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艺起源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功夫茶具 自动功夫茶具 功夫茶怎么洗茶

功夫茶具。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那么功夫茶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爲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着·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着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穫得苏轼讚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歷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塬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塬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爲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爲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着.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爲精致。鑪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叁寸,以细白泥爲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鑪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爲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隻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歷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塬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爲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爲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爲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爲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爲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叁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爲普遍;叁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爲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爲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叁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精选阅读

潮州功夫茶及其茶艺


潮州功夫茶及其茶艺

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丁俊之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教 授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我们一提到功夫茶,总要举潮汕功夫茶(或称潮州功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功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①。潮汕地区品茶习俗被视为功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璨和中国的精博。“中国在潮汕”绝非虚言。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少有的。潮汕功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是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

何谓潮汕功夫茶?可以从功夫茶名称的来历,功夫茶品饮程式溯源、潮汕人饮茶的历史来解释。

由于独特的大自然宜茶环境,茶农在这里培植茶树、采摘鲜叶、制作香茗,集山川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潮州凤凰山(按:有些人误以为凤凰山是一座山,其实“凤凰山”是由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层峦耸翠,巍然上接重霄;群峰叠峙,岩岫常带烟霞。重重迭迭的青峰翠岭,巍然屹立,主峰和次峰,毗邻对峙,云雾缭绕于山腰和岩洞之间。凤凰山古称翔凤山。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新定九域志 古迹 卷九 潮州》载:“凤凰山,《南越志》为翔凤山。”唐《元和群县图志》载:“凤凰山,在海阳县北一百四十里。”凤凰山自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潮州凤凰山孕育出一种奇异的茶树品种-----凤凰水仙。从水仙茶种群体中,经过数十年的精细培植,观察挑选,培育出凤凰单丛茶树。茶树鲜叶经过精湛制作的凤凰单丛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嫩,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冲泡后芬香持久,具有酽香以及袭人的天然香;滋味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绿叶红镶边的叶底;并具有特殊的山韵;饮后回甘力强;耐冲泡,八泡有馀香,还具有隔夜不馊的特点。

何谓单丛茶?单丛茶属乌龙茶类,其含义为单栽培,单株采摘,单独制造,单独投售。它有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宋朝《潮州府志》记载:“凤凰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至今投产的古茶树有“宋种古单丛,”“凤凰八仙单丛”等。“茶王”是单丛茶中的极品,市场售价一万元上下每斤。

凤凰单丛茶树有“不嫁的特性”,由于土壤、气候的关系,移种外地的凤凰单丛鲜叶所制作的茶叶,难免因品种变异而出现品味差别。所以,凤凰山所产的单丛是最正宗的。

清代乾隆嘉庆以来,潮汕人在饮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能够充分显示单丛茶酽香特色的小壶小杯,热汤厚味的品饮程式。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潮汕功夫茶”就是由精细制作的“凤凰单丛茶”,采用精美茶具和精心的品饮程式的指称。

我们常常在报刊上看见“工夫茶”和“功夫茶”一词的混用现象。

据辞书,“工夫”条目释曰:“同功夫。”而“功夫”条目也释曰“也作‘工夫’”。有的辞书干脆把两词放在一起,以“工夫”“功夫”列为一条。

至于“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辞源》里,均列出专条。“工夫茶”条注:“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也作“功夫茶”。查“功夫茶条说:‘工夫茶’。可见,“工夫茶”和“功夫茶”两种用法都没有错。古往今来,“工夫”和“功”;“工夫茶”和“功夫茶”;两词混用用现象比比皆是,处处可恰。④

仔细琢磨,严格细究,仍有区别,有分寸, 一般说,“工夫”和“工夫茶”泛指费时间、费精力之义;而“功夫”和“功夫茶”则不仅指费时间、费精力,而且更体现技艺、功力、素养、造诣等方面的因素,实际上是对功夫名优茶的褒扬,赋以“功夫茶”的规范称呼有别于一般制作的“工夫茶”,而并非“咬文嚼字”了。

