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茶艺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功夫茶怎么洗茶 乌龙茶功夫茶 功夫茶具

功夫茶怎么洗茶。

茶艺表演

· 焚香静气:焚品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气氛

· 叶嘉酬宾:出示所泡茶叶让客人观赏

· 火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火煮沸

·孟臣淋漓:即汤洗茶壶,惠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 悬壶高冲:又称高山流水,把盛开水的壶提高冲水,充分激荡茶叶,使茶叶翻动,清洁茶叶

·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叶更清洁(不喝)

· 重洗仙颜:用开水淋洗茶壶,即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 若琛出韵:即汤洗茶杯,(若琛清初),以擅长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茶杯喻为若琛瓯

· 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好的茶水倒入另一个茶壶使茶汤更为均匀

· 游山玩水:沿着杯壁斟茶一圈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低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少许时,则住各杯点斟茶水(又称蜻蜓点水或观音滴水)

· 三龙护鼎:用母指食指扶杯,中指托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比喻三龙,此时另一手可做护杯姿势

· 喜闻幽香:即闻乌龙茶的香味

· 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中的上中下三种颜色,故称三色

· 初品奇茗:观看、闻香后开始品茶汤味道(三口为一品)

·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农栽种,制作佳茗,恩典感谢茶艺小姐尽心热情敬献茶艺、茶礼

小编推荐

关于潮汕功夫茶茶艺,你懂多少?


对潮汕人来说,要冲泡一壶功夫茶,从选茶到品茶需要经历八个最基本的步骤,分别是:

1.白鹤沐浴(洗杯)

用开水洁具,同时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

2.乌龙入宫(落茶)

分开粗细不同的茶叶,把最粗的茶叶放在壶底和滴嘴处,细末茶叶放在中层,然后将剩余的粗叶放在最上面。

3.悬壶高冲(冲茶)

对潮汕人来说,开水初沸时是最好的冲茶时间,这时的水冒的泡泡犹如鱼眼大小,被称为“鱼目水珠”。

倒水的时候要“高冲”,让开水从茶壶边缘冲入,使茶叶转动,香味飘出。冲茶过程中,不能直接将水注入壶心,因为这样容易把茶烫熟,也不利于茶叶香气的完美释放。

4.春风拂面(刮沫)

第一遍冲茶时茶叶上面有开水泡洗出来的白色泡沫,要用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泡沫,使茶具清新洁净,这也是一个再次洗干净茶叶的过程。

潮汕有句俗话是“头过脚惜,二过茶叶”。

这是因为,以前在制作茶叶时,人工用脚踩制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制茶环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第一遍茶泡出来的是踩制茶叶时留下的脚汗味,不能喝。只有第二泡泡出来的茶叶,才是茶叶原本的味道。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制茶工艺也有所升级,现代茶叶多是纯机器制茶,但以前的传统习惯,潮汕人一直沿用至今。

5.关公巡城(倒茶)

将茶泡一分钟后把茶水均匀来回地注入各茶杯,不能一次倒满一杯,因为茶越接近瓯底越浓,所以要保持每杯茶浓淡一致,不能“厚此薄彼”。

倒茶的时候讲究“低筛”,即把茶壶嘴或瓯底边缘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来倒茶,不使茶水冒泡,这一环节叫“关公巡城”。

6.韩信点兵(点茶)

茶水接近瓯底的时候最浓,要一个杯里滴上一滴,一视同仁,每个杯都要点到,使每杯茶色均匀,这个环节叫“韩信点兵”。

7.赏色嗅香(嗅香)

茶冲好后不能马上喝,要先把茶端至眼前,仔细欣赏茶色,再将茶杯端近鼻尖,闻一闻天然的茶香。

8.品啜甘霖(品茶)

先嗅其香,后尝其味。喝潮汕功夫茶,要讲究小口品味,品茶之意不在于解渴,而在于品茶之香。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

一个合格的潮汕人,必须具备基本的冲泡讲究。据传闻,在潮汕,岳父选女婿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女婿会不会泡功夫茶,现在看来,也是很严格了!

