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的规划与建园

发布时间 : 2019-11-13
中茶黑茶园 如何建茶叶仓库 绿茶与红茶的功效与作用

【www.cy316.com - 中茶黑茶园】

一、茶园场地的选择: 茶树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适宜雨量为1000~2000毫米、土壤酸碱度为4.5~5.5,并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为最好。因此;在选择种荼场地时,首先选择交通便利、有电源和水源的种茶区,以便于今后建立茶厂,进行机械制茶,及时运送鲜叶、农药、肥料和满足抗早、喷农药的用水需要;然后选择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坡度在30度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要求是土层深厚蓄、排水良好,生长有映山红、蕨草、杉木、油茶、茅草的酸性沙质壤土。地形完整连片,坡度在25°以下(最好为3~15°),海拔高度不超过1200米(贵州省西部地区可放宽到1400米),背风向阳之地均可选作茶园场地。为方便茶园管理、茶叶采制和商品流通,茶园场地最好选择在公路干线旁边,交通闭塞之地最好不要办茶场,否则会因运输而提高产品成本。 二、茶园规划: 乡或村在计划建立新茶园前,首先将茶园用地绘制成地形图或地形示意图,提供给近期规划及长远规划时使用。茶园规划的原则:满足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如机械采茶及田间机械耕作),能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并能有效保持水土。种茶区域确定后,将土地分区划块。大型茶场可下设分场,茶叶加工厂等。一般中小型茶场,可将土地分成区、片、块,用防护林、隔离沟、主干道作为区的分界线,独立的地形或支道可作为片的分界线,片内可用人行道划分成若干地块,块的大小以3335~6670米2为宜,茶行长度为50米左右,要便于田间管理、采茶和今后的机械化操作,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结合本地茶叶销售市场及今后市场需求的预测,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最好是2种以上,“早、中、晚”芽种搭配,并适于加工多种茶类的优良茶树品种。种植密度每亩(667米2)需苗数一般为:单行条栽,行距为150厘米,丛距为33厘米,每穴种植3株苗,共用苗4000株;双行条栽,大行距为150厘米,小行距为50厘米,丛距为33厘米,每穴种3株,用苗数约为9000株。 1、茶园道路设计:(1)主干道:以场部为中心联络各区,贯穿全场每个作业区(若原有公路贯穿全场,则不必重建),路宽5~8米,可供拖拉机、汽车行驶。(2)支道:支道一般与主干道垂直,与人行道连接,贯穿整个茶园,是主干道的辅助道路,支道路宽3米左右,可供手扶拖拉机、手推车行驶。(3)人行步道:供采茶人员进出茶园和护理茶园时使用,也是茶园分块界限。一般路宽l米左右。坡度在20°以上的茶园,应设“之”字形上山步道,以避免路面被水冲刷及降低送肥上山时的劳动强度。 2、排灌系统的设计:茶树苗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大大降低移栽后茶苗的成活率。但是土壤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茶苗根系发育不良、茶苗死亡,使成园后产量大幅度下降。故在新茶园规划中,必须结合本地情况,认真设计排灌统。一般茶园排蓄水系统应包括:(1)隔离沟:在坡地茶园上方和茶园下方交界处开设等高隔离沟,目的是避免雨季时大量地表水冲入茶园和农田,而在干旱前又能积蓄部分雨水,用于施农药、叶面肥或灌溉。隔离沟要求宽、深各0.5米左右、沟壁呈60度倾斜。在沟的适当部位建一蓄水池,水池容量约5~10吨,隔离沟两端连接纵排水沟,通过纵排水沟排出雨水。(2)等高截水沟:坡面较长或坡度较陡的茶园需设等高截水沟,一般要求每隔40级梯地设置一条,目的是横阻上方茶园和道路的雨水冲刷。等高截水沟要求宽、深各为0.35米左右,截水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并在沟内每隔10米左右筑一小坝,坝高约0.25米,以拦蓄雨水和减弱暴雨季节的水土冲刷。(3)蓄水沟:在每级梯面内侧开一条蓄水沟,沟宽、沟深分别为0.15米、沟的两端不开通,目的是积蓄雨水,供给茶树生长,同时又能保护梯壁和减少雨水冲刷。(4)纵徘水沟:目的是汇集隔离沟、等高藏水沟和蓄水沟中多余积水,并排出茶园外,一般可利用天然沟修整而成,或在茶园支道和人行步道两侧修筑。纵排水沟应修筑成排蓄并用的梯级形,并在沟内每隔十余米修筑小凹凸横坝,以减缓水土冲刷。 3、防护林的设置:防护林一般种在茶园四周、路旁、沟边、陡坡和山顶迎风处。风害严重的地段应在与风向垂直的方向设置防风林。设置防护林的目的是减少寒灾、早灾、风灾的危害,改善茶园小气候,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防护林用高于树种和矮于树种相搭配,且选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生长速度较快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常绿树种,如杉树、樟树、八角、油茶、油桐、桉树、棕树等。

