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起源,简述红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 : 2019-11-12
斯里兰卡红茶起源 红茶制造过程 红茶发酵过程

【www.cy316.com - 斯里兰卡红茶起源】

欢迎大家来到茶经网,本文为大家带来的是“红茶起源,简述红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精彩内容,希望丰富的“红茶起源,简述红茶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能够对各位茶友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更加的了解茶知识!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叶种类,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在中国茶叶种类不同,起源也不同,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红茶的起源吧!

红茶的起源时间

在清光绪以前,并不产红茶,而盛产绿茶,但到了公元1875年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当时由于绿茶销路不好,而红茶畅销,便在东至县设立红茶庄,祁门压口和闪里设分庄,仿制“闽红”。此为“祁红”的开端。

红茶的起源地点

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是由绿茶、白茶的制法演变而来。约在1610年前后(亦有称在1650前后者),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镇为小种红茶的集散地,此小种红茶原产于星村镇到江西省边界,海拔1000米左右的桐木关山中。

1639年春夏间,有人在此山中督导制茶一个月。由于利用日光萎凋诱导白茶或青茶的晒菁,又揉捻后的发酵,所以在山中白天采茶及晒菁,揉捻至深夜才能完成。此时气温下降,必须将揉捻后的茶叶,装入竹篓中,上盖麻压紧,置于近火处,使温度上升。经6—8小时,去其青嗅味,待发出清香,叶面呈红褐色即可取出。烘干时,以松木薰之。所以发出松脂香气,此小种红茶,称正山小种也称星村小种,是红茶发源地。

1610年后输往欧洲者,即属此小种红茶,在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椰氏所著的《植物种类》,误以武夷种代表红茶,尖叶种代表绿茶。将茶叶分为二类。实际上在桐木关山中所植者或野生者,均属乔木型,或半乔木型的大叶种。至于工夫红茶,系由小种红茶在武夷山海拔较低处,演变而成。

清朝董天工氏1751年所写的《武夷山志》中,记载有小种和工夫二种茶名。

红茶的种类

1、工夫红茶Www.Cy316.cOM

中国特有的红茶,比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等等。其“工夫”两字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加工的时候较别种红茶下的工夫更多,二是冲泡的时候要用充裕的时间慢慢品味。

2、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是最古老的红茶,同时也是其它红茶的鼻祖,其他红茶都是从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它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均原产于武夷山地区。

3、红碎茶

红碎茶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用红碎茶通过机器加工即成国际CTC红茶,这种茶最适合做调味茶、冰红茶和奶茶。

综上所得,红茶在中国起源时间虽然不像绿茶一样比较早,但是因为红茶在后期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具备很多的功效,使得红茶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青睐,所以红茶是一种品质特别高的茶叶!

CY316.com延伸阅读

红茶的历史起源,红茶起源简介


红茶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它最初被称为“红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红茶。因此,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红茶,下面的小系列将介绍红茶的历史渊源。

红茶的起源时间

祁门在清朝光绪年间没有生产红茶,但是绿茶很丰富。但是到了1875年,于干臣辞去了在福建的职务,回到自己的祖国做生意。当时,由于绿茶销量不佳,红茶销量最好,东至县开设了红茶店,祁门和舍里也设立了分店,模仿“洪敏”。这是“祁宏”的开始。

红茶的起源

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由绿茶和白茶的制备演变而来。大约1610年(也称为1650年左右),武夷山南麓的兴村是小种红茶的集散地,起源于桐木关山,从兴村到江西边境海拔1000米。

红茶的起源

红茶产于清朝道光后期,据说与当时占领福建省崇安县的军队有关。红茶是错误制造的。

据说当时一支军队占领了福建省崇安县的一个茶园。这些游行和战斗的粗野的人在哪里知道如何珍惜茶?刚刚从茶园采集的新鲜茶叶实际上被他们用来铺床。

军队离开后,茶叶厂的老板发现清茶由于积压而发酵,变成黑色,并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因此,茶工厂的老板决定将发酵茶烘干并销往国外。因为中国人懂茶,所以当时不可能买到这些发酵变黑的茶叶,而在国外很少有人真正懂茶。

茶厂老板的这种行为当时被认为是牟取暴利,但他无意中创造了红茶。结果,我没想到这些茶叶引起了外国人的强烈兴趣,并在欧洲市场销售良好。

结果,茶叶厂的老板依法加工茶叶,并不断改进,从而使红茶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

清朝光绪年间,安徽黟县人于干臣被免职,并返回原籍。看到红茶的畅销,他在安徽省志德县(今东至县)模仿红茶。第二年,他在祁门的李口开了一家茶馆,生产和销售红茶。因此,他有“祁门红茶”,这是红茶的起源。

红茶生产技术

1.采摘

鲜叶的接受和管理鲜叶的质量由鲜叶的嫩度、均匀度、透明度和新鲜度决定。鲜叶的接受意味着鲜叶的价格是根据上述四个方面来确定的。

2.干枯

萎凋可分为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自然萎凋(Natural萎凋)是将新鲜茶叶放在室内或室外阳光不是很强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后,新鲜茶叶失去一定量的水分,变得萎凋萎凋。

3.旋转

揉捻的作用是使茶叶初步形成,同时提高茶叶的色、香、味的浓度,并通过破坏叶细胞促进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为下一次发酵做准备。

4.发酵

红茶发酵过程的实质是使茶叶中原本无色的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红色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红茶色素的一部分可以溶解在水中,从而形成红茶汤,而另一部分保留在叶子中,形成红叶底部。

