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人的泡茶烹饮方法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的泡茶方法 红茶的调饮方法 红茶品饮方法

茶叶的泡茶方法。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代茶人的泡茶烹饮方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 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小编推荐

茶烹谷雨香


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制春茶的佳期。

在我的老家灌口有一座山叫仙灵旗山,这座山植被茂密,来这儿爬山的人很多。但由于山势高,路很陡,人们常走的都是修整好的路,高山深涧之处人迹罕至,山上的许多野生茶得以保留了下来。每当清明之后,谷雨前后,我的父母就会腾出一整天的时间上仙灵旗山采茶。

他们的腰上插一把镰刀,是用来开辟山路的,茂密的植被已经长得和人一样高,需边走边砍才能走过。茶树也不是成片的,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找到一棵茶树就足以让人兴奋一阵子,赶紧把最嫩的“茶心”摘入口袋中。为了能采到更多的茶叶,我的父母总是分头行动,各自寻找茶树采茶。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终于看到他们背着两个大大的口袋,拖着疲惫的身躯,映着夕阳的余晖回来了。一到家,他们就急着把满口袋的茶叶倒出来。多嫩绿的茶叶啊,一片片叶子泛着鲜亮的颜色,富有生命力。闽南话里把茶叶称作“茶心”,就是指采摘的用来制茶的都是茶株中最嫩最鲜的芽心。一片片叶子铺在簸箕上,一个个簸箕便成了一个个碧绿的大盘子,屋子里散发出淡淡的茶的清香。这深山里野茶的数量并不多,再加上植被越来越茂密,采摘的难度越来越大,所采的茶叶数量也不多。家里并不是专业制茶的人家,晾青后,父亲只会用烧柴火的大铁锅笨拙地炒青,火候不好掌握,动作得快才不会被烫伤,炒出来的“茶心”就不那么美,黑黑的,样子粗陋。

谷雨品新茶,茗香诗意浓。谷雨时节,房前屋后的龙眼花开得密密层层,院子里飘着醉人的香气,蜜蜂嘤嘤嗡嗡不知疲倦地采集花蜜。父亲自制的“仙灵旗茶”做好了,邀几位好友来品茶。茶泡好后,分别装在小小的茶杯里。这些茶客,端起茶杯,眯着眼,在茶香氤氲中品尝谷雨新茶的香味,谈论着今年这野茶的制作优劣。我也来尝尝父亲制作的野茶,入口清香,茶香悠远,有一丝淡淡的苦味,品尝过后却有回甘。

“清茶素琴诗自成,品茶听雨乐平生。滚滚红尘多少事,都付南柯无迹寻。”谷雨时节,我总怀念父母采摘制作的仙灵旗茶,但这几年,父母年纪渐长,已经不再上山采茶了。现在,我只能自己沏一壶茶,静静地,看茶香飘逸,浅酌啜饮,细细品味内心的一份平静,品味时光流逝、岁月静好……

历代贡茶(下)


元朝贡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遗址,其中包括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创建茶场,称御茶园,专制贡茶。据董志《武夷山志》(道光丙午年重刊)载: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十九年(公元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与之子久住,为郡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焙局,称为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扁曰茶场。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喊山者,每当仲春蛰日,县官诣茶场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芽发,而井水渐满,造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年(公元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

明代初期,贡焙仍因元制,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朱元璋有感于茶农的不堪重负和团饼贡茶的制作、品饮的繁琐,因此,下了一道诏书,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

《武夷山志》载: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建宁太守钺嶫,因本山茶枯,令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赍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自此罢茶场,而崇民得以少息,园寻废。

此后,明代贡茶正式革除团饼,采用散茶。但是,明代贡茶征收中,各地官吏层层加码,数量大大超过预额,给茶农造成极大的负担。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时(1368-1398年),建宁贡茶一千六百余斤,到隆庆(1567-1572)初,增到二千三百斤。

对明代贡茶的弊端,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有个叫曹琥的进士,大胆向朝廷奏了一本,其名叫《请革芽茶疏》。文中对当时的贡茶引起的恶果,作了深刻揭露。疏文中说:

臣查得本府额贡芽茶,岁不过二十斤,迩年以来,额贡之外,有宁王府之贡,有镇守太监之贡。是二贡者,有芽茶之征,有细茶之征。始于方春,迄于首夏,官校临门,急如星火,农夫蚕妇,各失其业,夺走山谷,以应诛求者,相对而泣,因怨而怒,殆有不可胜言者。如镇守之贡,岁办千有余斤,不知实贡朝廷者几何。臣不容不为陛下悉数之。方春之时,正值耕蚕,而男妇废业,无以卒岁,此其为害一也。二麦未登,民艰于食,旦旦而促之,民不聊生,此其为害二也。及归之官,又拣择去取,十不中一,遂使射利之家,先期采集,坐索高价,此其为害三也。亦或采取过时,括市殆尽,取无所应,计无所出,则又科剑财物,买求官校,百计营求,此其为害四也。官校乘机私买货卖,遂使朝夕盐米之小民,相戒而不敢入市,此其为害五也。凡此五不韪者,皆切民之深患,致祸之本源,今若不言,后当有悔,。

又据《枣林杂俎》载有当时贡茶的详细名目,节录如下:

茶,国家岁贡宜兴县芽茶百斤六安州芽茶三百斤广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县芽茶二十五斤浙江长兴县芽茶三十五斤嵊县芽茶十八斤会稽县芽茶三十斤永嘉县芽茶十斤乐清县茶十斤富阳县茶二十斤慈溪县茶二百六十斤丽水县芽茶二十斤金华县茶二十二斤临海县芽茶十五斤建德县芽茶五斤淳安县芽茶五斤遂安寿昌二县各茶五斤桐庐县茶五斤分水县茶一斤江西南昌府芽茶七十五斤南康府芽茶二十五斤赣州府芽茶十一斤袁州府茶十八斤临江府茶四十七斤九江府茶一百二十斤瑞州府茶三十斤建昌府茶二十三斤抚州府茶二十四斤吉安府茶十八斤广信府茶二十二斤饶州府茶二十七斤南安府南康县茶十斤湖广武昌府芽茶六十斤岳州府湘阴县茶六十斤宝庆府邵阳县茶二十斤武冈州茶二十四斤新化县茶十八斤长沙府安化县芽茶二十二斤宁乡县茶二十斤益阳县茶二十斤福建省建安县芽茶一千三百六十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一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

到了清代,贡茶产地已不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重心,凡佳皆进。有些地方名茶,因一次进贡而享尽殊荣,如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南巡江苏太湖时,巡抚宋荦购到朱正元独制的品质最好的吓杀人香茶进贡,康熙饮后,认为茶极好,但名字欠雅,因而赐名为碧螺春。自此,碧螺春名震四方,作为贡品,年年进朝。再如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南巡徽州时,当地老竹庙大方和尚进献了一种自己创造的茶,乾隆一高兴,便赐名为大方,后来,老竹大方即为安徽必贡之茶。

最典型的是杭州西湖龙井茶。相传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乾隆在杭州微服私访,在龙井狮峰品尝了胡公庙前茶树上所采制的龙井茶,感到香、味特佳,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声誉鹊起,每年贡数剧增,对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元、明、清贡茶,与唐宋时期相比,具有征贡区域宽,新产品多,随机性强的特点,同时,贡茶的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贡茶已不单纯是作为皇室饮品的特供物品,而已具有一种很强的政府向地方征收的实物税的性质了。

历代贡茶(上)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贡茶的起源

⑴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的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九贡。九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的事迹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檟笥,反映了茶在贵州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所述: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⑵地方的主动贡献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宋?赵明诚《金石录》)伪闵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献之官,其地始着。(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馀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这三条资料中,前二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代之前,贡茶虽已年有所增,但在制度上未见有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规定,至唐朝开始,贡茶开始呈现其规模性,技术性和强制性了。

⑴唐代贡茶唐代初期,贡茶还是与征收各地名产同时进行的,开元以后,但随着皇室需量的增加和对品质要求的越来越高,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员为加官进阶极力推荐本地的优良茶叶,终于促使了贡焙制度的产生。

