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羊楼洞:石板古街茶路香

发布时间 : 2021-11-05
羊楼洞黑茶 羊楼洞茶文化 羊楼洞老青茶砖价格

羊楼洞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赤壁羊楼洞:石板古街茶路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赤壁羊楼洞:石板古街茶路香”相关知识!

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这是明代诗人廖道南的一首诗,描绘的是鄂南古镇羊楼洞的风光景色。阳春三月,我慕名踏访了羊楼洞老街,领略到老镇经年不散的馥郁茶香。

羊楼洞为湖北省赤壁市(旧称蒲圻)六大古镇之一,距赤壁城区26公里,距周瑜火烧曹军的三国古战场30余公里。这里四面环山,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特别适合茶叶种植,闻名遐迩的松峰绿茶就产自这里。

羊楼洞古街位于盛产松峰茶的松峰山下,始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羊楼洞古街街道狭长,古民居皆临靠松峰港顺水而建。整个古街道划分为庙场街段、复兴街前段和复兴街后段三段。古街宽约4~6米,长1000余米,街面全部以硬质青石板铺设,皆以一块横铺石板铺设在道路中心。石板街现保存有明清民居建筑150余幢,住宅形式为封闭的四合院式天井院,以斗转封火墙围合成院落。街上的建筑群体现了由明清到近代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

漫步老街,你会发现老街的居民都过着平静闲适的生活。走进他们散发着古老气息的房子时,好客的主人会给你斟上一杯浓浓的热茶,如数家珍地介绍明代雕花的天窗、屋角清代的石臼、已掉光油漆的八仙桌,或是老街上曾经经营茶叶生意的木柜台,以及祖辈采茶、制茶的还未朽烂的简陋工具

羊楼洞地区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唐代就唯以植茶为业的理念,到了明清时期,羊楼洞茶业更是蓬勃发展。自唐至清,由于交通不便,羊楼洞产的茶叶主要靠人工陆路运输。从羊楼洞老街启程,茶工用独轮车运到赤壁市另一古镇装船运往汉口,再从汉口中转起运,穿山越岭、过江涉湖,终点是遥远的俄罗斯。经过岁月雨水的洗礼,形成了一条辙迹与历史一般悠深的茶马古道。

行走在古老的羊楼洞老街的石板道上,我仿佛看到一群赤膊的汉子,在亲人的视线里,正推着载满茶叶的独轮车,伴着吱吱嘎嘎的声音走向岁月的深处。

茶经网扩展阅读

羊楼洞开辟中俄茶叶之路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羊楼洞见证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史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万里茶路起点 茶香穿越千年


网资讯:赤壁市羊楼洞镇,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这里茶香穿越千年,是欧亚万里茶路源头之一。如今,古镇尚余一条明清古街,长约2公里,青石铺路,曲折逶迤。曾经繁华的茶叶贸易场所,如今却是房屋老旧,行人稀少。唯有在那一行行老茶铺中,寻得悠远的茶香。

古镇明清老街车槽镌刻过往

棕褐色调的老街,百年老茶铺次第映入眼帘,泛着时光打磨后温润的光,似向游人吐露着这里的过往。

“100多年以前,湖北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赤壁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丁鹤葆与记者同行,他告诉记者,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茶叶的传奇史。

丁鹤葆介绍,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这里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羊楼洞茶业鼎盛期,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等来此投资经营茶庄。鼎盛时期,0.4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200多家茶庄,人口超过4万人,有“小汉口”之称。

这里也是欧亚“万里茶路”的源头之一,“万里茶路”被俄罗斯称作“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64岁的当地居民钟祖福,还热心地带记者看青石板路上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丁鹤葆说,几百年间,这里的茶叶就是这样用独轮的“鸡公车”推到赵李桥,送到汉口加工、装运、远销,去往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

国运兴茶运兴茶庄见证沧桑

在古街上不可不谈的,是老茶庄背后的故事。在古街中段,记者看到“三玉川”茶庄老店址,“三玉川”茶庄建于乾隆五十一年,是山西茶商为收茶压砖而设,统一印制“川”字标记销往各地。

除了“三玉川”茶庄,还有聚兴顺、义兴、兴隆茂等老茶庄旧址。记者注意到,它们的房屋,上下两层面靠街边的多是木质外墙,屋内是鄂东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天井院”,形成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丁鹤葆说,这些老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冬暖夏凉,且通风透气性好,赶上下雨天,雨水落入地井,会顺着石头的缝隙渗透到排水系统,流到院外,不用担心房子和里面的货物受潮。

然而近代,随着京广铁路的开通,这条“万里砖茶路”逐渐湮灭,加上20世纪初的战乱,羊楼洞砖茶逐渐走向没落。据当地一位贸易专家介绍,1938年,千余名日本骑兵进入羊楼洞,占领茶厂,放火烧毁羊楼洞主街两旁上千间房屋。昔日繁盛的茶叶行业彻底断送,仅存的聚兴顺、义兴等茶庄也被日本掠夺,成立了“制茶株式会社”……

好在国运兴,茶运兴。如今,致力于复兴羊楼洞砖茶的爱茶人,又在这附近开起了茶厂。羊楼洞茶香穿越千年,亘古不绝。

茶马古道上的石板烤茶


青石板烤茶,是塘房人独特的饮茶方式。石板是薄片青石,质地细腻均匀,在温火上预热十多分钟后,石板有些烫手。主人从竹筒里取出几小撮晒青茶,茶在青石板上欢快地翻滚着。烤茶最讲究火候,几个来回叶色渐渐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整个院子已是茶香漫溢。