潮汕人酷爱饮茶,潮汕地区人均消费茶叶量1600克以上,居全国各省地区市之首。在潮汕城乡,饭后空闲、工作之余,人们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工夫茶,欢聚家常,交朋结友,对客人示敬,气氛融洽亲切。、茶艺在潮汕地区的普及和深化是全国罕见的。

潮汕地区饮茶虽很普及,然而在中小城市里却几乎没有茶艺馆。潮州市这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只见到一家由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开的一间颇具规模的“名茶馆”,主要这国内外游客品尝凤凰单丛名茶提供服务。对于潮汕人来说,茶艺馆就在自己家里。

凤凰单丛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产制技术精益求精,在1986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总分99.85的优异成绩夺得桂冠。凤凰单丛名茶具有特殊的酽香茶味,还培育出多种带有天然花香、果香,如桂花香、蜜兰香、芝兰香、玉兰香、米兰香、黄栀香、杏仁香、肉桂香、柚子香、茉莉花香等十种,堪称“异彩缤纷,举世无双。”无怪乎日本丰茗事长、爱知县大学教授、“中国茶业通”松下智盛赞凤凰单丛茶为中国的“国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品尝了凤凰单丛茶后对周恩来总理说:此茶“比美国花旗参还要提神。”

其实,凤凰单丛茶不仅能“提神”,而且能“养神”,这主要是凤凰单丛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等丰富内含物的综合作用,既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又能起到消除疲劳,提高思维的养神功能。

饶平县生产一种具花蜜韵的岭头单丛茶,也颇有潮汕功夫茶特色。

凤凰单丛区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名特优茶-----石古坪乌龙,产于凤凰大质山,一个海拔1000公尺上下的少数民族(畲族)山村。其品质特征:条索细紧,色泽沙绿油光,香气清芬,有独特的滋味,甘醇可口。亦曾被评为全国优质茶之一,荣获中央农业部的优质产品奖。石古坪所产制的芝兰香型的凤凰单丛“茶王”品鼓掌之高令人赞不决口。(此茶产量少,属珍稀类)。1997年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评比会上,石古坪茶厂选送的蜜兰香单丛,凤凰镇茶厂选送的黄栀香单丛,南馥公司选送的桂花香单丛分别获得桂冠。

90年代凤凰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出茶树嫁接换种新技术,这项先进的嫁接技术已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十项农业实用技术成果之一。南馥公司带着用先进技术优化了的凤凰单丛名茶的新风采,参加在北京“98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博览会”展示凤凰单丛名茶的新风采,引起到会同行刮目相看。就在这一年,美国客商购买了八十多万美元的凤凰单丛茶,畅销于美国市场。

2000年在香港市场推出的由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和潮州市茶叶公司副经理、茶技师黄瑞光鉴选、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产、香港名气佳网上服务公司经销的凤凰单丛袋泡茶是全国首创的凤凰单丛袋泡茶(香港称“爱心熊”凤凰单丛茶包),首批茶运到香港采用网上购物服务。继之,又推出了凤凰单丛小包装茶。

为了和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凤凰单丛还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品饮程式的基础上,适应拓展冲泡品饮方法。如除了用小壶小杯的传统冲泡法,还要推出较为简捷易行的口杯和大壶冲泡法,以及“速饮”的袋泡茶、茶水饮料,使壶杯茶水相当,浓淡相宜,各适其度,获得美的享受,以利拓宽凤凰单丛茶市场,扩大销路。

凤凰单丛的茶艺

茶的品饮,不仅是解渴的生理需要;也是满足人体健康、健美的需求;还是一种显示高雅和修养的艺术活动。

泡茶要掌握“茶美、水好、器宜、艺精”的要诣,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饮价值,好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冲泡程式是冲泡潮汕工夫茶的技艺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的。

1、 潮州功夫茶的泡法

凤凰单丛名茶内含物丰富,其赋香物质

成都:茶馆品味功夫茶艺


有句老话讲:“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东方哲人如是形容,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质一样;古希腊哲人概括,水乃世间万物之始基。文明伴水而生,城市因水而成。水,滋养了生命,孕育了文化。成都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可以说成都是由水做成的。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成都水.文明精练的概括。

