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秘史“端午节”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马古道黑茶 八马乌龙茶 高马溪黑茶

茶马古道黑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马秘史“端午节””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马秘史“端午节””相关知识!

这是天底下少有的苦焦地方。天麻亮戳开两眼,人们忘不了仰天念叨一番:老天爷啊,给一个好天气吧,劈头盖脸的硌疹子 不要砸下来,囫囵囵儿收过这一茬青稞,叫老人孩子吃能饱肚子;苦点累点没啥,只要战火烽烟不再燃起,能推过无病无灾的日子就算阿弥陀佛。就是那些吃饱穿暖的城里人,也不知如何打发一年中多半是冰天雪地的无聊日子。人们甚至嫉恨山湾里的旱獭,它们能不吃不喝睡上大半年,来年初夏才从洞口探出笨乎乎的小脑袋——下辈子转世成獭拉该多么幸运。

但是五月,不能不说是这座高原古城的好时节。

五月里最盼的是端午。家家门楣上插了杨柳枝,鲜嫩的叶片儿扑棱棱颤着,如同女孩子欣喜又慌乱的小手儿。无论高墙深院还是农舍塌塌房,都洋溢出激荡人心的春意来。

临出门,男人嘴对陶罐咕上几口烧酒,下巴上滴沥着的顺手抹在满地乱跑的毛娃儿额头。加了雄黄的青稞酒更有劲道,男子汉的脸由黑转红,斜眼瞅着打扮不休的婆娘和女儿,忍不住就冒出一句平日里不敢出口的话来:

“鸭子打扮成鹅,嘴还是扁的哦!”

婆娘丫头大襟上吊着绣花荷包,满屋都是青涩的艾花味儿。婆娘手里忙乱着,回头瞪一眼男人:“还没见都督大人家三小姐,就嫌我娃难看啦?老话说撒的啥籽儿收的啥庄稼,丫头再丑也是你家一门八辈子的人种种儿!”

男人嚯嚯笑着:“你见过人家凤儿搽胭脂抹粉了?人家那是七仙女脱胎,天下十三省 的人样子!”

城里凡有女儿的人家情形差不多如此。都说娘的女儿鞋的底儿,姑娘再打扮也离不了娘老子的大框档,怎能和人家凤儿论个高低。只是为娘的不乏苦心,总要给女儿梳头发编辫子,烤热竹管卷一卷额前的丫仔毛,然后撕一片红对联让女儿舔湿了嘴唇衔着,又掐灭香头将女儿的眉毛描了又描。一边如此这般煞费苦心,一边喋喋不休安慰着女儿:“人比人没活头,马比骡子没驮头哦。世上只有一个三小姐,谁掂不来轻重和她比?今儿是我娃的节日,虽然没裙子穿没乌木轿子坐,在娘老子眼里一样值得千金万金!”

端午节也是女儿节,可是大人孩子除了日日跟着龙神轿子转,有谁家真为女儿过过节日?只有大姑娘小女孩,还有出嫁不久的媳妇们牵心着自己的节日,这三天可以得到几枚铜板上街买好吃的,忙着针线的暂且放下手里的活儿,有了孩子的便抱着拖着,回娘家过上几天消闲日子。

这一天,东西南北四路十八乡的龙神要在城里集会,抢馒头似的竞跑着上隍庙,在龙神大殿排列座次。接下来的两天同样热闹,龙神要列队游街,谓之扭佛爷,最后还要登临城后朵山,打施食 驱雹禳灾。不要说城里人近水楼台从头陪到到尾,大老远的乡下人也掮了装着干粮的褡裢,夜晚就在十字街钟楼下的麻石头台子上坐等天亮。这三天日子里,就连背街后巷那些流浪狗也成群撒欢,道边的白杨树叶也啪啦啦拍手,那黄土夯筑的老厚城墙也激动得土渣儿沙沙往下掉。

然而今年端午节还添加了一项激动人心的新内容,那就是有望见到都督大人家三小姐。那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凤儿也要出门观看龙神大会呢!

霞光抹红山头的时候,城里城外的大道就如一条条河流,被堆堆攮攮的人群涨满了。城头上,前山后山的烽墩上,到处飘扬着三角牙边彩旗;钟楼、城头角楼,还有官府衙门的门额上,一溜溜挂着大红宫灯,仿佛迎来了又一个元宵灯会。

卫署官衙后面,山根背风向阳的僻静处,坐落着都督李大人的官邸。那令男人们神不守舍的三小姐凤儿,便是李达夫妇的三女儿。

都说儿子娃娃金子疙瘩丫头娃娃抹布片片,对三小姐凤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凤儿的金贵,怕是十个儿子娃娃沓在一起也未必抵得过。许多人从未见识过她的相貌、才情,可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就连城后那座凤凰山的地名也是依着她的名儿起的呢。据说三小姐出生时李达做了个凤凰飞临洮州的怪梦,梦醒后得知夫人生了个玲珑千金,于是当即为她取名廷凤,并指着城后那座无名高山宣布道:“它,也叫凤凰山吧!”

