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七佛茶

发布时间 : 2021-10-29
青川七佛花茶 七佛绿茶 七佛花茶

【www.cy316.com - 青川七佛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川七佛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青川七佛茶”相关知识!

七佛茶产于四川省青川县七佛乡,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2100米,茶区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间终年云雾缭绕,山脚四季清流妙漫,土壤肥沃,冬暧夏凉,无任何工业污染源,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环境。七佛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小国伐纣成功后,苴国侯(苴国,今广元一带,国郡设于今老昭化,称葭萌关),用当地所产的桑、蚕、丹、漆、茶等上供给周武王,这是讫今为止茶叶作为贡品最早文字记载。尤其武则天当政时期,唯独七佛贡茶情有独钟,曾专置茶官,在七佛建贡茶园,年年上贡,遂有后人传颂的女皇未尝七佛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七佛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逐步开发出七佛秀芽、七佛贡茶等系列产品,先后获国际大奖二次(2001年10月获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名茶优奖、1999年9月获日本无我茶会科技开发奖)、部省级奖项五次(中茶杯、甘露杯、茶博会)、市级奖项二次;极大提高了青川七佛茶叶的知名度。

七佛贡茶售价,极品:1800余元/斤,特级:800元/斤,一级:400元/斤;七佛秀芽售价,极品:1200元/斤,特级:600元/斤,一级:300元/斤;大宗茶售价在30-60元之间。产品畅销广元、绵阳、成都等省内市场,并远销到西安、兰州等省外大城市,且供不应求。

七佛茶场现已成为集良种茶苗繁育、茶叶种植与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链条式企业。目前拥有无性系良种苗圃园50亩,示范园60亩,改造老茶园800亩,建良种茶园1500亩,已建年产10000头绿色生态商品猪基地,常年可为茶园提供有机肥。争取到2005年,可生产高档名茶3000公斤,大宗茶50000公斤,实现茶叶产值210万元,税收40万元,为茶农人均增收260元。

小编推荐

佛茶之缘


佛与茶的关系一向亲密,这种亲密早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了。修佛者讲戒律规矩,正是因为这种戒律规矩,使佛与茶结缘。在两者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又因为佛教的修行要旨跟茶颇为相合,渐渐的,两者之间变得密不可分。

佛教最基本的规矩有不饮酒,过午不食以及戒荤腥,而佛教修行又特别注重坐禅修行,尤其禅宗大盛之后,更是将坐禅当做最基本的修行手段。坐禅讲求跏趺而坐,身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一次坐禅要数月之久。有那么多的戒律,坐禅又容易疲劳,所以需要寻求一种既能消除疲劳,又不违背戒律的饮品,而符合这种要求的,只能是茶。

在《晋书》中曾经提过一位僧人的坐禅修行,称其不畏寒暑,昼夜不卧,只食茶苏。所谓的茶苏,就是将茶与姜、枣、桔等一同煮成的饮料,最早僧人不单独饮茶,常用茶苏辅助坐禅修行。

到了唐宋之后,饮茶之风大盛,僧侣饮茶已经是一种习惯。在很多的僧卷中总会看到关于饮茶的字样,比方说在《景德传灯录》中谈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在寺庙之中更有“茶鼓”,是招呼僧侣们饮茶的鼓,可见饮茶已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与茶有缘,饮茶人与茶有缘,但凡与茶有缘者,明心见性,实也在修行。我们不需要不动不摇坐禅数月之久,只需要在人生中不动不摇保持内心的平静即可。

佛与茶


茶与佛的关系十分紧密,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与禅相互交融,吸收彼此的文化内涵,全都丰富了自我,壮大了自我。我们看到,在修禅中多有饮茶的喜好,因茶可以克制睡魔,有利坐禅,更因茶中品饮回味与诵读佛经的感觉十分相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佛。

我不是修禅之人,不过心中总有一份对修禅的向往,修禅者,讲求放下所有,得大自在,这一点相信喜欢饮茶的人都有体会。品饮一杯茶,将茶杯轻轻放下,一同放下的还有心头的诸多纠结,生活中总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修禅者,通过修行看开这一切,争取看开一切,明了一切皆空,饮茶者,通过饮茶时不断回味,终会明了一切皆香,在这样的茶香中,还有什么不能消融的?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