将烤好的茶叶收入备好的竹筒所有的茶具都是竹制的,据说这样茶才更香。

茶叶在水中沸腾的一刻,主人将茶壶盖子一扣,再用沸水浇注壶身,接着将竹制的茶杯翻转用水洗净,片刻之后,青透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

塘房是一个被茶香浸泡的村庄,人们从茶园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一碗凉拌茶。这种茶,滋味变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腌制几个月后,拌上佐料,也是开胃佐餐的好菜。当然,也有三五人爱聚在一起,持一杯茶香,怀一份闲情,细细品茗,在幽香芬芳中涤尽俗尘。

塘房四周都是茶山,这里的茶味道好,香气浓,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茶,即使没有烘焙茶叶,村子也被茶山的阵阵清香氤氲着。何况,村里的人家都爱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汤的香气不时腾挪着。历经数百年,这里的房砖屋瓦、柴门木窗也都该贮满了茶香。

清明时节,村里人都要分拣茶叶,一个个手指灵活,动作麻利。面对竹篾盘里堆着待分拣的茶叶,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人,也变得轻巧起来。茶祥和的性味,熔铸了塘房人淡泊明志的个性,他们不骄不躁,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

茶园丰收了就有好收成,财多财少塘房人看得并不重,男人有钱全花在茶园上,女人有钱全花在茶歌茶舞茶艺上,他们把工夫全花在制作好茶上。

福建:南边土楼北边茶


用浪漫来形容福建,再匹配不过。一个人在武夷山中静静地发呆或是挽着心爱的人在鼓浪屿许下几辈子的诺言,都因为福建的浪漫而变得那么简单。之前去福建总要去九曲溪玩把漂流,或去鼓浪屿和大海说说悄悄话。可现在你再到福建会发现多了一些新玩法。

武夷漂流乐悠悠

梢公在武夷山中的九曲溪上缓慢地撑着竹筏,溪水清冽,犹可见底,不时有几尾鱼儿戏耍其间,似与游者同乐。旁坐竹筏之上,静听水声淙淙。绕浅滩急流而下,每一个转折,竹筏便激起无数细浪,打上了坐椅,打湿了衣衫,有惊无险的刺激使人们都兴奋起来。

鼓浪屿边听涛响

鼓浪屿因浪击打岩石仿佛鼓声阵阵而得名,因此鼓浪屿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整个岛自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从自然的鼓声到人文的琴声,在鼓浪屿上你能感受到音符的跳动。悠扬的钢琴声遍步整个岛屿的每个角落,在小巷中穿梭,哼着不知名的小曲,每个人都能过一把小资瘾。

新传演绎

武夷品茶——青山采茶有人家

武夷山中盛产岩茶,无论山间小道或是清溪水旁,四处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采茶人,头戴斗笠,肩挑竹筐健步如飞,行色匆匆,点缀在这碧水丹山的风景中。而稍微平坦的地方则满眼都是喝茶歇脚的茶庐。小小的古意幌子飘着,茶桌就摆在大大的古榕树下。茶叶你可以随便要,什么肉桂、大红袍,都用了功夫茶的小壶盛出来。

要想在山中喝茶,莫过于找个烟雨季节,独自一人撑伞上山,点一壶大红袍,一边手捧茶杯细细品茶,一边同经营茶铺的老婆婆聊聊武夷山那些久远的传说,梦想着下山时能偶遇山中神仙,赠自己一段旷世奇缘。

世居武夷山中的老茶农曾告诉我,泡武夷岩茶讲究“高冲低斟”,高冲是为了翻动茶叶,将附着在茶上的尘土冲到上面;低斟则能保证茶叶不会走香。我也曾按照他说的方法在家试过几次,不知是手法不对,还是不在山中早已没了那份品茶之心,泡出的茶总没有山中茶庐那位老婆婆泡的香。

武夷岩茶非常耐泡,据说当地泡茶功夫了得的老茶农可以泡足12道,并且茶味还会越来越浓。为此自己曾专门跑去武夷山看茶农泡茶。武夷山泡茶有“一道冲,二道涩,三道四道是精华”之说,泡出的第一道茶是要倒掉的,武夷茶农管这叫“洗茶”。我也曾小口品过第2泡茶汁,果然有些莲子般的甘苦,直到第3泡,老茶农才为我斟满茶杯。桂花一般的香,琥珀一般的色,接踵而来的是沉到心底的甘甜。老茶农嘱咐过我,壶中茶叶浸泡时间也有特殊要求,不然武夷岩茶的香味是出不足的。

在武夷山当地茶农家喝茶,你一定得喝得越响越好,这样证明他家的茶叶好喝,如果是毫无声响地一口口抿下去,人家会认为你觉得茶不好喝呢。

想要喝茶还是要去像武夷山这种地方的。都市中茶舍的环境自然比不上那武夷山中的茶庐,自是茶叶,也经过车船的颠簸,经转手,经物价哄抬,已然失去了山中清香。

塔下土楼——梦里闽南几曾回

即使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塔下村仍是一个安静优美的小城。当地村民告诉我,塔下村又被誉为“闽南周庄”。村中土楼大多沿河而建,均匀地分布在河两岸,那里除了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最独特的还要算浙杭水乡模式的单院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一派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

在村子里你能很容易找到当地最著名的土楼——德远堂,及祠前二十四条石龙旗杆。这里从清朝时期就开始见证着科举登科的族人辉煌。如果住宿的话,就住在裕德楼好了,一座半圆的老土楼,带着历史的标签也带着几代人的感情。普通的民居土楼同样值得一看,塔下村几代人世居于此。这是历史,更是生活。农户散养的家禽,在土楼的庭院里踱着步;年长的老人坐在阳光下晒着太阳,泡着功夫茶;女人们灶前井边地张罗着一大家子的一日三餐;男人们则在井院里修理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交工具——摩托车。十足的闽南家庭生活,只是因为有了土楼的映衬而变得格外细腻。