那晚,李达披阅文书直至深夜,便在卫署衙门将就安歇。天将破晓时分,他梦见洮州暴雨倾盆,洪水自西向东汹涌而来,毁了稼禾树木;继而又是大雪如筛,千里山川一片死寂。忽听一声惊雷,天地间霞光万道,笙箫丝竹之声隐约可闻。举目望去,城后那座无名山上瞬间芳草萋萋百花竞妍,接着又长出参天树木,珍禽异兽在树影间鸣叫嬉戏,一派天外仙境。正陶醉间,但见一只五彩凤凰款款降落于山头,翎羽华美,仪态绰约,昂首发出一声啼鸣……

颇为惊异的李达正欲玩味琢磨,便听家人来报:太太生了,是个千金!

这是他的第三个女儿。

洮州乃大明江山的西部屏障,如此险要门户的镇守者便是这位相貌儒雅的武将。李达与大明朱氏皇上同乡,祖籍安徽凤阳,其父李胜跟随太祖朱元璋戎马征战功绩显赫,官至陕西都督佥事。李达身受其荫,早年在岭南任南海卫指挥佥事,以功授骠骑将军,永乐元年奉当今皇上朱棣之命,以右军都督府流官都督佥事的身份遣往洮州,加封三品官秩。据说前来洮州时朱棣对他面授机宜,特许“大事奏裁,小事立决”,嘱他在西部汉番交错之地放手整治,无须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言归正传。李达来洮州时,前夫人张氏已为他生得两男两女,只因洮州气候严寒不生稻米菜蔬,饮食起居及为简陋,娴静文弱的张夫人水土不服,抵洮之日便卧病不起,不到一年就撒手西归了。后来续娶当地名门之后王氏夫人,生有两男,如今这是王氏夫人所生的第一个女儿。

闻知喜讯,李达分外高兴,回想梦中所见,觉得这女子非同寻常,将来必为李氏家族乃至洮州带来福运。他为子女取名时都围绕一个“廷”字,如长子廷玉、次子廷美、三子廷贵、四子廷重,乃是希望他们个个成材,为朝廷所用,与前辈一样建功立业,为大明朝廷报效尽忠。这第三个女儿因托凤凰之梦降生,便取名廷凤,小名呼为凤儿。凤乃神鸟,有道始见,因而在这个女子身上倾注了李达格外的爱怜与期盼。

倒是那为娘的盼子心切,总以为这次生下来仍是个骑马打仗的。作为土生土长的洮州女子,有幸嫁于朝廷命官,且是偌大洮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心底难免有高攀的忐忑。消除自卑的途径便是一股脑儿生下七狼八虎,个个英俊威武,跟随老子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于是坐月子前她又是找人抓脉又是上庙抽签,人家无一不是笑着安慰:李夫人您自会如愿的。女儿呱呱落地,李夫人从昏迷中苏醒,急忙让老娘婆 抱过孩子。她慌乱拨开孩子两条小腿,不免大惊失色:“天啊,你这是做了什么?当了一辈子老娘婆,把娃的牛牛儿当脐带剪了!”

日月如梭,季节轮转,只有都督府门口那两尊不知是狮是虎的石兽记得,一个咿呀学语的小毛丫如何蹒跚学步,如何甩着两根小辫儿追蝶逐蜂。当人们将那凤凰山的地名叫得上口的时候,三小姐凤儿也悄然长大,似乎只是一眨眼工夫便亭亭玉立起来,如同园子里一棵水灵灵的羊角儿葱。

那么,万人瞩目的三小姐,七仙女脱胎的凤儿,此时此刻身在何处,心神何往呢?

此时的凤儿已收拾停当,清清爽爽站在花园边。她准备和妹妹远儿一起出门上街,观赏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龙神大会。

姐妹俩的闺房在都督府最深处。那都督府原先只叫李府,由于卫署同僚皆呼李达为都督大人,李府也随之被称为都督府,李达虽然不悦却也难于矫正了。凤儿、远儿姐妹俩住在同一院落,位于都督府后院东北角,远离人来客往的前院大厅。那幽静院落的门额上镌着“凤鸣苑”三个大字,乃是李达亲手所书,取自“凤凰鸣矣,于彼高岗”的古语。凤鸣苑后墙根长着一丛丛矢车菊,一扇门通常关着,里面是一座少有人料理的果园。果树梢头高过青瓦屋脊,枝枝杈杈伸展过来,瓦楞上、石阶下铺满了李花杏花的落英。院子正中花圃里芍药、牡丹尚在结蕾,一株伞盖般的丁香却已盛开,满院弥漫着幽幽清香。

