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的历史发展过程,龙井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 : 2019-11-27
龙井茶泡 龙井茶绿茶 茶叶龙井茶

龙井茶泡。

下面是茶经网绿茶栏目为大家提供的关于“龙井茶的历史发展过程,龙井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内容,让大家了解更多绿茶相关的知识,希望丰富的“龙井茶的历史发展过程,龙井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内容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龙井茶的历史发展过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2014年4月3日,2014年西湖龙井明前茶拍卖会在杭州举行。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将对全国各地的西湖龙井茶专卖店实行授牌许可。

精选阅读

绿茶西湖龙井茶的产地西湖龙井茶产地发展历史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于世。泡在杯中,嫩芽成朵,一旗一枪,交相生辉,芽芽直立,栩栩如生,人们夸称它为“黄金芽”,“无双品”,好茶源自好山好水,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

绿茶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要从明朝说起,绿茶西湖龙井茶产地产于浙江杭州。话说明正德年间,当地的人挖井的时候,从井里面挖出一块石头,形状犹如游龙,故名龙井。乾隆帝下江南游龙井的时候,封龙井村18棵茶树为御茶树,从此龙井茶身价百倍。听过这事情以后是不是对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更加好奇了呢?

秀丽的西湖龙井茶产地环境造就了西湖龙井“色美、香醇、味甘、形佳”的独特风韵,也令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产地的茶区环境优越,龙井茶区东临西湖,南向钱塘江,西北环山,恋峰起伏,群山叠翠,古木参天,溪涧径流遍布;茶树长年处于“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的水气生态环境中。由“西湖石英”岩的残坡积物和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而成的白砂土与黄红壤土,所含微量元素适宜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这为抒写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创造了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龙井茶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龙井茶区视察,鼓励茶区人民多产龙井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日益增加,炒制工艺和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龙井43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和龙井茶炒制机械的研制应用,对提高龙井茶的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写下了隆重的一笔。

杭州市西湖区茶园现状,在我国众多名茶中,龙井茶已成为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享誉海内外的名品,被选为国宾礼茶。前几年,杭州市西湖区茶园面积约9000亩,年产龙井茶500余吨。杭州西湖乡1978年茶园面积4597亩;1997年茶园面积3300亩,年产龙井茶185吨;近几年,由于区域开发、工程建设、景点扩建等原因,龙井茶园已减少到目前的2700亩左右。

以上就是西湖龙井茶产地的发展历史进程,通过对西湖龙井茶产地的了解,体会了西湖的美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绿茶西湖龙井这样的好茶自然不足为奇了。

龙井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崂山绿茶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


龙井茶有1000多年的历史,崂山绿茶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所以龙井茶和崂山绿茶的历史沿革有着极大的区别。具体如下:

龙井茶的历史沿革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

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2014年4月3日,2014年西湖龙井明前茶拍卖会在杭州举行。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将对全国各地的西湖龙井茶专卖店实行授牌许可。

崂山绿茶的历史沿革

1957年冬,青岛市园林管理处开始茶苗移植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崂山绿茶最初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茶苗启运时间不当,根部损伤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败,无一成活。

1993年之后,农业产业化兴起,崂山茶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2004年8月1日,崂山绿茶正式实施《崂山绿茶生产技术规程》、《崂山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成为我市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2006年1月6日,崂山区政府成立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

2006年4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受理公告。

2006年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161号),即日起对崂山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区域为崂山区王哥庄、沙子口、中韩、北宅等4个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2007年,崂山区政府印发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崂山绿茶生产、销售管理及专用标志的申请、管理、查处等有关工作程序;

2007年5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第84号令批准崂山区4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2009年5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第39号令批准崂山区8家企业可以使用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专用标志。

从2010年起,区政府加大对茶农财政补贴力度,每年安排76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户统一用药直补、用肥直补、品种改良直补。

2011年5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国家标准(GB/T26530-2011),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综上,龙井茶和崂山绿茶的历史沿革的确有着极大的区别。

大佛龙井茶采制技术过程


大佛龙井茶生长在非常好的环境下,它具有杀菌,消炎,抗癌的功效,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那么下面给介绍下大佛龙井茶采制技术过程~~~~~

