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苦不涩不是茶”

发布时间 : 2019-11-13
素茶是不是绿茶 哪些茶不是寒性的 什么茶叶不苦

素茶是不是绿茶。

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尝苦涩,而是在品尝茶带来的回甘生津,体验茶汤对味蕾的冲击。茶的回甘生津是源于茶的苦涩。

一、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其茶汤滋味构成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氨基酸,具有鲜爽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也称咖啡因,具有苦味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茶多酚中的主要成分儿茶素也称茶单宁,具有苦、涩味及收敛性,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二、茶汤苦涩与回甘生津的味觉转化解释

茶汤的苦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咖啡因和茶单宁。茶汤的涩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茶单宁。

咖啡因的苦是不会长留舌本、很快就能化掉,这种苦味是“回甘”的基础。当呈苦味物质不再长留舌本,化掉时就可导致味感改变出现味感“错觉”呈现回甘。这种错觉应该是一种人的本能需求反映,好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作用减缓,使这种本能错觉停留在了口腔舌本。我们经常听说的“茶毒,喝了上瘾”就是此因由。

茶汤的涩感是因为茶汤含有茶单宁成份,茶单宁具有收敛作用,能使口腔单细胞菌类的蛋白质凝固,进而使口腔局部肌肉收敛。当茶单宁苦涩味化掉时收敛性转化,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就呈现生津的感觉。

如果茶单宁的收敛性过强,浓烈的涩对味蕾刺激性很强,会长留舌本让人反感,经常涩伴随着苦让人难受,这种苦涩主要是茶叶加工过程的不当形成的,这种苦涩对茶来讲就是一种很大的缺陷。而咖啡因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茶汤中茶单宁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我们经常听说的“茶会醒神和破睡”就此因由。

三、茶汤的口感与个人品评的差异

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就导致了整体口感的差异。

而茶汤的苦涩与回甘、生津是相生相伴的,就有如五行之说中的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我们喝茶是无从判定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更无从判定这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应当遵循的比例,个人有一个口感感官评定:如果入口有苦,苦要个人口感可以接受,并且苦不长留舌本能够化掉后回甘;如果入口有涩,涩不可上腭不可挂齿不可黏唇,并且涩不长留舌本能够转化后生津。

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口感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感受,是个人味觉、嗅觉、触觉对茶汤产生的各种刺激所形成的综合的主观感受。所以茶也因人而异。

好茶是茶汤的鲜爽本韵浓烈盖住茶汤的苦涩,并且苦涩在还无知无觉中已转化。但这种无知无觉在于人的主观感受,我们经常听说的“好茶是要有缘分的”就此因由。

Cy316.com延伸阅读

“不苦不涩不是茶”,是不是忽悠?!


很多人介绍选购茶叶的方法是:外看形、内看汤、最后看叶底,这个方法固然不错,它是在专家们评审茶叶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可谓千锤百炼了。但是作为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有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一泡法”:利用茶庄的品尝茶叶,进行一泡到底的残酷试验,合格者选购之。

好茶有很多标准:外贸部门有外贸出口标准、技术监督部门有检验检疫标准、农业部门有生产制作标准、茶叶协会和茶人组织有审评标准,各种标准侧重点不同,反映出各自行业特征。作为普通消费者,茶叶外形、汤色、叶底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尤其要选购物美价廉的好茶叶时,我们不得不“牺牲”掉一些外在的东西:譬如外形、汤色、叶底等等。因为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滋味。

我们认为的好茶,其滋味应该是不怎么苦涩的,从经济角度看最好是耐浸泡的。要检验是否耐浸泡,不苦涩,“一泡法”就是检验茶叶好坏的绝招。方法是:取3g茶叶(大约把盖碗的底铺平),放置到容量为150CC的普通茶碗里浸泡,大约5-10分钟后你尝茶汤,看看茶汤的苦涩你接受得了吗?如果是香气高昂饱满、滋味醇厚、不苦涩、回甘好、价格合适的话,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下手吧!

