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 种植

发布时间 : 2021-01-12
龙井茶树的种植 种植龙井茶树所需土质 茶树苗种植方法

龙井茶树的种植。

(一)品种和苗木的选择

1.品种选择与搭配

新建茶园的品种选择,主要根据本地气候、地理条件、茶类生产、消费特点、企业产品定位以及茶树品种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1)选择的品种应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良品种的优异性状只有在适宜它生长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选择品种,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此外,.不同的茶树品种对土壤、地势及栽培条件也有各自的要求。如有的品种适宜在平地或丘陵地区推广,有的品种适宜在高山栽培。良种特性的发挥与土壤条件、肥培管理水平、种植和采摘方式等栽培条件有关,有些品种在高山地区和土壤较差的条件下仍能发挥出良种的优良特性,而有些品种必须在土壤深厚、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才能优质高产。如潮州凤凰单丛茶在土肥及栽培管理较好的低海拔茶区产量高,但品质远不如在高山多雾的高海拔茶区。因此,在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时,必须对本地自然条件和品种的特性作全面的了解,以避免盲目性。

(2)选择的品种适制茶类适应市场需要,经济效益高,或者有独特的经济性状。茶叶的经济效益最终是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的。因此,在选择茶树品种时,要考虑所选品种的茶类适制性应与当地市场需求和企业产品定位相适应。不同品种的茶类的适制性、生理生化特性、外部形态特征等有明显的差异。如有的品种茶多酚含量高,适宜栽培在主产红茶的茶区,而生产名优绿茶为主的茶区应该选择发芽早、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值低的品种。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和茶类适制性,选用适宜本地区的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一般来说,所选品种应是省级或国家级良种,并具有生长繁育能力强、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丰产、优质等特点。此外,根据需要,可考虑品种的某些独特经济性状,如高香型、低咖啡碱型、高氨基酸型、高茶多酚型和多茸毛型等。

(3)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合理的品种搭配,不但可以提高单位面积茶园的经济效益,还能充分利用初制设备,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并有利于按不同品种茶园分批分片制订科学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茶叶采制等常年管理计划。品种的合理搭配主要考虑3个方面。第一,注意萌芽期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不同茶树品种的春茶萌发、开采期的早迟有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可相差1个月以上。通过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不仅有利于错开采茶高峰期,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加工厂房和机械设备,减少闲置和浪费。更重要的是,能保证整个春茶期间都有高档名优茶产品。一般早、中、晚品种的搭配比例为6:3:1或5:3:2。第二,注意不同抗逆性品种间的合理搭配。多品种合理搭配后,可以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存在病虫害大量发生流行的风险。日本曾经因大面积推广种植无性系薮北品种,而造成茶园炭疽病流行,损失惨重。因此,在选择茶树品种时,应根据当地茶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及为害情况,选择一些抗病虫性强、优势互补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种植。这样一来,就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而减少或不施用农药,有利于发展无公害茶或有机茶。第三,注意不同适制性品种间的合理搭配。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适制性为同一类茶而品质特色不同的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其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品种间的产品原料拼配和品质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是指分别适制不同茶类(显毫型绿茶、少毫型绿茶、乌龙茶、红茶)的多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一类品种都有一定面积的茶园,因而可以开发多茶类产品,以满足市场对不同茶类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2.无性良种苗木的标准

目前茶树的苗木主要分为有性苗木和无性苗木两种。有性苗木是指通过种子播种育成的茶苗。有性苗木的特点是变异性大,不易保留母本的特性,且品种纯度不高,不适宜作为名优茶发展用苗。无性苗木是指用茶树成熟枝条剪成短穗扦插育成的茶苗。无性苗木的特点是能较好地继承母本的遗传特性,不易发生变异,苗木品种纯度高,繁殖系数大。因此,无性系品种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如原产福建省福鼎县的福鼎大白茶品种,尽管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然是广大茶区热衷推广的良种之一。

在引进无性良种苗木时,出圃要求因品种、气候及习惯不同而有所不同,茶苗出圃的最低标准为:

(1)苗木高度(根颈与茶苗顶牙基部的长度)不低于25厘米。

(2)根径(距根颈10厘米处的苗木直径)不小于3毫米。

(3)根系发育正常。

(4)叶片完全成熟,主茎大部分木质化。

(5)无病虫为害。

不同时期扦插的茶苗,在1~1.5年内达到出圃标准。有的苗木虽不符合出圃标准,但当地气候条件能适应这种小苗移栽,往往效果也很好。从茶苗移栽的成活率和生长势衡量,大苗移栽的表现较好。但培养大苗问题很多,如苗圃中因大、小苗之间竞争,造成茶苗出圃量降低;大苗培育时间长,苗木的生产成本高;苗体大,定植较为费工。

(二)茶苗定植前的准备工作

1.清园

在开垦前应清除地面上的杂草、树桩、石头等,适当保留不妨碍种茶的树木作茶园遮阴树。

2.开挖种植沟

平地茶园(坡度在150以下的茶园)按直线开挖,大行距宽150~160厘米,种植沟规格宽、深为60厘米×50厘米。坡地茶园按环山等高线开挖,双行种植大行距水平距离宽150厘米,种植沟规格宽、深为50厘米×50厘米;单行种植大行距水平距离宽120厘米,种植沟规格宽、深为40厘米×50厘米。

(1)开挖时间。当年10月至次年2月。

(2)开挖方法。由下而上开挖,先挖最底沟,然后将 l~2行间5~10厘米的表土铲起回人第一种植沟:同时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和钙≮镁、磷肥50千克作底肥,将底肥与表土混合回沟,边回边打碎土块,草皮与草根回人下层。为避免底肥与茶苗根系直接接触,表土回填后上面再盖一层新土。

