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文化的多元性

发布时间 : 2021-08-27
四川哪些茶 四川有名的茶

四川哪些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四川茶文化的多元性”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四川茶文化的多元性”相关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怕就将追溯到四川。

李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领南方八国伐纣,是在公元前1066年,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它地方已没有更早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而现在,多被人们认为是茶叶之乡的苏杭一带,到了秦汉年间才有了关于发现野生茶树的记录,那么在秦汉年间的四川对茶叶的栽种已非常广泛成熟。据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益州(四川的古称)川谷山陵道旁皆为茶树,一只,两尺,甚有两人合抱者。由此可见,四川对茶的栽培和认识是早于现今茶业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

就四川地区本身的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四川成为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有据可依的。

川茶小有名气

说到全国名茶,很多人想到的多半是杭川的龙井,安溪的铁观音,太湖的碧螺春,事实上川茶也是颇有名气的。80年代,全国品出的十大名茶中,四川的茉莉花茶榜上有名,而全国的名优茶,四川名茶也近40余种,其中省外较为知名的有:峨眉毛峰、蒙顶甘露,青城雪芽,省内著名的还包括峨嵋竹叶青,蒙顶黄芽,邛崃文君茶,广安松针,香山贡茶等。这些茶品在古代颇具名声。

唐代白居易曾赞美川茶: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李白诗曰: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文同写道:蜀中茶称圣,蒙顶味独尊。

由此可见,川茶的名气在唐代就已流传开来,并得到众人的肯定。

关于茶具

四川出产的茶具中,不乏上等精品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茶具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者所亲睐。由于制作材料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而就四川范围来讲主要出产的为瓷器茶具,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三个类别。

白瓷: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色白如玉,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大邑生产的白瓷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了元代发展为青花瓷茶具,造型幽靓典雅,不仅得到国内人士的喜爱,还远销海外。四川大邑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安徽祁门并列为中国白瓷茶具的四大产地。

青瓷:四川青瓷以釉色青如玉而闻名,在古代四川青瓷胎薄质坚、釉色饱满、色泽静穆,有粉肝、翠青、灰青等。陶瓷釉面有纹片,纹片开头多样,大小相间,此称文武片;也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另外还有蟹瓜纹、牛毛纹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别具风格的纹饰图样是由于釉面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黑瓷:中国的黑瓷茶具以四川广元和福建安的为上等。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能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以斗茶最为适宜。北宋蔡襄《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黑盏绀黑,纹如兔毫,其胎厚,煨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其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汲也。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瓷的一些独特之处,四川广元窖的黑瓷,在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饰上与建安都不相上下。

四川的土茶具---盖碗杯

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三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崔宁勤于政务,功于诗书,常常以茶会客。崔宁见使女送茶时,常因茶碗太烫而多有不便,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用蜡将茶碗固定在茶托上,这样一来,茶碗里的水就不会溢出,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拔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漫漫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徐徐饮入,稍作停顿,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盖碗茶流传于民间后,更丰富了其内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语。茶盖翻转在茶沿旁,要求续水、加汤;茶盖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马回来;茶盖翻转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结帐走了。

自盖碗茶的问世,三件头迅速风糜全国,四川人对茶具的喜爱也逐渐由阳春白雪的高等茶具转化为下里巴人的盖碗杯,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而饮茶的风俗也为更多人所接受,茶馆在四川的数量也可谓是甲天下。

cy316.com延伸阅读

四川蒙顶山古老茶文化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它久负盛名,从唐朝“蒙顶茶”作为贡茶时而闻名遐迩。爱茶的人,最能品味吟唱千年绝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山茶史

四川雅安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园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山茶诗

蒙顶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当属茶中之最,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盛赞蒙顶茶的文章有几百篇之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咏叹,“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高度评价蒙顶茶说:“若教陆羽持公伦,应是人间第一茶”,表达了他对蒙顶茶酷爱至深的感情。唐代以后,蒙顶山被封为圣山,专门种植贡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饮到蒙顶茶。当时诗人孟郊,官位较低,只有向在朝廷为官的叔父要蒙顶茶,就吟出“蒙茗玉花尽,越瓦荷叶空……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刘禹锡对皇朝急催贡茶的作法不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唱道:“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