喝茶,就因水而衍生。据说,世界上第一片茶园就在成都西南方的蒙顶山上;世界上第一家茶馆就开在西晋时的成都;笫一碗盖碗茶就由唐代成都一位崔姓女人发明;笫一位记载茶叶的文学家是汉代成都大文豪司马相如;笫一座世界茶文化馆就诞生在成都的蒙顶山上。

成都被大西南一片崇山峻岭呵护,丰饶富足,天温和,地滋润,物产极其丰富,被誉之为天府,在这里生活,用不着劳神费力,自然小日子就过得悠哉游哉,于是乎“坐茶铺”就成了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在茶铺里,人们听着、看着、谈着、品着。听的是四面八方的信息,看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谈的是每天的趣事新闻,品的是盖碗茶中的浓香。从而品着生活、品着文化、品着休闲。

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四川产竹,椅子都是代表四川茶馆特色的竹靠椅,让茶客想躺就躺就坐就坐,讲个舒服。茶馆内卖报的、擦鞋的、修脚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瓜子豆腐脑的,穿梭往来,服务性的项目花样之多,也算成都茶馆一景。进得茶馆往竹椅上一靠,伙计便大声打着招呼,冲上茶来。冲茶这功夫是成都茶馆一绝,如同杂技表演。正宗的川茶馆应是紫铜长嘴大茶壶、锡茶托、景瓷盖碗,成都人喜欢喝茉莉花茶。伙计托一大堆茶碗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已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随后一手提壶,一手翻盖,一条白线点入茶碗,迅即盖好盖,速度惊人却纹丝不乱,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技艺。

如今全国的群众都知道成都是一个闲散的城市,生活节奏慢半拍,打麻将、泡茶馆蔚然成风。对这样的评价我这个四川人自我安慰认为是褒贬皆有。贬义就不说它了,褒义我认为是说我们日子过的悠闲、安逸、滋润,会享受小康。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喝点盖碗茶,看点歪录像。对于成都人的描述真的很准确。

四川成都最大的缺点是少太阳,不好听的话头是“蜀犬吠日”,有一定道理,也因此养成了这里人们爱聚拢在室内活动的习惯,反正外面也不灿烂,在屋头坐着还热闹一些。正如谚语说的“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过去城市内外,凡大街小巷,大、小茶馆随处可见,也是“锦城一绝”。不过这几年城市改造的步伐太快了,日新月异,很多街边边上的茶馆转眼就不见了,心里挺遗憾的。还有说法是,“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现在茶馆和麻将并列成了成都市的风景线,有人统计每天有二十万人泡在茶馆和休闲场所里。

成都茶馆的格局和气氛与其他地方的茶馆比较很有差别,说它是属于“下里巴人”类型的吧,它也都设有雅间,可供各类人等消费。四川作家陈世松写了一本书《天下四川人》有比较,他介绍北方茶馆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川东一带,喝老荫茶,一根根的长木板凳,纯属喝水解渴歇口气的,是“无茶无座”(成都人不认为老荫茶是茶)。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我也有同感,这里的茶馆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一个“俗”字,不是庸俗,是通俗,是民俗,是俗的安逸。你看,那桌子椅子都是几千年人体工程学的光辉成果,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关节屈伸,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就是那竹椅本身,也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要想领略老茶馆的味道你可以到公园的河边边上的茶铺去。最好的地方是都江堰的南桥边上,那里人多,风景好,河水、大树、茶座、小吃一应俱全,随时随地热闹非常。

在成都的茶馆里,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过去泡茶馆的故事我就不说了。现在茶馆里的内容和故事尽管没有上个世纪那么丰富,也还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茶馆的社会属性十分复杂,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谈生意,退休者在此可以磨时光,朋友们到此可以叙旧情,恋人们到此可以诉情怀,家人们到此可以乐融融。

