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军:西进打造普洱茶品牌

发布时间 : 2020-11-30
军供普洱茶 军被普洱茶 盛健花茶

【www.cy316.com - 军供普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盛军:西进打造普洱茶品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盛军:西进打造普洱茶品牌”相关知识!

盛军,1962年生于辽宁本溪,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1990~1996年留学日本大阪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1~2007年,任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9项,申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60余篇。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七部委选拔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2007年8月~2009年8月任普洱市副市长,现任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9年8月,在首届香港国际茶展上,一种来自云南普洱的茶饮品——“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方便冲饮的类似咖啡粉末状的普洱茶茶珍通过运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实现了有益成分的科学配比,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原来对普洱茶在发酵环境和生产加工方面的担心。经过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加工后,这种茶珍的成分和口感很统一,而且还可以加入鲜奶饮用。

领军研发这种新产品的是时任普洱市副市长的盛军博士。在普洱市,他喜欢上了普洱茶:“我深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和文化确实有他的道理……”

盛军介绍说,这种经过科学配方和生物发酵技术工艺制备的普洱茶,在动物实验阶段曾用100只老鼠做实验,结果表明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

现在每次吃饭前,盛军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即溶普洱茶珍冲饮,并向客人大力推荐,讲普洱茶的来世今生。盛军说自己一方面是亲身体验普洱茶珍,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普洱茶做科学推广。

在香港国际茶展上,著名作家余秋雨笑言:“自己就是第101只‘老鼠’。”他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许多想喝茶、爱喝茶的人却时常苦于没有闲暇的心情。“普洱茶,闲有闲的喝法,忙有忙的喝法,饮用快捷方便的‘帝泊洱’茶珍给忙碌又爱喝茶的人群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我曾经一度很担心农药残留问题,但‘帝泊洱’茶珍味道好、安全,让我喝得很安心。”

2007年,盛军来到云南普洱市,担任副市长。这位留学日本归来的生物科学家开始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经历,并在这里有了新的收获。

2009年,我们来到普洱市,探访这位留日学人。

乘着越野吉普车,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盘旋而上。路边不时窜出一条狗,或是一只鸡。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居然在路上见到成群的野猪,盛军告诉我们,这是周围的农民饲养的,平时都是放养,所以在山里见到并不稀奇。“我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看生活在这里的人,性情都很温良,因为他不用为了生存去奔忙,渴了,可以喝山里的溪水;饿了,随手就可以摘路边的果子……”

据统计,截止2006年,云南有茶农600多万,很多茶农的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茶叶,原本就脱胎于小农经济,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一个遗产。粗枝大叶,是对普洱茶原料——大叶种茶的形象描述,其实茶农的生活也同样如此。当现今的普洱声名远播,并被注入太多时尚元素时,那些茶农,那一片片茶山依然如故。盛军感慨到:“在这里做事情,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因为村民们并没有太多的欲望,他们很习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有时候,也不能说他们生活节奏慢,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们有一次到一个村子调查,不到20里的山路,我们开车走了4个多小时。当我们跟村民‘抱怨’的时候,没想到村民们说,这就是用脚走的路,不是用车走的……”[page_break]

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营盘山茶博园,万亩茶园里一片青翠伴着时有时无的薄雾浸润着我们的眼底。这里建有普洱茶博物馆,设有体验制茶的作坊及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茶馆,但只见到稀稀疏疏的游人,似乎和一两年前国人对普洱茶的热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似乎在说,喧闹是外面的,这里有自己的节奏。“普洱茶虽是以普洱命名的,但原料并不局限于普洱市,澜沧江流域有469个乡镇产的大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的原料。除了原料不同,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其他的茶不同,它主要是由微生物和生物酶作用的发酵茶。”2年多来,盛军对于普洱茶有了深入的了解。

据介绍,近2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普洱茶发展,规范市场,云南采取了原产地保护措施。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昆明、楚雄、玉溪、红河、文山、大理、保山、德宏等11个州市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确定为普洱茶产地地域范围,普洱茶还被确认为云南特有的地理标识产品。

在来普洱市任副市长之前,盛军是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成立于1934年,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单位。作为所长,他提出了“把问题当学问来研究,把负担当资源来利用”的经营理念,连续4年创造了长春所历史销售最好成绩。2005年,仅水痘疫苗的利润就达9300万元,创造了国内疫苗界的利润最高记录。

来到云南普洱,盛军希望自己能有新的作为。“我是一名生物技术专业出身的挂职干部,如何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作出特殊的贡献,是我来到云南后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着眼点。在对当地生物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后,我发现,茶、林、电、矿是普洱的四大支柱产业,而茶产业是近来发展最快的生物产业,产值由2003年的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4亿元,现已成为普洱市的第一支柱产业。但中国优秀的传统茶产业发展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总结概括为‘四个缺乏’,即‘生产过程科学但缺乏规范,使用效果显著但缺乏科学数据,生产工艺独特但缺乏标准,茶叶品种很多但缺乏品牌’。因此做大普洱茶产业要走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之路。”

2007年,云南普洱市提出了普洱茶发展四阶段,即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和人文普洱,并将2008年定为“科学普洱”元年。希望能通过提升普洱茶的科技含量,从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化、品牌化几个方面促进普洱茶的发展。

以标准规范生产,以功效带动消费,以科学推广市场,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这种新主张让搞生物专业出身的盛军开始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普洱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动力。“目前普洱茶市场低迷、产业低迷,我觉得自己来的正是时候。因为产业低迷正是夯实产业基础的好时机,传统的茶产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完成从产业低迷到产业变革的过程。”

