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们谈喝茶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喝茶对牙齿 喝茶的好处 喝茶对牙齿好吗

【www.cy316.com - 喝茶对牙齿】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国人不可一日无茶,而民国这个文豪辈出的时代,这些文豪们品茗,常写下与茶相关,文豪的心境体会变在这品茶的字里,隔着百年岁月依然可以在字里行间品出那些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遂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常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大文豪笔下写茶,有茶是活法,有茶是快乐的,有茶是自在。

Cy316.com延伸阅读

1到7个字谈喝茶


一个字“爱”茶:爱

干一行爱一行,更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茶是有强大的吸引力,只要你愿意接触,你会被她的美深深吸锁住,爱上她只是迟早的问题。又想起了那句歌词:爱,请深爱。

二个字“喝”茶:珍惜

茶有三次生命:一为生长,二为制作,三为冲泡。从小树开始到成熟采摘,经历风吹雨打,成长不易。从茶农辛勤劳作,手工采摘到高温炒制,家业代代相传,成茶更难。从千万路途邮寄颠簸,到茶艺师一腔热血日夜学习,点香,净手,奏乐,备茶器,万事俱备,只为冲出一杯好茶,出味更艰辛。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泡茶。

三个字“聊”茶:畅所谈

爱茶的好友在一起,无茶不说话。这种快乐,不是物质或者成功可以带来的。这时的心最纯净,也许是多年好友,也许是初次相见,也许是隔辈相谈,茶都可以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静下来,看到对方的美。

一视同仁,提高素养。喝着喝着,身肌无感,肚腹不饿,时间如梭,不依不舍,期待下次这种最快乐的畅所谈。

四个字“学”茶:用心感觉

习茶之路,终身相许,只要用心,总有找到自己感觉的那一天。切忌焦躁,“欲速则不达”,古人的话极为有道理。茶就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性格是慢热型的。不想名与利,不想坏与好,抛开世俗杂念,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找到心的位置,就能真正用到心了。

等心用到,感觉自然而来,是那样真切而美好,开始享受生活,因为每一天都可以有茶相伴。“上辈子做了好事的人,这辈子有茶喝。”自已的感觉别无虚假。

五个字“品”茶:人、茶、心、艺、境

正如茶神陆羽的《茶经》中说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人品好,即为茶品好,即可以说给卖茶的商人,也可以说给品茶的茶人。

茶的品质也尤为重要,无真茶不品味。如果是劣质或化学添加茶,先不说品饮价值,对于身体挑剔的人而言,伤害就极其的大。

心境也是各人品茶不同的原因,心情决定茶的味道,开心茶即甜,伤心茶即苦,无心茶即涩,粗心茶即酸,平心茶即真。

艺是技术的表现,如果不爱,不看,不学,那何来品茶二字?不怕不懂茶,就怕不会茶,不懂茶的朋友可以学习,不会茶的朋友是学习都不愿意。茶如人,我们想要品味,先要学会了解她,看到她的所有,好也罢,坏也罢,然后品她真正的内在。

境是层次,高低各异,境中分初境,中境,上境和高境。有的茶友喝了几十年茶,却无境界,不是不接受新的知识,而是从来不知何为境。有的茶友才喝一次茶,可是感觉到位了,初境就有了。看到茶,无论男女都觉的美是为初境;品到茶中真味好是中境;上境则是逢人必夸茶真好(因为由心中的喜爱,就像全天下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心疼);高境是悟,茶事佳境,莫问于言,道悟于心,心与茶完全交融。

六个字“悟”茶:心悟、神悟、魂悟

一个人从心里爱上茶,开始全身心投入,精神层次提高,注重一切与茶相关的事物,美好的画面一次一次描绘在大脑中。到了一定时间,仙风道骨的气息由内而外散发。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出谁是爱茶的茶人,就因为她有茶气。美得不张杨,不浮夸,不娇艳,而淡淡地映入你的眼,钻到你的心,惶了你的神,勾了你的魂。