成都茶馆最有特色的是茶博士,其实就是掺茶跑堂的。唐代《封氏闻见录》:“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四川的茶倌掺茶技艺高超,还有许多绝活,前些天还有外地的几个女子到成都打擂比武,据说打了个平手。他们摆茶船,放茶碗的动作一气呵成,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的风车斗转,他是先把壶嘴靠拢茶碗,然后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向直泻而下的水柱冲到茶碗里,再然后他伸手过来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盖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绝。他们表演的花样有什么“苏秦背月”“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让人眼花缭乱。技术高超的可以扭转身子把开水注到距离壶嘴几尺远的汽水瓶里,刚好灌满,外面点滴不留,和古文里那个卖油翁的技术不相上下;他们生活在茶馆,接触社会各阶层,见闻广博,知识面广。城市里的道路交通、新闻轶事他们都晓得,因此被茶客呼为“茶博士”。如今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四川茶博士很多,不过他们靠的主要是一手掺茶技艺,而不是博学多识了。

一般准备到茶馆里“泡”上半天一天的人物,都是喝二花、三花的老顾客,就是二级、三级花茶。因为花茶是老茶叶加上茉莉花熏制的,不但价格便宜,三五块钱一碗,还经得起长时间的浸泡,你就是坐在那里喝上一天,茶铺也是笑脸侍候,你随时可以大声的吆喝“掺茶”……“来了,没注意,先生对不起了”……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现在成都茶馆的茶具也发展了,因为有一些要享受阳春白雪的老板们到茶馆谈生意,要坐包间,喝几十元一杯的高档茶,而高级茶叶讲究个美观高雅,于是茶馆里就有了水晶玻璃杯子。点上一杯雀舌,那茶叶被水一冲,立刻厚厚地浮在水面上,好像一群要伸出头的小鱼苗,慢慢地它们又一个一个直立着沉下去,立在杯子底下一层,一看就是好茶。老板们喝花茶要喝“碧潭飘雪”,玻璃杯子上面飘起一层白白的茉莉花,杯底铺着一层嫩绿的茶叶,看着都爽心悦目,喝到嘴里香醇浓郁。还有近年发明的“青山绿水”,就是过去农民喝的野茶——苦丁茶的嫩叶制作的,如今成了高档的饮料,也要用玻璃杯子承装才有碧绿味道。我还听说,有一个生意人,过去租写字间办公,每月几千元的租金,后来他到茶馆里开了个雅间,在那里接待客人,每天支付茶钱就行了,还有人伺候,你说这成都人精不精明?

成都的茶馆热闹,卖瓜子,卖花生,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搓麻将,打长牌,谈生意,闷瞌睡,写文章,百业千行都对茶铺情有独钟。四川人偏要挤到一起到茶馆里找感觉,所谓“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成都人的逍遥派头可见一斑。

寻常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茶”排位最末,但这并不表明茶的身份“卑微”。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今人们生活中,茶的概念已远远超乎身体感官的需求,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含量。甚至可以这样说,茶已成为成都人宣泄情感的载体之一。这是油盐柴米酱醋六位“老哥”所不能匹敌的。在成都,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举出若干事例证明我言之不谬。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民国时期全市就有茶馆400多家,这在当时的各大城市中堪称全国之最。时至今日,成都的茶楼、茶馆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为什么成都会有这么多的茶馆呢?从气候来看,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温暖湿润,温润的气候使成都人养成了喜吃麻辣的习惯。但麻辣食物吃多了会燥火,清淡的茶品正好可以调节,加之四川盛产茶叶,于是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姓喜爱的饮品。“有行就有市”,铺天盖地的茶馆也就应运而生。蜀人饮茶渊源自古。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一个寡妇扬惠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据说这是蜀人饮茶最早、最明确的记载。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也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蜀为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坊与品茗的相映成趣,已构成成都一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恒定不变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四川先民特殊的生活情趣。难怪有外地人感慨:只要看看成都遍布大街小巷、公园河边的茶馆茶楼,就可以感觉到成都是一个多么消闲的城市。有人把成都人比喻成一杯盖碗茶,不张不扬、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喜怒哀乐随袅袅茶香慢慢蒸发。其实不尽然。硝烟刚刚散尽的世界杯赛给成都的茶饮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在激情四射而又热血澎湃的6月,成都许多时尚茶楼里有了些共同的景致:午后的斜阳透过白色窗幔和绿色植物,斑驳的光影撒满茶楼,新添置的大屏幕背投彩电前聚集了无数真假球迷在快活与激动中“喜怒无常”,成都人惯常的温文尔雅的饮茶作派和含蓄内敛的盆地个性,在这期盼了44年的盛大节日里已被疯狂和张扬取代。这就是成都饮食和成都人的迷人之处了:清淡和麻辣共存,含蓄与奔放同在。