三、园地开垦: 土壤选择规划好之后,便可着手垦辟。开茶园前首先是清理场地,然后进行开垦。其主要内容包括平缓地的初垦和复垦,坡地修建梯园,筑路,开沟等项工程。 1、场地清理:主要是清除杂草、刺丛、杂树、树桩、树蔸、树根、草根和乱石等,以利开荒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清场中对集中成片的林地要严加保护,绝不准毁林开荒。若挖除坟地时应尽量将石灰残碴清除园地之外,并施入适量硫磺粉(100~150克/米2)调整酸碱度,以免今后茶树缺行断垄。对原有的沟渠、道路,只要与整体规划无大的矛盾,都应加以保留。发现群居而又可能危害茶树的地下害虫,应及时加以消灭。所有被清除物必须送出茶园以外处理,不能就地烧灰,更不可放火烧坡。 2、平地和缓坡地茶园的开垦: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开垦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全面深耕50厘米以上即可。生荒坡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一般需50厘米,全面深翻,深耕后不要马上碎土,以利蓄水和风化。在斜坡边缘,农田水塘交界处,如无包边园路,则应留下2米左右的草带,以防止泥沙冲入农田、水库.初垦完成后即可进行复垦,复垦深度为30厘米左右。复垦时需打碎土块,拣净草根,平整地面,为播种栽苗做好准备。 3、15~20度坡地的开垦:应建设斜坡梯层茶园,即将长坡变为若干短坡,将陡坡变为几层缓坡。这不仅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持水土,也便于小型机具操作。建设斜坡梯层茶园的步骤是: ①测定坡度。 ②测定等高线(可凭经验进行)。两等高线间的距离,一般控制在20~30米的范围内较适当。划好等高线后即自下而上沿着等高线筑坎,拉坡。拉坡时可以边拉边深耕,一次完成,不仅可以节约用工量,同时也可保证不动乱土层。如果在坡的上方表土拉得太多,可将下方的表土挑填部分上去,使梯层茶园土层均匀,种植后茶苗长势一致。砌坎最好用石料,在取石头困难的地方也可砌草砖梯,只要注意植被保护还是可行的。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园规划


茶园规划工作既要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又要服从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以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

1、识别地形,全面规划

茶叶生产基地,多建在山区或丘陵区,地形比较复杂,为做好园地的规划工作,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下列有关资料。

①当地社会经济情况 土地面积(耕地、荒地、要地及可耕地等),生产情况(作物种类及产量),以及居民、交通、电源、肥源等等。

②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应着重了解当地的雨量(包括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绝对低温和高温出现的时间绝对值,年雨量及其分布,以及风向、风速等)。土壤方面包括母质、土类、pH值、土层厚度、质地、地下水位。原始植被情况亦应记载。此外还要了解当地水利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③地形地势 包括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平地、丘陵和山地的分布情况,坡向和坡度的大小。

④图面资料 茶园规划用图以比例尽千分之一至二千分之一为宜。凡园地规划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用千分之一地形图,1000-5000亩的用二千分之一地形图,5000亩以上的用五千分之一地形图。如规划面积较小,又无测量仪器时,也可用皮尺、步弓和简易测坡器进行逐块测量,绘制地形示意图,供规划时参考。

在此基础上,再行实行勘察,访问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与他们一起到现场研讨、识别、熟悉地形,掌握有关情况。再将现场调查勘察的资料,例如各地段的坡度、地块形状(包括山头、梁、弯、坞等等)、面积大小、沟塘位置、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及原始植被等情况,详细标明在地形图上,以便规划时应用。

根据土地规划的原则,结合茶场规模的大小,当地的有关资料和现场勘察情况,在地形图上作出全面规划。选择地点适中,交通方便,靠近水源,有发展余地的地段,作为场部、队部、茶厂或畜牧场的地址,为了便于经营管理,要根据地形的分布情况,将全场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或操作组),并从当地自然地形、水利、土壤等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根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合理安排茶、粮、林、牧等各业用地比例。凡集中成片适宜种茶的土地,原则上都应划为种茶区,并选拔有代表性的地段作试验用地。坡度超过30度的陡坡,应划为经济林或用材林基地,这不仅可为茶叶生产提供燃料和用材,增加收益,还可改善小气候,以利茶树生长。土层浅薄和不适宜机耕的零星地块,可作为饲料基地,或种植多年生绿肥,发展畜牧业,为茶园提供有机质肥料,部分平地或洼地,可作为粮食、油料或蔬菜生产用地。同时还要规划出茶树、果树苗圃用地。总之,在规划茶场时,要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科学用地,既有利于茶叶生产,又方便职工生活的原则。

规划工作要做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相结合,以室外现场规划为主。从现场实现情况出发,在绘制出规划草图后,再到实地进行校正,如此反复比较,力求规划设计精确合理。

在土地进行全面规划时,必须进行道路网、水利系统、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工作。

2、茶园地块划分

茶园分区划块,目的是便于管理。区划时可根据面积大小和自然地形条件进行划分。一般中型茶场要划分为区、片、块三种形式。万亩以上的茶场,需设立分场、小型茶场只划片、块就可以了。

一个区即为一个综合经营单位,可依自然地形,如防护林、沟、主干道等作为分界线。划片是为了便于田间管理和茶行布置,如一个独立的自然地形,即可划为一片。在一片茶园中要划为若干地块,以便田间管理工作的安排,以及产量、肥料、农药等各项定额指标的具体落实。在平地或缓坡丘陵地的茶园地块,尽可能划成长方形或扇形,以便算长茶行,利于机械操作。地块的大小,主要从茶园管理是否方便加以考虑,一般以10亩左右为宜,茶行长度以60米左右较为恰当。

3、道路及排蓄水系统的设置

(1)道路网 道路网的设置,既要便于车辆通行和田间管理,又要有利于水土保持,且少占耕地面积。一般道路面积不要超过全场总面积的5%。

一个千亩以上的茶场,要建立道路网。在设计道路网时,应以茶场总部或茶厂为中心。从总部或茶厂到各区、片、块的茶园,都要有道路相通。道路网包括干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建成后的道路网要做到块块相连,路路相通,区格分明。对面积仅二、三百亩的茶场,只要设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就可以了。

干道 是整个茶场的交通要道,依它来联接茶场内部各作业区,并和场外公路相通。干道的宽度要求8米左右,能供两辆卡车交汇运行。在干道两旁,应种植行道树,两侧开设排灌沟渠。