大佛龙井茶采制技术过程

新昌大佛龙井按采摘的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春茶、夏茶与秋茶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而定的。我国绝大部分产茶地区,茶树生长和茶叶采制是有季节性的。通常按采制时间,划分为春、夏、秋三季茶。但划分标准不一致。有的以节气分:清明至小满为春茶,小满至小暑为夏茶。有的以时间分:5月底以前采制的为春茶,6月初至7月上旬采制的为夏茶。7月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就算秋茶了。

大佛龙井采制技术相当考究。俗语道:“大佛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一斤大佛龙井一般需要四~五斤青叶,经过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工序,才能生产出上好的大佛龙井。

1、青叶采摘:大佛龙井采摘有三个特点:早、嫩、勤。有爱茶人虞伯生在《游》中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大佛龙井向来就强调要早采。其中以清明前采制的大佛龙井品质为最佳,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称为“雨前茶”。其次大佛龙井的采摘也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般一公斤极品明前大佛龙井,需要采摘至少八万个细嫩芽叶,故极为名贵。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2厘米。

2、鲜叶摊放:采回的鲜叶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1厘米左右。经2小时以上摊放后,使部分水份挥发,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使炒制的大佛龙井外形光洁,色泽翠绿。提高茶叶品质高级大佛龙井的炒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还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制茶师,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大佛龙井。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内操作,劳动强度甚大。

3、杀青(又称青锅):即杀青和初步成型的过程。当锅温达80~100°C时,涂抹少许植物油脂于锅内,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式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成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12~15分钟。

4、回潮:杀青后,放于阴凉处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筛去茶末、簸去碎片,历时约40~60分钟。

5、辉锅:回潮后的茶叶倒入锅中,进一步整形炒干,完成定型。通常是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辉,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C,历时20~25分钟,锅温分低、高、低三个过程,手式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

6、分筛:用筛子把茶叶分筛。簸去黄片,筛去茶末,使成品大小均匀。

7、挺长头:把筛出的大一点的茶叶再一次放入锅中,将其挺直,历时约5~10分钟。

8、归堆:将成品分包成0。5公斤一包,分开保存。

9、收灰:炒制好的大佛龙井极易受潮变质,须将归堆后的成品茶,放入底层铺有块状石灰(未吸潮风化的石灰)的缸中加盖密封封存一星期左右,大佛龙井的香气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鲜醇爽口。经此处理后的大佛龙井,在室温干燥环境中保存一年仍能保持“色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

经过以上工序炒制的大佛龙井,形状扁平光滑;色泽嫩黄似糙米色;汤色碧绿清莹;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又较好地保持了天然营养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龙井茶采摘的三个特点,简述龙井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1克绿茶=112芽。一次采摘一个芽,1公斤绿茶= 500克,112=56000个芽。一杯3克茶需要这些手在树枝上采摘336次,一公斤茶需要56000次。一公斤好绿茶有5万到9万个芽。作为绿茶的精品,龙井茶有什么特点?详情如下。龙井茶的采摘特点

1、投标优先

鲜叶的嫩度是龙井茶品质的基础。西湖龙井茶根据采茶的嫩度分为“莲花羽”、“旗矛”和“麻雀舌”。根据西湖龙井茶对嫩度和品质的要求,不同季节采摘的标准是:春茶一般按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清明节是特制高档茶的原料。“谷雨”前后和“长夏”前,一两片叶子或一两片叶子的嫩对作为高档和中档茶的原料。

鲜叶的分类标准是:超鲜叶的标准是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初步发育,芽长于叶,芽与叶的夹角小,芽与叶的长度为2-3厘米;1 ~ 2级标准是一芽两叶的首次发育。芽和叶的长度基本相同,长度为2.5 ~ 3.5厘米。3-4级为一芽、两叶、三叶(最初发育三叶),叶长于芽,长3-3.9厘米;5 ~ 6级为一芽二叶或三叶,长3.9 ~ 5厘米。

2.尽早是最重要的。

清明节前后收集的龙井茶通常是西湖茶区最好的。它叫钱明茶,谷雨前收集的茶质量也很好。它叫做于谦茶。钱明茶是最高档的,清明节谷雨后采摘的茶是最普通的茶。为了保证龙井茶的优良品质,有必要提前采摘并嫩化。一般来说,春茶是在三月下旬开采的,此时茶叶刚刚露出一些嫩尖,即一芽一叶,每天一次或每隔一天一次,直到漫长的夏季结束。

3.采摘树叶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西湖茶区实施了不同的采摘方式,如春茶、秋茶配鱼叶、夏茶配一叶顶边、高收低收等。它很好地解决了茶树“收获与栽培”的矛盾,是保证年增产和持续、稳定、高产的重要措施。

