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才是巅峰体验

发布时间 : 2019-11-28
宋帝御赐第一茶白茶 宋帝御赐珍品白茶 茶叶飘起来才是好茶吗

宋帝御赐第一茶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茶才是巅峰体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宋茶才是巅峰体验”相关知识!

做茶的第一难题

谈宋茶还是有犹豫的,因为宋茶骨髓里是贵族的东西。对于我这种被佛教道家洗脑的人,贵族的玩法不是不好,是太麻烦,太累。但是看这个时代很多人用很粗糙的体验去衡量宋茶,把古人看低了,又心有不甘,总是要啰嗦几句。

既然谈,我们不能光谈风月,这样很多人会说这都是装,其实真正的贵族恰恰是最不会装的人,因为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好吗,只有向往又达不到的人才会装,不是吗?

契合这个时代,我们要从技术流的角度分析一下,宋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样比较好交流一点。不知道一篇能不能说清楚,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什么是好茶

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前提。很重要的是,好茶的标准。这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人,差异很大。

宋人评茶,有一个评语,叫“色味皆重”。按很多人的观点,颜色漂亮又霸气,当然是好茶。但是在宋人那里,这是一个不好的评语。比如蔡襄《茶录》里面讲真正的好茶还得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其他地方的茶,再怎么提高工艺,努力制作,也是“色味皆重”,没法和北苑比。

你说这有道理吗?有道理。有句话叫“穷人重口味,富人轻口味”,这个我们在《从老班章到红烧牛肉面》里面谈过,其实对于阶层划分已不明显的中国来说,这种趋势看不太出来了。在有阶层差别的地区还能看出来,我去印度在街边吃点samosa之类的小吃,那口味重的你不就着一瓶矿泉水是无法下咽,我怀疑佛经里提到的北印度美食是否真的存在。而你到了五星级酒店,口味就远没有那么重了,再到真正贵族的家里去吃饭,那你对印度美食的信心就很快恢复了。

颜色也是一样,看看汝窑就知道了,这个不多谈。

当然,拒绝浓重口味,并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观茶论》,好茶的标准是“甘香重滑”,这个重,不是重口味之重,而是讲结构,讲内质,讲茶的力道。实际上宋人的审美和道家、和禅宗有很大关系,了解这个对理解宋茶会很有帮助,不过有人警告我不要哗众取宠,姑且放放。

如果了解美食就知道,“甘香重滑”,香气、滋味与结构、触感并重,是典型的贵族口味,是欲望的高级表达,和唐代茶风大不一样。即便对陆羽,宋人只是在精神层面尊重,对他的茶并不感冒。因为在贵族看来,那都叫“草茶”,很粗糙,很民间,潜台词是比较low。这个大家看《苕溪渔隐丛话》,包括黄儒的《品茶要录》都是这样的观念。站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当然我不能认同这个判断,但我们这里大概可以知道,宋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在哪个方向,这样后面讨论就有了基础。

做茶的第一难题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先要问一个问题,茶,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了解了这个问题,对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上最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贵族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大打折扣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极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宋人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一点,做到,一定是有代价的。

什么叫代价,就是从采摘、加工、存放、到最终点茶,每一步都是要花功夫的,不是一点功夫。而且,还要不怕浪费,这个没有经济支持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宋人的做法是采集大量优质茶芽,经过多道工序去掉苦涩物质,并逐渐优化,最后将这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和出口感的极致。

在此无法讲详细,大致说一下,苦涩物质怎么去。我们知道宋茶是蒸青,但是和现在日本抹茶的蒸青不一样,也和唐代的蒸青不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讲蒸青是“畏流其膏”,就是蒸的过程中,要保证内涵物质不要流失。但是对于宋人来说,这并无必要,流失就流失呗,你多来点茶芽不就行了。不要忘了,宋人可是点茶,这个茶和水的比例要比陆羽的煎茶高得多了。

总的来说,宋人在蒸茶之后,还要压榨(压黄),这里面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基本上要把“膏”差不多快榨干了。这样苦涩是去了,但是损失也还是蛮大的。