凤儿走近丁香树,粉嫩花瓣与她的脸儿相映,晶亮的露珠上闪动着她的明眸。她凑近花朵深吸一口甘甜之气,无意中触动花枝,悬着的露珠儿唰啦啦散落下来。她轻巧一闪,两只花鞋倏然腾挪开去,纷乱的露珠便在石板地上摔碎了。

在外人的猜想中,都督大人家三小姐该是霓裳羽衣,步态婀娜钗钿频摇。实际上她的装束再也平常不过。今天她仍是平素穿戴,一条旧的翠色长裙掩饰了腰身曲线,粉红衬衫上随便围了一条紫纱披肩,缨穗纷垂于胸前,有意无意遮掩了微微隆起的胸脯。外人的夸张渲染她自然难有耳闻,但他们的一惊一乍总令她不安,给她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母亲为她准备的贵重衣物首饰她一直压在箱底,从来不曾用过。她目光如水,嘴角带着与生俱来的喜悦,每当忆起过去的时光,乃是月色一般清静恬淡,似乎世上从未有过令她烦心的事儿。她身上自然流露的那种灵秀之气,即使再粗陋的衣装也无法遮蔽,如同花儿难掩其香。自然,她的眼角眉梢也带着不易察觉的机警,使她如同偶临湖畔的一只惊鸿,哪怕只是轻微的风吹草动也会一声啼鸣高翔而去。

就是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人儿,今儿破天荒要见一个人,一个私下里传字条给她的男子。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虽然那只是个平常之人,即便见了面也不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想到即将晤面的那一刻,她的脸儿免不了还是微微发烫。晨风吹过,带来城外油菜花香和青稞拔节的青涩味儿,她再次深深呼吸一下,觉得自己也是一株正在抽穗的青稞,胳膊腿儿蠢蠢欲动,心底里更是潜藏了无端的喜悦与期待。

正月姑娘举一把蓝白相间的马莲花儿蹦蹦跳跳进了院子。这是凤儿的贴身丫头,城东三泉湾小村的农家女子,与凤儿同龄但小点生月。她把花束塞到凤儿手里,一边着急地叫道:“还磨蹭什么呀,龙神队伍就要进城了!”

看见那尚带露珠的野花,凤儿心里不免一惊。她将花凑近嗅了嗅,作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哪来的?”

“哪来的?还不是扎什巴巴 记着女儿节,去南门河滩饮马时专门为你折来的!”

扎什巴巴是凤儿的车夫,一位相貌奇丑的番子老头儿。凤儿有点失望,神情却也轻松下来,笑了笑说:“插在瓶子里吧。浇上水,要不后晌回来时它就蔫了。”

正月姑娘去凤儿屋里,手脚麻利地将花插好,放到梳妆台上。她走过来又扯扯凤儿的衣裙,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夸张地蹙着眉头说:“我的姑奶奶,你这样子还是把人愁死呢!”

凤儿不悦地道:“你愁什么呀?”

“我的光当,街上那么乱!求神的拜佛的,打卖脸 瞅人的,毛手毛脚沾人便宜的,啥人没有?你要是被哪个野男人抢了去,让我怎么向老爷太太交代呀……”

凤儿笑着骂道:“死丫头,没把笼笼儿 又提上了!”

这使唤丫头被凤儿看做姊妹,言谈举止就难免放肆。她笑着跑开,回头说:“三小姐,你就是让石堡城的土匪抢了去,我也会跟着你。将来呀,我还要给你抱娃娃呢!”

凤儿生了气,正要去追打,屋檐上两只喜鹊喳喳喳叫起来。凤儿仰头去看,太阳已照到屋后的凤凰山。虽然山谷深处的旱獭依然晨梦未醒,但那阳光照临的山坡已是芳草碧绿山花烂漫,鸟儿们唧唧喳喳啁啾不已。她放弃了打闹,对着妹妹的房门叫道:“远儿,咱们走呀!”

在距离京师五千多里的洮州,中原与西部草地的衔接地带,这座边鄙古城早已沸腾起来了。

十字大街钟楼下,两个身穿麻布褐衫、掮着褡裢的乡下男人找空儿席地而坐。他们的褡裢里装着青稞面酸窝窝,那种硬邦邦的干粮扔出去能打死一头老牛。二人倒是乐呵呵的,一个脱了鞋子,啪啪磕出不少土坷垃;另一个手牵马莲叶接起来的草绳儿,绳头拴着一只癞肚儿 的后腿,自己半张了嘴傻呵呵地往人丛里张望。牵癞肚儿的说:“前两天还飘雪花儿呢,今儿老天爷的脸才展了。都说三小姐长的心疼,可到底啥样儿,我做梦也想不出来。今儿能照远瞭上她一眼,十里八马站也没算白跑。”磕鞋的道:“憨头半脑的,光解眼馋顶个球!要是拉住三小姐的绵绵手儿,听她说两句文雅词儿,明早儿就是崖塌了压死,老子也不后悔哦!”