根据西湖龙井茶地区的气候特点,夏茶期平均气温在20 ~ 25℃之间,降雨量占全年的40%。这是茶树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时期。光合作用的有效值大于春秋两季的茶叶。此外,叶面积和叶厚均大于春茶和秋茶,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新芽的生长。此外,夏芽生长快,节间长,易于保持,有利于增加秋茶产量,延长全年采收期。

龙井茶生产技术

1.铺上新鲜的叶子

“摊放”是炒西湖龙井茶的重要工序。新鲜茶叶在其胚乳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有利于西湖龙井茶品质的形成。例如,减少草的气味,蒸发水分,软化叶子有利于塑造,减少苦味,使茶香甜可口。

2.绿色锅

西湖龙井茶的“绿锅”旨在杀死酶活性,失水,初步重塑和着色,为下一个“辉锅”奠定基础。每次使用“绿罐”时,使用的特级茶越多,使用的茶越少,使用的低档茶一般为100克-150克,低档茶一般为150克-200克。

3.恢复活力

用绿锅炒的茶叶被称为“两片绿叶”。目的是使芽、叶、茎的含水量重新分布均匀,从而使茶叶成型,减少碎片,保持芽锋,有利于成品茶色泽的一致性和干燥度。

4、两个绿叶筛

虽然采摘茶叶要求精细,但由于茶叶生长不一致、芽大小不均匀、以及“绿罐”阶段茶叶破碎,两个绿叶分选筛可以更好地将茶叶分成两个等级,大多是两个等级或三个等级,这是不可避免的。

5.郭辉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是整个茶叶炒制技术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茶爱好者在源头看到西湖龙井茶炒制时,他们经常用机械代替人工,而“辉光锅”阶段目前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的。

6、干茶筛选

“筛选”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质量。目前,大多数茶商和炒茶卖家也省略了它,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损失,实现了快速销售。将炒干的茶叶摊晾,筛选出3-4种不同孔径的不同等级的茶叶。

7、相当长的脑袋

目的是进一步整形,达到干燥程度和统一颜色。对于特种茶和高档茶,筛头应该是坚硬的,对于中低档茶,中高档茶通常也是如此。三级(底层)筛几乎看不出它坚硬。

8、返回堆中

一般来说,连续炒几天后,将同一等级的茶放回堆积的干茶中,混合均匀,即炒好的茶“均匀堆积”,即“商品茶”。

9.灰烬收集

将成品茶叶放入专用的储槽或铁桶中,茶叶与生石灰的比例为5∶1,生石灰包裹在两层棉纸和牛皮纸中,然后将棉布袋放在外面,茶叶放在储槽或铁桶的中间。这是“灰烬收集”过程。

总而言之,龙井茶作为一种优质绿茶,在各个方面都绝对严格。每一种经典名茶都有相应的最高品级采摘标准。不同的绿茶品种有不同的原料等级要求。

龙井茶的历史,始于宋盛于清!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清明前后,正是喝龙井茶赏春的好时节。茶不仅出现在日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还出现在名人骚客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那关于龙井差的历史你了解多少呢?

龙井茶的历史

有关西湖龙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茶圣陆羽大家都认识吧,他就是那个时期的一大“名人”,其实他的名声至今也颇响亮,爱茶之人不知道小伍可以,不知道茶圣就愧对茶祖宗了。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书中记载当时杭州的天竺、灵隐二寺就已经开始产茶了。由此可见,龙井茶的前身是出在寺庙里的,那么它带有一丝超凡脱俗的气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后,西湖龙井茶就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一直到现代……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气越来越大。从寻常老百姓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青睐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一路上光辉灿烂,生生不息。

1、始于宋

北宋年间,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经是贡品了。

龙井狮峰山脚下的“寿圣寺”,是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的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的品茗吟诗之处。当年,苏东坡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仍保存在寿圣寺胡公庙那十八棵御茶园中的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当时国都,茶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闻于元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闻名于世,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诗中反映出当时的僧人居士喜爱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往饮茶赏景的情形。

3、扬于明

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它走出寺院,成为寻常百姓的开门第七件事。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公认的中国名茶了。

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的《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4、盛于清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5、近代

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了中国名茶之首。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鸟枪换炮,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了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成名史中我们可以发现,龙井茶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不衰弱并且被发扬光大,除了茶本身的品质好,也离不开它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且代代传承被发扬光大的一种文化,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瑰宝”。

龙井茶工艺制作过程,在意的是“巧”手功夫!