唐代贡焙的建立,还与陆羽及李栖筠的推荐有关,唐代宗因为宜兴每年的贡茶制造数量很多,超过生产负荷,所以下令长兴负担一部分贡额。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分山析造,岁有定额,鬻有禁令。并遣使督造。义兴贡茶,最初只进万两,后来愈贡愈多。顾渚贡焙岁造竟达一万八千四百八斤。随贡茶数额的增加,所付的劳役也多,据《元和郡县志》载:贞元(公元785-804)已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顾渚贡焙的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工场有百余所。顾渚紫笋茶造出之后,必须快马加鞭,在清明日前送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唐代除了在长兴顾渚山设贡焙外,还规定在若干特定茶叶产地征收贡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贡茶地区,计有十六个郡,包括今湖北、四川、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十个省的很多县份。由此可知,凡是当时有名的茶叶产区,都有茶叶进贡。进贡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没有直接的记录,但是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因财政困难而出库茶三十万斤,令户部进代金一事来看,已经可知其数目之巨了。

唐代的贡茶名品很多,据唐代李肇所着《唐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在全国知名度最高,如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还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和嵊县的剡溪茶等。

⑵宋代贡茶宋代贡焙重心由浙江移往福建后,在品质和数量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代贡焙中的史品,其品质在团饼茶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贡茶对民间的茶叶生产与影响也更大。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朝廷在建安,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凤凰山麓正式设置官焙,凤凰山麓的北苑贡茶最为出名,列为皇室专供。到宣和年间,北苑贡茶中的龙凤茶盛极一时,同时,其他各种名堂的贡茶也令人目不暇接。

在至道初年与宣和年间一段时期里,宋代贡茶的发展有几个关键之处,颇令人注目。

首先,在宋太宗至道初(约公元995年)诏造石乳、的乳、白乳作为贡茶。到了宋真宗咸平初(约998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专门精工制作了40饼龙凤茶,进献皇帝,获得宠幸,升为参政,封晋国公。此后,建州便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

龙凤团茶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又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蔡襄(字君谟)任福建转运使,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为小龙团,原来的大龙团是八饼为一斤,改制后的小龙团为二十饼为一斤,说明制作的精良程度已经大大提高。小龙团面世以后,极合皇帝的心意,于是,开始每年进贡。这种小龙团的身价极高,出品不多。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这种茶价值黄金二两,但黄金可得,而茶则不容易得到。

在宋神宗熙宁以后,北苑贡茶中又一种比小龙团更精美的茶诞生了,它的名字叫密云龙。密云龙一出,到了皇宫后近臣和皇戚们纷纷向皇帝索取,弄得皇帝烦恼之极。便一边叹气,一边说:下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宋神宗的一番牢骚传到地方上,于是,密云龙的身价更加上扬。

密云龙之后,贡茶求新求异的现象并未停止,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奇异的品类连续推出。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瑞云祥龙跃居密云龙之上,成为贡茶魁首。至宋徽宗双观(11071110年)初,皇帝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认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此时,作为贡茶名品的,已由从一二只到了一大批。突出的如试新、贡新、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其中无比寿芽、试新和贡新合称三色细芽。自三色细芽出来后,瑞云祥龙已是屈居其下了。

但是,三色细芽还不是终点。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一个善于造茶献媚的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即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丝然,其制方寸新,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龙凤贡茶发展到了龙园胜雪,其精美程度可算达到了一个极点。

在北宋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名品达到四、五十种。根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的北苑贡茶名品有:

贡新銙、试新銙、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年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赏、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金钱、玉华、寸金、无比寿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兴国岩銙、香口焙銙、上品拣芽、新收拣芽、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拣芽、小龙、小凤、大龙、大凤、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贡篚推先、价倍南金、旸谷先春、寿岩都胜、延平平石乳、清白可鉴、凤韵甚高。

宋代同茶的制造场所称为焙,其中有官焙,也有私焙。宋朝初期从南唐移交焉的茶焙合计有1336焙,到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载建安官焙有32所。

