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什么样的茶器才能满足你的爱美之心?

发布时间 : 2019-11-16
什么样的红茶好 什么样的茶是红茶 野白茶长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红茶好。

中秋将至,“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品茗赏月自是人间至美之一种。说到品茗,这世上大概再没有哪种食品或饮品,像茶这般“爱美”了!我们从茶事体验中,感受茶叶、茶器、茶席、环境、茶人等各种美……所以“茶道是关于美的学问。无美,则茶道荡然无存。”

很多人对于精美茶器爱不释手,所以喜欢上了喝茶;也有些人,是因为喜欢喝茶,又迷上了各种各样与茶相关的器物。茶器具有深厚的美感,也因此可发出无比丰富的外延,这就使得茶器富有审美价值。

美器佳茗

茶器,或称茶具,通常是指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有云:“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可见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茶、水、火、器四者相配,此乃“烹茶之四要”。四者之中,唯有“茶器”,是人们为品茶所特制的有形之物,它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创造力、制作工艺及审美情趣,值得人们细细把玩与赏鉴。

茶器是饮茶的盛器,它具备冲泡功能,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好的茶器有助于品茗活动的审美,会给茶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高雅精美的茶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既具有实用性,能够冲泡茶叶,又富有艺术性,具有欣赏价值。

我国茶器(具)品种繁多,按茶艺冲泡要求来划分,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按照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六大类。茶器的产生和发展,如同酒具与餐具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与当时社会的茶类演变与饮茶习惯密切相关。魏晋以后,茶器才慢慢独立出来,在中唐时期,专门的饮茶器具才真正出现。

茶器五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茶道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茶叶与茶器皆为有形之物,悟道之不同途径,有如“指月之手”与“渡河之筏”。茶悟人生,器以载道,人、茶、器、道并存,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重茶器,体现了茶器载道与实用并重之意。

器之工

器之工,说的是制作严整,工艺完好,材质和制作满足茶器的要求。就茶壶而言,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较瓷器浑圆亲和,所以大致上砂壶比瓷壶受欢迎。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越高越好,否则茗香散漫。壶的出水效果与“流”的设计息息相关,以倾壶倒水而壶里滴水不存为最佳。

器之艺

器之艺,说的是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设计、形态、颜色给人以美感。茶道是一种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尤其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是否具有艺术性,制作的精细与否,是人们选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器之巧

器之巧,说的是茶器应该小巧精致,对于生活是一种装饰、一种雅致或者清新之美的存在。清代冒襄撰的《岕茶汇钞》中载:“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比如广东潮州的功夫茶,茶器为小巧实用的“烹茶四宝”,即孟臣罐、若琛瓯、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是鹅蛋般大的宜兴紫砂茶壶;若琛瓯是小而薄的白瓷茶杯;潮汕炉是一种小型炭炉,供煮水用;玉书碨是扁圆形的陶制烧水壶。

器之善

器之善,是指茶器既重造型又重茶理,即结合书法、诗作、图案,使茶器精美可爱又具有内涵,可以引人赏玩。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

器之妙

器之妙,是说茶器的创意独特、恰当,契合茶道的体悟。一壶一盏,一杯一具,相互映衬,协调美妙。比如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故而得名。兔毫盏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独特釉斑,尤其是曜变。将它置于阳光下,那些曜变圈立刻闪烁起来,随着阳光强弱与观察角度的变化,它的光彩也在不断变化,五颜六色,犹如钻石般的绚丽,美不胜收。在阳光下注满清水,凝神静观,那一根根的兔毫顿时活了起来,小小的盏中变幻出森林、云海、大洋等种种图像。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文论家严羽借禅道喻诗道,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直觉与妙悟是东方文化思维的重要特征。其实茶、水、器、艺之中,处处也不离妙悟,这已经成为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对茶器的审美在不断进阶的过程中……

日本著名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一书中说,“对比美术则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古往今来,这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不同功用,不同质地,不同类型的茶器被人创造出来,每一款都有独特的美感蕴藏其中。

爱茶如我们,就是在这样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享受着我们当下的生活。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汤,可以当作一件作品吗?