(三)种植规格

种植规格是指茶园中茶树的行距、株距(丛距)及每丛定苗数。不同类型的茶树品种,由于分枝习性、树姿树势等的差别,其种植密度应有所不同。如乔木型的大叶种,其行、丛距要适当放宽,行距应放宽至1.6~1.8米,丛距40厘米左右;灌木型的中小叶种,行、丛距以1.5米×0.3米,每丛定苗2~3株为宜。如分枝角度小的半开展型茶树品种,其行、丛距还可适当缩小。

不同地势、土壤和管理水平的茶园,其种植密度也不一样。坡度小、土层深厚肥沃、结构良好的土壤,管理水平较高的平地茶园,其行、丛距以1.5米×0.3米为宜,并适当增加每穴种植株数;坡度较大、土层浅薄、土质结构较差的山地茶园,行距可缩小到1.0~1.3米,丛距可缩小到20厘米左右。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种植规格。

单行条植:行距130~150厘米,丛距33厘米,每丛2~3株茶苗,亩植2000~3000株。

双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丛1~2株茶苗,呈“品”字形排列,亩植2500~3500株。

三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和株距各33厘米,每丛1~2株苗。亩植3000株以上。

一般大中叶品种多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植,小叶品种采用双行或三行条植。

(四)定植时间与方法

1.定植时间

茶苗定植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才能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移苗定植的时间选择在茶树地上部生长进入相对休止期、地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的时候,成活率往往较高,一般在春季茶苗未萌芽前或秋季的“十月小阳春”后。就广东来说,当年的11月至翌年2月,这段时间多数茶区常有降雨,能及时补充茶苗移植后的水分,并且这一时期正是茶树地上部进入生长休止期的时候,最适于茶苗移植。而幼苗移植后,它的根系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恢复了移植时所受的损伤,翌春就能正常生长,利于抵抗7、8月高温干旱的侵袭,因而成活率较高。但在冬季气候特别寒冷、茶树易受冻害的低洼地和降温较早的高海拔山区,还是以春季移植为好,且不宜迟于2月。

2.定植方法

按照种植规格,在定植沟内开深、宽各30厘米的定植沟(或穴),淋足穴(沟)底水,然后将茶苗置于定植沟(穴)内,一手扶直茶苗,理顺根系,一手填土,当填土至定植沟(穴)的一半时,轻提苗,舒展根系,稍压紧,再覆土至根颈处,压实,并淋定根水,再覆盖一层松土,并盖草保湿。茶苗定植深度以覆土至茶苗原来的人土部位(又称泥门)为宜。种植时尽量做到带土移栽茶苗,栽植时品种不可混杂;苗木运回前要把一切栽植准备工作做好,苗木运回后应组织人力及时栽种,一时种不完的苗木要假植;苗木根部不可与肥料直接接触。对于过大的苗木,为减少枝叶失水,可结合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将离地面15—20厘米处地上部分剪去;备留小部分苗假植,以用于补缺。袋苗种植时应剪除塑料袋,然后连苗带土放人种植穴,用湿润细土填人穴中,用力压实,并注意把剪下的塑料袋拣出茶园销毁或回收。

(五)提高茶树定植成活率的措施

1.茶树苗木的选择

无性系茶苗的植株大小应适中,不宜过小或过大。因为小苗的植株幼嫩,叶片角质层薄,蒸腾作用大,移栽后失水严重,且体内积累的养分少,根系幼细,移植时断根损伤大,抗逆性差,不易成活;过大苗植株和根系均较大,移植时的修剪损伤大,或者在起苗时断根多,或者种植沟较浅,从而影响成活率。因此,最好选用1.5~2年生的扦插苗,其基部主茎直径要求,大叶种在0.5厘米以上,中小叶种则要求在0.3厘米以上。

2.茶苗出圃前的炼苗处理

炼苗处理可提高苗木的素质,增强抗逆性。实践表明,经过炼苗处理后对提高移植成活率效果非常明显。经过炼苗处理的茶树,外观长势可能差些,但成活率高,这一点在购苗时也可作参考。炼苗可采用如下措施:

(1)水肥控制。由于茶苗在苗圃条件下管理,水肥充足,植株生长旺盛,组织幼嫩,抗逆性差,因此,在出圃前3个月要停止施肥,也要视气候情况尽量减少供应水分,以不旱坏茶苗为宜。

(2)疏棚。茶苗长期在苗圃的遮阴环境下生长,耐阴性强,对阳光的适应性较差。因此,在出圃前通过疏棚,逐步增加透光度,加强幼苗的光适应,可提高苗木的素质。

3.茶苗出圃前的打顶

在茶苗出圃前半个月打顶,把主、侧枝的顶芽摘除,促使茶苗幼嫩组织老化成熟,以减少茶苗的幼嫩组织器官,提高抗逆性,同时也促进腋芽饱满。

4.种茶和起苗时间的选择

起苗时间一般根据种植时间确定,但高温干旱的夏秋季节不利于种茶,应选择冬春季节为宜,以提高成活率及减少幼龄茶树管理成本。在起苗时最好选择阴雨天气,如遇晴天干旱气候,应提前3天灌透水,使起苗时能连根带土、不断根。起苗时间不宜提早,近距离的应边起边种,远距离的应即起即运,起苗后不能超过1天停放期。

5.起苗技术与要求

起苗时不能用手拔,应用锄头挖,尽量少伤根,多带土,如外运茶苗,要尽量保留黏附在细根上的黏土,并用稻草或编织袋包住茶苗根基部,保湿防晒。

6.及时种植,保证种植质量

茶苗运回后应放在阴凉处喷水保湿,要防止风吹日晒、紧压堆闷,保证苗木鲜活,否则茶苗会因失水生活力下降而影响成活率。同时要及时种植,两天内不能定植完的茶苗应进行假植,如果假植的时间较长,则必须选择避风阴凉、排水良好的地块,挖成适宜深度的沟,苗木单株排列,不重叠,且使根部舒展,培土踏实,每天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使茶苗成活,然后根据进度,边取苗边种植。

