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河南开封的茶与茶坊

发布时间 : 2021-04-09
河南茶叶 河南绿茶 河南乌龙茶

【www.cy316.com - 河南茶叶】

今天,代表着时尚的“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咖啡馆在每个城市的扩张速度都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

可一千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就在那座曾经辉煌的大宋皇城开封,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而“龙团凤饼”更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茶馆

如今,做官儿做到一定级别,家里是必有好茶的,无论你爱喝与否。

生意做大了,有钱了,办公室、家里,是必备一套好茶台的,因为那是“门面”。这情景有点类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一夜暴富后,开始疯狂地为自己装修书房并疯狂地为书柜塞满各类图书一样,爱与不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就在那里,茶也在那里。

在成都等地,无论逛到哪里,总有个茶馆可以喝喝茶、歇歇脚、聊聊天什么的。但在今天的中原地区,想寻一处正经喝茶的地儿,有点儿不太容易。即使寻到一处茶馆,也大都跟“棋牌乐”有关。想在这些曾经塞满历史的城市里找个茶馆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似乎有点“图样图森破”。

茶与咖啡

与此同时,咖啡馆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它日日暴涨的营业额成正比。报载,年初,韩国“漫咖啡”在郑州店面中,客流量每天稳定在600人次左右,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

“咖啡运动”正在渗透着茶中国的角角落落。

喜欢泡咖啡馆的消费群体基本以宣称时尚、小资、文艺范儿的白领为主,他们认为:“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咖啡这扇门,可以让他们暂时逃离世界;咖啡是有价格的,但坐在咖啡店里的时间无须付钱。”

但其实,当整座城市都上紧发条时,茶这扇门,也是可以让你暂时逃离世界的;茶是有价格的,但坐在茶馆里的时间也是无须付钱的。

曾几何时,中国的茶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中国的茶馆也是小资、时尚的代言人;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曾几何时,中国北宋的“龙团凤饼”是饼茶的巅峰之作。

茶与奇葩的大宋王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特别奇葩的朝代。

一方面经济实力当时全球最强,长于“文治”,却又短于“武功”,以至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跺跺脚都会造成国际舆论影响的大宋王朝还要看人家金国、辽国的脸色,年年要给这两个马上民族上贡;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好几任皇帝虽然都不算是好皇帝,却能称得上书画家、美食家,皇帝当不好就当某某家的概率超出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朝代。

比如那位丢了江山、当了俘虏的极品皇帝宋徽宗,这货不仅诗书画皆晓,也是一位茶的热爱者和追随者。因为爱茶到极致,他曾经写了一本《大观茶论》,对茶的采制过程及烹煮品饮、民间斗茶之风都描述颇详。不仅如此,他老人家还针对当时开封城内茶、酒合宴的情形做了一幅《文会图》,对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极具参考价值。

唐朝由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到了北宋,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贡茶越做越精,民间斗茶之风亦愈演愈烈,以至于当时上至宫廷、达官,下至百姓,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北宋诸王纳妃的礼品中除羊、酒、彩帛之类外,还要有“茗百斤”。而后来民间订婚行“下茶礼”即由此而来。

由于嗜茶,赵匡胤执政时还常常光顾开封街头的茶坊、茶肆。据说,他有次逛到寺东门大街“丁家素茶”品茶,一时高兴,竟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亲赐给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喜极而泣,悬挂于店中。从此,开封城内的茶坊、茶肆就有了悬挂字画的风俗。

斗茶与茶艺

北宋依然流行饼茶。

但那个时候的饼茶跟现在流行的普洱饼茶是两个概念。无论制作工艺还是技术含量,北宋的饼茶都更加复杂、讲究。

首先,茶叶的采摘强调时节,主张以惊蛰为候,且要日出前采茶,避免日照耗其精华。然后,把采下的芽分出等级,蒸、榨,研成茶末,放进各种形状的模具中,最后再过黄焙成茶饼。“龙团凤饼”是当时等级最高的贡茶茶饼,制造这种茶有专门的模具,刻有龙凤图案。

北宋的饼茶喝起来也有讲究,称为点茶法。点茶,就是把团茶碾碎,滚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与水融为一体,然后趁热喝下去。注意,这个时候,茶末的好坏、搅拌的均匀度就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相与口感了。如果茶与汤不分离,并且跟茶盏如乳胶状咬合在一起,就叫“咬盏”,是最高等级的茶汤。

