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规划--防护林与遮荫树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中茶黑茶园 古树红茶与普洱茶区别 古树红茶

中茶黑茶园。

3、防护林与遮荫树 凡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以造经济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一些不宜种植作物的陡坡地、山顶及地形复杂或割裂的地方,则植树为主。植树与种植多年生绿肥相结合,树种须选择速生、防护效果大、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品种。乔木与灌木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灌木以宜作绿肥的树种为主。园内植树须选择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根系分布深的树种。林带必须与道路、水利系统相结合,且不妨碍实施茶园管理使用机械的布局。 (1)林带布置 以抗御自然灾害为主的防护带,则须设主、副林带;在挡风面与风向垂直,或成一定角度(不大于45°)处设主林带,为节省用地,可安排在山脊、山凹;在茶园内沟渠、道路两旁植树作副林带,二者构成一个护园网。如无灾害性风、寒影响的地方,则在园内主、支沟道两旁,按照一距离栽树,在园外迎风口上造林,以造成一个“园林化”的环流。就广大低丘红壤地区的茶园来看,山丘起伏,纵横数里,树木少见,茶苗稀疏,这种环境,是不符合茶树所要求的生态条件的,“园林化”更有必要。防护林的防护效果,一般为林带高度的15-20倍,有的可到25倍,如树高可维持20m。就可按400-500m距离安排一条主要林带,栽乔木型树种2-3行,行距2-3m,株距1.0-1.5m,前后交错,栽成三角形,两旁栽灌木型树种。林带结构有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风寒冻害严重地带,以设紧密结构林带为主,林带宽度为15-20m。有台风袭击的地带,宜用透风结构或稀疏结构,其宽度可到30m。以防御自然灾害为主的林带树种,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去选择。目前茶区常用的有杉树、马尾松、黑松、白杨、乌桕、麻栎、皂角、刺槐、梓树、桤树、油桐、油茶、樟树、楝树、合欢、黄檀、桑、梨、柿、杏、杨梅、柏、女贞、竹类等。作为绿肥用的树种有紫穗槐、山毛豆、胡枝子、牡荆等。 (2)行道树布置 茶场范围内的道路、沟渠两旁及住宅四周,用乔木、灌木树种相间栽植,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茶树,更提供了肥源。一般用速生树种,按一定距离栽于干道、支道两旁,两乔木树之间,栽几丛能作绿肥的灌木树种。如道路与茶园之间有沟渠相隔的,可以栽苦楝等根系发达的树种。我国除南方的部分茶区种植遮荫树外,一般茶区茶园内都不布置遮荫树,只种行道树以改变小区环境。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是新辟茶园的基础,既要考虑到茶树对自然环境 条件的基本要求,又要研究农业生产的总体布局,在选好园地 后,进行园地整体规划。规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根据地形,合理设计

茶园多建在山区,一般地形较复杂,为做好规划工作,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相关土地面积、工农业生产情况、交通、水源、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基本资料。兴建大、中型茶场,应测绘地形图。而筹建小型茶场,可以用皮尺、步弓和简易测坡器对地块进行测量,绘制地形示意图,供规划时参考。

场部与茶厂应设在地点适中、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地方。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可根据地形情况,将全场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凡集中成片的宜茶山地,原则上都应划为种茶区;300以上的坡地作为林地;土地瘠薄的零星地块可种植绿肥,沟边、路旁和房屋前后要栽种绿化树木。平地茶园在进行茶园规划时,要求连片种植45亩以上。以水土保持、茶园管理、交通方便为原则,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道路、水沟合理配置,符合生态环境要求。

(二)设置道路,划区分块

良好而合理的路网系统是茶园的重要设施。各级道路应与园区、.防护林、蓄排水系统、厂房、办公用地等统一规划设计,其中路网应优先设计。为了方便茶园管理和运输,应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大、中型茶园区的道路由主干道、支道、步道和环园道组成。

主干道要求位置适中,能贯穿全园,对内是各茶园区块的连接通道,对外与公路相连,路面宽度5~6米,能并行两辆卡车,坡度降幅小于70,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米。园区面积低于1000亩时,场内不必设主干道,直接将园区与附近公路相连,连接段应按主干道规格设置修筑。在主干道两侧应开设排水沟与涵管,路边种植行道树。

支道通常设置在大园区之内,作为茶园划区分片的界线,是园区内运输的主要通道。与主干道连接,路面宽4~4.5米,坡度降幅小于80,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0米,可通行一辆卡车或两辆拖拉机。支道两边开设排水沟、涵道,种植行道树。

步道用于连接支道并通向茶园地块,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方便出入茶园。步道路宽1.5~2米,坡度降幅小于150,相邻步道之间距离50~80米为好。步道边设1条水沟,用于排蓄水。坡地或山地茶园的步道可设在山顶和山脊分水岭上,一般成“之”字形设置。路边设排蓄水沟,每隔4~6个梯级设一个土坝,用于蓄水。环园道一般设在茶园的边缘,作为与林地、农田的分界,路宽1.5~2米,可紧靠隔离沟。一般路网系统的面积控制在园区总面积的5%~8%较为合适。茶园的区块划分可以各级道路为界线,也可按自然地形、山头划分成若干片,每片的面积以75~100亩为好。每个片区的茶园地块大小根据地形而定,平地和缓坡地的地块以5亩左右为宜,山地茶园控制在3亩左右。

(三)开设排蓄水沟、水池

茶园排蓄水系统是园区建设中重要的水利设施,合理的排蓄水系统要求能蓄水保土,排除积水。平地茶园以排水为主,排蓄结合;坡地和梯级茶园以蓄水为主,排蓄结合。茶园排蓄水系统一般包括截洪沟(隔离沟)、横水沟(竹节沟)和纵水沟。

截洪沟的作用是防止园地上方的洪水、树根、竹鞭等侵入茶园。沟深50~80厘米,宽40~60厘米。沟内每隔5~8米筑一个略低于沟面的土坝,用来蓄水积泥。,在茶园下方与农田交界处的环园路内侧要开设隔离沟,沟深50~60厘米,宽30~40厘米。