佛讲感恩。感恩两个字在茶中同样可以体现出来,我们饮茶,当知茶的来之不易,所以要感恩辛苦劳作的茶农。而在饮茶的时候,会将这份感恩延展至整个天地,我们会想,这样的茶香,有茶农辛苦的原因,有阳光雨露照拂的原因,而所有的这一切,我们都应该怀有虔诚的感恩之心。

佛讲,一切都是虚妄,所以不能太过执着。喝茶的时候,无论茶香如何浓郁,都要清楚香气终会淡去,冲泡到最后的茶,总会淡淡的如白水。就好像生活一样,繁华终会落幕,喧嚣终会淡去,唯有一份平实,一份从容,可以相伴我们终生。

放下杯子,静静品悟,此时的我们安闲从容,像佛。

佛系茶艺


佛系是一种平和的生活态度,是重重压力下调节心态、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稍有不慎就有被时代抛弃的恐慌感。佛系茶艺是茶禅一味的新媒体化解读,当中也蕴含着茶道精神内核,也和佛的精神高度契合。

佛系茶人的茶

茶是没有好坏高低,有的只是喝茶人的分别心,每一片树叶从深山老林来到你的面前,都不是应该被珍视?你喝或者不喝,茶都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本来无一物,为何不喝茶?茶用自身忍受沸水淋湿,成全滋味,你却视而不见,非要分个高低贵贱。而我们佛系茶人,对所有茶都一视同仁,都尽量呈现它最好的一面。

佛系茶人的器

简洁、素雅。在人和器之间形成很好地共振,达到人器合一,将茶最好一面激发出来。

佛系茶人的水

水知道答案,水知道你对茶的态度,对水的真诚,水会给你温柔地回应,对水的温柔,其实也是对茶的温柔,在水里倾注欢喜心,也会迁移到茶中,让茶能接受,水的温柔试探,让茶能给水一个温柔地回答,茶汤会温润如玉。

佛系茶人衣着

只有自在的衣着,才会有一颗自在的心。

佛系茶人语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口出狂言,不恶语相向。

佛系茶艺意境

佛系喝茶,不追求刻意的形式!自然的仪式感,自然的味道!笔者与茶打交道也有些年了,已把它当成开门七件事,对于某部分人喝茶相对来说更喜欢从茶的味道本身出发,并不想谈所谓的茶文化和禅这些。

正如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或许真是这样,开辟自己心灵一处净土。

喝茶没有年龄限制,选一个雅静之所喝茶,泡一壶茶,手执书卷,不争朝夕,不急不躁,才能完全体味到其中的苦涩与甘甜。自然也得一杯茶的缓慢时光,把有限而无尽的时间无限拉长,时间的长短,自在内心,无需慌张。

用一杯茶的时光,静静品味生活,心素如简,人素如茶。

金佛茶 悠悠佛茶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金佛茶 悠悠佛茶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山雄秀,佛茶味醉。

游览武夷山四大乐事:“登天游、乘竹筏、赏茶艺、品佛(岩)茶。”游人们登上天游峰,远眺武夷风光尽收眼底;乘竹筏畅游九曲十八弯景色;观赏茶艺,武夷禅茶道馆是游人最为悠闲的去处。一杯金佛茶在手,淡淡天然味,悠悠佛茶香,从而得以品尝武夷岩茶真味。为此,武夷金佛茶道,为游客奉献“武夷禅茶三味”,希望游人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领略“茶佛一味”的真谛。

武夷山之茶业,创始于山中僧侣仙道之流。茶与佛,因缘深长。查有史以来,寺院僧家,禅多茗饮,有释门必有佛茶,“客来不屑问丹井,惟爱佛茶煮石泉”。

《宋朝事实类苑》书载:“建州山水奇秀,岩壑幽胜,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唐朝以来,武夷山有一百零八寺,恰合“茶寿”,兴建在三十六峰七十二岩的峰麓岩巅。山中寺院林立,殿宇鳞次,松柏苍翠,清流潺潺。“六六奇峰摘灵芽,三三秀水烹龙团。”是峰皆有寺,是岩皆产茶。