5.把…弄干

发酵后,绿茶需要高温烘烤,快速蒸发水分,固定茶叶形状。同时,红茶特有的高沸点芳香物质也保留在茶叶中,形成红茶特有的醇香口感。

总而言之,红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红茶的发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是中国明代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的,被称为“正山族”。武夷山市慕童村的江氏家族是一个产自郑山的小品种红茶的茶家族。它有400多年的历史。

红茶的历史起源


红茶,英文为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下面就跟随我来一起看看红茶的历史吧。

红茶的历史介绍: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

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1689年,英国更在中国的福建省厦门市设置基地,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英国喝红茶比喝绿茶多,且又发展出其独特的红茶文化,均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因为在厦门所收购的茶叶都是属于红茶类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称为''Blacktea''(直译为黑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的惯用称呼''Blacktea''却一直沿袭下来,用以指代''红茶''。

红茶的产区分布介绍:

主产地在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

国内

红茶的品种介绍:

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

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

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

苏红—产于江苏宜兴;

越红产于浙江绍兴一代;

湖红—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桃源等地;

川红—产于四川马边、宜宾、高县等地;

英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

昭平红——产于广西昭平县;

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宁红工夫产于江西修水一带,是中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

世界

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中国以外,印度、东非、印尼、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

红茶的栽培条件介绍:

适合茶树栽培的地域需要满足的条件:

(1)热带或亚热带;

(2)气温高的季节有足够的降水;

(3)弱酸性土壤;

(4)土壤的排水性良好。

在收获季节,在干燥的日子一日内温差较大能够够厚或具有芳香的优质茶叶。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

中文学名红茶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纲双子叶植物亚纲原始花被目山茶科山茶分布区域东非,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起源中国福建武夷山,安徽、四川、云南、福建、湖南等。朋友们了解了关于红茶的知识了吧!

红茶的发展历史


红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亲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哪里是最好的红茶,简述红茶的起源


红茶属于发酵茶,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广受喜爱的茶。红茶性质温和,味道醇厚甘甜,深受许多人喜爱。红茶生产广泛,但只有最正宗的茶叶产地才有最好的茶叶品质。最好的红茶在哪里?详情如下。

最佳红茶产地

1.福建正山赛跑

著名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诗中写道,“你还沮丧吗?然后去喝中国茶。花园里的中国茶指的是我国的正山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红茶品种,有400多年的历史。

郑山族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县慕童地区;其次,茶叶应该用松针或松木熏制。他们有一股浓郁醇香的松桂圆汤。

2.安徽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简称祁宏。主要产地在安徽省祁门县。“千里都充满了香味,只有祁门的香味”。祁门红茶被誉为世界上三大最著名的高香气茶,还有斯里兰卡的吴娃和印度的大吉岭红茶。

祁门红茶的主要特点是香、香、果、蜜。这种香水在日本被称为玫瑰香水,在英国被称为“祁门香水”。齐鸿祥的名字广为流传,是红茶的最高等级。它是英国女王和皇室最喜欢的茶饮料。它有美丽的名字“方群大部分”和“红茶皇后”。

3.云南的云南红

滇红是一种大叶茶,主要产于云南临沧、保山等地。自问世以来,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外形美观、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的四大特点而闻名,是中国红茶的后起之秀。

云南红以云南大叶茶树鲜叶为原料,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所以茶汤口感相对较强。此外,云南红茶的生产工艺比小红茶简单,细胞壁损伤少,茶叶品质保留多,使其茶汤味道更浓,抗泡性更强。

4.福建红在福建

福建红红茶功夫茶是郑和功夫茶、谭洋功夫茶和柏林功夫茶的统称,它们都是福建的特产。三种功夫茶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品质风格。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消费者,盛兴已经忍耐了100年。一般来说,洪敏的特点是发酵工艺得当,条紧,茶色深,茶香浓郁,味道鲜美,但耐泡性稍差。

5.广东的英语和德语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这是一种地道的中国茶。英德红茶的特点是色泽油润,质地细腻均匀,口感香甜。被誉为“东方金美”,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英德红茶含有35%以上的茶多酚,比普通红茶品种多10%。对人体有良好的药用效果,如收敛、杀菌、消炎等。

最好的红茶

1、小种红茶

小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峥嵘族有着丰满丝滑的外表,浸泡在水中后汤呈鲜橙黄色,自然香气,花状水果香气,口感醇厚。熏制的种子尝起来像松烟和桂圆汤。加入牛奶后,茶的香气不会减少,形成液体颜色更加鲜艳的糖浆奶茶。

2.云南红色时间

云南宫鸿傅聪茶和云南宫鸿碎茶销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主要城市的国内销售。滇红的饮料大多是糖和牛奶混合而成的,加牛奶后的香气依然浓郁。酿造的云南红茶汤是鲜红色和高档云南红。茶汤和杯子之间的接触区域通常显示出一个金环。冷却后,乳状冷凝现象在冷却后立即出现。冷却后泥浆的早期出现是高质量的表现。

3.祁门时间

祁门工夫茶是中国传统工夫茶的瑰宝。它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它的年产量约为50,000担。祁门工夫茶以其美丽的外观、鲜艳的颜色和浓郁的绿色而闻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4.宁宫功夫茶

秀水在古代被称为宁州,生产的红茶被称为宁红功夫茶。早在唐代,秀水县就已经盛产茶叶。红茶的生产始于清代道光时期。到19世纪中叶,宁州功夫茶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红茶之一。宁红的主要产区是秀水县(占宁红总产量的80%)。

5、四川红色时间

四川贡聪,产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和高县,是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贡聪红茶。50多年来,四川红贵族、醒世金白露、徐福金芽、枣白健桂飞红等四川红功夫茶品牌享誉省内外。

综上所述,说到最好的红茶,一定是郑山族,而郑山族的起源主要是在福建,福建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不仅历史悠久,生产的红茶质量也很高!