横水沟(竹节沟)一般设在梯级茶园梯面内侧或坡地茶园水平带内。根据梯面与坡地集水量的大小,确定横水沟的深度与宽度。沟宽30~40厘米,深20~30厘米,沟内每隔5~8米筑一个略低于沟面的土坝。山腰设有横向道路的茶园,路的上方也应设横水沟。

纵水沟设在各片茶园之间,道路两旁,与截洪沟、横水沟、隔离沟相连接。沟深20~30厘米,宽40~50厘米。纵水沟与横水沟连接的地方要设置沉沙坑。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应设置消力池,以降低流水的冲击力,减缓雨水的冲刷。山地茶园的纵水沟也应设置水坝,用于拦蓄雨水,沉沙缓流。每5~10亩设一个容积5.8米3的水池,作为沤肥、施药、,防旱使用。

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坳茶园或山垄茶园,为排除积水,需设置明沟或暗沟。明沟深l米以上,暗沟设在l米以下的土层中,可用砖石砌成。为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缓解季节性干旱和水}资源匮乏,在建设新茶园时,应在水源较多的地块开挖蓄水池,既可满足茶园防治病虫害用水需要,又可满足干旱季节灌、溉用水需要。一般每5~10亩茶园设1个蓄水池,并与排水沟相连接。进水口处挖1个沉沙坑,减少泥沙流入池内,雨后及时清除坑内泥沙。有条件的茶园可使用自动喷灌或应用节水型滴灌技术。

茶园的规划与建园


一、茶园场地的选择: 茶树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雨量为1000~2000毫米、土壤酸碱度为4.5~5.5,并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最好。因此;在选择种荼场地时,首先选择交通便利、有电源和水源的种茶区,以便于今后建立茶厂,进行机械制茶,及时运送鲜叶、农药、肥料和满足抗早、喷农药的用水需要;然后选择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在30度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要求是土层深厚蓄、排水良好,生长有映山红、蕨草、杉木、油茶、茅草的酸性沙质壤土。地形完整连片,坡度在25°以下(最好为3~15°),海拔高度不超过1200米(贵州省西部地区可放宽到1400米),背风向阳之地均可选作茶园场地。为方便茶园管理、茶叶采制和商品流通,茶园场地最好选择在公路干线旁边,交通闭塞之地最好不要办茶场,否则会因运输而提高产品成本。 二、茶园规划: 乡或村在计划建立新茶园前,首先将茶园用地绘制成地形图或地形示意图,提供给近期规划及长远规划时使用。茶园规划的原则:满足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如机械采茶及田间机械耕作),能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种茶区域确定后,将土地分区划块。大型茶场可下设分场,茶叶加工厂等。一般中小型茶场,可将土地分成区、片、块,用防护林、隔离沟、主干道作为区的分界线,独立的地形或支道可作为片的分界线,片内可用人行道划分成若干地块,块的大小以3335~6670米2为宜,茶行长度为50米左右,要便于田间管理、采茶和今后的机械化操作,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结合本地茶叶销售市场及今后市场需求的预测,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最好是2种以上,“早、中、晚”芽种搭配,并适于加工多种茶类的优良茶树品种。种植密度每亩(667米2)需苗数一般为:单行条栽,行距为150厘米,丛距为33厘米,每穴种植3株苗,共用苗4000株;双行条栽,大行距为150厘米,小行距为50厘米,丛距为33厘米,每穴种3株,用苗数约为9000株。 1、茶园道路设计:(1)主干道:以场部为中心联络各区,贯穿全场每个作业区(若原有公路贯穿全场,则不必重建),路宽5~8米,可供拖拉机、汽车行驶。(2)支道:支道一般与主干道垂直,与人行道连接,贯穿整个茶园,是主干道的辅助道路,支道路宽3米左右,可供手扶拖拉机、手推车行驶。(3)人行步道:供采茶人员进出茶园和护理茶园时使用,也是茶园分块界限。一般路宽l米左右。坡度在20°以上的茶园,应设“之”字形上山步道,以避免路面被水冲刷及降低送肥上山时的劳动强度。 2、排灌系统的设计:茶树苗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大大降低移栽后茶苗的成活率。但是土壤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茶苗根系发育不良、茶苗死亡,使成园后产量大幅度下降。故在新茶园规划中,必须结合本地情况,认真设计排灌统。一般茶园排蓄水系统应包括:(1)隔离沟:在坡地茶园上方和茶园下方交界处开设等高隔离沟,目的是避免雨季时大量地表水冲入茶园和农田,而在干旱前又能积蓄部分雨水,用于施农药、叶面肥或灌溉。隔离沟要求宽、深各0.5米左右、沟壁呈60度倾斜。在沟的适当部位建一蓄水池,水池容量约5~10吨,隔离沟两端连接纵排水沟,通过纵排水沟排出雨水。(2)等高截水沟:坡面较长或坡度较陡的茶园需设等高截水沟,一般要求每隔40级梯地设置一条,目的是横阻上方茶园和道路的雨水冲刷。等高截水沟要求宽、深各为0.35米左右,截水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并在沟内每隔10米左右筑一小坝,坝高约0.25米,以拦蓄雨水和减弱暴雨季节的水土冲刷。(3)蓄水沟:在每级梯面内侧开一条蓄水沟,沟宽、沟深分别为0.15米、沟的两端不开通,目的是积蓄雨水,供给茶树生长,同时又能保护梯壁和减少雨水冲刷。(4)纵徘水沟:目的是汇集隔离沟、等高藏水沟和蓄水沟中多余积水,并排出茶园外,一般可利用天然沟修整而成,或在茶园支道和人行步道两侧修筑。纵排水沟应修筑成排蓄并用的梯级形,并在沟内每隔十余米修筑小凹凸横坝,以减缓水土冲刷。 3、防护林的设置:防护林一般种在茶园四周、路旁、沟边、陡坡和山顶迎风处。风害严重的地段应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设置防风林。设置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寒灾、早灾、风灾的危害,改善茶园小气候,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防护林用高于树种和矮于树种相搭配,且选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生长速度较快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常绿树种,如杉树、樟树、八角、油茶、油桐、桉树、棕树等。

