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名称来历的两种说法

发布时间 : 2021-09-04
茶铁观音名称由来 茶叶铁观音的来历 铁观音茶来历

茶铁观音名称由来。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铁观音名称来历的两种说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铁观音的来历(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魏说:观音托梦;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儿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问,找到梦中的条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二、王说:乾隆赐名;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间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cy316.com编辑推荐

明代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茶艺静心

撮泡法在明代的兴起,使茶味和茶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碾、磨、罗、筅等茶具废而不用,黑盏亦逐渐失势;相反,“莹白如玉”的茶具被认为“可试茶色,最为要用”(明•屠隆《考槃余事》)。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更引人注目。同时,社会上不同的阶层对待饮茶的观念也产生不同的趋向;可以说,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1.茶寮文化。《考槃余事》中说:“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置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明•陆树声所撰茶书就叫《茶寮记》。所以明代走向精致化的文入茶艺,可以称为茶寮文化。

能在茶寮中享受茶中逸趣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中带有隐逸倾向的人士。他们轻视声色犬马,而且相对地不太热衷于功名利禄。其中特别嗜茶的又称茶人。明代江南六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的若干名流成为其骨干,比如杜琼、徐有贞、吴宽、朱存理、沈周、王鏊、都穆,祝允明、文征明、钱同爱、吴纶、王涞、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等人。以撮泡法饮茶这件事,在他们手中被推向极致。无论对名茶的品评鉴赏、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并且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活动均与饮茶联系在一起,使茶寮笼罩在超凡脱俗的气氛之中,这和前代是不同的。试看唐代卢令极负盛名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形容喝茶时只说一碗如何,两碗如何,一直数到七碗,简直有点为喝茶而喝茶的样子。宋代讲斗茶,讲分茶,也未能从茶和喝的圈子里跳出来。只有在明代的茶寮中,才使茶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品位的象征,变成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调的组成部分。

明代茶人既然彼此引为同调,他们之间诗文唱酬、以茶会友的活动当然是有的,但他们并未形成有组织的茶人集团,这是为茶人的隐逸性和孤高性所决定的。明•张源《茶录》(1595年前后)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持此种主张的茶人追求的是潇洒自适。在“独饮日神”的指导思想下,茶寮中的活动纵使不是排他性的,但也不会是群体性的。

2.茶馆文化。市井小民进不了文士的茶寮,他们下的是茶馆。宋代的汴梁和临安都有不少茶坊,它们往往还兼营酒饭、说唱等。单纯卖茶的茶馆到明代才发达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说:南京“大小酒楼有六七百痤,茶社有一千余处。”有些茶馆泡茶的质量也很高。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众多茶馆成为平民休闲的去处。特别是由于撮泡法简单易行,所以坐茶馆是一种低消费的普通消遣。清代广州有许多茶馆叫“二厘馆”,即每客的茶资仅银二厘而已。在茶馆中洋溢着的是散漫而轻松的气氛,这里一般并不进行群体性的活动。

日本茶道的两种美


日本茶道,不仅仅是“清敬和寂”,还特别讲究其他的一些美感,比如缺陷之美、简素之美。

日本茶道讲求精神层面的“一心”,同时要积极看待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之美。体现在日本的茶具上,往往会发现茶具无论色彩还是型式,常常不统一、不协调,有的左右明显不对称,有的釉色不足,有的老旧,有的粗糙,就是这种缺陷的美,却显现出别样的美丽。日本茶道认为这如同中国的行书,或者草书,行云流水,随意而至,心中有茶,茶寓万物,万物之美不止“正楷”,正楷之外,也有奇美。

所谓简素之美,主要来自禅宗佛学,禅宗讲“无”,简单朴素,便是“无”的一种表现。简单朴素也有形式上的不同,比如日本的神宫与茶室,虽然都是简素的体现,具体表现上却有不同,神宫的简素,重在古朴、庄重,选材上主要是巨木巨岩。而茶室讲究的简素则是茶道中的简单、淳朴、寂静,讲求的是静中生慧,在选材上,随地取材,比如粗糙的树木,普通的砖瓦,诠释的是内心的静谧,茶道的安然。

