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理真开启的雅安茶叶传奇

发布时间 : 2020-11-30
茶叶理条 紫真茶叶 茶叶理条的好处

茶叶理条。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吴理真开启的雅安茶叶传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吴理真开启的雅安茶叶传奇”相关知识!

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雅安的茶叶就经四川茶马古道运到大渡河以西。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冰崖雪岭插云霄,骑马西来共说劳”,雅安的背茶夫,一副背架,一根丁拐,徒步翻越崇山峻岭与深谷绝壑,为人类的顽强谱一曲壮丽乐章。

雅安更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53年,蜀农吴理真在蒙顶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由此而发展到全国和世界,吴理真因此被称为“茶祖”,世界茶文化也由此发源。

吴理真,雅安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子,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子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子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子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一杯茶的佛理


禅茶总是一体,两者在思想境界的追求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在佛学中有对地藏王菩萨的描述,称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我们喝茶,也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

安忍不动,忍不是硬性的忍受,而是一种宽容。地至厚,所以可以承载万物,天至高,所以可以容纳所有,我们心性应该有这样的包容性,生活中不管好的坏的,全都要坦然面对,自始至终要保持心境的平和,这样才不会做错事。茶总是微微的苦,习惯了就会觉得甜,生活不允许有浅尝辄止的态度,那样只会使自己游离在生活之外。

喝茶不同于饮用其他饮料,其他饮料多是纯粹的解渴,喝茶则需“静虑深密”,要一点一点的品尝,细细的体会茶中滋味。如同生活中我们不能神经过于大条,要注意对每一天的生活做总结,反省自身,体察一天的得与失。任何时候保持冷静,明白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错的事应该如何修正,做对的事怎样保持,将生活中所有的变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不确定性变得确定,这样生活对自己而言就是一路坦途。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一杯茶的佛理其实很简单,关键就是一个静字,心能静,本心不动,就不会受伤。心能静,剥茧抽丝分析生活中的种种,就不会迷茫。一杯茶喝出滋味,修行才算有了成果。

西湖龙井的传奇


西湖龙井,富含时光与香气,总让人欢喜。1500多年来,人们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位绿茶皇后。

这十年来,这位皇后有着怎样的新美?先从最近的一个消息说起。

10月7日,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60岁生日,在中国外交部赠送给他的国礼中,有顶级的西湖龙井茶。

外交部欧亚司还专门给杭州市总商会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发来了感谢信:俄罗斯是我们最大的邻国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茶叶第一大消费市场,贵公司提供高档龙井茶作为国礼赠予俄总统,不仅支持了国家外交事业,促进了中俄友好,同时也弘扬了中国茶文化,宣传了民族品牌,扩大了中国茶叶在俄的影响。

西湖龙井,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其实,西湖龙井作为国礼促进中外邦交的,是很常见的事。因为西湖龙井不仅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更是中华民族的品牌。

当然,这样的好东西,必定要花更大的心血去呵护,才会保持它的荣光。

譬如在十年前,如果你到市场上,不一定能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这是为何?因为我们的山寨能力太强了。好东西,都避免不了被仿冒的命运。西湖龙井茶也是。

当时几乎无茶不龙井。戚国伟用这样一句话来描绘当年龙井茶的盛况。

但现在,龙井茶不是随便能叫了,辨认起来也很容易了。

这得益于政府对龙井茶原产地的界定和对龙井茶品牌的保护。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专门发布公告,对龙井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并将龙井茶原产地分为三个产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这是我国第4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也是国内茶类产品中第一个获此特别保护的产品。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非这三个产区生产的茶叶不能再叫某某龙井了。而只有采摘自杭州西湖产区的龙井茶才可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2004年,根据《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西湖龙井茶基地和后备基地范围划区定界的通告》,对西湖龙井茶进行了划区定界,确定了西湖龙井茶一、二级保护区和后备基地。共168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50多平方公里,剩余为二级保护区。

如果你买到的西湖龙井茶的包装盒上,原料产地标明的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那么恭喜你,你享用的西湖龙井茶是来自最好的产地。当然,这个价格也是不菲的,因为一级保护区的西湖龙井茶,仅收购价就达3000元一斤。

杭为茶都,龙井茶从杭州走向世界

作为国茶,西湖龙井茶独特的手工炒制加工工艺也是独具特色。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也在每年都开展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的培训和考试发证工作。

对于龙井茶来说,2011年6月24日是一个十分荣耀的日子。这一天,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西湖相伴相生的龙井茶文化及其茶园景观,也成为这一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龙井茶文化发展史上最绚丽的篇章。如果周总理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很欣慰的。戚国伟说,五十年前,也就是1962年,周总理在龙井村摸着他的头,叮嘱他说:要好好学习,你们这一代要把龙井茶做得更好。那一年,戚国伟15岁。

