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根系吸水

发布时间 : 2019-11-13
茶树苗种植方法 抹茶是什么茶树 观音茶树

【www.cy316.com - 茶树苗种植方法】

茶树根系吸水指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水的过程。根系吸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土壤因子直接影响根系吸水。

茶树根系吸水以根毛区和未木质化白根吸水能力为最强。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主动吸水是由根压引起的,根系吸水的快慢决定于根导管汁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水势差异大小。被动吸水是由于叶蒸腾作用产生的蒸拉力引起的。蒸腾拉力是被动吸水的动力。通常被动吸水占主要地位,茶树蒸腾作用弱(如云雾天气、夜晚),主动吸水才成为根系吸水的主要方式。

土壤因子直接影响茶树的主动吸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动吸水。

①土壤水分:茶树能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是田间持水量与永久萎蔫系数之间的水分。适宜茶树生育的水分,上限是田间持水量的90%,下限是田间持水量的60%。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45%,茶树发生旱害;超过田间持水量、茶树发生湿害。

②土壤氧气:氧气是茶树根系生育和吸收水、肥的重要条件。土壤板结或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缺系和CO2浓度增高,短期内可使根呼吸速率降低,限制根系吸水;较长时间后,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危害根系,整株枯死。

③土壤温度:土温低,水的粘性增加,扩散速率降低;细胞原生质粘性增大,透性降低;根呼吸速率减弱,限制根系吸水;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收面的增加,吸水量小。土温升高,根系吸水加快;茶树根系生长最适温约25-30℃,吸水最快;30℃以上,加速根的成熟和老化,使幼嫩的细根木质化、栓质化,降低吸水能力;同时,会使细胞原生质结构部分遭受破坏,透性加大,造成一些离子外渗,根吸水速率变慢。

④土壤溶液浓度:茶树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细胞水势必须低于土壤溶液的水势。施用化学肥料过量,土壤溶液的水势过低,便阻碍根系吸水,甚至引起根系水分外渗,造成生理干旱。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根外追肥


茶树根外追肥茶树叶子能通过表皮细胞的渗透作用吸收附着在叶子表面的无机盐作为自己的营养成分。它可吸收游离的离子,也可吸收不电离的分子。茶树进行叶面施肥,称“根外肥”。根外肥不受土壤冲刷、淋溶及固定等因子影响,肥料利用经济,吸收快,效果好。对缺素现象,随时可以及时补救。根外追肥还可以同治虫、喷灌等结合,便于管理机械化,节省劳力。同时还可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有利茶树生长。据同位素试验表明,茶树根外追肥,尤其是微量元素的施用,可以大大活化茶树体内酶体系,从而加强根部的吸收能力,如茶树喷施钾肥和硼肥,可以促使茶树根部对磷、硫、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 茶树根外追肥的施用浓度与肥料品种、天气条件诸因素不关。综合各地情况,茶树各种根外施肥参考浓度为:尿素0.5%、硫酸铵1%,硫酸钾0.5%,过磷酸钙1%、硫酸铜10×10-6--20×10-6,硫酸锌50×10-6,硫酸镁0.01%--0.05%,硼酸50×10-6--100×10-6,钼酸铵20×10-6--50×10-6,硫酸锰0.01%,三十烷醇0.1×10-6--1×10-6,赤霉素50×10-6--100×10-6,茶叶素100倍液,稀土300--400倍液。茶园根外追肥主要经叶片吸收,由于茶叶正面蜡质层较厚,而背面蜡质层薄、气孔多,一般茶叶背面吸收能力较正面高5倍,所以在喷肥时,要正、背两面同时喷施,特别要注意背面的喷施。在与农药配合施用时,要注意农药和肥料的化学性质,酸性农药配酸性化肥,碱性农药配碱性化肥,同时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根外施肥还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防止高温曝晒引进水分蒸发而改变浓度,或下雨冲洗,淋失肥料。喷肥时间,要选择傍晚或清晨,最好是阴天。在茶树生长季节里,旱季因根部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吸收能力低,根部施肥效果差,可加强根外追肥,予以弥补。