找个雨天在村中漫步,小桥流水,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那水中倒影的小土楼错落别致,那岸边是青青的杏树,那水边村妇浣洗的锤声水声悦耳动听,让人有种“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塔下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行前功课

走在武夷山市的街头,好客的武夷山人就会热情招呼游客喝茶,无论店面的大小,茶艺的高低,买与不买,他们都会一个个的让你品。武夷岩茶分为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这说明了武夷岩茶主要是指生长地。而岩茶为武夷岩茶中的上品,洲茶次之。武夷岩茶是一个大类,具体地说它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仙”、“肉桂”等几十个品种。

怎样挑选武夷岩茶:

山中茶农介绍说,正宗的武夷岩茶形为眉状,条索紧致;色呈褐绿;香气清正幽远,以具花香、果香为佳;茶水色泽清澈鲜丽,多为橙黄,也有金黄;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涩,入口后很快甘甜,齿颊留香,过喉润滑,滞留长久。岩茶品质优次,主要取决于茶水滋味、泡次,要“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曰厚;叶底软亮,部分有红边或红点,即“绿叶红镶边”。

怎样去武夷山:

除了搭乘飞机前往,4月18日北京将正式开行北京—武夷山—福州往返直达快速列车。这趟列车全程运行19个小时,中途仅停靠武夷山站,武夷山—北京运行时间为15个小时,全程原运行2380公里,现缩短为2078公里。

“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的茶路


在清代到平易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光阴里,有一群山西贩子经由过程一条古商道,往俄鼎祚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代价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商业门路,总长5000公里,直通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紧张国际商业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光辉的国际贸易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轫,把贸易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超过地区之大、谋划时候之久,世所罕有。

站在大汗青观角度下横向比力,我们发明,茶路两端中与俄,配合缔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因为两国对贸易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分歧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汗青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议两个帝国哪个可以获得国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表现出谁占经济上风。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落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后半叶起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劈面对世界和俄国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中国人。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重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壮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分歧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店铺,使之公允有序。

劈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贸易理念开始进的中国贩子。

从地区经济学角度分解,晋豫两省生存邻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受一半回籍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相干。茶路在豫境连绵,沿途勾通起多个紧张贸易城镇,并经由过程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劈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持久友爱来往、联系关系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门路,走访重要贸易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权势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如何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滔滔而来,商家伪劣敲诈之事屡见不鲜。《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力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必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藏身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协调社会的紧张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如何喷鼻飘万里,芬芳百年!

康熙相逢彼得,中俄界限降生第一座国际商埠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紧张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长的汗青和伟大的文化政治影响,满盈了壮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分歧,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构造的当局举动(俄方自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粘稠政治烙印的经济举动,被严酷限制在划定时候、地址举行。其贸易运作由商业双方稳固构造操纵,双方当局机构有严酷税收办理。这条在17世纪末,活着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鼓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难得的实际主义精力。闻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在朝,都坚贞振奋,并取得伟大乐成,都是他们谁人期间的巨大君主。

所分歧的是,康熙固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眼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邦畿内;而彼得在朝时,将俄罗斯引向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终点,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碰到了中国。彼得一打仗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盼望与其成立贸易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打仗碰撞,流血难免。在履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会商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公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职位地方跟外国签署的公约,但得到的长处却非常伟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守卫。

《尼布楚公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宁静,使两国初次明白了界限观点,并以法令情势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商业的根基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根本上顺遂成长。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起头成立了第一其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范围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候,但它在中俄来往汗青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中俄贩子恰克图商圈内友爱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贸易旋风刮到了两国界限小村子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都会,此名今仍相沿)。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纵贯其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收缩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部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全部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贩子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堆栈,基层是同样数目标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商业城,取名交易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邻接,风貌靠近,中央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当局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商业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贸易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驳》中曾分析说:这种商业,采纳一种年会体例举行。由12个商馆谋划其事,此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谈判决议双方所供应商品的互换比例由于商业完满是物物互换。中国方面互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记着万里茶路公认尽头站的呈现,大量茶叶源源赓续运来。

俄方,为奈何此必要茶叶呢?

由于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域,险些不长蔬菜。人平易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增补。住民宁肯三日无食,不行一日无茶。岂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岂论你什么时辰走到哪家人家,主人肯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拓荒和成长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纪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成长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优裕自由的象征。多量俄国移平易近从生齿浓密的地域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界限线上,敏捷呈现了一多量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商业起头,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成长,是在一个极短时候内完成的。对付其性子与成长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发展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疆域都会。

恰克图商埠成立后,中俄当局算是给贩子们搭好了舞台,中俄贩子,要用尽满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当局要划定赢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平易近自知警惕,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恼恨。清当局体现出理性便宜力和贸易品德。俄国的毛皮货品在这儿极受迎接,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泉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贩子的游戏场,大师对它保护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庆贺,平常串门、吸烟、谈天,也不分外照应对方,由于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采。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交易,只有恰克图的住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成长门路的时机。但汗青赐与清当局的绝好机缘,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期间,两个世纪的成长史,充实表现出清当局错失良机的紧张结果。

这也是汗青一定。由于大清社会,岂论如何完善蓬勃,只能成立在封建体系体例根本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阴郁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临盆力的大成长,使世界成长速度蓦地加快。面对云云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顺应,其悲剧运气自不行制止。

茶 原来是路


想了解《茶 原来是路》知识吗,丰富的《茶 原来是路》内容等你来看!