龙井茶的“色、香、味、形”,主要依靠的是手工炒制工艺,其关键是手工炒制过程中的不同火候锅温;手工炒制的基本动作、手法和手势,并灵活运用,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意的是“巧”手功夫。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龙井茶工艺制作过程吧!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工艺

主要是鲜叶摊放、青锅、回潮、二青叶分筛、辉锅、干茶分筛、挺长头、归堆、贮藏收灰等9道工序。

鲜叶摊放

“摊放”是炒制西湖龙井茶不可轻视的一道重要工序。茶鲜叶会在摊放过程中内质发生一系列有利于西湖龙井茶品质形成的理化反应。如减少青草气、水分蒸发、叶子柔软利于做形、减少苦涩使茶汤甘醇鲜美。

青锅

西湖龙井茶的“青锅”目的是杀死酶的活性,散失水分,初步整形做色,为接下来的“辉锅”打基础。

茶百科人连续多年在杭州西湖区产茶地行走了解,每次“青锅”时投叶量一般越是特级茶越投放量少,级别低些的茶投放量相应增加,一般是100克~150克,稍低档的茶一般是150克~200克。锅温也是随茶叶等级降低而锅温增高。

炒制“青锅”过程时,手法灵活运用,开始是轻“搭”,然后逐渐加重用力与锅温配合。开始的轻,避免茶叶过早的被做“熟”而色泽暗和闷。

回潮

青锅炒好后的茶叶称为“二青叶”。

青锅过后,一般是多锅集中在一起,茶百科在龙井村会见到用清洁布盖好“回潮”,而在龙坞镇却少见到这样做法,这也是师傅们自己根据不同山头、树种、季节的鲜叶经验积累而灵活使用。目的在使芽、叶、茎各部分水分重新均匀分布,以便做形,减少断碎,保持芽锋,有利于成品茶色泽和干度一致。

二青叶分筛

此工序阶段一般很多师傅会因为制作时间考虑而节省掉。

尽管茶采摘要求精细,但难免由于茶叶生长的不一致性、芽叶大小不够均整,再加上“青锅”阶段会有茶叶断碎,因此二青叶分筛能更好的使茶叶分档,多是分为两档或大中小三档。再利用软簸箕除去片、末,更利于接下来的“辉锅”成形美观。

有了二青叶的分筛,也更加利于师傅灵活做茶,大的“辉锅”时做小一些,小的“辉锅”时做得大一点,这样外形更整齐,更好的品质。

辉锅

西湖龙井茶的炒“辉锅”,是整个茶的炒制技术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茶友们在源头见到西湖龙井茶炒制时杀青锅时多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而“辉锅”阶段目前基本还全是手工的原因。

此“辉锅”阶段,炒制师傅们会灵活运用“十大炒制手法”,进一步做形、固色、干燥,使成品茶达到平、扁、光、直、滑、色泽好、含水率达到6%左右的品质要求。

干茶分筛

“分筛”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茶叶质量。而目前大多茶商、炒制卖茶师傅也把它省略了,节省时间、减少损耗、快速销售变现。

炒好的干茶经过摊晾,用等级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3~4档不同茶。

龙井村、龙坞镇各村等了解所见多分三档,最长一档次的叫长头、筛头;二档称中筛;三档的称为三筛。

西湖龙井茶特级和高级茶一般较短小匀净,因此分筛后筛头少,中筛多,底筛也少。

干茶经分筛后,还要根据不同档次情况分别再“辉锅”复炒,称为“挺长头”。

挺长头

由于很多茶商、炒制师傅把“干茶分筛”工序省略了,自然茶友们也很少听到这个词语或见不到此炒制工序了。

目的是进一步整形、达到干燥程度及统一色泽。特、高级别茶中要挺筛头,中、下级别的茶一般中筛茶也要挺,三筛(底筛)茶百科人基本没有见到挺的。

挺长头过的茶,经过摊晾,然后再复筛,这样逐步使茶整齐,只筛分出很小部分特别大的和底筛的片末,如此,剩下的中筛成品茶的品相就更统一完整美观了。

归堆

把各级各筛号茶按同级筛号的归在一起,并分别标示清楚,如加工日期、等级、茶数量等信息。

一般多是连续几日炒制后,将同一等级的茶归堆后的干茶拌均匀,即“匀堆”后才是炒制完成的成品茶,即“商品茶”。

虽然此时已经是“商品茶”了,并不是说就能立即销售、上市、品饮了。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且常被忽略的工序。