七个字懂茶:饮、喝、品、享受、追求

解渴的时候,你想到了她的甜——茶。

闲暇时光坐下来的时候,你开始了喝她的趣——茶。

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在相约的时候,无需吃的喝的玩的,静静地专心品她的味儿——茶。

时间久了爱上茶的时候,三两日不喝就如体病缠绕,昏昏沉沉,浑身不痛快。这时你已爱她上心了,享受有她的所有时光——茶。

一切都上道的时候,不知过了多久,你发现,想要拥有她占据她,因为没有她你已无法快乐的走完人生接下来的路程,开始一辈子追寻她——茶。

一到七个字,谈喝茶


一个字“爱”茶:爱

干一行爱一行,更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茶是有强大的吸引力,只要你愿意接触,你会被她的美深深吸锁住,爱上她只是迟早的问题。又想起了那句歌词:爱,请深爱。

二个字“喝”茶:珍惜

茶有三次生命:一为生长,二为制作,三为冲泡。从小树开始到成熟采摘,经历风吹雨打,成长不易。从茶农辛勤劳作,手工采摘到高温炒制,家业代代相传,成茶更难。从千万路途邮寄颠簸,到茶艺师一腔热血日夜学习,点香,净手,奏乐,备茶器,万事俱备,只为冲出一杯好茶,出味更艰辛。请珍惜身边的每一泡茶。

三个字“聊”茶:畅所谈

爱茶的好友在一起,无茶不说话。这种快乐,不是物质或者成功可以带来的。这时的心最纯净,也许是多年好友,也许是初次相见,也许是隔辈相谈,茶都可以让我们以最快的方式静下来,看到对方的美。一视同仁,提高素养。喝着喝着,身肌无感,肚腹不饿,时间如梭,不依不舍,期待下次这种最快乐的畅所谈。

四个字“学”茶:用心感觉

习茶之路,终身相许,只要用心,总有找到自己感觉的那一天。切忌焦躁,“欲速则不达”,古人的话极为有道理。茶就像一位害羞的少女,性格是慢热型的。不想名与利,不想坏与好,抛开世俗杂念,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找到心的位置,就能真正用到心了。等心用到,感觉自然而来,是那样真切而美好,开始享受生活,因为每一天都可以有茶相伴。“上辈子做了好事的人,这辈子有茶喝。”自已的感觉别无虚假。

五个字“品”茶:人、茶、心、艺、境

正如茶神陆羽的《茶经》中说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人品好,即为茶品好,即可以说给卖茶的商人,也可以说给品茶的茶人。

茶的品质也尤为重要,无真茶不品味。如果是劣质或化学添加茶,先不说品饮价值,对于身体挑剔的人而言,伤害就极其的大。

心境也是各人品茶不同的原因,心情决定茶的味道,开心茶即甜,伤心茶即苦,无心茶即涩,粗心茶即酸,平心茶即真。

艺是技术的表现,如果不爱,不看,不学,那何来品茶二字?不怕不懂茶,就怕不会茶,不懂茶的朋友可以学习,不会茶的朋友是学习都不愿意。茶如人,我们想要品味,先要学会了解她,看到她的所有,好也罢,坏也罢,然后品她真正的内在。

境是层次,高低各异,境中分初境,中境,上境和高境。有的茶友喝了几十年茶,却无境界,不是不接受新的知识,而是从来不知何为境。有的茶友才喝一次茶,可是感觉到位了,初境就有了。看到茶,无论男女都觉的美是为初境;品到茶中真味好是中境;上境则是逢人必夸茶真好(因为由心中的喜爱,就像全天下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心疼);高境是悟,茶事佳境,莫问于言,道悟于心,心与茶完全交融。

六个字“悟”茶:心悟、神悟、魂悟

一个人从心里爱上茶,开始全身心投入,精神层次提高,注重一切与茶相关的事物,美好的画面一次一次描绘在大脑中。到了一定时间,仙风道骨的气息由内而外散发。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出谁是爱茶的茶人,就因为她有茶气。美得不张杨,不浮夸,不娇艳,而淡淡地映入你的眼,钻到你的心,惶了你的神,勾了你的魂。