对于宋人来说,这是可接受的,因为可以用高品级采摘、靠量大来弥补。宋人考虑的不是内涵物质是否流失,而是口感的巅峰体验,因为怕浪费就凑合一下?那就不是贵族玩法了。

之前讲过,日本保留的抹茶道和宋人的点茶不是一回事儿,其实是元明以后残留的茶法。最根本的差别,就是这个“榨膏”的过程,以日本历史上之物产国力,能喝到茶已属不易,哪能浪费,这么玩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当你喝到满是泡沫的海苔味菜汤味的日本抹茶,千万不要以为宋茶就是这个样子,差太多了。没有贬低日本抹茶的意思,但是两者从玩法到文化,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只是工艺的一个方面,微信不宜过长,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再从各个细节上逐一分析,宋茶为什么是巅峰体验。相信对现在的做茶人、品茶人,都会有很大启发。

小编推荐

宋茶历史解读


宋茶与宋代经济

茶,作为经济作物,商品性很强。农村中生产它,主要是为了出售,而不是自己消费.所以这种生产几乎全是商品生产。通过茶叶贸易,农村的商品经济比重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村妇女也积极投人茶叶的生产中。采茶几乎全由妇女当任,依靠茶业经济江南川峡产茶的农村普遍都富裕起来。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随处可见。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茶行业的兴盛,带动了许多其它相关行业。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茶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宋朝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辽、金、夏等政权。他们长期与宋对立,使得宋朝马匹来源极其匮乏。于是宋朝采用榷茶制度加强了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从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出上制约对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够数量的马匹以加强抗击对方的军事实力。

宋茶与宋代政治

榷茶制度

榷茶,就是茶叶国家专卖。榷茶制度,也始于唐代。唐文宗时,宰相王涯推行过榷茶制度。王涯被杀之后,榷茶制度也被废止。因此,榷茶制度真正实施是在宋代。

宋代所完善的榷茶制度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受到后世统治者的赞赏和仿效,

元、明、清的榷茶制度,基本上都沿用北宋的制度。直到清代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革命造成的半壁江山割据和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商在内地通商的影响,榷茶才被征收厘金或其他捐税所替代,退出历史舞台。

宋茶与社会生活

宋茶有别于唐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饮茶,造就了宋代不光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民茶文化。唐代民间虽有饮茶,但并不普及,饮茶圈子大多限于皇家和文人阶层,唐代史料和诗词中鲜有对民间饮茶的描述,宋茶则不同,王安石在《议茶法》中曾写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贵族阶级爱饮茶,一般平民也以饮茶为乐。

1.赐茶

赐茶是庙堂用茶最显著部分,特别是贡茶之赐。唐中期形成的官焙贡茶制度后,至宋代,已经逐渐形成等级化的形态,以不同等级的贡茶颁赐不同级别的官员及皇亲国戚,同时宋朝政府也有着众多的常规赐茶制度。

2茶馆茶肆

茶肆在唐代中期即已出现,但并末普及,而至宋代时茶肆、茗铺、茶坊、茶楼、茶店则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宋代的都城汴梁和临安的大街小巷,茶肆茗坊林立密布,成为市井平民饮茶区别宫廷及上层社会饮茶的一大特色。

宋代茶肆不仅多,而且分布密度大,并由此开始与酒楼并列。茶肆的客人们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除了一般的茶肆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专门性的茶馆,茶肆所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样化。

3家居料品与来客礼茶

宾主设礼,非茶不交的敬茶习俗遍于宋境。客来设茶,送客点汤的招待方式已在社会各阶层蔚然成风。而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法的兴起也无不昭示着饮茶用茶已成为宋代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婚庆礼仪用茶

自宋代茶饮习俗大盛之后,茶礼也进入了各种礼仪。宋代的婚姻礼仪中,结婚则必以茶为礼,其意也在于取茶的不可移植之性,表明了在传统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的观念对婚姻中女性的要求。而宋代婚仪中,无论相亲、定亲、退亲、下聘礼、举婚礼等皆需用到茶。

5.祭祀用茶

唐时也有人以茶祭祀,而入宋后,茶就进入了政府的重要祭祀仪礼之中。两宋祭奠先皇、皇太后忌日,一般都是以上香、跪奠茶为仪。士民家丧礼祭祀多用香、茶、烛、酒、果为祭奠,陈设之品中也设有羹饭、茶汤各一器。祭拜神灵时,也会在每位神主椟前设茶盏托、酒盏盘各一,行礼时,主人奠酒,主妇奠茶。等等。