收灰

把成品茶(“商品茶”)放在专用的贮存缸或铁桶内,用茶叶与生石灰之比为5:1的比例,把生石灰用棉纸、牛皮纸两层包住,外面再套上棉布袋,放于茶缸或茶铁桶中间,此为“收灰”工序。

收灰的目的是保持龙井茶的干燥,去了火气,同时经过此阶段后,茶品质滋味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大佛龙井制作过程_绿茶


大佛龙井采制技术相当考究。俗语道:“大佛龙井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一斤大佛龙井一般需要四~五斤青叶,经过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工序,才能生产出上好的大佛龙井。

1、青叶采摘:大佛龙井采摘有三个特点:早、嫩、勤。有爱茶人虞伯生在《游》中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说明高级大佛龙井向来就强调要早采。其中以清明前采制的大佛龙井品质为最佳,称为“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称为“雨前茶”。其次大佛龙井的采摘也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般一公斤极品明前大佛龙井,需要采摘至少八万个细嫩芽叶,故极为名贵。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2厘米。

2、鲜叶摊放:采回的鲜叶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为1厘米左右。经2小时以上摊放后,使部分水份挥发,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使炒制的大佛龙井外形光洁,色泽翠绿。提高茶叶品质高级大佛龙井的炒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时还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制茶师,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大佛龙井。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内操作,劳动强度甚大。

3、杀青(又称青锅):即杀青和初步成型的过程。当锅温达80~100°C时,涂抹少许植物油脂于锅内,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式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成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即起锅,历时12~15分钟。

4、回潮:杀青后,放于阴凉处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筛去茶末、簸去碎片,历时约40~60分钟。

5、辉锅:回潮后的茶叶倒入锅中,进一步整形炒干,完成定型。通常是四锅青锅叶合为一锅辉,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C,历时20~25分钟,锅温分低、高、低三个过程,手式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其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

6、分筛:用筛子把茶叶分筛。簸去黄片,筛去茶末,使成品大小均匀。

7、挺长头:把筛出的大一点的茶叶再一次放入锅中,将其挺直,历时约5~10分钟。

8、归堆:将成品分包成0。5公斤一包,分开保存。

9、收灰:炒制好的大佛龙井极易受潮变质,须将归堆后的成品茶,放入底层铺有块状石灰(未吸潮风化的石灰)的缸中加盖密封封存一星期左右,大佛龙井的香气更加清香馥郁,滋味更加鲜醇爽口。经此处理后的大佛龙井,在室温干燥环境中保存一年仍能保持“色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经过以上工序炒制的大佛龙井,形状扁平光滑;色泽嫩黄似糙米色;汤色碧绿清莹;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又较好地保持了天然营养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千岛湖茶叶混入龙井村变“正宗”价格翻倍涨

紫砂壶泡茶保持茶叶的色、香、味茶色香味皆蕴

大佛龙井的传说

龙井的历史渊源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龙井茶名声远播。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区视察、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振,名扬天下。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茶诗为证

大文豪苏东坡的《白云茶》赞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元代茶人虞伯生在《游龙井》中写道“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莆中,余香不闻嗅,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明代诗人高应冕著有《龙井试茶》:“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清代诗人龚翔麟有《虎跑泉》道:旋买龙井茶,来试虎跑泉。松下竹风炉,活火手自煎。老谦三味法,可惜无人传。坐龙井烹茶偶成-乾隆。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龙井采摘的三大特点,简述龙井采摘、制作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1克绿茶=112颗芽头。一次采摘一个芽头,1斤绿茶=500克,112=56000颗芽头。一泡3克茶需要这双手在枝头上采摘336次,一斤茶需要采摘56000次。一斤好的绿茶5万到9万颗芽头,那龙井茶作为绿茶在中的精品,对于采摘有哪些特点呢?具体如下!

