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饮茶,不舍昼夜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全自动饮茶机 黑茶湖南安化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得闲饮茶,不舍昼夜”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得闲饮茶,不舍昼夜

◎ 黄爱东西

得闲饮茶,可以是一种状态,得空就孵在茶楼里过日辰;更多的时候是句告别语前奏铺垫,直白翻译是改天喝茶,紧接着的下一句是,再见。

每个城市里都有老城区。时日如水无声流走,有人入住有人搬走,就此四散。熙攘间,有些唇齿间的寒暄话,能让人辨出往昔。比如在街上邂逅又告别时,会说“得闲饮茶”的,笑口吟吟,他们大都有相同的来处。特别有诚意的,是现场就拉你去,有源远流长的这一句:“相请不如偶遇,择日不如撞日。”你可以说好,就此被拉上茶楼去,开位叫茶吃点心,有一句没一句漫无目地开聊,前提是你万分确定对方真的不是纯粹和你说客气话。也可以继续婉拒:改天吧下次我来请。

除非你和对方的交情,是一见面就互拍肩膊相对笑骂,否则最保险的应对选择是后者,因为“得闲饮茶”这句一出,就意味着对方准备和你说再见。

你基本上可以认定他们是粤地土著,或者已经被同化成土著。

不知这里的人们要饮过多少次茶,才会用这事来说再见。

别人眼里的早茶

从前,头回来广州的人,通常会被殷切邀约:明天请你喝早茶。

起个大早,要请早茶的土著朋友兢兢业业地等在了那里,将你带往茶楼,一踏进去,人声鼎沸。一笼笼一碟碟的吃食点心迅速摆满餐桌,琳琅满目得让你很有理由认为饮茶是个借口,实则一大早就开始了宴请,荤的素的咸的甜的样样齐备,并且因为是早上,这些吃食被打扮得分量轻巧造型精致,区别于晚宴大菜。这么认为,好像也没错。以前有来此地出差的朋友吃完,茫然苦恼地说,吃得太撑,中午还约了人吃饭,怎么办。

是啊,一桌十几二十碟,这个你一定要试试,那个也是不错的,请你喝早茶的人,绝大部分都没考虑你是否还有余地去别处再吃个午饭。

如果客人战斗力很强,那此地还有一种吃法,叫做茶市午饭直落。还可以换花样,晚饭宵夜直落。

直落,颇有一竿子到底的意思,像是场口腹之欲的小型马拉松和须尽欢。

正儿八经的早茶,早上六点半就能开喝,通常是老人家为多,间或也有精力过人熬了个通宵的小辈们。上午九点十点喝的,粤语玩笑里叫做喝太子茶,大概意思是太子可以起晚些,不必那么早。以前有餐厅中午饭市后接着开下午茶,此下午茶不同彼下午茶,中式的。

到了晚上九点,可以喝夜茶。

茶都是那些茶,点心都是那些点心,只是时间不同。

以前喝夜茶,可以挑一家固定有人唱粤曲的茶楼去。吃喝扰攘中听几句“将柳荫当做芙蓉帐,明朝驸马看新娘,夜半挑灯有心作窥妆,地老天荒情凤永配痴凰”。

客人未必要听懂,知道的是来了广州,不知道的以为穿越到了明清。

聊几句长平公主聊几句招子庸,嘈嘈切切中各自走神一阵也可以:“你睇斜阳照住嗰对分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时间似过去又似没过去。

粤剧有好唱词,比如“落花满天蔽月光”,可街巷少年会改词,唱成“落街无钱买面包”,却从来没什么人去追究,大伙就那么不当回事地过,压根没想起来要敝帚自珍。

高深莫测饮茶起手式

粤语里有“白撞”一词,意思是未经预约,不请自来。

某网友说起曾经兴之所至临时起意独游广州,茶楼里看到每个阿伯都像黄飞鸿或者叶问,并且表情淡定地在桌上进行着一套古怪的仪式。纳闷半晌,才反应过来说的是本地人饮茶前的洗杯涮筷子。潮汕人喝工夫茶之前洗杯烫杯是个必须程序,而饮广州茶,虽说冲茶手法粗放,茶汤滋味不算重中之重,但洗杯烫杯倒确然是个老派做法。

追溯起来有据可查是《食在广州史话》里的描述,说民国初期的茶楼标配:“还有‘茶洗’一个(状如无脚平底碗)。过去每位客人各用一个茶盅。来客开位,‘企堂’必先在茶洗内注入开水,让茶客自己将茶杯消毒。”