6.佛教用茶

宋代时,饮茶成为寺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日坐禅后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消除因长时间坐禅而产生的疲劳。饮茶也成了禅林制度,每天都有规定的时间用于喝茶,届时,有执事僧会敲鼓聚集众僧于禅堂喝茶。寺院中凡新上任的主事僧都要先请大家喝茶,有事商讨也要先请事主喝茶,几乎可以说是无茶不成事。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茶友会现场体验


2009年3月15日星期天下午2:30分,时逢3-15,

第63期茶友会,

的众茶友来到龙润茶体验馆,品龙润普洱茶,感受龙润茶文化,以茶会友。

龙润茶体验馆外观店面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占地5000平方米,集参观、学习、体验、培训为一体的场所。

步入体验馆的大厅,清幽、雅致,都市的喧嚣、嘈杂仿佛都立刻烟消云散,就像那茶叶上的浮灰一般,被醒茶之水轻轻拭去,不留一丝痕迹。

在这里可以现场体验自己压制普洱茶茶,这些是压茶用的石模

龙润茶体验馆的附带店面,陈列了龙润生产的各式普洱茶

茶友们再次欢聚,这次是在龙润茶体验馆

本期茶会品尝了05大利饼、06龙润816、06龙润826、07私房壹号及茶友自带好茶,还有09年的春茶。

其中留给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龙润的05大利饼、07私房壹号这两款一生一熟的茶

龙润05大利饼2005年熟茶,该茶是手工石磨压倒

普友们评论品龙润大利:条索紧结,干净,茶汤香气略有米汤香,甜味实足,转化不错,茶底油润!属于满发酵茶!

龙润普洱私房1号生饼

2007年春茶,石模压制,是“龙润普洱”上等典藏茶品,全球限量发行126000饼,采用多重防伪标识,此茶内飞采用可食用朱砂作仿伪标记。

茶友们评论品私房壹号:选料为勐库茶青,条索肥硕厚实,显白毫,香气广,口腔上鄂苦韵长,回甘好!

补张合影,有部分茶友有事先走,没有参加拍照。

更多关于这次:

第63期茶友会-龙润茶体验馆的介绍请参与论坛:

宋微宗与茶


宋徽宗赵佶是个天生的艺术玩家,不适合当皇帝,却可以冠以双料头衔: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徽宗懂书画,创制瘦金体,花鸟人物都画得精美无比;他懂园林设计,在汴京开封大建园林,建材选了最具艺术空灵想象的太湖石,不惜劳民伤财,到太湖里打捞,还要一路运到汴京,想来那工程也不亚于古埃及法老王建筑金字塔。他还懂得用人,专用一些奸佞之徒,如蔡京、童贯,让他整天开开心心,沉溺在莫谈国事的美好艺术世界之中。

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宋徽宗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宋徽宗不但品尝鉴赏,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说到色,他认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宋徽宗最喜好的白茶,是特异的品种,他自己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说来说去,就是皇帝老子本事大,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差不多了。

说到茶之香,《大观茶论》是这么讲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这里主要讲的是制茶过程与茶香的关系,但后半句是泡茶的过程,显示茶香氤氲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是真懂茶的,不但懂得如何点泡,还清楚知道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

只是,这位最懂得茶道的徽宗皇帝,治国无方,被金国掳去,成了阶下囚,被封为昏德公。随后被迁往极寒的北地五国城(今天黑龙江依兰县北边的旧城)生活了8年,直到去世。不知道他生活在黑龙江的年月,是否还有茶喝,是否还有什么花样让他一展艺术的长才?