武夷红茶的历史发展


武夷红茶的历史发展!武夷岩茶(乌龙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但与武夷乌龙茶几乎先后出现于武夷山,并在欧洲红极一时的武夷红茶作为中国最早出现和最先输出国外的红茶的历史知道的人不多。而把武夷红茶演变成丰硕华美的红茶文化,更把红茶推广到全世界,形成现在年消费达9000亿杯之多的英国人曾经派遣间谍窃取武夷红茶制造秘密的历史则更鲜为人知。

武夷红茶早在明末出现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1640年首次进入英国。武夷红茶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妆,从此喝红茶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逐渐地群众也广泛饮用红茶。武夷红茶的销量迅速扩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1664年只进口武夷红茶2磅多,到18世纪末的1792年武夷红茶出口156000担,占当年华茶出口的85%。以每担30两银计,武夷红茶的出口值达468万两白银。到十九世纪由于茶叶海外需求量大幅上升,红茶生产由福建扩散至南方各产茶区。红茶出口最高年份达165万担,武夷红茶的出口最高年份也达60万担。在红茶中“武夷茶(BOHEATEA)”成为“武夷红茶”的专名,也是中国出口茶叶中最受欧美欢迎的抢手商品。

1834年,长期经营华茶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茶叶进口垄断权。自行生产茶叶便成了这个贸易巨头的主要目标。为了移种中国茶,掌握中国的制茶技术,东印度公司找到了福钧。福钧何许人也,在伦敦吉尔斯东大街9号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句:植物学家福钧1880年逝世于此。福钧(Fortune)又译罗伯特·福琼(RorbertFortune1813-1880),也有译复庆(Fortune),在1842至1845年间,他曾作为伦敦园艺会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对中国比较了解,回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福钧于1843年7月在武夷山采集植物标本时,为九曲溪绮丽风光而绘有一张九曲风光图(见附图),该图刊在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文本上。

像这样一个戴有植物学家头衔的英国绅士,人们很难把他和间谍挂起钩来。然而法国《历史》月刊2002年3月号文章却惊爆一个秘密:福钧窃取中国茶叶机密。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于1848年7月3日命令福钧:“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发展在喜马拉雅山的茶叶生产。”福钧在东印度公司付给他每年500英磅的驱使下充当起了间谍的角色。

1848年9月福钧抵达上海,然后到黄山,尔后又到了宁波,在1848年12月15日写给驻印总督的信中,他高兴地报告:“我已弄到大量的茶种和茶树苗”,此后,他及其随从到了武夷山,其间住宿在一些寺庙里,打听到一些茶道的秘密,还了解到了使绿茶变成红茶的过程。同时,他还为打通武夷山红茶到福州的运输通道出主意,并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到达加尔各答。3年后,福钧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在印茶的挤压下,武夷红茶的出口市场日益萎缩,到了1939年时福建武夷红茶的出口降到最低点,只有约2万5千担。

当然华茶的衰败和武夷红茶风光不再的原因远没有那么简单,但福钧窃取中国有“近5000年历史的诀窍”,极大促进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却是毋庸置疑的。回到英国后,福钧发表了他的旅行手记,丝毫也未透露与他的间谍使命有关的细节。他从手记的出版中又获了利。

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红茶的鼻祖在中国!


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英文为Black?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很多人都喝过红茶,但你对红茶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有多少呢?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是红茶的发祥地。但国人中,知道中国为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并不多;知道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的国人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武夷山市的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产自武夷山市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之鼻祖。

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它大约产生于中国明朝后期,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从正山小种红茶世家――武夷山桐木关江氏传人的家族族谱的记载与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的推断以及从部分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确定正山小种红茶产生于这个时期。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

红茶传入欧洲

正山小种红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商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武夷山桐木关方圆只有几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场却在不断的拓展。在高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茶叶生产者开始仿制正山小种红茶,其中关键的工序就是用马尾松的材块对发酵后的青叶进行烘焙。虽然青叶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关”所产,但味道与正宗正山小种红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种红茶的欧洲市场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别的武夷山桐木关时,亲手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核心区――桐木关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为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题词“茶叶世家”。在张天福老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2000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代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展魅力,重现辉煌!

湖红工夫红茶历史起源


湖南省也是茶叶的发祥地之一,汉志有“茶陵以山谷产茶而名之”的记载,茶陵也称“茶王城”,绕城而过的洣水亦称为“茶水”。然而,湖南红茶的产制,仅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据《同治安化县志》(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行开设吉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成为中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英德红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英德地处南亚热带过渡地区,是全国优质的茶叶商品生产区域和全国20个大型的茶叶商品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红茶之乡”。在国内外,只要人们一提起茶,便会把茶与英德联系在一起。哪么,英德茶叶生产和饮用始于何时?现代英德茶业发展有何成就?所取得成就其发展动力是什么?本人从事茶叶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40余年,对英德茶叶产饮历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现代英德茶业发展的成就和动力亦较为了解。为此,特撰写此文为英德茶业留下一些参考资料。