7.适当修枝

移栽完毕后,为减少水分蒸腾,可酌情用枝剪剪去部分枝叶,尤其是在茶苗枝叶繁茂或干旱的情况下移栽,修枝可起到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剪时一般在分枝部位以上留1~3叶剪。小苗剪后还应留有一定数量的叶面积,剪口要平滑,离临近叶片着生处距离适度,一般1厘米左右,不可太长或太短。

8.加强水分管理

茶苗移栽后成活与否,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茶苗移栽后1个月内,一般隔3~7天要浇水1次(干旱季节,每天浇水1次),每次浇水要注意浇透,使根部附近的土壤保持湿润状态;以后根据天气及茶苗状况,合理灌溉。淋水时间在每天下午或傍晚,不能在强光高温的中午淋水。雨天要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大雨、暴雨后,不能长时间积水。

9.适度遮阴

茶苗耐阴性强,对光线较敏感,从苗圃移栽到大田,对光的适应性差,小苗由于植株幼嫩,叶片角质层薄,蒸腾作用大,容易烧伤。因此,移栽后失水严重时可采用遮阴方法,有条件的可搭建遮阴棚,也可用树枝叶遮阴。

小编推荐

茶树种植—2


1、种植方式与密度

合理密植是茶树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茶树合理密植,它既要达到有效地利用空间和土层,又要使茶树个体和群体结构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取得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适合机耕机采,也是合理密植所要考虑的条件。

茶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随着单位面积内茶丛数的增加而提高的;而单丛产量则呈相反趋势,它随茶丛数的增加而递减。这是茶树群体和个体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合理密植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保证茶树在群体结构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茶树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使单位面积内因密植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产量,超过个体削减的产量,使茶树取得丰产。我所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如以150×150(厘米)(亩丛数297丛)的丛植茶园为增量为100%,则150×33(厘米)(亩丛数1333丛)的条栽茶园亩产量为150%,150×17(厘米)的条栽茶园亩产量为152%;而单丛产量如仍以150×150(厘米)处理为100%,150×33(厘米)处理为34%,150×17(厘米)处理为17%,后两处理的减少值为66%和83%。从这个试验还可看出,由于密植程度不同,后两处理亩丛数增加3.5倍和8倍,使亩丛数增加而提高的产量大大超过单丛产量的减幅,因此仍能取得增产效果。

茶树种植方式应考虑两内容,一是茶树的行丛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丛的定苗数。我国茶树种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解放前遗留下的的丛式茶园,这种茶园产量低,管理也不方便,正在逐渐淘汰。大多数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单行条栽茶园,一般种植规格是中小叶种茶树行距为150厘米左右,丛距33厘米左右。每丛定苗2-3株;大叶种茶树行距165厘米左右,丛距50百米左右,每丛定苗1-2株。我国大多数高产稳产场队,都是这种种植方式。双行条栽茶园,在部分茶区也有采用,大先遣为165厘米左右,列距和丛距都是33厘米左右。据安徽省祁门茶叶研究所报道,1961-1968年,单、双行茶园产量表现是,前四年双行高于单行,增产19.82%,以后单行高于双行,增产3.74%。近年来部分地区试用多行条列式茶园,这种种植方式的茶园,行距、列距和丛距也有多种规格。且在茶树定植后,就免除耕作,其它管理措施也有别于单、双行茶园。据报道,多行条列式茶园,具有早期高产,幼龄期茶树迅速覆盖园地,减少土壤冲刷等优点。这一种植方式的出现,由于时间尚短,对茶树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茶树高产稳定持续年限等问题,都待进一步验证。

2、播种和移栽技术

在播种茶籽或移栽茶苗前,首先要划线定行。划线定行工作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①平地茶园第一行应从地块最长一边开始划线,或者与干道、干渠相平行。距地边一米处划第一线,其余以此线为基线,按行距的要求,依次划出所有的茶行。缓坡茶园则要求等高条植,划线要自下而上进行,按先遣要求逐行划齐,要掌握等高不等宽的原则。对于地形复杂的地段,行距要作适当高速变幅范围可掌握在1-2米之间。窄幅水平梯级茶园,茶行应在离坎沿3/5处划线;宽幅水平梯级茶园,离坎沿1米处划第一行,最后一行离沟亦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以利茶树生长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进行。

②坡地茶园应在规划范围内尽量处长茶行,达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尽量减少插行,避免断行和闭合行。茶行转弯角度,以及与道路的交角,都要适合机耕条件。

③划线工作就绪后,即可开种植沟。种植沟的宽度和深度,视肥料种类和数量,以及是采用茶籽直播还是移栽茶苗而定。堆肥、厩肥及移植茶苗的茶园,种植沟要宽些;采用菜籽饼及茶籽直播的茶园,种植沟要浅些。一般采用宽20厘米左右,深30厘米左右为宜。基肥数量每亩施堆、厩肥30-40担,或菜籽饼200-300斤,并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基肥施下后要在其上盖土3-5厘米,目的是不使茶根直接接触肥料,避免烧根。施肥工作结束后,即可播种茶籽或移栽茶苗。

(1)茶籽直播大面积发展新茶园,以茶籽直播较为简便,易于掌握,前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像移植茶苗的茶园那样要求精细。因此发展面积较大的单位,常常采用茶籽直播,综合各地的资料,在播种时要掌握如下环节:

①适宜的播种期茶籽在霜降前后采收后,要进行选优去劣的拣剔工作。茶籽的播种期是较长的,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除严寒冰冻期外,均可进行播种。生产上常采用冬播,这样可省去茶籽贮藏工作,而且第二年出苗期要比春播的提早半月左右。有的单位由于播种面积大,或者平整土地工作一时赶不上,也可采用春播时期要掌握在二、三月。实践证明,我国大部分茶区,春播不要超过三月底,否则会大在影响出苗率和茶苗生长势。同时,四月以后播种的茶籽,即使出苗也较难安全越夏。原因是茶籽出苗迟,夏季高温容易产生烙苗,增加茶苗死亡率。春播的茶籽,最好经过浸种催芽处理,以求提高茶籽出苗率和增强茶苗生长势。我国北部茶,由于冬季气温低,冰冻期长,过去均采用春播,近年来有的采用冬播也获得成功,如安徽省凤阳县燃灯公社金桥茶场,在茶籽冬播盖土后,再在播种行上离地表堆土5-10厘米,做成土垄形式,翌年春季解冻后除去土垄,茶苗出土早而整齐,这是很好的经验,适宜北方茶区应用。

②播种质量播种深度是检查播种质量的主要项目,过深过浅均不合质量要求。茶籽播种的深度以3-5厘米为宜,湖南的试验资料指出,不同播种深充对茶籽出苗、苗高及成苗率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播深4.5厘米处,始苗期在五月二十二日,盛苗期在六月二十四日,当年苗高30.1厘米,成苗率达75.3%;而播深9厘米处的始苗期为六月十二日,盛苗期八月二十日,当年苗高22.2厘米,成苗率则为63.4%。可见两者的差异是很大的。

在一些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的地区,为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出苗当年达到苗全苗壮,相应地采用了一些适应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山东省在茶籽播种期(四月上旬)正值春旱,除采用浸种催芽外,在播种时先在播种行上浇足水分,然后播种茶籽,立即盖土,并在覆土后的播种穴上,做成高出地表15厘米左右的馒头形土堆,当地称谓堆土保墒,目的是提高土壤含水率,减少蒸发,这对战胜春季干旱,提高茶籽出苗率,达到功全苗壮的目的,是一项很好的农业技术措施,这一经验适宜于播种期有旱情的地区采用。运用这一技术措施时,要注意适时推土。其经验是,推土期应选择在茶苗要破土出苗而尚未达到地表时较为理想,早了效果受影响,迟了会推断芽尖。推土时如能配合插枝遮荫,效果更佳。

③每穴播种粒娄孤子不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采用适宜的播种粒数是播种工作上应注意的事项。每穴播种粒数过多,当年看来茶苗出土较好,但由于茶苗拥挤将来会出现长势细弱的不良后果;播种粒数过少,则要影响出苗期和出苗率,容易造成缺丛断行。一般经过拣剔的茶籽,尤其是经过浸种催芽的茶籽,每穴播种四、五粒就可以了。未经拣剔的茶籽,则就视茶籽质量情况,适当增加播种粒数。播种时要严格控制行、丛距,同时要将茶籽均匀地放在穴内,不要紧挨一起。

茶籽播种覆土后,在播种行上撒些谷壳或插竿标记,有利于出苗前除草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致伤苗。

(2)茶苗移栽已如上述,茶籽直播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实生苗后代比较杂乱,茶树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很大,这就是常见的有性繁殖茶树叶形不一,发芽迟早不同,长势强弱差异较大的主要缘由。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短穗扦插繁育茶苗,已被视为提供优良种苗的重要途径,今后发展新茶园时,采用移栽茶苗建园的比重将会逐年增加。移栽茶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苗龄中小叶种茶树选用二龄苗移栽比较恰当。生长较好的一龄苗,苗高在25厘米以上,也可以进行移栽。我国南方茶区,由于年期长,栽培的茶树大多数是乔木或小乔木的大叶种,一龄苗即达50厘米左右,当年出圃移栽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快速成园的效果。

②移栽时期茶苗地上部休眠期进行移栽容易成活,因此晚秋和早春是移栽的适期。在墒情较好的地区,霜降前后移栽,成活率比较高,这时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而根系还有一个生长高峰,移栽后当年根系恢复生长较好,来年茶苗发芽生长也比春季移栽的早。有些地区晚秋常有旱象,则应在早春移栽较为恰当,时期掌握在惊垫到春分期间,不要太迟,否则会影响成活率。早春移栽的茶苗,发芽期不如秋栽的早,而且往往在根系没有完全恢复前,茶苗即发芽生长,故要特别加强管理,否则会出现僵苗、死苗现象。我国茶区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甚一致,有些地区晚秋和早春正值旱季,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无灌溉措施,茶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是很不理想的,应选择在其它时期移栽茶苗为好。如云南省,移栽适期在芒种至小暑期间,过早雨水少不易成活,过尽当年生长期短,往往根系还没有很好恢复即进入旱季,容易死苗。有的省(区)也有类似情况。因此移栽期的确定,还要考虑当地当时的降水情况,否则会事倍功半,不易取得理想效果。

③带土移栽,及时定植越轩时要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这是至关重要的。缩短起苗到定植的时间,对提高茶苗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久晴后在苗圃起苗,最好是在前一天灌足水分,这对少伤根多带土有一定帮助。在外地调运茶苗时,要相应地采用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根部蘸黄泥浆,每捆茶苗用湿稻草包扎根部,车厢周围洒水或铺入湿草袋,顶部注意覆盖,提高湿度,防止茶苗因失水过我。如途中时间较长,则要防止茶苗发热,途中最好翻动茶苗或洒几次水,以利散热和湿度。茶苗运到目的地后,要及时定植。如茶苗较多,一进来不及定植,则要进行假植,以后随栽随取,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栽植工作。在移栽定植时,每穴用苗2-3株,苗与苗之间不要靠拢,并注意要舒展。过长的主根,可剪去部分。移栽时要逐层加土,层层踩紧踏实,这是提高成活率的要领之一。埋土过半时,浇足定植水,待水分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不宜过深过浅。移栽苏苗时,同一行上要瞻前顾后,控制行丛距,使之整齐美观。移栽后要及时定剪,留高15-20厘米左右,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④移栽营养钵苗营养钵育苗是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报道。它的优点是:成活率高;移栽后不出现蹲苗停长现象;不变移栽时期的限制,栽后管理也较方便,成园快,产量高。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利用。