蒙山茶贡

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

“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山中最适于茶叶生长的地方,而它也是吴理真选择种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沐手、薰香,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古代僧人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古时因皇帝要求喝道原味的蒙顶茶,就让数名16岁处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芽头的新鲜。采摘下的芽头再送往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为“陪贡茶”,然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顶山制作贡茶的寺庙——智矩寺,也有一段传说:寺内塑有两条石龙,一条称干龙,一条称湿龙。干龙一年四季朴朴生灰,雨过风吹,浑身无水迹;而湿龙则相反,一年四季龙身含水欲滴,晴天潮湿,雨来前更见湿润。因而老百姓奉为“神龙”,终年香火不断,也成了蒙顶山古代的“气象台”。

追寻中国茶文化起源 四川功不可没


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可能谁也不能忽视四川。因为四川是中国茶的摇篮,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说是距今约3000年前古巴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年年进贡给天子周武王。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副对子。有人说这付对联是形容四川茶馆风光的,其实这副对联已经是中国茶馆的招牌了。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有一篇《官场斗》的评书,讲的是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刘墉拿太后恩赐的蒙山茶招待九王爷,评书中说:“您看过去茶馆儿门口儿,都有幅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哎,说的就是‘蒙山茶’。这是‘贡品’啊。别看他是王爷,还真没喝过。端起盖碗儿,掀开,喝了一口。哎呀!香味儿沁透肺俯,久凝不散。”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小说中描写茶铺的场景时也说到,“邢家茶铺只有半里多路,韩燕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多日不来这里,处处觉着生疏变样,连吊着的那两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脱落了颜色。”

为什么中国的茶铺会以蒙山茶为招牌呢?因为蒙山茶的名气太大了,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白居易的《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作诗说“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确,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去年我有幸到雅安出差,抽空到蒙山体验了一次茶文化寻踪。雅安古称“西蜀漏天”有“雨城”之名,还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在雅安城市里的音乐广场上有一个女娲补天的雕像,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天就在雅安那里漏了个窟窿,可能当时女娲也没有把那里的天补好,至今还是多雨。但是,也因为那里多雨,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长环境,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的发现地就在雅安的蜂桶寨。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我们那一天到蒙山,也是细雨蒙蒙。在蒙山脚下,一派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环抱农舍,田陌纵横绿浪翻涌,满眼的绿色已经沁人心扉。漫步登山更是满目苍翠令人心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蔚为壮观。古刹、佛寺的红墙梵宇掩映于茶园翠霭之间别增情趣。据说如果天气晴朗,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南观峨眉金顶,北望夹金雪山,向东俯视,可见原野平畴,溪涧纵横,风景如画。可惜天公不作美,留下些许遗憾。

既然是说茶文化,我就不介绍那里其他人文景观了。只说说那里的茶园、茶叶、茶水和茶博士给我留下的印象。蒙山上有一座茶史博物馆,由张爱萍题写馆名。博物馆的一位女导游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可以称为茶文化的专家,渊博的知识从她的口里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幽默风趣,让我们在一边观看着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茶具、碑碣,一边在发出会心的笑声中领略了川西土地上厚重的茶文化发展脉络。

原来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关于这位祖师爷还有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呢。在那位女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皇茶园。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形似莲花小山头之中,可谓“风水宝地”,汉代被誉为“甘露大师”的吴理真种植的七株“灵茗之种”就在这里。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该园以石栏围绕,两侧石门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1734年,满清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当时采摘仙茶是有礼仪的,沈廉在《退笔录》记载:清明时节,由县令择吉日率名山墙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会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礼拜后入园,摘其嫩叶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装入两只银瓶称“正贡”。这三百六十片芽叶,贮藏在两只银瓶中进贡应变都,供皇帝祭天祭祖之用,有人称它为:“人间第一茶”。同时在周围的大五峰采叶精制成28斤茶,装十八只锡瓶,称“陪贡”或“凡种”,用木箱装好,裹以黄绫,盖官印,择古日,派人昼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县均谨慎护送,只供皇帝享受。

听说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喝的好茶,到此的游客自然要品尝了。我们在女专家级别的导游的陪同下品茶,更增加了文化的韵味。她介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精神艺术享受,器具要十分讲究,条理分明,有艺术美感。四川的茶具最有特色的是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了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原来这里还有哲学,说的好”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

