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茉莉花茶与名人的故事

发布时间 : 2022-01-05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 茉莉花茶的香

茉莉花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福州茉莉花茶与名人的故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福州茉莉花茶与名人的故事”相关知识!

在历史上,福州茉莉花茶经历了两次辉煌。第一次崛起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达1万吨,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福州泛船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港口,福州也成为中国花茶生产中心与集散地。第二次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福州的茉莉花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以上,花茶加工厂有近千家,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量接近8万吨,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产值超过15亿元。

在茉莉花茶发展期间,茉莉花茶与不少历史名人有着不解的情缘

慈禧太后与福州茉莉花茶

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据[清]裕德菱《清宫禁二年记》:其头饰上,珠宝之中,仍簪鲜花。白茉莉,其最爱者。皇后与宫眷,不得簪鲜花,但出于太后殊恩而赏之则可。余等可簪珠与玉之类。太后谓鲜花仅彼可用。

而后,由于花茶工艺的改良,福州茉莉花茶成为贡品。慈禧太后最爱喝的是茉莉双熏,即将事先熏制的福州茉莉花茶在饮之前再用鲜茉莉花熏制一次,她冬季饮福州茉莉花茶特用黄釉万寿无疆瓷盖碗。

林则徐与福州茉莉花茶

林则徐曾经称福州为煎茶地胜。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中谁是谪仙人这是林则徐题写福州贡院的一副楹联(福州贡院的故址在鼓楼区中山路的中山堂及其周边)。

中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厂在福州

1925年,以福州著名的何同泰字号为代表的百余家私营茶行公私合营而成了福州茶厂。新中国成立后,以福州茶厂为代表的福州茉莉花茶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茶厂的外事礼茶建国以来一直被列为外交部驻外使馆外事活动用茶,其生产的茉莉花茶供应量约占全国茉莉花茶需求量的60%至80%左右。

1953年、1955年,苏联专家两次来福州茶厂考察生产、经营情况;1961年,朱德委员长前来福州茶厂参观技术设备,勉励进一步搞好技术革新;1981年,中央首长王震同志来福州茶厂视察、座谈,勉励保持和发展传统名牌产品。

尼克松与福州茉莉花茶

1972年,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

在《中国名茶录》里,福州茉莉花茶被列为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解放以后至今,国家外交部茉莉花茶礼茶均为福州所生产,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100%为福州生产,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春天的气味。

冰心与福州茉莉花茶

冰心,近当代长寿作家之一,享有九十九岁的高寿(1900-1999年)。冰心的祖籍福建长乐是个盛产茉莉花的地方,出生地福州又是盛产花茶的集散地。因冰心从小生活在嗜茶的家庭中,从而影响了她的一生。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饮茉莉花茶此外,在冰心89岁时,《我家的茶事》一文中曾写到: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www.cy316.COM

老舍与福州茉莉花茶

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旧时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老舍先生也不例外,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老舍喝的这类香片,就是有名的福州茉莉花茶。

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老舍常往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用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他们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开头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

茶文化精选阅读

浅谈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史


据了解,茉莉花是在西汉初年它从海路传入中国岭南地区,它的故乡在印度,.宋代,茉莉花已在福建得到了广泛种植。而福建福州因其特殊的光、温、水、热等自然条件,使得福州独产单瓣茉莉花。

据称,福州市的仓山、新店以及周边的长乐、闽侯一带是中国最早生产茉莉花的基地。早在清代咸丰年间,北京、天津的茶商就将安徽、浙江等地的茶叶运往福州,大量窨制茉莉花茶,再销售到华北、华东等地,进而远销欧美、南洋等地。随之,福州也成为全国窨制茉莉花茶的中心。其中,三都澳就起到桥梁的作用。

《闽东四十年》文载:1899年,三都澳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在三都设立子公司或商行茶叶货物,从这里漂洋过海,进入欧美市场相续流往浙南等地、清后期,由于宁德三都海上交通发达,福州花茶兴起,"支提"名茶供不应求,天山茶区采制大量绿茶输往国内外(天山绿茶是用于窨制茉莉花茶的原料。)在当时,三都澳已成为中国东南方的一个着名茶叶对外通商口岸。

据了解,在五口通商后,福州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并在三都澳设立闽海关.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三都澳输出的绿茶作为原料,到福州进行熏制茉莉花茶,经北京、天津茶商运往东北、华北一带,最终使得茉莉花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盛行。

冰心之女吴青解读母亲与福州茉莉花茶


上周五在首届福州茶业博览会上,吴青出席了元泰茶业董事长陈安妮的新书发布会。吴青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和著名社会活动家吴文藻的女儿,同时她也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在会上,吴青与众多茶友、读者分享了冰心是如何对儿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她说,母亲对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围绕着诚信和责任进行言传身教。

会后,吴青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分享了冰心的喝茶习惯并对茶叶的附属功能、茶业现象进行了不同视角的解读。

记者:您的母亲冰心先生是福州人,她写过《我家的茶事》,在您印象中她喜欢喝茶吗?