真是百人百姓,啥稀奇货色都有。一个瘦猴模样的书生手持一把破扇儿踱了过来。他那营养不良的嘴脸仿佛未加碱灰 的死面饼子,却也拿文载相,神气活现。他斜眼看看两个乡下人,又瞅瞅马莲绳拴着的癞肚儿,一句现成的挖苦话滑到嘴边。可他自觉是个书生,不该那么直截了当,于是咧了嘴笑道:“三小姐关你两个巴巴何事?蹲在泥坑里,谋的还是天下事。请问,斗大的字儿你们识得几颗?人家三小姐可是吟诗作赋的才女,想和她搭话?下辈子也轮不到你二位巴巴哦!”说着啪地打开扇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蝌蚪字儿,“瞧见了吧?要凭这!”

两个大男人一时张口无语,只那马莲绳拴着的癞肚儿猛地蹦跶几下,气鼓鼓地瞪着瘦猴书生。

说话间,一个红脸膛的莽汉骑着栗色大马经过,人就那样一坨铸铁似的立于马背。他瞥一眼说话的书生,笨拙的唇间蹦出两个字:“就你?”

瘦猴愣了一下,随即耸耸肩振作精神,摇着破扇儿回敬道:“这位番子大哥,山后牧场来的吧?看上去人高马大,说话怎么像新媳妇儿放屁,放一半夹一半的,听着不痛快!”

莽汉也不计较,仰天哈哈笑道:“搭的梯子够月亮,你球仔儿娃的手够长哦。我进城时见傻玉莲正流着涎水等你呢!”说着就抡了缰绳打马而过。

城里的三小姐,城外的傻玉莲,一个美若天仙一个丑过汉钟离,在洮州城里是三岁娃娃都知道的事儿。

钟楼下的石阶上,一堆破烂里斜靠着个面如土色的邋遢老汉。这老汉因双腿残疾,大半辈子以钉碗为生,人称瘸子碗匠,年轻人呼他为碗匠巴巴,也算得洮州城里一大名角儿。只是今儿没人拿破碗让他钉,他便哼着胡乱编造的小曲儿自娱自乐。只见他眉毛胡子一大把,全然不见两片嘴唇在哪儿,但人们的视线还是被引了过去,听见他编着离奇词儿炫耀他的独门手艺:

碌碡烂了麻线绑,

鸡蛋破了皮绳绑。

蚂蚱腿腿儿架桥梁,

眼睛珠儿上打马簧 !

有人便私下挖苦道:“瞎子不瞎成仙呢,瘸子不瘸上天呢。碗匠巴巴真会卖派哦,好像长着一双金手银胳膊!”

这是大明永乐二十二年。

谁都知道,这一年,一生征战杀伐的永乐大帝突然驾崩,他的胖太子,那个喜欢枯坐书斋的朱高炽准备登基,京城里悄然进行着惊心动魄的皇位交接。准皇上朱高炽不擅横刀立马开疆拓土,却也匠心独具另辟蹊径,试图效仿唐玄宗再造大明的开元盛世。无论如何,大明王朝从热衷宣示武力进入休养生息的和平发展时期,老百姓得到了一丝儿喘气的机会,却也是事实。只是对这远在天边的洮州百姓来说,谁当皇上,他瘦得夹不住屁还是肥得七窍流油,喜欢骑马打仗还是偏好一个人坐着发呆,一概难有耳闻。可话说回来,即便他们听到了看到了,那也是淡得没盐的事儿。他们只记得这一年洮州茶马司的金牌信符失盗,延误了向朝廷供马的期限,由此引发了太平年月不该有的一场战事;这一年屯田者耕种的青稞都结了双穗,打碾后的青稞粒从粮仓哗哗哗溢了出来,不得不用青稞草在屋顶上围起一个个宝塔似的临时粮囤,几乎将每家的屋梁压折了。若还有额外的精力,他们宁可关注都督大人家三小姐的一举一动——对那个待字闺中的小美人儿来说,这一年的遭遇可真令人揪心哦!

茶可道

茶文化精选阅读

普洱茶节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各族人民、各界茶人、茶商及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普洱市已成功举办n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普洱市长李小平认为,普洱茶节是普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盛宴,举办普洱茶节意义重大。一是弘扬茶文化、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需要。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举办茶节,主要目的是继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二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现代社会办节的一个特点。通过办节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十届茶节期间,普洱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7项,商品贸易成交额近53亿元,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打造普洱城市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助茶节这平台,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投资兴业,推介普洱市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普洱市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美好发展远景,让外界更多地关注普洱、了解普洱、投资普洱。四是推动普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普洱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我们只有把茶节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声势,才能不断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十二五”开始,把“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定位为城市品牌,也是城市建设目标。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海明珠,普洱主城区周边森林覆盖率达要达到80‰,“普洱的整个生态环境非常好,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通过普洱茶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宣传推介“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展示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普洱文化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一个生态、和谐、妙曼的普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芒康盐井”旅游文化艺术节