有人问:“中国的西北地区也用盖碗喝三炮台茶,不知道这盖碗是谁发明的?”女专家笑了说:“先生们不愧是文化人,好学习,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刨根究底。这盖碗应该是四川人发明的,就说这个茶托为什么叫茶船吧,传说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因为开始为木托,后以漆制,所以叫个茶船。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它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只能作为传说故事。但是,因该是起与四川,因为四川的彝族至今还用着木碗和漆器,而且四川出土的漆器很有历史,我这个四川导游当然要为四川人的聪明说话,各位先生不要见笑。”

接着,女导游介绍了盖碗茶的好处,她说,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女导游又风趣地边做动作边介绍说:“喝盖碗茶讲究姿态,你可以从一个人喝茶的姿态上看出这个人职业。你看川剧中的角色,如果是一个秀才他喝茶的姿势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盖向外波动水面,喝茶的时候,用茶盖遮住口鼻,轻吹细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的拿着茶盖,使劲的拨动水面,然后大口的喝出动静来,那叫‘牛饮’。再看青衣花旦喝盖碗茶,那杯盖的手要做成兰花指的样子,那叫‘淑女’。”她这么一说,我们都学了起来,她笑着夸奖我说:“这位先生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文化人。”

再说蒙山的茶叶,“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品种很多,我们一时也记不住多少,只记得什么黄芽、雀舌、雨前、甘露等等。我想黄芽、雀舌可能是因型得名,雨前应该是谷雨之前采摘的嫩叶,甘露是因为蒙山茶祖师吴理真被誉为“甘露大师”而得名。在我的印象中雀舌是好茶,四川有一句民间对联说:“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那里?听他摆龙门阵,在饮三盅。”还有一句文绉绉的诗句说“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不过我们那天没有品尝雀舌,而是每人来了一碗黄芽。

在茶叶的故乡泡茶也有讲究,茶博士是个小伙子,手臂上挽着一把长嘴大铜壶,远远的给你的盖碗里注水,导游说:“这叫蛟龙入海,既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有科学道理。因为我们喝的是嫩茶叶,俗名叫‘丫丫茶’水温太高了,会把茶叶烫过头,因此茶博士掺茶水的时候远远的注水,滚开的水在空中会有一个降温的过程,到了碗里刚好85度到90度左右,同时水注到碗里翻滚着搅动了茶叶以便快一点让客人品尝。”大家一看,果然碗里的茶叶都是Y字形的嫩芽,向上挺立着,十分优雅惬意。那碗茶汤色、香、味俱全,颜色嫩绿嫩黄,汤水碧清味醇,香气馥郁诱人,入口鲜爽香郁,令人精神为之爽快异常。

“好茶要有好水”,女导游说:“陆羽在《茶经》中总结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天我们这里就是用的上等的水。还有说法茶与水讲究最佳期组合,龙井茶要用虎跑水,蒙山顶上茶要配扬子江心水。古人说是要注意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清、活、轻’是水质要求,也就是要干净、来源于活水,质地要轻;‘甘、洌’是水味的要求,甜美无咸苦,清凉爽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用软水,不用硬水,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要少。”大家听了女导游的一席话,不由得说:“看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条件喝到好的茶水了。”女导游笑了:“也不能那么悲观,城市里的自来水也是卫生的,不过各位先生要是讲究的话,你每天晚上接一壶自来水放到那里,让里面的氯气挥发掉,再来烧开水沏茶就可以了。”

那一天,我们边品尝着香茶,边接受着中国茶文化的熏陶,真长了不少的见识。那个女专家兼女导游告诉我们,在家里待客就有学问,有一种说法是“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七分茶,三分情”,端给客人的茶水应该是冲至七分满,当客人喝剩三分之一的时候再续水,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表示主人有学养。

那一天的蒙山之行的确是不虚此行。下山的时候,回头眺望云雾葱茏的蒙顶主峰,青盖如云,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古寺梵宇若隐若现,恰似仙山琼阁。我想今后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要像这次一样带上录音机,请最好的讲解员说说文化。

丰富多元的新加坡茶文化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因为新加坡是一个丰富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丰富多元文化的一面。