七个字懂茶:饮、喝、品、享受、追求

解渴的时候,你想到了她的甜——茶。

闲暇时光坐下来的时候,你开始了喝她的趣——茶。

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在相约的时候,无需吃的喝的玩的,静静地专心品她的味儿——茶。

时间久了爱上茶的时候,三两日不喝就如体病缠绕,昏昏沉沉,浑身不痛快。这时你已爱她上心了,享受有她的所有时光——茶。

一切都上道的时候,不知过了多久,你发现,想要拥有她占据她,因为没有她你已无法快乐的走完人生接下来的路程,开始一辈子追寻她——茶。

名茶谈片


名茶谈片

●林静

中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名茶众多,而供历代帝王喝的贡茶则更是名茶中的精品。如今贡茶已不再是特权阶层独享,由于其品质超群,广大消费者亦对其备加青睐。但由于贡茶的产量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不法茶商便乘机以次充好,牟取暴利。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如能对贡茶的茶史、品质特征、品饮方法等知识有所了解,购买时就能明辨真伪。防止上当受骗。

龙井

龙井茶产于风景胜地杭州西湖山区,始于宋而盛于清,在清代被列为贡茶。纯正龙井茶集中于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这里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于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采摘时,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峰龙井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醉、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味不及狮峰、坞梅所产。三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须用玻璃杯,8 5 摄氏度左右的开水冲泡,1 分钟后揭开茶杯盖,以免产生闷熟味。冲泡后芽叶簇立杯中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

君山银针

君山,又名洞庭山,为湖南洞庭湖中一个小岛,自古以来被奉为神山仙境,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奔丧,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他们托起聚成君山。君山和君山名茶,历来结下不解之缘。专家考证,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的“老君眉茶”就是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采摘开始于清明前三天左右,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芽头。芽头要求长2 5 —3 0 毫米,宽3 —4 毫米,芽蒂长约2 毫米。标准极端苛刻: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冻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过短芽不采,即所谓君山银针的“九不采”。

由于产量稀少,工艺复杂,纯正品质的君山银针一直是皇宫及达官贵人的专享品,很少在市场上流通,故其售价亦高冠其他名茶之上,目前市场零售价为2 8 0 0 元/ 公斤左右。

品饮君山银针请一定不要错过观赏的机会。用洁净的玻璃杯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裙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

洞庭碧螺春

乾隆下江南,途经江苏吴县,地方官员特献上当地名茶“吓煞人香”,乾隆品后甚觉香气清雅,茶形优美,大叹好茶,然嫌“吓煞人”之名不雅,与茶之品味很不相符,遂钦赐“碧螺春”一名,碧者,指茶色碧绿,螺者,是因形状卷曲如螺,春,是示以茶叶采摘于早春。自此,碧螺春摇身一变,成了高贵的皇宫特贡。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这里气候温和,加之地质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品尝高级碧螺春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7 0 —8 0 摄氏度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怀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可欣赏到犹如云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官的三种奇观。有诗赞曰:“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黄山毛峰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安徽黄山,乃名山之最,黄山毛峰,也是茶中一绝。

黄山自宋代开始产茶,到明代中叶已很有名气了。而黄山毛峰则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与其他名茶相比,黄山毛峰的优质茶采摘范围较广,黄山风景区内海拔7 0 0 —8 0 0 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贡茶均在此采摘收购。

黄山毛峰采摘标准为:特级的一芽一叶初展,1 —3 级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以透明玻璃杯、晾置8 0 摄氏度开水泡茶,泡开后开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更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的不同的两大特征。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又名“湖州紫笋”,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凤辇寻春半醇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皇帝对湖州顾渚紫笋特别喜爱,所以宫女人一听到顾渚紫笋已经运到宫的消息,便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顾渚紫笋茶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以龙团茶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并改制条形散茶,前后历史6 0 0 余年,明末清初,紫笋茶逐渐消失,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被重新发掘出来。

顾诸紫笋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开水冲泡,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优雅感觉。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是安徽特产尖茶之极品,产于太平县( 现为黄山市黄山区) ,久享盛名。