点茶法严重促进了当时开封城内上至宫廷(宋徽宗就爱纠集群臣一起斗茶,估计他最快乐的事就是斗败所有参赛选手)、下至民间的“斗茶”风。“斗茶”也叫“茗战”,有点类似于今天街头巷尾的“棋战”,过往行人可以集体品评参赛人茶品的优劣和烹茶技艺。

今天,日本所谓的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不过,大概由于当时倭国经济、资源以及自家茶种所限,所以,至今他们向世界人民所呈现的茶道技艺中,茶末总是很粗,茶和汤形成不了乳胶状,因此也就没有“咬盏”之说,茶艺的观赏性,茶汤的品相、口感也相对降低。

北宋开封的茶坊

市井茶坊的发展在北宋达到高峰,这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夜禁后带来的最直接的市井效应。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门外一带那样全天经营的茶坊,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

如“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就是说,在这一带,除白天营业的茶坊以外,还有一种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和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鬼市子”茶坊,不但“至晓即散”,实际上也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

《水浒传》是明人所著,但水浒故事自宋以来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对北宋生活与北宋茶馆文化的研究至今还有较高价值。在《水浒传》里,有专为公人候时、办事的衙门前茶坊,有小镇闲坐的茶坊,也有王婆专门说媒拉纤的茶坊。茶坊中,有闲来无事“会茶”聊天的,有打发时光等待上班办公的,也有刺探各类情报的外国和本国的间谍分子。反正,在北宋,尤其是在开封城内,吏、卒、工、商各色人等,大都以茶坊为根据地,以喝茶为主要聚会方式。

cy316.COM编辑推荐

源于北宋 “洗茶”有讲究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因此,“洗茶”用语应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据《国学》)

六境艺术茶坊 探索茶楼的生财之道


你是行色匆匆的商务人士,常常和客户约在环境清幽的茶楼谈工作;你是早起锻炼的老街坊,每天要到熟悉的老字号茶楼“叹茶”;你是刚到广州的外地访客,选择在氛围热闹的茶楼同久违的老友相聚聊天……广州的茶文化由来已久,喜欢“饮茶”的客户群数量惊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街小巷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茶楼,有的专注于提供色香味美的好茶,有的主推融贯中西的精致茶点,有的以店内精致装潢为卖点大打“环境牌”……

茶楼市场看似已达饱和状态,那么新入场的商家该如何寻找商机?让我们以最近刚登陆二沙岛的一家艺术主题的新茶楼为例,一起探讨新式茶楼的生财之道。

调研一年定位艺术主题

“希望通过以茶会友、感悟艺术生活,开启新士大夫生活方式。”到今天,“六境艺术茶坊”开业正好满一个月,总经理林妙琴如此表达对茶坊的期望定位。在开业之前,林妙琴花一年时间做了一番详细的市场调研。她发现,广州市场上已开设的主攻“好茶”的茶楼中,多数强调功能性,侧重于商务应酬,风格以川派、浙派居多;少数走某一主题路线的茶馆,基本是结合佛学历史知识,再搭配大众喜爱的棋牌娱乐设施。随后,林妙琴将茶坊的主题定在市场尚不多见的“文化艺术”上,开始了她自称为“不计血本”的创业之旅。

举办艺术展是创业亮点

“艺术”主题应该怎么体现?这家茶坊首先在取名上下功夫。原来,“六境”一名,源于“茶之五境”,即香茗、甘泉、火候、氛围、铭器,茶坊想让顾客体验“第六境”——“妙”境。在包间的取名上,同样延续古文化风格,分别名为士风、小雅、无题、妙境。

其次体现在茶坊的装潢上。一进门是“艺术长廊”,墙上挂着典雅的书画作品。一侧是瓷器展示柜,另一侧是用屏风隔开的几个小茶座。据介绍,目前展出的书画作品,是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吴海清为该茶坊量身打造的山水图。林妙琴告诉记者,接下来计划以专场的形式,定期每1~2个月推出一个主题展,如玉器专场、书法专场、古玩专场等。

注重贴心的细节服务

林妙琴称,他们是以茶坊为平台提供茶饮服务,同时涵盖中高端茶叶、茶具、名家陶瓷、艺术品销售。最大的包间“妙境”内,还配备着笔墨纸砚,供有雅兴的客人挥毫创作。为迎合客户的私密性需求,茶坊为会员客户提供寄存专属茶杯在店内的服务。