支道 是园内运输、耕耘、采摘等机具运行的道路,供区内联接各片茶园之用,与干道交接。一般路宽4-5米,能容一辆卡车通行。对二、三百亩的茶场来说,支道实际上起着干道的作用。

步道 是从支道通向各块茶园的道路,同时也是各块茶园的分界线。路面宽2-3米,可牮拖拉机运行。

地头道 根据机械操作的要求,在每块茶园的两端,要设置地头道,宽度视机具而定。暂无机耕条件的茶场,在设计时要留有余地,以备今后应用。

为缩短路减少用地面积,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将干道和支道设计成直线形道路。在坡度较小,岗顶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干道或支道庆设在岗顶分水岭上,如坡度较大,岗顶很不规则,干道应设在坡脚,支道呈一定比降的S形。绕山开筑。在坡地茶园划分地块的步道时,应以支道为起点,向上或向下呈∫形修筑步道。每条茶行或梯级都与步道相通,紧密衔接,互相穿插,便于车辆运行。

由于山区地形比较复杂,因此各种道路的设置,要周详安排,如路面升降的大小、道路转弯角的大小等等都要恰当,适于行车要求。

(2)排蓄水系统 茶树有怕渍怕旱的特性。在茶树整个生育过程中,尤其在生长季节里,需要较多的水分和较高的湿度。因此在有明显旱季的地区,水分往往上升为左右该季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茶园,遇多雨季节,如不能及时排水,常常会冲垮梯级,流失肥土。地势低处又易灌水,造成茶树湿害。所以设计新茶园时,水利设施既要考虑多雨能蓄,涝时能排,缺水能灌,又要尽量减少和避免土壤流失。

茶园水利系统,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它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水库、塘、管道和机埠组成。规划时要因地制腚,与道路网紧密配合,要有利于茶园耕作管理,做到能蓄、能灌、能排。

渠道有主渠和支渠。主要作用是引水进园,蓄水防冲和排除径流。在平地或缓坡茶园内,渠道可沿茶园干道和支道设置,其宽深度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在山地茶无中,应沿等高线开设横渠道,并保持一定的倾斜度,其比降为0.2-0.5%(即每百米高差为20-25厘米)。为扩大灌溉面积,坡地茶园环山渠的位置应尽量提高,设在茶园的上方。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可设明渠、暗渠和拱渠两山之间可采用渡漕或倒虹吸管联接。

主沟是茶园内连接渠道和横排(灌)水沟的纵沟。雨量大时能汇集横沟和园内支沟的水引出园外;在需水时,又是灌溉用水的通道。平地茶园的主沟沿干道、支道平行开设。在山地等高梯级茶园开设纵沟,应与支道或步道相结合。在沟中开筑排蓄兼用梯级形或每隔数米设立一凹齿形横小坝,以利减缓水速,拦积泥沙。在支沟交接处的下方,设置可移动的挡水板,灌溉里可控制流量。纵沟的沟底及沟壁,均应用石料砌成。为便于机械操作,将部分主沟建成暗沟,更为适宜。

支沟是与主沟连接的横向排(灌)水沟。平地和缓坡地直行茶园,可沿步道设置,和主沟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交。在山地等高梯级茶园与主沟斜交相接,与茶行平行。

一般10内的等高茶园,沟距以相隔10-15行茶树开设一条为宜;坡度在15。左右的,可相隔6-10行茶树开设一条;梯级茶园应设在梯面内侧,沟的宽深为30×40(厘米),并在沟内每隔5-10米设一略低于梯面的小横坝,形成竹节沟,这样有利于拦蓄雨水,保持水土。梯级茶园和等高茶园的横向沟道要有一定的比降,便于排水和引水灌溉。

隔离沟设置在茶园和林地的交界处,目的是杜绝林木根系伸入园内,防止园外径流冲刷茶园。山坡上方隔离沟应按等高线开设,沟的宽深度,应根据坡度大小、植被情况和拦截水量大小决定。一般可开设深50-100厘米,宽40-70厘米的深沟。在茶园的下方与农田交界处设置拦水沟,避免茶园水土直接冲入农田,损害庄稼。隔离沟应和横包边道相结合,开设在路的上方,以便沟水直接流入主沟,引出园外。

水库、塘、池水库庆利用山垄自然地形修筑,在可能情况下,水库位置最好高于茶园,以便通过渠道进行自流灌。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不宜种植茶树,可修筑水塘、水池,作为灌溉、施肥、治虫等用水来源。

在每条主沟、支沟、隔离沟的转变出口处,应开设沉积坑,沉积的土壤要定期清理还园。

上述排灌系统是紧密联系的,如上方的水库和环山渠道,在雨季能蓄水防洪,旱季又能引水灌溉。山下的水库、塘、池,也可通过机埠抽水上山,解决灌溉用水。平地茶园的水利系统比较容易设计,使用也较方便。总之,在设计水利系统时,要与道路设计结合起来,做到沟、渠塘、池、水库及机埠等设施统一安排,达到沟沟相通,长藤结瓜,配套成龙的设计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小雨中雨不出园,大雨暴雨不成灾,排蓄兼顾,灌溉方便。

4、防护林及遮荫树

选择适当位置,按一定规格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带,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相对湿度,减低风速,调节寒冬和炎夏的气温,避免或减轻茶树遭受冻害和旱害,同时还可增加用材和有机肥的来源。所以造林和建立防护林带,既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又可使茶区达到园林化要求。对常有寒风侵袭的北部茶区,以及台风频繁的沿海茶区,防护林带的设置更属必要。

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和结构配置,直接影响防护效果。在营造防护林时,首先要确定林带的方向、距离、结构和树种,并以少占耕地为原则。