2011年8月,西湖龙井还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结束了由于在流通领域没有专属商标注册和使用,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没有法律依据打击的尴尬局面。

也在这一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末,要把杭州打造成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力争把杭州建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叶交易中心、展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茶都。

2012年4月27日,西湖龙井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家级的金字招牌。

西湖龙井茶的传奇还在演绎着

茶人吴觉农介绍


吴觉农(1897—1989年),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浙江上虞人。 就像他更名“觉农”一样,为了祖国的农业,特别是茶业,吴觉农先生奋斗了一生。

他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就读时,对茶叶发生兴趣。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做了三年助教。1919年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以足够的事实,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经营出口茶叶,同时推行机械制茶,从台湾购来一套茶叶精制机械,在杭州办起了之江制茶厂。

1949年5月,吴觉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成立茶叶专业公司的建议。得到支持后,他积极筹备,亲自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迅速签订对外贸合同,组织收购和加工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相继建立各种类型的机制茶厂,为茶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吴觉农认为,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高等专业科技人才。1939年他在香港时就和复旦大学商议开办茶叶系科,1940年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在重庆创建。1941年,他又率一批青年人,从重庆来到福建武夷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他亲任所长。

吴觉农还十分注重茶叶史料的搜集和研究,20世纪40年代他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出版了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四川茶业史话》,1979年起,历时五年,主持编写了《茶经述评》,后来又出版了《地方志茶叶史料》一书。

吴觉农先生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一生。陆定一在《茶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茶叶文明史的一段传奇


以我仍然浅薄的学术积累和学识而言,要回溯七八十年的老时光,还原中国茶叶文明史的这段传奇,难度肯定不小。好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机缘常常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不经意之间悄悄来到我们的面前,而懵懂好奇的我们也为文明的未知性和奇特性所吸引,不由自主循着历史文本的蛛丝马迹,一路求知探寻,思考甄别,由此发现了自然和社会的许多隐秘。

1990年9月,台茶之父吴振铎回到祖地福安探亲,重启两岸茶叶界中断40年之久的交流大门。此后,两地茶叶专家多次组团到对方考察技术,交流文化,企业茶人之间的互动则难以计数。吴振铎到访之后,福建茶叶部门引种了台茶12号、台茶13号等6个台茶新品种。台茶12号、台茶13号于大陆茶农可能是陌生的,但如果说起金萱和翠玉,则他们便非常熟悉,金萱、翠玉分别是吴振铎祖母和母亲的名字,被他用来命名自己成功培植的台茶12号、台茶13号两个新品种。

台湾本土生产和大陆引种的金萱和翠玉,七八年前我就品尝过,一脉相承的两岸制茶工艺虽然有着风土差异,但两款金萱、翠玉一样鲜爽甘醇,沁人心脾。也许是美好名字影响的缘故,茶香萦脑的同时,一个疑问也在我心中扎下根来,吴振铎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命名这两种茶,难道仅仅是为了纪念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两位女性?吴振铎是台湾大学农艺系茶作学教授,生前担任过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精于茶种研究和茶树繁育,但是,茶树繁育的最先进技术并不肇始于他,也不是他的老师茶界泰斗张天福首创,那么,它的发明者又是谁?台茶12号、台茶13号以金萱、翠玉为名,显然有着吴振铎情感因素之外的科学依据在,而这个科学依据又是什么?

人类创建社会,形成文明。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创立并接受一些理论,编制一些时间表或大事纪年表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但我们往往忽略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是我们一切探究的基础。在以往的中国茶叶史研究中,相对于理论和事件而言,人往往作为陪衬而处于次要地位,我们经常忽略他们的名字尤其是当这些人来自乡野民间,文化不多无法立言而几乎无人注意其在历史和社会推进中的作用。王成文即是其中一位。

王成文是谁?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茶树繁殖技术短穗扦插法的发明者。何许人?安溪西坪镇平原村一个普通的茶农。这是历史和事件的真实,可惜的是,表彰这项技术成果的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台领奖的并非其本人,而是安溪另一个劳动模范(王文章)和单位集体(县茶叶局)。当然,王成文从事这项研究的初衷本不是为着日后的获奖,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无意间诠释了何谓真正的历史:民间,普通人,大地是构成历史的本质要素,离开它们而去关注被史书神化的那些高大全,历史研究也就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了。