这是一个普通老太太对普洱茶之路的感悟,其中颇富哲理。当老班章的茶叶以一年一翻的价格再上涨时,这篇写于一年前的小文,以独特的视觉,阐述了古树普洱茶的价值所在。颇可一读。

对于一个不懂普洱茶,而又经常置身于普洱茶圈的人来说,六大茶山之名,如雷贯耳,而真正到了茶山,总想急迫地了解它,那种巴望哟!

站在易武,看着南糯,想着景迈,忘不了布朗,当行走在「班章」的路程中,那种颠簸,那种灰霾,那种辛苦,心里便认定了,此处的普洱茶必定上好,可见茶如人,也是有心里暗示的。

到了「班章」村中,但见家家新房,喜气洋洋,富足之态一览无余。

此时,便想到为何长期不修这辛苦之程呢?过去是修不起,现在或许是不想修呢?就如一个人,看到当地一种限量卖20个的名特食品,于是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心想买两个尝尝,排了十分钟,想买五个,排队半小时就想买十个,半小时以后,心里就憋足了劲儿,笃定买足它20个,当然也就顾不了,那东西是否合乎自己口胃。但见排到头的没有一个少买走的,队伍越排越长,广告效应也就出来了。

或许因为路的艰辛,人的疲乏,有了这种心里暗示,犹然而生对普洱茶的挚爱来。

这几年班章茶炒得很厉害,一公斤鲜叶可达1500元还买不到,就如当地孩童不屑答一句:你买不起!让人哭笑不得!这年头,普洱茶良莠难分,于是茶山行旅中有了「悔恨班章」之笑谈,当然真正的老班章古树茶是很难得的,据懂茶的人說,就算一万元买回3饼也值!记得几年前,女儿拿回一饼老熟茶,喝了一口,便再也割舍不下,那滑润,那甘甜,且味不浓烈,让人回味无穷,于是猛喝了半个月,直到发觉头昏,走路打飘,急忙到医院检查,血压巳低到了极限,方才明白,我这家族遗传的低血压基因,碰到了这降血压的牛饮,不出问题才怪,从此便怕了它。对于普洱茶,我始终心存敬畏,碰到好茶,喝上几口,即便再馋也不敢再轻举妄为了!

因为一直在普洱茶圈里跟着转,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悟出一些感受。喝好的普洱茶确实是一种享受,因为它除了口感好,喝得舒服,让人神清气爽,有实实在在的保健功能。还因为,在喝茶的过程中,特别是静静地品尝它的味道,那是多年陈化的结果,便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让人精神上有了一种升华,它让你淡定,好像摆脱了浮尘闹市的喧哗和一切俗举,得到了那一份清静,宛如回归到质朴的自然境界之中,那情景让人陶醉。

从六大茶山归来,陶然欣然中忽有所得,茶,原来是路!

关于本文《茶 原来是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再现中俄草原茶路


一只云雀从草丛突然飞起,邓九刚座下的马惊跳起来,继而漫无方向地狂奔。他两耳生风,竭力控马,勒缰的手心滋出汗来。1985年,邓九刚在内蒙古达尔罕草原对心目中的茶叶之路进行实地考察时,惊马险些蹿出国界,闹出边界纠纷。半晌,马消停了。草海潮动,他在高天流云下立马踟蹰,嘟囔自语:莫非那茶路就在脚下?

早年那后草地是有一条路的。儿时的邓九刚听老辈人这么说。从呼和浩特向北,越过大青山,就是一片广袤丰饶的草原。当地人称后草地。也就是中原人所说的蒙古草原。

什么路?通到哪里?

运茶的路嘛。通,接下来的地名是一串含糊的音节。后来邓九刚知道,那些模糊的音节是恰克图、伊尔库斯克等。这些都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城镇。

俄罗斯商团拜谒康熙作家邓九刚上世纪80年代写小说《驼道》、《驼殇》、《驼村》、《驼路歌》及《大盛魁商号》时,前后采访过100多位从茶路上退下来的商人、驼夫。茶路的传说让邓九刚着迷。好奇,就刨根问底。从被烟草熏黄胡须的口中,老辈们娓娓道出神奇的心底世界后草地深处那条茶路活跃生动的存在。

邓九刚不能自持,丢开手头的小说创作,开始求证茶叶之路这一概念。

康熙年间的一支俄罗斯商队被邓九刚看作茶路故事的缘起。

1689年,康熙为切断蒙古草原上的枭雄噶尔丹部的后路,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时至今日,在中国人眼中,那主要仍是中俄之间第一个明确划定国界的条约。而俄罗斯人则看重条约的另一部分内容通商。近代俄罗斯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称该条约为第一个俄中和好通商条约。

时隔不久,1693年,一支175人的俄罗斯商队从莫斯科到达北京。商队因持有彼得大帝签署的国书,兼有使团性质。大清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事先向使团交代,要按中国惯例对皇上行跪拜礼。康熙大帝在故宫接受跪拜后,率众臣、宗室、贵族凡300人大宴使团。对所有来人厚加赏赐,远远超过来人赠送的礼品。使团在京逗留期间,每日受到肥羊鹅鸡马奶酒款待。清廷完全是按贡赐关系行事。

自秦汉以来,四夷崇敬,八方来朝。邻邦纳贡,朝廷重赐,已成惯例。宋人石介着《中国论》曰: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中央王朝和四夷的关系,常常是君臣的等级关系。这就是中国君王心目中的国际秩序,并形象地体现在贡赐关系上。