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很多外地人到潮汕,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茶具,都有一个相同的疑惑:“潮汕功夫茶,为什么是三个杯子?”

其实,三个杯子有多种解释。

最常见的解释是,潮汕功夫茶所常用的茶具一般都是小巧精致的孟臣壶,每壶的容量大约能盛到三茶杯左右。不会多上多少,也不会少上多少,所以三杯是最适合不过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习俗源自“茶三酒四铁桃二”俚语,(铁桃是潮汕话换成普通话就是游玩的意思)。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喝酒四人适合,旅游二人最佳,而喝茶以三人为适宜,(为何是三人,这是有一解释是以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意的说法)既然是三人为适宜,自然是以三杯为最佳。

可是,有时明明不止三人或是少于三人,却为何依旧要执于用三个杯子呢?

原来功夫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乐”的文化精髓。

所谓“和、敬”乃茶德,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差额品茶法”,其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

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于是,当每轮茶冲毕,总有一位以上的客人要轮空。

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主人要让客人,小辈必敬长辈,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矩。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

在潮汕,主人斟好茶后,都会抬右手请客人先喝,然后客人也说“请”,最后大家才共饮,这就是潮汕一直以来的谦让品性。

三个茶杯并围一起,也形成一个“品”字,有“品茶,品德,品生人的含意”也凸显潮汕人注重品德,在乎人品。

潮汕人喝功夫茶用三个杯子,也体现了潮汕人希望家庭稳固。一起喝茶的亲朋好友关系能够一直稳如泰山,团结一气的含意。

现在,潮汕功夫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早已成为潮汕人的重要标志了。

很多到潮汕游玩的朋友们,或许语言不通,但只要端坐在茶桌前,凝视那些古色古香的茶具,烹茗闲坐,啜饮聊天,便能在和潮汕人的交谈中,感受到潮汕人的热情好客,体会到潮汕茶文化的奥妙。

功夫茶艺起源


功夫茶艺一种泡茶的功夫,是茶艺发展的结果,那么功夫茶艺的起源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爲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着·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着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穫得苏轼讚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歷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塬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塬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爲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爲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着.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爲精致。鑪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叁寸,以细白泥爲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鑪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爲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隻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歷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塬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爲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爲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爲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隻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爲习尚。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爲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叁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爲普遍;叁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爲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爲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叁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功夫茶茶具的选择!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品功夫茶,但如何去选择茶具的基础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如果你想泡得一手好的功夫茶,那么茶具方面,建议你做以下选择:

1、茶壶选择。选用紫砂壶、朱泥制作的茶壶,选出水量为3-4杯的,多了或是少了,都是比较难控制的,所以最好的容水量是3-4杯。

2、茶盘选择。最好是选用宽、平,竹制的茶盘,木制的也是不错的选择;建议不要选择用塑料的,否则会有异味;茶盘提供的方便是泡第一、二道茶中,不可缺少的。

3、茶匙、茶荷的选择。竹、木的都可以,如果是紫檀的也不错。茶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茶汤的浓淡、茶气、滋味,所以必须一定要准确。如果一下泡多了,那么就会知道多一粒茶,对茶汤的影响。

4、炉、水壶的选择。电烧、酒精烧的都可以,只要本身发热的时候不会产生异味即可。这是泡功夫茶的必备,因为冲泡功夫茶要求是沸水,不可以用饮水机、电热水壶来代替;因为这些烧水的工具,设置横温室90-95度,水太多,不断沸腾的水,也是会直接影响水质本身的,所以建议还是选择用边烧、边煮的方式去代替吧。

5、茶杯的选择。选择用白瓷杯,并且质量比较薄的为佳;因为一个好茶杯,也是直接影响到茶色、茶味的;重要的是,选择这样的杯子,清洗的时候也会方便许多。

6、茶罐的选择。用来储藏茶叶的罐子,最好是密封包装的,纸罐遮光,密封袋封气味、避免潮湿;并且宜放在阴凉干爽的地方。

功夫茶具准备好了,接下来如果泡得一手好茶汤,去供嗅觉、味蕾上的享受,完全是靠自己手法去操作、发挥咯。相信懂茶的人,都可以泡出一手好茶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