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最早饮用茶

发布时间 : 2022-03-07
饮用茶泡多久 长期饮用茶叶水好吗 普洱茶的饮用茶具材质

饮用茶泡多久。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河姆渡人最早饮用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河姆渡人最早饮用茶”相关知识!

唐代中叶,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各国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

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200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35年前的夏天,浙江余姚的农民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的木桩,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木桩的背后却隐藏着震撼中外的7000年原始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

30多年后,在距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仅有7公里的田螺山,考古专家再次发现了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虽属同一文化类型,但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田螺山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

“我不知道这些在院落中留下的植物根是属于什么种类,但凭着考古的直觉,我觉得它们很重要,就仔细拍了下来。”回想起4年前来自历史、生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发掘田螺山遗址时的场景,考古专家孙国平仍然记忆犹新,“原来这些树根的确不简单,它们是茶树根,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

在诸多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等器物中,茶树根的发现无疑又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今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有出土樟科植物遗存,经上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樟科植物叶片为最早原始茶的主要成分,是原始茶遗存,而近年来发现的茶树根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茶树物种。

樟木古代称“檀”,上古书《桐君录》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而且根据当时河姆渡气候考证为温暖期古气候特征,暖热潮湿,河姆渡先人寿命较短,疾病较多,喝茶不仅能解渴,也具

有某些药用价值,以利身体健康。从求生的本性出发,饮茶解渴尤为显得重要。与樟科植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与后来的茶壶很接近的“罐形盉”和“圜底单把盉”。“罐形盉”,器身呈罐形,腹上部有一侧有一管流嘴,流嘴后两侧各有一环耳供系绳,其高、口径、腹径及形状与以往农村使用的土罐茶壶几乎一样。

余姚茶文化历史悠久

余姚与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余姚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一老茶农家,有一只奇特的杯子,不放一叶茶叶,只要把滚烫的水往杯子里一冲,喝起来便有甘醇的茶香,客人忙问这是什么空杯,老茶农笑答是大茶(茗)树根雕凿的。

何谓“大茗”?又是否真有这种甘甜可口,一喝便让人陶醉的奇特植物?余姚市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中,引录了《神异记》关于余姚瀑布山有大茶树的记述(译文):“余姚人虞洪到了瀑布山,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供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水,请给我一些品尝。’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陆羽记载名茶产地的《茶经·八之出》中,还有余姚产大茗的记载:“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但由于没有其他史籍记载,余姚产大茗一事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2008年7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会员上梁弄镇道士山考察,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长在坡度超过60度的近山顶处。由于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古茶树虽然已倒地,但是依然鲜活,这两棵古茶树根部直径大于13厘米,主干高度达3.55米,比通常灌木类茶树高好几倍,而在古茶树左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古茶树树根遗存,断口处抽出了新芽。据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熊巨龙介绍,茶树长这么大,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道士山大茗的重要发现,充分证实了《茶经》中瀑布岭有“仙茗,大者殊异”的记载的真实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在余姚,无论是产茶区还是不产茶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绿茶确是不争的事实。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茶是最基本的礼仪,而自家闲时也养神品茶,独特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工序也更为讲究,分为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原本是梁弄白水冲村保留的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前不久,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茶文化精选阅读

河姆渡人最早饮用TEA,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唐代中叶,中国的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各国有关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直接或间接都与我国的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西方各国语言中“茶”的读音,也或多或少有着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

茶树是起源于中国吗?人类最早饮茶的历史也是起源于中国吗?这些追根溯源的问题一直是热爱饮茶人士心中不解的谜。2004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茶树根,茶树起源之谜也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茶产自中国

35年前的夏天,浙江余姚的农民在建造排涝站时发现了一些深埋地下的木桩,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木桩的背后却隐藏着震撼中外的7000年原始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河姆渡遗址。

30多年后,在距河姆渡遗址直线距离仅有7公里的田螺山,考古专家再次发现了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虽属同一文化类型,但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田螺山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