防护林分主林带和副林带两种。防护林带以稀疏结构为宜,这种结构有几层树冠,即高大的乔木树种和矮小的灌木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在防止干风和寒风侵袭的地区,要在当风面设立主林带,并于风向垂直或成一定偏角(不小于45度)。为节省用地,主要带可设在山脊和风口处。乔木树种可种4-6行,行距一般以2-3米为宜,两旁栽灌木树种,行数不限,可视情况灵活掌握。林带和园地之间应有2米以上的间隔,并开设隔离沟,防止树根伸入园内。防护林带的效果,一般为树高的20倍左右。凡是经常受害风侵袭的地区,防护林带的距离应适当缩小。

在山地茶园,由于地形复杂,坡向不一,主林带不可能完全与害风风向垂直,为适应地形,可在茶园的区或块的四周建立副林带,在与害风风向垂直的风口可多种几行防护林。面积不大的茶场,可在场的四周设立防护林。水土容易流失的陡坡和深谷,应沿等高线营造水土保持林。

防护林选用的树种,要求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抗风力强、遮生,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一般常用的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檫树、泡桐、乌柏、苦楝、合欢、青桐、台湾相思、托叶楹、油茶、紫穗槐等。根据各地的条件,还可以林带外侧,配置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果树等经济林木。

遮荫树在我国部分地区早有种植,但各地条件不同,栽培水平不一,所以遮荫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认为在纬度低、光照强、夏季高温干旱地区,只要合理设置,管理得当,遮荫度不超过30%,是有利于茶树生长和提高茶叶品质的,尤其是幼龄茶树效果较为显著。

在纬度、海拔较高,雨量充沛的地区,茶园不一定种植遮荫树,搞得不好会给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带来不良影响。

茶园地规划


茶园规划是新辟茶园的基础,既要考虑到茶树对自然环境 条件的基本要求,又要研究农业生产的总体布局,在选好园地 后,进行园地整体规划。规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根据地形,合理设计

茶园多建在山区,一般地形较复杂,为做好规划工作,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相关土地面积、工农业生产情况、交通、水源、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基本资料。兴建大、中型茶场,应测绘地形图。而筹建小型茶场,可以用皮尺、步弓和简易测坡器对地块进行测量,绘制地形示意图,供规划时参考。

场部与茶厂应设在地点适中、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地方。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可根据地形情况,将全场划分为若干个作业区。凡集中成片的宜茶山地,原则上都应划为种茶区;300以上的坡地作为林地;土地瘠薄的零星地块可种植绿肥,沟边、路旁和房屋前后要栽种绿化树木。平地茶园在进行茶园规划时,要求连片种植45亩以上。以水土保持、茶园管理、交通方便为原则,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道路、水沟合理配置,符合生态环境要求。

(二)设置道路,划区分块

良好而合理的路网系统是茶园的重要设施。各级道路应与园区、.防护林、蓄排水系统、厂房、办公用地等统一规划设计,其中路网应优先设计。为了方便茶园管理和运输,应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大、中型茶园区的道路由主干道、支道、步道和环园道组成。

主干道要求位置适中,能贯穿全园,对内是各茶园区块的连接通道,对外与公路相连,路面宽度5~6米,能并行两辆卡车,坡度降幅小于70,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米。园区面积低于1000亩时,场内不必设主干道,直接将园区与附近公路相连,连接段应按主干道规格设置修筑。在主干道两侧应开设排水沟与涵管,路边种植行道树。

支道通常设置在大园区之内,作为茶园划区分片的界线,是园区内运输的主要通道。与主干道连接,路面宽4~4.5米,坡度降幅小于80,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0米,可通行一辆卡车或两辆拖拉机。支道两边开设排水沟、涵道,种植行道树。

步道用于连接支道并通向茶园地块,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方便出入茶园。步道路宽1.5~2米,坡度降幅小于150,相邻步道之间距离50~80米为好。步道边设1条水沟,用于排蓄水。坡地或山地茶园的步道可设在山顶和山脊分水岭上,一般成“之”字形设置。路边设排蓄水沟,每隔4~6个梯级设一个土坝,用于蓄水。环园道一般设在茶园的边缘,作为与林地、农田的分界,路宽1.5~2米,可紧靠隔离沟。一般路网系统的面积控制在园区总面积的5%~8%较为合适。茶园的区块划分可以各级道路为界线,也可按自然地形、山头划分成若干片,每片的面积以75~100亩为好。每个片区的茶园地块大小根据地形而定,平地和缓坡地的地块以5亩左右为宜,山地茶园控制在3亩左右。

(三)开设排蓄水沟、水池

茶园排蓄水系统是园区建设中重要的水利设施,合理的排蓄水系统要求能蓄水保土,排除积水。平地茶园以排水为主,排蓄结合;坡地和梯级茶园以蓄水为主,排蓄结合。茶园排蓄水系统一般包括截洪沟(隔离沟)、横水沟(竹节沟)和纵水沟。

截洪沟的作用是防止园地上方的洪水、树根、竹鞭等侵入茶园。沟深50~80厘米,宽40~60厘米。沟内每隔5~8米筑一个略低于沟面的土坝,用来蓄水积泥。,在茶园下方与农田交界处的环园路内侧要开设隔离沟,沟深50~60厘米,宽30~40厘米。

横水沟(竹节沟)一般设在梯级茶园梯面内侧或坡地茶园水平带内。根据梯面与坡地集水量的大小,确定横水沟的深度与宽度。沟宽30~40厘米,深20~30厘米,沟内每隔5~8米筑一个略低于沟面的土坝。山腰设有横向道路的茶园,路的上方也应设横水沟。