针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普洱市实际,盛军提出了加快茶产业发展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要加大普洱茶功效研究及适应现代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新产品开发力度。茶区别于碳酸饮料的特点是功效,而功效的强弱和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科学数据,因此要加强普洱茶功效的科学研究力度,阐明功效的科学基础;同时要开发适应现代人生活习惯、方便、快捷、卫生的产品。二是加快传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改革,进行标准化研究和成套设备开发,完成技术升级,使其适合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使普洱茶生产实现数字化和半自动化,为形成普洱茶大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三是引进大企业,打造中国茶产业的大品牌,走与英国“立顿”相似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2008年下半年,盛军主持相关部门起草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2008~2010),设定了六个研究和开发领域,该计划被列入云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获得省政府2000万元经费支持(计划连续支持5年,每年2000万元)。

在盛军的组织下,“普洱茶降血糖功能研究”课题组成立,成员由普洱市普洱茶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共同组成。目前,盛军组建了网络实验室和科技平台,每两周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所有研究数据和科研资源团队共享,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应运而生。普洱市与天津天士力集团携手,在普洱市注册了4000万元的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普洱茶食品。盛军主持开展了普洱茶生产的数字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开发工作,已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了半自动化生产工艺、开发了成套生产设备,在2009年5月份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完成了第二代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储备,初步完成了普洱茶产业的技术升级,为普洱茶产业升级和延长茶产业链打下了基础。

盛军说:“我们中国茶生产有几千年了,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缺乏标准,需要我们用现代食品理念和质量意识来规范。建立与国际食品法规相适应的质量标准。”2007年,普洱市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申请成立“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2008年3月获国家正式批准。该中心总投资3200万元,计划在2009年底通过验收,投入使用。这是云南省第三个国家级检测中心,为云南省在未来普洱茶产业发展占领话语权,抢占标准的制高点打下了基础。

2009年,他配合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了100多名留学博士,开展了一次“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百名留学博士云南行活动”;他组织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课题组开展“世界华人生物学家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盛军用东北口音很浓的普通话说:“通俗地说,在食品领域,我们以前做科研主要是解决吃不饱的问题,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增产、增收等进行研究。现在我们研究普洱茶是解决人类吃饱了撑着的问题。普洱茶有很好的调节人体代谢的功能,对高血糖、高血脂、高胆固醇等明显的调节作用……我自己都没想到,高技术在传统产业有这样广泛的应用,研究普洱茶给自己找到了新的事业舞台,有如此广阔的天地。”[page_break]

采访时,与我们同行的《科技日报》记者董志翔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和盛军曾同住一寮,这次两人在普洱相见,分外高兴。那些留学日本的记忆又被一点点地梳理出来。盛军说:“那真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我们这些留日学人,平时忙着学习,工作,有空的时候常会聚在一起。我经常搞‘包子外交、饺子外交’,因为日本人很喜欢吃中国的包子、饺子,但一般留学生包饺子没问题,包包子就比较困难了。和面、擀面、调馅、包……这些我一个人全都可以做,而且我妻子说我包得比她好得多……”

由于出国前的语言基础比较好,在日本,盛军很快就克服了语言关。在他看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一次,女儿就读的学校组织圣诞节活动,需要有人来扮演圣诞老人。幼儿园老师给盛军打来电话希望他参加……圣诞节的时候,装扮成圣诞老人的盛军来到了女儿的学校,虽然女儿事先并不知道,但在现场,细心的女儿还是从他露在外面的手看出了破绽……“女儿说,一看那大黑手,我就知道是爸爸……”

1994年,盛军担任第一届留日博士关西地区生命科学协会理事长。组织讲座、搞演讲……盛军忙得不亦乐乎。当时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还为他们专门购置了投影仪,教育组也成了留学生们的一个活动中心。不管是盛军曾经留学过的日本大阪,还是我们所处的北京,在普洱市政府办公室的司机小刘看来,都很遥远,带我们穿行在普洱市区时,他感叹道:“我喜欢高楼大厦,普洱市太小了……”

临别前,盛军到机场送行。小刘说,我们这里到机场不用着急,看到飞机降落,再往机场走都来得及。

美国人彼德森在他的诗中这样写到:“让我慢下来,让我用头脑的平静抚平狂乱的心。让时间永恒的信念平稳我忙乱的脚步。在一天的迷茫中,请赐给我山丘般永恒的宁静……每天提醒我,比赛并不是最快的人嬴;生活中有比增加速度更多的内容……”

和在日本、长春的时候相比,盛军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节奏慢了很多,但他希望心里的弦能依然奏出自己的节奏。

2009年9月,盛军被任命为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笑称自己是“北方浪人”的盛军,从东北黑土地西行到七彩云下的红土地,扎根在了美丽的云南。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普洱市通过做茶让农民致富是自己找到了科研的归宿。盛军想成为茶马古道上现代科研“马帮”的一员,和他的团队一起驮着发明和创造,给茶农送去财富,给人类送去健康,让中国茶“引”领世界。如今来到云南农业大学,他希望自己能为农业培养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扎根云南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日本回国后,一路西行的盛军依然在演奏自己的西进进行曲……

小编推荐

西双版纳打造普洱茶优质基地


2011年广州茶博会给了西双版纳一项荣誉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这是实至名归。西双版纳历来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和重点产区,是中国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成就了普洱茶,也造就了普洱茶历史的辉煌。