在茶汤的许多成分中,苦涩是最要不得的东西,苦涩常常表现出茶叶种植环境不良、管理不善、农药化肥过多、加工不到位等等生产过程中的失败。如果苦涩难当,还花钱买来干嘛?至于“外形的完整与否,颜色的鲜艳与否,香气的高低与纯异,滋味的鲜爽与韵味”等等,那都是专家们的审评标准,作为普通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鉴定,我们自己的嘴巴就是检验茶叶好坏的唯一标准。一些茶庄喜欢用这些专业术语来迷惑消费者,讲得天花乱坠,却忽略了最关键的苦涩口感,还强辩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大家都知道,好茶是不怎么苦涩的。

选购乌龙茶时,茶商们试茶通常是抓一大把茶叶(8-10g),将盖杯塞满,这当然是商家的瞒天过海之术,为的是快速冲泡出茶汤,在滚烫的茶汤中,掩盖了茶叶的许多缺陷。所以,今后买茶试茶时,你可以依照“一泡法”进行检验。然后取一支小汤匙,拔开茶叶看汤色如何,如果浑浊,就是炒青不足;淡薄,则是茶叶嫩采和发酵不足。

若炒得过火,则叶片焦黄碎裂。好的茶汤,汤色明亮浓稠,依品种及制法不同,由淡黄、蜜黄到金黄都显得鲜艳可爱。

把汤匙拿起来闻,注意不要有草青味,好茶即使茶汤冷却,香气依然存在。茶汤含在嘴里,仔细分辨老板所言的“清香”是不是萎调不足的草青味,草青味是当前乌龙茶制程不够严谨所造成的,有草青味的茶,一旦增大投茶量,再稍加久浸,必然滋味苦涩,汤色变深。总之,购茶选茶的原则是少投叶,多冲水,长浸泡,这样茶叶的优缺点就充分呈现,一览无遗。

我们经常看见外形很漂亮的茶叶,叶底也很不错,可喝起来口感不好,苦涩不堪,喉咙被刺卡住了一样,甚至会在喉咙里造成像肥皂泡沫一样的感觉,严重的还会出现口渴,肚疼等不适的感觉,这些现象都说明,外形、汤色、叶底最终都保不住,只有亲口尝一尝,才知道茶的真正滋味。

提倡健康饮茶,饮用新鲜的茶叶,饮用香甜可口的茶,尽量选购经久浸泡不那么苦涩的茶。我们国家的茶叶品种很多,不一定要喝一种茶,换个品种尝一尝,绿茶、红茶、白茶、花茶、黑茶、黄茶、青茶等,在其他茶品中,不乏质优价廉、茶香飘逸、韵味持久的品种,或许你会找到更加适合你口味的茶品。

不苦不涩不是茶,是真的吗?


杯小茶曾和几个好友一起喝茶聊天,泡了一个高山乌龙,香气高扬,口感鲜爽,久泡都不苦涩。

有个朋友说:这茶不苦,又香又滑,好喝!

另一个朋友却说:没有茶味啊,不苦不涩还能叫茶吗?

细想一下,好像是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茶的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还有说茶要苦涩,才能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真相如何呢?

1、茶为什么会苦涩?

其实,茶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分,有苦的、涩的、香的、甜的、鲜的等等,不是单单只喝一个味道,而是喝他们的组合。

种茶人和制茶师傅,千百年来磨练技艺,其实都是在味道上下功夫,让这些味道以一个合适的比例呈现在我们的嘴巴里。

让愉悦的味道多一些(更甜、更香),让不好的味道少一些(少苦,少涩)。

不过苦涩味是茶中一定会有的,因为我们需要的最主体物质茶多酚,就是涩味的,它占到了茶叶内含物的30%。此外还有苦味的咖啡碱、茶叶碱、花青素、茶皂素......

所以“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苦涩味往往还伴随着茶汤的浓郁醇厚,如果没有这些成分,茶就会十分寡淡。

2、茶苦涩,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喝?