金佛茶源于古代寺庵院观的“供佛茶”。唐代天游观的“洞宾茶”,宋代白云庵的“金佛茶”、慧苑寺的“铁罗汉”,元代止止庵的“白鸡冠”、冲佑观的“石乳”,明代天心寺的“半天鹤(腰)”,清代磊石庵的“水金龟”和天心寺闻名海内外的“大红袍”等,无不出自僧侣仙道之流,先后为武夷山的佛茶。佛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品饮、斗茶而推向社会,成为独树一帜的名茶。

武夷山寺庙多于新茶采制后,设茶宴与文人、信士、僧众结佛缘。聚饮同时论佛谈玄。唐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诗云:“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唐宋以降,茶会仍保持“饮”、“谈”的传统。据《朱文公文集》记载:朱熹青年时代,在五夫里常赴开善寺茶会。住持和尚圆悟号旨庵,平时闲下常设茶宴,约朱熹赴会品茶吟诗、谈经论佛。后来圆悟圆寂时,朱熹写了唁诗:“一别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不须更活三生石,紫翠参天十二峰。”清金农《石淙院与禅人茶话》诗云:“虚空同瞑坐,竖拂老禅师。一夕庄严经,三生茗果期。”

佛门僧院,常常是佛乐声声,隐隐传出诵经念佛之音,香烟袅袅,不时飘来细细茶香。在幽静、雅致、清寂、古朴的禅堂里,“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院僧尼用茶供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经论佛,修心养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也就是佛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道。

武夷禅茶道是以茶为饮,道为序;茶道指品茶的形式、方法、功能、意境以及由此而伴生的有关礼仪和修养。所谓茶道乃饮茶之道,悟养心之道,得茶之精神。借皎然对饮茶之妙趣出神入化的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洗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武夷山禅茶道,蕴含着“三三凝道语、六六悟禅机”的法语,安排了三味三十六道品饮程序,供宾客信士欣赏和品尝。

关于本文《金佛茶 悠悠佛茶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你喝茶的"佛系"还是迷茫中的"佛系"


“佛系”是什么意思?佛系大概意思就是看淡纷争、一切随缘,以平静的心态笑看云起云落。最近佛系梗流行,社会出现了“佛系茶艺”,“佛系追星”,另有“佛系工作”、“佛系恋爱”、“佛系化妆”……

佛系大概就是指的就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有也行没有也行的一种淡然又淡薄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就再加入四大皆空的元素,那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佛系”怎么就火了?前两天,新世相出了一篇题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引起了90后的强烈共鸣,在朋友圈疯传。

然后,各类“佛系”现身了。

句式一:“佛系”+动词,如“佛系健身”、“佛系加班”、“佛系购物”……

句式二:“佛系”+称呼,如“佛系妈妈”、“佛系少女”、“佛系追星党”……

句式三:“佛系”+名词,如“佛系恋爱”、“佛系婚姻”……

句式三衍生句式:“佛系”+职业名词,如“佛系司机”、“佛系金融从业者”、“佛系自媒体人”……

凡是你能想到的词,都能加上“佛系”,然后发个“佛系朋友圈”,代表自己也还是个能追热点的70、80、90后。

再不进入主题讲讲“佛系创业者”,本“佛系自媒体人”就要不认识“佛”这个字了。

迷茫中的佛系

茫茫蓝海红海,不知何去何从。

听说餐饮是刚需,市场广阔,想试试;

可是不知道到底卖饼好还是卖面好。

听说戴威搞个共享单车都有几十亿身家了,想投资;

可是资金不够,市场也已经饱和了。

听说娃娃机是个低成本创业的好项目,好心动;

可是别人说赚不了多少钱。

非迷茫中的佛系者

总觉得周围危机重重,亚历山大;

管理有漏洞,员工不积极,人才流失快;

方案做不好,客户留不住,项目拿不下;

对手很强大,竞争难度五颗星,绝望又不能放弃。

焦虑、焦灼、痛苦,

发际线日益上移,啤酒肚日益隆起,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三十岁的人,五十岁的心脏。

而“佛系者”