吴青:我的母亲比较喜欢喝“香片”(福州茉莉花茶),一般她会在写稿、创作的时候泡一杯茉莉花茶喝。

记者:那您喜欢喝茶吗?

吴青:我接触茶叶的时间比较迟,因为以前经济也没那么宽裕,现在茶叶喝得比较多了,而且各种茶叶都会喝一点,甚至我身边一些外国朋友也会喝茶,主要有茉莉花茶、红茶、普洱、绿茶等。

记者:您个人对于茉莉花茶有什么印象?

吴青:我觉得福州茉莉花茶很香,因为里面有茉莉花的成分,喝起来感觉也会比较提神。这也是我母亲之所以喜欢福州茉莉花茶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您觉得茶叶的功能除了解渴外,还有什么呢?

吴青:我觉得茶叶还有很好的交际功能,它非常适合“大家一起坐下来进行观点沟通、思想交流的时候进行品饮”,因为大家在能够喝茶的时候,意味着人也比较闲了,当人不那么忙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沟通。现代人越来越觉得不幸福、不快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苦闷、无助的时候,有些人不愿意表达、封闭自己,但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和家人、朋友进行情感沟通,这样负面情绪才能够得到疏通。而茶叶是一件能够“交朋友、调节人际关系”的物品,多和朋友喝茶对现代人的精神解压应该也会有所帮助。

记者:刚才您的演讲主要围绕着“诚信”、“责任”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您认为茶行业是否也需要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

吴青:那当然,任何行业都应该讲究诚信和责任,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经常会看见什么有机茶,但是什么茶叶是有机的?它是真的有机产品吗?出具报告的部门是否能如实评判、企业能否如实介绍,这些都关乎诚信。我认为茶企如实地根据茶叶品质进行明码标价既是诚信的表现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遗憾的是,现在太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卖500元的茶叶可能只值200元,一级的茶叶可能只是二级的品质等等。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在下滑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不能只是等待,而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社会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记者:您刚才还提到了现代人非常缺乏纸质书籍的阅读,为什么要强调纸质书籍?

吴青:网络阅读虽然快,但是是碎片化的。强调纸质书籍的阅读是希望大家能够比较系统地去思考问题,能够真正沉下心去独立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新闻事件。

记者:也许多喝茶有助于大家静心?

吴青:是这样的,但也有个问题,现在的茶叶那么贵,普通人喝得起吗?

福州茉莉花茶故乡及历史文化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在福州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茉莉花是佛教的吉祥花之一,早期随佛教传入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福州的市花也为茉莉花。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在《中国名茶志》里,福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茶类唯一的中国历史名茶。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均为福州出产。

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解放前,四川、湖北、广东、台湾虽也产茉莉花茶,但它们的品种、窨制技术都是从福建传去的。

福州茉莉花茶特点:福州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通常以绿茶为茶坯,少数也有红茶和乌龙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福州茉莉花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闽清县、罗源县、连江县、永泰县等10个县(市)区,即福建省中部偏东,闽江下游,界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29之间。总保护面积1.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万吨。

林氏茉莉花茶传承世家的故事


从林景乐、林象团、林增钦,再到林庆文;从福州到台湾,到东北,到山东,再回归福州,一切只为了福州茉莉花茶这一千年传统技艺的传承。

终于,在今年10月,在福州举办的2011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建福州东升茶厂世界茉莉花茶传承世家称号。

海峡之便:闽台茶缘一线牵

林增钦出生在长乐依山傍水的黄石村,盆地地貌和闽江口沙洲湿地生态适合茉莉花的生长,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小林增钦就随他父亲在茉莉花田间采花做茶。

我爷爷(林景乐)在我父亲(林象团)13岁就传授如何制作传统的福州茉莉花茶。父亲15岁时就在长乐自家的茶行当学徒制茶。而后(1917年),爷爷带着父亲一同来到台湾苗栗做茶。在台湾十余年间,林象团和林景乐将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技术带到台湾,并打破自身限制,融入台湾茶的制作手法,其间,聪明好学的林象团吸收了闽台的做茶技能,同时开办公馆茶庄,闻名一时。

