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虫害--茶树茶小卷叶蛾

发布时间 : 2020-12-07
老茶树 观音茶树 茶树和白茶树

老茶树。

学名 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stamm 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小黄卷叶蛾、棉卷蛾、棉褐带卷叶蛾。分布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面全国各地。黄河、长江流域,常年密度较大。 寄主 茶、油茶、柑桔、梨、李、苹果、桃、桑、棉等多种植物。为害特点 幼虫卷结嫩叶,潜伏其中取食,造成鲜叶减少,芽梢生长受抑,受害嫩梢制成茶叶后碎片多,品质下降。严重的茶蓬一片红褐色焦枯状。形态特征 参见棉花害虫一棉褐带卷蛾。(成虫体长6—8mm,翅展15—20mm,黄褐色。触角丝状,下唇须明显前伸。前翅略呈长方形,基斑、中带、端纹深褐色;中带前半部较狭,中央较细,有的个体中断,带的后半部明显较前半部宽或分2叉,内支止于后缘外1/3处,外支止于臀角附近;端纹多呈“Y”状,向外缘中部斜伸;翅面上常有数条暗褐色细横纹;雄前缘褶明显。后翅淡黄褐色微灰。腹部淡黄褐色,背面色暗。卵扁平椭圆形,径长约0.7mm,淡黄色半透明,孵化前黑褐色,数 10粒成块作鱼鳞状排列。幼虫体长13—18mm,细长翠绿色。头小,淡黄白色,单眼区上方有1棕褐色斑。前胸盾和臀板与体色相似或淡黄色;胸足淡黄或淡黄褐色。臀栉6—8齿。低龄体淡黄绿色。蛹 9一11mm,较细长,初绿色后变黄褐色。2—7腹节背面各有两横列刺,前列刺较粗,后列小而密,均不到气门;尾端有8根钩状臀棘,向腹面弯曲。) 生活习性 安徽、江苏、浙江年生4—5代,江西5代,湖南5—6代,广东6—7代,以3—5龄幼虫越冬,部分地区以蛹越冬。安徽南部茶区,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7一10℃时开始为害,4月上、中旬化蛹。1—5代幼虫为害期:1代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2代为6月中、下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5代10月上旬后至翌年4月前。除一代发生较整齐外,以后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叠。二代发生为害最为严重。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中,夜间出来活动,傍晚或清晨交尾,清晨把卵产在老叶背面,一、二代多产在中下部叶片上,三代多产在中上部,每雌产卵2—4块,每块60一80粒。初孵幼虫爬至茶树芽顶、枝梢上为害,大部分匿居在芽尖缝处,有的在嫩叶端吐丝卷叶,咀食叶肉。芽下第一叶上虫口数量大,3龄后幼虫常把附近数叶卷结成苞,虫体藏在苞中取食,形成透明枯斑,后食量增加,常转移芽梢继续结新苞为害,每个幼虫可为害1—2个芽梢或3—7片叶子。虫体长大后从上部向下部老叶转移,幼虫老熟后在苞里化蛹。幼虫活泼,3龄后受惊迅速倒退或离苞吐丝下垂转移或落地。旬均温18—26℃,相对湿度高于80%利其发生。天敌有赤眼蜂、卷蛾小茧蜂、茶毛虫绒茧蜂、棉褐带卷蛾黄蜂等。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科学修剪,及时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茶小卷叶蛾的发生。(2)春季采茶时,注意捏死初孵幼虫和苞内大幼虫。(3)成虫发生期设置诱虫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4)在l、2龄幼虫盛发期,每丛有虫3.6头时,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75%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一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泊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精300—400倍液。(5)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一2龄幼虫有效。(6)在卵期每667m2 释放赤眼蜂8—12万头,寄生率可达70%一80%。此外还可用性外激素诱杀,也可喷洒茶小卷叶娥颗粒体病毒进行生物防治。作法:颗粒体病毒(Aocv)田间用量每km2 20mg,相当于25头病虫尸体的含量,对水125kg,于第1代或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洒,当代幼虫发病率95%,能持续8—9年。

小编推荐

茶树虫害--茶树茶长卷叶蛾


学名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茶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是柑桔长卷叶蛾的近拟种。分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