就和做菜一样,好的用料往往是一个配方,不同味道之间以黄金比例搭配,就能融合成特别棒的口感。

茶也是,其中鲜甜味的氨基酸能够让茶的苦涩味降低,还有其它多种味道的物质和苦味相互融合,会让茶有鲜爽甘甜的口感。

品茶小贴士

在茶叶科学研究中,评判一个茶的质量,常用的一个指标叫“酚氨比”,也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数值在某个范围内是正常,如果超过则说明苦涩过多,如果低于则可能滋味淡薄。

所以好茶并不是毫无苦味,而是其它的鲜甜味道让苦涩没那么明显了,而且苦涩伴随的茶汤醇厚感、浓郁感还在。

同时苦涩的刺激之下,口腔的唾液腺会分泌唾液,带来甜感,这就是生津回甘。

一句话:

苦涩味必不可少,但好茶往往将它隐藏得很好,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

也许这就是年轻人较少喝茶的原因吧,第一次喝茶,或者喝一口饮茶多年的父母喝的那壶茶,总觉得很苦涩。

直到多年之后,才发现茶有这么多的讲究,原先觉得“茶就是苦的”,慢慢转变成“茶可以很甜”。

3、苦味的规律

茶中的各种味道,会因为茶树的生长环境而发生变化。一般气温较低,光照较弱的时候,茶的苦涩物质少,鲜甜物质多。

相反气温较高,光照强的时候,苦涩物质会变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更多人爱喝春茶,因为在春季,茶叶香气高,更甘甜爽口,苦涩度低。

高山的环境也是,多云雾,让阳光更柔和。气温比山下低,而且温差大,积累了更多的鲜甜物质,苦涩感也就少了。

先前杯小茶泡给朋友们喝的高山乌龙,正因如此,显得茶汤饱满,却很少苦涩,又香又甜,符合“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规律。

4、什么是正常的茶味?

需要强调的是,茶的苦涩味我们也要学会分辨好坏。

一个原则,茶可以苦,但不可一直停留在口腔化不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成甘甜,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有的茶因为品种特性,本身就比较苦,比如普洱生茶、客家炒绿等等,但品质较高的也都是入口苦涩刺激,随后源源不断生津回甘。

如果苦涩度高,又喝不出甜味和香味,口腔和喉咙发紧,久久不散,那就说明茶的质量一般了。

杯小茶说

有人常说,茶要有茶味,这苦涩味就是茶味最主体的味道。

好茶很多都是把苦涩味隐藏的很好,又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就像武功高强的人往往内力深厚,这样形容也许最为恰当吧。

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与茶品质有何关系?如何有什么


没有人真正喜欢苦涩味,但又有句老话说,“不苦不涩不是茶”,意思是没有苦涩味的茶不是什么好茶。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茶里面必须有苦涩味吗?

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解读一下,苦涩味对茶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茶是由什么味道构成的?

一杯茶的整体滋味,主要是由苦、涩、鲜、甜构成的。

1、苦味

主要由茶多酚、咖啡碱构成茶汤的苦味,苦味是所有的茶都不可缺少的滋味,如果没有苦味,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2、涩味

涩味是口腔中感到干燥、收敛的一种感觉。苦味、涩味共同形成了茶汤的浓度、刺激性。

3、鲜味

类似味精的鲜爽味,主要有茶中的氨基酸构成。鲜味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嫩茶的鲜味尤其明显。

4、甜味

主要由茶中的氨基酸、糖类物质构成。在刚入口或咽下之后都可能会感受到甜味。

茶如果不苦,便会觉得淡;

茶如果不涩,便会觉得弱;

茶如果不鲜,便会觉得闷;

茶如果不甜,便会不好喝。

没有人天生喜欢苦涩味,而鲜甜味是人人都喜欢的。苦涩与鲜甜的平衡是茶最让人着迷的因素之一。苦、涩、鲜、甜这几种味道,一个也不能少。

二、苦涩与品质有没有必然联系?

1、有的茶叶使用的原料粗老,内含物质少,喝起来粗淡无味。这样的茶滋味淡薄,没有茶味,难道你能说不苦涩的茶就是好茶吗?

