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苏壶

发布时间 : 2020-11-30
红茶沫 苏油茶的功效 绿茶起沫

【www.cy316.com - 红茶沫】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郭沫若与苏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郭沫若与苏壶”相关知识!

郭沫若十分精通茶事。写了很多诗词文艺作品,其中最精彩独到﹑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写于1942的剧作《孔雀胆》。剧中把中国传统的品饮武夷山功夫茶艺搬上舞台。由剧中人王妃与宫女当场把功夫茶的茶艺,展现在观众面前。剧作者对茶艺、茶具十分熟悉,并能深入了解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叹服。

《孔雀胆》写的是元朝末年云南梁王之女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在第二幕梁王宫苑,王妃准备给国王喝武夷茶时的一段戏:

王妃问宫女甲:“茶叶你们是拿的哪一种来的?”“我们拿来的是福建产的武夷茶呢?”王妃:“国王顶喜欢喝这种茶,尤其是喝了一两杯酒之后,他特别喜欢喝很酽的茶,差不多涩的不能进口。这武夷茶的泡法,你们还记得?”“记是记得的,不过最好还是请王妃再教一遍。”王妃:“你把那茶具拿来。”(宫女甲起步到凉亭前……茶壶茶杯之类甚小,杯如酒杯,壶称“苏壶”,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别有一茶洗,形如匜,容纳于一小盘。)

王妃:“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生出的白泡冲掉。这样,茶就得赶快斟了,怎样斟法,记得的吗?”“记得的,把这杯集中起来,提起‘苏壶’,这样的(提壶作手势)很快地轮流着斟,就像在这些茶壶上画圈子。”

今天,我们有些茶文化专家还在探讨“茶文化”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还是80年代提出来的,不知看了王妃的茶艺表演作何感想?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剧中沏茶用的壶称“苏壶”?还解释“实即妇女梳头用之油壶”。“苏壶”至今未见有与之相同之提法,喝功夫茶用的小壶,装了梳头油就不能沏茶了!可能是根据剧情在暗示妇女梳头之“油”,与苏壶中国王要喝的茶“水”,各代表一方,是“油“、”水“不相容吧!这些是不关我们要研究“苏壶”的事。

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说,70岁的他,游览武夷山到曼亭峰天游寺品武夷茶时,用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此书流传甚广。除此,所有品饮武夷功夫茶的书中,无不明示使用紫砂小壶。据说该剧演出时,舞台上王妃使用的道具,就是紫砂小壶。可为什么郭沫若要叫“苏壶呢”?因为该剧是元末云南梁王宫苑的故事,而紫砂器的兴盛时期是在明朝中后期。明代很多茶书如朱权《茶谱》、钱椿年《茶谱》、顾元庆《茶谱》、田艺衡《煮泉小品》、陆树声《茶寮记》、屠隆《茶说》、陈师《茶考》、张源《茶录》等,所有讲到茶壶、茶杯均不提紫砂。为增强时代感,不叫紫砂壶,而叫“苏壶”,极有可能是因为紫砂壶产自江苏,所以用产地名之。CY316.coM

郭沫若既是剧作家,又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虽然《孔雀胆》是文艺作品,有所谓“戏说”因素,可是像他这样的“大家”,是不会毫无根据地凭空杜撰的。纵观历史,饮茶的茶具是随着饮茶方式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饮茶的方式变化而变化。元代饮茶完全进入清茶阶段,茶不再煮,只冲泡。壶的功夫变化,饮茶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成熟的功夫茶艺,已然反映在文艺作品中。清寄泉的《蝶阶外史·功夫茶》中:“壶皆宜兴紫砂质。供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功夫茶使用茶具,讲究用紫砂壶,富贵人家还要用供春,时大彬等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郭沫若把以小壶小杯为主要特点的功夫茶艺,写进剧本,搬上舞台,陡增了高雅清丽的艺术氛围,活化了紫砂壶在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知道也只有紫砂茶具的美感,才能与宫苑高贵豪华的气派相吻合,才能客观地反映宫苑生活的真实历史感。

小编推荐

苏廙《十六汤品》欣赏


《十六汤品》苏廙

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自第四至第六。以器类标者共五品,自第七至第十一。以薪火论者共五品,自十二至十六。

第一, 得一汤

火绩已储,水性乃尽,如斗中米,如称上鱼,高低适平,无过不及为度,盖一而偏杂者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汤得一可建汤勋。

第二, 婴汤

薪火方交,水釜才识,急取旋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

第三, 百寿汤,一名白发汤

人过百息墨水逾十沸,或以话阻,或以事废,始取用之,汤已失性矣。敢问鬓苍颜之大老,还可执弓抹矢以取中乎?还可雄登阔步以迈远乎?