纵水沟设在各片茶园之间,道路两旁,与截洪沟、横水沟、隔离沟相连接。沟深20~30厘米,宽40~50厘米。纵水沟与横水沟连接的地方要设置沉沙坑。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应设置消力池,以降低流水的冲击力,减缓雨水的冲刷。山地茶园的纵水沟也应设置水坝,用于拦蓄雨水,沉沙缓流。每5~10亩设一个容积5.8米3的水池,作为沤肥、施药、,防旱使用。

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坳茶园或山垄茶园,为排除积水,需设置明沟或暗沟。明沟深l米以上,暗沟设在l米以下的土层中,可用砖石砌成。为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缓解季节性干旱和水}资源匮乏,在建设新茶园时,应在水源较多的地块开挖蓄水池,既可满足茶园防治病虫害用水需要,又可满足干旱季节灌、溉用水需要。一般每5~10亩茶园设1个蓄水池,并与排水沟相连接。进水口处挖1个沉沙坑,减少泥沙流入池内,雨后及时清除坑内泥沙。有条件的茶园可使用自动喷灌或应用节水型滴灌技术。

茶园规划--防护林与遮荫树


3、防护林与遮荫树 凡冻害、风害等不严重的茶区,以造经济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一些不宜种植作物的陡坡地、山顶及地形复杂或割裂的地方,则植树为主。植树与种植多年生绿肥相结合,树种须选择速生、防护效果大、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品种。乔木与灌木相结合,针叶与阔叶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灌木以宜作绿肥的树种为主。园内植树须选择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根系分布深的树种。林带必须与道路、水利系统相结合,且不妨碍实施茶园管理使用机械的布局。 (1)林带布置 以抗御自然灾害为主的防护带,则须设主、副林带;在挡风面与风向垂直,或成一定角度(不大于45°)处设主林带,为节省用地,可安排在山脊、山凹;在茶园内沟渠、道路两旁植树作副林带,二者构成一个护园网。如无灾害性风、寒影响的地方,则在园内主、支沟道两旁,按照一距离栽树,在园外迎风口上造林,以造成一个“园林化”的环流。就广大低丘红壤地区的茶园来看,山丘起伏,纵横数里,树木少见,茶苗稀疏,这种环境,是不符合茶树所要求的生态条件的,“园林化”更有必要。防护林的防护效果,一般为林带高度的15-20倍,有的可到25倍,如树高可维持20m。就可按400-500m距离安排一条主要林带,栽乔木型树种2-3行,行距2-3m,株距1.0-1.5m,前后交错,栽成三角形,两旁栽灌木型树种。林带结构有紧密结构、透风结构和稀疏结构三种。风寒冻害严重地带,以设紧密结构林带为主,林带宽度为15-20m。有台风袭击的地带,宜用透风结构或稀疏结构,其宽度可到30m。以防御自然灾害为主的林带树种,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去选择。目前茶区常用的有杉树、马尾松、黑松、白杨、乌桕、麻栎、皂角、刺槐、梓树、桤树、油桐、油茶、樟树、楝树、合欢、黄檀、桑、梨、柿、杏、杨梅、柏、女贞、竹类等。作为绿肥用的树种有紫穗槐、山毛豆、胡枝子、牡荆等。 (2)行道树布置 茶场范围内的道路、沟渠两旁及住宅四周,用乔木、灌木树种相间栽植,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茶树,更提供了肥源。一般用速生树种,按一定距离栽于干道、支道两旁,两乔木树之间,栽几丛能作绿肥的灌木树种。如道路与茶园之间有沟渠相隔的,可以栽苦楝等根系发达的树种。我国除南方的部分茶区种植遮荫树外,一般茶区茶园内都不布置遮荫树,只种行道树以改变小区环境。

茶园规划--园地垦辟


园地垦辟 (1)地面清理 在开垦之前,先要进行地面清理,对园地内的柴草、树木、乱石、坟堆等分别酌情处理。柴草应先刈割并挖除柴根和繁茂的多年生草根;尽量保留园地道路、沟、渠旁的原有树木,万不得已才砍伐;乱石可以填于低处,但应深埋于土层1m之下,坟堆应迁移,并拆除砌坟堆的砖、石及清除已混有石灰的坟地土壤,以保证植茶后茶树能正常生长。平地及缓坡地如不甚平整,局部有高墩或低坑,应适当改造,但要注意不能将高墩之表土全搬走,须采用打垄开垦法,并注意不要打乱土层。 (2)平地及缓坡地的开垦平地及15°以内的缓坡地茶园,根据道路、水沟等可分段进行,并要沿等高线横向开垦,以使坡面相对一致。若坡面不规则,应按“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开垦。如果有局部地面因水土流失而成“剥皮山”的部分,应加客土,使表土层厚度达到种植要柬。生荒地一般经初垦和复垦。初垦一年四季可进行,其中以复、冬更直,利用烈日曝晒或严寒冰冻,促使土壤风化。初垦深度为50cm左右,土块不必打碎,以利蓄水;但必须将柴根、竹鞭、金刚刺、狼箕等多年生草根清除出园,将杂草理出成堆集于地面,防止杂草复活。复垦应在茶树种植前进行,深度为30-40cm,并敲碎土块,再次清除草根,以便开沟种植。熟地一般只进行复垦,如先期作物就是茶树,一定要采取对根结线虫病的预防措施。 (3)陡坡梯级 茶园的开垦,坡度在15°-25°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无法等高种植,可根据地形情况,建立宽幅梯田或窄幅梯田。陡坡地建梯级茶园的主要目的,一是改造天然地貌,消除或减缓地面坡度;二是保水、保土、保肥;三是可引水灌溉。 4、梯级茶园建设原则 ①梯面宽度便于日常作业,更要考虑适于机械作业。 ②茶园建成以后,要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下雨能保水,需水能灌溉。 ③梯田长度在60-80m之间,同梯等宽,大弯随势,小弯取直。 ④梯田外高内低(呈2°-3°,为便于自流灌溉两头可呈0.2-0.4m的高差),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⑤施工开梯田,要尽量保存表土,回沟植茶。 (5)梯面宽度确定 梯面宽度常随坡度而定,同时,也受梯壁高度所制约。从各地经验看,梯面宽度在坡度最陡的地段不得小于1.5m,梯壁不宜过高,尽量控制在1m之内,不要超过1.5m。可用测坡器等测出坡度,选择梯面宽度。 (6)梯坎的养护雨季要经常注意检修水利系统,防止冲刷;每年要有季节性的检修。种植护梯植物,如在梯壁上种植紫穗槐、黄花茶、多年生牧草、爬地兰等固土植物。保护梯壁上生长的野生植物,如遇到生长过于繁茂的而影响茶树生长或妨碍茶园管理时,一年可削除1-2次,切忌连泥铲削。新建的梯级茶园,由于填土挖土关系,若出现下陷、渍水等情况,应及时修理平整。时间经久,如遇梯面内高外低,结合修理水沟时,将向内泥土加高梯面外沿。