精茶细作宋之风


唐代用茶,以蒸青团茶为主,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等,前二种为上极品,后二种为粗级品),至宋代对茶的质量更为讲究,宋朝皇帝皆嗜茶饮,尤其是宋徽宗赵佶。所以宋代制茶尤其是制贡茶的工艺极为考究,有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过黄几个基本步骤。

采茶

宋代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由专门的大臣监造贡茶,并且由经过训练的熟练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这是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太阳出来后再采,茶芽膏腴会被日光消耗,成品的茶汤就没有鲜明的色泽了。所以每于五更天方露白,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鉎收工,这是为控制茶叶质量,怕有人为增斤两,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宜用指尖折断,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于受损。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质量并不十分均齐,所以还须挑拣。采回的茶芽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中芽又下,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如能精选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拣芽对茶质量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对质量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蒸茶

采来的茶芽多少沾有灰尘,所以要先用净水洗涤清洁。伺专用蒸笼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火工过热则色黄味淡,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还略带青草味。这里的火候很考工夫,在宋代,好的制茶师很受尊敬,这也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发展。

榨茶

蒸熟的茶芽被称为茶黄,茶黄还需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最后放在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即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需待茶芽完全干透为止,如此茶香才能久远,滋味醇厚。

研茶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臼,茶经挤榨的过程,已干透没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水不能一次倾倒,而须一杯杯逐次加入,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愈高者加水愈多杯,如胜雪、白茶等品种需加十六杯以上,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点,茶末可连同汤一起饮用。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大龙凤二杯外,其它均加十二杯水,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质量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造茶

研过的茶,最好手指戳荡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揉起来觉得光滑,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等,种类很多,达四十余种之多,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等过黄这道最后工序了。

过黄

所谓过黄即为干燥,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用温火焙一次,焙好又过汤出色,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以扇快速搧动,如此茶色才能光润,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茗战斗茶兴方艾

宋代的制茶法与唐代差异很大,同时煎点法也区别于唐代。宋代的制茶更细,步骤更多,可以直接将茶粉直接冲入茶碗饮用,所以宋代形成了独特的点茶法,此法主要为宋代斗茶所用,同时茶人自饮也使用此法。

点茶法是先将在模具中成形的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时即冲点入碗。但茶末与水需要互融一体,唐时的茶匙搅拌不力,所以宋人独创了一种茶具,称为茶筅。茶筅是专门用来搅拌茶的工具,由金、银、铁等制成,到了后期,为了使用和携带方便,大部分使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

水冲入茶碗中,需立即以茶筅用力打击,此时碗中会慢慢现出泡沫。而茶的优劣,就是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的。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斗茶的兴盛,从宫廷到市井,常以之赌胜负。宋代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这在宋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中可见一斑: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污隆。时或遑遽,人怀劳瘁,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从这段《大观茶论》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宋代的龙团凤饼的确是造精储细,烹点胜妙。同时也可看出,宋时的贡茶重点地区已由顾渚地区转移到福建建安(今建瓯)一带。而饮茶也不仅仅止于止渴清神,而加入更多艺术层面的追求。宋时点茶的盛行,不仅在皇室贵族间,更在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经过前人对茶饮的探索,及至唐代,茶文化确立了成熟的文化脉络,建立了较为统一的程式和仪式。接之宋代,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被推到另一个历史高峰,宋时造茶可谓择不厌精,烹不厌细。这乃是皇室对茶的热衷,引领了贵族以及工商层段对茶的追捧和过度消费。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发展。要饮茶,必得先制茶,这就带动了农业和工业发展;茶的饮宴过程中,要精心搭配茶席,使用茶具,甚至茶僮、琴乐,缺一不可。这就带动了瓷器、绘画、音乐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我国的制瓷艺术,到了宋代到达了顶峰,这与宋代茶饮的繁琐至极也不无关系。

宋·蔡襄《茶录》


《茶录》

宋·蔡襄

【原文】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①:左旁:"人",右旁:"觅"下部换"再"

【注释】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2.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上篇论茶

【原文】

色 茶色贵白。

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1),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2),以青白胜黄白。

香 茶有真香。

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 茶味主于甘滑。

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3)。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4)。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5),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6),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7)。