第四, 中汤

亦见夫鼓琴者也,声合中则妙;亦见磨墨者也,力合中则浓。声有缓急则琴亡,力有缓急则墨丧,注汤有缓急则茶败。欲汤之中,臂任其责。

第五, 断脉汤

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若手颤臂*,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是犹人之百脉,气血断续,欲寿奚苟,恶毙宜逃。

第六,大壮汤

力士之把针,耕夫之握管,所以不能成功者,伤于粗也。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第七,富贵汤

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所以策功建汤业,贫贱者有不能遂也。汤器之不可舍金银,犹琴之不可舍桐,墨之不可舍胶。

第八,秀碧汤

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琢以为器,秀犹在焉。其汤不良,未之有也。

第九,压一汤

贵厌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岂不为瓶中之压一乎?然勿与夸珍炫豪臭公子道。

第十,缠口汤

猥人俗辈,炼水之器,岂暇深择铜铁铅锡,取热而已矣。是汤也,腥苦且涩。饮之逾时,恶气缠口而不得去。

第十一,减价汤

无油之瓦,渗水而有土气。虽御胯宸缄,且将败德销声。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好事者幸志之。

第十二,法律汤

凡木可以煮汤,不独炭也。惟沃茶之汤非炭不可。在茶家亦有法律:水忌停,薪忌熏。犯律逾法,汤乖,则茶殆矣。

第十三,一面汤

或柴中之麸火,或焚余之虚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炭则不然,实汤之友。

第十四,宵人汤

茶本灵草,触之则败。粪火虽热,恶性未尽。作汤泛茶,减耗香味。

第十五,贼汤

一名贱汤。竹筱树梢,风日干之,燃鼎附瓶,颇甚快意。然体性虚薄,无中和之气,为茶之残贼也。

第十六,大魔汤

调茶在汤之淑慝,而汤最恶烟。燃柴一枝,浓烟蔽室,又安有汤耶。苟用此汤,又安有茶耶。所以为大魔。

唐代的苏廙《十六汤品》茶著作


《十六汤品》,也称作《十六汤》、《汤品》,为唐代的苏廙所作,仅一卷。《十六汤品》为点茶道中的代表之作,其在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廙,其事迹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他约为晚唐五代或五代宋初人,不仅是候汤大家,也是点茶大家。

《十六汤品》大约成书于唐末五代,最迟也是宋初。《郑堂读书记》认为这本书“似宋元间人所伪托,断不出于唐人”。但是这本书已经被陶谷的《清异录》引用,写道“苏廙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以谓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以缓急言者凡三品,以器类标者共五品,以薪火论者共五品”。此书在《四库全书》中存目,题作“汤品”,不著撰者姓名。其刊本有茶书全集本、唐人说荟本、五朝小说本、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

《十六汤品》书中的内容是取自陆羽《茶经》“五之煮”,按照茶水煮沸的情况将其分为“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鼓浪)”,因此他也对汤进行分等,不过却分为十六汤品,他认为茶味就决定于汤的增减。

苏廙在开篇就交代:“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缓急言者凡三品,自第四至第六。以器类标者共五品,自第七至第十一。以薪火论者共五品,自十二至十六”。他认为汤对茶起着主宰性的作用,如果茶很好而汤不好,就和普通茶没什么区别。汤按照开水滚沸情况可分为三品,即书中的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第三品百寿汤;按照灌注开水的缓急分为三品,即书中的第四品中汤、第五品断脉汤、第六品大壮汤;按照沸汤器的不同可分为五品,即书中的第七品富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按照薪火的不同分为五品,即书巾的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品大魔汤。

《十六汤品》和《煎茶水记》一样,算得上现代茶书中的冷门。然而在唐宋之时,二者却颇为风行,到了元明之时,固型茶渐渐被淘汰,水与汤的神秘因此被破除,所以一起被束之高阁。

壶随字贵 字随壶传


宜兴紫砂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其造型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其装饰工艺也随之发展、变化和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工艺形式陶刻、泥绘、镶嵌而在众多装饰手法中,陶刻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它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书画的素材,以刀代笔,但它又有别于一般的绘画性艺术作品,必须多角度地在立体的空间内使绘画、书法与器皿合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陶刻并不难。难在使之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必须要有高超的技巧,因为技巧是实现艺术美的必然条件,也是影响艺术自然美的重要因素。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夺天工,妙超自然。当然,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从事陶刻艺术,要求从业者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陶刻艺术的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陶刻家对美的认知程度的高低对作品层次的高低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陶刻家要善书画,需要像书画家一样长期临习观摩历代优秀书画,同时还要经常写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创作能力。只有善书画者,方能使书画的章法、笔法、墨法转化成陶刻的独特语言,通过刀法表出来,从而使陶刻在紫砂陶的装饰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我们在欣赏紫砂作品丰富的造型美、独有的材质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深厚的人文气息和耐人寻味的把玩性。