记者到场采访时留意到,在茶坊的多个包间、艺术长廊的茶座,各处都备有小型的电暖器。这样一个服务细节,对商家来说,有利于节省运营成本,小型电暖器只需在客户有需求时打开,商家不需要长时间集中供暖;对客户来说,小型电暖器的供暖效果可以很实在地感受到,对商家的满意度也会有所提升。

推出多项个性化定制

林妙琴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设想是:有一定生活品位、想寻一刻宁静、精心喝一杯好茶的客户。不过,目前他们工作的重心则主要在于礼品开发方面,以此开拓企事业单位的采购礼品需求市场。林妙琴介绍称,客户可以提出多项个性化定制要求,比如定制特定的茶叶礼包、手工茶具、“茶叶+茶具”的礼盒,还可以提前定制在店内举办的主题沙龙,比如近期就有客户定制了一场总裁班同学聚会,有近40名客户到场参加,在此可以饮茶、享用茶点、交流企业发展心得,同时还可以欣赏茶坊提供的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

创业体会

1.尽早树立文化产权意识

值得创业者借鉴的是,林妙琴有很强的文化产权意识。在创业起初,她就想把“六境”做成一个品牌,因而一开始就把茶坊的LOGO、文字方面的产权都一一注册。

2.招聘茶学科班出身的员工

在人员配置方面,林妙琴的心得是,只招聘毕业于茶学专业的员工。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目前10名科班出身的员工很熟悉了解茶叶、茶具的专业知识,可是在销售、服务方面的水平却有待提升。林妙琴表示,暂时还不考虑招聘专门的销售型人才,宁愿慢慢培养茶学科班出身员工的销售技能。

3.选择目标客户群集中的场地

在选址方面,考虑找闹中取静的休闲场地,最后选择的是“艺术之岛”二沙岛。茶坊的位置临近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因而很容易吸引到目标客户。此外,周边停车方便,也有利于吸引慕名而来的顾客。

4.未来继续开拓礼品市场

记者了解到,该茶坊的开店投入约300万元,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实体装潢。林妙琴笑言,自己是“不惜血本”地在创业,暂时还难以预计何时能收回成本。在茶坊接下来的发展中,计划继续以礼品开发为重点,此外考虑进一步丰富茶点的种类,增加多样经典潮汕小吃。同时也考虑过增加潮式私房菜,但还没有计划好详细方案。

专家支招:用良好体验吸引顾客消费

广州地区饮食行业协会会长秦鉴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广州走艺术路线的茶楼还不多,而北京则有不少经营得比较成熟的茶楼可供学习借鉴。秦鉴洪提醒,想开设茶楼的创业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出品、服务、环境三方面如何结合,给予顾客好看、好吃、健康的消费体验。顾客在店内喝茶消费,给商家带来的利润并不是很高,而利润率稍高的礼品市场,则很值得商家开拓。

在推广方面,秦鉴洪建议商家为到场消费的顾客提供详细的指引和介绍,比如泡哪种茶叶该用什么样的水、用多少度的水泡茶最合适等等,给予顾客专业、良好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他们再度消费、购买茶叶及其他衍生品,还可以考虑制定相关的茶叶知识手册、海报来宣传和推广。

无论如何,提供高品质的茶叶才是硬道理。秦鉴洪称,此前他和朋友购买茶叶时,都遭遇过多次货不对板的情况,即茶叶包装精美,但质量明显不够好,这样的购物经历很不愉快。他认为,销售茶叶的商家应提供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雨林古茶坊慈善晚宴,《雨林档案·曼松》拍出106万!


今晚,由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携手雨林古茶坊西安合作商主办的“雨林古茶坊慈善晚宴暨《雨林档案·曼松》发布会”在西安举行。此次活动共募集1189000元爱心款,并全部捐赠给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于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

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西安市普洱协会会长王力军先生,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锦业地产董事长戴慧敏女士,共青团陕西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乌钢先生,西安于佑任纪念馆馆长于大平先生,广州市荔湾区南方茶叶商会会长戴志红先生,资深茶人邱德鸣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朱勇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原料总监高兴荣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陈军日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监陈海涛先生,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监赵力先生,雨林庄园总经理张敏先生,雨林古茶坊西安合作商徐进先生等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活动。

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2011年12月经团省委、省民政厅批准同意,由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筹资500万成立,隶属于共青团陕西省委、省民政厅管理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是陕西首家批准公开募捐资格基金会,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权在陕西省境内唯一合法的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先后多次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希望工程一致行动奖、大学助学基金优秀组织奖。