茶园规划--因地的选择条件


因地的选择条件  茶树原产于亚热带气候温和而湿润的地区,形成了喜温的特性。栽培茶树要选择年平均温度在13℃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以上的地域进行栽培。 我国大部茶区一般活动积温都在5000℃左右,很适宜茶树的生长。活动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温度是条件的一方面,还要看水分的情况如何。有的温度条件具备了,但是在干旱季节,茶树仍不能很好生长。如土壤和空气的湿度过低,茶树的生长就差,产量和品质都下降。在茶树生长期间,大气湿度以80%-90%为最好,大气湿度降到50%以下时,就会影响茶树生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湿度受降水蒸气多少的影响。茶树生长最适宜的降水量约为1500mm左右。水量是否适宜,不能单看全年降水量的多少,还要看生长期每月降水量是否均匀,生长期间的月降水量最好达到100mm以上。 我国大部分茶区降水量每年均在1200-2000mm之间,可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但因各季降水量不均匀,或因管理不当,不能渗透留蓄于土中,遭受干旱的侵害,生长受影响,这是栽培上应注意的。茶树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只要有一定的酸度都可以生长。但要生长好,品质佳,能持续高产,并逐年加以改良。茶树喜欢酸性土壤,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都难以成活。选择土壤首先要调查土壤酸碱度(pH)是否适宜。凡地面长有映山红、铁芒箕(狼箕)、杉木、油茶、马尾松等植物的,皆为酸性土壤,都可以种茶。适应茶树正常生长的土壤,pH4.0-6.5之间。pH6.5-7.0茶树虽然可以生长,但产量和品质都不好。酸度过强,茶树生育也不良。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很灵敏,不但表土土壤pH较高会影响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底土的pH较高,茶树同样生长不好,所以,茶树根部能达到的底土(100cm左右),都要保持有一定的酸度。有些地区在不大的范围内有几种土壤分布;有的一块地上,上下层土壤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土壤调查时,必须注意土壤分布的这种复杂性。 茶树是嫌钙植物,土壤中游离碳酸钙超过1.5%时,对茶树就有危害,因此,一般石灰性紫色土和石灰性冲积土都不宜种茶。选择土壤还应注意土壤的其他性质,如通气、蓄水、保肥、保温等等。砂质土上种茶要注意防旱,黏质土上种茶要注意排水。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对微域气候及土壤状况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山高风大的西北向坡地或深谷低地,冷空气聚积的地方发展茶园,易遭受冻害,而南坡高山茶园则往往易受旱害。一般地势不高,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都可种茶,尤其以10°-20°坡地起伏较小是最理想的,因它既能适于机械作业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地形过于割裂,过于复杂或坡度过陡,不利茶树栽培管理和采摘,孤山独峰,地势较高,冬季易受寒风侵袭,茶树易受冻害。 山东省新区经验,茶园以设置在高山南向的山坡为最好。并认为山高较挡风,而且最好是一孤山,附近东、西、南三面无山,否则出现回头风和串沟风,对茶树越冬不利,山顶山脚也不宜种茶,因山顶风大土干,山脚霜大夜冷,故当地茶树多种在山坡上。除上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地势条件,作为选择园地时的主要依据外,为使达到能生产绿色产品或有机(天然)产品的环境要求、茶园周围至少在5km范围内,不能存在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的距离在1km以上,且有隔离带。 此外,亦应考虑水源、交通、劳力、制茶用燃料、可开辟的有机源以及畜禽的饲养等。

茶园规划--道路网的设置


园地规划 1、道路网的设置 道路网是关系到茶行安排、沟渠设置和整个园相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开垦之前,就应规划好道路,力求合理与适宜。规模较大的茶场,必须建立道路网,分别设干道、支道、步道(或称园道),以及便于机械操作的地头道。30hm2 以上的茶场,一般只设支道和步道。 (1)干道 60hm2以上的茶场要设干道,作为全场的交通要道,贯穿场内各作业单位,并与附近的国家公路、铁路或货运码头相衔接。路面宽6-8m,能供两部汽车来往行驶,纵坡小于6°(即坡比不超过10%),转弯处曲率半径不小于15m。小丘陵地的干道应设在山脊。16°以上的坡地茶园,干道应开“S”形。梯级茶园的道路,可采取隔若干梯级空一行茶树为道路。 (2)支道 是机具下地作业和园内小型机具行驶的主要道路,每隔300-400m设一条,路面宽3-4m,纵坡小于8°(即坡比不超过14%),转弯处曲率半径不小于10m。有干道的,应尽量与之垂直相接,与茶行平行。 (3)步道 作为下地作业与运送肥料、鲜叶等物之用,与干、支道相接,与茶行或梯田长度紧密配合,通常支道每隔50-80m设一条,路面宽1.5-2.0m,纵坡小于15°(即坡比不超过27%),能通行手扶拖拉机及板车即可。设在茶园四周的步道称包边路,它还可与园外隔离,起防止水土流失与园外树根等侵害的作用。 (4)地头道 供大型作业机调头用,设在茶行两端,路面宽度视机具而定,一般宽8-10m,若干、支道可供利用的,则适当加宽即可。设置道路网要有利于茶园的布置,便于运输、耕作,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在坡度较小、岗顶起伏不大的地带,干道、支道应设在水分岭上,否则,宜设于坡脚处,为降低与减缓坡度,可设成“S”形。

