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四美"特点

发布时间 : 2019-11-12
黑茶六堡茶 六堡黑茶 广西六堡黑茶

【www.cy316.com - 黑茶六堡茶】

六堡茶被岭南民众广泛认知,进入历史名茶之列,哪些特点最能体现六堡茶之美?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彭庆中以及国际级职业资格高级评茶员、七茶居总经理李晓玉。

香味气韵体现变化之美

六堡茶特点,槟榔香。在梧州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编,彭庆中著的《中国六堡茶》有提出变化二字作为其特点,其变与化,深得六堡茶收藏和品鉴之神韵,很是精妙。

六堡茶之特质,在于其变化,其存藏、品饮可完美地体现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方面,因此,彭庆中归纳为:六堡茶的香、味、气、韵之变化,与生、熟普洱茶、湖南黑茶,在气韵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

品质变化体现陈放之美

经一段时间存放的六堡茶,口感发生明显变化,醇厚、爽滑。

记者了解到,六堡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叶有一定的含水量存在,加速了微生物的繁育,并产生较多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加速了茶多酚氧化降解,导致存茶多酚含量的减少,茶汤滋味醇和度逐步变好。

多年陈放的六堡茶,其腐植化更显而易见。从而使得陈放的六堡茶形成更协调的口感风味。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为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彭庆中说道。

层次变化体现品鉴之美

品六堡茶,更须善于利用口腔来识别香气。六堡茶迷人之处,在于其冲泡品饮过程中,每一道的茶汤其茶香茶味会体现出层次之变化。品茶的时候,进入口腔中的茶汤,其香气可通过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进入鼻腔,在呼出的过程中,获得嗅觉感知。在品鉴茶汤的时候,吸入空气,让茶汤在口中翻滚,空气将茶的香味向后部口鼻交界处提升、呼出,可以明显感受到用鼻子吸气嗅闻时不易闻出的香气。李晓玉说道,记者也得知,这种呼气辅助来感受茶香的做法,尤其适合于六堡茶的茶香品鉴。

气韵变化体现妙悟之美

六堡茶之茶气也会有一个转化过程,随时间推移,从刚猛而转向柔和,从硬朗转向顺滑,感受个中变化,其过程中,或有刚中带柔,或外圆内方,或粗犷中不失细腻,或浑厚中尽显鲜活,种种变化,令人迷醉。

在存放过程中,在品饮的过程中,六堡茶之茶韵也同样体现出变化之妙,比起茶气变化更为精彩而多样。茶韵常见的体验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醇厚绵长、清爽度、润泽度、苦涩回甘等,并将这些感受予以综合。在品茶的时候,诸多感受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的境界,称之为'和',是六堡茶韵之最高境界。在不同的年份的六堡茶中,接近或达到'和'的境界的茶,品鉴其逐年茶气茶韵之不同,体会每一道茶汤之变化,感受六堡茶在岁月沧桑中其升华、其转化,都是品茶中非常美妙的享受。彭庆中给记者说道。

茶经网小编推荐

湖南黑茶的“四美”是什么


黑茶是历史的产物,是时间与空间交汇的结晶。倘若单纯用“喝”来品饮它,是很难感受其美的。湖南黑茶茶品有四美,即外形粗犷大气之美、包装原始古朴之美、茶品汤色香味之美、药理功效奇特之美。

外形粗犷大气之美:湖南黑茶中的千两茶、砖茶等,其茶品体积大有粗犷大气之美。被誉为“世界茶王”的千两茶,人称“貌似树干却是茶,神奇谁敢高攀”。关于它的粗犷之美有的人说是因为长期饮用黑茶的西北少数民族以及他们饮茶习俗也给黑茶带来粗犷大气。

包装原始古朴之美:湖南黑茶是所有茶类中最为原始古朴的,大多用竹黄、棕叶、蓼叶、木箱、皮纸等天然材质包装。既无现代工业的污染,又能把大自然的气息蕴涵至茶品当中,真可谓“纳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茶品汤色香味之美:陈年黑茶汤色红亮如琥珀,滋味甜纯、滑润,味厚而不腻,陈香悠长、醇厚。将黑茶置于玻璃杯中,仿佛一杯存放多年的红酒。欣赏湖南黑茶的汤色,是一种美的享受,古人讲的潭州铁色之茶“汤如琥珀”大抵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药理功效神奇之美:茶初为药饮,其后成为解渴生津的饮料。湖南黑茶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更有神奇药理保健功效,当你饮过三、五次后定会被它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中国六堡茶》(四)