人们说普洱、道普洱,始终绕不开西双版纳这个历史基点,包括古六大茶山在内至今依然遗存在西双版纳州的十二座古茶山,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西双版纳现代茶产业不可复制的十分珍稀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资源。如果说,十二座古茶山抒写了古代及近代普洱茶历史里程碑式的精彩华章的话,那么,一个易武乡,一个勐海县,加在一起完全可以构成大半部近代普洱茶史和现代普洱茶史。那些被茶友们津津乐道的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都是由胎生于易武古镇的商号和勐海茶厂所创造。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普洱茶又盛传天下,大益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大益、七彩云南两家茶企荣膺2011年度中国十大著名茶企业。能在普洱茶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依然是西双版纳的血统。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圣地,是最具中国茶文化魅力地区,西双版纳的普洱茶以品质、以规模、以历史文化的影响力而成为超过一般品牌意义的品牌。

我们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我们需要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未来制造新的辉煌,主管茶产业的州人民政府生物发展办公室主任李庆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同时向记者全面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向去总结历史、设计未来,更需要从横向来寻找与先进省市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以科学发展观来创新文化、创新品牌、提升产业。李庆友说。

2011年,西双版纳全州茶园面积达73.2万亩,产量为2.8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7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不到4亿元。综合效益无论是从茶园平均亩产值,还是茶农人均纯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无论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比或是与先进的名优绿茶产区比,差距依然很大。历史的普洱、文化的普洱,甚至科技的普洱,成就了普洱茶品牌,但声名在外的普洱茶公共品牌的价值,没有让处于种植业的西双版纳茶农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受益最多的是全国的茶商、经销商及少数境内的品牌企业。一个产业,如果处于最前端的种植业,如茶农不能受最大程度的利益,是值得反思的。农民在产业比较效益中,如果选择放弃了茶,没有种植业作支撑的产业,就如空中楼阁,又如何言及产业的发展及产业的辉煌呢?

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的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6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5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在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庆友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西双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普洱茶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是: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1.实施现代生态茶叶生产的十化建设,即:队伍专业化、品种良种化、基地生态化、采摘加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系列化、企业品牌化、营销网络化、管理规范数字化。2.启动4项科技支撑研究项目,即:茶叶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生态茶园试验示范研究;茶叶、茶籽和茶花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不同年龄茶园产量与营养平衡诊断研究。3.创建4个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中心,即: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繁育研究中心、茶叶信息动态管理中心、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茶区气象服务中心。4.构建2个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即:西双版纳茶叶交易平台、西双版纳茶产业形象宣传平台。

明朝——普洱茶品牌形成期


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基本上奠定了现代的茶区范围,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变革,茶类得到了空前发展,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都有了始兴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云南普洱茶作为一种新的茶类,型制工艺都已形成,并以普洱为中心形成新的集散地,普洱茶因之而得名。所形成的异军突起的品牌闻于朝野,逐渐取代无采造法的银生茶。银生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地位也渐渐南移至普洱,新的茶叶生产交易中心普洱逐渐崛起。

普洱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商周时属产里地,西汉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至南朝隶属永昌郡,隋代时为濮部,唐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为步日睑,步日两字有学者研究,是佤语濮人兄弟之意,即指布朗人。当时,苏、张、周、段等白族官员到此镇守,奉命建奉逸城。元属元江路,称普日部。直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称普耳,万历年又改称普洱,普洱才有了现在的名字。

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明朝一统天下后,黔国公沐英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到云南镇守,大量的明军进入云南就地屯田,同时明朝从江南湖广一带大量移民云南,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开发云南的热潮。江南一带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普洱一带茶叶生产的勃兴,普洱逐渐成为新的茶叶生产和集散中心。明朝谢肇涮在《滇略》中记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同处明朝的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而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洱也。从他们两人的记述中可,,,看出,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已由银生茶的散收,无采造法演变为蒸而成团,成为后来称为团茶、饼茶等的紧压茶了,并且由于有最能化物的独特功效,已形成较他茶为独盛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喜品饮的大众茶了。这种既保留了散茶自然真趣,又便于运输和交易,同时兼具团茶美观大方古风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味和优异品质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普洱茶由此异军突起,名遍天下,独领风骚了。

据有关文献记载,明初郑和下西洋,将茶种带到了台湾,从此台湾岛上开始有了茶叶生产。已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天沐先生认为,郑和下西洋时,两万多船员在海上长时间航行都没有患上坏血病,也许因为郑和是云南人,从小有饮茶习惯,是不是茶帮他解了这个难题。或许那时郑和就带着家乡产蒸而成团的普洱茶远渡重洋,如果那样的话,普洱茶早在明:时就已游历了亚洲和非洲那些沿海国家了,只不过没有文字记述罢了。

茶兴于唐盛于宋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华极致的宫廷茶文化。又兴起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还继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传统,把儒学的内省观念渗透到茶饮之中,又将品茶贯穿于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由此一直到元明清各代。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呈现了显著的特点。

一是形成以龙凤茶为代表的精细制茶工艺。

宋代的气候转冷,常年平均气温比唐代低2-3℃,特别是在一次寒潮袭击下,众多茶树受到冻害,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于是生产贡茶的任务南移。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为了取象于龙风,以别庶饮,由此人贡,派遣官员到建安北苑专门监制龙风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图案的一种饼茶。压模成型的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吉祥之物。因而龙凤茶就不同于一般的茶,从而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和皇室与贫民区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宋代创制的龙凤茶,把我国古代蒸青团茶的制作工艺推向一个历史高峰,拓宽了茶的审美范围,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扩展到对形的欣赏,为后代茶叶形制艺术发展,奠定了审美基础。现今云南产的圆茶、七子饼茶之类和旧中国一些茶店里还能见到的龙团凤髓的名茶招牌,就是沿袭宋代龙凤茶而遗留的一些痕迹。