九一八事件后,很多交通路线被打断,茉莉花北上困难,茶行生意低迷,更多福州茶商转移到台湾窨制茉莉花茶,然后销往东北。抗战胜利后,林象团已成为国内知名制茶师。他回到了福州长乐黄石村,开办福州茉莉花茶厂,取旭日东升之意,名为东升茶坊。这段时间,其生产的福州传统茉莉花茶主要销往福州本地,产品广受好评,供不应求。1950年公私合营,东升茶坊成为了长乐供销社的一部分,林象团也随之在供销社工作。

踏遍国内:好的茶要用心去做

从小看着父亲制茶。那时候,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用的是竹编的焙笼,木炭是用无烟的炭。当时受传统思想制约我们家的做茶技术素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在改革开放前,个体是不能制茶的,1980年,开放做茶以后,父亲才正式教我们三兄弟制茶。最后父亲觉得我做的茶最鲜灵,就将祖传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传给我。林增钦说。

我希望能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花茶不仅仅局限于福州市场,踏遍全国,然后走向全球。

1983年,而立之年的林增钦辞去长乐供销社茶厂的工作,到福州城门胪雷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茶厂,即东升茶厂,因为福气东来是福州茉莉花茶的象征,就注册了商标东来名茶

好的茉莉花是茶是要用心来窨制的。为了帮儿子突破一个一个的制茶中遇到的技术困难,70多岁的林象团夏天的晚上还和儿子一起睡在胪雷的茶厂里,每天夜里起来数次试窨堆的温度,细心指导林增钦通花,改花的每个时间点。

1983年底,林增钦到济南发展,沁园茶庄就是他登陆济南后开的。可是他刚到济南就碰了一鼻子灰,销路方面很不理想,后来他无意中想出了小袋装泡茉莉花茶分赠路人的想法。渐渐地,他的茉莉花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济南人认可了。在此以后,每年9月份,林增钦带茶到山东时,很多周边省份的茶商也会前来排队等货

回归福州:传承传统的茉莉花茶味道

做了三十几年的福州茉莉花茶,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何况,前些年,我们家也选好了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接班人,我儿子(林庆文)现在做得很不错,是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山东分会的会长。因此,我萌生了退休的想法林增钦坦言,但是看到近年来,福州市政府大力推广福州茉莉花茶发展,并相继成立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取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三部门的地理标志认定。再想起我曾经的心愿让世界各地爱喝茉莉花茶的消费者喝到最地道的福气福州茉莉花茶,于是我坚持了下来。

近年来,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迅猛发展坚定了林增钦的决心,他回到福州,开设东升名茶专卖店,提供地道的福州茉莉花茶。

现在,我就想为家乡的茉莉花茶的尽我的力量。我儿子现在也步入这个轨道。林增钦的儿子林庆文小时候就喜爱花茶。现在也在发展茶产业,每年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时节,林庆文都会跟随林增钦一同回到福州学习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制作技艺。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接见了林庆文,鼓励他传承千年传统制茶技艺,发展福州茉莉花茶产业,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

名人与茶故事


名人品茶故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

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唐朝诗人卢仝饮茶有个奇特的规定:每次不喝第七碗,否则就会喝醉。他在《饮茶歌》中曾这样描绘:“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明代湖州司马冯可宾一生茶壶不离手。他喜欢自斟自饮,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乐趣。即使是客人来了,他也是每人发一把小壶,任他们自饮。 现代文学家中,爱好饮茶的人颇多,其中不少人对茶文化很有兴趣。

鲁迅妙论茶 鲁迅爱品茶,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郭沫若题咏名茶 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写下《初饮高桥银峰》诗: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是位饮茶迷,还研究茶文化,深得饮茶真趣。他多次说过这样精辟的话:“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现在在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文思如泉,创作《茶馆》,通过对旧北京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成为饮茶文学的名作,轰动一时。

品茶行家秦牧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当代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习俗名播中外。他从小接触功夫茶,练就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推举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怀着幽默心情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广为传诵。 

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家乡是湖南宁乡县花明楼,这里的人民好饮一种烟熏茶。受此影响,刘少奇也特别喜欢喝烟熏茶。解放后家乡人给他捎上一包茶叶到北京,他如获至宝,工作疲倦时,只要喝上一口这种烟熏茶,他就会精神一振,倦意全消。