三、园地开垦: 土壤选择规划好之后,便可着手垦辟。开茶园前首先是清理场地,然后进行开垦。其主要内容包括平缓地的初垦和复垦,坡地修建梯园,筑路,开沟等项工程。 1、场地清理:主要是清除杂草、刺丛、杂树、树桩、树蔸、树根、草根和乱石等,以利开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清场中对集中成片的林地要严加保护,绝不准毁林开荒。若挖除坟地时应尽量将石灰残碴清除园地之外,并施入适量硫磺粉(100~150克/米2)调整酸碱度,以免今后茶树缺行断垄。对原有的沟渠、道路,只要与整体规划无大的矛盾,都应加以保留。发现群居而又可能危害茶树的地下害虫,应及时加以消灭。所有被清除物必须送出茶园以外处理,不能就地烧灰,更不可放火烧坡。 2、平地和缓坡地茶园的开垦: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开垦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全面深耕50厘米以上即可。生荒坡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需50厘米,全面深翻,深耕后不要马上碎土,以利蓄水和风化。在斜坡边缘,农田水塘交界处,如无包边园路,则应留下2米左右的草带,以防止泥沙冲入农田、水库.初垦完成后即可进行复垦,复垦深度为30厘米左右。复垦时需打碎土块,拣净草根,平整地面,为播种栽苗做好准备。 3、15~20度坡地的开垦:应建设斜坡梯层茶园,即将长坡变为若干短坡,将陡坡变为几层缓坡。这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持水土,也便于小型机具操作。建设斜坡梯层茶园的步骤是: ①测定坡度。 ②测定等高线(可凭经验进行)。两等高线间的距离,一般控制在20~30米的范围内较适当。划好等高线后即自下而上沿着等高线筑坎,拉坡。拉坡时可以边拉边深耕,一次完成,不仅可以节约用工量,同时也可保证不动乱土层。如果在坡的上方表土拉得太多,可将下方的表土挑填部分上去,使梯层茶园土层均匀,种植后茶苗长势一致。砌坎最好用石料,在取石头困难的地方也可砌草砖梯,只要注意植被保护还是可行的。

茶园规划--园地垦辟


园地垦辟 (1)地面清理 在开垦之前,先要进行地面清理,对园地内的柴草、树木、乱石、坟堆等分别酌情处理。柴草应先刈割并挖除柴根和繁茂的多年生草根;尽量保留园地道路、沟、渠旁的原有树木,万不得已才砍伐;乱石可以填于低处,但应深埋于土层1m之下,坟堆应迁移,并拆除砌坟堆的砖、石及清除已混有石灰的坟地土壤,以保证植茶后茶树能正常生长。平地及缓坡地如不甚平整,局部有高墩或低坑,应适当改造,但要注意不能将高墩之表土全搬走,须采用打垄开垦法,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 (2)平地及缓坡地的开垦平地及15°以内的缓坡地茶园,根据道路、水沟等可分段进行,并要沿等高线横向开垦,以使坡面相对一致。若坡面不规则,应按“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开垦。如果有局部地面因水土流失而成“剥皮山”的部分,应加客土,使表土层厚度达到种植要柬。生荒地一般经初垦和复垦。初垦一年四季可进行,其中以复、冬更直,利用烈日曝晒或严寒冰冻,促使土壤风化。初垦深度为50cm左右,土块不必打碎,以利蓄水;但必须将柴根、竹鞭、金刚刺、狼箕等多年生草根清除出园,将杂草理出成堆集于地面,防止杂草复活。复垦应在茶树种植前进行,深度为30-40cm,并敲碎土块,再次清除草根,以便开沟种植。熟地一般只进行复垦,如先期作物就是茶树,一定要采取对根结线虫病的预防措施。 (3)陡坡梯级 茶园的开垦,坡度在15°-25°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无法等高种植,可根据地形情况,建立宽幅梯田或窄幅梯田。陡坡地建梯级茶园的主要目的,一是改造天然地貌,消除或减缓地面坡度;二是保水、保土、保肥;三是可引水灌溉。 4、梯级茶园建设原则 ①梯面宽度便于日常作业,更要考虑适于机械作业。 ②茶园建成以后,要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下雨能保水,需水能灌溉。 ③梯田长度在60-80m之间,同梯等宽,大弯随势,小弯取直。 ④梯田外高内低(呈2°-3°,为便于自流灌溉两头可呈0.2-0.4m的高差),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⑤施工开梯田,要尽量保存表土,回沟植茶。 (5)梯面宽度确定 梯面宽度常随坡度而定,同时,也受梯壁高度所制约。从各地经验看,梯面宽度在坡度最陡的地段不得小于1.5m,梯壁不宜过高,尽量控制在1m之内,不要超过1.5m。可用测坡器等测出坡度,选择梯面宽度。 (6)梯坎的养护雨季要经常注意检修水利系统,防止冲刷;每年要有季节性的检修。种植护梯植物,如在梯壁上种植紫穗槐、黄花茶、多年生牧草、爬地兰等固土植物。保护梯壁上生长的野生植物,如遇到生长过于繁茂的而影响茶树生长或妨碍茶园管理时,一年可削除1-2次,切忌连泥铲削。新建的梯级茶园,由于填土挖土关系,若出现下陷、渍水等情况,应及时修理平整。时间经久,如遇梯面内高外低,结合修理水沟时,将向内泥土加高梯面外沿。

新茶园的选择、规划、建园与种植


一、 园地选择 

茶园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连片集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4.5~6.5之间),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未种过木薯、红薯等荒坡地、耕地。

二、 园地规划 

①茶场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主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的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科学规划好总场与分场、办公区与生活区、生产区与厂房区、商业区与文化区。