功夫茶艺的严谨冲泡流程


祟尚茶禅相融,在茶艺精神中结合禅的哲理。而吃茶流主要精神在于从序、静、省、净中去追求茶禅一味的理想境界。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功夫茶艺的冲泡流程。

功夫茶艺流程

选择茶具

茶具的选择以能发挥所泡茶叶之特性且简便适手为主。

温壶

即用开水浇烫紫砂壶和公道杯借以再次清洗器皿并提高茶壶和茶海的温度,为温润泡做好准备。

取茶

取茶时茶匙不宜伤到茶叶或发出噪音。取出茶后通过赏茶来观察干茶的外形,以了解茶性以便决定置茶的分量。

温杯

预热茶杯,以利于茶汤香气的散发。

置茶

置茶即把茶匙中的茶叶放进壶中。盖上壶盖后要双手捧壶井连续轻轻地前后摇晃三、四下,以促进茶香散发:并使开泡后茶质易于释出。

泡茶

注入适当温度的水入壶后,短时间内即将水倒出,茶叶在吸收一定水分后即会呈现舒展状态,有利于冲第一道茶汤时香气与滋味的发挥。为了提升茶壶的温度,应用开水先淋壶,再冲第一泡茶。

出茶

投汤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先将茶汤倒人公道杯,然后用茶海向各个茶杯均匀斟茶。其二是用泡壶直接向杯中斟茶,这种斟法的优点是茶香不致散失太多。

潮汕功夫茶茶艺的泡茶步骤


潮汕功夫茶茶艺

第一,治器。治器一共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清器、候汤、淋杯六个动作。正如太极中的“太极起势”,治器其实是一个预备阶段。起火、掏火、扇炉、清器自然不必多说,“候汤”和”淋杯”也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煮水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变小时,鱼眼水就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重新将砂铫置于炉上。

第二,纳茶。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打开茶叶,把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将粗细分开,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置于中层,然后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细末多时,将滴嘴堵住,同时也有助于泡出的茶汤色泽味道均匀一致。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足够了。太多太少都会影响茶汤的味道,如果茶叶过多,泡出的茶太浓,味道苦中带涩,而且随着冲水后嫩芽的逐渐舒展,变得很大,最后甚至连水也冲不进去了。如果茶叶太少,则茶味太淡。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日蟹眼连绎并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缘壶边冲人,切忌直冲壶心。所谓“高冲低斟”,所以提铫宜高不易低。高冲是为了使开水能够有力地冲击茶叶,茶叶在壶中来回翻滚,从而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茶叶也不会有涩滞。至于七步再冲正适合,是为了让开水稍凉一点,避免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好茶壶水冲满后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提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所谓“淋罐”,也就是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淋罐不仅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还能够判断茶熟时机,当罐身水分全干时,即是茶熟之时。此外,还可以通过淋罐冲去壶外的茶沫。

第七,烫杯。“烫杯”用潮州当地的土话说就是“烧盅热罐”,这是冲泡潮汕功夫茶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应使开水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操作熟练的茶艺师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步便是洒茶。洒茶遵循低、快、匀、尽的四字诀。

所谓“低”,正是前面“高冲低斟”里所说的“低”。洒茶不宜过高,高则香味易散,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礼貌。所说的“快”,是为了使茶的香味不散失,并且保持茶的热度。而“匀”则是指洒茶过程中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以保证各杯茶色均匀。切忌洒满一杯才洒另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最后的“尽”字,就是说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还可以留一点,第二冲、第三冲切不可留在壶中。洒完茶后,将茶壶倒放过来,置于茶垫上,以使壶中之水分全部滴出,洒茶既毕,请各位宾客乘热而饮,杯缘接唇,一股茶香扑鼻而米,一啜而尽,三嗅杯底。据说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

四川功夫茶艺的介绍


中国是个多民族共融的国家。中国茶艺当然也因地域划分,以前我们知道的中国茶艺就是潮、汕、台形式的茶艺。但是他并没有代表完中国茶艺。四川茶艺与传统潮、汕、台的中国茶艺是有着很多不同的,下面就四川功夫茶艺做一详细介绍。