阅人没有无数,也有成百上千,

身边来来去去的人,能留下的都是有缘人。

关于管理与方案,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

关于人才与客户,是我的就该是我的,不是我的也不强求。

适当放权,给自己闲适半天假,

不饮酒,只喝茶,偶尔纵情山水,

做个养生的“佛系”人。

迷茫中的佛系

对得失更加淡定了;

他们不再追逐一时的利益,

细水长流的发展才是他们的梦想。

随着阅历与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逐渐明白:

钱多钱少,运气真的很重要,

人去人留,也都是缘分的事,

珍惜现在拥有的,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而我我只是一个佛系喝茶者!

川茶的佛道之心


成都是座散漫而休闲的世俗之城,此处的佛与道无可避免地打上了世俗的烙印。高僧与道士大隐于市,世俗之徒穿梭于庙观寺院。大慈寺和青阳宫作为佛家与道家的圣地,殿内却都有个茶园子,竹架绿藤,竹椅、石桌、盖碗茶,信佛或向道的信徒们在此品茶、晒太阳、摆龙门阵,还有穿梭于茶桌间的茶博士。

佛道圣地,世俗如此,岂不是一大美事?

大慈寺:蜀中禅茶之翘楚

大慈寺庄严肃穆的大门似乎是一道界,门外是喧嚣之声不绝于耳的尘世,门内是香烟缭绕的清幽禅境。

初秋的阳光明朗、纯净,大慈寺的朱门红墙光彩夺目。阳光下,大慈寺正门上光绪六年黄云鹄手书“古大圣慈寺”字迹金碧交辉,似乎留有昔日“震旦第一丛林”的辉煌(“震旦第一丛林”,即“中国第一寺院”意。震旦,古印度语之“中国”音译)。

天宝十八年(755),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玄宗皇帝惊魂失魄,奔命入蜀,驻跸成都。时有“沙门英干施粥救贫馁”,帝心恻隐,敕建一寺,赐名“大慈”,并御笔手书“大圣慈寺”四字。因是敕建,辟地千余亩,建寺九十六院,造佛一万余尊,绘壁画一千余幅。其格局奇巧,雕饰侈靡,更是空前绝后。

佛道圣地,世俗如此,岂不是一大美事?

无相禅茶——韩、日无相禅茶之源

古大慈寺中,有礼仪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萨和祖师时要献“奠茶”;结夏时要按照僧人戒腊先后饮“戒腊茶”;平时方丈议事请僧众吃茶,称为“普茶”等等。

盖碗茶不是大慈寺的特色,那只是容纳世俗的一种姿态。大慈寺最有名的是禅茶。据说,大慈寺禅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大慈寺禅茶与无相禅师分不开。他早在蜀地参禅时,为了提神醒脑,解困除乏,向蜀人学习饮茶,并养成饮茶的习惯。后来,他在金谷山石崖静坐悟道、苦修头陀,创立了引声念佛和“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并创立了禅茶之法。

大慈寺建成后,无相成为大慈寺唐代祖师。他大力提倡禅茶之法,使无相禅茶成为蜀中禅茶之翘楚。 

无相禅茶经过一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今天的大慈禅茶。大慈寺禅茶茶艺有十二道程序:静禅心、入禅堂、焚香祈愿、圣水涤凡、佛祖拈花、菩萨入狱、漫天法雨、圣僧点化、普渡众生、禅茶一味、即心即佛、畅叙禅机。水落花开间,禅机凸现,佛理昭然。它不但继承了无相禅茶“正、清、和、雅”的风格,还具有融洽寺内僧从关系的妙用。一年一度“大请职”期间,方丈和尚设茶会,请新旧两序班首职事饮茶,对卸任的示以感谢,对新任的示以鼓励。“无相禅茶”远播韩国、日本,成为今天韩国、日本“无相禅茶”之源。

碧海莲花——惹佛拈花一笑

大慈寺方丈曾拿出大慈寺珍藏的每斤以万元计的茶叶,给茶客免费品尝。其中,有收藏80余年的普洱茶,有珍藏200余年的边茶。这些茶叶虽然历史久远,但因保存有方,成色完美,呈褐色或淡黑色。