欢快的弦子跳起来、曼妙的舞姿动起来、嘹亮的歌声唱起来……9月4日至5日,茶马古道重镇芒康县迎来了万众期待的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芒康·盐井”旅游文化艺术节。在为期两天的节日里,在一片和谐喜庆的氛围中,花团锦簇的歌舞文艺表演、激动人心的赛马比赛、高达6.5亿余元的招商引资签约、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展销,一场场大戏先后登场,令人目不暇接。

2009年的这个秋季,芒康县委、县政府和全县8万名各族群众用自己的真诚与心血,为新中国60华诞和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奏响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华美乐章。

善妙之地节日盛会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之地”,位于我区东南部,地处藏、川、滇三省区交界处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腹心地带,是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进藏的第一站,境内拥有千年古盐田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观与民俗文化风情,在藏、川、滇旅游产业发展与相互渗透融合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向外界宣传和推介芒康,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优化全县发展和投资环境,芒康县委、县政府与西藏宏绩集团、西藏旅游开发总公司精心合作,历经半年准备,集全县之力,于今年9月4日至5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芒康·盐井”旅游文化艺术节。

本届艺术节内容丰富,规模空前,文化底蕴丰富,创下了多项历届茶马古道艺术节之最:邀请了区内外38个党政代表团、37家企业、12个文艺团体以及12家新闻媒体的数十位记者出席。

民俗风情婀娜多姿

充满康巴民俗风情的文艺表演是此次艺术节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9月4日上午的芒康县渝芒广场,艳阳高照,人山人海,来自拉萨、昌都地区及云南迪庆州的众多优秀艺术家们,在艺术节开幕式上为现场1万余名观众奉献了一场长达3个半小时的歌舞盛宴。无论是热烈喜庆的舞蹈《欢迎到芒康来》,还是情意悠悠的歌曲《古道情》,都让所有人如痴如醉,深深沉浸于欢乐的海洋之中。

沐浴着9月5日清晨火红的朝阳,来自嘎托镇普拉村的骑手多吉匍匐在骏马背上,凝视前方笔直的赛道,握紧了手中的缰绳。下一秒,发令的哨音响了……当多吉高高地挥舞着马鞭,“啊嘿嘿”地呐喊着向终点冲刺时,从赛场的另一端,传来了大象拔河和抱沙袋比赛中大力士们沉重的喘息声,以及射箭场上“嗖嗖嗖”的羽箭声。艺术节民俗体育比赛,运动之美在此彰显。

下午的闭幕式是芒康传统弦子和服饰表演。身穿芒康县各民族特色服饰的姑娘小伙们一一从舞台上款款走过,婀娜多姿,仪态万千,其中昂多乡的“青规”和纳西乡纳西族服饰最为引人注目。最后,来自机关单位、中小学以及各乡镇的弦子队用热情洋溢的弦子歌舞,为本次艺术节文艺表演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芒康·盐井”旅游文化艺术节另一大亮点是招商引资项目。在9月4日下午举行的签字仪式上,芒康县人民政府与有关投资方签订了协议总资金高达6.505亿的4个招商引资项目。其中觉巴电站投资约6亿元,芒康县藏东物流中心投资3000万元,松茸加工厂投资1200万元,竹卡加油站投资850万元。4个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觉巴电站项目,它的实施将有效缓解芒康县电力不足的问题,为澜沧江水能资源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来自云南德钦县的藏式手工艺品、红酒以及芒康县索多西乡的辣椒、曲孜卡的花椒、竹巴龙乡和如美镇的土特产品也在本次艺术节展销会上竞相亮相,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和销路。

“让芒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芒康”。

在当前全区维稳任务比较艰巨的时期,芒康县委、县政府以宏大的气魄,举全县之力,历时半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西藏茶马古道“芒康·盐井”旅游文化艺术节,既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为全县8万各族群众带来了一个快乐祥和的节日,又表明了芒康人民以有力的发展成果回击敌对势力的坚定态度,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和谐平安、文明繁荣的芒康新形象。

在艺术节的带动下,芒康县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气势恢宏的渝芒广场,舒适豪华的格萨尔大酒店,璀璨夺目的路灯工程,解决民生的自来水工程,以及县城道路新建工程等项目,不仅使芒康以全新的面貌和气象呈现在各界来宾面前,更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艺术节期间芒康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热情投入,更是深刻体现了康巴儿女的豪爽好客。此次艺术节真正成为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成功树立了芒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团结的良好形象,对推动芒康打造“藏东区域性中心城市,旅游经济文化强县和商贸物流中心”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芒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卓嘎表示,此次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一是有力回击了达赖分裂集团。今年,在昌都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和指导帮助下,芒康县维稳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此良好基础上,隆重举办第三届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艺术节,充分体现了芒康大兴旅游事业、发扬传统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展现芒康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奋进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以繁荣昌盛、稳定和谐的大好社会政治局面向达赖分裂集团予以有力回击。二是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精神。三是推动芒康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旅游文化强县。

盛会已落幕,来年犹可盼。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芒康茶马古道艺术节!