据传,有人要为食物申请版权。

一碟碟经过摆盘、布局、装饰、排色等设计成固定形状的食物一旦获得版权后,即该食物所呈现布局与设计的样子是某厨师的作品(无固定布局设计的食物叫菜肴),外人不得随意拍照上传或模仿它的样子。

至于其烹调法与味觉效果是否属于作品的部分并无人提,版权似只注重肉有几片、红萝卜叠成三角形或圆形、肉与西兰花相隔几公分之类的视觉效果,煮食技术与味道反而抛诸脑后?

另外社交网上也爆红了“咖啡拉花”,此类咖啡的最后一道手续是往浓缩咖啡中倾倒发泡后牛奶,同时用牛奶在咖啡上“拉”出不同图案比如:米奇老鼠、顾客的脸等,有了图案视觉效果的咖啡被誉为艺术作品,大家非常佩服咖啡师懂得在咖啡上拉那么多图案。

大家忘记“原咖啡”的咖啡讲究豆源、煮法、品质、滋味,那才是优秀咖啡应讲究的元素。

上述情形与泡茶很相似,有位茶道老师原来教泡茶最近也教插花,插花班人数一下子超越泡茶班,后找出原因,学生觉得把花插插就创作了件花艺作品,而且花团锦簇的插花作品拍了照贴网得到很多赞。

他们认为一杯一杯茶汤没什么看头,水汪汪的拍了照片贴网也无人赞,不学了。他们还要求茶道老师改开茶席设计班,把雅致的器物摆在铺满彩色缤纷的桌布的茶席上,自己穿套道袍站席边自拍贴网,肯定比一杯茶汤好看,还会得到网友赞。

如今大家的生活少不了滑动手机贴照片上网等赞,任何事物都要拍照为证,视觉的渲染就更不可收拾,几乎每样东西都必须吸住眼球,否则备受冷落。

线上的生活还没有成为趋势之前,我们还不以照片来判断茶汤的内涵,茶汤是一件作品之观念似乎也不易找到认同,现今线上、线下生活混为一体,贴出的照片要马上获得赞,在线上看看照片就判断该件东西究竟有没有欣赏价值,感动得了或感动不了全靠几张照片,一杯杯茶汤照片让人看得不着边际。

这样只用“眼睛”的年代,茶汤喝了就没了也能当作是一件作品吗?

大家似乎比较接受作品是有形的,像雕塑、捏陶、写生,或隔壁妇人烤的蛋糕、家里小孩用几张纸做了个四不像,无论水准高低,大家看见那么一件具体东西一律叫作品,非常乐意真心的激赏他们的创作。倒是这个茶汤看来看去不过是有点颜色的水,看不出高低左右的层次感,看不出光与影的距离,叶子不是他们做的,装水的茶壶茶杯也不是,水更加不是,怎么把水倒进去倒出来就变成是泡茶者的作品了?

茶汤作品要如何展现魅力呢,单靠一张茶汤照片的视觉效果当然不行,即使在现场只用味觉感官去品这杯茶也仍然不够。

茶汤作品的创作包括从准备茶席、茶叶、水、茶器开始,到泡茶、奉茶、喝茶,至吃茶食、喝清水,最后清理收拾退场的整套程序,是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绵延不断的体验,体验,正是现在社交网只用手指滑动的生活里最欠缺的真实东西。

创作茶汤作品者必须将大大小小每件事情做清楚,让大家参与一起思考,一起表达,一起饮用,串联起对方与自己泡茶的情感,带对方融入泡茶、奉茶、喝茶的经历,茶汤与人都成为作品之部分。这体验是茶汤作品的未来市场。

什么样的茶才能算好茶?


一杯好茶的背后,透露了从种植茶树、采收茶菁、冲泡茶叶……每一个环节都用最细腻的态度处理。

那么好茶的标准是什么?如同世界的多元面向,每个人喜欢、深入的不一样,一杯茶,怎样才叫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常规意义上的好茶需包括以下几点:

一、汤色透亮

这是最直观判断是否是好茶的标准。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

1、茶叶的制作工艺优良,无碎未。

2、储存条件良好,没有灰尘,也没霉变。

3、茶的内含物质丰富,并得到很好的释放。

4、冲泡方法科学。有时由于冲泡的原因,会让好茶出现浑浊,比如水温太高,毫多的茶用高冲法等。

二、苦涩味从舌面散开,而不是收敛

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是茶的本性,但关键在于能否快速散去。如苦涩味一直留在口腔中,所谓“盯舌头”,应该不能算是好茶。也有人好这一口的,那只能算个人的主观标准。

