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发展史及文化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红茶的种类及价格 红茶介绍以及茶文化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红茶的发展史及文化”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红茶的发展史

红茶的故乡

红茶诞生于中国,400多年走过的历程,也是红茶火种根植中国,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它自1610年走出国门,远渡英伦,曾在欧美国家掀起一股"红色旋风",以它的香醇与甜美俘虏了王公贵族的身心。时光流转,时隔数百年,它历经沧桑,如今又在它的故乡中国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人们杯中那一抹红艳的亮色和一缕隽永的茶香。

现在红茶已经遍布世界,但是红茶最早的原产地实际上在中国的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山岳地带。中国从公元4世纪开始种植茶树,到公元7世纪时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但是那时候茶叶很珍贵,人们把绿茶当作不老药饮用,并没有出现红茶。

后来茶种植业开始盛行,饮茶的习惯流传开来。公元10——13世纪的宋朝,出现了红茶的前身——发酵茶。

现在已经无从探究那时候人们是用什么方法发酵红茶。也正是此时亚洲贸易盛行,茶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亚洲各地迅速流传开来。

红茶传入欧洲

1610年荷兰东印度海船自瓜哇首次来到中国澳门转运中国茶叶。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之风从此传入英国宫廷。 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从荷兰引入奶茶饮法至英国。 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茶叶条例,引起波士顿茶党案。 1840年代贝德福德女公爵安娜?玛丽亚带动英国人形成喝下午茶风气。 1904年英国人布莱钦发明冰茶,纽约茶商沙利文首创茶包(Tea Bag). 1940年代英国人发明速溶茶。

红茶的历史是从17世纪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始的。从那时候起欧洲从中国进口红茶,这样才真正有了红茶。据史书记载,欧洲进口红茶的确切时间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整个亚洲贸易,他们最先把红茶带到了欧洲,随后饮用不发酵的绿茶的习惯传到了法国和英国。

说到红茶人们自然会想到英国。实际上,荷兰是欧洲最先开始饮茶的国家,他们从17世纪30年代就开始有饮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是从17世纪50年代才开始饮茶。虽然那时英国已经开始了和亚洲的贸易往来,但是重点在印度,而当时的印度并没有饮茶的习惯,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印度的阿萨姆红茶。

红茶在英国的发展

1662年,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在红茶里加入大量砂糖饮用,受凯瑟琳的影响这种饮茶方式开始在贵族流行,至此红茶盛行开来。

后来,英国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所有红茶贸易,便悍然发动了对荷战争。在战争达到白热化的1669年,英国制订了禁止从荷兰在进口红茶的法律。最终英国取得该场战争的胜利。从此英国夺取了荷兰在亚洲的红茶贸易权,并以中国福建、厦门为根据地开始红茶贸易。1689年中国的红茶被直接通过海运送到英国。那时红茶刚从船上卸下,伦敦大街小巷便传来叫卖声,往往家里藏有红茶显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什么许多贵族家里是主妇来烹茶呢?原因有二:一是显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其二便是防止某些客人的“顺手牵羊”,可见红茶之重。

当时英国从厦门购入的红茶近似于现在红茶中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因为红茶呈黑色,又名乌茶。这样,人们的喜好渐渐从不发酵的绿茶转移到半发酵茶,红茶文化也最终在欧洲开花结果。

波士顿倾茶事件

到了18世纪下半叶,红茶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并深受喜爱。当时对美国施行殖民统治的英国,垂涎于美国这个巨大的新兴红茶消费市场,特别制定了征收高额红茶贸易税的法律——《印花税法》,并于1765年开始执行。此法案一经颁布就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抵制,并在美国掀起了抵制英货的运动。最后,英国虽然迫于压力取消了法案,但依然保留了很高的茶税。英国的这种做法更加激化了美国的反高税收运动。终于,在1773年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一些美国青年袭击了停泊在波士顿港的英国商船,把商船上堆放的342箱红茶倾倒进大海里。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开端,美国的各个港口也纷纷效仿,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发现阿萨姆红茶

1823年,揭开红茶历史新的一页。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布鲁斯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发现了野生茶树。这就是现今的阿萨姆红茶,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红茶的新品种。1839年,全新的阿萨姆红茶正式诞生。