唐代着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曾说: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可见陶刻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应以不留刻意雕琢痕迹为美,而是通过刀来表现笔情墨趣,不加粉饰,使紫砂尽显古雅绝伦之美。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陶刻与紫砂,墨海壶天,相得益彰。

紫砂收藏:壶说八道养壶经


常言道:一把壶,光润感理应由内慢慢沁润壶表,如白玉之润,如水坑印石之透,如一个人的学识经验修养从内而外感染身边的人,令人感觉舒心,故有之所谓“壶,人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

那么,深谙此道的河南壶友们是如何养壶的呢?且同我来瞧一瞧。

壶友香香:

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养好后有利于茶汤滋味的释放,且色泽更加匀致;淋茶汤个人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但切记淋完茶汤后需用净水再淋一遍,不然容易养花。

壶友畅畅:

这次领养蚣蝮壶后发现,养花货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抹去茶渍避免留痕。最好用纹理细密、软糯质厚,吸水强、易干燥的茶巾,可能会贵点,但是这钱不能省,养壶茶巾很关键。

壶友兰天:

本届养壶比赛的参赛壶型中,风卷葵、高潘壶等都为老朱泥所制,朱泥色泽艳丽、纹理细腻,为不少紫砂迷们所挚爱。但唯有一点不好,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室外与暖气的室内交替,更不可贸然浇沸水,必须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惊裂”,所以虽为老生常谈,但还是在此提醒各位壶友小心小心再小心。

紫砂壶开壶养壶知识


茶人们常说,紫砂壶是有灵性的。所以,养壶也是紫砂壶收藏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宜兴的制壶工艺师强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一把新出炉的紫砂壶是不能直接用来泡茶的,新壶使用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行话叫做“开壶”。开壶通常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白水煮约一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这一步可以借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第二步,用老豆腐煮约一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第三步,用茶叶煮约一个小时。完成这三个步骤后,紫砂壶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宜兴的制壶工艺师强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养壶如养性,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光泽内敛,宝华内藏,不俗不腻,端庄稳重。

行家都知道,养壶的基础是泥料,好的泥料养出来的壶会很漂亮。反之,泥料不好,花再多的心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究竟怎么“养”壶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壶新泡,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是重香气的茶还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讲究的话,应每壶专侍一种茶。

(2)注意“壶里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将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久累积茶山,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3)把茶渣摆存在壶里以养壶的方式决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味,有害于壶;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4)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不仅手感舒服,且能焕发出紫砂陶之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

(5)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爱壶需用心 养壶要尽心


自古古人做痴人,不乏情痴,路痴,当然茶界当中也有茶痴,壶痴。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紫砂,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广受茶友的喜爱。

拥有一把自己喜欢的紫砂壶,亦是一种缘分,一份珍惜。爱壶需用心,养壶要尽心。紫砂壶喝茶的“铁律”也一定要谨记:

(1)不要为养壶而喝茶,得了胃病不值当的,顺其自然,慢慢来,急不得。

(2)茶壶是用来喝茶的,壶是为茶服务的,要根据茶来选壶,利茶的壶才是好壶,从实用意义上讲,一把用了多年养的很棒的半手工壶用来泡茶要比一把一万块的新壶强很多。

(3)壶形对茶的冲泡影响最大,泥料的区别没什么大影响,一般来说少用方器。

(4)喝茶养壶都是修身养性的雅事,心境平和才好,别一喝茶就抱着茶壶死命擦,拿个小刷子不停刷,茶水猛往壶上淋,口里还不停念着:人勤壶不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实在有伤大雅。

(5)开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尽量把壶里外一些小砂料、杂质、灰尘去掉,等你养到一定程度再想起来就晚了。

(6)泥料不好的壶不等于一定就是加了化料了,有的壶可能是料里的砂不纯,里面有铁、碳酸钙,或者甲泥太多,或者陈腐时间不够或者烧制温度不够等等。需要在开壶的时候反复的煮、泡,让壶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把杂质、泥吐出来。

(7)把茶都喝到肚子里,喝完了把壶内外认真的清净,擦干水迹,敞开壶盖,倒置阴干,完全干透应该在48小时以上。

(8)如果不是为了收藏,只是为了实用喝茶,全手工和半手工区别不大,半手工的性价比更高。全手工大师拍泥片一般是十来下,烧成后泥的双透性好,半手工的泥片靠模具挡胚成型,应该紧一些,从理论上讲可能透气性要些一点,不过这点差别偶目前还没感觉出来。