17世纪的中国朝廷仍没有建立现代国家概念,心中只有天下,不懂外交,且拒绝贸易。明末清初那些谈不上测绘价值的舆图上,中国的十来个省在一片海洋中央,以外是若干小岛。1693年俄罗斯使团到京时,《大清历朝实录》中谈到俄罗斯,只含糊地说过吐鲁番,即鄂罗斯之境。闻其国辽阔,有二万里。谈到使团来京,也将其称为外藩朝贡。

俄罗斯使团在提出关于边界纠纷和在华建立东正教堂的诉求外,主要向清廷提出:请派商人到莫斯科,可带白银购买任何货物;请派中国人携带各种货物到俄罗斯进行贸易。这是国与国互利通商的邀请。1694年2月5日,清廷理藩院答复道:举世皆知四夷向中国上表进贡请求通商,但中国向无遣使四夷通商之必要。此举应无庸议。从上面的答复中将俄罗斯列入四夷、出面答复机构为理藩院便可看出,清廷是将外国事务等同于边疆少数民族事务来办理的。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无需与藩夷通商。若派遣使团或商队到外国,无异于朝贡称臣,绝无此理。

而俄罗斯则是一个重商的国家。莫斯科城邦早期的兴起和繁荣,完全得益于商品的集散。俄罗斯在没有轻工业生产的时代就急于打通第聂伯河、伏尔加河水系的商路。纤夫们拉动的商船运点儿皮毛和蜂蜜到君士坦丁堡,换回葡萄酒、黄金、丝绸和香料。公元10世纪末,俄罗斯皈依东正教,同莫斯科到君士坦丁堡商路的开通有着直接的关联。历代沙皇直接参与贸易、控制商业,通过葛斯奇(大商人)代理,垄断皮货等贵重商品的买卖。彼得大帝登基时,君士坦丁堡已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黑海通向地中海的水路被切断。为了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彼得一边忙着在波罗的海建造港口和造船基地,一边向亚洲东部谋求出海的不冻港。这时,彼得看到,直接从陆地同中国进行贸易,将为沙皇俄国带来滚滚财源。何况,从新兴的彼得堡到西伯利亚,所有家庭的茶炊沸腾着,俄罗斯已经离不开茶。

第一个使团兼商队回到莫斯科,康熙皇帝的赠品引起朝野轰动,彼得大帝三次出席中国赠品展示的聚会。于是,先在尼布楚,不久就转到交通更便捷的恰克图,俄罗斯方面出资兴建客栈,打造商埠。此后双方的和平边贸持续了近300年。

这就是后草地那条茶路的由来。

草原深处的商业狂飙接下来的故事使邓九刚颇费周章。他闷在图书馆三四年查找历史文献。其中俄文资料很多,有学术专着也有旅行日记、游记等等,俄国学者、作家、旅行家、当事人,都留有记载。邓九刚不得不请人翻译。查阅大量资料让他如获至宝。那是小猪跌进了菜窖的感觉!他看到了口岸,300年前的中俄贸易口岸。

18世纪初,一条通过欧亚草原的商路被俄罗斯方面重新勘测开辟,从莫斯科到北京因此缩短了1000多公里路程。在这条路通过中俄边境平坦地带上一个小村落,俄罗斯在此规划设计并出资兴建了一个贸易圈恰克图,取代了尼布楚的功能。摊位、仓库、酒店、旅社、围墙和四角的塔楼,迅速由士兵和工人建成。时隔不久,边境中国一侧,中国商人自己掏钱买地,由民间盖起了与其规模相当的贸易区买卖城。两国的市场毗邻,设木栅栏为界。中俄第一批边境口岸出现了。

于是,中国一侧的蒙古草原上,驼铃不绝于耳,驼帮辗转连绵,接通内地各省;俄国一侧的西伯利亚,雪爬犁来回穿梭,翻越乌拉尔山,直达莫斯科,彼得堡。大宗的茶叶、大黄、烟草、丝绸从内地由此出境,同时西伯利亚的皮毛也输入中国。

清学者何秋涛所着《朔方备乘》记载:盖外国人初同内地民人市集交易,一切惟恐见笑,故其辞色似少逊顺。经恰克图司员喻以中外一家之道,俄罗斯欢喜感激,信睦尤着。初立时商民俗尚俭朴,故多获利。

草原腹地恰克图腾起的商业风暴波及欧亚,对此远在欧洲的马克思也曾有描述: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决定双方所供给的商品交换比例因为货物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方面交换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17~18世纪,海路不畅通,丝绸之路不稳定,俄国对华贸易却因草原茶叶之路有了保障,其数额远远超过英国、法国、荷兰、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对华贸易。与此同时,俄罗斯定期不定期派出使团兼商队到北京交易,所获金银全部运回莫斯科;而中国方面却严禁商人出国经商。

随着商业形势的飞速发展,1727年8月中俄两国签署《恰克图条约》,以法律形式再行确定新口岸的建立。1777年一年,俄方征收进口货税超过48万卢布。短短几年,对华贸易成为俄罗斯国库最大宗的进项。

俄罗斯对热情好客有个比喻恰克图式的接待。获取商业利润的共同目的,促成双方的友善和相互尊重。和气生财本是中国商人的信条,在恰克图转而成了中俄两国商人共有的商业态度。