实践告诉我们,茶苗成活率高低,茶苗长势好坏,与上述管理环节密切相关,而栽后的水分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幼龄茶树护理

幼龄茶树护理包括抗旱防冻,间苗补缺,耕锄除草,合理施肥,定剪修剪,打顶轻采和病虫防治等。此处只阐述一、二龄期内的抗旱防冻,间苗补缺两项内容,其它技术措施在有关章节中叙述。

(1)抗旱防冻目前的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不良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水涝,严寒酷暑,都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可能造成农作物的死亡。灾害性天气给茶叶生产造成的危害,常见的有旱害和冻害。在长江流域,前者常出现在伏夏,后者发生于严冬。幼龄茶树由于对不良气候条件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其受害程度要高于成龄茶树,故须特别护理。

①抗旱我国主要产茶省(区)气候条件的判别是很明显的。以气温和降水为例,我国南部海南岛的岭头,年平均气温为23.1℃,降水量为2414.6毫米;中部的杭州,年平均气温为16.1℃,降水量为1400.7毫米;而北部山东的蓬莱,年平均温为11.8℃,降水量为623.6毫米。但各地气候也有共同点,如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海南岛旱季常出现在二二月到翌年四月,杭州在七至八月,山东则出现在十一月至翌年五月。这些都茶叶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降水特少的年份,甚至造成危害。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七至八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高温亢旱能持续数十天。在这期间,茶叶季节产量也是全年最低的时期,而对幼龄茶树,特别是播种当年的幼苗和移栽苗,影响更大,如在管理上不采用相应的措施,常会出现焦苗和死苗现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旱害。

茶树产生旱害的原因:一是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耐荫和需水较多的特性。茶树在逐步北移过程中,这一特性虽发生了一定变化,但较之有些作物来说,耐荫和对水分的要求还是较高的。二是幼龄期,尤其是出土当年的茶苗,由于茎叶娇嫩,地下根系扎得还不深,容易受害。三是从环境因子来说,北方的干旱大风,南方的烈日高温,是常见的旱象天气,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茶树蒸腾作用显著增强,这时土壤如供水不足,就会出现供需失调,这种情况如发展到一定程度,轻则生长受阴,叶片受害,重则整株死亡。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人们创造了不少与旱害作斗争的经验,归纳起来有:

选择抗旱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受害程度。

灌水提高土壤含水量这是解决旱害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发展新茶园时要考虑水利条件,以便旱季灌溉。

地面覆盖减少蒸发就地利用杂草、农作物秸秆,在旱季来临前覆盖地面。一则可减少蒸发,降低地温,保蓄水分;二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可谓一举两得。幼龄休园铺草覆盖时,要防止蒙头盖,否则在高温下茶苗会产生黄萎现象,不利茶苗生长。盖草用量,每亩三、四十担。

插枝遮荫遮荫保苗,对当年出土的幼苗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它的用材量也比地面铺草的方法节省,唯花工较大。遮荫物可选用麦秆、松枝、树枝等材料,在旱季来临前插于茶树的西南方,离茶苗15厘米左右,这样可以在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这段高温期,起到遮荫保苗的作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注意遮荫物不要捂住茶苗,就略呈倾斜,这样茶苗仍能受到露水滋润。遮荫期间要做好遮荫物的护理工作,发现遮荫物倾倒捂苗,要有时扶正。用麦秆作为遮荫物时,不宜整束直插,这样容易捂苗。具体操作时,可将麦秆中部对折后错开,基部扎捆,使之呈扇面形,即可将基部埋在茶苗西南方,起到遮荫保苗作用。

加强管理,提高茶树抗旱能力从茶籽播种到出苗期间,出土幼苗能达到早、壮、齐的要求,就大大提高幼苗的抗旱力。在苗期旱害调查中可以发现,受害较重的茶苗,往往是出土较迟,或者是旱季正在破土成长的幼苗,最容易的产生烙苗死亡现象。因此采用秋播或春季浸种催芽后播种,是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在旱害调查中可以看出,高温干旱期来临前,苗高如能在5厘米以上,并有几片真叶开展的茶苗,抗旱力就显著提高。浅耕除草对提高茶苗抗旱力也有一定帮助。旱季又是减少杂草与茶苗争夺水分有效的方法。但浅耕除草要早,否则会弄巧成拙,反而加重旱害。引外,旱季勤施稀薄水肥,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增加养分,从而提高茶苗的抗旱能力。

②防冻 茶树冻害有雪冻、风冻和霜冻等几中。长江以南以雪冻和霜冻为常见,而其它茶区这三种冻害均有发生。茶树受冻后,有赤枯和青枯两种表现形式,南部茶区以赤枯为主,北部茶区则两类兼有发生。霜冻和风闲在受冻后即现危害状,而雪冻是在溶雪过程中逐步出现冻害,在积雪期间,相反对茶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茶树具有一定的抗御低温的能力,但不同器官的抗寒力是不同的。据有关资料报道,茶树叶、茎、根的抗寒力是依次递减的。在冻害调查中可以发现,茶树根系因有土壤保护,往往不易受冻。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茶树冻害发生演变的程度是叶片首先受害,继而扩展到茎部,只有在气温极度寒冷的情况下,根部才遭冻害。