茶马古道情“茶马互市”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着一条由人和骡马踩踏而成的古道,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将茶叶销往各兄弟民族,留下了缕缕茶香。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当时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气候寒冷,海拔很高,那里的人们主要以奶、肉为食,需要茶解油腻、分解脂肪,可是那里却不产茶。汉族地区茶的产量很高,但由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的需要,对马匹的需求源源不断。

于是,汉藏之间开展了茶、马互换的交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条贸易之路,这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等地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它们的起点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主线的沿途还会延伸出无数支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茶马古道不仅在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

茶马古道由来于茶马互市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神熙宁七年(公元老派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匹。元代在永宁(今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刘健《闻夜录》称,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经大理入藏茶叶3万担。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清朝前期限是普洱茶的兴盛大时期。据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年以奶内糌粑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份主要靠茶叶来补充,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别大。正如藏族古谚语所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区不产茶,内地民间和军队所需要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茶马古道是一条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当然,不只是茶叶,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到生活日用品,也随着马帮从横断山脉延绵的皱褶中进入了青藏高原,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云南边销茶也因主要供应康藏地区兄弟民族饮用而得名。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着作用,开辟和完善了一条运送茶叶(也包括其它物资)的通道——茶马古道,也是茶马古道自唐代至民国一段历史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中国普洱茶节介绍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各族人民、各界茶人、茶商及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普洱市已成功举办n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普洱市长李小平认为,普洱茶节是普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盛宴,举办普洱茶节意义重大。一是弘扬茶文化、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需要。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举办茶节,主要目的是继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二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现代社会办节的一个特点。通过办节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

例如:十届茶节期间,普洱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7项,商品贸易成交额近53亿元,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打造普洱城市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助茶节这平台,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投资兴业,推介普洱市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普洱市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美好发展远景,让外界更多地关注普洱、了解普洱、投资普洱。四是推动普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普洱因茶而兴、因茶而名、因茶而荣。我们只有把茶节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声势,才能不断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十二五开始,把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定位为城市品牌,也是城市建设目标。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海明珠,普洱主城区周边森林覆盖率达要达到80,普洱的整个生态环境非常好,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通过普洱茶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宣传推介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展示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普洱文化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一个生态、和谐、妙曼的普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茶马古道——紫石关茶马驿站


古老关隘,车水马龙。

岁月流变,胜景依然。

曾经的天德茶炕,热闹非凡。现在,背夫、马帮远去,茶炕与拐子窝宁静安详地注视着来往过客。

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紫石关,以独有的姿态,应对着我们好奇的探寻。

紫雕关口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5月24日,记者走进天全县紫石乡。

从天全县县城出发,往二郎山方向行进十九公里后,来到紫石乡乡政府所在地。

在紫石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的带领下,我们从乡政府出发,来到紫石关城门前。

城楼坐落在紫石关村村口,城门呈长方形,城楼为木质结构,城墙用砖砌成。

原来的城门是圆形,城楼是木料搭建的牌坊型建筑。刘仕康细述从前,紫石关城楼建于元代,与如今新修的城楼相比,原来紫石关城楼的城门洞较矮。

城墙遗址还在。在城楼外左侧,刘仕康指着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堤坝说。城墙北面一直延伸到青衣江边,南面则一直延伸至后面的山峰。

站立于紫石关城楼上,往天全方向眺望,左边是崇山峻岭,涛涛青衣江水汹涌而去,右边的山脉绵延不绝。

紫石关是到二郎山的必经之地,以险峻著称。刘仕康说,在脚基坪突兀的赭石色山崖上,刻着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于1940年在天全采风时所作的《咏二郎山》诗,横径二郎山,高与碧天齐。虎豹窥闾阖,猿猱让路蹊。

以前,从脚基坪到紫石关,要经过一座叫仙人桥的铁索桥。现在铁索桥已经被公路桥取代,大桥横跨青衣江两岸,成为交通要隘。而当年,背夫们则需负重走过铁索桥,其艰难可想而知。

据《天全县志》记载,历史上紫石关、飞仙关、禁门关并称三关,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司统治时期,曾在紫石关设紫碉百护所,后为官兵戍守驻地。唐末至清雍正以前,紫石关一直是重要关隘,关隘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有重兵把守,常与雕门(禁门关)相提并论,称为紫雕。

天全县某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发现紫石关是中国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正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今天,关于驿站的印记仍然保存完好。

天德茶炕

在紫石关城墙外,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天德茶炕。

这里有天德茶炕,有拐子窝。天德茶炕为石炕,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现在天全县境内仅此一座。紫石关村村民李先贵今年75岁,对茶马古道的记忆依然深刻。