早期的新加坡茶文化:最早的新加坡茶文化就是人们常说饮水思源,早期的新加坡人视喝茶为一种解渴的必需品,就好比吃饭是为填饱肚子一样,虽然简单,但依然形成了一种相对朴实的新加坡茶文化,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就有了这类算是蛮稀有的新兴食品“肉骨茶”,当时只不过是街边档口或小菜馆的一种设备简陋的饮食文化,顾客只眼市民中的~小部分,过后随着时代演变,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升到住宅区和餐馆,在规模和卫生方面上比较具备专业水准。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真正培养起的新加坡茶文化萌芽期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实在有赖于不少的民间团体不遗余力的给予推广,而最早把茶艺艺术深入民间的首推武吉巴督茶艺俱乐部,目前的宏茂桥茶艺俱乐部继续维系着这项有意义的活动;配合着时代的脚步迈进,新加坡茶艺馆也顺势为茶艺活动涂上新时代色彩,例如在茶馆设卡拉OK、和文化界著名人上配合专题讲座活动甚至于引进以茶为本的多口味泡沫茶,还有以戏曲为主的戏曲茶馆。

四川的茶语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四川的茶语》内容,感谢阅读!

所谓茶语,指的是四川当地常说的一些口头语,因为茶文化兴盛,所以关于茶的口头语就有很多,这些口头语听来朴素,并且仔细品味,可以品出很多人生哲理。

比如“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茶树一般生长在高山之上,因为地势高,阳光充足,所以茶才饱蕴灵气。茶的这一特点是符合常规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常会讲,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想收获更好,就必定要有比别人更多的付出,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在人生的攀上之旅中才能见到更好的风景。

“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第一遍茶通常只是洗茶,洗尽铅华,然后才是真滋味。我们在社会上历练,就是一个洗尽铅华的过程,经历的多,就会懂得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就会明白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就好像冲泡茶,经历一个浸泡的过程,芳香才随之而来。

“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在四川,茶叶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几乎家家有茶,我们知道四川人杰地灵,那样的环境下养出的茶同样富有灵气,很让人向往。

“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过夜的茶是不能喝的,茶虽好,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于身体无益。

“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的长”,平时人们喝的茶没有很多讲究,是粗茶,这样的粗茶贵在天然,简简单单喝茶,从从容容过生活,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四川的茶语》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传说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今大邑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代]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上一页12下一页

有关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谚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5.青城茶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6.花王与茶姑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川:中国茶的摇篮


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可能谁也不能忽视四川。因为四川是中国茶的摇篮,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说是距今约3000年前古巴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年年进贡给天子周武王。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副对子。有人说这付对联是形容四川茶馆风光的,其实这副对联已经是中国茶馆的招牌了。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有一篇《官场斗》的评书,讲的是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刘墉拿太后恩赐的蒙山茶招待九王爷,评书中说:您看过去茶馆儿门口儿,都有幅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哎,说的就是蒙山茶。这是贡品啊。别看他是王爷,还真没喝过。端起盖碗儿,掀开,喝了一口。哎呀!香味儿沁透肺俯,久凝不散。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小说中描写茶铺的场景时也说到,邢家茶铺只有半里多路,韩燕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多日不来这里,处处觉着生疏变样,连吊着的那两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脱落了颜色。

为什么中国的茶铺会以蒙山茶为招牌呢?因为蒙山茶的名气太大了,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白居易的《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作诗说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确,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去年我有幸到雅安出差,抽空到蒙山体验了一次茶文化寻踪。雅安古称西蜀漏天有雨城之名,还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在雅安城市里的音乐广场上有一个女娲补天的雕像,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天就在雅安那里漏了个窟窿,可能当时女娲也没有把那里的天补好,至今还是多雨。但是,也因为那里多雨,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长环境,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的发现地就在雅安的蜂桶寨。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我们那一天到蒙山,也是细雨蒙蒙。在蒙山脚下,一派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环抱农舍,田陌纵横绿浪翻涌,满眼的绿色已经沁人心扉。漫步登山更是满目苍翠令人心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蔚为壮观。古刹、佛寺的红墙梵宇掩映于茶园翠霭之间别增情趣。据说如果天气晴朗,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南观峨眉金顶,北望夹金雪山,向东俯视,可见原野平畴,溪涧纵横,风景如画。可惜天公不作美,留下些许遗憾。