在原安溪茶叶局干部谢志群、刘渊滇等人历时一年多(1981年3月至1982年)开展并撰写的一份《茶树短穗扦插历史渊源》调查报告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中国茶叶文明史这段传奇的行进轨迹。是年,王成文依然健在,他详细向调查组讲述了1936年与堂弟王维显,如何运用短穗扦插技术成功繁育铁观音茶苗的过程。已经80高龄王成文的回忆,得到虎邱乡罗岩村傅水寿(时年65岁)的证实。地缘相近的关系,傅水寿自1941年到西坪平原村学成此法后,又向邻村双都村、萍州村(现属大坪乡)传播。平原村地处偏僻,罗岩村虽只与平原相隔一座大宝山,但交通便利,是通往长泰、漳州、厦门、华安的枢纽,文明的火种在平原村点燃后,便呈燎原之势,由中心向四周,一棒接着一棒,迅速扩散开来。

解放后,各级政府行为的组织推广,使茶苗短穗扦插技术成果迅速向全县、全省和全国传播。1953年,福建省农业厅派人到安溪专题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5年,分别在安溪、政和、福鼎等县农场建立苗圃,使用短穗扦插法规模化育苗;1956年,召集全省茶叶干部在政和县农场,现场交流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7年,农业部组织全国部分产茶县到大面积育苗成功的安溪萍州村观摩学习,此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推广到全国各产茶省,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

茶树苗木繁育,经历了从茶籽直播到压条分枝,从压条分枝到长穗繁育(即一芽二至三四叶),从长穗繁育到短穗繁育(即一芽一叶,也称一叶一节扦插育苗)数百年漫长演化过程。从唐朝陆羽的《茶经》到晚清、近代,中国总共留下110多种茶书,这些茶书中,《茶务佥载》和《种茶良法》是最为特殊的两部。前者为中国人胡秉枢所著,外国人翻译后在外国出版,后者为英国人高葆真所写所译,在中国出版。《茶务佥载》专章讲述茶籽植茶之法:宜于茶树结实之初,择植株长势强旺、结籽壮硕者采之。至初春惊蛰之时,要将茶籽浸水令湿透,耕作其种植之土;《种茶良法》则介绍中国栽茶之法,其茶秧法,以修剪茶树之枝,插入泥内,迨茁芽生根始移栽大园。

讲的是长穗扦插繁育。《茶务佥载》光绪三年(1877)初撰成,《种茶良法》撰写时间不详,翻译本出版于宣统二年(1910),两部茶书成书及出版年代说明,彼时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尚未发明。中国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茶业近代化进程缓慢,一直到1936年王成文改进茶树繁殖方法,发明短穗扦插技术后,中国茶业才迎来革命性的时代。

而西方,按照《茶务佥载》和《种茶良法》的说法,则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种植并从中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的。西方茶业界吸收中国茶叶数千年生产加工经验,并利用当时西方近代科技成果,如高葆真认为中国当时的茶叶生产最欠缺的土壤化学、耕作施肥等方面的知识,对茶业进行全面创新改造。大约自1850年以后,借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不仅加工水平高,速度快,而且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大大提高。而此时的中国仍完全采用传统手工操作,效率低下,而且品质没有保证,谈何竞争力?胡秉枢和高葆真两部茶书的编写和翻译出版,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在茶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留下来的这110多部茶书,充斥其中、大量重复的是民众饮茶的风尚情趣和茶器茶事,较少涉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加上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动荡战乱,1890年代之后,茶业遭受重创一蹶不振,被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迅速赶超。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对于解放后中国茶业凤凰涅槃的重要性,使我们应该重新评价王成文的重要历史贡献。1936年以来,几十年过去,王成文发明的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茶苗无性繁殖技术,它使用苗穗最省,成活率最高,最关键的是既能保持母本特性,不致变种,又能大面积大量快速育苗。

当我追寻历史的影踪,来到王成文一辈子生活的村庄,翻看着产第乡(平原村旧名)竹林派族谱,听着他的侄子王益忠对其不无敬佩的讲述,我突然明白了吴振铎将台茶12号台茶13号命名为金萱、翠玉的缘故。吴振铎不仅为了纪念他生命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还因为茶树的无性繁殖,一代代的传承,永远保持着母本的特性。今天的每一杯金萱、翠玉,每一杯铁观音,都潜藏着我们每个人熟悉的祖母、母亲的气息,意味深远,割舍不掉,这份熟悉的气息,是故土家园的气息,是历史文化的气息,同时也是我们民族一代代人传承、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和力量加持!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连续创造的历史,缺点是进步之母,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永远存在缺点,永远有待改进,一代人的发现发明、设计创新,都是站在前一代人肩膀上的改良改进,王成文也不例外,如此,观照茶树无性繁殖技术数百年漫长的演化史,我们应该铭记的何止王成文一人?时光无情,先贤的背影已经走远,湮没在漫漫的风沙中,但他们用心用脑创造出的一段段传奇,因其推动过世界茶叶史的演进,而应当永久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谱系坐标上,像那一杯杯潜藏着祖母气息的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吴鸣制作与众不同的紫砂壶


