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中的呈味成分是什么?

发布时间 : 2021-12-02
红茶中的成分 茶叶中的提神成分 茶是什么味的

红茶中的成分。

茶中的滋味,主要是人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味觉综合反映。

茶叶中的呈味成分非常复杂,种类、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都会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茶汤的滋味,何况还有树种、环境、工艺、保存、冲泡用水、冲泡方式方式、不同茶器具等等因素。因为,可以说茶的滋味千变万化,你永远不可能喝到同一泡茶或同一种口感的茶汤。

茶汤滋味由苦、涩、鲜、甜、酸、咸六种味素所构成,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对茶汤滋味的描述,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茶汤六种味素综合反应的表述表达反馈。

此图表从茶中生化成分分析来对应我们所感受到的茶汤滋味。也就是说,我们品味出的不同滋味,都是茶叶中内含物质的不同生化成分的呈现或综合反映。

因此来说,接受一道茶,也就是接受它的内涵,至于你所喜欢茶的甜、鲜、生津回甘,而不喜欢酸、苦、涩,只是相对的成分多寡,或喜欢与不喜欢物质的协调性。而制茶,就是找到这个恰当的平衡点;泡茶,会泡者泡出优雅的滋味,善品者品味出清香的消息,也是在找寻这个最佳平衡点,突出优点。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味中的神秘是什么?


我们所喝到的每一杯茶汤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滋味,到底品饮入身的是什么?

味,主要是甜、咸、酸、苦、鲜。

除了咸味并不是茶该表现的味觉外,苦、甜、酸,都是茶叶味觉的特性。茶友间所谓的“不苦不涩不是茶”中的“苦”,指的是茶叶中含有多种苦味成份导致的苦。然面带苦的茶如果能有“苦尽甘来”的效果,苦而能化进而转甘,则是一款极佳的茶。

另外,部分茶友喜欢苦味,认为苦味是茶基本的味道。同时认为人生如茶,有一点坎坷苦味,并非不好,是一段能够磨练意志的经历过程,总有一种美好的期许,苦尽甘来。否则,一路顺遂,没有苦底相伴,茶的香、人生的况味,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似乎人生中又总缺少太多回味。

酸,在红茶中属于普遍的味道。因为发酵本身就会有一种转酸的可能,红茶是全发酵,尤其是高温冲泡时,红茶有的酸会表现明显。而乌龙茶中,发酵度高的茶中,也会符合这点特征,比如武夷岩茶,茶友间常言的“武夷酸”,只是这种酸韵不好把握而已。

甜,是许多茶人追求的,因为甜总能带给人心情愉悦,那种甘甜而不腻的滋味,令人心旷神怡。相当比例的纯野生茶,会有一种更加自然的甜味,入口即化,不张扬且舒心。同时,大树茶、高山茶、古树茶、老丛茶、老茶,多会带出来甜的感觉,特别是越泡到最后越甜的感觉。

涩味,如同辣味一般,并不属于传统味觉的一部分。辣,是因为刺激到味觉接收器所相连的神经纤维,使神经因为受到刺激,产生类似痛的感觉。涩味也如此,产生了类似痛的感觉,虽然程度和状况与辣不同。涩味会在口腔黏膜,可能是在舌头中间、两侧,或是到上颚或喉咙而引起一种微苦或粗糙的感觉。

鲜味,取决于氨基酸的多少,是抑制苦涩最有效的因子。味精呈鲜是氨基酸的功用,茶也一样。茶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以茶氨酸为主。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多是因为高山易于合成茶氨酸并且丰富,鲜爽度高。

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经常泡茶的朋友是否在茶汤中发现过各种各样的“杂质”呢?也许你会说,我泡茶都用滤网,怎么会有杂质?那你就错了,用滤网只是过滤掉了混在茶汤里的部分明显的浮片以及茶碎末,还有很多茶汤中的杂质是过滤不掉的或者说是过滤前、过滤后产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杂质”到底是什么?

泡沫?其实是皂角素!

泡茶注水时,由于水流的振荡,茶汤表面会产生泡沫。前面两三泡的时候“泡沫”更多,一些朋友想着把它刮掉,认为那是农药残留、茶叶里杂质的残余,认为和平常煮沸食物产生的泡沫一样很脏。

但其实这是茶汤表面特性的一种反映,造成茶汤起泡的物质是茶叶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物质,叫茶皂素。茶皂素最大的特性就是其有丰富的起泡能力,极易产生泡沫。科学研究表明,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对人体是没有副作用的。