寄主 茶、栎、樟、柑桔、柿、梨、桃等。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下表皮,致卷叶呈枯黄薄膜斑,大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0mm,翅展23—30mm,体浅棕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生很多深褐色细纹,有的个体中间具一深褐色的斜形横带,翅

基内缘鳞片较厚且伸出翅外。后翅肉黄色,扇形,前缘、外缘色稍深或大部分茶褐色。雄成虫体长8mm,翅展19—23mm,前翅黄褐色,基部中央、翅尖浓褐色,前缘中央具一黑褐色圆形斑,前缘基部具一浓褐色近椭圆形突出,部分向后反折,盖在肩角处。后翅浅灰褐色。卵长0.8—0.85mm,扁平椭圆形,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8—26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褐色,后缘及两侧暗褐色,两侧下方各具2个黑褐色椭圆形小角质点,胸足色暗。蛹长11—13mm,深褐色,臀棘长,有8个钩刺。

生活习性 浙江、安徽年生4代,台湾6代,以幼虫蛰伏在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卵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幼虫期在5月中旬一5月下旬,蛹期5月下旬一6月上旬,成虫期在6月份。二代卵期在6月,幼虫期6月下一7月上,7月上中旬进入蛹期,成虫期在7月中旬。7月中一9月上发生三代,9月上一翌年4月发生第四代。均温14℃,卵期17.5天,幼虫期62.5。天;均温16℃,蛹期19天,成虫寿命3—18天;均温28℃,完成一个世代38—45天。成虫多于清晨6时羽化,白天栖息在茶丛叶片上,日落后、日出前1—2小时最活跃,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经3—4小时即开始产卵。卵喜产在老叶正面,每雌产卵量330粒。初孵幼虫靠爬行或吐丝下垂进行分散,遇有幼嫩芽叶后即吐丝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幼虫共6龄,老熟后多离开原、虫苞重新缀结2片老叶,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赤眼蜂、小蜂、茧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参见茶小卷叶蛾。

茶树虫害--茶树茶材小囊


学名 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hoff属鞘翅目,小蠹科。别名茶枝小囊。分布广东、海南、四川、福建、贵州、云南、台湾等省。贵州、海南受害重。寄主 茶、蓖麻、荔枝、柳、洋槐、可可、铁刀木等。是我国及世界茶树上的重要害虫。 为害特点 成、幼虫在长势差的茶枝上钻蛀为害,多成环状坑道,影响养分运输,使树势削弱,降低产量和品质。其特点是外观为直径2mm的小圆孔,孔口处常有细碎木屑,湿度大时,孔口四周有水渍。受害重茶园成片毁灭。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2.4mm,圆筒形,体褐色至黑褐色,具强光泽。眼前缘凹陷深浅适中;额部平,底面细网状,无中龙骨,额面刻点少,额毛疏少,细长竖立。触角锤状。前胸背板长略小于宽,长宽比为0.9:1,背面观前缘和 前侧构成半圆形,整个背板方盾形;背板前半部弓曲上升,有鳞状瘤连成横排;刻点区底面细网状,刻点细小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背中线。小盾片扁三角形。鞘翅长为前胸背板长的1.6倍,鞘翅刻点沟稍微凹陷,沟中刻点稍大且较稠密;翅基部刻点凹陷,后逐渐突起,在翅后部变成小粒;鞘翅斜面平滑下倾,无明显的斜面上缘,各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1茸毛。卵长0.6mm,椭圆形,白色至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4mm,体白色,较肥胖,头黄褐色,足退化。裸蛹长。雌蛹2.4mm,雄蛹1.2mm,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生活习性 海南年生3—4代,广东年生6代,世代重叠。主要以成虫于11月中下旬开始在受害茶树坑道里越冬,少数以幼虫越冬,个别以蛹越冬。翌年2月气温升高,日均温20一22℃,大量越冬成虫开始钻蛀为害茶树,出现新的坑道。成虫羽化后先在原坑道里停留6—7天后于晴天下午出孔,喜从1—2年生枝条的叶痕或枝条分权处蛀入。蛀入孔径2mm左右,圆形,从出孔到重新蛀入需时10—180分,从蛀入到蛀成坑道需时12—36小时,把1—8粒卵产在坑道内,日均温30℃,卵期6天。老熟幼虫在坑道里化蛹,日均温30℃,蛹期4—5天,完成一代需时50天左右。管理粗放的茶园受害重。一般1—2年生枝条、主干也常受害。采茶后及秋梢成熟后虫口数量大。海南1—2月、4—6月受害重。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增强树势,能明显提高茶抗虫力。及时清除有虫枝,剪下集中烧却,受害重的茶树应注意重修剪,重施肥,促进枝干上的潜伏芽萌发,使树体尽快复壮。(2)药剂防治 该虫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羽化、出孔较整齐,抓住这个时期喷药效果明显。此外在增施肥料基础上修剪清园后,及时向树枝和地面喷洒50%稻丰散乳油1000倍液防治成虫。(3)采用注枝法用医用注射器把50%敌敌畏乳油50倍液用8号针头逐枝逐孔注射进去,杀虫率高达94%。(4)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茶树虫害--茶树小绿叶蝉