按说固执地自行把碗筷杯再用开水涮一遍,是个有点古怪的强迫症兼不信任行为,从何而来成为旧例,非要追究清楚,或许是最初的茶楼是由茶寮而至“二厘馆”,而至“茶居”,最后才升级至“茶楼”的缘故。

据载,最早的时候,是路边摊形式的茶寮,茶资一厘,勉强称做“一厘馆”,说是馆都有些抬举了。到了咸丰同治年间甚至光绪初年,有平房作店设备简陋,供应糕点,茶价二厘,升级到了“二厘馆”,招牌都以某某“茶话”为名,供肩挑负贩者歇脚,也供街井闲人聊天叙话。“光绪中期,开始出现茶居,茶居有楼而矮小。为表示比‘二厘馆’高级、舒适,以招徕有闲阶层,而以‘居’为名,意谓可媲美隐者之居。”再往后,才升级至茶楼:资本充裕,先购置地皮,占地较广,筑而为楼,号为“茶楼”。

“这些新建茶楼,一则经营规模远超‘茶居’;二则在当时众人中,‘高楼’殊为新鲜,于是广州人又泛称去茶楼品茗日‘上高楼’,家喻户晓。”

说是高楼,当时广州还未开辟马路,多为平房广厦,所以最早的茶楼也就是三层,但已经颇花心思,比如说厨房设在二楼,方便用最短路径把点心热腾腾端上桌。茶楼地方通爽,座位舒适,以“水滚茶靓”为招徕,点心精致,由此“一盅两件”成为广州人饮茶的代名词。

由茶居“升格”为茶楼,原来都是供人们工余之暇的消费场所,但自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工商各业日趋兴旺交往频繁,茶楼从单纯的消费场所进而成为各行各业买卖“斟盘”(洽谈)、互通信息的地方。

文史资料里,还给当年富人买妾,到高端茶楼“相睇”(也就是相亲)的情形记了一笔,批判了一通。如此种种,挑剔些的客人到茶楼坐下,重新要来开水,不放心地把杯碟碗筷自己涮一遍,没准当时是颇为摆谱的行为,一来二去,顾客至上的茶楼干脆贴心地全面配合,搞成了标准流程,顾客大爷们高兴就好。又或者,本来就是茶楼为让顾客放心,一开始就特别设置的流程,可以由侍应代劳,也可以由客人自己来。

这种洗杯程序后来蔓延到了茶楼食肆的任何一餐都有人进行,直到现在,好些生意不错的大排档和农家乐也专门配备开水茶洗。倒是省港一家亲的香港不流行这个,港籍同事对此表示过惊诧。

有科普文研究过这套经由茶客自己动手的消毒程式之有效性,结论是除了浪费开水之外没啥大用。不管有用没用,习惯使然,由此在茶楼桌边甫一坐定即拉开架势,继而在北方来客眼里,成了一套高深莫测的茶楼饮茶起手式。

斟茶手势和致谢暗码

如果和老西关人饮茶,你会发现一桌人此起彼伏轮流地给你斟茶,哪怕茶杯里的茶只抿了一口。

如果杯里实在太满,还会有人和你说,茶冷了给你换杯热的,随即整杯倒掉再重新斟个半满。这时无需太在意。他们这么干,除了照顾客人,还有个原因是要给自己斟茶。

那是种旧时老派家教,上茶楼饮茶时,不能自顾自只给自己添茶,要沿桌逐个杯子一路斟过去。到了现在还有这习惯的,大抵都是家教甚严。通常这么一来茶壶就空了,那么叫侍应加水。

在服务特别好的茶楼,可以不必言声,只需把要加水的茶壶盖揭开斜放,眼观六路的侍应会不断扫描各桌状况,看到即会过来添水。

据说这规矩源自民国时期茶楼,有无赖闲人上茶楼饮茶,把小鸟还是什么宠物藏在空茶壶里,侍应来加水时,一揭壶盖鸟飞走,客人趁机闹将起来,茶楼被狠敲了竹杠。自此之后慢慢有旧规矩,要添水时须客人自揭壶盖,而把壶盖揭起斜放,当然是客人的省力气做法。