绒毛?其实是茶毫

在泡茶前,如果您细细观察茶叶表面,会发现干茶上面附着很多毫毛,泡茶时茶汤中也会存在。这些绒毛我们也可称为茶毫。有些茶友会发现自己购买的茶叶里面有一些白色的绒球,以为是发霉了,其实这是茶毫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是手工搓茶过程中,嫩茶叶上的毫毛脱落粘裹到了一起,原可以通过吹风程序将绒球吹掉,但留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泡茶时会慢慢溶解。

油雾?其实是茶氲

在冲泡一些茶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茶汤表面会出现一层非常薄的“油雾”,一吹即散。这种白色的雾气,被称为“茶氲”或“汤氲”。

茶氲并不是什么杂质,而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于汤面之上。一般在茶汤泡得比较浓或是茶汤颜色较深的情况下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发酵比较重的茶叶,很容易形成茶氲,如果泡茶的水质硬度比较高,也会容易出现茶氲。

絮状物?其实是冷后浑

经常喝红茶的人会发现,如果红茶没有马上喝完,变凉之后的红茶就会产生沉淀,以及肉眼能看到的白色絮状物。

这种絮状物也称“茶乳酪”,是红茶独有的一种特性。之所以会出现“冷后浑”,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酚主要以儿茶素的形态存在)在发酵氧化的过程中,会转为茶黄素,也有的转为茶红素。

泡茶时,茶黄素的溶解度受水温的影响。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茶黄素呈现各自游离的状态,溶于热水中,会使得看到的茶汤是清澈透亮的。但是随着茶汤温度逐渐变低变凉,这时候茶黄素就会以“扎推”的形式形成一种络合物,就出现了“冷后浑”现象。

现在你还会简单的认为茶汤中的这些是“杂质”吗?

清香型铁观音中的“正味”是什么?


清香型铁观音,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从过去的传统茶再到轻发酵工艺的流行,轻发工艺随后又分化为正味、消青、拖酸三种类别,其中消青又衍生“消青偏正”、“消青偏酸”两个小类。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味铁观音有哪些特点,我们从正味铁观音的外观、正味铁观音的香气、正味铁观音的口感、正味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四方面来了解它。

1、外形:干茶显黑、色泽较暗不鲜活,视觉观感显得较差。叶底,一般为土黄绿色调。

2、香气:通常正炒茶盖香不易显现,即便是上等品,首泡盖香一般也较为暗弱、二泡清晰些、三泡最强化,属于富有后劲的风格——但从香气来讲,正炒以幽香风格多见、强度也很难同消青产品相比。茶汤香气同样较为淡雅,风格含蓄多见。

备注:论香气的高扬程度,拖酸排第一,消青排第二,正炒排第三;论香气的高雅程度:正炒排第一,消青第二(高阶品亦可并列第一),拖酸末流没法比。

3、口感:正炒茶汤水温和,原因在于发酵程度稍高,刺激性小,喝着很舒服的感觉。但是品饮时会感觉茶汤本身不够香,味道也相对不饱满;但品饮之后强劲的回甘涌现,普遍都带生津感,呼吸之间口腔中感觉香气明显——简单点说,品饮后的感觉好于品饮时的感觉,观音韵的说法,更明显是针对正炒与传统工艺茶品的。正炒中的极品铁观音,茶汤入口即化为回甘,几乎来不及细细品味口中就芳香四溢——但闻茶汤本身,你会感觉它的香气往往不是很明显。另外,正炒铁的茶汤在4水后普遍都会发甜,明显的甜感。

外观方面,正炒茶汤一般显黄一些,偶也有青绿茶汤。茶——非常不幸的是,由于正炒或偏正炒风格的铁观音,香气不高扬,鲜爽度也不高,很多茶友都不喜欢此种风格,但目前安溪地区高价位的顶尖茶品几乎清色是正炒观音,甚至有不少制茶者认为茶品若香气高扬就流于俗气,而应该高雅耐品,这种观点见仁见智,但可以反映出业界的最新风尚。

4、制作工艺:采摘后第二天上午炒制——为了尽快消除苦涩水,一般都采用重晒多摇或长间隔的处理,工艺趋近中发酵,所以汤水温和。

影响茶汤特质的成分


识茶是烘焙前的重要步骤。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透过识茶的步骤,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影响茶汤特质的几个化学成分分析有那些:

1、氨基酸:

甘之源,香气的前趋物。

2、糖类:

甜之源,焦糖香之基础。

3、果胶质:

质之源,与糖类、氨基酸类的总和,是茶质厚重的指针。

4、儿茶素类:

涩之源。

5、咖啡因:

水活性的动力。苦之源。

以上五个化学成分,在茶改场的课程中,已有充分的说明。今天个人想再提的是,感觉上,与茶的制作和烘焙似乎不因其含量低、却影响很大的两个成分:

1、水分:

在鲜叶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依老、嫩度有别),但茶叶自身留用不多,都只是通过而已。然这样的一「过客」,却也不白吃白住;在生长阶段,它帮助了光合作用,也促使了体内各成分的形成、累积、运转与分配。在茶的制作(水分是媒介)与烘焙(水分是导体)上,更是发挥了其最大、也最后的功能,之后才身退。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柄、茎(茎 a 柄 a 叶脉 a叶肉a体外)。是以茶的制作与烘焙的设计与规划,均不能忽视此项特性。

2、脢:

脢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在制茶上,绿茶是采高温,迅速破坏脢的活性。红茶则给予适当的条件,激化其活性。乌龙茶则事先压制、后激化,再破坏其活性。这个特性在烘焙上亦有其思考与应用之处。

茶叶的太阳味,是什么味?