茶园规划--水利网的设置


2、水利网的设置就茶园而言的“水利网”,应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三个方面。结合规划道路网,把沟、渠、塘、池、库及机埠等水利设施统一安排,要沟渠相通,渠塘相连,长藤结瓜,成龙配套。雨多时水有去向,雨少时能及时供水。各项设施完成后,达到小雨、中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泥不出沟,需水时又能引提灌溉。各项设施与园地耕锄结合。各项设施需有利于茶园机械管理,须适合茶些工序自动化的要求。茶园水利网包括如下项目: (1)渠道 主要作用是引水进园,蓄水防冲及排除渍水等。分干渠与支渠。为扩大茶园受益面积,坡地茶园应尽可能地把干渠抬高或设在山脊。按地形地势可设明渠、暗渠或拱渠,两山之间用渡槽或倒虹吸管连通。渠道应沿茶园干道或支道设置,若按等高线开设的渠道,应有0.2%-0.5%的比例。 (2)主沟 是茶园内连接渠道和支沟的纵沟,其主要作用,在雨量大时,能汇集支沟余水注入塘、池、库内,需水时能引水分送支沟。平地茶园,还要起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坡地茶园的主沟,沟内应有些缓冲与拦水工程。 (3)支沟 与茶行平行设置,缓坡地茶园视具体情况开设,梯级茶园则在梯内坎脚下设置。支沟宜开成“竹节”沟。 (4)隔离沟 在茶园与林地、荒地及其他耕地交界处设隔离沟,以免树根、杂料等侵入园内,并防大雨时园外洪水直接冲入茶园。随时注意把隔离沟中的水流引入塘、池或水库。 (5)沉沙凼 园内沟道交接处须设置主支沟道力求沟沟相接,以利流水畅通。水库、塘;池:根据茶园面积大小,要有一定的水量贮藏。在茶园范围内开设塘、池(包括粪池)贮水待用,原有水塘应尽量保留,每2-3hm2茶园,应设一个沤粪池或积肥坑,作为常年积肥用。贮水、输水及提水设备要紧密衔接。水利网设置,不能妨碍茶园耕作管理机具行驶。要考虑现代化灌溉工程设施的要求,具体进行时,可请水利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设计。

茶园规划--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茶树及配置在生态茶园中的其他作物,大多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经济年龄均可达数十年。因此,在茶园建立时,必须认真做好规划设计,严格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为依据,根据茶树生育规律及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的特点,妥善考虑决定。茶树为长寿常绿植物,一年种,多年收,有效生产期可持续四五十年之久,管理好可维持更长年限。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不断改善和满足它对外界条件的需要,能有效地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达到早期成园、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为此,建园时必须重视园地的选择。 (一)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生态茶园必须建立在生态条件适宜区。我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起对农作物的种植区划进行了研究,关于中国茶叶区划,于1979年6月在杭州组成了全国茶叶区划研究协作组,其任务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研究茶树的生态适应性,茶类适制性,划分适宜生产区域,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以及各地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和建立商品茶基地的依据,至1982年底,该协作组提出了全国和各省的茶叶区划意见,这为我们建立生态茶园的适宜地域提供了依据。据陈文怀等研究,根据茶树对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约260万km2的地区是适合茶树经济栽培的。其中又可分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 最适宜区:  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的丘陵或山地。行政区域包括滇西南、滇南、挂中南、广东、海南、闽南和台湾,适宜于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适宜区:  长江以南,四川盆地周围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察隅河流域的丘陵和山地。行政区域包括苏南、皖南、浙江、江西、湖南、闽东、闽西、闽北、鄂南、贵州、川中、川南、川东、藏东南等,适宜于小乔木、灌木型中、小叶类茶树品种的种植。 在适宜区域内,由于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的差异,气候和土壤均不相同;即使在相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生态茶园的成功与否。因此,对生态园地的选择,特别是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天然)产品,要严格进行环境的调查和检测。

武汉国税精准扶贫建白茶园助农增收


近年来,武汉市国税局致力于精准扶贫,两年多来,新洲区卫星村白茶园种植成效显著,茶苗种植成活率高达95%,预计2018年村级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民一年增收将超过5000元。

2015年10月,市国税局扶贫队被派驻卫星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卫星村地处大别山支脉,受地形条件限制,没有一条超过500米的直路,村民基本靠天吃饭,村级收入常年负债,村民生活特别艰难。市国税局扶贫队刚到卫星村,第一个夜晚,是在听着窗外呼呼的冷风、感受楼顶嘀嗒的雨声,在没有电灯中度过的。