“我不知道这些在院落中留下的植物根是属于什么种类,但凭着考古的直觉,我觉得它们很重要,就仔细拍了下来。”回想起4年前来自历史、生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发掘田螺山遗址时的场景,考古专家孙国平仍然记忆犹新,“原来这些树根的确不简单,它们是茶树根,也是中国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茶树根。”

在诸多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等器物中,茶树根的发现无疑又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今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绿茶探源暨余姚瀑布仙茗研讨会在浙江余姚举行。来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及茶界人士,通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具有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有出土樟科植物遗存,经上世纪90年代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樟科植物叶片为最早原始茶的主要成分,是原始茶遗存,而近年来发现的茶树根为人类最早种植的茶树物种。

樟木古代称“檀”,上古书《桐君录》中记载:“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而且根据当时河姆渡气候考证为温暖期古气候特征,暖热潮湿,河姆渡先人寿命较短,疾病较多,喝茶不仅能解渴,也具有某些药用价值,以利身体健康。从求生的本性出发,饮茶解渴尤为显得重要。与樟科植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与后来的茶壶很接近的“罐形盉”和“圜底单把盉”。“罐形盉”,器身呈罐形,腹上部有一侧有一管流嘴,流嘴后两侧各有一环耳供系绳,其高、口径、腹径及形状与以往农村使用的土罐茶壶几乎一样。

余姚茶文化历史悠久

余姚与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余姚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深山一老茶农家,有一只奇特的杯子,不放一叶茶叶,只要把滚烫的水往杯子里一冲,喝起来便有甘醇的茶香,客人忙问这是什么空杯,老茶农笑答是大茶(茗)树根雕凿的。

何谓“大茗”?又是否真有这种甘甜可口,一喝便让人陶醉的奇特植物?余姚市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陆羽在《茶经》中,引录了《神异记》关于余姚瀑布山有大茶树的记述(译文):“余姚人虞洪到了瀑布山,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供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水,请给我一些品尝。’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陆羽记载名茶产地的《茶经·八之出》中,还有余姚产大茗的记载:“越州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但由于没有其他史籍记载,余姚产大茗一事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2008年7月,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几位会员上梁弄镇道士山考察,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长在坡度超过60度的近山顶处。由于受年初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古茶树虽然已倒地,但是依然鲜活,这两棵古茶树根部直径大于13厘米,主干高度达3.55米,比通常灌木类茶树高好几倍,而在古茶树左侧十余米处还有一个古茶树树根遗存,断口处抽出了新芽。据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熊巨龙介绍,茶树长这么大,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

道士山大茗的重要发现,充分证实了《茶经》中瀑布岭有“仙茗,大者殊异”的记载的真实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在余姚,无论是产茶区还是不产茶区,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绿茶确是不争的事实。家里来了客人,泡一杯茶是最基本的礼仪,而自家闲时也养神品茶,独特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制作工序也更为讲究,分为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四道工序。这四道工序原本是梁弄白水冲村保留的民间传统的制茶工艺。前不久,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jiǎ,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着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原标题:“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世界各国与我国茶叶发生关系,既有迟早不同,创立茶字亦有先后之分。1516年葡萄牙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华茶陆续出口,世界各国亦依买茶的先后创立茶字。最早记载茶字的文献,在历史上可稽考者,有日本1191年,意大利威尼斯1559年,葡萄牙1590年,俄国1507年,意大利罗马1588年,伊朗1597年,荷兰1598年,瑞典1623年,法国1648年。