由于清末社会劝荡,太平猴魁只享受过很短时间的“贡茶”待遇,倒是英国驻上海领事每年以军火、鸦片等货物向中国官员换购此茶晋献给英皇室,在当时的达官贵人中颇引以为珍贵。

太平猴魁产于千岩枚、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微量元素含量很高。但由于产地猴坑一带地域较小,气候土壤特征与众不同,故纯正猴魁产量有限,向来局限于“特供”,阶层的消费。

一般名优绿茶须在清明前后采摘,而太平猴魁最佳采摘时节却在谷雨前后,并且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

制成后的茶叶,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以8 0 —9 0 摄氏度开水冲泡,花色高爽,滋味甘醇,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之意境。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县,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便通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低山丘陵地带,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层,叶沿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品饮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秀亮,叶底绿嫩明亮。当然,如今瓜片制作在形上与旧时不尽相同,而更着意在茶味上加以突出。

信阳毛尖

“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是古人形容信阳茶区景观的句子。云多、雾多,地势高峻,使位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县自两千多年来就以产茶而闻名于中原南北。

宋仁宗年间,解茶禁,实行通商法,宫内官员亲往信阳督制初春鲜茶,就地加工成团茶后运回宫中供贵族品饮,随后,在宋朝官民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贸易中,信阳茶叶曾一度占有较大比重。

信阳毛尖内质清香,汤绿味浓。1 9 1 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名茶优质奖;1 9 5 9 年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现该茶销往国内2 0 个省区以及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 0 余个国家,深受欢迎。

《大地》

谈岩茶“玩火”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谈岩茶“玩火”》内容,感谢阅读!

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曾总结称:福建乌龙茶品质秀骨天成,多姿多彩,花香娇美,神韵奇特,以香喜人,以味悦人,以韵怡人。

作为福建乌龙茶的当家品种之一武夷岩茶正式凭借着如上品质成为茶友们争相追捧的对象。然而,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武夷岩茶的优异品质?

品福堂首席制茶师郑国坦言道,除了原料,除了做青,焙火工艺甚为关键。焙火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核心工艺,从三四月份开始,持续到十一月份,均是武夷岩茶的烘焙阶段。

据称,岩茶厚重的口感来自于烘焙,而炭焙则是最为传统,也是最受追捧的一种烘焙方式。在岩茶制作中,炭焙的手法直接决定了岩茶的品质。

通常,焙火程度可以分为轻火、中火、重火三种。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以及新旧茶等多方面的因素。通常而言,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也就是说,越是品质好的茶叶越需要“低火慢炖”、“长时吃火”,旨在让“火”渗入茶内,这样烘焙出来的茶叶品质才越高,也更能存放得长久。

一般而言,不同口感的岩茶决定了需要炭焙的次数,每次炭焙的时间则要根据茶叶的品种、品质而定,从3小时至12个小时不等。

炭焙的温度一般为50至60度,焙心温度为90至120度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品质高的茶叶焙火温度宜低,焙火时间宜长。而品质中下的茶叶,炭焙温度可以稍高,时间稍短,而适合炭焙的温度介于60至120度之间。

当然,在炭焙的过程中,翻焙是很重要的。翻焙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移下焙笼等。而翻焙所相隔时间一般是在0.5至1小时之间。所依据的理由:一是茶叶品质;二是前后阶段不同,第一次翻焙,时间要相隔短些,以观察火温,决定添加、还是刮薄盖灰;三是看所用焙火温度,高火温的,相隔时间要短些,低火温的,则可拉长时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岩茶炭焙过程中需要保持环境洁净。炭焙当中注意茶末不能落下去,否则会烧焦,使待焙的茶叶吸收焦味。在翻焙时需要注意不同品质、不用种类的茶叶分开,切勿混乱等。

关于本文《谈岩茶“玩火”》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喝茶的一些禁忌,送给身边爱喝茶的茶友们


很多喝茶人,遇茶喝茶,从不考虑如何喝茶,怎么喝茶健康,以为喝茶就可以对身体有好处。其实真的不一定,茶叶也有禁忌的,不良的喝茶习惯反而是有害身体的,会与你的初衷被道而弛!