随后在1845年,英国人发现阿萨姆红茶叶片较大,比现在的中国红茶更适合批量生产。于是他们把阿萨姆红茶和中国红茶进行杂交后在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人工种植这一新品种。自此,英国的茶文化广泛地流传开来。

cy316.com延伸阅读

西山茶的由来及发展史


西山茶的由来传说,西山有一块巨大的棋盘石,周围树木遮天,是避暑胜地,神仙也常来此游玩。一天,东天大仙和西天大仙来此下棋,双方商定,输棋者受罚,对胜者的要求必须照办。两人下了很久,不分胜负。这时两人口都渴了,西天大仙便吹口气,变出了一杯香茶;东天大仙也吹了口气,变出了一杯泉水。两人你喝水,我饮茶,西天大仙正被香茶陶醉时,被东天大仙乘机将了他一军,西天大仙输了。这里正巧走来几位和尚,问两位大仙是何物如此清香,得知原来是香茶。东天大仙便罚西天大仙把茶种撒在这里,让这山坡上长出香茶,供人们享用。只见西天大仙吹了口气,无数茶种纷纷撒落在山上。东天大仙接着吹了口气,许多泉眼也相继落在这里,涌出了泉水,泉水色白似乳,众人齐声喊道:乳泉!乳泉育仙茶,茶树旺盛生长,茶芽齐发,香气浓郁。后来众人都说,西山茶是仙人所赐,所以格外香甜。

名山出名茶,桂平西山茶产于全国著名风景区广西桂平西山,年产量600吨。西山茶以嫩、翠、香、鲜为特色,其色泽翠绿乌润,汤色碧绿清澈,滋味幽香醇厚,甘腴芬芳,口龄留香,1987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西山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6年,西山茶以色泽翠绿乌润,汤色碧绿清澈,滋味甘腴,幽香芳芬,口齿流香,泌人口脾评语,以总分96.6分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西山茶送新加坡博览会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会展出。1988年,西山茶在广交会上被日商订购2000公斤。1990年,棋盘石牌西山茶被商业部再次评为名茶。1991年,西山茶在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授予优品奖。1998年,参加北京国际名茶、茶文化展览会,经专家评审荣获名茶推存产品。1999的参加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名牌产品。2000年度荣获广西区优质产品称号。2001年荣获中茶杯二等奖。主要产品有棋盘石牌西山茶、西山白毛尖等。

解析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600多年前,茯茶只能够在咸阳生产。史书上有记载,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的气候,三是离不开城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3: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宋朝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饮茶的习惯,人们往往认为是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

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过的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我们南方有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谋划不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这也说明巴蜀茶业的开始最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到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蜀的茶事资料,一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二是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茶艺发展史及茶艺类型


时尚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时尚品茗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时尚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然而茶艺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分。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中国茶艺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20世纪30年代茶艺名称才正式出现。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时尚品茗的当代茶文化。

茶艺的内容是泡茶、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美、水质美、茶味美、器具美、艺术美。而泡茶的艺术美又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而饮茶者同样要强调美,强调心灵相通。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茶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二是以茶叶种类来分(即六大茶类)。三是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盖碗杯、玻璃杯等。四是以冲泡方式来分,有烹茶、点茶、泡茶、冷饮法等。五是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上层、社团、宗教、民间茶艺等。六是以人群来分。七是以民族来分。如蒙古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等。八是按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俗茶等。九是以地域来分,如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十是以时期来分,古代、当代茶艺等。茶艺的突出特点:一是哲理为先。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灵。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二是审美为要。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机与禅机逼人,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

贡茶发展史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贡茶的起源

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他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2、历代贡茶概况

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崂山绿茶的发展史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认为崂山三面临海,气候温和湿润,水质优良,又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1957年冬,园林管理处开始茶苗移植试验,引种的绝大多数是皖南、浙江的良种。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崂山绿茶的发展历史。

一、引进黄山茶

崂山绿茶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试种,第一次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由于信心不足,加之茶苗启运时间不当,根部损伤较重,第二年春天培植完全失败,无一成活。1958年我市又试行育苗驯化,由杭州引种,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的空旷地带试种,出苗率达70%左右。

二、选地

茶树入崂山,首选地方是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林区。1959年,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客人落户在太清宫小广场前。当时播种了5万多丛,折合40多亩,但由于长期缺乏管理,仅存活5千至1万丛。经过一两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引种成功。日前,在上清宫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块坡地上,有人发现了1962年种植的27丛茶树。期间没有人管理,但茶苗竟安全越冬,可见崂山极适宜茶树生长。