太阳味是什么味?有太阳味和没有太阳味的茶,有什么区别吗?一起来了解。太阳味是什么味?有太阳味和没有太阳味的茶,有什么区别吗?

1、晒青毛茶

这个问题实则涉及到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个环节——晒青。

指日光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的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普洱茶是晒青毛茶,也是由此。

晒青工艺现在也有很多讲究:

第一:尽量离开地面80~100厘米,在专门搭架的架子上晒干。

第二:晒青毛茶的晒干,最好使用“分段晒干”:揉捻成条的茶胚,含水量约58~60%,在晒青初始时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走失水份为目的。

所以,应“薄摊快晒”,厚度在一厘米左右,待表层茶胚色泽变为墨绿(暗绿)时,翻动一次,继续晒干。

待到用手轻轻触压茶胚表面,有刺手感,折条弯而不断时,茶胚含水量约15-20%,俗称“八成干”,进入晒青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促醇退涩”、“除苦提香”。

此时,应厚摊慢晒,厚度可达4~5厘米(2~3簸箕合并晒),既利用部分“湿热作用”除去部分苦涩味,促进滋味的醇和。

又要延长晒青时间,厚摊(此时已不会闷黄了)晒到足干(折梗即断),发展“日晒味”,形成独特的晒青毛茶品质风格。

2、太阳味

这里的日晒味就是“太阳味”,就是在这个晒青的过程中产生的。

太阳晒干,温度相对没有机器的那么高,时间较长,能较多的保留鲜叶的天然物质,有利于普洱茶物质转化。制成的茶滋味浓厚,且带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

我们知道晒过的被子给人得感觉是很好的,在春茶中,太阳直接晒干的茶,就会微微给人这样的气息,就是我们俗称的“太阳味”。

类似清鲜味和青草味的自然味道,但整体感觉比较难以形容。

当然如果成品茶如果经过直接的光线照射,也会将太阳的味道带进茶中。只不过这种情况下阳光会破坏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而产生变质,此时的味道称之为“日光臭”。

说得玄乎一点,自然条件下的干燥茶叶是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充分与自然接触,形成了独特的晒青普洱茶味。

3、晒棚茶

晒棚:即透明瓦棚做得一种叫做晒棚的东西,在里面闷干的普洱茶。这些晒棚基本就是一些塑料的、简陋的瓦棚。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茶农是用竹子或者木头搭起来的龙骨撑起塑料薄膜,作用就是避雨。

云南古茶山,整个古茶园是围绕澜沧江流域的,整个流域有旱季有雨季。比如春茶,就属于在旱季,这个时候,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待晒干的茶叶放在簸箕里,在太阳下直接晒干。

但是在雨季,以及秋天的前半部分,茶山的雨是非常多的,几乎每天都有。

以前的云南古茶山,雨水茶、秋茶品质很糟糕的,汤水浑浊有异味等等。实际就是因为下雨就把待晒干的茶叶收进家中,形成一定的阴干,并且可能造成半烘干的情况,对普洱茶的本质损害较大。

并且在茶农家中,本身就存在一些生活的味道,会对茶叶造成污染,所以异味比较多。干燥时间长,并在这个阴干的过程中、晒的过程中,有产生了一些发酵,甚至是变质。

近些年有地方政府还有茶农本身发起,大规模的开始改造自己的初制环境,尤其以晒棚为主。

4、晒棚的作用

晒棚的出现,很好的作用就是避雨,并缩短了一个阴干的时间。

晒棚当中温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使茶快速晒干,同时不会吸附茶农家里面的一些生活异味、生活气息和烟味。

茶农收入与茶有关,晒棚避免了初制环境中造成茶叶变质的一些情况,对整个产业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把整个地区以前参差不齐的品质,以及规模较小的初制所的茶的平均水平往上抬了。

5、晒棚茶与阳光直射茶的差异

一部分从业者认为:是晒棚会减少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少了干燥过程当中太阳对它的照射产生的一些作用,会减少太阳味儿,会减少香气,会减少鲜爽度。甚至影响晒青茶的一个后转化的作用。

也有认为:阳光的日晒干燥,起作用的主要是阳光中的红外光谱,它通过照射茶叶提升茶叶的温度达到干燥的作用。保留阳光中的红外光合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紫外线对茶品的破坏,是毛茶干燥工序的要义。

透光晒棚,遮蔽部分紫外线,又可让红外光线提温,达到高品质。

晒棚茶和阳光直射的茶,具体有多大差异,并没有科学严谨的证明去论证。晒棚茶的品质就是少了太阳味。

从口感上看,是有一些轻微差异,但是实际差异不大。因为从初制、炒制、揉捻,整个过程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干燥环节时间长短的一些变化。

茶汤冷却后,游离在杯中的不明絮状物是什么?