二是斗茶习俗的形成和分茶技艺的出现。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由于官廷、寺庙、文人聚会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博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斗茶之风便日益盛行起来。范忡淹描写茗战的情况说: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不仅在上层社会盛行,还普及到民间,唐庚《斗茶记》记其事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於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

宋代还流行一种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艺,叫做分茶。宋代陶谷《清异录百茶戏》中说:近世有下汤适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玩这种游艺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时盏面上的汤纹就会幻变出各种图样来,犹如一幅幅水墨画,所以有水丹青之称。

斗茶和分茶在点茶技艺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就其性质而言,斗茶是一种茶俗,分茶则主要是茶艺,两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都体现了茶文化丰富的文化意蕴。

三是茶馆的兴盛。

茶馆,又叫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室、茶居等,简而言之,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唐代是茶馆的形成期,宋代则是茶馆的兴盛期。五代十国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茶馆、茶楼也迅速发展和繁荣。京城汴京是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当时茶坊鳞次栉比,尤以闹市和居民集中地为盛。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遇迫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茶馆有盛无衰,处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采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梦粱录》卷十三《铺席》)。《都城纪胜)说城内的茶坊很考究,文化气氛浓郁,室内张挂名人书画,供人消遣。《梦梁录》中也说今杭城茶肆亦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茶坊里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盐鼓汤;暑月添卖雪泡海花酒。

大城市里茶馆兴隆,山乡集镇的茶店茶馆也遍地皆是,只是设施比较简陋。它们或设在山镇,或设于水乡,凡有人群处,必有茶馆。南宋洪迈写的《夷坚志》中,提到茶肆多达百余处,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馆逐渐兴盛起来,茶馆文化也日益发达。

宋代文人著诗文歌吟茶事数量也众多,茶诗文中有涉及对茶政批判的,也有对茶艺、茶道进行细腻人微描写的。宋代的茶学专著也比较多,有25部,比唐代多19部。

景迈山打造世界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


景迈山简介

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东南部的惠民乡。在普洱绿三角(澜沧、西盟、孟连)和西双版纳之间,景迈山是个结合部,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勐遮乡接壤。景迈山距澜沧县城50公里,距普洱237公里,距西双版纳勐海67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120公里。群山、云海、蓝天、山寨、民居、帕哎冷、土著族、佛寺、神树、祭物、古茶、台地茶、森林、鸟鸣等是景迈山环境的特征元素

规划目标

圣地,保护。保护古茶园、原生态环境,传承民族山寨文化,科学的、可持续的建设景迈山新农村,把景迈山发展成为世界经典品牌的5A级旅游景区和普洱茶圣地。以生态保护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环境价值;以经典品牌创建为主线,提升景迈山的世界性知名度。

规划理念

放归自然,闻香识景迈。天人合一,普洱茶圣地。规划要给景迈山的自然松绑,同时也要向生活在城市钢筋混泥土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来景迈山松绑的场所。以古茶为核心、以原始森林为母体、以植物昆虫为指针,最严格地坚守住景迈山的原始生态环境空间。

规划性质

世界唯一的千年万亩古茶园、世界茶源文化遗产地和普洱茶源文化圣地。是以普洱古茶、民族山寨、天然氧吧为特征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区。在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茶人居住的芒景村,完全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奇境,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旅游优势

景迈山旅游发展具有旅游互补性(和西双版纳风景区和普洱绿三角景区互补)、旅游文化性(具有茶源文化景观)、旅游观光性(具有民族山寨景观、生态生物景观)、旅游度假性(具有云海氧吧)的优势。最大优势是茶源圣地的不可替代性。

功能布局“三区一镇八寨”

芒景-芒洪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又由翁基、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四个山寨和帕哎冷茶祖景区等功能区组成。

景迈大寨-大平掌旅游度假区(属山寨区)。主要由芒埂、勐本、景迈大寨、糯干等四个山寨、大平掌古茶园区和云海风光线等功能区组成。

惠民旅游综合服务度假区(属集镇区)。主要由惠民乡政府驻地、现代茶园体验区、传统集市区、宾馆区、夜三角区(酒吧区、大排档餐饮区、现代娱乐等)功能组成。

惠民旅游小镇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酒吧步行街夜景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惠民(景迈)旅游小镇商业街透视效果图

茶树品种与王平盛


王平盛,男,普洱市宁洱县人,生于1948年11月,汉族,研究员。

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后回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王平盛先生一生以茶叶为事业和生活的核心,致力于茶叶生化、茶树品种资源、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从事科技管理等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书记,兼任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副会长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我省著名的茶树品种专家之一。

“六五”期间,参加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保存和利用研究工作,在所内建立全国最大面积30亩的《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现已保存各种珍希茶树资源材料900余份。“七五”、“八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省基金课题和省攻关课题的第二主持人和主要执行人。“九五”期间,他担任国家攻关课题“茶树优良种质评价与利用研究”、省基金课题“云南大叶种优异资源机能性物质研究”主持人;参与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新技术。担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期间,他带领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全力推进全省茶叶科技研究、推广,积极主动帮助勐海县发展规范化密植速成生态茶园。“十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子课题“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农业部基础资金和成果转化项目,省攻关项目“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科技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十一五”期间,分别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云南及周边地区茶树资源调查”,农业部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更新复壮与利用”,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云南省林业厅项目“云南省古茶园(树)保护管理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等研究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次。并结合科研工作先后在《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有“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云南茶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和评价利用”等30多篇,同时,参加了专著《中国茶树品种志》云南部分的编写工作及主编了云南农作物资源志《茶叶篇》。2004年3月至7月,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了西双版纳历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同年11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被州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全州科技成果二等奖。

