佳。产于济南者叫济银,色深黄,朵碎者次;产于安徽亳州者,朵小性粳,更次;产于湖北、广东者,色黄黑,梗多屑肿,气味具浊,不堪入药。

大家会发现,好的东西很容易有造假的。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多看看,学一学如何挑选。本来是想吃了健康,到最后别再让假药坑了自己。

小编推荐

金银花茶名字的由来


金银花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我们经常会用其与开水一起冲泡作为降火的凉茶饮用,有时候在医院的中药配方中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那么金银花茶的名字由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叫做金银花茶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据有关史实记载,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七纵孟获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对于当地的环境不了解,中了山岚瘴气。后来在经一小村寨时,看到村民们个个面黄饥瘦,诸葛亮顿起恻隐之心,发放军粮施救。村民们十分感谢,一土著白发老人得知许多蜀兵患了热毒病时,便叫来自己的一对孪生孙女儿:金花、银花,你们去采几筐仙药来为蜀军解难。

然而三天后,姐妹仍未归来。人们多方寻找,在一处山崖,只见两只药筐中已采满了草药,筐边有野狼的足迹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之后蜀军将士吃了草药得救了,而金花、银花却为此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她们,人们就把这种草药开的花叫作金银花。

这就是金银花名字由来的记载,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金银花茶就有解毒祛热的作用。经常饮用此茶,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护肤美容的良好功效。

有关茶的记载传说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茶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关系到茶文物十分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山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遗址等等,无一不是茶文物的组成部分。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联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迹。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此外,在湖南省县还有神农墓与神农庙。县原属茶陵县,在西汉时,就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

从上可见,神农与茶似有联系。唐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人。他所著的《茶经》,茶学者经常提到的还有33种版本存世。在他的家乡,保存有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收藏了为纪念茶坛宗师陆羽的古雁桥和《古雁桥碑》刻等。陆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内的陆子井遗址已开始修复。当年,陆羽考察茶情,传授茶风,探寻泉水所到之处,仍留有不少古迹。现存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传为陆羽品题,由元代赵孟书,号称天下第二泉。苏州虎丘的陆羽井,井口一丈见方,四壁镶石,俗称观音泉。元人顾瑛称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青,也是陆羽当年烧水煮茶品之处。《陆文学自传》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肃宗年号,即公元760~761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说他与诗僧皎然同居于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还在,苕溪犹存,这一带人民饮茶仍保持陆羽遗风。属苕溪流域的浙江省余杭县,据古籍《双溪十景》记载:翁泉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翁,著有茶经传世,隐居将军山麓之泉畔。如今,将军山焚麓的陆家井,虽历经1200余年,但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仍叫此井为翁泉或陆家井。

有关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谚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5.青城茶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6.花王与茶姑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龙井茶与虎跑泉美丽神秘的传说


龙井茶不凡的品质历来受到茶人的赞美。明代高濂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龙井茶、虎跑泉是闻名的杭州双绝。古往今来的几千年间,关于龙井茶的传说、故事很多,使龙井茶更充满了神秘色彩。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10多棵绿绿的茶树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刚采的一把茶叶往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茶叶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发出来的。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18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18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有不少人还专程去察访一番,并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名为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时见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童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丈,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落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儿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在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在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羌族部落,由于部落纷争,长年征战,羌族的一支(部落)为避免遭受战乱之苦,顺江而下,这个民族来到此地,首称一郎族,后改为二郎族,往后称为布郎族。由于处居山林,常年与野兽为伴,飞禽为伍,千百年来过着原始的部落生活。因居山林,生活贫困落后,当时唯有苦荞一直是他们的主粮,黑茶交易一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和饮品。千百年来,民间就有顺口溜“阿维人来阿维人,烤罐苦茶献祖坟”。茶叶远古在白莺山的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白莺山,原叫白鹰山。据云县原政协副主席郑有林同志提供的他于80年代到白莺山考察了解收集的资料,白莺山,原称阿维,是四维中的一维(分阿维上庄和阿维下庄。上庄白莺山是第五保,下庄草籽是第六保),阿维上庄就是现在的白莺山村,后来,白莺山村隶属茂兰的辖区,叫中山公社(含核桃林)、中山乡。1978年改为白莺山大队(隶属漫湾镇)。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常年有水牛来打泥洗澡,潭边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常在树梢栖息,远远望去象一棵棵开满白花的大树,大鹰飞起,铺天盖地,象棉花散飘在空中,白茫茫一片,被人们很形象的喻为——白鹰山。为秀美的山寨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后来,人们就将此林畜禽与人天然和皆的美景之地叫做白鹰山。