龙井茶的采摘特点

1、以嫩为佳

鲜叶嫩匀度是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西湖龙井以采摘茶叶的嫩度不同分为“莲心”、“旗枪”、“雀舌”。根据西湖龙井茶对嫩度和品质的要求,分季采摘的标准是:春茶一般按一芽一叶的标准开采。“清明”前后是采特、高级茶的原料。“谷雨”前后至“立夏”前采一、二叶或幼嫩的对夹一、二叶,是高、中级茶的原料。

鲜叶分级标准是:特级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间夹角小,芽叶长度为2~3厘米;1~2级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芽叶长度基本相等,长度为2.5~3.5厘米;3~4级为一芽二、三叶(三叶初展),叶长于芽,长度为3~3.9厘米;5~6级为一芽二三叶,长度为3.9~5厘米。

2、以早为贵

西湖茶区通常以清明前后采的龙井茶品质最好,称明前茶,谷雨前采的茶品质亦佳,称为雨前茶。明前茶最为上品,清明谷雨后采的茶居普通茶。为保证龙井茶的优异品质,必须做到偏早嫩采,一般春茶在3月下旬茶叶刚吐露几个嫩尖时开采,即一芽一叶开采,每天或隔天采一次,到立夏前结束。

3、留叶采摘

西湖茶区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推行春茶、秋茶留鱼叶,夏茶留一叶采和采顶留侧、采高留抵等不同采摘方法,妥善地解决了茶树“采与养”的矛盾,是保证当年增产与持续稳定高产的重要措施。

根据西湖龙井茶区的气候特点,一般夏茶期平均气温在20~25℃之间,雨量占全年的40%,是茶树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时期,光合作用的有效值比春秋茶留叶要大,而且叶面积、叶厚度都比春秋茶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对促进新梢生长有利,而且夏梢生长快、节间长,留养容易,有利于秋茶增产与延长全年采摘期。

龙井茶的制作工艺

1、鲜叶摊放

“摊放”是炒制西湖龙井茶不可轻视的一道重要工序。茶鲜叶会在摊放过程中内质发生一系列有利于西湖龙井茶品质形成的理化反应。如减少青草气、水分蒸发、叶子柔软利于做形、减少苦涩使茶汤甘醇鲜美。

2、青锅

西湖龙井茶的“青锅”目的是杀死酶的活性,散失水分,初步整形做色,为接下来的“辉锅”打基础。每次“青锅”时投叶量一般越是特级茶越投放量少,级别低些的茶投放量相应增加,一般是100克~150克,稍低档的茶一般是150克~200克。

3、回潮

青锅炒好后的茶叶称为“二青叶”。目的在使芽、叶、茎各部分水分重新均匀分布,以便做形,减少断碎,保持芽锋,有利于成品茶色泽和干度一致。

4、二青叶分筛

尽管茶采摘要求精细,但难免由于茶叶生长的不一致性、芽叶大小不够均整,再加上“青锅”阶段会有茶叶断碎,因此二青叶分筛能更好的使茶叶分档,多是分为两档或大中小三档。

5、辉锅

西湖龙井茶的炒“辉锅”,是整个茶的炒制技术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茶友们在源头见到西湖龙井茶炒制时杀青锅时多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而“辉锅”阶段目前基本还全是手工的原因。

6、干茶分筛

“分筛”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茶叶质量。而目前大多茶商、炒制卖茶师傅也把它省略了,节省时间、减少损耗、快速销售变现。炒好的干茶经过摊晾,用等级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3~4档不同茶。

7、挺长头

目的是进一步整形、达到干燥程度及统一色泽。特、高级别茶中要挺筛头,中、下级别的茶一般中筛茶也要挺,三筛(底筛)人基本没有见到挺的

8、归堆

一般多是连续几日炒制后,将同一等级的茶归堆后的干茶拌均匀,即“匀堆”后才是炒制完成的成品茶,即“商品茶”。

9、收灰

把成品茶放在专用的贮存缸或铁桶内,用茶叶与生石灰之比为5:1的比例,把生石灰用棉纸、牛皮纸两层包住,外面再套上棉布袋,放于茶缸或茶铁桶中间,此为“收灰”工序。

综上所述,龙井茶作为优质的绿茶,在各方面肯定都是要求比较严格的。且每一类经典名优绿茶,都有相对应的最高等级的采摘标准。不同的绿茶品种有着不同的原料等级要求。

龙井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


龙井茶是中国著名绿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除了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两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