“怡墨研砂——吴鸣紫砂·水墨作品展”历时一个月,得到沪上紫砂爱好者热烈追捧,吴鸣大师工作室近日落户上海东方陶瓷艺术交流促进中心,成为壶迷们鉴赏、交流、互动的俱乐部。

说到“紫砂”,大概有不少人会首先想到“紫砂壶”,一种老少咸宜、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入寻常人家赏玩且实用的小摆件、小玩意,总脱不了移情把玩、小情趣、小跟随的旧格局。而吴鸣的作品总是如此的令人叹为观止,就如同看到了“紫砂版”的现代艺术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同样是小小的一个紫砂壶,却能有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张力,以及其通体发露的现代气息,这实在是对紫砂陶艺的审美功能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吴鸣曾将自己的陶艺历程总结概括为“读”、“思”、“做”三字。“读”者读书理气,胸有诗书气自华;“思”者上下求索,循理想抱负而独得心源;“做”者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坐实务虚,不图虚名,如此三点集于一身,加之志向远,视野宽,情怀深,心意细,注定他是一位深怀远大理想与抱负并具有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而其现代紫砂艺术,无疑已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而改写紫砂艺术史的重要意义,仅以其代表作《古风系列》、《大语系列》、《子非鱼系列》、《期待系列》、《生命对话系列》等而言,也无疑已成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之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壶中日月长,陶里天地大;壶可洗心,陶可冶志,品位高低,贵在人为。古今艺术,皆循一理:人至何境,道至何境;道至何境,艺至何境;“道”“器”相生相济,则形神兼备和畅通达而艺无止境矣。吴鸣的艺术现象,再次向我们提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经由其开宗立派式的创造,改变了他所从属的艺术门类之命运乃至发展方向的人物——历史由此重新书写,而真正的大师依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涉浮躁时代之虚构的荣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好的作品一定有她独到的艺术语言……

茶思禅味浅悟佛理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与大地来往,净身于日月之下,吸天地精华,便有了一股灵气,使得枝叶有耀眼之绿,它将自己独置于天地,享受风雨的洗礼,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叶都讲究沸水冲泡,如果水温不够,不能够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与香气释放出来,茶叶在沸水不断的冲击碰撞中几浮几沉,这时才可以冲出一杯香气浓郁的好茶。冲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经历过各种波折与历练,经历过生活与工作的浮沉,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学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茶道禅心悟人道,墨研词语韵天然,闲茶逸书醉飘香,静心怡情在雨亭。诗酒禅茶,酒如诗,意浓味烈,茶性却是禅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尽风吹雨沐,吸纳天地精华,待修得气定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注,通体弥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气韵。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王国维也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至纯至简。“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是多么清淡,又是多么丰盈。

普洱茶的传奇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幸运的是,今天的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的秘制工艺,建立国家级研究室,国际化研发团队,专业皇室工艺茶膏生产厂房,通过智能分子仿生复制3大皇家工艺,7道保密工艺流程确保皇室品质。同时还获得了原产地首家茶膏QS认证,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备案,成为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制定者。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吴觉农论饮茶益寿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一生从事茶叶事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为我国茶叶事业的发展创立了不朽的功绩。

吴觉农一生爱茶,饮茶方法颇为讲究,能根据不愉时间不同身体状况。选用不同的茶叶。比如他八、九十岁以后,常常是上午喝绿茶,午睡以后喝怀红茶或乌龙茶,晚上一般不喝茶,有一套饮茶养生之道。吴老一直活到93岁,在他90岁高龄时,思维依然敏捷,身体健康。

有人问他长寿健身的秘诀何在,他总是说:“我也想不出什么所以然,大概与多喝茶有关吧!我是搞茶叶的,与茶叶界联系很多,他们每年都给我寄茶叶来,因此我家里红茶、绿茶、乌龙茶,好的差的样样都有,随时可喝,所以我的身体还算健康,至少手脚灵活,做笔记也不必戴眼镜。特别我的老伴,原来身体很差,后来经常喝茶现在身体比我还好,还能做些家务劳动。”吴老真不愧是茶人典范、饮茶益寿的证人。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