茶园

扶贫工作第一件事是摸清家底,根据摸底,卫星村基础设施薄弱,用水用电都成问题,土质偏酸性难以种植常规作物;全村按照标准核实的贫困户共37户81人,大部分是因病致贫、孤寡老人。市国税局扶贫队经过调研后决定,寻找一条有长期“造血”功能的产业项目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新洲区曾有种植白茶的经验,扶贫队于是先后3次请来江苏、湖北茶叶种植专家实地勘察,针对村里丘陵地貌和土质偏酸性的特点,决定采纳专家建议,一期建设80亩标准化白茶基地。

2015年,市国税局投入30万元,帮助兴修水塘5亩,解决茶园储水灌溉问题;架设600多米输电线路,解决生产用电问题。2016年,市国税局追加投资125万元,为村里购买了37万棵白茶,4万株黄金茶,茶苗成活率高达95%。预计到2018年,卫星村可实现生产白茶(干茶)300余公斤,销售收入50余万元,确保村级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茶园已经建成,市国税局继续为村民打通茶叶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白茶园能持续为村民创造收益。就在本月,360平方米崭新的茶叶加工厂已经盖起来了,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也将全部到位。

“黄金茶”的分株建园方法


“黄金茶”学名为柳叶腊梅,系腊梅科的半常绿灌木,其嫩芽制作的茶称“黄金茶”,也称“腊荆茶”,是浙西山民常饮茶品。它具有健胃消食、清神解燥、降脂、健脑、醒酒的功效,是很有开发前途的有机茶品之一。

在浙西“黄金茶”的野生资源丰富,植株丛生,分蘖多,分株容易,故常用分株的方法建园,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探索整理了它的分株建园方法,现介绍如下:

1、植株的采集

在每年的12月初叶子大多掉落至次年的3月中旬萌芽前,用锄头挖取其基部进行分蘖。挖取时应选枝条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植株。株高约50―80厘米。

2、合理密植

新园建立时必须以快速、高产、稳产为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植株数,可以尽早达到高产所需的枝条密度,并且易使植株配置合理,枝条分布均匀,生长整齐。亩栽株数的确定,应根据土壤和要求投产年限、肥培水平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一般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亩栽400―1400株均能获得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浙西一般采用亩栽800―900株。

3、栽植质量

“黄金茶“是多年生深根性灌木,其萌芽力强、分蘖多,栽后投产年份长,根系分布深广。因此在栽植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新园的选址。选向阳,土壤肥力中等的园地。

(2)整地。在山地新园应全垦并挖成1.5米宽水平带。

(3)栽植。一般栽植密度小的采用挖穴栽植即可,穴大40*40*40厘米;栽植密度大的可采用植沟的方法,沟宽30一50厘米,深40厘米。具体应把土先挖深30厘米,再把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继续再在穴或沟内深掘15厘米,使底土疏松,以利根系深扎。定植前须先整修苗根,修掉过长破伤的根系,剪口平滑,同时将弱苗剔除,然后将大苗小苗分开,以免大小苗混栽,影响苗木生长的一致性。定植要做到“深耕浅栽,细土踏实”, 栽植深度以埋没根颈8一10厘米为适。方法是:先往植沟内填入表土厚约7一10厘米,把苗木放入,舒展苗根,将表土填入根部,捏住苗木,轻轻向上提抖一下,使土料充分填满根部空隙,然后把全部心土敲细后填入、踏实。根部周围泥土应略高于地面,以免松土下沉形成凹塘而积水。

4、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是通过打破茶苗顶端优势,刺激腋芽萌发,促进侧枝生长,达到增加分枝、培养骨架、塑造树型的目的。一般进行2次即可。第一次定剪在定植后进行,离地25一30厘米剪去顶端;第二次高度为离地45-50厘米。三年以后开始采用轻修剪。

5、采用新植茶树快速成蓬新技术

新植茶树采用弯枝法培养“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与树冠结构,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快速成蓬茶树栽培新技术。

(1)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区别:常规的方法是,对新植茶树采用修剪养蓬来培养高产型的树冠结构,它既剪除了已积累和贮藏了大量养分和水分的粗壮枝条与叶片,又使幼小茶树受到多次创伤,削弱了当年树势,影响快速成蓬投产。而采用弯枝养蓬新技术,既不用剪除幼小茶树的枝叶,又避免了茶树受到创伤,可促进新植茶树快速成蓬,提早投产。

(2)弯枝技术要点 ;

① 弯枝时间:全年均可进行,但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梢萌发前的2月上中旬进行弯枝效果较好。

② 弯枝标准:主茎或分枝茎粗达到0.4厘米以上,枝条的长度达到20厘米以上的新植茶树要进行第一次弯枝;当新生枝条的长度达25厘米左右,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时及时进行弯枝。

③ 操作方法:把达到弯枝标准的枝条用左手顶住弯枝点,右手把弯枝点以上枝条弯成曲尺型 (角度100度左右),使上部枝条成平卧状,下部枝条成直立状,最后用一塑料绳将枝条扎紧固定即可。弯枝后15天~30天,下部即可长出3条~5条新梢,当枝条再次达到弯枝标准时,可继续进行弯枝,一年内可进行2次~3次。如果经过1次~2次弯枝后,继续弯枝有困难,可采用修剪与打顶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

④ 弯枝后的管理:弯枝后三个月内应经常检查是否有漏弯和松脱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以免影响弯枝效果。弯枝后新梢萌发多,生长迅速,宜加强肥水管理,确保新梢快速生长。经过多次弯枝后,茶树形成2层~3层骨干枝,树冠直径一般达到60厘米以上。因此,宜于第二年春芽萌动前(1月下旬至2月中旬)进行平剪,平剪时,树冠面要平整,以促进一二级分枝的平衡生长,使茶树迅速培养成“矮、壮、宽、密”的高产型树体和树冠结构,为日后获得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6、园地整理

(1)抚育。在伏旱来临之前和秋末冬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