在生活中,人们发现,大鹰是食肉的飞禽,常常攻击饲养的小鸡和能吃老鼠的蛇等益虫,专与人作对,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为生存而战,曾发生过“人鹰之战”。经过多年的人鹰之战,鹰逐渐减少,随之替代的“白莺”队伍逐渐壮大,因白莺叫声清脆,形体美丽,与人和谐。当地人就把“鹰”字有意的写成了“莺”字,一直沿用至今。据白鹰山施姓祖碑墓志中载,清嘉庆年间,有施姓迁入云州(今云县)定居阿维(现在的白莺山)。时至今日,景东南涧的茶商们把白莺山的茶喜称“阿维茶”,原因就出于此。通过文化交流,互通婚俗,学习先进文化等几经演变,新的替代旧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与提高,对白莺山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浓厚的民族、民俗等基础。

茶叶对白莺山来说,从古至今,都是当地布朗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一是男女老少都有饮茶的习惯一天也离不开茶;二是经济收入来源中茶叶收入占重大的比例。经过刘士高、查映昌多年来的调查和向本村高龄的老人了解收集,据说在100多年前,白莺山村就有以“赶茶会”活动的形式(“开茶会、品茶味、评精品、贡茶叶、推良种”)来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传说。

即说的是在白莺山内的“大河锁水阁”(是早年的道庙,住过道人,解放前叫大河街),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这天,村内居住各族的族长,带上精心准备好本族采制的茶叶和茶具,带上族丁和泡茶工到“大河锁水阁”集中,本村区域内所涉及族长到齐后,赶茶会活动由“大河锁水阁”的蔡道长主持,在统一时间内,各族族长安排泡茶工在规定席位上摆上茶叶和茶具,现场展示进行泡制熟、生两种茶的茶艺,请所参会人轮流进行品尝,把所参评的茶品完后,作点评发言,按多数人的观点定级,由主持人进行登记,分出一、二、三级茶族。一级茶族有一定货币奖励;二级茶族奖200市斤(当时16两为一斤)贡茶;三级茶族奖100市斤贡茶。这些奖品,由三级以下的茶族进行平均准备。

定于农历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进行验收。同时,活动要求一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300市斤;二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200市斤,三级茶族采集本族获奖茶品种的茶子100市斤;这些茶子同样要求于四月一日交到“大河锁水阁”经茶会主持人验收。到农历四月十六日,各族族长又要带上族丁到“大河锁水阁”集中,对一、二、三级茶族进行颁奖领贡,三级以下茶族来领取茶子,带回作优良品种进行推广。

据说这种品茶、评茶并以物资和精神鼓励来推动茶产业的茶会活动连续举办了很多年,后来因主持茶会的老道长驾鹤西去,此项活动就中断了。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人丁兴旺,铃响马帮,最多达4000多人,上千匹马帮,外地的有祥云、巍山、南涧和景东的客商,祥云人主要是驭盐巴到此交换。当时,外来客商过景云桥达新村街进行盐与茶等交换,次日晨从新村街到大河街购物交换,再从大河街经山神丫口(现在村委会旁)过哨街驿站到神洲古渡,船渡澜沧江返回各地。传至今日最出名的是祥云来的马锅头——刘大度,可以说是盐巴文化与茶文化的传播者。这个“赶茶会”的活动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加速了茶叶优良品种的推广。白莺山至今有百年以上古茶树12400多亩(林业勾图)183.39万株,据当地茶农介绍,茶树品种主要有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贺庆茶、黑藤茶、大叶勐库茶等。