茶业皖军吹响徽茶崛起号角


安徽作为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近年来,茶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的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茶产业在安徽省被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三百余万人。

安徽省茶叶不但产量大,而且优质品种多,在全国十大名茶行列中,来自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等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名优茶叶品牌不断涌现,茶业种植规模的日渐壮大,在全国已经树起一面茶叶皖军的旗帜。

安徽省农委作为该省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主导部门,为了更好地宣传、展示、推介安徽茶叶和弘扬安徽茶文化,打造安徽名优茶品牌,繁荣安徽省茶产业经济,扩大市场消费,带动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区农民增收,于近期开展了徽茶崛起茶业皖军系列访谈活动,该系列访谈主题为打造优势徽茶品牌、振兴徽茶产业。各市、县农业部门积极参与到徽茶崛起茶业皖军系列访谈活动中,主动融入到茶业皖军的大家庭中,来展示皖茶文化、打亮茶叶品牌。

黄山不仅有毛峰,还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松萝茶。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熙在中安在线演播室里自豪地向主持人介绍,黄山松萝茶产自生态环境绝佳的绿茶金三角休宁县的松萝山,始创于明代弘治年间,誉为徽茶屯绿的鼻祖,历史上一直作为中药的厨房药的茶叶。共同参加访谈的休宁县农委主任宋更生,更是强调农业部门要为企业搭建好平台,积极扶持当地茶产业,提高茶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

访谈通过对各市、县(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和茶叶企业负责人的采访形式,更加直观的向广大网友展现了安徽省各地茶叶品牌,除了让企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还让各市、县(区)农业部门展现了当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我们积极向茶农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与茶农签订有机茶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书,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对于网友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舒城县兰花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凤明在访谈中自信地向网友保证,他们生产的舒城小兰花茶叶有一套严格的追诉机制,在茶园生产、采摘、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消费者喝到口中的是放心安全的有机茶叶。

石台县副县长刘会秋做客访谈现场时介绍,石台县前不久刚举办了茶叶节,请了很多茶商和外宾来到石台县亲自采摘茶叶,对于宣传石台茶叶,打造石台茶叶品牌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共同参与访谈的石台县天方茶叶集团董事长郑孝和介绍,随着企业近几年的逐步发展,在省外各地都建立了专卖店,通过专卖店让这些大的城市了解天方品牌,另外,通过打造雾里青品牌,让安徽的茶叶进入外国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安徽的名茶。

北苑暮秋,千军二梦装


北苑,一个曾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一千多年前,这里出产的茶被茶官们碾成茶膏压成饼,并饰以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进贡给朝廷,博得了龙颜大悦,尤其是当它遇到一位爱茶胜过爱江山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时,它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佶用他独创的瘦金体在纸上为它写下了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欧阳修因为获得一饼御赐的小龙团而激动地清血交零、陆游啜茗后亦激赏建溪官茶天下绝,还有不少文人雅士嗔怪茶圣陆羽不识宝,不第建安之品

就这样,建州与北苑因茶辉耀了四百多年,而与北苑贡茶如影随形的点茶法亦东传日本、朝鲜半岛,影响了日本茶道、韩国荼礼的形成,直到今天这两个地方的荼人都没有忘记这里曾是他们本国茶文化滥觞的祖庭。于是,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社长崔希焕带着一批韩国茶人,选择在这样一个碧空如洗的深秋,不远千里从韩国辗转上海、厦门、安溪来到福州,没来得及多作停留,就匆匆踏上北行建瓯的旅程,去昔日的北苑找寻千年之梦。

在高速路上飞驰了3个多小时后,建瓯市农业局副局长叶海鹰打电话来叫我们不要把车开进建瓯市区,那样会很绕。我们在南雅镇下高速后,驶入205国道,没开多久,就远远看见叶海鹰向我们招手。吃过简餐,我们便直奔此行的目的地--位于建瓯市以东约24公里处的东峰镇。约20分钟的车程,我们在裴桥村一户农家的门前下了车。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迎了上来,他叫游利生,是东峰镇农技站站长。后面这座山叫林垅山,从这里进去就是御焙遗址了。他指着农家旁边的一条小路说。正要动身,随行的韩国营溪宗法轮王寺住持禅慧法师却忙着在收拾大包小包,他要把这些都背上山,此举令当地人颇感不解。

在我们脚下迤逦延伸的是一条碎石子铺成的山路,踩在上面,感觉还有点硌。游利生说,这条山路全长约1.8公里,是今年市政府刚刚花钱铺的,若换作以前的土路,一下雨就很难走了。路旁蓁莽丛积,溪流淙淙,几株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此季虽已深秋,秋阳却很灿烂,山间依旧是郁郁葱葱。