云南的普尔茶艺、三道茶艺还有藏茶茶艺等等,风格各异。四川茶艺与传统潮、汕、台的中国茶艺不同的是:前者是掺茶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后者是泡茶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前者用的是四川嫩芽茶,后者用的是大叶乌龙茶。各有各的味道,无论从欣赏角度还是从品饮口感来说都不一样。四川茶叶品质优异、茶嫩芽青很适宜四川茶艺的茶艺形式

四川茶艺最为特色的就是用1.2米长的铜壶掺出滚烫的开水注入茶碗中。且不溅一滴水。持壶者(茶艺师)在掺茶之前秀壶艺、既:茶艺师将中国武术中的18般兵器的套路融合于长壶壶艺,且每个动作都有解说词,解说词均含茶的文化元素,品茶人会在茶艺师掺茶过程中享受到即有武术、杂技、茶文化为一体的四川茶艺。

四川茶艺于2001年举行首届茶艺大赛后,四川茶艺秀壶技术和知名度才渐渐提升,在此之前都埋没于民间,根本没有太多的艺术成分含量。首届茶艺大赛后我们先后到国外和国内各大电视台都有过表演,由于我们这个行业进入艺术行业时间较短,很多的舞蹈编导老师都设想把我们四川茶艺编成及是舞蹈又是茶艺的节目。一次舞蹈大赛就有了我们的四川茶艺且获得过大奖,但是遗憾的是演员不能用壶盛水真实的表演,也没有把四川茶艺的艺术含量充分体现出来。

四川茶艺在2001年后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之前也只不过是单纯的一两式掺茶动作.根本谈不上艺术成分,随着四川茶艺大赛的几次举办,艺术氛围才日渐成熟,但是总有些心怀不轨的不道分子打着四川茶艺的旗号到处招摇过市.由于机会,关系的允许他们用四川茶艺的招牌在不断的给他们创造昧心经济. 气愤的是本是茶艺界的门外汉的XXX打着著名景区的名号成立XXX茶艺培训学校.使很多热爱茶艺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跳进他们用茶艺勾画的美丽陷阱里面.欲拔不能.致使很多热爱四川茶艺的更多潜在力量慢慢下降.更增加了潜在力量对我们四川茶艺界的厌恶看法.很多从XXX茶艺队出来的教练还是学生.没有一个不对其所啐沫.

所以.为了我们四川茶艺界不再有这样的耻辱发生.不再让茶艺界餐饮界演义界文艺界所瞧不起.我们四川茶艺要站起来.要象川剧变脸一样火红起来. 让政府.社会.媒体重视我们.我们需要大家的努力.同志门团结起来.让我们四川茶艺走的更快更高更远;品牌发展的更好更强更响亮.我们就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用团队精神来消灭我们的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不要再被四川茶艺汉奸所侮辱;用团队力量去捍卫四川茶艺的崇高尊严;用团队制度来管理营运四川茶艺更好的未来.相信你我.相信明天!

以上就是关于四川功夫茶艺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关于潮汕功夫茶茶艺,你懂多少?


对潮汕人来说,要冲泡一壶功夫茶,从选茶到品茶需要经历八个最基本的步骤,分别是:

1.白鹤沐浴(洗杯)

用开水洁具,同时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

2.乌龙入宫(落茶)

分开粗细不同的茶叶,把最粗的茶叶放在壶底和滴嘴处,细末茶叶放在中层,然后将剩余的粗叶放在最上面。

3.悬壶高冲(冲茶)

对潮汕人来说,开水初沸时是最好的冲茶时间,这时的水冒的泡泡犹如鱼眼大小,被称为“鱼目水珠”。

倒水的时候要“高冲”,让开水从茶壶边缘冲入,使茶叶转动,香味飘出。冲茶过程中,不能直接将水注入壶心,因为这样容易把茶烫熟,也不利于茶叶香气的完美释放。

4.春风拂面(刮沫)

第一遍冲茶时茶叶上面有开水泡洗出来的白色泡沫,要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这也是一个再次洗干净茶叶的过程。