②种植规划:坡度25度以上山地宜规划植树造林,25度以下集中连片地块宜规划建立茶园,零星地块宜规划种植牧草、饲料、绿肥、豆科作物、花卉、药材等,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筑水库,茶园梯壁、路旁、沟边及房前屋后宜规划种植水果和观赏树,风口处宜种植防护林带,使茶场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③茶园规划: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坡度10度以上地块规划建立梯级茶园,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或长方型茶园。茶行尽量规划南北走向,茶行间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每8~10行茶宜规划植一行遮阴树。

④道路规划:宜根据茶园面积和方便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来规划道路。一般500亩以上设立主道,宽7~9米;500亩以下只设支道,宽6~7米;茶园内还要设步行道,把茶园分割成若干作业区,一般以10亩为宜,茶行长60米左右较为恰当;梯级茶园一般8~10行设一条步行道,宽2米,横向步行道按水平开设,纵向步行道根据山形设置,可建成直道、Ⅰ字道、S道。主道、支道、步行道应连接贯通,以方便运输。

⑤水利规划:以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分养分流失,利于排水、灌水、蓄水为原则进行规划。园内规划建立能排、灌、蓄水的排灌蓄水沟和蓄水池,滴喷灌水利设施,水沟条数和深宽度宜视排水量与需水量而定;园外规划建立能阻隔暴雨进入茶园的防洪沟,水沟要求纵横有序,大小相通。蓄水池主要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10亩茶园建立一个,深宽度按每亩蓄水量1~2立方米来计算。

三、茶园开垦 

①茶行规格:目前我省主要推广双行条列式种植,茶行间距大茶行120~150厘米,小茶行30~40厘米;茶沟宽70~80厘米,深45~50厘米。

②开垦方法:采用全垦、半垦均可,可用机械或人工开垦,先机垦后人工。梯级茶园可采用边挖沟边建梯级的技术方法。

③回沟方法:开沟时底层留10厘米松土,中层填入基肥15~20厘米,上层填入泥土10~15厘米,余下10~15厘米待植茶时再填满。

④下足基肥:每亩施入厩肥、垃圾、家畜粪、土杂肥等4万公斤以上,磷肥200公斤。

四、茶树种植 

①选择好良种:良种是实现茶叶高产高质高效的基础,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和科学搭配好良种。近几年,内宜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农艺性佳、适制2~3个茶类或一个特优茶类的高香、多毫、适应机械采摘、管理、加工的无性系良种,如单枞、黄桓、英红九号、秀红、五岭红、上梅洲、福云六号、仁化白毛、乐昌白毛等。

②把好种植质量关:一是宜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为害、无病毒感染的标准苗木;二是按小行距30~40厘米、株距30~40厘米规格种植;三是高质量种植,覆好土、淋足定根水,植株周围50厘米铺一层稻草或杂草,保证植株成活。

③间植遮阴树:为使茶叶增产优质,茶园内每隔8~10行茶宜间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以成年后遮阴度30%~50%为原则,一般每亩可间作8~12株。树种以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枝叶疏密适中的果树、经济树种为佳,如柿、李、梨、乌柏、苦丁树、相思树、托叶盘、银合欢等树种均可。

茶园规划--因地的选择条件


因地的选择条件  茶树原产于亚热带气候温和而湿润的地区,形成了喜温的特性。栽培茶树要选择年平均温度在13℃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以上的地域进行栽培。 我国大部茶区一般活动积温都在5000℃左右,很适宜茶树的生长。活动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温度是条件的一方面,还要看水分的情况如何。有的温度条件具备了,但是在干旱季节,茶树仍不能很好生长。如土壤和空气的湿度过低,茶树的生长就差,产量和品质都下降。在茶树生长期间,大气湿度以80%-90%为最好,大气湿度降到50%以下时,就会影响茶树生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湿度受降水蒸气多少的影响。茶树生长最适宜的降水量约为1500mm左右。水量是否适宜,不能单看全年降水量的多少,还要看生长期每月降水量是否均匀,生长期间的月降水量最好达到100mm以上。 我国大部分茶区降水量每年均在1200-2000mm之间,可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但因各季降水量不均匀,或因管理不当,不能渗透留蓄于土中,遭受干旱的侵害,生长受影响,这是栽培上应注意的。茶树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只要有一定的酸度都可以生长。但要生长好,品质佳,能持续高产,并逐年加以改良。茶树喜欢酸性土壤,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都难以成活。选择土壤首先要调查土壤酸碱度(pH)是否适宜。凡地面长有映山红、铁芒箕(狼箕)、杉木、油茶、马尾松等植物的,皆为酸性土壤,都可以种茶。适应茶树正常生长的土壤,pH4.0-6.5之间。pH6.5-7.0茶树虽然可以生长,但产量和品质都不好。酸度过强,茶树生育也不良。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很灵敏,不但表土土壤pH较高会影响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底土的pH较高,茶树同样生长不好,所以,茶树根部能达到的底土(100cm左右),都要保持有一定的酸度。有些地区在不大的范围内有几种土壤分布;有的一块地上,上下层土壤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土壤调查时,必须注意土壤分布的这种复杂性。 茶树是嫌钙植物,土壤中游离碳酸钙超过1.5%时,对茶树就有危害,因此,一般石灰性紫色土和石灰性冲积土都不宜种茶。选择土壤还应注意土壤的其他性质,如通气、蓄水、保肥、保温等等。砂质土上种茶要注意防旱,黏质土上种茶要注意排水。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对微域气候及土壤状况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山高风大的西北向坡地或深谷低地,冷空气聚积的地方发展茶园,易遭受冻害,而南坡高山茶园则往往易受旱害。一般地势不高,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都可种茶,尤其以10°-20°坡地起伏较小是最理想的,因它既能适于机械作业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地形过于割裂,过于复杂或坡度过陡,不利茶树栽培管理和采摘,孤山独峰,地势较高,冬季易受寒风侵袭,茶树易受冻害。 山东省新区经验,茶园以设置在高山南向的山坡为最好。并认为山高较挡风,而且最好是一孤山,附近东、西、南三面无山,否则出现回头风和串沟风,对茶树越冬不利,山顶山脚也不宜种茶,因山顶风大土干,山脚霜大夜冷,故当地茶树多种在山坡上。除上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地势条件,作为选择园地时的主要依据外,为使达到能生产绿色产品或有机(天然)产品的环境要求、茶园周围至少在5km范围内,不能存在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的距离在1km以上,且有隔离带。 此外,亦应考虑水源、交通、劳力、制茶用燃料、可开辟的有机源以及畜禽的饲养等。