冻害发生的原因,一是与气温有关系。从气候情况来分析,不外乎三个因素,即低温、干旱和大风。这三者往往是们随发生的,而低温是主导因素,干旱和大风可以加深冻害的程度。据山东省日照倒1971-1977年茶树越冬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指出,凡冬季负积温总值超过-100℃,极端最低温低于-10℃,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最长连续天数大于14天,这一年的冬季茶树就容易发生冻害。此外,冬季降温剧烈,冻土深而持续期又长,这时大风和干旱也成了加深冻害的重要原因。二是与品种有关系。不同品种抗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品种耐寒些,有的品种抗寒性较差。从山东省引种的结果来看,该省试种初期,引种了安徽、浙江、江苏、湖南、陕西等省的茶籽,经多年观察比较,证明安徽黄山附近的群体种在当地表现抗寒力较强。而在山东结实的地产茶籽。长势和抗寒力更强。三是与地理有关系。冻害与纬度和海拔高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茶园不同坡向也是冻害发生不一的相关因子。通常表现是,高纬度、高海拔和北向坡的茶园,茶树容易受冻,山谷和冷空气沉积的过道茶园,也容易受冻,四是与共园管理有关系。茶园管理不善,措施失当,也会造成茶树冻害。

防止冻害发生或减轻受冻程度的方法:

选用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这是解决茶树受冻的根本途径,各品种抗寒力大小是受茶树本身遗传特性决定的。因此,常有冻害发生的地区,在开辟新茶园时,对各品种抗寒力要做到胸中有数,要选择抗寒力强的品种作为下期引种的对象,同时要特别注意选留地产抗寒力强的茶籽扩建新茶园,从而争取从根本上解决茶树受冻问题。

物理方法保护冻害发生在寒流频繁的冬季和早春,借助有利地形和设置挡风物,可以收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南方高山和纬度较高的北方山区,发展新茶园时,要首先选择避风向阳的有利地形优先发展,这样可凭借山峰的屏障作用,起到防寒防冻效果;其次在开辟新茶园时,有意识地保留部分原有林木,注意道路两旁的绿化工作,增设防护林带,这些都是永久性的保护措施,值得提倡和推广;此外,一、二龄茶苗采用埋土过冬(注意露顶和早春分期扒土),增设风障,地面铺草,也是防冻的有效措施。

化学药剂保护就是要用化学药剂保温,减少蒸腾,或者促进枝叶老熟,提高木质化程度,以增加茶树的抗寒能力,据有关资料报道,越冬期在茶树叶面和土表喷抑蒸保温剂,有一定的防冻效果。另有资料指出,在四月下旬、11月上旬喷2-4滴,对茶树越冬有帮助。采用化学药剂保护茶树过冬,是解决茶树安全越冬的一条新途径,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加强管理,提高茶树抗寒力茶树培育管理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近年来从北方试种茶树的结果可以看出,茶树安全越东与种植前的土壤深翻、茶叶采摘、茶园肥水管理三方面的关系较密切。山东省对茶园开垦质量特别重视,坡地一般都开成梯级茶园,土壤深翻80-100厘米,把这些作为技术规程的内容。无数实例证明,达到上述开垦标准的茶园,受冻程度就轻。幼龄茶树打头轻采期间,适当提早封园,对茶树安全越冻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山东省日照县采取白露前后停采,秋分前后摘去嫩梢,即行封园,可以降低茶树受冻指数。在茶园肥水管理方面,要灌足越冬水,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后控分次追肥,这也是区别于南方茶区的施肥原则。目前我国多数茶区基肥施用时期,安排在秋茶结束后的深秋或初冬,而不少北方茶区的实践结果表时,基肥施用时期以白露前后较为恰当。这时施用基肥,根系愈合生长快,安全越冬效果好,这是受北方气候条件决定的。北方深秋初冬,气温和地温下降迅速,所以早施基肥,可以取得积极效果。追肥分次施用,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北方气温的年变化是早春回升慢,晚秋下降迅速。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前促后控的追肥方法,这也有别于其它茶区。其具体做法是,春夏季节茶芽萌动时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以求促进茶芽生长;而秋季追肥不能太迟,否则新梢会出现恋秋现象,加深茶树冻害。因此,最后一次追肥不过八月关。增施磷钾肥,对提高茶树抗寒力是有帮助的。此外,冬季地面铺草,蓬面盖草,对提高地温、减少冻土厚度和降低蓬面昼夜温差不一定效果。

(2)间苗补缺 目前发展新茶园,多数采用茶籽直播。前面已经提到,有性繁殖的后代性状比较杂乱,个体间的性状差异较大;同时在播种茶籽时,考虑每丛最后定苗数是2-3株,因此每穴播种粒数也是酌情增加的。基于这些原因,必须间苗,以使茶树性状相对一致,为今后快速成园,实现机械化采茶和茶叶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间苗工作应挖掘留优去劣,留强去弱的原则。在茶苗、二龄期内,在年生长结束后进行一次间苗工作。中小叶种茶树每丛最后留苗2-3株,大叶种茶树,每丛最后留苗1-2株。经过间苗的茶丛,要将根部松动过的土壤及时踏实,以利茶苗生长。间苗过程中因苗数过多而被间出优良性状茶苗,可用来补植缺丛,这样既解决部分种苗来源,同时由于取苗临近,宜于带土移栽,及时定植,所以补缺后的茶苗成活率也高。

在生产上,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有缺丛现象产生。茶苗缺丛后及时进行补植,并保证补植茶苗的成活率,对提高茶园单产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否则会造成缺丛断行,茶园既不美观,产量也受影响。在一、二龄期内如不抓紧补植工作,今后随着树龄的增大,补植工作也逐渐难以进行,成活率会大大下降,这是共同的经验。新菘园苗期的补缺工作,应选择同龄苗进行补植。移栽时应注意的事项。

红茶树种植环境


一般情况下种植红茶树的环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热带或亚热带。

2、气温高的季节有足够的降水。

3、弱酸性土壤。

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宜昌红茶的生长环境

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土壤、地势

土壤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无任何工业污染,富含人体必须的锌,硒等微量元素;极利茶树体内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被誉为茶树生长的天然”绿色宝库”。