一、英德茶叶产饮历史于何时

据英德考古发现表明,英德在10万年前或更早年代就已有人类活动,7千年至1万年2千年间不但开始训化饲养食草类动物和制作粗陶,而且已经开始栽培水稻,它说明英德先民们 已从采集渔猎经济转变为锄耕农业经济时期,原始农业已经开始了。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显示,中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而巴蜀是中国茶业与茶文化的摇篮。秦汉统一中国以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尤其是茶的种植、加工、饮用习俗首先向东部和南部渐次传播开来,在秦汉统一中国不久,茶的栽培、加工、饮用习俗就由巴蜀传播到湘、粤、赣毗邻地区。据《岭南古邑——英德》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英德境内,置浈阳、浛二县,隶属桂阳郡。其后,中原大批军政文职人员进入英德,他们在进入英德同时,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习俗和农业技术。据《英德县人民政府志》记载:公元前111年中原人茨充任桂阳太守时,获悉当地乡民不懂种植桑麻,不知织布缝衣、做鞋,便教民种桑养蚕和种植麻等来织布缝衣做鞋,把中原文化、习俗和农业技术传播给英德先民。东汉时,英德属荆州政区,中原的文化、习俗和农业技术已在这里广泛传播,深入到千家万户,那时英德人可能已开始饮用一种药用植物代用茶——苦丁茶。据《桐君录》记载:“南方有瓜卢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而交广重,客来先设,乃加茸。”《英德县志》记载:“登,一名皋卢,产观音山。叶大如掌,以片叶入壶,色味俱足,多反苦涩,治咽喉之症。”据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考证,瓜卢即皋卢,为现今苦丁茶。本人亦曾引证大量史料证明,瓜卢即现今苦丁茶。苦丁茶为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种,植物学名为Iiex kudingcha C J Tseng,其产品为茶药两用植物代用茶。据调查,英德市现有百年以上大苦丁茶树178株,占目前全国已发现苦丁茶大树资源的2/3,并经专家们审定为优良品种。全国目前已发现4个品种9个系,即英德种木朗品系、宝晶宫品系、望埠品系、参味品系、大埔品系、浸潭品系等7个系和海南种保亭品系、广西大新品系、龙州品系等。茶叶界不少学者认为《桐君录》成书于东汉,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朱自振研究员认为应在南北朝。因此,英德至迟在南北朝就已开始饮用苦丁茶了。

那么,英德茶业生产饮用茶叶又始于何时?据中国农业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等编著的《世界茶业100年》称,英德茶业始于唐代,是唐代韶州三个产茶县之一,是宋元时期广东11个产茶县之一,到明代是广东27个产茶县之一,到鸦片战争前是广东省70个产茶县之一,是鸦片战争后广东84个产茶县之一。据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圣陆羽著《茶经·八之出》中记载:“岭南,生福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韶州于唐代就已产茶,而且品质优良,与《世界茶业100年》中的研究吻合。《英德县志·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六祖,名慧能,生于638年,卒于713年,为唐代名僧,禅宗南派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他于唐仪凤二年到广东曲江县南华寺传经,著有《六祖法宝坛经》,成为禅宗的“宗经”。英德西华山建有寺庙,离南华寺只有几十公里,六祖到西华山植茶符合佛僧在寺庙附近种茶的史实。

《衡州图经》记载:“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据广东省农业厅方金福高工考证,广东于西汉以前就已产茶用茶,西汉末年己有少量茶叶销往南洋诸国,而广东人工种茶则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据查,现今英德前身之一的浛洸县,曾于公元507年置衡州,《衡州图经》所载是指衡州地区的山谷里已栽植茶树。另据《英州众乐亭记》记载:“唐人元杰偕寺僧智捷,开东岭洞谷为名并序,刻绝壁间。涵晖谷、陵烟嶂、飞霞岭、岛、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众乐亭建在英德市区南郊风景胜地南山,为英州知州方希觉于宋绍圣元年建成,《英州众乐亭记》由宋英州州守李修撰文刻于南山摩崖。元杰,字长夫,河南人,其兄元昭肃于唐元和十一年任浈阳县令,元杰偕寺僧智捷探访其兄,游南山果业寺,撰文《浈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并刻于南山摩崖,《英州众乐亭记》所记述的就是这一件事。《英州众乐亭记》中记载的涵晖谷、煮茗台等六景均为唐代南山风景景观。煮茗台建筑在南山北山腰,为游人登山途中煮茗饮茶的地方。而在众乐亭左侧约6米处的崖壁上镌刻有唐人元杰手书的“煮茗台”三个字,每个字24厘米见方,直书楷体阴刻,在石刻“煮茗台”三个字的左下侧镌刻着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时任英州知州汪任以“煮茗台”为题的题诗一首:“石梯千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漩汲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公元1097年,左朝奉大夫新提点两浙路刑事朱伯虎在游南山至煮茗台煮茗饮茶时,对煮茗台赞不绝口,诗兴大发,赋诗一首:“松竹萧森水石闲,亭台高下耸层峦。环观叠幛千重碧,俯瞰澄江万顷寒。佳景直宜南国诧,画图堪与北人看。使君贤雅强行乐,皆向东山羡谢安。”从以上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描绘出当时煮茗台周边是溪流潺潺,泉水甘洌,树木葱茏,翠竹繁茂,花草飘香,鸟蝉齐鸣,风景幽雅的风景胜地中品茗的好地方。在这种环境之下,真可以使叹茶之人进入“尘心为之洁,浊目为之清,愚思为之朗,胸廓为之开,烦恼困惑被融释”的境界,怎么不使人为之陶醉呢?宋诗中的“南国诧”,“诧”是古代茶的别名,“羡谢安”,谢安是晋时卫将军,特别钟爱饮茶。诗中反映了当时英德已十分普及饮茶。宋仁宗时期著名文学家梅尧臣在任英州别驾时曾以《山茶》为题赋诗一首:“南国有嘉树,华茗玉杯。曾无冬春致,常冒雪霜开”。南宋英州知州汪任在《南山六十韵并小序》一诗中叙述右丞蔡公:“于此或煮茗,江心汲澄澜。”明人孙钰在《寒翠亭》一诗中有:“嶂暗翠微排两阵,茗留香积憩禅居”。王大用亦有:“山中日月闲花鸟,洞里乾坤辞玉壶”诗句;清人张人和亦有“煮茗涵晖谷,鸣弦众乐亭”诗句;杨照亦有“壶中长日月,槛外集帆墙。始识山川美,临风瓣香”诗句;龚百朋的“品泉宜静夜,茗碗更谁同”诗句;袁树的“方将定心魂,煮茗邀侪友”诗句;以及周华林的“煎茶行院供谈笑,耿耿园林晕画栏”等茶与茶文化诗句,反映了当时英德人饮茶之风十分兴盛。