这算是旧话,现在看得懂这套的茶楼侍应,应该都是老牌茶楼特地培训过的。

人手不够的茶楼,茶客要添水时,恐怕需要中气十足地来一嗓子兼使劲挥手,侍应也未必在乌泱泱的大厅人头攒动中看得见你,想要快的话,客人可以自己服务自己,他们不会介意的。

而被斟茶的人,如果对方比你辈分高,你可得一边致谢一边双手捧杯站起来,再客气懂事些的,甚至顺手接过茶壶给对方斟,再顺便把余下各人茶杯斟完;如果斟茶的是平辈或晚辈,你可以单手弯起食指中指,余指虚握成拳,在杯边桌上轻叩两下,这是致谢。也是老派喝茶旧例,估摸着我们这一辈再往下,知道的会越来越少。

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家教,小时候住西关,热心邻居们着实觉得有必要帮我爸妈培训一下一脸懵的娃儿,免得带出去了啥都不懂。回想起来,那时候的邻居们真是连对别家的小孩都很有耐性和工夫。

培训教育我的邻居说,茶楼饮茶的叩指谢礼有出处,从前皇帝大臣微服出游饮茶,皇帝一高兴顺手给大臣斟茶,大臣惶恐,想跪又怕暴露身份行迹,于是以手叩桌替代行礼。长大之后发现,出处还真是有鼻子有眼:皇帝是微服南巡的乾隆,具体地点,一是杭州,一是淞江,以叩手代替叩首的是当地知府或者太监。具体细节,是被斟茶了的知府或太监,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叩九下,权代三跪九叩大礼。

如此,“叩首”为“叩手”所代,三指弯曲即表示“三跪”,连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凡被人请糖斟茶甚至斟酒之际,均可以叩手示谢。早先的叩手礼讲究些,非得屈腕握空拳,以指关节叩。后来慢慢简化,用食指中指或者只用食指,意思一下地在桌面点个三两下。不过单指叩桌似乎有些太随意,也有人说,如果是单身,可以单指叩。

但凡礼节讲究起来,可以延伸出诸多细节,比如说茶桌上晚辈向长辈叩手致谢,是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平辈之间,是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长辈向晚辈示意,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

还有个说法,是长辈如果特别欣赏这位晚辈,可以敲三下。啊斟个茶而已,倒是让人想起故事里的悟空和惠能,被师傅敲个三五下脑袋,就知道三更五更摸去找师傅,或听真经或被传衣钵。

去江南玩过很多次,在这传说中叩手礼的源起地区,却不觉得他们餐桌茶桌上有这规矩,反倒是更南面的岭南,多年来茶楼里的老广州街坊们,被斟茶时用叩指致谢用到了如今,手势的意思,由传说里的谢主隆恩,演变成谢谢和不敢当。

斟茶讲辈分,娶媳妇时,新郎接到新娘回家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双双给男方父母斟茶。粤语里寒暄说,几时饮新抱茶,意思是啥时候娶儿媳妇。新抱就是儿媳妇,这是对着男娃家长的特定寒暄话。

总之斟茶这事,可大可小。

倒也不必紧张,因为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大伙的态度又随意起来,既可以礼多人不怪,也可以不知者不罪。

只是随着上茶楼的一代又一代,有些茶桌上的礼节旧俗,从明码慢慢变成暗码,再往后,水印般褪却消失。

一盅两件

想去饮餐茶,说来也容易,只要你有时间。一句话,有钱有闲。

有钱这事,可以选择的茶楼很多,花费丰俭由人。有闲这事略难,人要闲,心也要闲,否则世上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不一定选择坐下来饮茶。

来广州多年的朋友们好些都对一句粤语印象深刻:叹世界。

叹字用在这里是享受的意思,舒服闲散地去饮茶,也叫叹茶,形容别人日子过得着实享受,也可以说“佢真喺好鬼叹。”这种享受程度,大抵是心无旁骛地舒服到由衷叹息的样子。

如果把幸福概念具体细分,统统化为可执行的具体细则,那么在西关,一个幸福家庭以及老人家的生活细节里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饮茶。

家中长辈可以有规律地去茶楼饮茶,大抵背后有许多硬件支撑——要日子闲适不必忙碌:起码是不必密集地操心操持家中早餐,或带娃事务;

要身体胃口还不错,生活很规律。广州酒家集团副总经理赵利平先生,在餐饮业工作了27年,闲聊时说起,他们的早茶客人里,有一批老人家是每天规律地来,甚至是固定地坐在同一个位置。听起来是细节恒常安稳的晚年。