从西汉、东汉到三国时期,再到两晋、南朝。近700年间,中原烽烟四起,战乱不断。而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广信,因处于远离中原的“南蛮之地”,没有被战乱波及,反而得以安定发展,并由此吸引不少名流雅士、经学名家,不远万里从中原迁徙到此定居。

广州曾出土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铭文的晋代墓砖,很好地印证了这段历史。

广州出土的晋代砖铭,上面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字样。

当时迁入广信一带的大批中原人士中,以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恒邵等人为代表,将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带入并传播,大大推动广信一带的发展。

士燮家族,给西江带来了鲁地的汉族文化,士氏四兄弟更分掌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士燮又是“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曾任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

陈钦父子乃至整个陈氏家族,给广信带来了郑地(今河南颍川)的汉族文化。黄氏(黄万定、黄吴)家族,给合浦、儋耳带来齐地(今山东淄博)的汉族文化。

陈钦、陈元父子是岭南学术重大成就学者,《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均把陈氏父子列在首位,称“陈元独能以经学振兴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

著名经学家刘熙、程秉,先后从中原来到广信,极大加快了广信的文化发展。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著有《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

这些名人雅士的到来,使广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首府、当代岭南文化发源地。中山大学人类学专家张洪指出:“岭南文化之源,就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历史地理学家黄体荣在《广西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中提到:“现在的梧州市,就是当时所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首府。”

正是由于当时广信的兴盛,从而使种茶、饮茶具备了发展推广的基础。岭南、交广一带的崇茶之风,便由名流士绅阶层最先兴起,形成“客来先设”的待客礼仪。随后,社会各个阶层竞相仿效,蔚然成风并最终传播开去。包括《桐君录》、《晋书》等当时的书籍,均有南方交广之地饮茶、崇茶、以茶待客的记载。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而当时的苍梧、广信即为吴国所管辖。说明当时吴地之人,是将茶叶煮着喝的。

约在秦汉时期成书的《桐君录》中,有“而广交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的记载。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晚在汉朝时,“交广”之地就已有喝茶的习惯,并形成“客来先设”的民俗礼仪。《桐君录》还提到了加入一些姜桂等香料及芼(máo)。芼即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

桐君(生卒年不详),据传为中国最早的药学家,其记载最早见于约在春秋时期成书的《世本》一书中。《桐君采药录》据说为其所著,其所定处方格律: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垂数千年,沿用至今,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

在湖南、贵州、广西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地区及部分汉族地区,有一种名为“打油茶”的食品。将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主妇把碗摆在桌子上,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

做好的“打油茶”,米花和配料漂浮在“油茶水”上面,看着就像粥一样。在《晋书》中,有称之为“茗粥”的食品,猜测应与“打油茶”为同一类食品。

这种做法,与当年的“吃茶”习俗,颇有几分相似,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时“吃茶”的历史遗留。

“以茶为食”的做法,在古时称作“羹饮法”。流行于先秦到两汉时期,那时正是茶从药物转变为食材、饮料的时候。人们煮茶时,除了必须的茶叶外,还要加上粟米及调味的作料,再煮成粥状食用。直到唐朝,这种“羹饮”的食茶方法才开始逐渐减少。

陆羽在《茶经》中,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受此影响,人们开始慢慢抛弃在茶中加其他香料调料的“吃茶”法,改为单纯用茶叶冲泡的做法。这种只用茶叶冲泡的方式,被唐人称为“清茗”。人们在饮清茗后,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以此来获得极大的享受。

而到了宋代,饮用冲泡的清茗(淹茶)已成为主流,“羹饮法”除北地边疆或南方有所保留外,中原地区已近乎消失。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听下回分解。