《英德县志》还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黄岭茶、鹤子乡浮云山茶皆奇品……又有名葫芦茶,丛生,茎小而长,叶尖如指,能消暑解毒,治小儿疥疮。”《英德县续志》又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色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黄金山、水边、黎洞、黄寨等处所产远不为逮。……..五朗嶂产茶,气味清绝。观音山,旧名,亦产茶。”还说:“近闻闽客在近地乌泥坑教人制造绿茶,矫揉造作,殊失本来面目。”《重修英德县志》记载有贡茶数量:“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从以上史料可知,英德至清代时茶业生产仍十分兴盛,而且产地众多、品质优良,还出贡茶呢!以上史料还印证了《世界茶业100年》中英德茶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广东茶业生产中的位置。

客家擂茶与擂茶粥起源于汉代湘粤赣边区,至今仍在广大客家民系中流传,它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活化石,也是我国茶文化中一朵奇葩。流行于英德客家人中饮用擂茶和食用擂茶粥的习俗,反映了古代饮食遗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德悠久的饮茶史。目前,英德茶趣园把品饮擂茶与食用擂茶粥作为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传统介绍给广大游客,使游客在品饮擂茶和食用擂茶粥时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游客们的喜爱,广东电视台还把它拍摄成电视资料片。

综上所述,英德茶叶产饮历史应始于南北朝,而唐代英德茶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饮茶之风已很普及,宋元明清长盛不衰。

二、现代英德茶业发展成就

(一)发展概况

从清末至民国,英德茶叶生产处于低潮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茶园面积只有42.66公颂,产量仅3000公斤。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开发荒坡地已成为新的热潮。此时国家在英德兴办了一批国营农场,农场创办初期主要种植玉米、花生、甘蔗、木薯、黄烟等经济作物,由于这些作物大多种植在新开发的荒坡上,土壤肥力低,大部分生长不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广东省人民政府亦及时提出了“大力发展茶业”的方针,无偿投资垦复和新建茶园,兴办茶厂。1952年中南局农林部从云南调入小量云南大叶种茶子分别在鹤山县和华南农学院栽种,表现良好。随后以广东省农业厅副总技师罗溥鍒教授等一批茶叶专家先后考察了英德众多坡地后认为,英德极为适宜发展茶叶生产。1955年广东省农业厅从云南调来云南大叶种茶籽在英德新生联合企业公司试种大叶茶成功,三年间共发展茶园856公颂。在此同时,茶叶科技工作者又在茶叶加工上进行了艰苦探索,1959年试制成功“英德红茶”。由于“英红”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得到了国内外茶业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它展示了英德发展茶业生产的广阔前景。1964年英德红茶出口英国,享誉英伦,随后出口欧美各国市场。1959年省农业厅、公安厅联合投资在英德坑口咀组建了广东省茶叶试验站,开展了茶树品种选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树病防治,茶叶土化、生化、气象等方面研究,并在引进大叶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红碎茶工艺技术等研究成果较为突出。1963年广东省委、韶关地委根据英德实际,指示英德县委主攻大片荒坡地,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64年英德县各公社开始大面积种茶,当年发展新茶园937公颂。1966年英德被广东省外贸局定为广东省茶叶出口生产基地,农民种茶积极性更加高涨,至1971年发展新茶园达到第一次高峰,茶园面积达到3900公颂,总产达到2611.8吨。1974年英德被列为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因而再一次掀起种茶高潮,至1977年茶园面积达到4454.8公颂,而产量至1985年达到3168.15吨。1986年12月国家5部委批准英德为“国家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英德第三次掀起了种茶高潮,至1990年茶园面积达到5544公颂,茶叶产量达到4375吨,这是英德茶叶生产辉煌的年份。

随后由于茶叶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与外贸经营机制的改革,茶园被下放给村或家庭或承包给私人生产经营,而外贸茶叶收购计划被取消,一向以集约规模经营的茶场改变为分散生产经营,一向以生产出口红碎茶为主渠道的英德茶区只得转产绿茶和其它茶类。这一时期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下降,特别是国营茶场亏损严重,茶叶生产经营积极性严重伤,茶叶面积和茶叶产量连年下降,至1995年底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至3875.73公颂和3599吨;至2000年底茶园面积下降至2326公颂,产量跌至2479吨。为扭转下滑的被动局面,英德市委、市政府已制定以改造老茶园与发展高香型新茶园为重点,采用嫁接与改植换种相结合的农艺技术措施,发展高香型茶树良种,促进茶园整体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建所在英德市的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为适应新时期茶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力选育和推广优良茶树新品种,更新改造老茶园,发展无性系新良种茶园,另一方面创制了以英红九号为主要品牌的众多茶叶新品种,在创名牌与品牌上下功夫,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经济效益,为振兴英德茶业作出了榜样。市茶树良种场、英华茶场、英红华侨茶场以及我市部分农户也纷纷建立无性系优良品种新茶园。同时,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闯市场,以科技创效益,以产业化为保证,达到英德茶叶的高产高质高效低耗的生产经营目的,为再创英德茶业的辉煌进行不懈努力,振兴英德茶业露出了曙光。