雨林古茶坊扎根在西双版纳,雨林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致力于慈善活动,回馈、帮助茶农提高生活品质,至今捐赠款项超过300万元,此次雨林携《雨林档案·曼松》走进西安举办此次慈善晚宴,为雨林古茶坊在慈善的路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活动中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陈军日先生讲述了雨林未来布局,明确西安及西北市场是雨林发展重点。雨林发展至今全国双渠道已有接近3000家加盟合作商,完成了初步布局,并且继续深化中。雨林未来将把重心放在新零售行业,新零售行业就是品质、品牌、高效。感谢信任雨林古茶坊的茶友,感谢一直陪伴雨林的授权合作伙伴。

慈善拍卖环节共拍卖六款拍品,由国家注册拍卖师王博女士、邢继源先生主持,第一款拍品2017九公斤《福饼》一饼,最终以32000元成交;第二款拍品2017九公斤大柱《擎天》一根,最终以36000元成交;第三款拍品2017《雨林档案·曼松》一件,经过几十轮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060000元成交;第四款拍品2017老班章芽头熟茶200g(银罐装)一罐,最终以30000元成交;第五款拍品2013《腾蛟起凤》一饼,最终以31000元成交,最后现场增加拍品2017老班章芽头熟茶200g(银罐装)一罐,最终以31000元成交。共募集善款1189000元,现场捐赠给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用于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助学金。

随后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裁、品牌运营总监朱勇先生代表雨林古茶坊向当地十位贫困家庭送出每人3000元助学金,并承诺今后雨林人每年将资助不少于100位贫困生/家庭,每人/户不少于3000元。

用真心做好茶,用良心做企业。再次感谢今晚和雨林一起献出爱心的各界人士,雨林古茶坊的今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每位雨林人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尽全力将慈善事业作为终生事业进行到底。

河南一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


一个有两千余人的村庄,竟然有20多家茶馆。虽然茶碗粗糙、陈设简陋,但这些乡村茶馆却魅力无穷:早上四五点就有人去喝茶,连得了脑血栓、拄根青竹竿的老茶客,也要走四五里路来这里喝茶。

去年12月底的一天,飘落的雪花中氤氲着茶香,大河报记者闻香而至郏县冢头镇西寨村:蓝河水缓缓从记者脚下的红石条路旁流过,也就在百年前的这里,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万里茶道亦从这里经过,客商们在这里喝茶、吃饸饹面……

彼时的西寨:马蹄声声、商贾云集,被誉为中州“小上海”。西寨村为何有此魅力?那就跟着大河报记者去村里走一趟吧?!

普通村庄竟有20余个农家茶馆

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

五六个被炭火熏得漆黑的茶壶在炉火上烧着,一堆泡过的茶叶末儿倾倒在炉子旁的木炭旁,氤氲着茶香,十几个粗瓷茶碗放在案子上,这是茶馆专门烧水的地方,只能勉强站下俩人。

隔壁的茶馆内,十几名村民边打麻将边喝茶。

这是位于郏县冢头镇西寨村的一个茶馆,62岁的茶馆老板丁国欣开茶馆已有20年了。“租人家的房子,搬到这里有一两年了。”丁国欣说,“茶水便宜得很,一壶茶5毛钱,也有1元的,随便添热水,在这里喝一天都中。茶馆里有自动麻将桌,玩一场20元,茶水免费。”说是茶馆,其实是在院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虽然简陋,但用铁皮裹管连接火炉的土暖气很给力,里面暖意融融。

看到记者来访,有茶客端着茶杯围了上来,“我们这里水好啊,泡出的茶也好喝。”一名端着玻璃杯的村民杯中的茶汤绿莹莹的。“我这毛尖都是碎末子,最不好的那种,可用这里的水一泡依然泛绿。”

丁国欣说:“茶水是从附近1公里的一个深井内取的,这个井挨着蓝河,虽然没有以前的蓝河水好喝,但还是比自来水好喝得多。”

丁国欣说的蓝河,就是茶馆前,记者脚下这条绕村而过的河流,其源自禹州,后注入汝河。水中藻类颇多,还漂浮着不少塑料瓶之类的垃圾。“现在的蓝河太脏了,以前的蓝河水清得很!水哗啦啦往前流,水声很响,能听五六里远。水皮上都是鱼,乌鸦撵着鱼一叫,鱼群在水里乱窜。那时候,我们村的茶馆泡茶的水,都是用蓝河水,甘甜。”71岁的村民张仓说,“上世纪70年代蓝河水还能吃,后来就污染了。”