龙井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

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华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龙井茶的发展历史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在清代,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民国期间,著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2014年4月3日,2014年西湖龙井明前茶拍卖会在杭州举行。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管理协会将对全国各地的西湖龙井茶专卖店实行授牌许可。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西湖龙井历史茶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西湖龙井历史茶韵》,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龙井大家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对于西湖龙井的了解,只知道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且西湖龙井口感清新,令人心旷神怡,因此也让很多人所向往,但其实,我们品尝一种茶,不能只是说知道这款茶叶好喝,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这款茶叶背后的蕴意,那么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关于西湖龙井历史茶韵。

茶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外,茶就是很多高管贵族招待客人的第一选择,而到了现在,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不断的提升,但是对于茶叶的尊重,仍旧是没有减少分毫,茶叶即使到了现代,也依旧是占有很重的位置,那么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关于西湖龙井历史茶韵吧。

西湖龙井历史茶韵,我们总说茶如人生,品一盏茶,正如看一场人生,但实际上,品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品尝这款茶叶的口感,更重要的,我们还在怀念历史,感叹美好,西湖龙井在我国能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又有谁知道,西湖龙井能够发展到如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又是经历了多少,才换来了如今的尊崇。

对于西湖龙井,确实是让很多人心向往之,但是饮用西湖龙井,不能只是单纯的认为西湖龙井好喝,所以才饮用,而是应该秉持着一种尊重,一种爱护,一种传承的心,去真正体会西龙井龙井背后的蕴意。

西湖龙井其实与元,后来经过明代、清代之后,西湖龙井才可谓是真正的发展起来,而直到现代,西湖龙井更是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一跃成为了我国招待贵宾的最好选择,而西湖龙井在我国的分布主要是集中在浙江杭州一带,并且其主要生产地分别狮、龙、云、虎、梅这五个地方,此外,西湖龙井口感清新,茶香馥郁持久,因此才深受众多茶客的喜爱。

不过相较于这些,西湖龙井的历史传说才更是让人百听不厌,传闻中,乾隆多次下江南,只是为了能够品尝到真正的西湖龙井,诗人陆羽对于西湖龙井也是百般喜爱,而除此之外,自古以来,还有不少的文人墨客都为西湖龙井留下了千古名句,这些都是西湖龙井不断发展而带来的结果。

总而言之,西湖龙井历史茶韵,只有我们真正体会一遍,才能够知晓这其中所蕴藏的含义,如今的西湖龙井,早已不是以前的龙井,现在的龙井,才可谓是真正的被世人所传承,所尊重,所推崇,才真正成为了一款货真价实的国茶。

关于本文《西湖龙井历史茶韵》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如何制作龙井茶?酿造过程中的四个注意事项


如何制作龙井茶?

1.水质选择

水质会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古人曾云& ldquo茶是由水制成的,八分之一是水,十分之一是水。八分之一的水,十分之一的茶,只有八分之一的茶-& rdquo;。水质对茶汤的味道非常重要,颜色和香气次之。即使你用稍差一点的水沏乌龙茶,你也会觉得不能马上喝。

2.泡茶的水温

古人对泡茶的水温非常重视,尤其是西湖龙井茶饼和圆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总而言之,沸水需要很快煮沸,现在煮沸和起泡是合适的。老水和嫩水是禁忌。水温通过影响茶叶成分的溶解程度来影响茶汤的味道和香气。

西湖龙井茶冲泡水温:85-95℃沸水(开水不能立即煮沸。冲泡前,最好将汤冷却,即在冲泡前将其放入储水罐中一会儿)

3、茶的量

茶的数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取决于茶具的大小、茶的类型和每个人的喜好。一般来说,冲泡西湖龙井茶时茶与水的比例约为1: 50 ~ 60。根据严格的茶叶评价,西湖龙井茶是用150毫升水冲泡3克茶叶。茶的用量主要影响口味,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习惯。初学者可以尝试不同的剂量来找到他们最喜欢的茶浓度。

4.茶具的选择

在玻璃杯中冲泡可以观察到茶在水中慢慢伸展、游泳和变化。酿造后,芽尖冲到水面,直立悬挂,然后慢慢下沉,像一片金色长矛的森林一样拔地而起。君山最好的银针可以升降三次,非常精彩。因此,大多数茶馆都用玻璃杯沏西湖龙茶。

古人过去常常建造碗。与玻璃相比,带盖碗隔热性能更好。一般来说,紧弦绿茶是酿造的,如西湖龙井茶。好的白瓷能充分衬托出茶汤的浅绿色和鲜艳的颜色,盖碗更加优雅,触感是玻璃无法比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