(二)资源丰富的优良茶树品种

英德茶区已选育出高产高质高效低耗型红茶良种英红一号、英红九号和花香型红茶品种秀红、五岭红以及黄叶水仙、黑叶水仙、英洲一号、白毛二号等和引进繁育黄枝香、玉兰香、米兰香、茉莉香、桂花香、姜花香、山茄香、肉桂香、桃仁香、通天香等10大香型单枞系列以及金萱、翠玉、白叶单枞、黄、八仙茶、梅占、上梅洲、乐昌白毛、凌云白毫、福云6号、阿萨姆、越南大叶、云南大叶、凤凰水仙等40余个具有英德特色、高产高质高效低耗、制优率高、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而茶树品种资源圃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500余份,它为英德实现多茶类生产经营结构和优良的茶叶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彩的茶类生产结构,品质优良的茶叶品质

经“八五”至“九五”期间的茶类生产结构的调整,英德已初步形成了以生产名优红绿茶为主,名优青茶、白茶、黄茶、黑茶、花茶为辅,名优苦丁茶、野菊花、野藤茶、保健茶、液体茶、荔枝红茶、袋泡茶、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保鲜剂、除臭剂等多茶类一起上,初加工、深加工全面发展,具有英德特色的茶叶生产经营新格局。

英德红茶为英德茶区主要茶类,主要生产碎红、条红、金毫红茶、英红九号、乌龙红茶、秀红、苦丁红茶、荔枝红茶和袋泡红茶等主要品种。英德红茶以“浓强鲜爽香”品质特点而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世界上饮用红茶数量多,茶叶品质优而著称的英国选为“皇室用茶”。英德红茶自1959年创制以来,其优良品质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它被茶界誉为“后起之秀”,与祁红、滇红等被列为中国三大出口红茶。英红自1980年参加各种评比活动以来至1997年底已38次,获得国际、国家、部、省的金质、银质、优质、名茶奖;近年新创金毫红茶被称为“金美人”,亦5次被评为广东省名茶。特级、一级英德荔枝红茶近几年还出口日本国。

英德绿茶是仅次于英德红茶的又一大宗茶类,现有大叶绿茶、高香绿茶、银毫绿茶、绒螺、毛尖、毛峰、雨花茶、碧螺春、清明碧绿、袋泡绿茶等品种,英德绿茶因采用优良的茶树品种,科学的加工工艺技术,形成独特的品质风格,产品14次获得国家、部、省的多种奖励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新创银毫绿茶被称为“白玉仙子”,并以其满披白毫,滋味醇香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成为大叶种绿茶姣姣者,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新创高香翠玉绿茶以其外形紧秀,内质花果香突出且高长而深受日本和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而近年创制的绒螺、银毫、金毫、毛尖、雨花茶更受顾客青睐。

英德青茶为英德近几年引进一批高香型茶树良种而生产的新茶类,现主要有单枞、黄金桂、金萱、翠玉、岩背乌龙、英州一号、英德香茶、苦丁乌茶、灵芝乌龙、胶股兰乌龙、降脂乌龙、润喉乌龙、鸿雁乌龙、袋泡乌龙、品常春乌龙茶等品种花色。英德青茶以其浓郁的自然花香而崭露头角,1996年首次参评就一举夺魁,被评为广东省优质茶。1997年春节前推出的礼品茶—英德香茶—上市就受到消费者欢迎,展示了英德发展乌龙茶的前景,打破了英德不能生产乌龙茶的断言。

英德白茶主要有白牡丹和寿眉两个品种,主要销往港澳台。英德白牡丹外形芽叶完整,芽毫银白,叶张完整垂卷,色泽灰绿带黄;内质香气显毫香浓鲜或显清茶香,滋味鲜醇甘爽,汤色浅黄或杏黄淡亮,叶底黄红明亮。英德寿眉外形叶张完整,形态自然,色泽灰绿黄,香气清鲜纯正,滋味清甘鲜醇,汤色浅黄淡亮,叶底黄明。

英德黄茶为大叶青茶,主供出口,是制作高级出口普洱茶的优质原料。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显毫,芽叶完整,色泽青润;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深黄或橙黄明亮,叶底淡黄柔软。

英德黑茶主要有普洱茶和茯砖茶两个品种,普洱茶为陈香型条形茶,主供出口和内销,加入菊花称菊普,品饮时既有茶的陈香又有花的鲜灵味。茯砖茶为边销茶,以发花优良而著称。

英德苦丁茶系采用冬青科冬青属苦丁种植物的幼嫩芽叶为原料制成的条形茶。现有袋装、盒装、袋泡装纯苦丁和加入茶或中药的苦丁保健茶以及苦丁含片,苦丁冲剂、瓶装茶水等。英德苦丁茶品质特点是条形茶条索紧结粗壮,重实均匀、叶张完整,色泽乌黑油润或绿润。内质香气清鲜,滋味浓厚鲜爽,具“参味”,饮后先苦后甘,甘甜凉爽,回甘持久,汤色淡黄或淡绿清澈,叶底深绿明亮;是一种茶药两用植物代用茶,对防治高血压、肥胖症和咽喉肿痛等有良效,是中国目前优质的苦丁茶品种。