宜红茶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以武陵山区分布最广,海拔高的有2000~3000m的高峰,而茶树分布主要在海拔300~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

茶叶种植茶树技术介绍


种植茶树技术

1,茶子直播

播种前,茶子要进行筛选、水选和催芽。要适时播种,浅播或穴播。茶子从采收以后到第二年三月都可播种。一般秋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底进行;春播在2~3月间进行,最迟不超过3月底。生产上常采用秋播,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秋播优于春播。

茶子适宜穴播,每穴播种4~5粒。播种深度宜浅,应控制在3厘米左右。具体做法是:秋播稍深,春播稍浅;沙土稍深,粘土稍浅。播后覆土,做法是,其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倍半到3倍。覆土后在播种行上撒些砻糠、麦秆、稻草等物,既可作为茶行标记,又可减少杂草滋生,利于出苗。

2,茶苗移栽

移栽要掌握移栽时期、苗龄和移栽技术。移栽应在茶苗地上部的生长进入休眠时期进行。一般以晚秋和早春为移栽茶苗的适期。寒冷及高山地区,冬季有冻害或干旱的地方,则以在早春移植为宜。移栽还需考虑当地降雨情况,南方有些省以进入雨季为移植适期。移植苗龄,一般为一年生苗木,只要苗木有15~20厘米的高度并有良好的根系,就可移栽。茶苗起苗时,要少伤根,多带土,起出后就地移植,以带土随起随栽为好。栽时,如苗木主根过长可剪去部分,然后按规定的丛距,在每穴放入健壮苗2~3株,每株稍稍分开,使根系自然舒展,随即填土,至过半时,压紧根系周围土壤,尔后浇水,浇透整个松土层后,再继续填土至根颈处压实。茶苗春季定植后,为减少枝叶失水,要及时修剪。秋季移苗,则不必修剪,待翌年开春再剪为宜。

无论直播或移栽,栽种前,在做好园地规划和园地垦辟的基础上,要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和重施基肥;栽种后,要做好茶园保水、灌溉抗旱、防冻、修剪和施肥等各项管理措施,为早期成园并获得高产创造坚实的基础。

茶树种植技术讲解介绍


茶树种植时期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不同茶区种植时期稍有不同,如南方,应以1月底为宜,否则2月以后,白天日照强、气温高,幼苗容易枯死。北方或高山茶区,气温较低,为配合雨季,可延至3月底种植。

茶树的种植密度,受土壤、地形、气候和品种影响,不尽相同。目前,我国采用的多丛密植栽种方式,大行距为1.5米;小行距为33厘米,共3小行;丛距为20厘米,每丛移苗二三株,每亩约2万株左右。

种植茶苗前应先施基肥,规划好行距,最好选择下雨后或微雨、浓雾、土壤湿润时,尽量避免在烈日下种茶。茶苗移植尽量就近起苗,带土移植、随挖随种。种植后为减少叶片水分蒸发,应于离地面20厘米左右处行水平式剪枝,宜在幼苗两侧覆盖稻草或其他干草,以防止干旱,保护幼苗。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茶种植,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对南茶北移进行探索研究,但未突破北纬38°。经相关技术人员反复试验,目前在北纬38°45河北太行深山区已有少量茶树种植成功。太行山区属于种茶的次宜区,但气候特征也具有优质茶叶生产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茶叶生产季节气温低,光照较弱,昼夜温差大,茶树新梢生长缓慢,营养物质积累多,鲜叶中氨基酸、叶绿素含量高,这就决定了太行山区茶叶良好的品质,具有南方高山茶特点,河北发展茶叶生产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南方茶区无可比拟的销售优势,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在河北太行山区发展茶叶经济可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茶叶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和产业化的同时,有力地推动太行山区生态旅游产业、茶文化产业,以及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种植条件


茶树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作为茶叶大国,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吗?茶树都喜欢什么环境,茶树的种植条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种植条件。

酸性土壤

1、土壤:喜酸怕碱

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好的微酸性土壤为最佳。虽然都可以在土壤中生长,但是酸碱度在4.5-5.5之间最佳。

2、光照:喜光怕晒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着茶叶的产量,也影响着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的遮阴条件下,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增多,茶多酚会减少。有利于降低绿茶的苦涩味道,提高鲜爽度。但是光照中的紫外线可以提高茶汤的水色和香气,高山受辐射的的紫外线较多,因此高山地带的茶叶会比平地的茶叶味香。

3、温度:喜温怕寒

茶树喜欢温暖的环境,一般在20-25度的气温中最适宜它的生长,但是不同的茶叶对温度的适应也是不同的,小叶种的茶叶就比较抗旱和抗寒。同时,适宜的的温度也决定了茶树的生长强壮。

茶山与梯田茶园

4、水分:喜湿怕涝

茶树喜欢湿润的土地,一般土壤的含水量在80%为最佳,年降雨量大概在1500mm左右,这样有利于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但是,雨量过大,会导致茶树的根烂掉。所以在雨雾缭绕的高山,或是江河湖泊地域,会多盛产完整的优质茶叶。

知道茶树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明白种植茶树需要哪些条件后,茶农就可以更好的种植茶树和管理茶园了。

茶树种植要走出误区


近十多年来,茶叶的种植普遍存有几个误区。过度密植、矮化茶树;多季采摘;除尽杂草,灭尽害虫;使用生长激素等等。这些都是对茶树摧残、掠夺式的管理。砍伐掉茶园里的树木,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使得生态环境逐渐失衡。茶树生长得异常的拥挤、困苦、艰难,茶叶的品质逐年在下降。采用自然农法的种植方式,可以还茶于自然。