有时候茶汤没喝完放在桌上,冷却之后我们会发现杯中会悬浮着一些浅褐色的絮状物,茶汤也变得浑浊了,这种现象我们俗称为“冷后浑”。有茶友给它起名“茶乳酪”,它的基础物质是茶黄素、茶红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

冷后浑形成的另一核心物质“咖啡碱”,是茶汤苦味的来源;而茶叶中儿茶素是涩感的主要来源。红茶发酵过程中儿茶素经过氧化和聚合转化成茶黄素,冲泡过程中茶黄素与咖啡碱凝聚后,苦涩味也会因此降低。

当水温接近100℃时,茶红素、茶黄素呈游离状态,溶于热水,但随温度降低,它们通过羟基和酮基间的H键缔合形成络合物。随缔合反应的不断加大,其粒径增大,茶汤由清转浑,表现出胶体特性,粒径持续增大,便会产生凝聚作用。是否产生冷后浑,以及冷后浑的颜色如何主要取决于茶黄素的含量,茶黄素含量低的茶不容易产生冷后浑。

从冷后浑现象可以间接判断茶汤水平,一般冷后浑较快,黄浆状明显,乳状物颜色较鲜明,说明汤质较好。

有人说“冷后浑”是优质红茶的特征之一,但是这种现象在普洱茶中也常见到。并且也不能单单通过“冷后浑”这一单一表现来判断某一款茶的优劣。如要判断茶汤是否是冷后浑。可将有絮状物沉淀的茶汤稍稍加热,茶汤应当清亮如初。

传说中的冰岛味是什么味?


如今的冰岛茶已然是云南山头茶的“领跑者”,是什么让冰岛茶在短短几年中成为临沧双江勐库的代表?

经过市场调查,听到最多的就是"冰岛味",那什么是“冰岛味”呢?让我们来总结下。

甜:

云南大叶种的特点就是苦涩度,作为大叶种家族一员的勐库种也是重的口味的,冰岛老寨作为勐库种的摇篮,那它的苦涩度跑那里了?这时许多茶友提出“化”这个词,苦涩度“化"得快!原来冰岛茶不是不苦涩而是苦涩度在囗腔里“化”得快。

温习下化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分子越小物质分解速度越快。从化学角度看冰岛茶的甜: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和物(氨基酸)。糖类:糖在茶叶中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形态,游离态的(可溶性的)、结合态的(通过水解酶可以水解为可用性的)、不溶性的(纤维束、淀粉、木素、果胶)。可溶性糖(亦包括结合态在制茶过程中水解后的部分)是茶汤甜味的主要来源。

2.生津回甘快

生冿回甘是人们喝茶的一种全身心体验。生冿回甘的快慢是一种身体灵敏度体验,现在我们还是来研究冰岛茶汤中的味。

涩味:主要成分为多酚类物质。

甜味:主要成分为可溶性糖,及部份氨基酸。

苦味:主要成分为咖啡碱、茶碱、花青素、茶叶皂素。

喝茶的感受记忆是喝茶人修行的基本功,“涩生津苦回甘”这是喝茶人的基础感受。

3.厚度

这是描述冰岛茶茶汤的词。这其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茶汤倒入杯中视觉上的的厚,一种是茶汤入口的口感味觉的厚。

茶汤倒入杯中,很明显能感觉到茶汤的稠度、挂杯度,这是茶汤视觉之厚;茶汤入口,口腔中的感觉器官也会有反应,厚、稠、重者一般简单称之为「味厚」,是好茶。茶汤视觉之厚来源於两个方面,一个是茶中果胶物质起作用,一个是茶中的糖类物质起作用。口感之厚,据科学研究的结果认为主要来源于茶中的糖类物质。

为什麽味厚者为好茶?其一在于我们身为品茶之人,有着人一般的感觉品评标准,通常认为厚重者强于轻薄,此人之本能,不作讨论;

4.香气

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所以说香气是茶叶加工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像厨师是餐馆灵魂,茶叶加工师决定茶叶的香气,冰岛茶的香气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加工工艺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