宋代贡茶根据茶品,一年分十余纲先后运至京师。其中白茶和龙团胜雪最早,在惊蛰前即行采制,十日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号曰头纲。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根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其基本过程为: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揉捻、再榨、研茶、压模、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汤出色,晾干。

⑶元、明、清贡茶无明清三代的贡茶与唐宋相比,在数量、质量及贡茶制度上,都呈平淡之势。这主要是因为元代统治者的民族性,生活习惯乃至茶类的变化等原因,使贡茶的封建礼制性质及唐宋形制规模遭到较大的冲击。

茶与历代天子的茶缘


茶在我国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一直都备受推崇,除了民间的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关于茶的诗篇以外,古时候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那些皇帝们也传出了和茶之间的种种故事,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揭秘。

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

相传,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黄帝带领大臣、侍卫和随从到深山里狩猎。经过一阵奔跑驰骋之后,黄帝感觉喉干舌燥,遂命随从烧水解渴。随从在一株茶树下架锅设灶,烧水煮汤。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到滚开的汤中,眼看汤水逐渐变成褐色,随从慌得六神无主,正想重新烧水,可黄帝已派人催着要水。随从赶紧舀了一碗变色的水品尝,觉得清香可口,并没有一点怪味,便将错就错,诚惶诚恐地把褐色的水奉献给黄帝。黄帝由于口渴之极,端起水来就一饮而尽,饮后连声称奇,随从吓得连忙跪下,向黄帝请罪。黄帝见状,详细查问了烧水的经过后非常高兴,不仅没有怪罪烧水的随从,反而命他把茶叶带回宫中,如法炮制。从此,饮茶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晋惠帝蒙难瓦盂饮茶

司马衷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次子,说到这个低能昏聩的晋惠帝,他在位16年之久,为人称道的政绩不多,留给后人的笑柄却不少。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臣下把民间的灾情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他却非常不解,满怀疑惑地对禀报的大臣说:“百姓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就是晋惠帝留下的“历史名言”,一句“何不食肉糜”竟让人贻笑千年。

西晋时期,皇室内乱不断,“八王之乱”历时1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惠帝在战乱中屡被挟持,颠沛流离,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一同北征,讨伐据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此次混战晋惠帝兵败回都,其时“帝乘牛车,行宫籍草,公卿跋涉。”在《茶经·七之事》中也说到这个有名的晋惠帝,陆羽引用了《晋四王起事》的记载:公元306年,“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晋惠帝司马衷虽然保全了性命,但一路丢盔弃甲,风餐露宿,逃回洛阳时的狼狈之相可以想见,黄门侍郎毕竟是贴身的侍从,了解君主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所以首先奉上一碗茶汤,为惠帝解乏洗尘。虽然盛茶的“瓦盂”是民间用的粗陶碗,略显寒碜,但落魄至此的“万岁”也顾不得这些尊卑了。也许,这是“九五之尊”的晋惠帝喝过的人生最甘美的一碗茶也未可知?喝完这碗“粗茶”的第二年,公元307年,惠帝在他的本命年死于非命。

茶痴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玩家”,他对饮茶之事极感兴趣,不仅茶艺高超,而且为茶专门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宋人传奇《李师师外传》中记述,宋徽宗曾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交往甚密,在送给李师师的众多名贵礼物中,就有“月团、凤团、蒙顶等茶百斤”。他不仅自己好茶,还常常以茶宴请群臣,并亲自动手为他们烹茶。北宋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可见茶“盛于宋”,而在北宋徽宗时最盛,这与宋徽宗的推崇是有一定关系的。蔡京在《廷福宫曲宴记》中记述:北宋宣和二年十二月,有“通百艺”之称的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徽宗兴来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这里宋徽宗所玩的就是宋代风靡一时的“分茶”。