候汤(8)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9),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①盏(10)。"凡欲点茶。先须①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11);汤少茶多,则粥面聚(12)。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13)。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相工,以替人占相为职业的人。瞟,邪视。2.建安:汉时县名,唐称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其县境有建溪、凤凰山等,以产"北苑贡茶"闻名。3.北苑凤凰山:凤凰山在福建建安县西二十里,为"北苑贡茶"的主要产地。4.前世之论水品者:指唐代张文新撰《煎茶水记》。5.茶宜箬叶而畏香药:箬,读音ruo4,柔嫩的香蒲。畏香药,茶叶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最怕和别的香料药物搁置一起。6.以钤箝之:钤,炙茶器具。见下篇:"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7.粗则水浮:水浮,指茶未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未不融溶。8.候汤:古人点茶专用木语。指掌握煎水的适度,则陆羽《茶经》"五之煮"中的"二沸之汤"。后世人说:"汤嫩则茶力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可见,点茶水要煮到恰到好处,不老不嫩。9.前世谓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鱼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诗》:"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浮"。10.)①盏,古人点茶专用术语。即在注汤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给茶盏加热。①,《集韵)解释说:"火迫也"。11.云脚散: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茶少水多时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云脚一样散乱。12.粥面聚: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水少茶多时.茶叶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样。曰相去一水两水:古人斗茶,决胜负不止一次,例如斗三次有两次先见水痕者为负。宋晁补之有诗云:"建安一水去两水,相较岂知径与渭?"

下篇论茶器

【原文】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1)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2),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3)。

茶盏(4)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5),其坯微厚,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注释】1.砧椎:砧,读音zhen1,砧板。椎,捶击具,如木椎、铁椎。2.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钅生],《集韵》解释说:"铁衣也"。即金属的锈。3.授汤中揉洗以幂之:幂,覆盖、罩住。4.茶盏:茶杯。《方言》"盏,杯也"。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绀,深青带红的颜色。纹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细丝状白色斑纹,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为建安贡品,北宋时皇家专用。

后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1),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2),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外谬(3)。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4),以永其传。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6)。

【注释】1.臣皇佑中修起居注:皇佑为北宋仁来年号,时在公元1049~1053年间。2.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书记,府衙属官,掌管笺奏公文。3.多舛谬:舛,读音chuan3,错乱。4.书之于石:宋治平元年(1064),怀安令樊纪将蔡襄所书《茶录》勒石,真楷小字,被视为书中绝品。5.治平元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三司使、给事中:俱北宋官职名。

茶史:宋茶蕴味


中国人制茶喝茶已经几千年,已经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饮品,茶文化同样。不过要说起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不是现在,而是国风开放的宋代。帝王爱茶,所以整个国家也变得偏爱茶,饮茶之风、制茶之法、茶文化都到了一个巅峰时刻。查阅现代人整理研究的资料,发现,北宋时期,国内种植的茶叶品种已经超过了196种,植茶与制茶技术空前繁盛,发展到宋时全国形成一整套发达的榷茶制度。时至今日,中国茶文化史上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超越宋朝。

从帝王开始的偏爱

宋茶空前发达的茶文化,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当属统治者,宋代建国之初,宋太祖就下令成立茶务机构,管理天下茶事,并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生产区别庶饮的皇家贡茶,从此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宋代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赵佶喜茶,他不仅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的带头下,饮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比较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等。其中不少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宋代的茶分为散茶和片茶。”王东介绍说,散茶并不是现在的散叶子茶,而是茶碎或茶粉。茶粉是相当高档的商品可以直接冲点饮用,但宋各时期,散茶也不尽相同,也有将制作茶饼遗留的茶渣称之散茶的说法;而片茶指的是一片片的各种形制茶饼,其代表就是皇家贡茶“龙团凤饼”。

据记载,宋代其他地方名茶也有进贡,但均不值一提,被建州的建茶“龙团凤饼”所打败。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福建转运使史蔡襄所造。宋代皇家贡茶“龙团凤饼”的制茶工艺极其难,至今也无法逾越。宋徽宗讲“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龙团凤饼”不仅深受宋代皇家青睐,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成为他们追捧的“圣物”并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建茶入诗,比比皆是。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茶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北宋人痴迷于饮茶,可以说茶文化浸透了正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不管是皇宫待客还是平民百姓家会友,皆是上一杯好茶。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茶文化渗透到宋朝上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贡茶的精致、水平的高超,已经消失在普通百姓眼前,而真正传承下来的却是散茶。到了宋代中期,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取得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价格低廉的散茶在民间大受欢迎,茶肆开始在城镇大规模普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有当时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王东说,“当时的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

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既有挂着招牌的茶肆,也有边喝茶边看杂技表演的市民。这些市井百态的记录,真实表达出北宋时期民间茶肆已经成为普通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宋朝除了一般的茶肆之外,还出现了晨开晓歇和专供夜游的特殊茶肆。