他记得,当年茶农将从自家茶树上采下,支起斜锅、用木头耙子将茶炒好,发酵。生火,在茶炕上铺上竹篾,将发酵好的茶叶铺在竹篾上,冒起阵阵青烟,茶香四散开去

家家户户使用茶炕烘茶时是镇子上最热闹的一段时光。经常有一群小孩围在茶炕边上嬉戏,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在茶炕边上劳作。

茶炕像一个小型蒙古包,哪部分是生火的地方,哪部分是铺茶的地方儿时经常在茶炕边上玩耍的李先贵娓娓道来。

茶炕有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锥体,圆锥上面有三个孔,里面是空的,侧面连接的是4米长的风口、火槽。

烘茶时将竹笆放于炕上,将茶叶覆盖在竹笆上,在火坑处燃起大火,热气由火槽传至茶炕,炕去茶叶多余水分。李先贵站于茶炕前介绍着,这样加工,茶叶不会焦,还能留着香味。

李先贵介绍,明代初年,天全境内天德茶行专事边茶生产,独家打制茶炕,茶炕先后有石炕、土炕、竹炕。后来因为石炕防尘耐用,且操作简单,为南路边茶制茶业广泛采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藏族马帮的皮火筒

这里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600多米长、遍布铜拐窝的茶马古道。跟随李先贵走在城楼前面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当年背夫留下的拐子窝清晰可见。

因为路途遥远,背夫的拐杖根部都要包上一层铁,这些拐子窝便是铁与石块碰撞后留下的印记。

背夫行走快慢不同,歇脚地点不同,一天行走十五公里左右的在脚基坪歇脚,行走二十公里的则在紫石关歇脚。来来往往的背夫造就了小镇的繁荣,小镇上的牟家旅店经常爆满。当年,冬季常常飞雪,积雪最厚可达0.5米,李先贵还记得过往的背夫们穿的草鞋。

一般背夫的草鞋中填充的都是布料,境况好点的背夫草鞋中填的则是羊毛。

在紫石关中来往的不仅有汉族人也有藏族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农历二月,都有藏族人从康定到天全贩运茶包,他们使用马匹驮运茶包,当地村民称之为马帮。

过往的藏族人身上挎着腰刀,他们从来不住店,一般都在铁索桥下(如今的仙人桥位置)的河边歇息。燃起火堆,架起大锅,便开始熬酥油茶,酥油茶的香味顺着河风阵阵飘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则用茶包堆成四堵墙挡风,墙外还有凶猛的大狗放哨。

小时候觉得藏族人生活方式很特别,不敢靠近他们。李先贵说,有一次看到了他们特别的旺火工具,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李先贵所说的旺火工具,被当地人称之为皮火筒,由羊皮和一个小铁筒构成,小铁筒对着火堆,羊皮开合吸取空气,挤压充气羊皮用以旺火。

现在的紫石关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闹热了。李先贵感叹道。

变迁的老街生活

古色古香的老街

5月24日,阳光灿烂。

在紫石关城楼旁的一民居前,55岁的陈寿生正悠闲地喝着茶,正对面的房屋上写着茶马古道驿站。

站在紫石关城门前,往街道望去,房屋清一色青瓦白墙,木窗古色古香。

1955年农历3月12日,紫石关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火灾,整条老街木质结构的房屋几乎都毁于这次火灾。陈寿生家的老房子是这次火灾中仅存的几户之一。

这些房屋是2005年进行外观风貌打造后的样子,想恢复当年茶马古道驿站的川西民居特色。陈寿生说。

这是马桑树,这是桢楠陈寿生指着家中的木柱介绍说,木柱直径大多在10厘米以上,颜色暗紫,有的木柱已经出现一些裂缝。为了保证房屋坚固,陈寿生将原先的木板墙换成了砖墙。他说,家里的老屋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街道中间,一条0.5米宽的水渠穿街而过。一名妇女将一块木板放在水渠里,把水隔起来,开始洗衣服。

原来街上没有水渠,一公里外有一个叫大水溪的地方,以前古镇洗衣、取水都在那个地方。陈寿生说。现在的小镇家家都装上了自来水,古镇中央也开辟了小渠沟,引来了大水溪溪水。夏季,村民经常在渠边洗衣,算是当地一道有趣的景观。

紫石关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们正坐在老房子前面闲聊,一位妇女正拿着针线缝补被子,旁边是三五个骑着玩具车的小孩。

从古城楼向前延伸的老街道,中间是一条光滑平坦的石板,两侧则是水泥地面,每隔200米左右,还有几步石梯。

这条街道上以前是没有阶梯的。陈寿生介绍道。原来的街道背夫、马匹和推车都要经过,阶梯不方便,如今这条街道的使用者只是村民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