俄历史学家瓦西里帕尔申这样记录当年双方往来问候之殷勤:在俄罗斯的节日,中国买卖城的官员率众过境做客,皆华服齐整,彬彬有礼。俄方哥萨克摆队迎接。

买卖城这个中国城镇筑有高大的木桩联结成的围墙西北部有一座庙宇(关帝庙)巍然耸立。许多屋顶上是张着大口的奇形怪状的巨龙。春节三天,(俄方)人们成群结队地赶到买卖城,观看中国人的彩灯和焰火。阴历年的庆祝活动在无炮架的小炮的轰鸣中开始。然后扎尔固齐(中方官员名)通过翻译接受我方边防长官和税务总督的正式新年祝贺不论您走进哪一座门,都会看到欧亚合璧的陈设。这时(阴历年)中国人不再拘束,颇有西方风度。他们非常殷勤地招待客人,不厌其烦地请客人吃各种甜食及喝马德拉酒和香槟酒。(俄方)妇女们往往带着孩子和慈祥的双亲成群地涌入店铺,毫不客气地大嚼糖果,痛饮给他们这些不拘礼节的客人端来的绍兴醇酒和中国草浸酒。(瓦西里帕尔申《外贝加尔边区纪行》)在这段友好互利的年月里,两国商人你来我往,交易繁忙,却几乎没有专业翻译人员从中沟通。于是,一种汉语、俄语、蒙语杂糅含混的交际语言出现了。它简陋而实用,上万银两的买卖倚仗它而成交。它流通有限,仅在恰克图和买卖城通行。中国商人把它叫做买卖语。买卖语如果出现在任何语言课堂上,绝对让人笑掉大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沙皇在恰克图修建了一所相当规模的商业学院,准备专门培养对华贸易人才。商业学院的楼房如今还在,仍作学校使用,专业已改为工科。

茶叶之路万年沉寂的外贝加尔地区荒原上,恰克图迎来了兴盛繁荣。邓九刚进行了系统对比之后发现,这是一条全新于古代草原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的新型商路。经由恰克图的中俄草原茶路,赋有明确的国际贸易目的,规制成熟,长期稳定。两国派驻官员,管理税务,定期会晤往来;双方互通有无,交易平等,已经出现了近代商品经济元素。邓九刚认为,为便于学术研究,相对于丝绸之路,称中俄草原茶路为茶叶之路为好。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公元前4~3世纪,中国人驯化茶树成功,开启了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到清代,俄罗斯人普遍饮茶。其西伯利亚的游牧、渔猎民族,已达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涅尔斯克(尼布楚)边区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龄,都嗜饮砖茶。茶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爱喝茶的人可以喝十杯到十五杯。不论你什么时候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招待你。(瓦西里帕尔申《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俄通商后,中国对俄国的茶叶输出成倍增长。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由恰克图输往俄罗斯的茶叶价值500万~600万卢布。1839年达到800万卢布。俄国商人将茶叶转手到下诺夫哥罗德,即卖得1800万卢布。草原茶路上的第二宗商品大黄,在18世纪30年代进入恰克图的价格是1普特12~15卢布,转手到欧洲售价110卢布。这一时期俄罗斯政府垄断大黄生意,每年大黄的商业利润维持在15万卢布上下。

1749年恰克图贸易总额304万卢布,1850年即达到1380万卢布。1840年~1860年,对华贸易占到了俄国对外贸易的60%。中方每年贸易顺差在100万~200万卢布上下徘徊。许多时候,俄商不得不以白银临时铸成粗糙的工艺品同华商交易。表面上仍维持马克思所知道的物物交易,实际上是变相的白银支付。华商交易后就把工艺品化成千斤一块的大银砣运回内地。大银砣不易被盗,所以盗贼管它叫没奈何,见了也偷不成。

即便如此,从这条中俄草原茶路上看来,俄方除千方百计开辟货源之外,从未想到以鸦片输入中国来平衡贸易。这在中国人眼中,不能不算表现了高度的商业道德。

一串城市因茶路兴起另一次实地考察中,邓九刚的车在内蒙古杜尔伯特草原陷进一个干涸的河床。正无奈时,风吹云至,暴雨滂沱。几个过路的民工冒雨赶来帮助推车。车歪斜地刚爬出河沿,身后洪水追到,汹涌奔腾漫过河床。

为寻访茶路,邓九刚多次骑马乘车考察蒙古草原,倾听历史的回声。

根据资料中物流的方向,邓九刚可以描述穿过后草地的那条中俄草原茶路的基本路线了。

恰克图西北200多公里是贝加尔湖边的俄罗斯重镇伊尔库斯克。往西经托博尔斯克至秋明、叶卡捷琳堡,过喀山不远就是莫斯科。

恰克图南边150多公里是当时中国喀尔喀草原中心的最大城市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库伦是喀尔喀草原的政治、宗教中心,清廷在此驻有二品办事大臣。库伦往南是归化(今呼和浩特)。归化向南通至太原、汉口,沟通江南各省;向东连接张家口、北京、天津,延伸至华北地区。很容易看出,这条茶路为后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西段的选线工作提供了基础,而再往后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铁路大致就坐落在中俄草原茶路上。

恰克图是茶叶之路交易口岸。伊尔库斯克和归化是两国各自汇集商品、组织货源的桥头堡。邓九刚广泛查阅北方各省县志进而发现,茶路的出现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当时中国这边,多伦、阿拉善、包头、集宁、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城市,都因茶路上人流物流的增长而扩大了规模。其中隆盛庄和河口镇等地后来又因茶路消失而消失。