虽然西寨村只是一个人口2000多人的普通村庄,竟有20余处茶馆。这里的茶馆没有城市茶馆的精致张扬,甚至连个名字和招牌都没有,大都隐于农家小院内。若不是西寨村村支书周冠军引路,记者实在难以找到这些农家茶馆。

77岁的张恒武家的茶馆就开在自家院里,茶馆内黝黑发亮的小桌子旁坐满了打麻将的村民,有的用茶馆的茶壶喝,也有的用自己带的杯子。一名拿着塑料壶喝茶的村民说,逢年过节,还有来茶馆说书拉弦子的,很热闹。

拄着拐杖跑四五里地也来喝茶

茶馆成为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

喝茶已成了西寨乃至冢头镇周边农民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农民有喝早茶的习惯,喝早茶的大都是老人。“老头们瞌睡少,醒得早,起床出门头件事就是到茶馆喝茶。早上四点多就有人来喝茶了,边喝边聊,谁家老母猪生猪娃了,谁家媳妇不孝顺了,喷到七八点回家吃早饭。”张恒武说,“到了上午和下午,年轻人会多一些。”

记者采访时,74岁的茶客朱金明正在打麻将。“我是长桥镇东谷刘村的,离这里有四五里远,可我每天一大早准时来这里喝茶,喝了30多年茶了。”朱金明说,“每天为喝茶跑个几里地,一方面可以活动筋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这里的老伙计们聊聊天。”

张恒武说:“大家到这里喝的是茶,图的是热闹。谁家老头要是有病多日没出门,肯定会说我要喝茶去,老婆担心老头身体呀,就说我给你烧茶,可老头说,光喝茶没人,啥意思啊。”

在霍清廉、王静所著的《民间百工》中,对这里的茶馆这样描述:“来喝茶的老人,有二里外东西罗沟的……还有六七里外李程庄的。这些老人无论春夏秋冬,不能隔三天不来茶馆。有的赶完早上集(逢双日)就坐茶馆,太阳落山才离去,有的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来吃茶,中午就着馒头还吃,下午四五点而去。最典型的是王凤梧村的一位老茶客。他得了脑血栓,行动很不方便,拄一根和他一样高一样瘦的青竹竿,一步才挪四指,但他还是要走四五里来坐茶馆,迈步与点头之频繁,简直令人感动不已。”

说起当年喝茶之风兴盛,村民张仓记忆犹新,“我那时候可能也就七八岁吧,蓝河边的码头上,都是烟贩子,成群结队在码头上歇脚,茶馆都在码头附近,他们到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喝茶”。

对于这些遍布村落庭院的农家茶馆,对冢头镇茶文化颇为熟稔的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萧根胜认为,农民们在这里唠唠嗑,你说说东家的芥菜丝为啥能做得那样好吃,他说说西家的儿子为啥能考上大学……在彼此的叙说和安慰中实现心灵沟通,消除了怨戾。所以说西寨村的茶馆是当地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研究者张伟豪在《中州学刊》为此撰文认为,这里的农家茶馆是当地乡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是农村老年人的乐园,是交流信息的场地,是外地人融入镇子的中转站。

万里古茶道从这里经过数百年前,茶香伴着马蹄声

蓝河水畔,是一溜儿红石条铺就的小路。“这红石条铺的小路,就是当年的茶道,当时的茶商还有其他商人,沿着这条道路运送货物,到冢头镇西寨吃饭歇脚。”郏县文化局原局长刘继增说。

踩着这些宽约两米,大部分已深嵌入地面的红色条石,记者在飘落的雪花中缓步前行,寒风扑面的河边鲜有人至,难以想象,数百年前的此处,竟然是马蹄声声、茶香氤氲,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这里大口吃着香浓筋道的饸饹面,品着蓝河的茶水……

《万里茶路话常家》一书称:“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道传遍世界各地的。

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并进入河南境内,沿途经过唐河、社旗、郏县等地,并过黄河北去。

万里茶道为何能途经西寨村?

刘继增说,西寨村是郏县冢头镇镇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是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兴盛时期商铺达到五百多家。加之水陆交通方便,一时商贾云集,有“日进斗金”之盛况,被人们誉为“小上海”。这里酒楼饭馆林立,当地特色饮食饸饹面、牛肉、烧鸡等颇为有名,外埠客商多知冢头而不知郏县。

经济的繁荣使得不少达官贵人和商贾在此建造商铺和宅院,使得西寨村的明清宅院、古商铺随处可见。村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街道两侧大都是商住两用的古宅院,门面用来经商,后院住人。当记者走过这条街时,看到两边全是青砖黛瓦构建的商铺,恍若隔世,只是古宅内叫卖的现代商品,才把人的思绪拽回现实。

溯源:这里饮茶之风缘何盛行?