宋徽宗执政期间不理国事,是一个亡国之君,然而他却笔走偏锋写就一部洋洋洒洒约3000余字的茶叶专著,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爱茶如此,难怪有人戏称宋徽宗为“茶痴皇帝”,他的这部《大观茶论》共20篇,对北宋时期团茶的地产、采择、制造、鉴辨、藏焙、品名等分目详述,其中宋徽宗的自序是全书字数最多的段落,颇有文采,自豪地称当时的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王锵金,啜英咀华。”并把饮茶推为“盛世之清尚”,宋徽宗由此产生了联想,他慨叹道:“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以尽其用矣。”此外,《大观茶论》中“点茶”“斗茶”等篇章也论述详尽,见解独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茶业的发达程度、制茶的技术和皇室的好茶风尚,为后世研究和认识宋代茶文化留下了珍贵文字资料。

朱元璋与灵山茶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因为出身布衣,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曾备受世人的歧视。当了明太祖的朱元璋因此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他曾下令让全国一半以上的和尚还俗,但却偏偏对河南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待,不仅亲笔为灵山寺题写“圣寿禅寺”的匾额,还多次亲临烧香,拨款进行大规模地修缮重建,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和缘由呢?

原来,出生在安徽濠州的朱元璋年幼时家庭赤贫,身世凄凉,父母兄长都在连年的灾荒和瘟疫中相继死去,无依无靠的朱元璋只好自谋生路,去濮阳的皇觉寺当了和尚,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寺庙也香火难续,缺粮断炊,朱元璋只能遵照师傅的吩咐出门化缘为生。当他云游到河南灵山寺时,得到了善心和尚的一点照顾,至少能粗茶淡饭,解决了温饱。灵山寺成为朱元璋漂泊四方的一处安身之地,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后来他长大成人,乘天下大乱之机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义队伍,这成为朱元璋崛起的契机,应验了“乱世出英雄”这句古话。朱元璋在转战中负伤,曾逃到灵山寺躲避疗伤,灵山寺的和尚不仅用九龙潭的水浸泡了灵山茶,治好了朱元璋的刀伤,而且对他以礼相待,敬茶备饭。

洪武三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灵山寺的恩惠始终念念不忘,一次,他带着少数几个侍从秘密地前往灵山寺视察,对寺院敬献的灵山茶赞不绝口,一时龙心大悦,下旨将泡茶的师傅连升三级官衔。朱元璋的侍从颇为不解,暗自发牢骚感叹:“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不想被朱元璋听见,他哈哈大笑接了下句:“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一时传为佳话。

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

说起乾隆皇帝,自然就会使人联想到他三下江南的故事,但人们却很少清楚乾隆皇帝和茶还曾结下过不解之缘。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各种名茶,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湖南的“君山银针”,福建的“大红袍”等。乾隆曾作过一首《观采茶作歌》: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这首歌对采茶的时间、芽叶标准、热闹忙碌的情景及加工的条件、方法、特点以及炒制过程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亲临茶园,认真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并且还有感而发,作诗赋歌,殊为难得。

乾隆皇帝还是一个品茗行家,他不但讲究饮名茶和饮茶器具,而且还非常重视沏茶的水质。传说他当年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沏茶的水就取自盛产龙井的狮子峰山下的狮子泉。《茶经》上就说沏茶择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狮子泉也是山水,属于上等水。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的优劣,乾隆皇帝回京后叫人用银斗量各地名泉的轻重,因而命名天下三泉: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泉水为“天下第二泉”;无锡惠泉为“天下第三泉”。除了这些名泉外,乾隆皇帝还广饮天下名泉,桂林南溪山有一眼白龙泉,水质优良,清冽甘美。《峤南琐记》载有“桂泉多可饮,而白龙为最”之说,据说用白龙泉泡茶,揭开碗盖随着热气上升会蒸腾起一条隐约可见的白龙,于是乾隆皇帝下圣旨,派人马不停蹄地直奔白龙泉取水。当地人知道白龙泉为乾隆皇帝泡过茶,就把这白龙泉改称为“贡泉”了。

乾隆皇帝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在他85岁退位前夕,有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听了自然受用,哈哈而笑,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帝的幽默由此可见一斑,他用茶化解了君臣之间的对话,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表现。乾隆退位后住幽雅安静的北海镜清斋,在这个亭榭楼阁、小桥流水的花园内专设“焙茶坞”,每天悠闲品茗,安度晚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乾隆皇帝活了88岁,可以算作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品茗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吧