以归化为例。归化早先有别名召城,召就是庙,在当地属藏传佛教。民谣说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闪耀着宗教圣灵光辉的召城在茶路兴盛的前后300年间,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城,上百家专事俄蒙贸易的通司商号在此形成强大的商业集团。因地处中俄通衢,这里是八方驼道的枢纽,养驼业因茶路达到高峰,盛时达16万峰。如今呼和浩特旧地名中桥多,也得益于其当年全国最大的牲畜交易和屠宰中心的地位。因当年牛贩集中在为康熙征讨噶尔丹凯旋修建的庆凯桥,牛市遂被称为牛桥。桥因此在呼市含蓄了市的词义之后,旧城北门出现了羊桥,新城西门出现了马桥。年交易量数十万计的牛羊马贸易催生了桥边大片饭铺、茶馆、旅社、杂货店。当年的归化,手工业和轻工业迅速发展,茶叶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制药厂、制酒厂、酱油厂、榨油厂、制毡厂纷纷开业。金融方面的钱庄、票号生意火暴。当归化因为交易大批羊群、马群、牛群需要有场地存放时,召河出现了。距归化正北80公里的召河草原上,一条小河从普会寺流过,水草肥美。这里成为为牲畜交易服务的放牧场,等于归化囤蓄牲畜的后院。今呼和浩特附近的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则是驼夫、赶马人和跑趟子车的车夫等茶叶之路上的主角长期落脚的地方。茶路沿线村庄的庄名,多以当年商号命名。如福如东、大兴长、西成丰、四合义、广义泰、三义元、大盛合等。这些村落,水井打在村外,因为最早是为人和畜群饮水而凿。先有了商业存在之后,到了咸丰年间,这些村落才开垦土地,逐渐成为后来的农业居民点。

西伯利亚因茶路而繁荣在恰克图那边,因茶路发生的变化更为巨大。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实施占领后,尽管政府竭尽全力调集物资运往西伯利亚,仍无法满足需求。16世纪中原政权还是明王朝时,蒙古族土默特部的商队就促成过中俄民间贸易。当时来自中国的粮食、蔬菜、丝绸、瓷器,尤其是茶,极大地缓解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困难。

恰克图,蒙语词,意思是有茶的地方。是最早中国至西伯利亚民间交易的场所之一。草原茶路开通后,不仅茶支持了人们在西伯利亚的生存,而且商品交换使一部分祖辈操弄猎枪、渔网和牧鞭的西伯利亚居民开始从事农业耕作。望不到边的肥沃土地被开垦种上小麦,只种不管,即可收获。上乌金斯克等地迅速变成远近闻名的农业区,产出的小麦经伊尔库斯克直接从恰克图卖给中国商人,换取茶叶。19世纪中叶,西伯利亚出产的小麦上升为俄国输往中国的主要货物。西伯利亚的变化吸引了大批移民从人口稠密的乌拉尔山以西流向上乌金斯克、下乌金斯克、托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一系列新兴城市像平地冒出来一样,东正教堂的钟声在广袤的泰加林原野上阵阵远播。还有不少西伯利亚人依据地理优势,就近改行当了商人,成了大财主,进而成了控制某一地区的实力派人物。有些人还被政府任命为西伯利亚重要城镇的行政首长。这个迅速崛起的群体构成了俄国历史上有名的西伯利亚新贵族。

得益于中俄贸易,俄罗斯轻工业迅速发展。1699年,俄国从中国进口烟草3000吨,次年为5000吨,第三年为6000吨。俄罗斯政府在西伯利亚开办了制烟厂,加工中国烟草。供需问题解决了,钱也赚了。中俄贸易前期,俄国对华出口主要是皮毛,西伯利亚农业发展起来后加上粮食。这两项占了总出口的80%~90%。19世纪俄国皮毛出口降至28%,取而代之的是轻工业产品,主要是毛呢等纺织品。19世纪新增的100多家毛纺厂的产品全部销往中国。

时任莫斯科民政总督的谢尼亚温这样说:西伯利亚的繁荣和我国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莫斯科纺织业的兴盛,主要依赖于恰克图的贸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丝绸和棉布进入俄国数量被削减。19世纪西伯利亚的一位总督斯波兰斯基说:俄国需要中国丝织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棉布差不多也要结束了,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

中国商人在创作长篇小说《大盛魁》的过程中,邓九刚三次登门采访一位慕姓老人被拒绝。老人90高龄,行走驼路40多年,生性傲岸,气度高拔。邓第四次上门,老人已驾鹤西归。1981年,邓九刚在呼和浩特郊区挂着俄国壁毯的小泥屋访问时年85高龄的阎万山,小院里飘着散不尽的骆驼腥臊。阎万山14岁走上茶路,言谈多操蒙语,兴奋时杂以俄语。每次都断然拒绝邓送来的烟酒,且不大看得起未经风雨的当代人:没到过库伦,那叫没出过家门儿!在邓九刚采访的100多名茶路老人身上,个个透出这种伟岸自信、豪迈坚韧的气概。经他考证,各行业前后行走于茶路的商人、驼夫总数大概在30万~50万之间。

其中归化的大盛魁商号是商业集团的代表,也是300年以前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它的经营范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其分支机构包括钱庄、票号、茶叶加工厂、粮油加工厂、制药厂、酒厂、驼场、马庄、羊庄等,遍及归化、北京、天津、汉口、上海、张家口、营口、锦州、包头兴盛时拥有员工8000之众。活跃在茶叶之路上的大盛魁高峰时,动用资金数亿两白银,间接带动了大半个中国的几十万人口的生计。

中俄走向两个方向茶叶之路存活的二三百年中,中俄两国发生了两个方向的巨大变化。

俄罗斯日渐强大,在17~19世纪巩固了扩张,成为横跨欧亚的幅员最大的国家,迈开进入工业资本主义的步伐。在通讯、造船、化工、军工等重要工业领域有了显着进步,形成20世纪超级大国的雏形。