行至半途,游利生在前方的交叉路口旁站住:喏,这是当年的三十二焙之一。我们循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这是一个低缓的丘陵,周围裸露的土壤,不难看出这曾是一片梯田,官焙遗址早就不复存在了,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株橘子树苗,再往上则是一圈密植的橘子树。不过,山顶上几行齐整的茶树,还是让韩国茶人们兴奋了一阵子。游利生转过身,把我们的视线又引到路的另一边。他说,在这杂草中有一口五角形的龙井,也就是北苑御泉,北宋督造北苑贡茶的蔡襄之诗中所描绘的山好水亦珍,清切如甘醴(《北苑十咏御井》)便是它。至今仍有水从井底不断流出,因而这里的草长得特别茂密,但足足有一人多高的草却早已把井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而且草丛下面井水漫流,踏进去会有危险。怎奈难睹芳容,只好继续前行。

又走了近15分钟,我们在途中还经过几处官焙,但无一例外地都被橘子园所代替。望着成片的橘子树,纵然是树上沉甸甸地接着许多快要红了的橘子,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涌上来。禅慧法师亦有同感:书中记载的北苑曾有官焙私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派很壮观的景象,想不到却并非如此。他有点失望地掏出手帕,轻轻擦了擦额角的汗,默默地向前走。

不多时,前方蓊郁的林子里露出一点红--座六角形的橙色琉璃瓦亭榭藏在半山坡上。我们沿着小径,来到事前。亭中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当地人称之为凿字岩。游利生介绍说,这块碑系福建转运使柯适(生卒年不详)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所记,迄今已有963年的历史,而这座亭子正是15年前日本京都茶道资料馆馆长林屋晴三先生为保护这块碑而捐资兴建的。在他的影响下,此后的十多年里,先后又有20多批日本茶人慕名而来寻根问祖。

石碑是用工楷刻成的,全文80字,共10行,每行8字,记载了北苑三十二官焙作坊的名称、方位以及重要茶事,因长年累月地受风化剥蚀,有不少字已斑驳不堪了。为了看清碑文,几位韩国茶人拧开矿泉水瓶,从上往下、从右至左缓缓浇淋,朱红色的字才渐渐显现了出来:

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置亭榭中日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日御泉,前引二泉臼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朔柯适记。

他们凝望着碑上的残字,嘴上默念着,就好像在端详一张布满皱纹与沧桑的脸。

凿字岩左侧砸亦有碑文,为隶书阴刻,记载了宋嘉定庚辰(公元1220年)游人到此摩崖赋诗之事。禅慧绕着石碑看了几遍后,解开大背包,取出一块布席铺在左侧碑文下的空地上,脱了鞋,席地而坐,旁边两位身着韩服的女茶人协助他把茶具、茶粉、茶食等物件准备好。原来他们是要拜祭这座碑!这下,中方人员才恍然大悟禅慧负重登山的真正用意。禅慧小心翼翼地用茶巾将一只只茶碗擦拭干净,一字排开。随后,他打开茶粉罐,用茶粉勺舀了几勺放进一只乳白色的茶碗中,冲入开水,并拈起茶筅搅匀。当茶粉变成糊状时,他又倒了些水进去,继而再周回转动茶筅。很快,茶碗中翠涛泛起,沫饽涌动。

一会儿,他轻轻地放下茶筅,端起茶碗,放进一只木茶盘中,接着起身走到亭下台阶前。他闭上眼,低下头,虔诚地举盘齐眉,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行至碑前,他把茶盘放下,后退三步,向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屈膝跪下,把茶盘周围的枯叶清理干净,低头三拜。祭茶全程的气氛十分庄严肃穆,在场所有人都专注地凝视着禅慧,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只有山谷里偶然传来几声啁啾鸟呜。

祭拜后,禅慧又如前法冲点了2碗茶,1碗自饮,1碗递给大家传饮。他双手捧着茶碗,微闭双目,每啜一口都要在嘴里停留一阵子,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咽下。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品出每一滴茶的滋味。我们接过茶碗,亦是细啜慢饮后再传给离自己最近的人:翠绿的茶汤,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入口苦涩,却转而回甘。喝过茶,几位女茶人,拿起茶点盘,把茶点一一分给众人。啜着茶,吃着茶点,大家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碗中的茶却是完全相同的--因茶而结的茶缘。

山林依然寂静,夕阳返照入亭,碑上剥落的字迹似乎愈发苍老,碑下的那碗茶寂寂不动,仿佛在仰望一段流转千年的时光。一位头发花白的女茶人,端起碗,虔敬地把茶泼洒在亭子四周的地上。一碗茶,还酹先人。

从茶事石刻保护亭下来,我们沿原路返回,来时的风景不差毫厘,心情却感到有几分沉重。一路走走停停,欣赏着此前未曾流连的景致,不知不觉地到了路口。路对面有一大块耀眼的亮色跳进视野,原来是农家旁的球场上晒满了谷子,在阳光下显得金灿灿的。莫嗔茶焙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此情此景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张继《山家》中的真实再现吗?不过,这里早已没有了茶焙,也没有了焙茶时袅袅升起的茶烟,只有碑上一行行冷硬的文字。

下一个地方是去凤凰山,对面的那座山就是了。走在最前头的游利生说。从远处望去,凤凰山果然不枉虚名,山顶微微隆起,两边走向近于平行,好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不出10分钟,车子在山脚的一片茶园前停下。茶园管理地颇为完善,一条条整齐的茶丛依山势而植,前景是林垅山,背景是凤凰山,农舍厂房俨然,层次感分明。叶海鹰说,这里是茶企凯捷集团收购的茶园基地,茶神祠就在里头。