六堡茶的特点与功效介绍


不经意间,2020年将至,不时感叹,时间飞逝,年轮已悄然在我们脸上涂上淡淡的岁月印迹,增添了流年的风霜。猛回首,发现自己早已抛开了年轻时候的酗酒、抽烟,也不再钟情于熬夜。更愿泡一壶茶,全家于茶台前,父母、孩子、爱人,谈笑间,一杯六堡茶尽饮。

爱上六堡茶,主要是因为它的特性,非常符合一家人喝,老人小孩皆适宜。六堡茶,属黑茶类,具有“红、浓、陈、淳”的特点,其上品茶有槟榔香,不过现代不少厂家出来的新品,都是槟榔香,工艺上的槟榔香,也有人说,此槟榔香非传统下来的槟榔香,无非是松烟香,也误导不少茶友,这也无需讨论,自己适合的口感便是好茶。六堡茶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在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拥有千年历史名茶之称,自然有它的强大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品饮六堡茶,最大的原因在于其它茶没有的祛湿效果,六堡的祛湿效果显著,众多茶友亲身体验六堡茶具有祛湿、调理肠胃等功效,这就是六堡茶的强大生命力,自古以来梧州地区潮湿闷热,瘴气重,久居令人有湿气。神奇的大自然总会赐予当地人们某种或某些物质以降水土,六堡茶即是大自然馈赠予梧州人民祛除湿气的法宝。民国时期,六堡茶因其祛湿调理肠胃的功效救活了许多下南洋的华人矿工,从此声名鹊起,成为出口东南亚的著名的侨销茶。不仅仅是靠历史或者传说,常年住的南方的朋友,经常湿气重和我们的一起喝茶,从大便就可知,湿气减轻不少!

六堡茶又属于后发酵茶,其制作工艺是经过杀青,揉捻,处理,烘干,筛选,蒸压再到陈化,其中的陈化,意味着可以放很长的时间,因此六堡茶有耐于久藏,越陈越佳的特点。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慢慢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对于养生品类的六堡茶,会追求年份长的六堡茶,六堡茶升值空间随之大大提升,每年价格涨幅在10%—35%以上。升值是固然的,也是必然的,前提条件,得保存好,好的环境能存出更好喝的茶。目前年份短的六堡茶,价格非常实惠,可以收藏些,与茶共度岁月。

六堡茶还有着隔夜不馊的特性,其原因归根于六堡茶的工艺上的作用,渥堆工序当中,当利用茶叶本身的汁液作为发酵,再经过湿热作用过后破坏了叶绿素,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产生了许多抗氧化性的茶褐素。

当晚的茶汤若留至第二天,虽然闻不到馊味,建议不要喝,可用来洗脸或者倒掉,(一些肠胃差些的朋友,喝着凉开的六堡茶,可能会拉肚子,所以茶要趁热喝,更何况隔了一晚,实验中的隔夜茶相对干净,可寻常人家的环境,并不保障),但当晚的六堡茶底沥干水后,可以留至第二天继续冲泡。有人说六堡隔夜茶喝口感更清香,恰恰相反,隔夜六堡茶重新冲泡,口感或者香气都是大减的。带着疑问,自己可以体验一下。

立秋后,人们常会觉得口干舌燥、老想喝水,有的还会出现上火症状。不少居民可能喝金银花、菊花败火,不过,它们性质偏寒凉,脾胃虚寒者(一吃凉东西就胃疼)和阳虚体质者(平时怕冷)都不宜饮用。脾胃虚寒者易发肠胃病,这时可热饮六堡茶,特别是陈年六堡茶对治疗慢性肠炎有非常好的效果,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具有顺肠胃的功能。我国民间一直有利用老六堡治疗腹胀、痢疾、不消食的传统,六堡茶中“咖啡碱”具有很好的利尿功能,能加速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把热毒之邪排出体外。

简而言之六堡茶可以提神清脑,消除疲劳;除油腻、助消化、醒酒;利尿解毒,杀菌消炎解毒,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防辐射,抑制癌症;保健美,减肥胖,延年益寿。

六堡茶品鉴的几大误区(四)


接作者上文:《品鉴六堡茶的几大误区(三)》

不建议咀嚼干茶判断质量

一、六堡茶属于黑茶,工艺上与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不同,其经过渥堆后发酵工艺及后期晾置陈化,仅仅从外形很难判断出其品质,有条件的话,还是应冲泡开来细细品饮鉴别。