1780年《中俄伊犁条约》后,俄罗斯在中国北方增设领事处共达11处。加上《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得到了到中国内地经商办厂的权利。《中俄瑷珲条约》签约后,俄罗斯的阿穆尔船舶公司垄断黑龙江的航运,年盈利40万卢布以上。

1865年,电报通讯缆线从莫斯科敷设到伊尔库斯克,俄政府向清廷提出从恰克图到北京之间敷设通讯缆线,被清廷拒绝。俄罗斯转而延伸电报通讯缆线至海参崴。不久,即从水下通到上海,在黄埔滩头设局营业。中国市场的商业信息,眨眼间可从上海经海参崴传到伊尔库斯克、莫斯科。

而大清帝国却江河日下。政府无视恰克图贸易的宝贵经验,闭关自守。拒绝以现代外交方式同西方国家交往,放弃了主动开辟口岸同外国进行平等贸易的历史机遇。结果内外交困,列强紧逼,连连战败,丧权辱国,白银外流,在19世纪转向颓败。

悲情岁月1862年(同治元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在京签订。俄罗斯终于打通了海参崴经天津至中国茶叶最大集散地汉口的水上通道,并得到直接到中国茶叶产区采办茶叶和兴建茶叶加工厂的权利,还得到比其他国家低三分之一的税率。直接结果是,俄商的轮船开始在汉口装运茶叶。

茶路开通以来保持了170年的平衡被击破,中国商界被抄了后路。在俄方占据水运交通、通讯手段的绝对优势下,中国商人在茶叶贸易的利润完全被俄国人夺走,生计顿失。短期内,恰克图买卖城数百家中国茶行字号锐减至十余家。

1868年(同治六年)盛夏,巨商程化鹏会同各家商号掌柜乘马拉轿车自归化浩浩荡荡来到绥远衙署,拜见绥远将军裕瑞,呈奏折吁求皇上准予过恰克图赴俄罗斯经商。奏折经裕瑞呈恭亲王,又转呈同治。

同治御批:依议。钦此。此事距17世纪末归化商界提出过境经商和彼得大帝派团邀请中国商人到俄国经商已晚了170年。

中国商界开始为收复商业失地背水一战。退守归化的华商们悲情涌动,纷纷重返恰克图。在归化通司商会的统一调遣下,江南各省茶叶汇集北方,从归化、张家口、包头、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多点启程,千人万驼旌旗猎猎慷慨高歌跨出国门,直奔俄罗斯帝国腹地。驼帮动处,沿途汉、满、蒙、回官员民众谆谆嘱托,殷殷祈福,夹道送行。至西伯利亚之塞地,几于日出日没之处,无不见中国人之足迹。胡服辫发,姗姗而来。从伊尔库斯克、托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到比斯克、上乌金斯克、下乌金斯克,从秋明、奥伦堡直到莫斯科、彼得堡,似乎在一夜之间撒遍了中国商号。

驼帮同轮船竞赛,信狗和电报竞赛。1869年,中国商人对俄输出茶叶11万担,同俄国商人打了一个平手。1871年中国商人对俄输出茶叶至20万担,俄国商人从中国市场拿到的仍是11万担。几年之间,被朝廷鄙夷排斥的中国商人曾爆发出伟大的力量,博得历史一瞬的辉煌。

1877年起中国连续三年大旱,华北死人700万,商业遭重创。1878年,俄商在汉口开办了6个装备蒸汽机的茶叶加工厂。随着俄国敖德萨港口的开辟,加上旧有的海参崴水路,俄商从中国内地获取茶叶超过60万担。加之中俄贸易中,清政府对中国商人收取的税收将近俄国商人纳税额的十倍,中国最终输掉了这场商战。

随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草原茶路在历史上消失。从此,芳草萋萋,遮盖了驼帮踏出的万里茶路。

茶在近代史上串演的角色与中俄草原茶路存在的同期,茶的贸易还串演着别的故事。不少学者认为,就像对华贸易滋养了西伯利亚的繁荣和俄国纺织业的兴盛一样,当整个英国的工人普遍每天下午饮茶来恢复体力时,对华茶贸易就为英国工业化进程添加了重要助力。对茶的需求到了依赖的程度,造成英国缺少白银进行交换。于是英国商人竟以鸦片代替白银来平衡茶叶贸易,从而引发了中英鸦片战争。

1792年,英国大使麦卡尼爵士和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衔英国政府之命,从中国将茶株引入印度。在采用种植园管理、机械化生产和先进运输后,英产茶叶逐渐占据世界市场。

20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主要商埠汉口海关再无茶叶输出。作为茶叶原产国和传统输出大国的中国,其茶叶贸易完全崩溃。

邓九刚研究中俄草原茶路的着作最后就叫《茶叶之路》。他收集资料和写作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正经历加入WTO的艰苦谈判。

这些年,中俄、中蒙数十个边境口岸相继开设。丝绸之路遗址上的欧亚大陆桥和茶叶之路的后身、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铁路也早已开通。

2000年,邓的《茶叶之路》出版。与此前后,百集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开拍。

2007年,俄罗斯恰克图市为纪念恰克图建市280周年,举行了茶叶之路艺术节。艺术节的标志就是茶叶和骆驼。

同年5月俄罗斯恰克图茶叶之路文化考察团访问呼和浩特,邓九刚出面组织民间接待。10月,邓介绍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代表团访问恰克图。这是邓九刚有意促成中国茶商对恰克图的历史性回访。

至今,邓九刚仍不时想到,19世纪末叶,如果在俄罗斯草原深处看到一堆白骨,那也许未必是俄国马车夫的遗骸,说不准正是倒下的中国赶驼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