据传说,当时每年举办的赶茶会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装订成册,存放在“大河锁水阁”的寺庙内,但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运动中,将这些珍贵的茶文化历史资料全部查封烧毁,实在可叹!按云县有关史料记载,云县境内最先进入云县的民族定居在阿维乡(原叫阿维中山乡)最早发现茶和以茶救治病人的民族是布朗族,而在白莺山村境内居住的民族原先就是布朗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隶属关系的变革,各民族之间的生产、生活及民族习惯的不断加深,互相交融,有的布朗族改成了彝族。

这种民族成份更改变迁的由来,同样有生动的传说: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因当时茂兰哨街是重要的驿道,人流、物流、信息流要比其他地方快得多,各方面发展要快得多,因此,比邻之下,哨街的彝族要求白莺山的布朗族改为彝族,以壮大势力。按此两大重要历史线索的传说,不难得出结论,白莺山村被砍掉的及现存的成千上万株各品种的茶就是当地布朗族人民祖先们几代人的重大发现与创造,当今幸存下来的多品种而高大、粗壮、古老的茶树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传世佳宝。

所以说茶在白莺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茶农致富的希望,是当地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茶是人们生命的源泉。至今传承延续下来的茶文化除上述之外,还有清明拜墓祭祖奉上一杯清茶的礼俗,表示对发现、饮用、发展、研究茶的祖先们的怀念之情;又如,若遇老年人死去,布朗人习惯用红布包上茶和米塞在嘴里,意思是民以食为天,而茶是生命之源,死去也不能忘记,需永远记住……。若遇18岁以下的人死亡,用红布包茶(不加米)塞在嘴里,表示生命有限,传承祖宗种茶未尽终身,死后也永不忘茶,需继续去种茶。同时也表示活人对死去的人唯茶是进葬一宝不可缺少。此外,白莺山时至今日传承着这样一种民族风俗,就是家家户户,在每年宰年猪时,都不可忘记的履行用茶、米、盐拌在一起撒在杀死的猪身上的仪式,象征意义是说:“送你到极乐世界后,不要去伤害我们的茶树”。

关于本文《有关白莺山茶文化的美丽传说》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的神秘诱惑


最后的茶马古道的神秘诱惑

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主要纽带。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这两条线路是茶马古道的干道或动脉。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所及都在于此。然而,在彩云之南的怒江江边,还存在着另外一条最隐秘、最原始的茶马古道,那就是被称为最后的马帮的贡山丙中洛秋那桶察瓦隆察偶的贡察线。

我在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路线图中反复查找,找来找去,原来这些所谓的路,仅仅是茶马古道大动脉上的一条条微细血管。她对我充满诱惑着,令我不惜用几个月的时间花两次精力去仔细品味这条古道。

茶马古道上的第二条滇藏公路

说起滇藏路,许多人对214国道并不陌生。因它的滇西北一段和从前的马帮线路极度重合。从云南西去西藏,大家几乎都走这条道的。至于怒江大峡谷,在那里隐藏着闻名于世的怒江大拐弯。有人说看完大拐弯和体验过那一带丰富的多民族的人文气息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好看的了。还有梅里雪山,许多并非宗教徒却怀着宗教般热情的朋友在羊年转过这座神山,多少也在峡谷里呆过一段时间。

其实,不管是214国道还是梅里雪山,或者是怒江大峡谷两侧高如云端的碧罗和高黎贡山等等,即使你走遍了,那其实还远远不够。因为,伴随着横断山走势的还有一条鲜为人知鲜为人至的马帮线,这条省级公路规模的滇藏线从云南贡山直达西藏察隅。它即将被第二条滇藏线所取代。而它不被山外人重视的程度,就如同这条匍匐在未来新公路脚下封闭的马帮线路一样,同样难以被人记起。

随着第二条滇藏路在此搭建,马帮毕竟再难以其规模雄浑、泥沙俱下般的宏大撞击力呈现在大自然的面前了。有勇气亲近大自然的朋友,完全可以在欣赏完怒江第一弯以后,再往峡谷里更深入仔细地阅读。甚至从214国道进入梅里雪山转山道,至此直抵西藏昌都或西去察隅。那样,你也许可以和马帮一起走在茶马古道上,经历一次他们曾经经历和现在正在经历的艰辛里程。那可是现存马帮文化最真实最丰富的体验啊!马帮偶而也会穿过较为平坦的丛林。

历险第一关:

和马帮一起走过留香岩塌方区

我的古道行始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至此到达察瓦龙中转站休整。从此再北去西藏左贡或西去西藏察隅,两条路给人的印象都鲜活无比。

我的计划是:从青那桶村徒步进入怒江大峡谷,顺着原来的马道走过,然后和马帮会合。向导阿桑说:马帮现在就绕到那座山的背后。因此,走这条道可能要一个礼拜,最多10天时间,要看路好不好走。其实这一段路的艰险连阿桑也没估计到,最后我们走了21天才走到西藏林芝的下察隅镇。

随马锅头央措的日子里,最难忘的历险是通过当地被称为留香岩的大塌方区。有一天,我们的骡马疲惫不堪地行进着,突然远远地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崩塌体高悬于江东岸,形成一个巨大的倒石堆,其顶点高出江面一千多米。整座留香岩的山体呈巨大滑坡状,留香岩并不释放香味,当地人为何取这个名字却不得而知。据说一年中,难免有人和牲口在通过的时候被击伤或发生意外。

提起这个地方,方圆附近的老百姓都流露出谈虎色变的神情。据说将来的新公路上,政府准备投入大量资金建架两座桥梁,两度横跨怒江绕过留香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门关。想必到那时,山外人可以坐在旅游大巴上,隔岸观火般地欣赏留香岩的无敌大全景了。

但眼下通过这个危险地带有两个办法:要么在下午1点之前,趁太阳未把石头烤松软之时鼓足勇气冲过去。如果遇到刮风,只能选择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在江上飞渡,经历两次晕眩的溜索才能跨过塌方区。第一次,我在几乎没有路基的流沙石上面胆战心惊而又小心翼翼地跑过。第二次,我在江上挂着溜梆飞越,耳边掠过呼呼的风声,眼睛直视对岸,根本不敢瞟一眼江面。待魂飞魄散地度到江对岸,拍拍胸口,发现还活着,才放下心来。但此后,相比于从格布到碧土路段的江上的最简易的凹形木头溜梆单手飞越,这里用挂在钢丝上的溜梆过渡,安全系数已大为增加,算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历险第二关:

走过浪漫神奇的马帮路

无论从察瓦龙直达左贡或西去察隅,都是值得选择的极具魅力且富有挑战性的路线。如果能够跟随马帮或当地村民一起走完这段路程,除了能够时刻体验山川之美和人生之痛之外,你会在与当地人的共同行走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首先,从察瓦龙乡北去左贡有两个选择。一条蜿蜒的山路顺着怒江边沿逆行而上,路在格日村弃怒江转向另一条山路最后到达觉麦乡;另一条线路从察瓦龙到格布经碧土和觉麦,最后到达扎玉直至昌都左贡。后者因为某些路段并不依靠在江边,所以必须翻越多处山岭。有时在大山大岭中走上一两天也见不着人影并不奇怪。令人感动的是,当我遇到讲信用重义气的马帮的时候,他们都会义不容辞地接过你肩上的背包,并立刻结为朋友。

明孔村村长旺堆的父亲扎那大叔以前在合作社里赶马四十载。我们在西去察隅的路上相伴而行。由横断山脉向西一路过去,要翻过无数座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垭口。

扎那大叔说从察瓦龙西去下察隅要翻大小不等的五座雪山。这让我心头暗暗为之一震。于是,我在加玛拉山口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来不及喘口气,就径直往山下急急奔走。当时真有一时进天堂,一时被卷进地狱的感觉;在翻越另一座阴冷的诺日娜山口时,迫于空前的寒冷,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马鬃被雨水打湿的蒸汽给身体取暖。

我们有时在石洞里熬过一夜,有时在溪边的平地露宿。但是遇到下雨的日子就难过了。雨水从人字形的胶布往被子里灌,一夜过来,就这么迷迷糊糊捱到天亮。但是,马帮们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走到哪里,都能坦然面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唱不完的歌谣和太阳般灿烂的笑脸始终展示在我们遥远的路途中。

在这段几乎一年中不是下雨就是大雪封山的路途中跋涉,察瓦龙乡的乡长说比打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辛苦。据说当地乡干部恐于道路艰苦,一年只到县上领取两次工资。最后,我和马队还是马不停蹄地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到达西藏下察隅。