茶肆的人气之盛也使很多其他行业纷纷以开茶肆的名义拉拢生意。《梦粱录》中记载:“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伎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吵闹,非君子驻足之地。”

茶肆之盛,是饮茶之风民间盛行的见证,宋代的饮茶之风可谓渗透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茶文化的扩张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此时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据史书记载,中国茶叶及品茶法在唐代已传入日本,由于茶树在日本引种成功和中国制茶方法的传入,日本一度出现饮茶之风。随着日本国停止派遣遣唐使,其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也骤减,而日本尚无制茶经验,所以饮茶之风随之逐渐衰微。宋时,日本禅师荣西将中国茶种、茶的栽培、制茶饮用方法再次传入日本,并加以推广,进而写出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从而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现在日本茶道的精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王东说。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贡茶衍生出来的有“绣茶”“斗茶”;作为文人自娱自乐的有“分茶”;作为民间的茶楼、饭馆中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大概是茶叶太珍贵的缘故,一般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是先观赏,后品尝。“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时,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

“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相对于此,“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如果说“斗茶”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的话,那么“分茶”就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来,从这些碗中图案里,观赏者和创作者能得到许多美的享受。“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复原这种茶百戏。”王东说。

如今茶文化不仅在中国盛行,也在很多个国家生根发芽,很大的功劳便是宋代。虽然历史发展中,茶叶从饮品发展到吃食,再到医药,它的价值不断的被开发,但不可否认,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仍是宋代。

京都茶道体验


京都是茶道诞生的地方,也是茶道的精神中心。如果您想体验这种最平静的茶,京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京都茶道

茶已经在日本喝了1000多年,但是在16世纪左右,这种做法采取了今天所知的高度仪式化的形式。军阀,富有的商人和文人都参加了最奢华,最精致的茶道仪式。虽然一些爱好者喜欢华丽而高度精致的茶具和茶室,但普遍的感性逐渐开始倾向于低调,朴素,甚至粗糙的美学,现在大部分日本艺术都被人们所熟知。

这种朴实而质朴的美学通常被称为“wabi-sabi”,其主要支持者之一是茶大师Sen no Rikyu(1522-1591),他是当时许多有权势的人的青睐茶师。

京都仍然是日本茶道世界的中心(也就是茶叶种植世界,因为它大部分都生长在宇治的南郊)。三所主要学校都位于这里,这是一个真实的茶道示例。

可悲的是,就像日本人的生活一样,形式已经成为主导功能,饮茶的规则和精确礼仪现在优先于茶和公司的享受。对话是僵化和预定的,运动是僵硬的,充满了紧张,只有最真实的娴熟或最真实的钝可能不会感染到今天几乎所有茶道仪式中普遍存在的“kincho”(神经紧张)的情绪。据我所知,室町贵族抛出的茶宴没有遭受这种过度的形式,但是贵族有一种超越行为规律的方式,这种行为规则使凡人们感到慌乱。

所有这一切,在京都有一些好地方,你尝试一个真正的茶道,我仔细选择了三个,茶的精神(即享受)被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则和形式。 京都茶道场地山茶花茶道

山茶花是京都茶场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补充。Camellia位于京都最重要的旅游小路之一Ninen-zaka(距离Kiyomizu-dera寺不远),是外面的群众安静的避难所。

由一位迷人且完全双语的女士Atsuko Mori经营,这里的茶道在过度正式和随意的非正式性之间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平衡。鼓励参与者放松(并且他们这样做)和Atsuko的茶道历史和解释是恰到好处:不是太学术但不太浅,无法承受真正的日本人。与此同时,她的动作和优雅也是特殊的。

营业时间: 10:00-18:00(每天营业)

茶道仪式开始于: 10 : 00,11 : 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需要45分钟

价格:成人 - 2000日元。儿童 - 1000日元(18岁以下)电话: 525-3238

网站: 山茶花

地址:京都市东山区Masuya-cho 349 Camellia en茶道

这座古色古香的茶馆位于东山东南观光区的中心东大街(Higashioji-dori Street),是品尝茶道的完美休闲场所。这位迷人的年轻女士经营着En茶道,为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让她的客人轻松自如。在东山观光一天,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休息日:星期三