各国最早记载茶的文献,在历史上可查考者摘录于后。

1191年,日僧长永齐著《种茶法》,为日本茶书的始祖。

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为欧洲茶书的开始。

1560年,葡萄牙神父柯鲁兹(Gasperda Gruz)著《中国茶饮录》为葡萄牙第一本茶著。

1567年,俄国彼得洛夫和雅里谢夫介绍茶树新闻入俄,为俄国茶事记载的开始。

1588年,罗马神父乔万尼 马费(Giouanni Maffei)用拉丁文著《印度史》中,有茶的叙述。并且引用了阿美达(Ameida)神父的《茶叶摘记》。

1597年,伊朗巴亨(Jahann Bauhin)著《植物学》述及种茶概要。

1596年,荷兰林楚登(Jan Hugo Van Linschooten)用拉丁文著《航海与旅行(Voyage and Travels)》内记载有茶的事实。该书于1598上译成英文。当时英国称茶为Chaa.

1623年,瑞士博物学家巴亨(Gaspard Bauhin)在《山茶植物(Theatri Botanici)》中,有茶的记载。

1635年,德医鲍利(Simon Pauli)著文抨击过量饮茶与吸烟。

1648年,巴黎名医巴丹(Gui Patin)诋茶为新的不良饮料。

1679年,彭得科(Cornelis Bontekoe)医师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著《咖啡 茶 可可》一书,译成各国文字,风行欧洲。

河姆渡遗址及其茶文化


地名往往是活化石。溯源一方地名,可知那里沉积的文化底蕴。河姆渡的地名,就很值得探究。

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由重达数百吨的三块巨石叠成,仿佛是原始社会氏族的高大门楼、屹立在姚江北岸。上方横置的巨石雕刻着双鸟朝阳图案,象征着7000年前的文明,竖着的巨石上有沙孟海书写的河姆渡遗址五个大字。站在标志性建筑旁的河姆渡口,举目所及,四明山群峰犹如奔腾而来的巨浪,突然凝固在姚江南岸,环立成黄墓山、浪干山、晾网山等,姚江在石拱小洞桥处打了个大湾,显得江面宽绰、水波不兴,北岸河姆渡口泊着船只。人们迷于这山水风光,容易疏忽河姆渡遗址标志建筑旁的黄墓渡茶亭碑。

这里是河姆渡遗址,何以出现黄墓渡名称?

这里是黄墓渡又是实实在在的。古老的黄墓渡茶亭仍在,亭内的茶亭碑方位依然。复制的碑文,立于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下,全文清晰。茶亭碑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黄墓渡为宁郡通衢,渡口有茶亭,免费向过往行人施茶,长盛不衰。此地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江有鱼虾贝蚌藻之丰,贸易兴隆。诗称:登程客才吃茶去,渡水人从彼岸来。为使茶亭永久有人专管落实,碑文记述了造茶亭、筑道岸、置渡产、修渡船。碑文还记载:老渡产按老碑所记,不再重复;又写有一爿柴山被和尚典押在外,新增两丘渡产的土名、方位,写得十分明确,面积有4亩6分。

考察茶亭,阅读碑文,了解河姆渡原名黄墓渡,隔江相对的河姆原来称黄墓市,因汉黄公墓在附近的黄墓山上而得名。

说起汉黄公,还有掌故。据《史记》与《后汉书》记载,夏黄公姓崔名广,齐国人,曾隐居夏里修道,故号称夏黄公。秦末避乱,他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同隐于陕西商山。因四人年龄都80有余,须眉皓白,被称为商山四皓。汉初,高祖刘邦想废掉柔弱无能的太子刘盈,另立爱妃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子房)计,使刘盈作书,卑辞厚礼迎来商山四皓。一天宫宴,四皓侍立在太子身后,高祖一见,觉得奇怪而问:四人何为者?四人言对,各言姓名,刘邦于是大为惊疑。宴毕,他便对戚夫人说:四人者吾求不得,今从吾儿游,为之辅,羽翼已成,太子难易矣。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不久,皇权即为吕太后所掌握,商山四皓也只得各奔他乡。据《慈溪县志》等文献记载,夏黄公即出亡东南,隐居于浙东的大隐山。黄宗羲《四明山志》更论证大隐以大里黄公墓所得名。古人有《过黄墓渡怀黄公》诗:头上无天地少尘,覆船真可与翁邻。江流不解先生意,浪语传呼古渡津。