品茶小院中通常很少见到花草,多是四季常青的林木,茶室中的挂画,也多是悠远的山水,在茶室的柱子以及横梁上,总有很多看似粗拙简单的雕刻,虽看似粗陋却有难言的意境,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越简单越自然,越自然越纯粹,越纯粹,越贴近本真。

茶之道,本真最真。

紫笋茶的名称来历


紫笋茶,乃产自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片片山林之间,其生长环境多在阳崖阴林,故而能生长出独特的茶叶。紫笋茶由中国的茶圣唐人陆羽推荐给湖州刺史李栖筠,又由李栖筠推荐于上,在唐代宗元年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室,开始了紫笋茶神奇的文化之旅,并一直持续到清顺治三年,才停止进贡。

那么,紫笋茶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接下来我就给大家道一道。

一般在人们认知中的紫笋茶,其称谓不外乎取自其形、其貌,抑或传说。紫笋茶之名的由来,亦逃不过此类。

紫笋茶,紫字的由来,一般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官员所着官服之色,昔日之一二品大官员出行顾渚山,皆着紫色官服,下方之人为迎合官员之意,故取紫字,意为地位尊贵,另此茶作为上贡制茶,亦是珍贵之茶。故而取紫字,亦是冠于其无比珍贵的名头;二者,取自紫笋茶新茶芽微微泛紫之意,故而取紫字。

紫笋茶,笋字的由来,一般亦有两层含义。一者,取自紫笋茶之形,其形如小笋状,故而取笋字;二者,取自茶饼初时制作之模具。初时,制作茶饼之模具犹如笋状,故而取笋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由于制作难度比较大,因此,茶饼的形状由笋状,又改为方形,然后梅花形,最后又改为圆形,但笋字却保留了下来。

当然,这也是紫笋茶名由来的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其他就不一一列举。诸君若有更多的传说来源,亦可告知,不胜感激。

黄金桂由来的两种传说


黄金桂原产于安溪县罗岩。无性系品种。黄旦的由来有两种传说:其一,相传,清咸丰古年(1860)安溪罗岩灶坑村(今虎邱乡美庄村),有个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为妻。当地风俗,结婚一个月,新娘回娘家对月换花,返回婆家时,新娘带回的礼物中要有一种东西带青(即植物幼苗),以象征世代相传,子孙兴旺。王氏带青之物,即为两株小茶苗,种在祖祠旁园地里。经夫妻双双培育,长得枝繁叶茂。采制成茶,色如黄金,奇香似桂,左邻右舍争相品尝,啧啧称赞,特以王淡名字谐音命名为黄旦。后来,茶商林金泰将黄旦运销东南亚各国,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高黄旦的身价,并根据黄旦的特征,取名黄旦。

其二,十九世纪中叶,安溪罗岩村茶农魏珍,外出路过北溪天边岭,见一株茶树呈金黄色,因好奇心驱使而将它移植家中盆里。后经压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壮成长。采制成茶,冲泡之时,未揭杯盖,茶香扑鼻;揭开杯盖,芬芳迷人,因而传扬。后人根据其叶色、汤色特征,取名黄旦。

黄旦植株小乔木型,中叶类,早芽种。树姿半开展,分枝较密,节间较短;叶片较薄,叶面略卷,叶齿深而较锐,叶色黄绿具光泽,发芽率高;能开花,结实少。一年生长期8个月。适应性广,抗病虫能力较强,单产较高。适制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制乌龙茶,香奇味佳,水色金黄,叶底黄亮,独具一格。

唐代贡茶制度的两种形式


贡茶从李庸王朝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相传,延续几百年之久。唐代贡茶制度有两种形式:

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员。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洛紫笋茶;睦州鸠坑茶;舒州天柱条;宣州雅山茶;饶州浮梁茶;溪州灵溪茶;岳州岂州含膏;峡州碧涧莱;荆州团黄茶;雅州蒙顶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优茶。

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白然品质优异、产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点产品,内朝廷直接设立员茶院(即贡焙制),专业制作员茶。湖州长兴顾堵山,与常山灾兴房贡fII接壤,东临太湖,西北依山,峰峦叠翠,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茶树生态环境优越,水陆运输方便,所产“顾消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厂德年间与常州阳羡茶间列贡品。

大历五午(770)在此建构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管理精细、制作桔良的贡茶院.它是我国历史广第一座国营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是小火官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中央指派官吏负责管理外,当地州长官也有义不容辞的督造之责。这种官工业体制,对巩固封建经济结构,维护封建制度是极其有利的。

明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想了解《明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茶文化》知识吗,丰富的《明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茶文化》内容等你来看!

以前的碾、磨、罗、筅等茶具废而不用,黑盏亦逐渐失势;相反,“莹白如玉”的茶具被认为“可试茶色,最为要用”(明•屠隆《考槃余事》)。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更引人注目。同时,社会上不同的阶层对待饮茶的观念也产生不同的趋向;可以说,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1.茶寮文化。《考槃余事》中说:“茶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置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明•陆树声所撰茶书就叫《茶寮记》。所以明代走向精致化的文入茶艺,可以称为茶寮文化。

能在茶寮中享受茶中逸趣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中带有隐逸倾向的人士。他们轻视声色犬马,而且相对地不太热衷于功名利禄。其中特别嗜茶的又称茶人。明代江南六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的若干名流成为其骨干,比如杜琼、徐有贞、吴宽、朱存理、沈周、王鏊、都穆,祝允明、文征明、钱同爱、吴纶、王涞、顾元庆、许次纾、陈继儒等人。以撮泡法饮茶这件事,在他们手中被推向极致。无论对名茶的品评鉴赏、制茶泡茶的技巧、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并且由于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焚香博古等活动均与饮茶联系在一起,使茶寮笼罩在超凡脱俗的气氛之中,这和前代是不同的。试看唐代卢令极负盛名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诗,形容喝茶时只说一碗如何,两碗如何,一直数到七碗,简直有点为喝茶而喝茶的样子。宋代讲斗茶,讲分茶,也未能从茶和喝的圈子里跳出来。只有在明代的茶寮中,才使茶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品位的象征,变成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调的组成部分。

明代茶人既然彼此引为同调,他们之间诗文唱酬、以茶会友的活动当然是有的,但他们并未形成有组织的茶人集团,这是为茶人的隐逸性和孤高性所决定的。明•张源《茶录》(1595年前后)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日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持此种主张的茶人追求的是潇洒自适。在“独饮日神”的指导思想下,茶寮中的活动纵使不是排他性的,但也不会是群体性的。

2.茶馆文化。市井小民进不了文士的茶寮,他们下的是茶馆。宋代的汴梁和临安都有不少茶坊,它们往往还兼营酒饭、说唱等。单纯卖茶的茶馆到明代才发达起来,《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说:南京“大小酒楼有六七百痤,茶社有一千余处。”有些茶馆泡茶的质量也很高。明•张岱《陶庵梦忆》说:“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众多茶馆成为平民休闲的去处。特别是由于撮泡法简单易行,所以坐茶馆是一种低消费的普通消遣。清代广州有许多茶馆叫“二厘馆”,即每客的茶资仅银二厘而已。在茶馆中洋溢着的是散漫而轻松的气氛,这里一般并不进行群体性的活动。

本文《明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茶文化》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美国的冰茶饮用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


美国是个历史并不悠久的移民国家,民众的生活习俗往往带有原住国的印记。美国人绝大多数是从欧洲移民的,因而他们的饮茶习俗也与欧洲人相去不远。欧洲人喜欢饮红茶,美国人也是如此。只是近些年来随着绿茶的保健功能受到重视,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美国人掀起了绿茶热。不过他们不是像中国人那样饮用绿热茶,而是演变为饮用冰冷的绿茶。这或许与美国的生活节奏快有关,但也不排除美国人爱吃冷食的因素。