要柴米无忧:入得茶楼,无论价钱如何相宜,总是比街边吃碗粉面要更花费些,粤谚说,小数怕长计,日积月累是笔固定的花销。茶楼之中日月也长,若要算这笔细账,就不会天天去了。并且这笔幸福的花费还有一个来源——逢年过节,儿孙辈孝敬给父辈祖辈的红包零花钱,叫做饮茶钱。什么叫做老怀大慰呢,这就是。

不叫吃饭钱也不叫别的钱,只叫做饮茶钱。

特地问过近百高寿的点心泰斗勋叔,大家常说的一盅两件,准确意思是什么。他说,一盅,指的是泡茶的茶盅;两件,是指随意的两笼点心。

饮茶这件事,在岭南幸福生活体系里,愈是接近晚年,愈是寓意深长。

世间的路也是既短又长,愈走到后来,在旁人眼里愈像个背影。每日醒来没什么心事地踱去惯熟喧嚣的茶楼,叫上个一盅两件。

一盅两件,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去饮茶的分量。

从前的怡然晚景之一,是茶楼里的一份报纸和一盅两件,到现在据说已经渐渐换成一盅两件和智能手机。

注:本文为【《都市与生活方式:广式幸福体系模式》研究课题】部分文字首发。

茶文化精选阅读

宜饮茶时且饮茶


生活中被油腻食物、过咸的食物包围着,当大汗淋漓的时候,您该饮杯普洱茶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同时享受饮茶的乐趣。

油了

油腻食物大多含有丰富的脂类或蛋白质,其在胃中的排空时间较长,食物在胃内滞留太久,会产生饱闷感和口渴,此时饮些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加消化道蠕动,茶汁和脂肪类食物形成乳浊液,消化道蠕动加快食物排入肠道,使胃部舒畅从而有助于消化,可防止消化器官疾病发生。为了“消脂”饮茶时,茶可以适当泡浓一点,但注意要饮热茶,且量不宜多,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咸了

吃太咸的食物会过量吃入食盐易造成血压上升,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不宜吃的太咸。体内盐分过高,对健康不利,应尽快饮茶利尿,普洱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通过扩张肾脏微血管,达到利尿之效,从而排出盐分。有的腌制食品还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亚硝酸盐还易与其他一同吃下的食物中的二级胺发生反应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因此适当多饮茶,可以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唐宋如何饮茶,怎么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避免饮茶失礼 先知饮茶暗语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很多中国人在待客时都会用茶,看着很简单的杯茶其中暗含了许多学问,除了泡茶讲究,斟茶、品茶、添茶都有讲究。你不可不知道的中国饮茶暗语,分享给大家,学学茶礼仪,用最纯正的传统对待一杯茶。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1、长辈向晚辈:食指或中指敲击桌面,相当于点下头即可。如特欣赏晚辈,可敲三下。

2、晚辈向长辈:五指并拢成拳,拳心向下,五个手指同时敲击桌面,相当于五体投地跪拜礼。一般敲三下即可。

3、平辈之间: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相当于双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看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圾“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步客令”

主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人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投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九、“无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十、“茶三酒四秃桃二”

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普及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重庆一带最为盛行,形成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特别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风俗的形成和传播。唐代建中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中唐以后,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卷六)

《旧唐书》卷一七三《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膳夫经手录》也云: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由上可知,中国人饮茶习俗普及于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日益发展,越来越普遍。

宋代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繁盛。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定国策一O载: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饮茶有感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饮茶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杯茶看似很简单,几片叶子,一汪清澈而已,可就是这样的简单,细品之却有无穷道理,这些道理或许很朴实,但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就缺少这样的朴实。

茶首先教给我们的是团结的意义。泡茶的时候从来都不可能用一两片就能泡出好茶来,如果是半发酵的如乌龙茶,甚至需要半壶茶叶才能泡出味道。所以生活中也不要总以为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做好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茶杯中普通的茶叶,想要成就一段芬芳,就必须和他人一同携手努力才可以。

茶教给我们厚积薄发的道理。在为每一段梦想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这是必然会遇到的考验,如果通过不了这些考验,只能说明我们的能力暂时不够,要戒骄戒躁,默默积蓄力量。只要心态足够从容安宁,只要态度足够认真端正,成功的日子便指日可待。如同茶叶一样,茶叶的芬芳靠的是大自然灵气的积蓄,有的茶甚至需要更多岁月的积累才有馥郁的香气,如普洱茶就是这般。生活中若也有普洱茶一样的暖香,需要慢慢发酵,慢慢积累,慢慢等待。