六堡茶可以从干茶外观来判断其质量,如条索(粗细嫩度)、色泽、整碎、净度、级别、紧结度和所含杂质。另外,可以嗅闻干茶,感受其干香,辨别是否串味,是否带有杂味,大致预判仓储情况等。

二、曾经有某些“大师”以咀嚼干茶来品评六堡茶的质量,并说出一大段该茶之好不不好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客观、不准确、不科学,也是不卫生的。与绿茶、青茶、花茶等不同,尽管这些茶可以通过咀嚼干茶大致判断一下香型、新旧、涩度等因素,但不论是担心有农残直接入口(在泡茶过程中,大多不溶于水),还是从判断准确度而言,都是不适宜的。更何况,六堡茶属于黑茶,现代工艺的后发酵过程使得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大部分物质转化,其茶香、茶味以一种更内敛的形式表现,没有张扬的香,没有霸道的味,这样咀嚼难以准确感受六堡茶品质。

窃以为,要真正认识、品鉴一款六堡茶,最好还是坐下来,静心喝上几道,感受每一道的变化,感受其内蕴的茶香、醇厚的茶味。如此,方能较为客观地品味六堡茶,感受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其内在之美。

六堡茶是属于什么茶,六堡茶有什么特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想必说到六堡茶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因为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一种具有很高品饮价值的茶叶,那六堡茶是属于什么茶呢?具体入下!

六堡茶是属于黑茶

六堡茶,是后发酵茶,属于黑茶,讲究的是越陈越香,因产自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其外形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陈醇,滋味甘醇爽滑,具有独特的类槟榔香,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六堡茶的特点

条索紧细、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可口的特点;正宗的六堡茶,应带有松烟、槟榔味,叶底是铜褐色的。

六堡茶在陈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金黄色颗粒的“金花”,这些是有益的黄霉菌,它可以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使茶叶汤色变棕红,消除粗青味。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

1、采摘

(1)、时间

一般来说,六堡茶的鲜叶采摘,都是从春天的3月,一种持续到秋末的11月。

(2)、标准

六堡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三、四叶,等嫩度对夹叶。

(3)、方法

人工采摘,机械采摘。

2、工艺

初制加工工艺流程:

(1)、鲜叶

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2)、杀青

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3)、初揉

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4)、堆闷

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5)、复揉

再次揉紧成条索。

(6)、干燥

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精制加工流程

(1)、筛选

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2)、拼配

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3)、渥堆

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5)、汽蒸

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6)、压制成型

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7)、陈化

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综上所述,六堡茶属山茶科常绿灌木,属于黑茶,具有红、浓、陈、醇的特点,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是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沤堆、干燥等工艺制成。

六堡茶的冲泡流程,六堡茶冲泡的四种方法!


想要喝到一杯好的六堡茶,除了茶叶、用水、器具的搭配、品饮环境这几方面都应达到和谐之外,还应正确使用六堡茶的冲泡方法,如此才能更如实的展现六堡茶的品质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六堡茶的泡法吧!

六堡茶冲泡的四种方法

茶壶冲泡法:

使用茶壶冲泡六堡茶,应先准备好茶壶(容量200-250毫升)以及10-15克的六堡茶,先用沸水烫洗茶壶,随后放入茶叶。六堡茶冲泡前一般需要洗茶(润茶)一到两次,因为六堡茶长期存放陈化难免落上尘埃,洗茶不仅可以去其杂味,清洁茶叶表面尘埃,还能起到润茶、醒茶的作用。在正式冲泡前可用沸水淋浴茶壶,以此提高壶内温度,让茶香更明显。一般的六堡茶可冲泡10-15泡,陈年老茶甚至可以冲泡20泡以上。前几泡出汤要快,避免出现“酱油汤”。越往后,冲泡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汤色和滋味浓淡。

盖碗冲泡法:

使用盖碗冲泡六堡茶,则应先准备好盖碗(容量约250毫升)以及5-15克的六堡茶,先用沸水洗盖碗,随后放入茶叶。此处亦应先洗茶(润茶)一到两次。正式冲泡时要掌握好冲泡时间,出汤时要滤尽,以免影响下次冲泡品质,每泡根据实际来调整汤色和滋味浓淡。