英德野菊花茶为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野黄菊的花,经选花、晾晒、蒸花、干燥、精选等加工工艺加工而成为商品花。英德野菊花花朵完整、无杂质、花色金黄鲜艳、香气清香浓郁、滋味微苦、回甘,水分含量在5%以下,是一种具有镇静除烦、散风清热、解除疮毒、平肝明目、祛痰镇咳、理气止血、消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的野生植物代用茶。英德市野菊花资源丰富,目前年加工产量30吨左右作为商品销售。今后可利用英德丰富的野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英德野藤茶又称白茶、瘌痢茶,属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葡萄多年生藤本植物,开发利用主要为其幼嫩茎叶。英德野藤茶在民间饮用历史悠久,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润喉利肺的藤本植物代用茶。英德市野藤茶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英德市大多以白茶商品进行销售,年产量20吨左右。

近几年英德还利用低档茶和茶副产品生产茶多酚、保鲜剂、除臭剂和利用茶子榨油、生产洗发剂等,今后还应在茶叶及其副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从整体上提高茶业经济效益。

(四)茶园建设与茶区分布具有现代特点

英德茶区按照“统一规划、连片集中、分户或茶队种植管理、集中加工销售”的原则发展茶叶生产。茶园建设实行“系统工程,长远考虑;综合规划,合理布局;陡坡造林,缓坡种茶;道路纵横,沟渠成网;路沟相通,纵横有序;园地建设,连片集中;茶行平行,保持水土;茶果间作,改善品质;深垦茶沟,施足基肥,良种壮苗,规格种植;密植矮化,科学管理;速成丰产,优质高效”的措施,从而创建了一批高产高质高效低耗的现代茶园。

英德茶园分布在27个镇,但主要集中在英中与英东。目前全市有一个省级茶叶研究所、8个国营、27个镇办、115个管理区办,6000余个家庭办茶场,分为英东、英中、英西北、英西南4个茶区:较具规模的有英红、省茶科所、红星、英华、黄陂、军马、沙农、茶良、茶果、大湾、青坑、石牯塘、石灰铺、岩背、白沙、桥头、鱼湾等茶场。

(五)茶叶加工能力超过5000吨

为适应茶叶生产的发展,随着新茶园的建立和茶园的投产,各国营茶场、各镇(公社)茶场先后建立了年产红碎茶250吨以上的大中型茶厂8座,年产红绿茶25吨以上、250吨以下中型茶厂10座,年产红绿茶25吨以下的小型茶厂4座;拥有初制、精制、小包装、深加工等各种茶机1000余台,年生产能力超过5000吨,目前较具规模的茶厂有红旗、红桥、红卫、红光、红星、黄陂、军马、茶科所、英德、英华、茶良、茶果、大湾、青坑、石牯塘、石灰铺、岩背等茶厂。英红红旗茶厂于1986年实现初制机械联装,1988年又实现精制机械联装;英华茶厂1996年实现杀青工序连续机械化:1999年省茶科所实现燃油杀青并建立名优茶、保健茶加工车间,增加了生产量,降低了生产品成本,提高了品质,增长了经济效益。

(六)茶叶科研、服务、贸易机构健全,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英德茶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区。为适应英德茶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茶叶科研、服务、贸易机构。

广东省农业院茶叶研究所为省级科研机构,建所在英德,创办于1959年,前身为“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1965年3月改建为“中南茶叶科学研究所”,1973年10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把该所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并更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该所创建40年来取得了科研成果35项,国家专利3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及技术项目总结,为英德茶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德市茶叶局创办于1965年4月,为市人民政府茶叶业务技术管理职能部门,随着英德茶叶生产经济技术的发展,先后建立了茶叶公司、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站、茶叶经济技术开发中心、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茶叶发展公司、香茶开发有限公司、茶厂等单位,开展茶叶应用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高新科技实施、茶叶加工、贸易、茶树良种繁育、示范、茶叶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等,成为英德市茶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英德市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其前身为英德县茶叶局创办的茶树苗圃场,体制多次变更,直至1987年1月才又物归原主,由茶果场划归回茶叶局管辖,1994年3月英德撤县设市更名为现名。该场现由国家农业部定点,广东省农业厅与英德市人民政府合办,是一个以茶树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为主要任务的科研事业单位。目前已建立品种园、母本园、示范园、试验园、苗圃园、生产园等15公顷,拥有国内外茶树良种40余个,苗木繁育能力300万株。1998年5月又与市茶叶局、旅游局联合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旅游观光茶园—茶趣园。

英德市还建立了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公司和茶叶贸易类公司10余家,茶叶门市铺遍及城乡各地,形成了强大的茶叶销售网络。

英德市现有茶机厂2间,可制造红茶、绿茶、乌龙茶、袋泡茶等茶类大中小型系列茶机,不少机种为国内首创,转子机系列产品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两间茶机厂为英德茶叶扬名中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德茶叶科研人员努力攻关,承担了各级科研项目和各项应用技术、实用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的研究,获得了近500项国际、国家、省、院、市、县的科研成果,为茶业的健康发展和走在前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英德市茶文化方兴未艾,展示了英德茶业走向新世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九五”期间,我市一是确定以茶花为市花;二是设计塑注了一座“采茶姑娘”大型铜像,计划在英德火车站广场耸立,迎接各方客人到英德来领略“红茶之乡”的人情风貌;三是在新城区把一条道路命名为“茶园路”,在东城区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且长大道以纪念一位对英德茶叶情有独钟的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名字命名的“杨万里大道”,与西城区英洲大道以对应;四是兴建一座英德一流的“茶苑酒店”;五是计划兴建一座“南中国茶城”,茶城包括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百茶园、茶艺研究中心及茶叶一条街等;六是开辟中国第一家旅游观光茶园—茶趣园,近段时间在市区又开辟了英德第一家茶艺馆,在省茶科所坑口咀基地又开辟了茶叶世界,建立了广东省茶艺培训班,形成了观光、旅游、品茶、购茶一条龙服务的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七是出版英德旅游文化系列丛书《英德茶叶》一书;八是茶叶旅游文化茶产品琳琅满目;九是饮茶、品茶之风已在广大城乡形成。客家茶文化、客家擂茶与擂茶粥文化得到进一步总结、提高推广。