下面是常见的喝茶禁忌,希望对爱喝茶的茶友,有所帮助!

一、铁观音的六个禁忌

1.不易饭前饭后大量饮茶,正确的做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且不宜过浓。

2.体弱营养不良、贫血患者忌饮茶

3.尿结石患者忌饮茶

4.忌睡前饮茶

5.忌饮隔夜茶

6.忌饮用变质茶、头道茶。

二、普洱茶的禁忌

1.不宜空腹喝浓普洱茶,宜因人择时而饮

2.普洱茶随泡随饮,不宜茶水浸泡过久再饮,忌饮隔夜普洱茶

3.刚做好的普洱茶不宜多喝

4.保持茶具清洁很重要,饮普洱茶莫忘勤洗杯

5.普洱茶宜兼饮,不宜偏饮

6.普洱茶宜长饮,不宜间断

7.普洱茶宜温饮,不宜烫饮、冷饮。

8.普洱茶宜淡饮,不宜浓饮

9.忌饭前后大量饮普洱茶

10.睡前饮普洱茶要适量

11.忌饮劣质茶或变质茶

12.忌饮冲泡次数过多的普洱茶。

三、绿茶的禁忌

1.禁忌喝头遍茶:因为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

2.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四肢举动无力等症状。

3.少喝新茶:因为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4.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过量会引起肠胃不适。神经衰弱者和失眠症者临睡前不宜饮茶,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5.忌用绿茶服药,忌喝隔夜茶。绿茶中的鞣酸会与很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

四、菊花茶的禁忌

1.脾胃虚寒者最好少喝。用菊花泡茶,不宜长期连续饮用,一般3-5天即可。而体质偏寒的人不妨放点枸杞。

2.阳虚体质的人不能常喝菊花茶,如果一味地喝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容易损伤正气,越喝越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导致反酸。可见,用菊花茶来降火清热也是有选择的,不能千人一方。

谈茶说道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儒家思想与中国精神中国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体。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花间月下宜用点花茶之法;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从社会观说,整个社会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友谊。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中国或许会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老庄及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从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大法则,用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佛家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而道家则把空灵自然的观点贯彻其中。甚至,墨子思想也被吸收进来,墨子崇尚真,中国茶文化把思想精神与物质结合,历代茶人对茶的性能、制作都研究十分具体,或许,这正式墨家求真观念的体现。有人说,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提供的是“茶礼”;道家发挥的主要是艺术境界,宜称“茶艺”;而只有佛教茶文化才从茶中“了解苦难,得悟正道”,才可称“”。其实,各家都有自己的术、艺、道。儒家说:“大道既行,天下为公”,茶人说:“茶中精华,友人均分”。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两个不过一个说表现,一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

古代道家思想与庄子在哲学观方面颇为接近,所以,人们常将老、庄并提。从自然和宇宙观方面,中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活水。茶圣陆羽首先从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仅研究茶的物质功能,还研究其精神功能。所谓精神功能,还不只是因为茶能醒脑提神,制茶、烹茶、品茶本身就被看作一种艺术活动。既是艺术,便有美感,有意境,甚至还有哲理。

在中国,儒道经常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儒家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条件允许便积极奋斗,遇到阻力,便拐个弯走,退居山林。所以,道家的“避世”、“无为”,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柔韧一面,可以说对儒家思想是个补充。中国茶文化反映了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庄思想总起来说是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佛理与茶理谈到中国的茶文化,人们经常注意到与佛教有重大关系。日本还经常谈到“茶禅一味”,中国也有这种说法。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禅宗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得思想接近。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位把中国禅宗带到日本的又是僧人,即荣西和尚。所以日本以及“茶禅一味”说法也源自中国。在向海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一点说,佛家茶文化是起了带头作用的。