黄墓渡地名富有文化内涵,为一批文人所咏诵。有一首古诗写商山四皓中张良计上吕后当的史实:子房水石投,商山奚借重。商山虽云高,乃为雌吕用。异者孝惠孱,七年辜汉统。黄公胡为者,遁逃句甬东。爵禄不可羁,万古激清风。我来寻遗垄,不见汉黄公。但见沧江上,芝田烟霭中。

河姆渡地名既雅又俗,雅到曾称黄墓渡,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相关,俗至百姓口头相传成谐音谓河姆渡。在沧海桑田巨变中,过往渡口的行人把地名演绎为河姆渡也有创意。渡口紧临河江,地名带河字合情合理;而墓字使人感到阴风阵阵,同渡船企求平安吉利不协调,与诗人夸张覆船真可与翁邻那种心情终究不同,沉船为渡船人所忌。宁波一带方言中又多有姆音,如郭姆、姆岭等。于是,在口碑相传中,把黄墓渡俗称河姆渡,前后传承密切,显得通俗易懂。

对于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遗址来说,地名插入2000多年前黄公墓的掌故,还只是其中一段岁月,要了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先人称呼所在地的名称,已难以查考。但当时正值原始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开始转向农耕的父系社会,人们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与妈妈的关系更为诚笃,姆又是妈,至今浙东方言还有把母亲称为阿姆的。从这一点上讲,母系社会的遗址名称带有姆字更为确切。世界上不谋而合的事情很多。河姆渡先人生活的山麓河畔称为河姆渡也不无可能。

当今,河姆渡地名因其灿烂的历史扬名世界。那里人工栽培的水稻,干栏式建筑以及原始的文化艺术震惊世界,博物馆里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等原始茶的遗存,已引起农史学家、茶文化人士的关注。河姆渡口的茶亭碑和博物馆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充实和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

最早的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中国最早的茶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于中国,原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士(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四个。即中国说、印度说、无名高地说和二源说。

历史告诉我们,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的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地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茶树种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看,西南地区有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和高原的不断上升,绝对高差达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这样,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逐渐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最多。并且既有在右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叶在河姆渡文化中的意义


记得小时候学习历史,比山顶洞人还古老的河姆渡是人类文化的开端。溯源一方地名,可知那里沉积的文化底蕴。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探寻河姆渡文化与茶的故事。

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由重达数百吨的三块巨石叠成,仿佛是原始社会氏族的高大门楼、屹立在姚江北岸。上方横置的巨石雕刻着双鸟朝阳图案,象征着7000年前的文明,竖着的巨石上有沙孟海书写的“河姆渡遗址”五个大字。站在标志性建筑旁的河姆渡口,举目所及,四明山群峰犹如奔腾而来的巨浪,突然凝固在姚江南岸,环立成黄墓山、浪干山、晾网山等,姚江在石拱小洞桥处打了个大湾,显得江面宽绰、水波不兴,北岸河姆渡口泊着船只。人们迷于这山水风光,容易疏忽河姆渡遗址标志建筑旁的黄墓渡茶亭碑。

这里是河姆渡遗址,何以出现黄墓渡名称?