对此,《民间百工》中说,茶馆业与经济流通和道路交通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一般说来,交通便利、金融贸易发达的地方,茶馆业就兴旺。自古以来这里饮茶之风盛行。自明清始,特别是民国以来,茶馆林立,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许多城市,茶馆也并不多见,而这里的茶馆已经兴盛了上百年。这里的人们虽然祖祖辈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以忍受物质上的匮乏,却不可以一日无茶,饮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刘继增告诉记者,中国风俗学泰斗钟敬文曾指点他的几位学生,对冢头镇西寨村这块的茶文化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并在其《华夏风俗文化丛书》一书中,有专章讲述这里的茶文化,“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也专门拍摄过这里茶文化的电视专题片。”

大树茶与台地茶的区别大树茶与台地茶的区别


区分大树茶与台地茶,可以从汤色,口感味觉,冲泡前、后茶叶的形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茶叶的形状。冲泡前,不管是饼茶、砖茶、沱茶、紧茶,其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色泽就有分别。大树茶,茶叶表面纹路清晰,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可见或可觉得粗长,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以茶梗为主,生茶是深绿褐色,熟茶是深红褐色,黄白色的叶芽次之,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变深;台地茶则外表呈现茶叶的纹路细腻,表面呈现的枝条之间连贯的距离幼短,表面呈现的茶叶颜色,生茶多是绿黄色,如果是饼茶,可见白色的叶芽为主,特别容易辨认,熟茶则是绿褐色,随着年份的延长而色泽也会变深,但不会变成深褐色。冲泡后,大树茶的茶叶浸泡后,可见叶片枝条粗大;台地茶则叶片枝条短小,冲泡后的对比分辨就直观很多啦。

其次,汤色。大树茶的汤色,生茶是黄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黄褐色过度到深黄褐色;熟茶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会从红褐色过度到深红褐色。台地茶的汤色,生茶是绿黄色,熟茶也是红褐色,年份越长,颜色越深,台地茶不管生熟茶,其汤色是不会有大树茶的那种褐色基底。

再其次,口感味觉。大树茶的生茶茶汤,口感甘苦,略有点涩,喝后回甘生津,年份长的,没有苦涩感,带有甘转甜的回甘生津,茶气浓而不刚,久泡不淡的为上品;熟茶的茶汤,没有苦涩,回甘缓慢,年份长的,有色无味,却甘醇生津。台地茶的生熟茶茶汤,都带有明显的绿茶、铁观音等茶种的茶香特色,生茶有苦涩而无甘,熟茶有色无甘,年份越长,茶气越淡,不耐冲泡。

总之,一看二品三对比,自然就能鉴别,真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冲泡后,茶叶枝叶大、粗、长的是大树茶;茶叶小、细、短的是台地茶。茶汤浓烈甘涩,喝后舌下回甘生津的是大树茶;茶汤有苦涩而回甘淡淡且带有绿茶、中性茶特有茶香的是台地茶。茶汤耐泡,茶气浓烈的是大树茶;茶汤冲泡几道就淡,茶气耐劲不足的是台地茶。

红茶与黑茶的区别


黑茶和红茶都属于发酵茶,如果从外表上是很难鉴别的,很容易把这两种茶类搞混乱。

其发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酶促发酵”,一种是“利用外来微生物发酵”。

(1)红茶的发酵属于第一种,通过自身茶叶细胞中的多酚氧化酶,经过一系列的化学作用,最终形成了高聚茶多酚,其泡出来的茶汤色偏红,顾名为红茶,属于全发酵型茶。

(2)黑茶则是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一系列的流程来制造而成其规程发酵时间需要很长,从而其叶片的颜色变成黑褐色,这也是黑茶的得名的由来,属于全发酵型茶。

红茶和黑茶的制作原料也有很大的区别:红茶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黑茶及原料一般由较粗老的黑毛茶制作而成。

红茶和黑茶的产地及品种也有极大的区别:

(1)红茶其原产地为福建武夷山,后又扩散至福建的政和、但洋、古田、沙县等地。按其出品的茶形来分的话,大概可分为:小种红茶(正山小种、外山小种)、功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湖红工夫、宁红工夫、川红工夫、宜红工夫、越红工夫、浮梁工夫、湘红工夫、台湾工夫)。