三、引进成功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产地有限,产量很低,在社会上几乎没有影响。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茶叶种植有所发展,但是种植技术很不普及,特别是制茶技术只有极少的那么几个人掌握,上市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大环境不成熟,加之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到90年代初期崂山茶种植面积也就1000亩左右。

四、反客为主

90年代中后期,崂山茶获得大发展,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农民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改粮为茶。大部分农户的承包地种上了茶叶。茶叶种植面积差不多年均增加1000亩左右。崂山绿茶注册商标几十个,种植技术和制茶技术越来越精湛,崂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种花茶日渐从当地人的桌上退出,崂山绿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饮品。

关于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发展史


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龙井原名龙泓,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龙井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西湖龙井茶文化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着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西湖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明代,西湖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西湖龙井茶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西湖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西湖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西湖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西湖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着名的西湖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西湖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西湖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西湖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西湖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西湖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北宋茶业的发展史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重要时期。当时,茶叶作为重要的商品,种植区域较前代更为扩大,制作工艺也更为严格和精细,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新的品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文人墨客在品饮之余,著书立说,写下了大量以茶为题的文章、著作。此外,由茶业引起的农民起义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使茶业成为北宋社会经济过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就北宋茶业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略作论述。

北宋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产茶区域的扩大。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时全国产茶州军为43个,可以认为此数字基本反映了唐代茶叶生产规模。而宋代绍兴末年仅东南十路就有60个州,242个县产茶。虽然此数字统计于南宋,不能确切代表北宋产茶区域,但反映了从唐至宋几百年间,我国产茶区域不断扩大的事实。又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北宋产茶地区,江南有十州五军;两浙有十二州;荆湖有七州一府一军。其中江南的江、池、饶、信、洪、抚、筠七州和兴国、临江两军,两浙的处、温、衢三州,荆湖的鼎、澧:岳丨归、峡五州为《茶经》所未提及,此非陆羽的疏忽,而是唐代时这些地区尚未产茶的缘故。仅此,北宋产茶州宰便比唐代多了17个。《太平寰宇论,土产》也载,北宋产茶州军凡58个。故就产茶地区而言,北宋茶叶生产的规模无疑超过了唐代。

其次,北宋茶业的发展还表现为制茶工艺水平的提高。《茶经》论载唐代制茶工序为六道,但无详细操作过程。据《北苑别录》载,北宋制茶工艺有所简化,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具体如

1、蒸茶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人甑,俟汤沸蒸之。”

2、榨茶:“茶既熟……须淋洗数过,方人小榨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菜匀,复人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出,必至于干净而后。

3、研茶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

4、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然后人圈制纟夸,随过黄有方。”

5、过黄:“初人烈火焙之,次过沸汤iWS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日,逐过烟。焙之火了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

从这些记载看,北宋对制茶工艺、技术要求甚高,并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和精细的操作程序。当时还将制茶过程总结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几个原则。通常,文献中关于生产技术如此详细的记录,不可能为前人文献的重复,《北苑别录》所载又是北宋著名茶园北苑的生产情况,故当反映了北宋制茶水平的提髙。张舜民《画墁录》也指出:“迨至本朝,建溪独盛,?采培制作,前世所未有也。”

景谷茶业的发展史


除今普洱市政府所在地外,景谷也是民国时期普洱茶的次集散中心。开创景谷普洱茶事业的是前清进士纪襄廷(1858~1937),是他最早引茶种植于景谷,并亲自带动乡邻广为种植使之成为产业。东陆大学校长董泽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公之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情,抱初不以谋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己足。曾日观景谷之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使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怒焉,如捣而思,有以匡救之。经若干心血之研究与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于种茶也,乃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试种数百株,后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所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于是景谷若干荒山已由无用化为有用,将荒山变为茶山,以昔日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公苦心倡导种茶以福国而利民之丰功伟绩,久已无人不道,有口皆碑。前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教授王毓嵩先生曾书赠公一联日: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礄而后见公一人。事功所在固将与景谷茶同垂不朽也。在纪襄廷的倡导下景谷茶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景谷共有外商、坐商开办的恒丰源、同裕昌、三元利、日升公、德茂生等茶庄三十余家。

景谷还是云南沱茶的原产地,1900年,景谷人李文相制出碗状团茶销往下关,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后运往宜宾、沱江一带销售,因景谷茶质香醇,一举打入四川市场,赢得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的美誉,随后以售地命名为沱茶,因用景谷原料在下关加工,故又称为景关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