三、现代英德茶业发展的动力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茶业生产。1958年毛主席在视察安徽省舒茶人民公社时就曾向全国人民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在视察浙江龙井茶区时指出:“茶叶要多发展些”、“茶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也没有了。”李先念副总理曾作出批示:“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条件是好的。我想决不弱于印度,应当而且可以使茶叶生产大发展、大增产。”朱德委员长曾题词:“大力发展蚕桑、茶叶、水果生产,满足国内人民生活和出口需要。”华国锋任总理时曾指出:“茶叶生产要有个大发展,速度要加快”、“全国茶叶有个发展规划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全国茶叶生产大发展。

英德茶业生产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支持。1965年10月,朱德委员长在视察广东返回北京途中,在英德站朱委员长乘坐的专列上接见了英德县委主要领导人时说:“陈老总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英德茶叶要加快发展,因为世界很需要,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英德红茶。他还嘱咐我转告英德同志,一定要把英德茶叶搞上去,要搞出名堂来。”传达陈老总意见后,朱老总指示英德同志:“英红被外国人称为后起之秀,为我们的国家争了光,这是你们的功劳,连我们也争光嘛!你们呢?要把茶叶搞得好上加好。茶叶搞上去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再说,也莫让陈老总在国际友人面前为难嘛!你们要好好干,有什么困难请找省委,我已对他们说好,省委是很重视的。”

英德茶业生产的发展倾注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大量心血。当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对英德茶业生产关怀备至,曾于1963年和1964年先后两次到英德视察。1963年来英德视察时指出:“种茶如摇钱树,采茶好比发工资。”指示英德“要把茶叶建成公园与花园。绿化好祖国南大门,要办好茶叶基地。”提出“英德第一步种茶10万亩”的发展规划。他亲自帮助英德解决种茶资金、茶种、技术力量等问题,还亲自给云南省委写信,打电话,请求对方支持英德茶种。1964年陶铸书记再次视察英德,陶书记视察了英德茶场大面积高产茶园样板后指示要提高茶叶单产、总产,创制优质红碎茶出口到国际茶叶市场才有竟争力,请你们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把英德建成培养茶叶人才基地、茶叶科研基地、出口红茶生产基地。”要求英德一定要建成10万亩基地茶园。为达到上述要求,他指示成立“中南茶叶研究所”,兴办“广东茶叶技术学校”,将“新生联合企业公司”更名为“英德茶场”,还为这三个单位挥毫题名。陶书记两次视察英德,对推动英德茶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87年—1988年英德建立国家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时,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郭荣昌副书记亲临英德视察,对英德基地建设规模、年度发展规划、资金安排等作了许多重要指示,还亲自写信给云南西双版纳州州长,请求支援英德茶种,并经常过问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广东省人民政府贸工农生产体系领导小组积极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中的资金和困难,为英德建设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作出了贡献。

省外经委从其它款项中抽出200万元资金支持英德发展新茶园。韶关地委主要领导亲自带工作组到英德调查研究,拟订发展规划,帮助解决资金400万元。省财政厅、省科委、省外经委、省农委、省农业厅、省计委、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华南农业大学、省茶叶研究所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英德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单位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使英德茶叶基地建设如期进行。

国家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总站、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不少领导和茶叶专家如高鳞益、黄继仁、王达、程启坤、俞永明、姚国坤、白坤元、吴洵、李名君、虞富连、葛铁钧、杨亚军、阮建云、伍炳华、林智、庄晚芳、张堂恒、方辉遂等都曾前来英德视察、讲学、项目合作、检查工作等,为英德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引进、试种云南大叶种过程中,广东省农业厅副总技师罗溥鍒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入英德茶区调查研究,采用营养杯育苗、茶园深耕施肥、茶树分段修剪、茶园间作遮阴树等技术措施,及时解决了育苗、茶树速成丰产、高产优质等问题,对英德茶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省农业厅罗泽君副厅长,陈栋处长,方金福高农,黄雄美处长、郑如钦科长;华南农业大学陈国本、丁俊之、郭带英、王登良、郑永球、谢振伦、戴素贤、李斌、王汉生等教授专家以及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等都为英德茶业创立辉煌作出了贡献。

英德市各级党组织、政府、业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是英德茶业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市(县)委、政府在历次茶叶生产发展和基地建设中,制定政策,落实措施,组建班子,调配技术人员,解决资金、种苗、肥料、物资等,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出谋划策,身先士卒,高瞻远瞩,为英德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英德茶业科技工作者更是身先士卒,亲历亲为,象腊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英德茶业健康顺利地发展,为英德茶业的辉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广大干部群众在茶叶生产第一线,出钱出力,流血流汗,艰苦奋斗,为英德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又为争取茶叶出口权,兴建茶文化硬件设施,振兴英德茶业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英德茶业在新世纪更加辉煌奠定了基础。

英德茶叶生产的发展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曾先后有英国、美国、印度、前苏联、新西兰、加拿大、菲律宾、伊拉克、肯尼亚、澳大利亚、瑞士、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茶叶专家前来参观、考察、指导,对提高英德茶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