皇帝爱喝茶,品茶品人生,茶里面的学问真的很多,希望大家都能学一下,另外茶真的是一种良药,它的功效也很多,所以品茶不仅可以让我们当成一种饮料来喝,还能给我们带来健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茶话之“党姬烹雪”


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他的《喜雪》诗中也写到了党姬:

翡翠春巢瑶圃枝,欣看雀舌展新旗,瓮中存有终年雪,入鼎休传到党姬。

(邱云宵:《湛翁送茶》)这是武夷山籍明代着名诗人写的一首茶诗。这首诗已被纪晓岚收入《四库全书总目》。诗中引用的典故,给人留下了一个小谜团:党姬究竟何许人也?她与茶有什么关系呢?

邱云宵诗句中的党姬,就是出自党姬烹雪这个典故。其实,党姬在明代是很受艺术家们推崇的一个女性。冯惟敏(1511-约1580),是明代中后期的齐鲁戏曲作家。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其兄弟五人均以诗文闻名于齐鲁间。他上承元曲文学的优良传统,运用北曲的音乐形式,创制了大量思想深刻、时代气息浓厚、寄兴悠远、语言质朴本色、风格爽健豪迈的散曲作品,并由此而成为元、明散曲之殿军。他的《喜雪》诗中也写到了党姬:折一朵浩然花,啜一盏党姬茶,摇一把山阴棹,访一回安道家。曲中把党姬与茶的关系联系起来了。那么,党姬这一女子还有哪能些神秘的身份呢?

清代小品《邮亭记》,较详细写到党姬的身世。党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南唐那个时代,原名叫辟寒。是太尉党进的姬妾。陶谷(903-970),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当时南唐国力弱小,而陶谷态度傲慢,在南唐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中书侍郎韩熙载,派金陵名妓秦弱兰扮做驿吏之女以诱之。原本盛气凌人的陶谷,见到温婉美丽的秦弱兰之后,不禁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她,甚至想娶秦弱兰为妻。陶谷为秦弱兰题词《风光好》,词云: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谷,陶谷又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令秦弱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谷所赠《风光好》。陶谷顿时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当天就灰溜溜地回了国。党进把党姬送给了陶谷。党姬成了陶谷的妾。冬夜,陶谷叫琴童采来雪水烹茶,然后与党姬一起品茗。歌妓秦弱兰知道陶谷有了党姬后,仍是难舍与陶谷的那份感情,并替他建了一座陶斋,陶谷还把秦弱兰接纳为党姬的女侍人。时常在一起啜饮雪水之茶,还吃着羊肉喝着美酒,陶谷的艳遇成为后人的美谈。

晚清画家施(1877~1946)以细腻工笔描绘的人物、仕女,名噪画坛。一幅《党姬烹雪》图留下了动人的意趣。雪天中英武雄姿的陶谷,娇柔可爱的党姬,相映成趣。画中烧着雪水的大茶壶正冒出热气,烹雪沏茶的意境跃然纸上。施桢在画的题词中写道:《清异录》陶(嗀)得(买)党太尉家姬,遇雪,取雪水烹团茶,谓姬曰:党家应不识此。姬曰:彼粗人,但于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耳。党姬,原来是一位玉肌如膏、才貌双全的妙龄女子!寒冬之夜,党姬不仅擅长以雪水烹茶待客,而且还殷切侍茶,加上她谈吐投机,笑意融融,作为茶客遇到再大的雪夜,也寒意全无了。喝茶与艳遇,得一知己雪夜联吟,如此喝茶情趣仅仅是口腹之需吗?

党姬烹雪一入茶话,茶客们又更多了几分人文色彩的谈资,如果隆冬之夜邀请三五好友喝茶,若泡茶小姐有党姬之风韵,那实在是妙极了的风雅搭配,可与陶谷党姬烹雪相媲美了。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代演变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它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我国历代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贡茶的起源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大贡。大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所述: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②地方的主动贡献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

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这三条资料中,前两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③历代贡茶概况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历代中国文人笔下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悠远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

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