潮汕有句俗话是“头过脚惜,二过茶叶”。

这是因为,以前在制作茶叶时,人工用脚踩制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制茶环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第一遍茶泡出来的是踩制茶叶时留下的脚汗味,不能喝。只有第二泡泡出来的茶叶,才是茶叶原本的味道。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制茶工艺也有所升级,现代茶叶多是纯机器制茶,但以前的传统习惯,潮汕人一直沿用至今。

5.关公巡城(倒茶)

将茶泡一分钟后把茶水均匀来回地注入各茶杯,不能一次倒满一杯,因为茶越接近瓯底越浓,所以要保持每杯茶浓淡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倒茶的时候讲究“低筛”,即把茶壶嘴或瓯底边缘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来倒茶,不使茶水冒泡,这一环节叫“关公巡城”。

6.韩信点兵(点茶)

茶水接近瓯底的时候最浓,要一个杯里滴上一滴,一视同仁,每个杯都要点到,使每杯茶色均匀,这个环节叫“韩信点兵”。

7.赏色嗅香(嗅香)

茶冲好后不能马上喝,要先把茶端至眼前,仔细欣赏茶色,再将茶杯端近鼻尖,闻一闻天然的茶香。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喝潮汕功夫茶,要讲究小口品味,品茶之意不在于解渴,而在于品茶之香。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

一个合格的潮汕人,必须具备基本的冲泡讲究。据传闻,在潮汕,岳父选女婿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女婿会不会泡功夫茶,现在看来,也是很严格了!

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很多外地人到潮汕,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茶具,都有一个相同的疑惑:“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其实,三个杯子有多种解释。

最常见的解释是,潮汕功夫茶所常用的茶具一般都是小巧精致的孟臣壶,每壶的容量大约能盛到三茶杯左右。不会多上多少,也不会少上多少,所以三杯是最适合不过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习俗源自“茶三酒四铁桃二”俚语,(铁桃是潮汕话换成普通话就是游玩的意思)。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喝酒四人适合,旅游二人最佳,而喝茶以三人为适宜,(为何是三人,这是有一解释是以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意的说法)既然是三人为适宜,自然是以三杯为最佳。

可是,有时明明不止三人或是少于三人,却为何依旧要执于用三个杯子呢?

原来功夫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所谓“和、敬”乃茶德,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差额品茶法”,其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

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于是,当每轮茶冲毕,总有一位以上的客人要轮空。

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主人要让客人,小辈必敬长辈,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矩。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

在潮汕,主人斟好茶后,都会抬右手请客人先喝,然后客人也说“请”,最后大家才共饮,这就是潮汕一直以来的谦让品性。

三个茶杯并围一起,也形成一个“品”字,有“品茶,品德,品生人的含意”也凸显潮汕人注重品德,在乎人品。

潮汕人喝功夫茶用三个杯子,也体现了潮汕人希望家庭稳固。一起喝茶的亲朋好友关系能够一直稳如泰山,团结一气的含意。

现在,潮汕功夫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早已成为潮汕人的重要标志了。

很多到潮汕游玩的朋友们,或许语言不通,但只要端坐在茶桌前,凝视那些古色古香的茶具,烹茗闲坐,啜饮聊天,便能在和潮汕人的交谈中,感受到潮汕人的热情好客,体会到潮汕茶文化的奥妙。

功夫茶叶与功夫茶具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第一:茶壶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高山茶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茶健康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第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第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第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第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第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第八: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第九: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第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品种丰富的功夫茶叶功夫茶所用的茶叶,只限于半发醇的福建岩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均属青茶类)。中国的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砖茶,或花茶,白茶等则不适合。因为若用功夫茶的冲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只有这种半发醇的青茶类为上。习惯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乌龙茶,即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闽南的溪茶。乌龙茶是个总名,其中的暑茶是闽北所产。铁观音则主要产于闽南安溪,故又称溪茶。岩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种,单丛,名丛大红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凤凰山也生产茶叶,也属半发醇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称鸟嘴茶),单丛,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诗的鹪嘴便是鸟嘴茶。凤凰茶也是我国的名茶之一。茶粒较大,茶色黄褐,香气清馥,滋味浓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