2、有的原料细嫩、做工精良的优质红茶,喝起来也主要以类似蜂蜜的甜味为主,几乎没有苦涩感,难道你能说不苦涩就不是好茶吗?

3、有的海拔较低的台地茶,加之制作工艺粗糙,可能会出现浓重的苦涩味,让人难以入口,难道你能说有苦涩味的才是好茶吗?

总而言之,有没有苦涩味,苦涩味是淡还是浓,与茶叶的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喝到嘴里的茶味,其实是苦、涩、鲜、甜共同作用的结果。

感受茶汤的苦涩味,主要就是看苦涩在茶汤中是否协调,在增强茶味的基础上,又不会长时间占领口腔。苦涩能够慢慢化开,苦中有甜,先苦后甜,方是好茶。

其实茶的品质好坏与否,绝不是单一的标准就可以决定的,一定要从色、香、味、形全面鉴别。

“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到底是何种意思?


没有人真正喜欢苦涩味,但又有句老话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茶里面必须有苦涩味吗?这句话能和茶对等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句“不苦不涩不是茶”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茶由哪些味道组成

一杯茶的整体滋味,主要是由苦、涩、鲜、甜构成的。

●苦味

主要由茶多酚、咖啡碱构成茶汤的苦味,苦味是所有的茶都不可缺少的滋味,如果没有苦味,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涩味

涩味是口腔中感到干燥、收敛的一种感觉。苦味、涩味共同形成了茶汤的浓度、刺激性。

●鲜味

类似味精的鲜爽味,主要有茶中的氨基酸构成。鲜味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嫩茶的鲜味尤其明显。

●甜味

主要由茶中的氨基酸、糖类物质构成。在刚入口或咽下之后都可能会感受到甜味。

没有人天生喜欢苦涩味,而鲜甜味是人人都喜欢的。苦涩与鲜甜的平衡是茶最让人着迷的因素之一。苦、涩、鲜、甜这几种味道,一个也不能少。

茶的苦涩和品质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的茶叶使用的原料粗老,内含物质少,喝起来粗淡无味。这样的茶滋味淡薄,没有茶味,的确印证了“不苦不涩不是茶”这句话。

但这句话又不完全正确。比方说一些高海拔茶树的鲜嫩芽头做的绿茶,只要是正确的冲泡方法,喝起来鲜甜甘爽,一点苦涩味也没有;再比方说一些优质的红茶,喝起来也主要以类似蜂蜜的甜味为主,几乎没有苦涩感。再比如,岩茶采小开面嫩一些,虽有苦涩感,品质好的会化为甘甜,而且滋味确更浓,让人更为喜爱。

而一些有明显苦涩味的茶可能是品质较次。比如一些台地茶,加之制作工艺不够精良,可能会出现浓重的苦涩味,让人难以入口,饮后舌头和整个口腔都很不舒服。

总而言之,有没有苦涩味,苦涩味是淡还是浓,与茶叶的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喝起来有无苦涩味的几种情况

人喝到嘴里的茶味,其实是苦、涩、鲜、甜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茶喝起来没有苦涩味:

1、可能是有一定的苦涩物质,但被鲜甜味盖住了,没有明显的先苦后甜的感觉;

2、可能是茶中各种物质都很淡薄,喝起来没什么味。

如果茶喝起来苦涩:

1、可能是入口感觉到苦涩,同时鲜爽感也充满口腔,茶汤一咽下去,一股甜味就从喉底涌上来,苦涩感慢慢化开,取而代之的是甘甜的回味;

2、可能是苦涩到底,整个口腔、喉咙都感觉干涩,更不会有什么回甘生津。

感受茶汤的苦涩味,主要就是看苦涩在茶汤中是否协调,在增强茶味的基础上,又不会长时间占领口腔。苦涩能够慢慢化开,苦中有甜,先苦后甜,方是好茶。

茶叶为什么是苦涩的?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吗?