学名 Empoasca flavescens (Fab.) 同翅目,叶蝉科。别名茶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桃小绿叶蝉等。异名E.pirisuga Matsu. 分布除西藏、新疆、青海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地。

寄主 茶、桑、桃、杏、李、樱桃、梅、杨梅、葡萄、苹果、槟沙果、梨、山楂、柑桔、豆类、棉花、烟、禾谷类、甘蔗、芝麻、花生、向日葵、薯类等。

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吸芽、叶和枝梢的汁液,被害叶初期叶面出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参见棉花害虫一小绿叶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3.7mm,淡黄绿至绿色,复服灰褐至深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浅鲜绿色,常具白色斑点。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膜质,各足胫节端部以下淡青绿色,爪褐色;跗节3节;后足跳跃式。腹部背板色较腹板深,末端淡青绿色。头背面略短,向前突,喙微褐,基部绿色。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径0.6mm,短径0.15mm,乳白色。若虫体长2.5—3.5mm,与成虫相似。

生活习性 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卵期5—20天;若虫期10一20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一50天。因发生期不整齐致世代重叠。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重。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成、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

防治方法 (1)成虫出蛰前及时刮除翘皮,清除落叶及杂草,减少越冬虫源。(2)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茶园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40%杀扑磷乳油1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25%辛·甲·氰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1.8%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B1)3000一4000倍液、20%叶蝉散(灭扑威)乳油8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杀死或2.5%功夫乳油、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倍液,均能收到较好效果。(3)冬季对茶园使用50%甲胺磷和40%氧化乐果清园,可极大地压低小绿叶蝉的越冬基数,如防治彻底,可将翌年茶小绿叶蝉的高峰期推到6月20日以后。

茶树茶卷叶蛾


学名 Homona coffearia Meyrick 鳞翅目,卷娥科。异名H.cQ//60n.o Niether。别名褐带长卷叶蛾、后黄卷叶蛾、茶淡黄卷叶蛾、柑桔长卷蛾等。分布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四川、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长江以南密度较高。中国农业害虫名录记载华北也有发生。 寄主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咖啡、荔枝、板栗等。

为害特点 幼虫在芽梢上卷缀嫩叶藏在其中,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后随虫龄增大,食叶量大增,卷叶苞可多达10个叶,蚕食成叶、老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10mm,翅展16—30mm,暗褐色,头顶有浓黑褐鳞片,唇须上弯达复眼前缘。前翅基部黑褐色,中带宽黑褐色由前缘斜向后缘,顶角常呈深褐色。后翅淡黄色。雌翅较长,超出腹部甚多;雄较短仅遮盖腹部,前翅具短而宽的前缘褶。卵椭圆形,长0.8mm,淡黄色。幼虫体长20—23mm,头与前胸盾黑褐至黑色,头与前胸相接处有l较宽的白带,体黄至灰绿色,前中足、胸黑色,后足淡褐色,具臀栉。蛹长8—12mm,黄褐色。 生活习性 华北、安徽、浙江年生4代,湖南4—5代,福建、台湾6代,均以幼虫在卷叶苞内越冬。安徽越冬幼虫于翌春4月化蛹、羽化,1—4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7月下旬一8月中旬、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发生。广东6—7月均温28℃,卵期6—7天,幼虫期17—30天,蛹期5—7天,成虫期3—8天,完成一代历时3l一52天。幼虫共6龄。一龄3—4天,二龄2—4天,三龄2—5天,四龄2—4天,五龄2—5天,六龄4—9天。个别出现七龄5—9天,幼虫幼时趋嫩且活泼,受惊即弹跳落地,老熟后常留在苞内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茶丛中,夜间活跃,有趋光性,常把卵块产在叶面,每雌平均产卵330粒,呈鱼鳞状排列,上覆胶质薄膜,每雌可产两块。芽叶稠密的茶园发生较多。5—6月雨湿利其发生。秋季干旱发生轻。主要天敌有拟澳州赤眼蜂、绒茧蜂、步甲、蜘蛛等。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虫源。(2)摘除卵块和虫果及卷叶团,放天敌保护器中。(3)保护利用天敌。(4)在第1、2代成虫产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放蜂3—4次,隔5—7天1次,每667m2 次放蜂量2.5万头。(5)药剂防治 谢花期喷洒青虫菌,每g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如能混入0.3%茶枯或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此外可喷白僵菌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一9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900—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