其实,茶神祠很好辨认,满山皆绿,唯独它露出了鲜艳的朱檐。东峰镇文化站站长吴金泉早巳站在庙门前等候,一见到我们,就很热情把我们迎进庙里参观,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这座庙的来龙去脉。他说,茶神庙又叫恭利祠,系北宋初年为纪念北苑茶园的创始人张廷晖而建,原址仅剩几块石头庙基,如今我们处的位置是在原址旁一座名为凤翼庙小庙的基础上新修的。

新庙很宽敞,房顶、柱、梁等无一不是漆成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朱色。身穿宋朝官府的张廷晖神像,右手执玉如意,左手抚须,正襟危坐,头顶正中悬挂一金字木匾,上书行楷北苑茶祖四字。神像前的香案上,还有一尊小型的张廷晖木雕神像,他手执茶杯,作敬茶状。吴金泉说,张廷晖系五代时闽国人,祖祖辈辈都是种茶制茶,因排行老三,又叫张三公。他勤勉且善于经营,很快就成为拥有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山与茶焙的首富。后来,张廷晖在闽国为官,便把这片茶园送给了闽王王审知,成为御茶园,且建瓯地处闽北,北苑之名便由此而来,又经南唐的发展,入宋至鼎盛。张延晖辞世后,张家后人以及茶农为了纪念他,【请愿】北宋皇帝为之立祠供奉香火。每逢明前采茶之际,当地茶农都要到祠中进香礼拜,祈求张三公保佑风调雨顺。

翠耸凤凰山北苑芳名千古誉,烟萦恭利庙茶神业绩万民传。张廷晖已不仅仅是护佑一方的茶神,更是北苑茶辉煌时代一个厚重的注脚。

此次行程的安排可谓是急管繁弦。礼拜过茶神,已近下午5点,天很快就要黑了,时间并不允许我们在凤凰山解鞍少驻,无奈只好与御茶堂、龙凤池、红云岛等北苑遗址擦肩而过,径直去桂林村参访百年矮脚乌龙茶园。

这片约15亩的矮脚乌龙茶园,三面环山,茶丛之间栽植得很紧密,茶蓬上爬满了藤蔓,几乎不容一人侧身而过。这一片矮脚乌龙的树龄至少都在150年以上。吴金泉俯下身,用手拨开茶树底部的枝叶,指着树干说:它又叫软枝乌龙,村里茶农还称其为矮亭仔。上面的苔青很厚,特别是树根部比较粗壮,有很多结结,而且干枝较多且有较多的花斑纹。按照他指示的线索,我们也钻进茶丛观察:树干上披满了一层厚且致密的苔藓,呈现出类似于青铜器上的铜绿色,大致与武夷老枞水仙相类。

茶丛前立着一块百年乌龙的石碑,系1991年6月福建省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市人民政府、福建省茶叶学会为保护茶园而立。碑上还记载这么一桩往事:1990年9月,参力口闽台茶叶学术研讨会的台湾代表吴振铎教授等一行,为台湾乌龙寻根问祖,经考察证实桂林村的百年矮脚乌龙老树正是台湾的主,0乌龙品种。另据吴金泉回忆,2008年11月,台湾茶协会的茶人亦曾率团到此寻访,见到这片茶园时,亦不无感概地说:(台湾冻顶乌龙与矮脚乌龙)花儿一样香,叶片一样大!韩国茶人们听了吴金泉的解说后,纷纷围到石碑前合影留念,流连了很久。太阳西沉,染红了天边,百年茶园沉浸在晚照中,安详地目送我们离开。

远程了,我们又回到高速路上,与御焙、凤凰山、北苑背道而驰。夜幕一点点在后天边拉开,我的心却还未归位。禅慧法师亦然,他在途中即兴创作了两首诗:《北苑踏地》与彳己《望北苑》,诗句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他的哀婉叹息。

:望着窗外四垂的暮色,我的脑海中不停地浮现出古籍、诗词中所记载、描绘的北苑繁华胜!景,而先前的目之所见却是今非昔比。北苑贡茶的荣光,宛如梦幻,千年一梦,随着一个:越来越远的时代背影,走到了时光的尽头。然而,离它并不远、曾与它共享过光彩与荣耀的武夷山,旧时容颜却历久弥新,重新焕发了生机,奇茗冠天下。

北苑贡茶这场既短暂又漫长的千年之梦,什么时候才会醒来,其实,在此次建瓯北苑寻茶之旅成行前,早有耳闻凯捷集团在福州繁华商圈开了一家品牌形象店,店名就与这个在历史上光彩熠熠的茶一模一样-一北苑贡茶。然而,它究竟是攀龙附凤的噱头,还是这千载辉煌的续写?于是,回到福州以后,我们带着满腹疑问与好奇,走访了这家门店。

从店门来看,似乎是时尚元素占了上风。不过,在门楣的最显眼位置、店招所用的字体以及店内货柜柜门上的门把都巧妙地运用了北宋宫墙与官帽椅的抽象造型。推开两扇灰色的大门,跨过门槛,进入店内,第一眼就到镶嵌有39枚红铜色龙团凤饼模型的背景墙,这无疑是店中最有北苑遗风的地方。此外,在店门的右手边,有一八角形的庭院门,白石铺地,石塔灯掩映几竿翠竹,这是一个模仿宋代园林的造景,通过借景的手法来营造北宋宫苑的气氛。尽管如此,眼见的这一切都只是表,那么里--北苑贡茶呢?