茶叶很多都是苦涩的,常听人说不苦不涩不是茶,那么,茶叶为什么是苦涩的呢,茶叶真的只有苦涩的才是好茶吗?事实并不是这样子的,真正的好茶是有收敛性的,能将苦涩转化为甘甜。

茶叶味苦,与茶叶成分有关。主导茶叶苦涩味的物质有茶多酚和生物碱两大类。其中,多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而儿茶素中以酯型儿茶素为主,约占70%,是影响茶叶苦涩味的主要成分。生物碱中以咖啡碱为主,含量约为2%-4%是影响茶叶苦味的主要物质。

茶叶成分影响茶叶口感

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有茶叶品种、季节、生长环境、管理等方面,造成成品茶叶苦涩的也可能是加工环节出了问题。

总之,茶是有苦涩味的没错,但是好的茶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很快将茶的苦涩转化成淡淡的甘甜,即回甘。转化的越快,茶就越好,如果苦涩味一直停留在口腔,不能转化为甘甜,那么茶叶的品质很可能是不好的,苦味较重的茶叶一般品质较差。

所以,小编在这里提醒茶友们,千万不要被“不苦不涩不是茶”给骗了。

不苦不涩不是茶?喝了这么多年的茶你有没有被蒙骗?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觉得茶叶太苦,那说明你还不够成熟。

其实这只是一种玩笑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什么味道因人而异。

有的人就是不喜欢茶的苦涩,那建议这样的朋友可以尝试从熟普开始喝,因为普洱熟茶基本是没有苦味的。

为什么同是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带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呢?

下面就带大家看看生普熟和普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来可以给各位茶友增加一点茶桌上的谈资,二来茶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1.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

普洱茶作为六大茶类之外的一种再加工特种茶,因原料和制作工艺的特殊性而成为一种风味独特的茶。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直接压成饼、沱、砖,称为生饼、生沱、生砖。不压制的就叫毛茶。

云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日凋(晒青)再经过人工渥堆最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

2.普洱生熟茶的制作工艺分别是什么?

生普洱茶传统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晒干,后压制成各种紧压茶。

一般的茶厂只要保证原料的品质便能将各茶山的茶菁按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拼配。

熟普洱茶的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压制成品---干燥脱水。

普洱熟茶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是极高的,除温度湿度要求外,它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熟普洱茶的工艺技术是茶厂的核心机密。

3.如何区分生熟普洱茶?

外观:看干茶可以发现,生普洱年限10年以下颜色是墨绿色,熟普洱是深褐色。

气味:还未冲泡时,拿点干茶闻一闻,生普洱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而熟普洱闻起来有股陈香味。

汤色:生普洱汤色是桔黄色,熟普洱是褐红色、暗栗色。

口感:生茶的味道和绿茶很相似,有苦涩味,但是清香,生津回甘好;

而熟茶的滋味是醇和,甘滑柔顺,绵甜爽口,好的熟普喝着会有一种米汤感。

4.如何确定自己适合喝生普还是熟普?

作为一种植物的叶子,茶叶在未经加工时是寒性的,有降火清热的功效。

普洱生茶未经渥堆发酵,茶性未发生太大变化,自然是凉性(寒性)的,特别是新生茶。

而经过渥堆发酵工艺的熟普则变得更加的温润平和,少了寒凉的特性,新熟普喝了甚至还会有点上火呢。

所以如果是体质虚寒或者是胃不好的茶友,应多喝熟茶。

而容易上火或者偏热体质的茶友,可以多喝生普降火。

但是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生普的寒性会慢慢隐去,熟普也更加的温和,所以存放时间较长的老生茶和老熟茶几乎适合任何人饮用。

如何理解喝茶和品茶?如何怎么?