站在下察隅这块湿润的土地上,不知道为何,传统和现代的力量让我痛苦地矛盾着。一种来不及咀嚼的慌乱和兴奋徘徊在我的脑际,混杂在我一个多月来走过的如梦似幻的旅程中。河流的呜咽声,老奶奶的白发,不长草的化山,山顶的积雪,还有马帮远去的背影

揭秘神秘的高马“贡茶”


茶为国粹之饮,黑茶尤胜。据相关权威史料记载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千年来被誉为安化黑茶之宗源。鄙人调到安化县田庄乡工作已经整整三年,穿越茶史烟云,追踪史料记载,耳闻茶界口碑,关于高马二溪贡茶的议论已是烂熟于耳。通过近年来的细细品味,仔细想来,这确是真的。北京考古界和茶叶界的专家爬到高马二溪村实地调研,虚心的拜访了许多茶学界前辈,也通过各种场合咨询了不少知名专家,到今天为止,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喜欢品鉴安化黑茶的朋友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下。

一、特殊的生态环境。高马二溪有着特殊的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环境。茶叶一般日照时间以4-6小时为宜,首先,林中茶则可以通过林荫来调节日照,上午和下午均可以通过太阳的斜射形成天然的树荫给茶树营造较好的阴凉环境;其次,杉树、松树、香樟或其他杂树所散发的各种天然香味会被茶叶自然吸收,使茶叶的清香更绵长而浓郁;再次,香樟等特殊林木散发的气味具有很好的杀菌杀虫作用,这也是直接导致高山茶病虫害少、无须治虫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不管是针叶林还是阔叶林,都有树叶的脱落更新,掉落到地上就是茶树最为天然的生态肥料。因此,高马二溪的茶叶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连片茶园,但是近百平方公里的山头,正是这种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成就了它们的自然芬芳。

二、神奇的育茶土壤。高价溪与马家溪两溪广泛分布存在七亿年历史之久的冰碛岩与烂石土壤。如果说冰碛岩是活化石、是七亿年前地壳活动的历史见证,那么烂石土壤就是上苍赐予的九天息壤,就是优质茶叶繁衍生长的天然乐园。整个高马二溪的土壤是上层是烂石,中层是砾石,底层是黄土或黑土。而这些烂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湖南省农科院检测,其中以硒最为可贵,可以防癌,丰富的有益微生矿物元素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的独有的滋润甘甜。

三、独有的地理位置。高马二溪茶叶肥大厚实、经络清晰,内含物质极为丰富,明洪武24年既列为贡茶,故有天生好原料之美誉。震惊业界与世人的奉上严禁茶业禁牌(清道光四年立于境内)近年被发现后,国家考古专家和茶业界权威学者据此考证高马二溪世为皇家茶园所在地。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点湖南省委筹备两百担高马二溪优质安化黑茶作为赠送前苏联友人的高级茶礼。高马二溪茶叶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盖因高马二溪独有的地理位置,它的海拔平均在700-800之间,高则过寒,低则过暖,水雾充足,日照时间长。这个海拔范围内的每片茶叶生长时间是山下一片茶叶生长时间的三倍,使茶叶有充足的时间吸收空气的天然水分和土壤中的各类养分和有益微生矿物质,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高马二溪的茶叶不但叶片修长丰厚而且内含物特别丰富。这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较之其他茶叶所没有的耐泡功能。

作为苗黎大巫的诞生之地,中华民族始祖蚩尤的道场,被誉为苗瑶发祥地之地的古代梅山地区安化县,田庄乡的高马二溪功茶可谓是享誉天下。在明清时代,更是皇帝犒赏甘陕新疆等西北边陲立功将士的最佳清凉饮品,自然绝非是浪得虚名。你若不信的话,安化县田庄乡人民政府真诚的邀请您到高马二溪来做客品茶。

名茶传说|冻顶乌龙的传说


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是台湾知名度极高的茶,在台湾高山乌龙茶最负盛名,被誉为茶中圣品。

冻顶乌龙茶汤清爽怡人,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清雅。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其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冻顶茶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相传在一百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风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壮,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乡亲们喜欢林风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凤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凤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皂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三十六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凤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三十六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凤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