茶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生活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璀璨一瞬,那些不过是短暂的繁华,下一刻就会消失不见。生活中需要的是从容若茶水,需要的是翩然若茶叶,是杯中茶叶沉寂后的馨香,是饮茶时的安详淡泊。

关于本文《饮茶有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饮茶之乐


瑞雪普降之时,沏一壶香茗,一人独寂或邀二三好友,饮一杯“好茶”体味其中的点滴。

我总会去与朋友讨论喝过什么茶,茶最基本的价值就体现在这“品”“饮”之中,如果不饮茶,只是文物,只是一个金钱的数字,如果不品,如何去认知评定,如何去建立我们的标准。谢谢老哥哥老姐姐的“交流茶”,你们帮我树立起价值观,让我拥有一个完善的体系,使我懂得在茶的世界里没有道理行家,没有名山古纯,没有价格的光环,饮的只是这一杯茶。茶不过是个体已之物。

喜欢乌龙的清雅淡远,普洱的沉敛醇和,却难说一个“懂”,反而有点越来越不明白,茶文化实在太深,饮茶时,只要开心就好。

某日与老哥哥讨论什么时间喝茶最好。观阳光洒落在茶荷上映着那片新绿,闻午夜寂静之时煮水发出阵阵松涛,品雨后清风卷起那悠扬香气,思瑞雪飘落指间口中环绕的韵。或静思或感受或体味享受不同时光的美好。

良辰美景之时,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的寂静,二三好友围炉小坐细斟浅酌。

茶传承了中华千百年的文化,同样一杯茶,墨客鉴的风月,老饕赏的滋味;得意品味酣畅,失意回味苦涩。“小阁烹茶忙,围炉静观禅”各得其乐求的只是那与红尘暂别片刻偷来那一缕茶香罢了。

选一款应景的茶拿上老壶挑几只老杯,用陶壶小火慢炖煨上山泉,沉浮之间茶香四溢。时光就这样磨掉了我的年少青狂,却醇和了茶汤。如今不过求得片刻静坐,捧起茶杯,听松涛入耳,揽明月入怀。

中国人喜欢饮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同时也照映着中国古代文化,饮茶作为一种能怡情养性,修炼人格的方式,担当了舒缓身心,洗涤尘世烦扰的精神寄托。“精行俭德”是茶的品质,饮茶不但是生理上的养生饮料,更是能够怡情养性的心灵补品,浸润之间使人陶冶身心,达到一种超脱俗世的精神境界。

因为好奇我遇到了茶,通过她我接触到她身边许多有趣的东西,遇到了新友又从新友变成了老友,她给我了太多的遐想。

茶是文化,感受其中历史,体味悲欢离合。在尘世中有一方微小的静土,一个与好友饮杯茶吃吃零食闲来打嘴仗的小铺,招呼大家——吃茶去,体味饮茶之乐。

中国饮茶文化-中国的饮茶习俗


中国传统习俗,主人在进入他家时必须首先为来访的客人提供一杯茶。客人进来,在寒冷,寒冷的夜晚,我在温暖的酒的地方供应一杯热茶。

江苏和浙江的饮茶文化

在江苏和浙江省,使用瓷杯或玻璃杯来酿造龙井,碧螺春,毛尖或普通绿茶。有时在炎热的夏季使用菊花茶来减少外面的热量。在春节期间,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客人可以享受元宝茶(金元宝茶)和浸泡在茶中的两个新鲜橄榄,以获得祝福。在农村,当人们探望他们的亲戚时,他们通常会得到“蛋茶”。坦率地说,它不是一种茶,而是一碗装袋的鸡蛋,所以要求表现出对茶的想法的宣传。

北方饮茶文化

在北方省份,主人通常会为他们的客人提供一杯香茶,这在中国北方城市非常受欢迎,而在寒冷的东北省份,热情的主人会提供温暖的红茶加糖以确保温暖。在一些沿海省份,如广东省和福建省,一锅乌龙茶,congou茶或普洱茶是常用的食品。如果你去参观秀水县山区的一个家庭,你会得到一杯“芝麻豆”(芝麻和散落在白酒中的烤豆,在倒空杯子时要咀嚼和吞咽)。在现代家庭中,冰茶甚至很常见,因为大多数家庭都配有冰箱。