大慈寺的禅茶堂窗明几净,桌椅俨然。茶堂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其下,置一桌,铺陈黄锻。桌前两张木制靠背椅,椅间设一茶几,皆古色古香。堂前,两排木椅分列,格局肃然。禅茶堂上空空荡荡,只有三两茶客,默然品茗。我寂然落座——来大慈寺,就是为品禅茶来的。

有幸品到的茶客们说这些藏茶口味醇郁,清香幽雅,誉之可与龙井媲美。

我没机会消受如此美味。坐在禅茶堂上,能喝一杯碧海莲花,也就心满意足了。大慈寺选取蒙顶山绿茶茶芽为原料制成,在茶叶的采、选、焙、揉等制作阶段,都有人念佛,还有僧人参禅品茶。他们将“大慈禅茶”制成粒粒佛珠状,体现禅法入茶,以茶理昭示禅机的理念。碧海莲花是大慈禅茶精品之一,它以高山茶和茉莉花多次窨制而成。

我接过一杯碧海莲花,其茶汤碧绿中透黄,轻飘幽香。茶叶脉络细密,展叶吐芽间,在碧汤中沉浮几度。绽放在水面的茉莉花,洁白清雅,它们恰似朵朵南海莲花。我轻轻地嗅,其味香浓而不浮;啜饮一口,其味清爽而不浊。我舍不得一口吞下,让茶水在嘴里慢慢浸洇,直到渗入肺腑。

望着碧海莲花,我不由痴痴发呆。那沉浮的绿叶,不就是苦海中游弋的众生吗?那圣洁的莲花,不就是苦海明灯吗?

青羊宫:仙乐飘飘盖碗茶

道源成都,太极福地。青羊宫据传是太上道祖转世降生之地,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唐代末年,其成为巴蜀最大、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道家与茶有缘。青羊宫中的盖碗茶,另有一番逸味。

三清殿前立有两只长0.9米、高0.6米的铜羊,铜羊造型优美,被民间视为神物。据说,摸了铜羊能祛病消灾、事事吉祥,妇女摸了羊肚子可生男孩。

成都的上空总是弥漫着淡淡的雾霭,使这座城市具有天生的朦胧与悠闲。清晨,薄雾让成都格外静谧,也让氤氲中的青羊宫,带有几分仙气。

我到青羊宫时,时间还早。混元殿后,八卦亭的底座被黄灿灿绫绸包裹,那是青羊宫里最为灿烂的色彩了。所以,铜羊被信众摸得浑身光亮。

依次拜过三清殿、玉皇阁、唐王殿,我信步走上说法台,青羊宫的建筑悉数收入眼底。其大小宫观,由南至北建筑在中轴线上,各式斋居点缀两侧,其布局严谨中透着灵动。这时,丝丝细雨洒落,不一会儿,说法台前的古木和树后的青瓦房顶就湿漉漉的了,古木萌发的新芽翠绿欲滴,青瓦房顶泛出数片光泽。

相传,青羊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三国时取名“青羊观”。唐代改名“玄中观”,五代时称“青羊观”,宋代复名“青羊宫”后直至今日。据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记载:“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传说青羊宫是太上道祖重生之地,青羊宫因此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

天宝十五年(775),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幸蜀,居于观内。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唐朝末年,青羊宫成为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

历史的情丝,如细雨般静谧降临。

佛道茶艺


茶经过几千年的磨砺,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成为修道、修身,“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载体。

僧道饮茶修行,形成了独特的寺院茶道与道观茶道。近年来,一些茶人将目光投向了这块神秘而又神圣的领域,并将之带入世俗尘世,演化成今天所能见到的禅茶、道姑茶、三清茶等茶艺表演。在此,我们摘录“五台山佛学茶艺队礼佛茶”的解说词,以期对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表演有一个较为感性的了解。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寺院落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礼佛茶”便是五台山佛学礼茶中的一种。