茶园规划--道路网的设置


园地规划 1、道路网的设置 道路网是关系到茶行安排、沟渠设置和整个园相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开垦之前,就应规划好道路,力求合理与适宜。规模较大的茶场,必须建立道路网,分别设干道、支道、步道(或称园道),以及便于机械操作的地头道。30hm2 以上的茶场,一般只设支道和步道。 (1)干道 60hm2以上的茶场要设干道,作为全场的交通要道,贯穿场内各作业单位,并与附近的国家公路、铁路或货运码头相衔接。路面宽6-8m,能供两部汽车来往行驶,纵坡小于6°(即坡比不超过10%),转弯处曲率半径不小于15m。小丘陵地的干道应设在山脊。16°以上的坡地茶园,干道应开“S”形。梯级茶园的道路,可采取隔若干梯级空一行茶树为道路。 (2)支道 是机具下地作业和园内小型机具行驶的主要道路,每隔300-400m设一条,路面宽3-4m,纵坡小于8°(即坡比不超过14%),转弯处曲率半径不小于10m。有干道的,应尽量与之垂直相接,与茶行平行。 (3)步道 作为下地作业与运送肥料、鲜叶等物之用,与干、支道相接,与茶行或梯田长度紧密配合,通常支道每隔50-80m设一条,路面宽1.5-2.0m,纵坡小于15°(即坡比不超过27%),能通行手扶拖拉机及板车即可。设在茶园四周的步道称包边路,它还可与园外隔离,起防止水土流失与园外树根等侵害的作用。 (4)地头道 供大型作业机调头用,设在茶行两端,路面宽度视机具而定,一般宽8-10m,若干、支道可供利用的,则适当加宽即可。设置道路网要有利于茶园的布置,便于运输、耕作,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在坡度较小、岗顶起伏不大的地带,干道、支道应设在水分岭上,否则,宜设于坡脚处,为降低与减缓坡度,可设成“S”形。

茶园规划--水利网的设置


2、水利网的设置就茶园而言的“水利网”,应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三个方面。结合规划道路网,把沟、渠、塘、池、库及机埠等水利设施统一安排,要沟渠相通,渠塘相连,长藤结瓜,成龙配套。雨多时水有去向,雨少时能及时供水。各项设施完成后,达到小雨、中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泥不出沟,需水时又能引提灌溉。各项设施与园地耕锄结合。各项设施需有利于茶园机械管理,须适合茶些工序自动化的要求。茶园水利网包括如下项目: (1)渠道 主要作用是引水进园,蓄水防冲及排除渍水等。分干渠与支渠。为扩大茶园受益面积,坡地茶园应尽可能地把干渠抬高或设在山脊。按地形地势可设明渠、暗渠或拱渠,两山之间用渡槽或倒虹吸管连通。渠道应沿茶园干道或支道设置,若按等高线开设的渠道,应有0.2%-0.5%的比例。 (2)主沟 是茶园内连接渠道和支沟的纵沟,其主要作用,在雨量大时,能汇集支沟余水注入塘、池、库内,需水时能引水分送支沟。平地茶园,还要起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坡地茶园的主沟,沟内应有些缓冲与拦水工程。 (3)支沟 与茶行平行设置,缓坡地茶园视具体情况开设,梯级茶园则在梯内坎脚下设置。支沟宜开成“竹节”沟。 (4)隔离沟 在茶园与林地、荒地及其他耕地交界处设隔离沟,以免树根、杂料等侵入园内,并防大雨时园外洪水直接冲入茶园。随时注意把隔离沟中的水流引入塘、池或水库。 (5)沉沙凼 园内沟道交接处须设置主支沟道力求沟沟相接,以利流水畅通。水库、塘;池:根据茶园面积大小,要有一定的水量贮藏。在茶园范围内开设塘、池(包括粪池)贮水待用,原有水塘应尽量保留,每2-3hm2茶园,应设一个沤粪池或积肥坑,作为常年积肥用。贮水、输水及提水设备要紧密衔接。水利网设置,不能妨碍茶园耕作管理机具行驶。要考虑现代化灌溉工程设施的要求,具体进行时,可请水利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

日照市茶园冻害成因及防护措施分析


山东日照茶区地处鲁东南黄海之滨,属温暖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出产的茶叶具有“叶片厚、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但是由于所处纬度高,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CC,茶树经常受冻害。笔者对2011年日照茶园冻害进行了调查,对各项防护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2011年冻害成因

2011年,日照茶园冻害属于比较严重的年份。从2010年9月11日以来,日照市平均降雨量为有水文资料记录(60年)以来同期降雨量的最小值,仅为3.9mm,比往年同期偏少96.7%。冬季连续降水严重偏少,加上冬季晴天多,土壤失水严重,使得很多越冬水灌溉不充足的茶树根部失水,加上冬季的低温,茶园发生了严重的冻害,很多冻害严重的茶园减产达50qo。一年生茶苗,由于根系浅,受到的土壤旱害更为严重,所以有些防护措施不到位的一年生茶苗,几乎全部死亡。据笔者调查,前两年(2009年和2010年),日照市茶叶也发生了相对较为严重的冻害。但发生冻害的情形与2011年不同,2009年和2010年的冬季里气温偏高,雨水充足,所以冬季未对茶树产生严重损害,其冻害主要来源于倒春寒。愈是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背风向阳区域的茶园,因为萌芽早,倒春寒造成的冻害愈加严重。

二、不同防护措施的成龄茶园冻害情况

1.防护林的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防护林对今冬的茶园冻害减缓作用明显。同时,调查发现,在防护林东西两侧,冻害减缓作用与防护林南侧效果类似。这说明,防护林对茶园的冻害防护作用是比较全面的。