完全不使用除草剂 每年用人工除草四至五次,三年以后,茶园里会积起厚厚的腐殖土,已经不用任何施肥了,这比任何化肥的营养元素都全。而且茶园的微生物异常活跃,茶树吸收达到最佳。夏季,绿草使茶园的地温不会太高,提升了夏暑茶的品质。

完全不使用杀虫药 只要一到两年以后,茶园的生态链平衡了,虫害自然就少。在夏季,同样会有较多小绿叶蝉生长,这时采摘的茶青可以作较重发酵的茶(如乌龙茶中的东方美人茶、红茶的蜜香红茶)。小绿叶蝉吸咬过的茶青,帖烯醇活性酶的含量特别高,容易发酵。做成成品茶后,会形成独特的花蜜韵、熟果香。

不要矮化茶树 让茶树长得高一点,在底部形成较粗壮的主干。这样茶树的根才能扎得更深,根系才能更庞大、活跃,从土壤中吸收的能量才能更多。

减少采摘的次数 一年采两到三季,较弱的茶树采一季至两季,复壮以后最多采三季。留给茶树足够的休养生息空间,它会回报你单芽的比重更高,更耐冲泡,更芳香甘美。

茶园适当留种原生态的树木 这样茶园的保水性更好,且茶树得到的漫射光更多,茶叶的香气会更好。

茶树的种植方式与密度


合理密植是茶树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茶树合理密植,它既要达到有效地利用空间和土层,又要使茶树个体和群体结构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取得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适合机耕机采,也是合理密植所要考虑的条件。

茶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随着单位面积内茶丛数的增加而提高的;而单丛产量则呈相反趋势,它随茶丛数的增加而递减。这是茶树群体和个体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合理密植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保证茶树在群体结构良好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茶树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使单位面积内因密植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产量,超过个体削减的产量,使茶树取得丰产。

我所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如以150×150(厘米)(亩丛数297丛)的丛植茶园为增量为100%,则150×33(厘米)(亩丛数1333丛)的条栽茶园亩产量为150%,150×17(厘米)的条栽茶园亩产量为152%;而单丛产量如仍以150×150(厘米)处理为100%,150×33(厘米)处理为34%,150×17(厘米)处理为17%,后两处理的减少值为66%和83%。从这个试验还可看出,由于密植程度不同,后两处理亩丛数增加3.5倍和8倍,使亩丛数增加而提高的产量大大超过单丛产量的减幅,因此仍能取得增产效果。

茶树种植方式应考虑两内容,一是茶树的行丛距。即排列方式,二是每丛的定苗数。我国茶树种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解放前遗留下的的丛式茶园,这种茶园产量低,管理也不方便,正在逐渐淘汰。大多数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单行条栽茶园,一般种植规格是中小叶种茶树行距为150厘米左右,丛距33厘米左右。

每丛定苗2-3株;大叶种茶树行距165厘米左右,丛距50百米左右,每丛定苗1-2株。我国大多数高产稳产场队,都是这种种植方式。双行条栽茶园,在部分茶区也有采用,大先遣为165厘米左右,列距和丛距都是33厘米左右。

据安徽省祁门茶叶研究所报道,1961-1968年,单、双行茶园产量表现是,前四年双行高于单行,增产19.82%,以后单行高于双行,增产3.74%。近年来部分地区试用多行条列式茶园,这种种植方式的茶园,行距、列距和丛距也有多种规格。

且在茶树定植后,就免除耕作,其它管理措施也有别于单、双行茶园。据报道,多行条列式茶园,具有早期高产,幼龄期茶树迅速覆盖园地,减少土壤冲刷等优点。这一种植方式的出现,由于时间尚短,对茶树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茶树高产稳定持续年限等问题,都待进一步验证。

古人是如何种植茶树的?


在古代,农业技术不是很发达,茶树种群容易自然杂交,发生变异的概率普遍偏高。在明朝之前,我国的茶树繁殖采用的移栽方法就有直播和床播育苗两种,这两种均属于有性繁殖。

清初《物理小识》中有记载:“种以多子,稍长即移,大即难移。”在那时人们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明朝中期,我国种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播法,到了明后期,在直播法的基础之上,发明了新的种植方法——丛播育苗移栽。

出于保持茶树的纯良种性,培植优良茶树品种的目的,在清朝,发明了茶树压条种植技术,培育出优良茶树,是古代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旦发现能够培育出优良树种的办法,各地就会相互学习、借鉴此法。到了清朝后期,压条种植技术在福建被广泛采用。

另外一些茶树良种繁育的方法,如嫁接、扦插等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是在清朝,福建知名的“佛手种”,据说就是由安溪的一位僧人以茶枝嫁接香橼树而来的。茶树扦插法,最早在康熙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记载。据说他总结了各地区繁殖良种茶树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我国古代在较早时候就注意茶树留种和种子贮藏的问题,在唐朝以前,古人就懂得用沙土保存茶种的办法,沙土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持种子水分,从而保证茶种有很高的发芽率。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


布朗族,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

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茶与布朗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是款待贵客佳宾的必备饮料,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是敬神祭祖的供物。布朗族自古种茶也吃茶饮茶。

老曼娥寨位居于勐混乡打落路段大概50公里左右,属偏远的中缅边境的大山皱褶之中,它是整个勐海县布朗山最古老、最大的布朗族村寨。据寨里古寺内的石碑记载,其建寨时间恰好就是傣族传统的傣历元年纪年,至今已有1373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古茶园中,一棵棵刻满沧桑岁月的古茶树,见证了布朗族祖先“濮人”久远的种茶历史。

据说,在早几百年布朗山乡有众多村寨的古茶树,均来源于老曼娥。从老曼娥又分出了新曼娥等不少布朗族山寨。古老的茶树和村寨,共同繁衍了布朗山千年的族史、茶事。

从古至今,布朗族有吃酸茶的习俗,一般早、晚各吃一次。他们会在家中燃起火塘,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美食与保健食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