(9)内养是正途,但是很慢滴,急性子的兄弟就别试了。

(10)外养会很亮,养好了很漂亮,但很快养成的往往是虚光,一刷就掉。同时外养会降低紫砂壶的双透性,不利茶而且容易养花,有的泥料不适用外养。

(11)内外双修是个折中的好办法,一般都用这个。

(12)杂泡其实是个养壶的好办法,就像吃饭不挑食的人一般都很健康。

(13)普耳养壶会很油,铁观音养壶很亮,两种茶都比较快;绿茶养壶很好的说,但是时间长点。

(14)用养壶托不如垫个毛巾。

(15)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不会变味。

(16)经常喝茶的人要多准备几把壶轮着用,好让壶能歇歇干透了,一般一把壶连用三天就要停三天,这样壶才不会不受茶。

(17)淋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

(18)泥好的壶养起来见效快,泥差的见效慢,选一把好泥料的壶养起来事倍功半。

(19)每次喝完茶最好不要在壶里留茶汤,用热水洗净,就像我们吃完饭会刷碗一样。

(20)养茶壶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

(21)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抛光。最好用纹理细一点的,软一些的,吸水好,容易干的,必竟不是当砂纸用,有一种女人化妆用的专用毛巾很好,就是贵了点。

(22)壶还是用小一点的比较好,毕竟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太大了喝不过来,你喝的总是冷茶,伤胃。养起来也费事。

(23)粗砂的壶最好不要外养,很容易花。

(24)你手里的壶千万不要超过二十把,非常累人的说。

(25)水质的不同对养壶有影响,现在一般所用的桶装或瓶装矿泉水里面的矿物质很多,用来泡茶要随时清洁壶表面留下的水迹,时间长了不清洁会留下水垢痕迹,很难去掉。

(26)不要用有油的手去抓壶,更不要把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不用的时候要放在干燥,不落灰尘的地方。

(27)最后一条,切记:把壶放在离老婆和小孩尽量远的地方,不然你会后悔的。切忌最后一条。坐禅看佛家,品茶知天下,花室尽芬芳,袅袅余烟香。

阿珠编辑

银壶如何使用打理?


银壶如何使用打理?

刚刚接触银壶的朋友,可能会觉得银壶太过珍贵,使用过程中往往束手束脚。今天,就讲一讲银壶的使用保养常识,希望壶友们用起银壶、用好银壶。

新壶开壶与保养

高品质银壶制作完成的时候已经做过精细的清洗,存放也相当讲究。开壶的时候,简单烧开一壶水,两三分钟后倒掉,再重复来一次,也就可以了。低品质银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了。

新银壶犹如妙龄少女,面颊吹弹可破。材质越纯银壶越娇嫩,稍硬一些的布擦拭都可能形成表面划痕。新壶开壶后一两个月内,最好每次用完都要趁着有些余温,用麂皮布或其他软布把壶擦拭一遍。

银壶一旦投入使用,表面肯定会发黄变黑。常温下,银会与空气中的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银,银壶变色快与慢主要是由空气成分决定的,加热也会加速变色进程。

加热与表面护理

加热器具。银壶要使用电陶炉或光波炉加热,电磁炉无法加热银壶,也不能在微波炉内使用银壶。明火加热银壶,很容易使银壶迅速变黄变黑,影响品相。

加水控制在七八成满为好。太满容易造成沸水外溢,不仅会把周围东西弄湿造成危险,还会在壶身上形成流痕影响美观。

切忌干烧。壶内无水加热银壶,壶表面会变得“煞白”,光亮度下降,还可能造成壶把上的隔热绳等融化。早期有些日本银壶是用锡焊接的,干烧会造成锡融化导致部件脱落。

银壶外表面清理。可用牙膏、牙粉、棉布擦拭清洗银壶外表面;用擦银布效率更高;发黑严重时需使用专业洗银水。

银壶内壁清理。煮茶会使银壶内壁或多或少留下些茶垢,要及时处理。壶内出现水垢时,可用清水加白醋煮一下,再用清水煮一两次;或用小苏打水浸泡一夜后,用棉布擦拭干净即可。

存放与保养频率

存放避免高硫环境,避免接触海水、温泉。闲置最好用保鲜膜或自封袋密封起来,以隔绝空气中的硫化物。

使用存放过程中避免磕碰。银壶各个部件都比较软,有些磕碰可以修复,有些磕碰无法修复。不要让自己心爱的银壶留下缺陷。

保养频率。使用两三个月的银壶,不必每次每日保养了,一周不少于一次即可。使用两三年的银壶,一个月保养一两次也就可以了。银本身具有安神静气的功效,擦拭银壶的过程也是调节身心的过程。爱壶人士可以经常打理。

一款好银壶,需要您精心呵护。时光流逝,银壶日渐“成熟”。银壶,不再是一件冷冰的器具,而是陪您健康一生的生命伴侣。

“东坡提梁壶”传说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

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

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

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丬丬,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丬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

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题铭壶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