“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分别是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一)莲步入场在平和优雅的佛乐声中,住持师和大师兄、二师兄、两位沙弥尼身着佛装,穿海青,披幔衣,轻移莲步,进入禅房。众尼拐弯走的是直角,佛家认为无方不圆,要修到功德圆满,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礼。行走坐卧,皆有佛理。(二)焚香顶礼进入禅房后按次序站于拜垫前,住持师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后,将香在灯上点燃,二指夹香,双手顶礼,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头点绕小圈,焚香行礼。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间,三世是佛教中的时间,佛、法、僧是佛教“三宝”,焚香顶礼,表达虔诚之意。

(三)礼佛三拜焚香之后再拜佛,这是标准的佛教拜佛仪式。两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弯腰,右手按于拜垫中央代表佛,左手按于拜垫左上方代表法,右手从中央移至右上方与左手并齐,两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莲花掌,五体投地,心中想着为众生接福接寿,左手接福,右手接寿。收掌虚握,手心向下,心想将福寿施于众生。古时的五福为长命、富贵、健康、道德、和平。礼佛三拜,为众生祈求福寿双全,与中国茶德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相处、敬爱为人一脉相承,意蕴相通。

(四)普施甘露住持师到供桌前,合十行礼,取净杯上一柱香点燃,摆放于供桌。右手持净杯绕香三匝,左手仰竖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于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于杯上,竖二指靠杯边,走到拜垫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写佛字,在左手腕处写佛字,并用柳枝蘸水点洒。然后长跪拜垫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点洒甘露。再绕四周向四方普洒甘露。佛教教义含普施甘露,普渡众生。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之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方寸之间。而茶也古称甘露,先苦后甘,其滋味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可见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禅定礼佛三拜后,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便要打坐参禅入定。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禅是静虑之意,定是指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坐禅要半跏趺而坐,头背正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且“过午不食”。茶叶性淡,醒脑提神,利于佛教修练禅定。所以佛家把茶叶称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静心自悟。

(六)抽衣净手在住持师、大师兄、二师兄禅定之时,沙弥尼即做泡茶的准备工作,脱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于操作。按照佛教的习俗,将衣服整齐有序地折叠起来,放于垫上,默念“阿弥陀佛”,虔诚认真。然后净手,不仅为了卫生,也是一种礼貌。

(七)烫杯泡茶两沙弥尼摆放好茶几。二师兄为主泡,两沙弥将茶具放在二师兄茶几上,然后生火烧水。五台山佛茶用的是佛地圣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煮水用的是五台山千百年来传统的粘土火炉和无烟硬木木炭,有“圣火煮圣水”之说。壶是山西传统的泥沙壶,保留着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鲜作用。二师兄温壶烫杯,注入茶海,静心分茶,将茶三次分拨,置于壶内,默念“阿弥陀佛”。接着以“银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壶,然后以“菩萨点化”和“普渡众生”的妙法冲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献茶敬茶的顺序是先敬佛、再敬师,然后献宾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师、师兄。佛教讲究功德圆满,主张清心寡欲,明心见性,品茶悟道。敬师之后,沙弥尼将茶奉献给各位来宾,宾客接茶时,端坐平视,双手合十,行合十礼,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举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尝。心静平和慢慢细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领略情趣。佛茶品茶讲究宁静清逸的情趣,不仅仅是感观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树。

(九)收杯接碗要细心品茶之后,沙弥尼按顺序收杯。陆羽在《茶经》中说: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佛教也规定“五戒”、“六度”,推崇精神的修养和生活的简朴,贯穿在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中。

茶思禅味浅悟佛理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与大地来往,净身于日月之下,吸天地精华,便有了一股灵气,使得枝叶有耀眼之绿,它将自己独置于天地,享受风雨的洗礼,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叶都讲究沸水冲泡,如果水温不够,不能够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与香气释放出来,茶叶在沸水不断的冲击碰撞中几浮几沉,这时才可以冲出一杯香气浓郁的好茶。冲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经历过各种波折与历练,经历过生活与工作的浮沉,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学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茶道禅心悟人道,墨研词语韵天然,闲茶逸书醉飘香,静心怡情在雨亭。诗酒禅茶,酒如诗,意浓味烈,茶性却是禅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尽风吹雨沐,吸纳天地精华,待修得气定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注,通体弥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气韵。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王国维也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至纯至简。“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是多么清淡,又是多么丰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