(2)黑茶的生产地主要有:湖南益阳、桃江、宁乡、汉寿、临湘,湖北鄂东南咸宁市的赤壁(蒲圻)、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四川,云南省。黑茶主要分为:湖南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六堡茶、云南普洱茶。

茶膏的隐退与重现


茶膏的隐退与重现!茶膏是什么?大多数喝茶的人都心存疑问。现在我们所喝的茶中,很少见到茶膏的影子。这种始自唐代的珍异之物在现代几近“消失”,只偶尔通过“某某茶膏又被多少天价拿下”等新闻事件里爆出的冷门,让一些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搜罗关于它的一切。

当然,也有一些不为猎奇的人们,给它以平凡的定位:茶膏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工艺,从普洱茶叶中凝练提取其有效成分的膏状茶。

现在,能找到的有关茶膏的记载太少了。勐海班章乔木茶膏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光这样介绍道:“膏者,精华也。普洱茶膏就是普洱茶的精华,包括其内质含量、保健功效等,它具备普洱茶的一切特性。茶膏是茶产品中的最高端茶品,又是最不为人知的。”这与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杰在其所著《普洱茶膏秘史》中的阐述:“在普洱茶的五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膏中,茶膏因为高度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因此从诞生之始,就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可谓如出一辙。

据了解,茶膏的生产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但是这时候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制作茶饼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在宋代的茶品名录。

茶膏与广州的缘分


茶膏与广州的缘分!普洱虽产自云南,但普洱熟茶制作工艺却源于广东。

广州是普洱茶的集散地,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气候潮湿温热,空气中水分含量最高可达80%以上,全年温度在0℃—30℃,也是普洱茶的天然储存仓库。

普洱茶是会‘呼吸’的茶。当普洱(生)茶在广东地区存储,遇上潮湿的天气,它便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干燥的天气,它便将水分蒸发出来。在这种吸收和蒸发水分的过程中,普洱(生)茶完成后发酵工序,转化为普洱(熟)茶。

广州人喜爱“叹”茶。无论早茶、下午茶,还是夜茶,“叹”茶早已成为广州人的一种交际方式,这也是广州茶楼业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普洱茶,最初盛行于台湾、香港、广东一带,以及东南亚、荷兰、韩国等国家,近年来才在内地卷起“普洱热”。

在广州绝大部分的茶楼中,最受欢迎的茶叶属普洱茶。广州人喜欢在茶楼里,叹叹茶,叙叙旧,话话家常,谈谈生意,享受闲暇之时的惬意!值得一提的是,普洱茶的英文’Bolay”来自于粤语“普洱”的音译,更是为普洱与广州的不解之缘留下了印记。

如今,“叹茶”已经成为广州人的时尚生活,单纯的普洱茶叶已然不能满足广州人对普洱茶的追求和享受,而是倾向更为健康、精致的茶膏生活。普洱茶膏在快生活下的慢节奏中诞生,成为茶尚中的新贵。

茶膏与鲁迅的缘分


茶膏与鲁迅的缘分!茶,可以说是鲁迅的终生伴侣之一,茶膏亦是鲁迅最喜爱的茶品之一。

鲁迅好茶,亦是一位茶道大师。他的日记中和文章中记述了不少饮茶之事、饮茶之道。曾手抄过《茶经》三卷,对于茶文化的研究颇有心得。鲁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清福”并不表示认同那种醉心茶趣,望秋感伤的文人情怀,而是休息,不图趣味,而是养精蓄锐。

鲁迅与友人交往时,也曾以茶为礼。鲁迅1935年9月26日日记中有一条记载:“下午钧初来并赠海婴绘具一副,莘农同来赠普洱茶膏十枚。”(莘农即姚克,翻译家兼剧作家,编写过电影剧本《清宫秘史》。)本来鲁迅与莘农本无交集,是为了跟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将鲁迅作品翻译成英文,特地造访学习,又听闻鲁迅好茶,便将手上最珍贵的茶中圣品——普洱茶膏赠予鲁迅。鲁迅对茶膏一直只听其形未见过其实,对友人送来的茶膏,爱不释手。平时不舍得品饮,只是将茶膏收藏,偶尔宴请贵宾,或者与好茶友共享茶话的时候才拿出来与友品饮。就这样,普洱茶膏一直被鲁迅收藏起来。