飘逸杯冲泡法:

使用飘逸杯冲泡六堡茶的方法和盖碗冲泡法几乎相同,只是飘逸杯更为简单便捷。首先将准备好的15-20克六堡茶放入飘逸杯内胆中,然后注入沸水洗茶(润茶)一到两次,润茶时出汤要快。正式冲泡时注意观察内胆茶汤来掌握冲泡时间,飘逸杯出汤简单,不用担心烫到手,透明玻璃杯也利于观察六堡茶的汤色浓淡,因此深受年轻茶客喜爱。

煮茶法:

煮茶法和常规的冲泡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多见于六堡茶的一些特殊分类,如老茶头、老茶婆、茶梗和茶果等。煮茶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备茶—煮水—置茶—出汤。煮饮六堡茶的方法可首先备茶,用煮茶袋将六堡茶装好做成煮茶包以备用;其次煮水,将水加入烧水壶中。在置茶,当水快沸腾时,将茶包放入烧水壶内。最后出汤,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煮茶的时间,然后出汤分茶。当然,也有茶客直接放入茶叶烹煮,茶成后再以滤器过滤茶叶。这些煮茶方法无高低好坏之分,纯粹视煮茶者自己的喜好而定。

六堡茶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尤其适合。例如办公一族、经常应酬的商务人士、压力大的人群、体型肥胖者、久坐于电脑的人群等等,六堡茶作为一种传统而保健的饮品,能有效预防和解决以上人群的很多问题。

六堡茶冲泡与品鉴方法详解(广西六堡茶品质特点)


在前一篇的文章中,我们与大家分享了广西黑茶六堡茶的茶类归属、产地,以及冲泡、品鉴、保存和保健功效作用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点击标题《六堡茶属于什么茶,产地在哪里?怎么冲泡品鉴,有什么功效作用?》可查阅)。接下来,在本文中,我们与诸位重点分享六堡茶的冲泡与品鉴方面的内容。

六堡茶主产于广西梧州六堡镇,被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肖健定位为与云南普洱茶齐名的中国名茶,越陈越香。六堡茶是典型的黑茶,出售时被压制成茶砖的形状,散发出槟榔香气,在茶中独树一帜。如今六堡茶已经远销海内外,为世人所共知。

虽然属于黑茶系列,但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红”字。六堡茶冲泡后,茶汤呈现出明显的红色,红得温和厚重,鲜亮美丽但不刺眼。茶汤浓郁,香气扑鼻,气味很有震撼力。而如果是假冒的六堡茶,颜色就会或浅或深,缺少香气。

品鉴六堡茶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它的品质特点,六堡茶素以汤红,香浓,味醇,陈久等四绝著称,品鉴方法就是以四绝来鉴别:

一、汤色

六堡茶的外在颜色黑褐光润,冲泡后汤色红浓且明亮,想要品鉴六堡茶的茶友记住了哟。

二、香气

六堡茶的香气浓郁,略带槟榔的香味,而且它的香气还会随着收藏的时间越长而越浓郁,茶友要记住啦,这是鉴别六堡茶收藏年份的重要特征。

三、滋味

轻轻啜一口六堡茶,顿感其滋味醇和滑口,略带清甜,让人心旷神怡,爱茶达人们有仔细品尝过吗?

四、叶底

冲泡后的六堡茶叶底红褐,叶张完整,因为耐于久藏的六堡茶经过长时间的储藏,所以他的叶底才会显出红褐色,爱茶的你要谨记咯。

五、冲泡要点

1、六堡茶是高温茶,需要用99℃的开水进行冲泡,如果水温过低,茶汤的颜色就不能充分释放,显得比较沉,颜色也不够美丽。

2、六堡茶是很能体现中国味和中庸之道的茶叶,所以最好用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青花盖碗进行冲泡,冲泡后将盖子盖好捂上一会,让其红浓的汤色全部释放出来。

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二、发展阶段

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三、鼎盛阶段

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四、衰落阶段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六堡茶的"四美"特点》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