茶树根外追肥要掌握哪些技术


茶树除根部吸收养分外,茶树的叶子也可吸收喷洒在叶子表面的养分,通过表皮细胞的渗透作用和气孔,浸入叶子内部。叶子不仅吸收离子态的养分,如NH4+、NO3-、K+、Mg2+、PO3-等,还能吸收非电离的分子态养分,如CO(NH2)等。因此,茶园除进行根部施肥外,还可进行叶面施肥。在茶园进行叶面施肥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根据茶园土壤情况进行叶面施肥。各种茶园的土壤条件不同,其含有的营养元素的丰缺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茶树的正常生长。因此,必须根据茶园的土壤情况来施用叶面肥。同时还必须注意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茶树叶面喷洒钾、硼、锌营养元素,可促进根系对磷、硫、氮的吸收。

2、注意施肥浓度。茶园叶面施肥的浓度一般是尿素99倍,硫酸铵99-950倍,过磷酸钙98倍,硫酸钾99倍,硫酸硼990倍,硫酸镁950-990倍、磷酸二氢钾铵950倍,硼砂14-24倍,钼酸铵2万-5万倍,硫酸锌1万-2万倍,硫酸锰1000-1万倍,硫酸铜1万-2万倍。

3、注意施肥时期。一般春夏茶前,在头轮芽及二轮芽第一叶初展期喷施,也可结合防虫同时进行。秋茶前在容易出现夹秋旱的地区。进行根外施肥,效果较好。晚秋叶面喷施磷钾肥,以利于茶树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有提高抗寒的作用。喷施的时间,宜在下午太阳偏西后为宜。如为阴天,全天都可进行喷施。

4、喷施的方法。茶树叶片正面有较厚的蜡质层,吸收养分能力差,背面蜡质层薄,并有很多气孔,吸收养分能力强。因此,喷施时要注意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喷至叶面刚滴水时才有较好的效果。一般当树冠覆盖度达9成左右时,亩喷肥液量约为75公斤左右。

5、注意配合根部施肥。茶树叶面吸收养分,有时不能输送到茶树所有的器官和组织中去,因而叶面施肥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代替根部施肥。因此,在进行叶面施肥时要加强根部施肥。才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效果。

茶树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以下介绍几种茶树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茶苗白绢病

1、1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1、2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1、3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1、4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2、1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2、2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2、3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2、4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

3、茶苗根结线虫病

3、1分布及症状: 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3、2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3、3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石灰消毒或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茶紫纹羽病

4、1分布及症状: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4、2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4、3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树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苗白绢病

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的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茶树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的生长,在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茶籽萌发后,根系生长和枝叶生长是齐头并进,进入幼苗期后,“根冠比”(即根重与枝叶重之比)值基本上在1左右。随着生长的延续,由于地上部光合能力增强,枝叶生长加速,其生长总量逐渐超过地下部,树冠比例相应增大,在自然条件下,根冠比常在1:1.5的范围内。在生产上常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促进或抑制树冠或根系的生长,例如,修剪或采摘可打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使地上部生长较旺盛,其生长总量常可超过根系生长量的2~3倍。施用氮肥能促进树冠枝叶生长,而磷肥可增加根系的生长量。在生长的高(深)幅度上,亦有类似趋势。随着树龄增加,地上部树高、树幅与根系分布范围之间,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根系扩张面大于树幅,而根系垂直生长的深度常小于树高,上下形态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其次表现在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在时间上有交替的关系。即当地上部相对静止时,地下部生长最活跃,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则生长缓慢。茶籽萌发后,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量,在年生育周期中,出现多次的交替生长现象,萌发当年不太明显,随着幼苗的成长,交替生长趋势逐渐明显。成年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一年有2次明显的交替生长现象,即当4~5月份地上部新梢生长旺盛时,根系生长相对缓慢,而当10月份后新稍生长相对休止时,根系生长又趋向活跃。 另外,还表现在树冠与根系物质转化机理上的依存关系。茶树体内产生的许多新物质,都是在树冠与根系密切配合、互为因果的条件下合成与转化的,这些物质的形成,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例如,糖类(或称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茶树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光合作用合成、代谢、转化的产物,是器官结构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也是茶树根、茎中主要的贮藏物质。如果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把光合产物源源运向根系,根系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没有根系及时提供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各种生理代谢活动也无法进行。又如,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也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氨基酸的前期化合物是在叶片内形成的,并从叶片转移到根部,在根部进一步完成氨基酸的合成,再从根部运向地上部,供树冠生长需要。经研究验证,茶树新梢中全氮含量在萌发生长期明显上升,以后虽有起伏,但总趋势呈渐降变化,根系中的含氮量以3月新梢萌动前达到最高,新梢生长期又逐月下降。茶树体内经常进行着代谢物质的向下或向上的运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正常的生育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