三、无异味、怪味、水味

1、异味,指不是茶本身的味道,一般是因为茶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味道,比如香水或化妆品的味道、烟味、其他杂味。因为茶的吸附性非常好,所以生产存放时一定要注意,异味一旦吸收,几乎无法去除,再好的茶也毁了。

2、怪味,指的是茶本身让人不愉快的味道,比如霉味。还有一些语言无法表达的,让人觉得难受的味道。也有人说,这才是这款茶的特别之处,不要听他的鬼话,怪味往往说明这款茶有问题,出现了有害物质,如黄曲霉菌等,喝了对健康不利。

3、水味,是指茶味和水味分离,出现淡腥味。水味往往出现在茶汤变淡的时候,好的茶是不会出现茶水分离的,淡而不腥。

四、叶底鲜活

好茶的叶底,无论六大茶类的哪一种,鲜活是共同的特征。叶底鲜活

1、茶叶的原料好。叶底是对茶青的还原。

2、茶的制作工艺好,没有把茶做死。

3、冲泡得当,让茶叶充分泡开,又没把茶泡熟,闷坏。

五、好茶不能有农残等有害物质

这是好茶的底线。喝茶不能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忽视了茶的健康本质。坚决抵制农残、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茶。

六、好茶让人愉悦

不要认为这是条主观标准,好茶让人愉悦是因为好茶中的芳香物质和某些成份,喝过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使人心情愉悦,头脑清醒,而不好的茶会让人越喝越郁闷。

所以当你以上标准都没把握的话,就把这当作唯一标准吧,毕竟,茶被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所喜欢,不是靠教育传播,而是靠茶的本质:喝茶让人心情舒畅。

不见得便宜的茶都不好,也不见得贵的茶无可挑剔;茶叶的售价其实取决于非常多个因素,一味追求高价的茶,往往会迷失在茫茫茶海。……提升自己的买茶功力,很快地,你也会形成自己心中的,对于一杯茶,怎样才叫好,有一番很好的见解。

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再多的标准都抵不过好喝。一杯茶,一杯好茶,重要的是对味。

什么样的白茶才能叫荒山白茶?


1、什么叫荒山茶?

荒山茶,简称荒茶,荒野茶,也叫扳树茶,福鼎本地人也有叫野生茶,没人管理,没有施肥,没有打农药,任期自然生长。由于荒废的茶树长得比较高,这种茶树比较难采摘,采摘的时候,长的高的需要把茶树的树枝扳下来,才能够采摘到芽叶,故名扳树茶。

2、荒山茶怎么来的?

有着“华茶1号”、“华茶2号”之称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鼎是其原产地,茶叶长势好,茶叶的芽头大,产量很高。前些年曾经有一段时间作为生产绿茶的原材料,制作白茶较少,使得茶青价格卖的很低,一些茶农感到采摘茶叶连工钱都挣不回。有的茶农就从事其他工作,把大片茶园荒废了,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感到窝在家里摆弄父辈留下的茶园没出息,有的是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队和大队遗留下来的茶园。

这些抛荒茶园有三五年到四十多年不等,据不完全统计,荒山茶园福鼎市有几千亩,分布在福鼎的各个乡镇。这些茶树类似有机茶园,平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除草,茶园管理甚至比有机茶园还更加粗放,长期没有修剪,很多茶树长的像乔木或高高的灌木,近似野生茶树。

3、什么样的白茶才能叫荒山白茶?

福鼎很多行家说:基本上要十年以上的才能叫荒山茶,但是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有些地方三五年的也叫荒山茶,唯一能区分的就是它的口感和香气。

不是所有荒废的茶都叫荒山茶,严格来说对荒废时间是有一定要求的。至于是5年以上,还是10年以上,这个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

茶的8件大事,最后一件估计99%人都不知道


先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起。

18世纪的一天,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头戴皇冠、手握权杖、愁眉苦脸地坐在龙椅上发呆。一位大臣刚刚向他呈报说:从遥远东方传过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正在宫外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担心饮了这些东西会被毒死。为了一辨真伪,古斯塔夫三世叫人把一对被判死刑的孪生兄弟押进了皇宫,命令他们:“你俩一个每天饮茶,一个每天饮咖啡,既可免去死罪。”六十年后,兄弟俩中饮咖啡者因病过世,再过了十多年,饮茶者无疾而终。这一段故事,最富喜剧性色彩表现出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细节。