2.地势(距离山体远近)

在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烟墩岭茶园,由于整个茶园地处山体南坡,冻害较轻。但是园内距离山体远近不同的茶园,冻害程度差异明显。山体100m以内,冻害平均深度0.12m,而山体100m以后,冻害逐渐加强,距离山体200m处,冻害深度为0.30m以上。

在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后黄埠村茶园和西赵家村茶园,由于茶园在山的南侧,且离山体近,所以茶园冻害很轻。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两个村的茶园,2008年和2010年连续遭到了冻害,很多茶园重修剪,茶叶长势良好,抗性增强。

在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白云村茶园,由于茶园离山体远,基本上处于平缓地带,冬季北风直接吹向茶园,冻害较重。在岚山区碑廓镇浏园茶园附近,同样是无防护茶园,山坳区冻害只有0.05m左右,而面对风口的区域,冻害深达0.35m。

3.风障

五莲县叩官镇北回头村茶园,有多种模式,其中纯土风障,高0.3m,北边一行茶树冻害达0.25m,南边一行O.10m以内。内部麦秸外围土层的风障效果最好,双行均受冻轻,平均为O.10m。土堆上加塑料薄膜,反而对茶行形成烤干作用,冻害深度为北边一行茶树冻害达0.28m,南边一行O.10m以内。

4.遮盖物

(1)大拱棚。经多年验证,大拱棚防护,是一种很有效的成龄茶园防护措施。在2011年的冻害调查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管理正规的大拱棚中,茶叶生长正常,几乎没有损害。但需注意四点,一是扣棚前浇足水;二是初冬季节和春季,注意通风,防止高温灼伤叶片;三是尽量采用普通农膜,而不要采用无滴膜。这是因为普通农膜扣棚后,高温时水分蒸发凝结在薄膜下,形成一层水蒸气雾滴,阻挡部分光线,降低了棚内温度,防止了过高温度的出现。而采用无滴膜扣棚后,膜下不形成水蒸气雾滴层,冬季晴天中午棚内会产生过高温度灼伤茶树叶片;四是除非棚内温度过高,否则不要把棚内两头和中间敞开放风。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茶园扣棚后两头是敞开的,这样冬季棚内水分蒸发快,里面的茶树因高温和干旱,地上部容易干枯、死亡。

(2)玉米秸秆上加塑料薄膜封闭。在莒县夏庄镇中马坡村茶园,玉米秸秆均匀撒布一层,塑料薄膜直接压于其上,薄膜四周封闭。在这种模式中,茶树变色,但冻害轻,其中玉米秸秆稀少的,平均烤坏0.06m;玉米秸厚(2-3层)的,叶片普遍因缺光而变色3叶左右。另外,由于膜下除了玉米秸无其他支撑物,塑料膜与茶叶叶片接触的部分,烤焦5~8叶。另外,据调查,玉米秸秆上加塑料薄膜封闭模式,在以往年份中,往往造成更大失败,那是因为如果冬季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玉米秸秆会使茶树叶片因缺光而变色死亡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不同防护措施的幼龄茶园冻害情况

1.小拱棚

与成龄茶树一样,幼龄茶园冬季扣小拱棚,也是一项很好的防护措施。但也要注意与成龄茶园扣大拱棚一样的几点问题。

距防护林距离1234566m以外无防护林园区

冻害深度0.030.050.070.100.120.150.200.30

在东港区南湖镇王家官庄村茶园,采用麦秸将茶苗全覆盖,上盖薄膜小拱棚,效果良好。

2.全培土

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代纪子村的6h12当年茶园,今冬全部采用了全培土越冬。除了露出土层的0.03m干焦外,土壤里面叶片良好。在东港区高兴镇白云村茶园也有类似情况。

但是调查中也发现,全培土时一定要掌握好土壤含水量。有些茶园虽然也采用了全培土越冬,但是由于培土时土壤较干,培土后也造成了幼龄茶苗缺水死亡。所以,冬季培土前,一定要先浇足水,在“小雪”前后用松散的土培至茶棚高一半,在“大雪”再培土至留露一叶前后,不要一次完成培土。

3.茶园重修剪和台刈

衰老茶园重修剪和台刈后,即使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冻害也会很轻。这种情况在日照茶园随处可见。这主要是因为茶园重修剪或台刈后,新萌发的枝条生长势旺,抗逆性增强。

四、结论

1.新发展茶园选址应选择离山体较近的背风向阳处。2.扣拱棚越冬是成龄和幼龄茶园越冬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但是,也应该注意不要选择无滴膜,浇足越冬水,并注意拱棚平时的管理问题。

3.幼龄茶园还可以选择全培土越冬模式。但也要掌握好培土技术要点。

4.衰老茶园采取重修剪、台刈等措施,增强茶树树势,增强茶树抗冻性。

浅谈云南大叶种CTC红碎茶加工技术

一、CTC红碎茶品质特征

CTC红碎茶流程与Orthodox(传统)制法相似,只是揉捻过程中使用的机具和工艺不同。CTC红碎茶是经过CTC工艺即压碎、撕碎、揉卷( Curl)(每分钟70-700次压碎及撕碎叶片),快速破坏茶叶细胞结构,并将碎叶片快速揉捻卷绕压迫成为颗粒状后,再进行发酵及烘焙干燥制成的红茶。CTC红碎茶品质特征:外形油润乌黑,颗粒重实,内质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高锐,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是生产袋泡茶、速溶茶、调制奶茶、冰红茶的等高档茶的上好原料。

二、加工工艺

1.CTC红碎茶加工工艺流程图

鲜叶收购一储青摊凉一鲜叶萎凋一均衡叶选-+揉切(洛托凡转子机)一压碎-+撕碎一2次揉卷一造粒机造粒一连续发酵机床发酵一流化床干燥机干燥一静电拣梗机拣梗一震动筛分一不同规格成品茶-+品质检验一产品包装成件一按不同规格茶分仓库仓储。