这里是黄墓渡又是实实在在的。古老的“黄墓渡茶亭”仍在,亭内的茶亭碑方位依然。复制的碑文,立于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下,全文清晰。茶亭碑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黄墓渡为“宁郡通衢”,渡口有茶亭,免费向过往行人施茶,长盛不衰。此地“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江有鱼虾贝蚌藻之丰”,贸易兴隆。诗称:“登程客才吃茶去,渡水人从彼岸来。”为使茶亭永久有人专管落实,碑文记述了“造茶亭、筑道岸、置渡产、修渡船”。碑文还记载:老渡产按老碑所记,不再重复;又写有一爿柴山被和尚典押在外,新增两丘渡产的土名、方位,写得十分明确,面积有4亩6分。

考察茶亭,阅读碑文,了解河姆渡原名黄墓渡,隔江相对的河姆原来称黄墓市,因汉黄公墓在附近的黄墓山上而得名。

说起汉黄公,还有掌故。据《史记》与《后汉书》记载,夏黄公姓崔名广,齐国人,曾隐居夏里修道,故号称夏黄公。秦末避乱,他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同隐于陕西商山。因四人年龄都80有余,须眉皓白,被称为“商山四皓”。汉初,高祖刘邦想废掉柔弱无能的太子刘盈,另立爱妃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子房)计,使刘盈作书,卑辞厚礼迎来商山四皓。一天宫宴,四皓侍立在太子身后,高祖一见,觉得奇怪而问:“四人何为者?”四人言对,各言姓名,刘邦于是大为惊疑。宴毕,他便对戚夫人说:“四人者吾求不得,今从吾儿游,为之辅,羽翼已成,太子难易矣。”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即汉惠帝。不久,皇权即为吕太后所掌握,商山四皓也只得各奔他乡。据《慈溪县志》等文献记载,夏黄公即出亡东南,隐居于浙东的大隐山。黄宗羲《四明山志》更论证“大隐以大里黄公墓所得名。”古人有《过黄墓渡怀黄公》诗:“头上无天地少尘,覆船真可与翁邻。江流不解先生意,浪语传呼古渡津。”

黄墓渡地名富有文化内涵,为一批文人所咏诵。有一首古诗写商山四皓中张良计上吕后当的史实:“子房水石投,商山奚借重。商山虽云高,乃为雌吕用。异者孝惠孱,七年辜汉统。黄公胡为者,遁逃句甬东。爵禄不可羁,万古激清风。我来寻遗垄,不见汉黄公。但见沧江上,芝田烟霭中。”

河姆渡地名既雅又俗,雅到曾称黄墓渡,与秦末汉初商山四皓相关,俗至百姓口头相传成谐音谓河姆渡。在沧海桑田巨变中,过往渡口的行人把地名演绎为河姆渡也有创意。渡口紧临河江,地名带“河”字合情合理;而“墓”字使人感到阴风阵阵,同渡船企求平安吉利不协调,与诗人夸张“覆船真可与翁邻”那种心情终究不同,沉船为渡船人所忌。宁波一带方言中又多有“姆”音,如郭姆、姆岭等。于是,在口碑相传中,把黄墓渡俗称河姆渡,前后传承密切,显得通俗易懂。

对于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遗址来说,地名插入2000多年前黄公墓的掌故,还只是其中一段岁月,要了解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先人称呼所在地的名称,已难以查考。但当时正值原始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开始转向农耕的父系社会,人们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与妈妈的关系更为诚笃,“姆”又是“妈”,至今浙东方言还有把母亲称为“阿姆”的。从这一点上讲,母系社会的遗址名称带有“姆”字更为确切。世界上不谋而合的事情很多。河姆渡先人生活的山麓河畔称为“河姆渡”也不无可能。

当今,河姆渡地名因其灿烂的历史扬名世界。那里人工栽培的水稻,干栏式建筑以及原始的文化艺术震惊世界,博物馆里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等原始茶的遗存,已引起农史学家、茶文化人士的关注。河姆渡口的茶亭碑和博物馆陈列的樟科植物叶片,充实和丰富了中华茶文化的内涵。

用茶礼仪


茶文化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崇尚礼仪的古人自然会为高雅的茶制定一套完备的礼仪系统。我们说了那么久的喝茶,那真正的中国茶该怎么喝呢?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此外,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喝茶归根结底是为了身心的舒畅,选好适合饮用的茶,饮茶礼仪完备,宾主尽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