茶,一片树叶,落入杯中,在水中起舞,虽鲜嫩娇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小小一嫩芽,纵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一开始路边不被人注意的野树,到被无数人视为最健康的饮品,时间见证着它的发展,也见证着茶从中国走向世界。

如果你不知道茶的发展历程,下面这8个大事件,帮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茶的世界。

一说到茶,有个人是必须要提到的,他就是: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在5000多年前的中国,生病只能找草药来治。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去深山野岭采草药。但是,这些草药的作用怎么样,没有人知道。所以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就说有这么一天,他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

他倍感奇怪,就再次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他采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荼"。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神农氏发现的那些叶片,称为“荼”,那是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就要归功于唐玄宗了。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再次肯定,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

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在南北朝之后,文字又开始变得混乱。于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颁布了《开元文字音义》书籍,他亲自作序,书中改“荼”为“茶”。虽然民众并没有马上改正过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混用,“荼”便完全取代了“茶”字。

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据文献记载,我国西南地区三千多年前已产茶。晋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是有关我国地区产茶的最早记载,认为“南安(今四川乐山)、武阳(今四川彭山)皆产名茶”。“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考证:“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饮者,亦在我国西南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宜于茶树的生长。据近年来的科学调查,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在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陆羽,被称为中国的茶圣。3岁时,被竟陵(今湖北天门)的僧智积禅师捡到,取名为“羽”。陆羽便在这安静的寺庙里、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等。12岁时被太守李齐物赏识,在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学习了7年,之后学成下山,开始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今浙江湖州),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写下了《茶经》。

这部《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不仅有全面的茶区分布,也有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还发现了很多名茶。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茶马古道的路线图

茶马古道,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川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1776年,英国通过国会法令向美国殖民地征收税,每磅茶叶征收3便士的税收,用来维持驻扎在殖民地的军队和政府官员的开支。由于在美国唯一合法进口和购买的茶叶都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因此人们没有办法逃避这种新赋税。

在法令通过的两年内,大多数美国港口拒绝任何征税商品上岸,并且当英国从伦敦运送几船茶叶到美国时,美国民众群情激奋,在纽约和费城示威游行,要求英国运茶船返回英国。而在查尔斯顿,海关官员扣押了茶叶。在波士顿,发生了几个星期的大规模骚乱,厌恶被别人称为土著人的一群美国人登上了“达特茅斯号”船,叫喊着“波士顿港口今晚将成为一个茶壶”。接下来,他们把340箱茶叶扔入水中。这以后英国政府关闭了波士顿港口,派遣军队到美国。这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凭借茶叶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植物,一个新兴的国家呼之欲出。

在亚欧大陆,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来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欧洲产品在中国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十八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大规模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方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的盈余,翌年,反而出现了二十二万两的赤字。为了弥补东西方茶叶贸易巨大的逆差,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不久后,令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爆发了。

茶叶的西进之路,在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战争使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在亚欧大陆,也引起了一场战争使一个帝国走向衰落。茶叶就这样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世界。

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穿“T恤”。有关“T恤”的起源从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与茶文化有关。你一定不会想到,T恤一词是世界茶叶贸易的衍生品。

大约在18世纪中期,美国的马里兰州,有一个安纳波利斯港口,这个码头主要是搬运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为了识别搬运其他货品的工人,这些搬运茶叶的工人穿上印有“TEA”字样的短袖衫。大家简化称之为穿“T恤”的工人(“恤”字,音xū。是英语“shirt”音译,且是广东话的发音。“T恤”两字,成了中西合璧、约定俗成的专用名称)。

二次大战后“T恤”风糜美国。一方面干净利索,容易洗涤;另一方面穿着舒适。从内衣演变成外衣。进入60年代,“T恤”不再是男人的专利,女士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或短裙就是青春的象征。60年代后,扎印、彩印和丝绢印花使“T恤”成为企业、文化团体、商品的促销手段,印上各种文字成为文化传播媒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