2.CTC红碎茶加工制作

(1)鲜叶原料

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作原料,其特点是芽叶肥壮、叶形大、质软、茸毛多、节间长、含水率高、嫩茎粗、持嫩性强。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机物含量高于一般中、小叶种鲜叶,是适制CTC红碎茶的最佳原料。

鲜叶采摘:采摘优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主要采摘新梢部一芽二三叶为主体的鲜叶及同嫩度的单片叶、对夹叶。要求鲜叶不带马蹄、鱼叶、鳞片和其他夹杂物,且无劣变发红、无病虫害、无污染、无机械损伤的鲜叶。

鲜叶质量、嫩度:适制CTC红碎茶的鲜叶原料为标准级2-3级鲜叶。

鲜度:正常状态下,要求进入车间的鲜叶叶色鲜活有光泽,叶片舒展不柔软,折梗脆断,以保证制茶成品色、香、味鲜爽。

净度:要求采购的鲜叶不含茶果、木质化粗梗等茶类夹杂物,特别杜绝螺钉、铁块、石子、竹片等易损坏设备的杂物,以及其他植物果实、叶子等非茶类夹杂物。

鲜叶处理:进入车间的鲜叶在青储车间分级摊凉,老、嫩、鲜度不一的鲜叶应分开摊青,防止鲜叶渥红影响品质。

(2)鲜叶萎凋

萎凋方式:采用萎凋槽萎凋,萎凋槽为一条长方形槽体,采用轴流式鼓风机鼓风萎凋(一般每l5min的萎凋槽配用功率为3千瓦7号风机)。

摊叶及萎凋:萎凋槽的摊叶厚度为20-30cm;萎凋叶含水率控制在65%~70%之间,萎凋时间5~10h(带温控30~35℃)。一般掌握鲜叶由嫩绿转为暗绿色、弯曲折梗不易断、双手揉萎凋叶成团,平胸放下落地,叶团能自然解散,鲜叶青草气消失,青香气显露,即达萎凋要求。

萎凋叶除杂:为确保茶叶卫生和保护CTC机齿辊,萎凋叶进入揉切之前需除去石块、泥沙、金属等硬物,常规选用振动清选机来除去杂物。

(3)洛托凡转子机揉切

经除杂后萎凋叶采用标准揉切工艺洛托凡转子机与四联CTC机相配套,强烈快速揉切萎凋叶。先用洛托凡转子机初揉切,使茶叶组织解体,然后进入CTC机连续进行4次强烈揉切,让茶叶在CTC机齿辊的作用下表皮撕裂、叶肉裸露、组织破损、茶汁外溢、卷成颗粒。由于揉切历时很短,揉切后的茶叶呈翠绿色,为发酵提供了充足的时间。CTC加工时(Crush压碎,Tear撕碎,Curl揉卷),要求CTC机的齿辊配对啮合,齿辊刀口锋利,齿侧间隙值恰当,侧间隙调至O.10mm~0.15mm(1CTC机0.15mm、2CTC机0.13mm、3CTC机O.10mm、4CTC机O.10mm)。

(4)发酵

采用床式透气连续发酵机,运用了供氧、喷雾增湿等技术,具有发酵均匀、品质稳定、连续作业的优点。发酵颗粒茶的厚度为10cm左右。床面容量360-400kg,发酵时间可用无级变速调节为40 min左右。当气温变化或投叶量稍大时,调节走床速度、开启风机鼓风,进行发酵程度调整。

(5)干燥

采用流化床干燥,又称沸腾床干燥。优点是茶颗粒能和热空气密切接触,并且不需机械搅拌就能达到茶颗粒干燥均匀的要求。因投叶量和干燥温度有时不均匀,需视具体情况调节流化床调节口处挡板的高度,保持流化床茶颗粒厚度,控制茶颗粒在流化床内停留的时间,使茶颗粒连续进行干燥,保证调节口茶颗粒含水率在5%左右。

(6)拣剔和筛分

采用静电拣梗机连续化生产,利用静电来拣剔梗杂物。筛网用镀锌钢丝织制,工作时,筛床往复抖动,茶叶随筛面纵向前进,使大小不同的茶颗粒分离出来,起抖头抽筋的作用。根据茶量调整拣梗机上塑料辊筒离筛网的高度,初分拣梗机适当降低做到尽量把梗杂物拣剔干净,不影响细分拣梗机的拣梗净度,细分拣梗机辊筒在保证净度的情况下适当升高,减少副茶的回拣率,起到节约能源和人力的作用。筛网配置先细后粗,顺序安装,筛分出1、2、3、4、5号碎茶和末茶、筋头。

(7)匀堆成件

同规格茶样及时进行匀堆成件。做到两点:一是在拼配匀堆前进行内质与外形审评,决定适当拼配比例,并须采取拼配小样的办法,以检验拼配比例是否适度。二是拼配时,应将审评决定拼入的同规格茶样混和均匀,使同一匀堆成品、品质一致,并做好保质工作。

三、生产中要求掌握的要点

1.萎凋叶表面不得带有水珠,保证萎凋叶含水率在70%左右。

2.CTC齿切机的齿辊在正常加工期,要求5-6天更换一次,进行修磨。修磨技术人员要求具有熟练的修磨技术和较强的责任心,以保证齿辊的排齿和斜齿锋利,两齿辊对齿间隙0.10~0.15mm。

3.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发酵床的走速应进行变速调节。一般天气晴朗,室温25~30℃,发酵时间为30~35min;阴雨天气,室温20~25C,发酵时间为40~45min。常规情况下,发酵时间切忌超过45min。

4.要求沸腾干燥机的第一热风室配用电机功率22千瓦,第一级干燥室的温度110-115C;第二级热风室配用的电机功率18千瓦,干燥室温度90-95℃。感官检查茶颗粒干燥程度,保证茶颗粒水分含量在5%±0.5%,高于此范围成茶会有高火味;低于此范围,成茶香气不足,且达不到出厂水分标准。

5.每隔5-7天必须清扫吸尘室和排湿装置,以保证吸尘和排湿的连续顺利进行,确保干燥质量。

6.对拣梗机每7天彻底清扫1次,特别是要对筛网进行清扫,使塑料辊筒和羊毛擦时刻处于抹擦状态,视情况需对塑料辊筒进行车床刨光,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羊毛,保证成茶净度。