既然是说茶文化,我就不介绍那里其他人文景观了。只说说那里的茶园、茶叶、茶水和茶博士给我留下的印象。蒙山上有一座茶史博物馆,由张爱萍题写馆名。博物馆的一位女导游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可以称为茶文化的专家,渊博的知识从她的口里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幽默风趣,让我们在一边观看着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茶具、碑碣,一边在发出会心的笑声中领略了川西土地上厚重的茶文化发展脉络。

原来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关于这位祖师爷还有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呢。在那位女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皇茶园。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形似莲花小山头之中,可谓风水宝地,汉代被誉为甘露大师的吴理真种植的七株灵茗之种就在这里。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该园以石栏围绕,两侧石门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1734年,满清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当时采摘仙茶是有礼仪的,沈廉在《退笔录》记载:清明时节,由县令择吉日率名山墙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会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礼拜后入园,摘其嫩叶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装入两只银瓶称正贡。这三百六十片芽叶,贮藏在两只银瓶中进贡应变都,供皇帝祭天祭祖之用,有人称它为:人间第一茶。同时在周围的大五峰采叶精制成28斤茶,装十八只锡瓶,称陪贡或凡种,用木箱装好,裹以黄绫,盖官印,择古日,派人昼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县均谨慎护送,只供皇帝享受。

听说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喝的好茶,到此的游客自然要品尝了。我们在女专家级别的导游的陪同下品茶,更增加了文化的韵味。她介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精神艺术享受,器具要十分讲究,条理分明,有艺术美感。四川的茶具最有特色的是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了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原来这里还有哲学,说的好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

有人问:中国的西北地区也用盖碗喝三炮台茶,不知道这盖碗是谁发明的?女专家笑了说:先生们不愧是文化人,好学习,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刨根究底。这盖碗应该是四川人发明的,就说这个茶托为什么叫茶船吧,传说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因为开始为木托,后以漆制,所以叫个茶船。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它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只能作为传说故事。但是,因该是起与四川,因为四川的彝族至今还用着木碗和漆器,而且四川出土的漆器很有历史,我这个四川导游当然要为四川人的聪明说话,各位先生不要见笑。

接着,女导游介绍了盖碗茶的好处,她说,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女导游又风趣地边做动作边介绍说:喝盖碗茶讲究姿态,你可以从一个人喝茶的姿态上看出这个人职业。你看川剧中的角色,如果是一个秀才他喝茶的姿势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盖向外波动水面,喝茶的时候,用茶盖遮住口鼻,轻吹细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的拿着茶盖,使劲的拨动水面,然后大口的喝出动静来,那叫牛饮。再看青衣花旦喝盖碗茶,那杯盖的手要做成兰花指的样子,那叫淑女。她这么一说,我们都学了起来,她笑着夸奖我说:这位先生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文化人。

再说蒙山的茶叶,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品种很多,我们一时也记不住多少,只记得什么黄芽、雀舌、雨前、甘露等等。我想黄芽、雀舌可能是因型得名,雨前应该是谷雨之前采摘的嫩叶,甘露是因为蒙山茶祖师吴理真被誉为甘露大师而得名。在我的印象中雀舌是好茶,四川有一句民间对联说: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那里?听他摆龙门阵,在饮三盅。还有一句文绉绉的诗句说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不过我们那天没有品尝雀舌,而是每人来了一碗黄芽。

在茶叶的故乡泡茶也有讲究,茶博士是个小伙子,手臂上挽着一把长嘴大铜壶,远远的给你的盖碗里注水,导游说:这叫蛟龙入海,既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有科学道理。因为我们喝的是嫩茶叶,俗名叫丫丫茶水温太高了,会把茶叶烫过头,因此茶博士掺茶水的时候远远的注水,滚开的水在空中会有一个降温的过程,到了碗里刚好85度到90度左右,同时水注到碗里翻滚着搅动了茶叶以便快一点让客人品尝。大家一看,果然碗里的茶叶都是Y字形的嫩芽,向上挺立着,十分优雅惬意。那碗茶汤色、香、味俱全,颜色嫩绿嫩黄,汤水碧清味醇,香气馥郁诱人,入口鲜爽香郁,令人精神为之爽快异常。