茶树茶长卷叶蛾


学名Homona magnanima Diakonoff 属鳞翅目,卷蛾科。别名茶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是柑桔长卷叶蛾的近拟种。分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省。 寄主 茶、栎、樟、柑桔、柿、梨、桃等。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上表皮和叶肉,残留下表皮,致卷叶呈枯黄薄膜斑,大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长10mm,翅展23—30mm,体浅棕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棕色,翅尖深褐色,翅面散生很多深褐色细纹,有的个体中间具一深褐色的斜形横带,翅 基内缘鳞片较厚且伸出翅外。后翅肉黄色,扇形,前缘、外缘色稍深或大部分茶褐色。雄成虫体长8mm,翅展19—23mm,前翅黄褐色,基部中央、翅尖浓褐色,前缘中央具一黑褐色圆形斑,前缘基部具一浓褐色近椭圆形突出,部分向后反折,盖在肩角处。后翅浅灰褐色。卵长0.8—0.85mm,扁平椭圆形,浅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8—26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前胸背板近半圆形,褐色,后缘及两侧暗褐色,两侧下方各具2个黑褐色椭圆形小角质点,胸足色暗。蛹长11—13mm,深褐色,臀棘长,有8个钩刺。 生活习性 浙江、安徽年生4代,台湾6代,以幼虫蛰伏在卷苞里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卵期4月下旬一5月上旬,幼虫期在5月中旬一5月下旬,蛹期5月下旬一6月上旬,成虫期在6月份。二代卵期在6月,幼虫期6月下一7月上,7月上中旬进入蛹期,成虫期在7月中旬。7月中一9月上发生三代,9月上一翌年4月发生第四代。均温14℃,卵期17.5天,幼虫期62.5。天;均温16℃,蛹期19天,成虫寿命3—18天;均温28℃,完成一个世代38—45天。成虫多于清晨6时羽化,白天栖息在茶丛叶片上,日落后、日出前1—2小时最活跃,有趋光性、趋化性。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经3—4小时即开始产卵。卵喜产在老叶正面,每雌产卵量330粒。初孵幼虫靠爬行或吐丝下垂进行分散,遇有幼嫩芽叶后即吐丝缀结叶尖,潜居其中取食。幼虫共6龄,老熟后多离开原、虫苞重新缀结2片老叶,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赤眼蜂、小蜂、茧蜂、寄生蝇等。防治方法 参见茶小卷叶蛾。

茶树虫害--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右图)