四、采用CTC生产线优点

1.CTC生产线建成投产,中型生产线每条日加工鲜叶量达35000-40000kg。

2.采用CTC红碎茶生产技术,扩大开拓国外茶叶市场,促进了云南茶产品结构调整,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加工方法,拓展了云南茶叶销售市场,增强了茶叶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产业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CTC建成投产可实现茶产业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作业,有效地降低了加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

4.CTC建成投产可有效地解决云南茶区茶农注重产量,喜采一芽二三叶鲜叶的传统采摘方法,缓解了茶园管理与鲜叶采摘的矛盾,拓展了茶鲜叶适制性,增强了鲜叶利用空间,提高了鲜叶利用率。

5.引用CTC生产线有效缓解了茶叶加工与其他农作物争劳力的矛盾,提高了全省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促进了茶农种茶管茶的积极性。

茶园规划--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茶树及配置在生态茶园中的其他作物,大多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经济年龄均可达数十年。因此,在茶园建立时,必须认真做好规划设计,严格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为依据,根据茶树生育规律及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的特点,妥善考虑决定。茶树为长寿常绿植物,一年种,多年收,有效生产期可持续四五十年之久,管理好可维持更长年限。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不断改善和满足它对外界条件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早期成园、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为此,建园时必须重视园地的选择。 (一)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生态茶园必须建立在生态条件适宜区。我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农作物的种植区划进行了研究,关于中国茶叶区划,于1979年6月在杭州组成了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其任务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研究茶树的生态适应性,茶类适制性,划分适宜生产区域,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和建立商品茶基地的依据,至1982年底,该协作组提出了全国和各省的茶叶区划意见,这为我们建立生态茶园的适宜地域提供了依据。据陈文怀等研究,根据茶树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约260万km2的地区是适合茶树经济栽培的。其中又可分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 最适宜区:  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的丘陵或山地。行政区域包括滇西南、滇南、挂中南、广东、海南、闽南和台湾,适宜于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适宜区:  长江以南,四川盆地周围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河流域的丘陵和山地。行政区域包括苏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南、闽东、闽西、闽北、鄂南、贵州、川中、川南、川东、藏东南等,适宜于小乔木、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在适宜区域内,由于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的差异,气候和土壤均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生态茶园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生态园地的选择,特别是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天然)产品,要严格进行环境的调查和检测。

成龄茶园的越冬防护及冻害后的春季管理


成龄茶园的越冬防护及冻害后的春季管理技术简要总结如下,以供北方茶区借鉴。 一、越冬防护 1、合理爱摘,适时封园。秋茶前期留鱼叶采,后期留一叶采,并及时封园,一般封园时间为9月下旬,使壮龄茶树叶面积系数保持在3~4为宜,以保持冬季有充足的光合面积,保证树体越冬前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这有利于提高茶树抗寒能力。 2、前足后控追肥,早施重施基肥。春夏茶追施氮肥,可在茶芽萌动时施,以促进茶树生长;秋茶追肥控制在“立秋”前后结束,以防止秋梢生长期长,产生新梢“恋秋”,对茶树安全越冬不利。经过一年的茶叶生产,树体会消耗大量的养分,茶季结束后要早施重施基肥,以补充当年因采摘茶叶而带走的养分,使树体有充足的养分贮备,同时增强茶树秋冬季的活动,增强光合作用能力,提高越冬抗寒能力。基肥应在秋季根系速生期来临之前(“秋分”前后)施入。可在茶行中央开深宽各为20~25厘米的施肥沟,每1/15公顷施土杂肥3000千克或饼肥200千克,配施磷、钾肥各25千克。 3、适时浇足越冬水。冬季茶园灌水后,由于水的热量大,土壤水分增加,即可稳定低温,又可防止干冻。浇越冬水一般与“立冬”前后进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浇足浇透。 4、搭防风障,蓬面撒草。为防止霜冻的发生,一般与“小雪”前用草苫子在茶行北侧搭防风障,苫子底部用土培好,顶部高出茶棚20~30厘米,达到前透光后放风的目的。结合搭防风障进行蓬面撒草,用碎草洒在茶树蓬面,以稀疏见叶为宜,竖年春气温回升后,即使撒除防风障和清除蓬面碎草,并可将草铺于行间。 5、地面覆盖。地面覆盖可增加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出现冻土或减少冻土层厚度。一般在未形成冻土层前(“立冬”前后)进行,每1/15公顷用碎草500千克左右,覆盖在茶行间,覆草厚度20厘米以上。 6、防治病虫害。封园后,将枯枝、落叶、杂草清除出园,茶树普喷1~2遍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菌治螨。对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危害较重的茶园,分别于9月下旬、10月上旬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予以防治,一般每1/15公顷用量200克左右。 二、冻害后的春季管理 1、及时科学修剪。茶树遭受冻害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因此必须进行修剪,使之重发新梢,培养骨架和采摘面。修剪时期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为宜,为预防“倒春寒”,修剪时间可安排在3月中下旬。修剪的程度是冻害程度而定,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和“宁重勿轻”的原则,分别采取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的修剪方式,剪除冻害枝、病枯枝、鸡爪枝。 2、加强肥水管理。受冻害茶树在修剪后应及时浇水,早施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茶树萌发后多次勤施氮肥,严格控制秋茶氮肥的施用时期和用量。受冻后深修剪和重修剪的茶园施肥量比普通施肥量增加2/3,台刈茶园的施肥量要达到普通施肥量的一倍以上,以促进树体愈合,尽快培养成丰产优质树冠。 3、合理采摘。轻修剪的正常采茶。而对于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的茶园则要重新培养树冠。这就要求:当年夏茶不采,秋茶打顶。第二年,春茶剪一次,夏茶养蓬;秋茶,深修剪和重修剪的可采摘,台刈的打顶。第三年,深修剪和重修建的正常采茶;台刈的春茶打顶为主,夏秋茶正常采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