美国人饮用冰茶也受到欧洲人的影响,他们的冰茶分为清饮和调饮两种。不管是清饮还是调饮,饮用的绿茶都是经过沸水冲泡的,他们饮用时都是等绿茶汤冷却之后再饮用,冷却的方法,有的是在茶汤里投入冰块,使其变凉;有的是将绿茶放进冰柜里让茶冷却。总之,不喝热茶。近年来有一种经过加工的速溶茶,喝起来更为方便,很适合美国人的生活节奏。为适应这种生活节奏,美国商家就生产出预先瓶装或罐装的绿冰茶、速溶茶。这种饮茶方式属于清饮。而调饮则是在饮用冰茶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在冰茶里加上白糖、柠檬或者别的果汁。这种调饮的冰茶,将茶的醇香与水果的甜香融合在一起,喝起来很方便。比起饮用清饮,在解渴之外,还能增加口味和多种营养。

美国人在喝鸡尾酒时,还喜欢在鸡尾酒里加上适量的烹煎好的浓酽红茶汤,就成了鸡尾茶酒。这种酒除了具有鸡尾酒的味道之外,还多了红茶的浓酽醇香,有助于解除疲劳,兴奋神经,很受年轻人的喜欢。

“包种茶”名称的由来


“包种茶”名称的由来,相传于距今150余年前,大陆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茶农仿武夷茶的制造法,将每一株或相同的茶叶分别制造,再将制好的茶叶,每四两装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产的毛边纸二张,内外相衬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行号印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后来辗转传到本省南港、文山等地。目前本省所生产的包种茶以台北县文山地区所产制的品质最优,香气最佳,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文山包种茶。文山地区包括台北县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南港等茶区,约有2300多公顷,茶园分布于海拔400公尺以上的山区,环境特殊,尤以坪林地区山明水秀,气候终年温润凉爽,雪雾弥漫,土壤肥沃,故所产之文山包种,茶品质特佳,驰名中外。

包种茶外观似条索状,色泽翠绿,水色蜜绿鲜艳带黄金,香气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润带活性。好的包种茶特别注重香气,这种高香味的茶,贵在开汤后香气特别浓郁,香气越浓郁代表品质越高级,入口滋味甘润、清香,齿颊留香久久不散。具有香、浓、醇、韵、美的特色。素有“露凝香”、“雾凝春”的美誉。

打开台湾茶叶史,文山地区是台湾制茶的最早发尝源地。200多年前,文山地区就种植了近300公顷的茶园。据说清道光年间,一个叫王义程的茶商仿制武夷岩茶,用两张方形毛边纸,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并盖上茶名及商行名号印章,因而得名包种茶,因产于文山地区,故又称文山包种茶。

包种茶不仅开创了台湾茶叶的制茶史,更是创造出了山城小镇坪林的流金岁月。坪林位于台北县的东南,重山环绕,林木茂盛,山林中有一方平地,蜿蜒而过的是清澈见底的北势溪,沿溪两岸是苍翠的茶园。溪水如同两条绿带怀抱坪林。茶是坪林人的重要经济命脉,全乡90%以上的人从事茶业和与茶相关的产业。吴德亮先生称赞这里是“条条道路通茶园”。坪林的老街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茶贩行业。作为北台湾最为盛名的茶乡,传承的不仅是清香独具闻名于世的包种茶,而且是承载着台湾茶业文化与历史的特殊意义。

条形,轻发酵,香气清扬,是文山包种茶的特征。坪林人制茶坚持手工采摘、制作,发酵程度的拿捏,火候的控制,全靠的是制茶师傅的经验。包种茶独留古老制茶之风韵,那种入口清香、兰香、桂香化口的品质,使它成了台茶个性鲜明的一大茶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