地址:京都市东山区松原町272号恩 KOTO茶道

这个茶道场地非常靠近金阁寺(Kinkaku-ji Temple),位于私人住宅内。这是一个休闲介绍茶道的好地方,也是游览京都西北寺庙的好方法。

开放:每日

电话:通过电子邮件预订

地址:北区区Kinugasa-Nishigoshonouchi-cho 37号。 Kyugetsu茶道

由两位外国茶叶大师Tyas Sosen和Stephen Soshun共同举办的茶道庆祝活动为茶道提供了很好的介绍。这些茶艺大师在一个令人惊叹的祗园联排别墅中展示,在提供最优质的有机抹茶和传统日本甜点的同时,对这种做法的历史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介绍。他们正在吸引那些巧妙吸引客人的主人,以体验这种古老文化实践的核心。

地址:京都东山区Miyagawa-suji 6-chome 374-1 605-0801 寺庙的茶道

除了正式的正式茶道,许多寺庙提供简单的精简茶道,他们将为您提供日式甜点和一碗抹茶(粉末绿茶)。通常可以俯瞰美丽的花园。通常的价格是Y500。

宋茶中的高山流水


章岷,字伯镇,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章岷调任睦州从事。范仲淹,字希文,宋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仁宗贬范仲淹知睦州。

正是这一调一贬,恰铸就了一段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而这个故事却和宋茶有关。

景祐元年(1034)正月,范仲淹到睦州任知州,与章岷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对其十分器重。

范仲淹与章岷在睦州期间,不仅在政事上同心,而且时常在宴会上唱和。范仲淹在《与晏尚书》书信中云:且有章(岷)、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范仲淹与章岷等人日夜聚会,吟诗鸣琴,生活过得很轻快,相处得也很亲密。

宋人喜欢斗茶,又称为茗战,它是古人集体品评茶叶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随着民间饮茶之风的盛行,斗茶在民间普及。文人墨客们也在书斋里、亭园中以茶相较量。最后连宋徽宗赵佶亦亲自与群臣斗茶,把大家都斗败了才痛快。在中国茶事中,范仲淹与章岷斗茶,也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范仲淹所作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范仲淹与章岷斗茶咏诗,章岷先作《斗茶歌》,范仲淹看后,佩服有加,连连称颂,并即和韵: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蒲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轮同降将无穷耻。

于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祇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此诗语句似行云流水,优美无比,诗中有不少为后人反复传颂的佳句,而且用典甚多,是一首与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相媲美的脍炙人口的茶诗。更难得是,范仲淹此诗是和诗,章岷同样有一首如此宏大而优美的斗茶歌,只是未能流传下来。虽是如此缺憾,但回想千年之前的那番酬唱,也是欣然仰慕,感慨古人的知音之情。

范仲淹在诗中所题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指得是福建武夷山茶。在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是大宋官茶中最有名的茶种之一。范仲淹故在诗中称赞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是中国名茶之一。

景祐元年八月,范仲淹从睦州调到苏州任知州,章岷也随他来到了苏州,任节度推官。一日,范仲淹与章岷同登承天寺竹阁,章岷先咏诗:古寺依山起,幽轩对竹开。翠阴当昼合,凉气逼人来。夜影疏排月,秋鞭瘦竹苔。双旌容托乘,此地举茶杯。范仲淹随口和韵:僧阁倚寒竹,幽襟聊一开。清风曾未足,明月可重来。晚意烟垂草,秋姿露滴苔。佳宾何以伫,云瑟与霞杯。范仲淹与章岷常来此地观景咏诗,相互唱和,却依然没有离开茶。山秀竹翠,秋寒风冷,此时俩人拆一饼龙团,点几杯佳茗,不仅暖了身子,更是惬了心意。

范仲淹对章岷的诗称赞不绝,感叹地说:此诗真可压元、白矣!可惜章岷的诗没有全部流传下来,流传至今只有6首诗而巳,而且还不括那首震撼文坛的《斗茶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损失,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件憾事。范章二人,政事同心戮力,诗词酬和相赠,而于宋茶,也是评点共饮。如此之知己,一生又能有几人呢?我想今人对这茶中的高山流水之情,也是向往已久,敬佩万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