好茶要有好水,女导游说:陆羽在《茶经》中总结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天我们这里就是用的上等的水。还有说法茶与水讲究最佳期组合,龙井茶要用虎跑水,蒙山顶上茶要配扬子江心水。古人说是要注意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清、活、轻是水质要求,也就是要干净、来源于活水,质地要轻;甘、洌是水味的要求,甜美无咸苦,清凉爽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用软水,不用硬水,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要少。大家听了女导游的一席话,不由得说:看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条件喝到好的茶水了。女导游笑了:也不能那么悲观,城市里的自来水也是卫生的,不过各位先生要是讲究的话,你每天晚上接一壶自来水放到那里,让里面的氯气挥发掉,再来烧开水沏茶就可以了。

那一天,我们边品尝着香茶,边接受着中国茶文化的熏陶,真长了不少的见识。那个女专家兼女导游告诉我们,在家里待客就有学问,有一种说法是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七分茶,三分情,端给客人的茶水应该是冲至七分满,当客人喝剩三分之一的时候再续水,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表示主人有学养。

那一天的蒙山之行的确是不虚此行。下山的时候,回头眺望云雾葱茏的蒙顶主峰,青盖如云,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古寺梵宇若隐若现,恰似仙山琼阁。我想今后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要像这次一样带上录音机,请最好的讲解员说说文化。

四川特产蒙顶茶


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暧,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音琼碎,蓬松绿趸均。温洪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泰。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勿涩,莫厌寄来频。这是北宋诗人文同(10181079年)对四川蒙顶茶的描述。诗人不仅对蒙顶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的叙。在采摘时,要到茶丛中苍条寻暗粒,可见芽叶之细嫩;又提出要文火慢烤,漫烘防炽炭,不然是要烘焦的;加工后的茶叶,纤细如发、色绿、条索完整均匀;诗人特别计究蒙顶茶的泡饮,用的水是惠锡泉来蜀,说明是用江苏无锡惠山泉水,并乾崤盏自秦,是用陕西的乾崤盏盛茶的。饮了这种茶,驱走了睡魔,使人觉得健壮有神,清凉入骨,甚至有二腋清风生,我欲上青天之感。最后诗人还希望这样的好茶常寄点来。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蒙顶茶由于品质特殊,历代文人大学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词中,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渌水》系琴曲名,颇为有名。唐代诗人杜甫曾把《渌水曲》称为: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在琴茶中,把蒙顶茶与《渌水曲》相提并论,说明白氏对蒙顶茶之酷爱。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数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盛赞此茶为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名声之盛,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个才和尚生了重病,吃了不少药,仍未见效。有一天,一位老翁路过告诉他,春分前后春雷初起时,采得蒙山茶,用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和尚听了老人言,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了石屋,请人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授方法,采得了蒙顶茶。煎服后,果见奇效,和尚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眉发绀绿,体格精健,貌似三十余岁的人,返老还童了。于是都说蒙顶茶能治百病,有返老还童的奇功。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间的蒙山。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地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是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尤其是名山西部的雅安县,地处四川盆地西产边缘,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雨量特多,索有雨城之称。古人曾谓:漏天难望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睛,刚得曦阳来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顶,亦称五峰,状如莲花。明代徐元禧形容此处是五顶参差比,真是一朵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计有寺院七十二处。为整个蒙山之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风景十分优美。

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顶茶远在东汉时代,人们就称它为圣扬花、吉祥蕊,采制后奉献给地方官。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这里还得提及的是,相传在西汉末年,有位甘露普慧禅师,在蒙山中顶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此茶尚在,据说高不盈尺,不生(长)不灭,产量虽不多,但能治百病。这七株普慧禅师栽种的仙茶,在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以及《名山县志》中,均有记载。

蒙顶山上每年采制贡茶,极为讲究。每逢春茶芽头发出,县官即选择吉日,穿起朝服,率领僚属并全名山七十二寺院和尚上山祭拜。烧香礼拜之后,开始采摘,规定只采三百六十叶,送交茶僧负责炒制。炒制时,寺僧还得盘坐俑经,在新锅中翻炒,用炭火焙干,贮入银盒中上京进贡,以供皇帝祀之用,此茶叫正贡;稍后采制者,作为皇室成员一般享用。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采制均甚精细,品质均甚优异。其中最着名的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龙团、凤饼等。现在一些传统名茶多数都保留了下来。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亦享盛名。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