茶树生物学特征:根系的生长活动


根系是茶树树体生长在地下的营养器官,它的生育特性既与茶树的遗传性有关,也因根系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有差异。

茶树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类型。一般一、二年生的茶树,为典型的直根系,三年生侧根开始向四周发展,四、五年后侧根生长旺盛。侧根在垂直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但排列并不匀称,在螺旋周的轮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侧根分布成为层状结构。当进入青壮年期,一般主根深达1米左右,可分为3~4层。根系渐由直根系类型而转为分枝根系类型,有的侧根生长甚至已超过主根。进入衰老期后,主、侧根的生长能力明显衰退,渐渐局部萎枯死亡。但茶根的再生力极强,最后尽管根系衰退,或只保留分枝根系的骨架,在地上部树冠改造的同时,通过深耕,切断部分衰老根,仍可促使新根再生。新生的吸收根多数云集在根颈部或在老根断头切口愈合个,由此形成新的不定根层,成为茶树的衰老根系。由于茶树根系具有向肥、向水和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点,因此在株与株之间,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料,其侧根的生长常有镶嵌或连生的现象出现。但生长在干燥的沙质土壤的直根系可一直保持到壮年期。当地下水位高、土层浅时,主根因渍水或遇硬盘层而停止向深处生长,侧根生长加强,并多呈丛状分布于土壤表层。这些都说明茶树根系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极大。

茶树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形态变化(图略)

1.2.幼年期根系3.壮年期根系4.衰老期根系

从根系生长分布规律来看,根系生长与茶树生物学年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如在幼功、幼年期是直根系类型,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分布。从幼年期到壮年期,吸收根与侧根愈来愈多,已成为根系组成中的主要成份,垂直分布加深到30厘米以下,水平分布范围扩展到行间40厘米左右。一般壮年茶树根系在正常生育下,垂直分布可达1米以上,水平分布交叉地密布茶树行间,根系幅度大于树冠幅度。当进入衰老期,由于根系衰退,垂直与水平分布范围都渐缩小,根幅小于树冠。衰老茶树经台刈更新后,吸收根又会向外、向下发展。此外,茶树根系的分布受种植方式、品种类型、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茶树根系的生长活动规律来看,在年生长周期内,由于气候条件和剪、采等技术措施的不同,茶树根系活动各地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一年中发生新根的高峰季节,总是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和树体内部营养物质有相当数量的积累时开始,因而根系的生长活动又和地上部器官的生长活动有密切的协调关系。茶树根系生长休止时,吸收根死亡较多,而在生长活跃时期,也正是根系呼吸作用和吸收能力较强的阶段,这时吸收根生长旺盛,对营养吸收明显加强,从而促进根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

展到规模发展。他的科技研究成果不仅得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而“无芯土茶苗扦插法”在申报国家专利的同时,还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安徽省科委、省总工会、省发明家协会成果金奖。

那么,不采用深层无菌土怎样才能减少病虫害和消除杂草呢?古树根采用的方法很简单,在茶苗扦插前,用丁草胺、乙草胺喷洒地面灭草,再用多菌灵等杀菌剂灭菌就可以了。

日前,古树根培育开发的“无芯土茶苗扦插法”培育出的茶苗每年保持在150-200万株,数量在逐年递增,他培育出的“龙井43”、“龙井长叶”、“潜川雪峰”等优质名茶茶苗远销到省内外各地,深受茶农欢迎。

文章来源 :http://www.cy316.com/c/4583573.html

上一篇 :茶丽纹象岬的特点及防治

下一篇:茶银尺蠖的防治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更多 >

相关标签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