2004年2月8日在广东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鲁迅收藏的清宫贡品普洱茶膏,其中一块仅重3克的紫黑色普洱茶膏,竟拍出1.2万元的高价,震撼了茶界。

台地茶与乔木茶的区别


台地茶,一看就知道是生长在台地上,树形不是太高、枝干不是粗壮,而乔木茶树,乔木虽然没有野生茶树那么高、枝干粗,但与台地茶相比,是要比台地茶高和粗壮的。下面就从几方面分述。

一、生长环境区别

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侯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乔木(古树)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二、外形区别

乔木(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

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三、香气区别

品香气:乔木(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四、口感区别

口感:乔木(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五、叶底区别

观叶底:乔木(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台地茶不易舒展,质感薄小且脆硬。

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苦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可清热去火,适合夏天喝。而且长期收藏具有时间越长,品质越佳的特点。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称谓熟茶。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可以暖胃,茶水呈红色,柔顺,醇香浓郁,基本无苦涩,晚上喝也不会睡不着。

若论好喝,初学者可先从熟茶入手。

有人喜欢生茶的清香和劲道,有人喜欢熟茶的醇厚和绵滑,具体的选择还要看个人的喜好,毕竟喝茶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而且喝茶本是享受,如果在享受之前先要听别人说三道四,显得无趣了。

但是对于大多数准备尝试普洱茶的茶友,我们还是有个建议——可先从熟茶喝起。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茶叶本身寒凉的本性已经消失,汤色转为红浓,性格温和,老少咸宜,口感上也变得容易接受。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普洱的人来说,熟茶是个温和的开头,不会像生茶那样猛烈的性格,一开始就把人吓住。至于生茶,可以作为平时喝熟茶之余的调剂,慢慢尝试,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品,找到适合自己的冲泡方法,才能更好的了解它。

老树茶的分离与分辨


在某些书籍和材料中提到:纯料古树茶是1995年后开始大量出现的。但是据笔者亲历所知,事实并非如此。

此事还须从普饵茶复苏的源头说起。

1994年8月和1995年春季,台弯茶人吕礼臻、陈怀远、林仲义、白宜方等19人首次到易武,经他们建议,易武乡党政班子派李家能主管,廖文启协助,吕礼臻投资,郑军民等人负责收毛茶,由李家能、许寿培、廖文启、郑军民、张毅、李捌时和原同庆号学徒张官寿和曾学过饼茶包装的张世勋、许培文、余世高参与,在政府原伙房传授和学习饼茶复制、包装工艺。当时中心小学的彭云书老师带学生帮忙参与准备毛料,每次历时约7天,先后制作了两批不足两吨的饼茶作为推广样品,由廖文启带领商人游览和拍摄历史文化及古迹,以便向外界宣传。这两批饼茶的制作,使张毅等人学会了饼茶的制作与包装等技术;而这两批饼茶的宣传性销售,引来了众多的茶商。张毅在负责接待港、澳、台等地来宾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茶业动态信息,率先恢复起茶业的个体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对当地饼茶加工和包装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期间,张毅师傅主要做台地茶或混合茶,从不曾有过“老树茶”与“嫩树茶”之类的概念,更不曾将此两者分开做。而且,当地茶农也不曾有此概念及其习惯。

2003年以后开始逐步有人在象明和易武一带倡导老树茶与低龄树茶分开制作和销售。到2004年春,市面上的古六大茶山的“老树茶”与“台地茶”毛料才开始逐步划分开来。在此过程中,又有人发现放荒在杂木林间的茶比同龄园林茶优良,并有人高价收购,便又分出“荒山茶”。这就是当地“老树茶”与“嫩树茶”分离的过程。因此,在2004年春季以前,易武、象明一带的茶,在成品市面上几乎没有纯料古树茶。这两类茶的分离,使其价格日益悬殊,也使得茶业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自身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古六大茶山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条索上的本质区别,是叶片的薄厚、色泽、毛度、叶韧度上等方面的不同。看冲泡后的新茶叶底,老树茶深绿色或深黄绿色,低龄树茶浅白或浅黄色,陈化后,老树茶与低龄树茶会变深褐色或浅褐色。在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气味上的区别,主要是老树茶带有酸气味,酸气越浓越纯,其茶质越优良。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滋味上的本质区别,虽然涩度是个特征,但也不能简单地以涩度高低来划分,还要看茶尖的老嫩度、不同茶区茶味的普遍性特点,尤其要综合茶味的甘甜浓厚度等来分辨。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北宋河南开封的茶与茶坊》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