向客人提供茶是中国56个民族的常见做法。但在边境地区使用不同的茶。在内蒙古,客人可以享用牛奶茶。在景颇族,您将获得烘焙茶(水中的茶,并在烤箱中烘烤以使其变热)。

中国饮茶文化——各族饮茶方式


中国有最早的饮茶历史。因此,中国人最了解喝茶的真正兴趣。客人打电话给他们时,他们可以喝茶。茶而不是酒和礼物一直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理论。喝茶文化是一种简单、健康、经济的乐趣。任何对中国语言、文化或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自己泡一杯中国茶来感受。中国的饮茶文化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喝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都是一种尊重的象征。但意思不同。

过去,中国人喝茶时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礼仪。例如,资历较低的人必须在春节或其他节日期间为他们提供一杯茶,以示对上层阶级的尊重。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自由化,茶饮料文化规则受到了茶业的抑制,人们来参观,不管是什么阶级,客人的热情欢迎和招待。

汉族饮茶文化

汉族人喝茶的历史悠久。他们通常喜欢绿茶,香茶,红茶或五龙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喜欢纯饮料。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纯净的饮料才能最好地欣赏和品尝茶的宁静,优雅和魅力。饮用药茶不是为了“品尝”,而是要体验它对保健和保健的影响。

藏族饮茶文化

藏族人对茶叶的营养分配很在行。他们最喜欢黄油茶。这种茶味道浓郁,酸甜咸,香气四溢。它有暖身御寒的作用。黄油茶被认为是一种特殊产品。在一对夫妇的婚礼上,茶是幸福和满足的象征。

维吾尔族饮茶文化

维吾尔族人喜欢茶,认为茶和大米一样重要。新疆有句俗话:“我宁愿不吃米饭,也不喝茶。”他们最喜欢奶茶和香茶。

蒙古族饮茶文化

蒙古人喜欢咸奶茶,它是茶、牛奶和盐的混合物。茶的煮沸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它涉及到某些技巧。一般来说,当一个女孩足够大的时候,她会向她的母亲学习。在婚礼上,她进行了在公共场合泡茶的艺术,并呈现给客人,以显示她有不寻常的技能,并在家里受过良好的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不同,饮茶习俗也很丰富,各有各的优势。有傣族竹管香茶、纳西盐茶、龙虎茶、黎族雷茶、土家族雷茶、红酸茶、白三道茶、苗油茶、云南回族罐装茶等。它们太多,不能一一提及,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广东饮茶文化

茶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早上广州人的俚语并不是说“你早”,而是要求你吃茶,这表明茶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当然,广州人对茶的说法不仅仅是吃茶,还要吃零食,但茶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在广州,无论茶馆酒吧的大小,大部分时间都是“三茶二餐”。人们必须在晚餐后喝茶,特别是早茶。有人说“早上喝一杯茶,饿着卖药店”和“早上喝一杯茶,不需要找医生”。

关于饮茶文化的方式

饮酒者也有详细的要求。同时,随着茶叶的普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俗。例如,在广东,人们喜欢喝早茶,在福建,他们更喜欢功夫茶,湖南雷茶,四川人喜欢“盖碗茶”,白族人用“三元茶”招待客人。藏族人喜欢黄油和内蒙古奶茶。这些不同的茶文化习俗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和饮茶文化的丰富和深刻。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使茶叶在世界各地泛滥。日本僧侣将茶籽、制茶技术和茶具带回日本,导致了日本茶道茶文化的兴起。

欧洲最早的茶叶记录是阿拉伯人的旅行记录,马可波罗在他的笔记中提到,中国财政部长被取消是因为对茶叶征收过高的税。

在16世纪末期,荷兰向欧洲转达,在东方有一片神奇的叶子,可以制作美味的饮料,第一次欧洲人听说过茶。

1610年,东印度公司成为第一家向欧洲出售茶叶的公司,其饮茶习惯扎根于此。1936年,茶叶进入法国,两年后进入俄罗斯,而英国,一个以喝茶闻名的国家,直到1650年才开始喝茶。

饮茶就饮中国最好的茶

许多中国传统家庭在饭后或欢迎游客时喝茶。这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习惯,也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反映。中国人可以和朋友聊一整天好茶。

中国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都出产优质茶。如果你想品尝新鲜的中国茶,和中国人聊天,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那么就选择十大中国之旅,并请当地导游带你去最好的茶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