喝茶和品茶的区别

喝茶就是为了解渴,或者尝点甜头;品茶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不是生理需要。

品茶,有色,香,形,味,4个方法,舌头各部位的味蕾的感受不一样,如舌尖最易为甜味所兴奋,舌的两侧前部最易感觉咸味,两侧后部易感受酸味,舌心对鲜味最敏感,舌头近根部位易辨别苦味,所以,茶汤入口后,不要立即下咽,而要在口腔中停留,使各部位充分感受到茶中的甜、酸、鲜、苦、涩五味,才能充分欣赏茶汤的美妙滋味,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浓烈,有的清和,有的鲜爽,有的醇厚,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观色:主要是观察茶汤的颜色和茶叶的形态,茶叶冲泡后,形状发生变化,几乎恢复到自然状态,汤色也由浅转深,晶莹清澈,即使同类茶叶因年份的不同,其颜色也各具特色,观赏普洱茶汤色变化是种享受,饮用之前先将茶汤审视一番,好好欣赏一下。

闻香:观色之后,就要在公道杯嗅闻茶汤散发出来的香气,好茶的香气是自然、纯正的,闻之沁人心脾,且令人陶醉,低劣的茶叶一般香气不高,不够纯正,有的还有股烟焦味和青草味,甚至夹杂异味,茶叶的香气是由多种芳香物质综合组成的,嗅闻茶香须细心品尝,认真辨认,方能领略其中的韵味。

辨形:是观察茶叶在冲泡后的形状变化,茶经水浸泡后逐渐恢复了鲜叶的原始形状,普洱因茶种、茶区、树龄不同,所展露出的叶片形状也不一样,从叶片辨别中找寻茶源地,从仓储转化了解茶叶变化,从叶片变化过程观赏中享受无穷乐趣。

品味:嗅闻茶汤的香气之后,就可品尝茶汤的滋味,与茶的香气一样,茶的滋味也是非常复杂多样.初入口后,很快就舌底生津,韵味无穷。这是茶叶的化学元素刺激口腔各部位感觉器官的作用。

原来茶叶发酵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发酵


说起茶叶,大家常常说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这跟我们常见的发酵食品酸奶、葡萄酒、食醋等,是同一个发酵吗?他们有什么样的不同?

一起了解一下茶叶的发酵。

什么是发酵

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

发酵现象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了解它的本质却是近200年来的事。微生物生理学严格定义的发酵:有机物被生物体氧化降解成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统称为生物氧化。

工业生产上定义的发酵——工业发酵

工业生产上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均称为发酵,比如啤酒酿造、味精生产等。

食品中的发酵: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

茶叶的发酵——生物氧化

人们常说,中国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的不同以及综合制法,分为六大茶类。但这里的发酵一词,在中国茶叶的惯用语境中,则与上述微生物发酵全然不同。

在茶叶中,同一片绿叶是通过控制生物氧化而被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一过程也被错误地称作发酵。

这一过程更像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也许更应该被称作生物氧化。茶叶的生物氧化是细胞壁破损后,存在于细胞壁中的氧化酶类促进儿茶素类进行的一系列的氧化过程。

在茶叶的细胞里,儿茶素类存在于细胞液中,而氧化酶主要则存在于细胞壁中,而非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所以需要使细胞壁破损。

这也自然解释了发酵茶需要揉捻的原因。根据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也就区分了全发酵、半发酵、轻发酵。

在红茶中,多酚类氧化程度很高,则称之全发酵;乌龙茶中多酚类的氧化程度约一半左右,则被称为半发酵。

例如在红茶加工中,发酵目的是使叶子中所含儿茶素氧化。叶色由绿色转变成铜红色,生成红茶特有的颜色。茶叶液胞膜受损伤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逐步被氧化,同时由于儿茶素氧化,使叶子中一部分物质进行化学作用,生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由于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和制法丰富多彩,品质形成的界定各有不同,在有些茶叶的制作和品质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除自身酶促反应的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外,有些环节也会有微生物也会参与。

例如,普洱茶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除酶促作用外,也有微生物的参与。

经分离研究,主要的微生物有黑曲霉、米曲霉、棒曲霉、灰绿曲霉、根霉、乳酸菌及酵母菌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和生物氧化意义上的发酵,否则,概念上的含混不清,容易导致大家对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的误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