我们所做的北苑贡茶,并不只局限于建甄茶,还有武夷茶、政和茶、安溪茶。北苑贡茶品牌运营中心负责人林宇说。有不少业内人士,因为思维定势,总是认为北苑贡茶就是建瓯茶。不可否认,北苑贡茶的确出自建瓯,但这是千年前的事了,此一时非彼一时。在他看来,北苑贡茶是福建茶业发展史最辉煌的一座里程碑,换句话说,北苑贡茶的制茶技艺是后世闽茶制茶技艺之源。北苑贡茶的制作技术是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后来的武夷山、政和、安溪等地的制茶技术,虽然较之最初的(北苑贡茶是蒸青团茶)已是面目全非,但是都是它的流。

为北苑贡茶门店提供品牌形象服务的纵唐品牌设计有限公司资深创意总监陈如山则认为,北苑贡茶只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基点,或者说曾是天下最辉煌的茶,但历史终将成为过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也曾实地走访过官焙,看过凿字岩,也同样为充斥着视野的橘子树而感到遗憾不已。如何去复兴、保护它(北苑贡茶),需要政府的带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去传承北苑贡茶的神。他说,北苑贡茶的制法、点茶技法早已失传,若试图去恢复恐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毕竟时至今日已过千年。凯捷集团建瓯分公司常务副总、建蹶.知名制茶师叶建华进一步分析说,北苑贡茶在今天会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局限性:一方面,它太过奢华,只有皇帝、贵族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享受得起,平民百姓几乎难得一见,无法大范围流传开来;另一方面,在制茶过程中,加入了龙脑,在品饮时又加入了珍果香草,这些添加物会夺去茶的真香。因此,到了明朝,龙团凤饼就盛极难继,而朱元璋一道罢造团茶,改贡散茶的诏令,便宣告了它的寿终正寝。

然而,它的精神-一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语出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却永远没有灭失。它之所以是贡茶,正因为它无论从栽植、采摘,还是加工工艺上都是最好的。传承这样的精神,把贡的基因复制到当代茶的身上去,建E菇也好,武夷岩茶也好,或者安溪铁观音也好,就是把最好的茶呈现给消费者。陈如山说。据叶建华介绍,北苑贡茶店内的茶都是产自古茶园的,如建飚茶出自凤凰山、百年鸟龙茶茶园,岩茶出自武夷山竹窠等等。对于一些古茶树,在采摘鲜叶时,就非常注重留养,而制茶也全都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如炭焙,以此来确保品质的稳题蛀。当然了,北苑贡茶中的建瓯茶也并没有因北苑贡茶概念的扩大加入了武夷茶、政和茶、安溪茶而弱化。林宇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开发的擞建蹶茶包装盒,上面除了使用凤冠岩、贡茶院、百年鸟龙茶园等北苑贡茶的核心元素之外,每一款盒子上都醒目地印着铆茶二字。这是我们产品中唯一的御荼。他说,尊重历史。看来,我们的所见所闻与先前的想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不过,聊胜于无,至少可以让北苑贡茶作古千年后的人们,包括我们,知道这个北苑贡茶荣耀满身的名字,曾让一个王朝举国上下的人为之倾倒--龙风盛世,茗战成风;知道它曾洇润了史九墨客的笔底烟霞,铸就了千年诗词风流。据不完全统计,从宋至清,历代吟咏过北苑贡茶的名家三百多位,留下了近千首的诗词。

临别时,林宇说,下一步公司打算将建题凤凰山古茶园中的几处北苑贡茶遗迹,自然景观开发成旅游线路,并和武夷山、政和、安溪等地的古茶园连起来,让更多的的人去认识、去体验、去感知这一段令福建人乃至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茶史以及北苑贡茶精神在千年后

也许,反思就是最好的怀念。

饮茶之风曾盛于唐代 说茶记茶之作不断出现


原标题:饮茶之风曾盛于唐代 说茶记茶之作不断出现

我国是种茶史、饮茶史悠长的大国,汉代已留下确凿的文字资料,其后饮茶之风盛于唐代,陆羽《茶经》的享誉不是偶然的。唐宋时期说茶记茶之作不断出现,此前此后的茶事掌故更无论矣。

我国又有最早的酿酒、饮酒的历史,远远早于品茗。

茶酒之事,两者的利弊得失可谓众所周知,却又未必都能循此而趋避之。三国时期吴国暴君孙皓嗜酒,而且又以己之所欲强施于人,“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载见《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古人注酒以斗、升为容器计量单位,一升略似于一壶,“七升为限”不是上限,而是下限,即至少饮七升,饮不下则命人“浇灌”,群臣以此为苦。有一回却别有所为,仍见《韦曜传》:“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孙皓)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荈(chuan)谓荈诧,为茶字的切音;韦曜初得孙皓礼遇时,赐酒常得明减或暗减(暗中储茶以代酒)。但是,即便对韦曜,也大有变化,“至于宠衰,更见逼强,辄以为罪。……收曜付狱,是岁凤凰二年也。”同见《韦曜传》。曜被戮,别的臣子呢,“(孙皓常在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还不乏收缚入狱,“至于诛戮”者。

如今已有“公务活动不得吸烟、敬烟、劝烟”的规定,此亦大好事。酒为公共场所不禁,但饮否应当各行其宜;公务活动似可提倡不劝酒,劝酒容易滑向设置最低限量,而一旦设限也就有“上升空间”。

好饮的孙皓,硬逼他人不得少饮,那当然已经超越了“劝酒”,但还可以成为“劝酒”之戒。

以茶代酒如何?茶之利、酒之弊是明白的,以茶代酒亦即趋利避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