学名 Empoasca vitis Gothe 同翅目,叶蝉科。别名假眼小绿浮尘子、小绿叶蝉。俗名叶跳虫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 寄主 茶树、花生、大豆、麦、棉、桑、烟、十字花科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等。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茶树芽叶、嫩梢皮层汁液;雌成虫把卵产在嫩梢里,妨碍物质运送,致茶树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叶脉呈暗红色,严重时叶尖、叶缘呈红褐色焦枯状,芽梢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影响茶叶的质量。近年假眼小绿叶蝉和小绿叶蝉在一些茶区混合发生、混合为害,前者是很多省的优势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1—3.8mm,体黄绿色至淡黄绿色,头顶中部有2个绿色小斑点,复眼灰褐色,没有单眼,仅在单眼位置生一对绿色小圆圈,称假单眼。小盾片中央及端部生浅白色小斑纹。前翅浅黄绿色,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足的胫节端部以下绿色。卵长0.8mm,新月形,初乳白色后变浅绿色。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体长0.95mm,乳白色,体表有细毛;2龄体长1.30mm,浅黄色,体节明显;3龄长1.64mm,浅绿色,始露翅芽;4龄2.08mm,翅芽明显;5龄2.24mm,浅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5节,体形与成虫近似。生活习性 安徽年生10代,长江流域9一ll代,广东、广西12—13代,海南15代,各省均以成虫在茶树、冬季豆类、绿肥等寄主植物上越冬。广东、云南无明显越冬现象,冬季也可见到卵和若虫。长江流域茶区越冬成虫在3月中下旬气温10℃以上时开始活动,3月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于4月上中旬出现后,隔15—30天发生一代,世代重叠,进入1月中旬开始越冬。此虫每年出现两个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一7月上旬,夏茶受害重;第二高峰出现在9—11月。该虫卵期6一19天,若虫期6—20天,成虫寿命2—21天,越冬代150天。该虫有趋嫩性,喜在芽梢、嫩叶背面栖息,芽下的2—3叶虫口数量大,三龄后若虫、成虫活泼,横行或跳跃。中午炎热烈日照射或阴雨天、露水未干时都躲在花丛中不活动或只在丛间移动。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交尾,把卵散产在茶树幼嫩组织上或芽下2—3叶上,春季每雌产卵32粒,夏季9粒,秋季12粒。防治方法 (1)茶园内不问种豆类作物,发现杂草及时铲除。(2)及时采茶,发现嫩梢上卵粒随时去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春茶结束后第一个高峰到来前每百叶有虫20一25头时,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200倍液、25%优乐得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兴棉宝乳油2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4)在湿度高的地区或季节,提倡喷洒每ml含800万孢子的白僵菌。

茶树虫害--茶树茶天牛


学名 Aeolesthes induta Newman 鞘翅目,天牛科。别名楝树天牛、株闪光天牛、贼老虫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

寄主 茶树、油茶、橡树、松等。

为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和根部,致树势衰弱,上部叶片枯黄,芽细瘦稀少,枝干易折断,严重时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mm,暗褐色,有光泽,生有褐色密短毛。头顶中央具一条纵脊。复眼黑色,两复眼在头顶几乎相接。复眼后方具一短且浅的沟。触角中、上部各节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虫触角与体长近似。雄虫触角为体长近2倍,前胸宽于长,前端略狭,中部膨大,两侧近弧形,背面具皱,小盾片末端钝圆,鞘翅上具浅褐色密集的绢丝状绒毛,绒毛具光泽,排列成不规则方形,似花纹。卵长4mm左右,宽约2mm,长椭圆形,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37—52mm,圆筒形,头浅黄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宽大,硬皮板前端生黄褐色斑块4个,后缘生有

一字形纹1条,中胸、后胸、l一7腹节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状凸起。蛹长25—30mm,乳白色至浅赭色。(图左)

生活习性 2年或2年多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寄主枝干或根内越冬。江西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一7月上旬出现,5月底产卵,进入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0月下旬越冬,下一年8月下旬一9月底化蛹,9月中旬一l0月中旬成虫才羽化,羽化后成虫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开始外出交尾。把卵产在距地面7—35cm、茎粗2—3.5cm的枝干上。卵散产在茎皮裂缝或枝杈上。初孵幼虫蛀食皮下,1—2天后进入木质部,再向下蛀成隧道,至地下33cm以上。在地际3—5cm处留有细小排泄孔,孔外地面堆有虫粪木屑。老熟幼虫上升至地表3—10cm的隧道里,做成长圆形石灰质茧,蜕皮后化蛹在茧中。该天牛在山地茶园及老龄、树势弱的茶园为害重。根颈外露的老茶树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成虫出土前用生石灰5kg,硫磺粉0.5kg,牛胶250g,对水20L调和成白色涂剂,涂在距地面50cm枝干上或根颈部,可减少该天牛产卵。(2)茶树根际处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3)于成虫发生期用灯火诱杀成虫或于清晨人工捕捉。(4)从排泄孔注入敌敌畏、乐果等杀虫剂40一50倍液,然后用泥巴封口,可毒杀幼虫。(5)把百部根切成4—6cm长或半夏的茎叶切碎后,塞进虫孔,也能毒杀幼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