毛泽东同志也喜欢喝茶还有吃茶渣的习惯。当年曾与诗人柳亚子在广州茶楼里一边品茶,一边探讨革命真理,后来他的诗中便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茉莉花茶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同时也有着许多经典的典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史学家张岱,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品茶、饮膳无所不好。他的名著《陶庵梦忆》中有一篇叫《兰雪茶》的,谈及他为提高日铸茶质量,重金招募安徽歙县制茶技工,按安徽名茶松萝茶的制法,在会稽日铸茶产地(今绍兴县平水镇一带)搞试验。其中一项试验是用日铸茶作茶坯,掺入适量的茉莉花,经拌和焙烘后,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其香如兰,其色如雪,令人陶醉。张氏对自己开发的茉莉花茶十分钟爱,撰文曰: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

也有传说茉莉花茶是在很早以前,由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制。陈古秋为什么想出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

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笑着说:陈老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

大师说: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两人感叹一会,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的茶叶品种茉莉花茶。

以上就是茉莉花茶的文化与典故,如今它已是中国茶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名人与茶的故事


古往今来,爱茶成痴的名人名家不少。从民国至今,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鲁迅、老舍、冰心、唐鲁孙、郁达夫、叶灵凤、邓友梅、贾平凹、林清玄、刘醒龙等诸多作家都写过茶人茶事茶文章。

林语堂先生讲茶与友谊的那篇文章就相当经典,在他眼中,喝茶与赏花、赏月一样必须得有合适的人相伴,这样才够有情调。当然,茶与酒终是不同,茶是为恬静的伴侣而设,酒是为热闹的社交集会而设;在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里,有一篇专门写到昆明的茶馆,那时的茶馆不像今天这样高贵雅致,却别有生机,茶馆里不仅卖茶,还卖草鞋、地瓜、酸角,看相的、唱围鼓的也常踞茶馆中;陆文夫笔下的茶故事也相当有趣,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苏州旧货店花八毛钱买了把龙壶,没承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朋友鉴定,竟是清代名家所制。一时间,陆先生踌躇起来,如此贵重之物,是用呢还是供着呢?生于杭州的女作家张抗抗,偏爱绿茶,少年时去梅家坞采茶的时光,她至今难忘,“无数娇嫩的叶芽,从蓬勃的茶树上一片片翘首探头,用一双双小手轻轻采摘下来,小心地置于竹篓中,拇指与食指都被茶叶染得绿了。”

榕城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茉莉花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古时,香料属于昂贵的奢侈物,主要为皇亲贵族所用,用香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香道,作为一门生活美学,属于安逸富足的生活,是中华文化民族美学的一种。中国传统香文化在宋朝特别盛行。宋朝宰相丁谓、学士梅询、名士洪刍等人都嗜香,并着书立说。南宋着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有十八香词比喻君子或大丈夫,其中梵香茉莉被称作贞士。因为茉莉属于异域花种,纯洁、芬芳,又美丽,与瑞香、忍冬、石榴花合称佛教的四大圣花。宋朝张邦基《闽广茉莉说》: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为众花之冠。这说明了宋朝贵族与文人对茉莉香的重视与喜爱,所以被列作人间第一香的茉莉花在西汉时就已落户福州,到了宋朝茉莉花则被广泛栽培乃至入茶。

痴迷于香的古人,不仅房间、衣着要芳香,饭菜茶点也要闻香。

《礼记》论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口味也。五味调和说明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包含了香味文化。可当时的中原香料主要是兰香、蕙草、花椒、香桂、白芷、薄荷等本土植物,这些只能用于饮食中,不能入茶。而在福建,当时已有人开始用白玉兰、玫瑰、桂花做茶,可惜香味无法达到文人雅士追求的清新自然淡雅的完美境界。宋朝,茉莉花属于皇宫及贵族赏玩的花卉,北宋徽宗收集花石纲在汴梁建艮岳,茉莉被定为八大芳草之一。在香文化盛行的宋朝,气味清香的茉莉花成了入茶的最佳选择,成为贵族爱不释手的时尚茶饮。到了清朝,茉莉花和茉莉香片更成为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当时贵族、文人雅士喝花茶,喝的不是茶,是文化,体现的是身份地位,追求一种雅致生活的表现,从茶的品质香味中体现个人修养,提高生活的品位和层次。

一座城市有多优雅,透过一杯茉莉花茶便可知一斑。榕城,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早已溶入芬芳四溢的茉莉花茶中。把一盏在手,那浓情诗意和馥郁芳香便飘满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