重生的茶马驿站

紫石关,作为通往康定重要的茶马古道,在上世纪末经历着重大的变迁。

以前我们是靠山吃山,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原来能开垦种地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了地。陈寿生说,1999年前,对面的山上还有他家十几亩玉米地。

1999年,紫石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山林已经郁郁葱葱,退耕还林后的紫石关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2004年6月,紫石关兴起了农家生态旅游,现在已经开了35家农家乐。

肩挑背磨,刀耕火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紫石关村民正以茶马古道独有精神,走向崛起、富足之路。陈寿生说,如今紫石年轻力壮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开办农家东,在就近的工厂上班。

我也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时间指向下午3点,陈寿生说完,骑上助力车上班去了。

紫石关地名由来

这里石块五颜六色,还有紫色的石头。5月23日,站在天全县紫石乡境内的青衣江畔,该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在江边捡起一块石头讲起了紫石乡地名的来历。

紫石乡又名紫石关或紫石。

传说古时天漏不止,水患无穷,民不聊生。女娲为解水患而炼五彩石补天。漏天补好之际,曾有一些碎石掉落于此地。因石头呈紫色,石上又隐约可见紫石二字,且石落而雨住,天再不漏雨,当地百姓便把此石看作神石,视为吉祥之物,并将此地取名为紫石。

今天,建于元代的紫石关城遗址,尚存有部分城楼。在天全历史上,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仙人桥地名由来

在天全县脚基坪到紫石关的路上,有一座桥,老百姓称为仙人桥。

桥名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全河脚基坪(地名)处,危崖对峙,河水寒冷湍急,船不能过,建桥困难。两岸百姓和过往客商深受其患,但又毫无办法。

一天,有一个叫罗英的秀才行游路过这里。看到两岸交通不便,百姓渡河艰难,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拿出所有钱财,组织民工,奋战数十天,造就了一道铁索桥,给两岸人民和过往客商带来极大方便,人们非常感激。不久,罗秀才羽化成仙,脱离凡尘,人们为纪念他,便将此桥称为仙人桥。

如今,铁索桥已改建成了公路桥,成了川藏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侃黄伟)

茶马古道起源于 “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辽东、晋北等地。晋北、辽东等地马市开设时间较晚、较短,几乎不太受重视;西北部的茶马交易道路被融会在古代丝绸之路之中;从青海到拉萨的茶马交易路线一直被称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则是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如今马帮运输只是被用作公路运输的补充和乡村间的短途运输。事实上,许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茶马古道已成了历史。

傣族的神鱼节


云南思茅的孟连县,是我国西南边境县,与缅甸接壤。孟连有个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傣历新年泼水节前夕,傣族人民便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法罕山朝拜佛祖遗留的仙迹,这一活动历时20多天,这一期间不准任何人下河捕鱼,谁冒犯了都将受到佛祖的惩罚,所以每到戒渔期满放河捉鱼时,孟连傣、拉祜、佤等各族群众都集体下河捕鱼,各民族独特的捕鱼方式都在南垒河上使用,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关于神鱼节的来历,孟连一带的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人类没有谷物、蔬菜种子,过着以野菜野果充饥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佛祖看到这一情况很可怜人类,准备派天上飞的鸟,地上长的蕨菜和河里游的神鱼巴嫩罕去拯救人类,为越来越多的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鱼类一次就可以产卵千千万万,繁殖生长快,人类再怎么发展也享用不完;蕨菜的子孙遍布大地,它也能保证人类天天都可以采摘到新鲜的蕨菜。鉴于神鱼巴嫩罕和蕨菜能够无私地为人类提供食物,面又不需要人类的回报,而且人类既需要鱼又需要菜;最后佛祖决定就派他们俩一同去拯救人类。小鸟因其二年才产蛋孵卵一次,一天才产一个蛋未被佛祖选中,至今见了人类还只能羞于脸面而远走高飞。

神鱼和蕨菜尊崇佛祖的旨意,每年四、五月间都要从海洋给孟连人民送来许许多多的鱼,而凡是有鱼的河岸,都有蕨菜的踪影。孟连人民为了接受佛祖的恩赐,每到这个时期就从四面八方赶到孟连坝子的南垒河尽情捕捞,神鱼节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蕨菜见人们更热衷捕鱼,气得脖子都弯了,孟连一带的人们为了不冷落蕨菜,不管是用叶子包起鱼来烧,还是煮鱼炀,都忘不了放点蕨莱。

为了感谢鱼给人类带来的恩惠,所以每年傣历新年来临,人们都要颂经祭祀神鱼,采取宗教仪式进行鱼类放生活动,一是希望鱼给人类带来源源不断的福气,二是教育人们要保护鱼,让它们繁衍生息以便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美味佳肴。

神鱼节期间,成千上万孟连城乡各民族男女老少都要下河捕鱼,这是我见过最壮光的抓鱼场面。当地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各民族传统独特的各种捕鱼方式都将派上用场,成为孟连最具特色的狂欢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