茶德茶道谈


茶德,是历代茶叶爱好者在饮茶方面的一种较深层次的追求,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

,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一定的规范或法则。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茶德和(现在已有人提出采用茶艺这个提法),中国茶学界和广大茶叶爱好者,已经和正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中国茶德¤

中国著名茶学家、浙江农业大学的庄晚芳教授,生前曾多次发表文章,倡导“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他说: 中国茶德,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 美真康乐, 和诚处世, 敬爱为人。 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品美味,共赏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 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 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庄晚芳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有它的内在联系。廉是前提。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是转变风气的需要;美是内容。从品味中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美好享受,是品茶的真谛;和是目的。以茶为媒介,联络感情,调整关系,和衷共济,和睦相处;敬是条件。敬重对方,实际也是敬重自己。敬重对方,不只要有好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处事方法。在茶艺中,器净水甘就有敬重对方的意思。庄先生倡导的四字茶德,不仅有助于培育出当代中国式的(或茶艺),也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与转变,理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代生活下的(或茶艺),即使是“阳春白雪”式的“品”,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那种离群索居的“高人隐士”。也不一定只有“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才能品悟出茶的妙理。

中国茶道谈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引进日本,成为中国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这面旗帜,并总结出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中国的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来源于他邦。中国的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道版主谈茶道


杭城遇雨,这雨始于六月一日下半夜。 上半夜月明星疏,天高气爽,雪峰茶室告别春梅诸茶友后,沿延安路去了河坊古街。 夜幕下的河坊街,灯红酒绿,市声喧嚷。余有茶僻,多于行旅中逛茶店。 过数家茶坊,地产龙井茶店均显简朴,因茶品单一,无需多作导购,店员散坐闲聊,店堂多显清静。而天福茗茶却辟出两间大店,美伦美焕,彩衣小姐如蝶穿梭,门庭若市,有小姐热情奉茶,但介绍茶品却令人迷惑,只好反客为主,为小姐说茶。 同是茶店,为何有如此差别呢?窃以为杭城茶坊视茶为平常物,老店员捧壶饮茶,茶即茶矣。而天福茗茶视茶为商品,商家以贩售为目的,店员不识茶,但却可以卖茶。此乃茶市无可寻。 其实,若于日常之中寻,是不免要失望的。 六月二日,接苏箫电,蒙三醉茶友厚爱,延余为此版主。虽余在榕事茶文化活动巳数年,却一直对之义不甚了解。前日,有斋友引王旭峰女士所言之要义,余观而止,云中雾里。难解,疑是形而上之物,且多于古人典籍之间,曲高和寡。 如何与青年茶友交流,是余心系之念。六月二日晨,为青年旅舍天棚外雨声所惊醒,早餐后雨转小,于是披雨出门,门外即西湖,烟遮雾蔽,近水无色,远山飘渺,西湖显露出它另一种风情,于是想到若以西湖之美比,是丽日晴天之如诗如画,还是雾雨飘逸中的如幻如影。 窃以为不同阶层、文化、心境,均能有不同的认识,但长久以来,为定义者只有文儒之士,但好茶品饮者则遍及坊巷,是否与茶饮是相割裂两种形态?茶客们好的是一杯好茶,而文士好的是一场茶戏? 查经阅典,有关的论述当不在少数,但于大众还是不懂,需靠各种铨释传世,实难普及。中国实未演化成一种传世的形式,如日本,今日有展示者,多为一家之见之习,远未有共识矣。 余以为作为大概念、命题,倒是切乎实际,其总领之下,海纳百川,相容众议,可化古而事今。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存于理念,而理念的产生,表述与流传,是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的,社会日新,理念日陈,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种理念欲求长生,必然追求与时俱进,从新的社会形态中吸取营养,才能发扬光大。 我辈事茶,意欲何求?在品饮一杯好茶。故以为之要旨,在于泡好一杯茶,若手下沏出的茶汤难以入口,任何美伦美焕的形式与精深奥妙的理论都显失色。 因此追求者,必先明茶理,识茶性,习茶艺,知茶礼,但此周全之求,能普及否,窃以为难,于广大茶众,饮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无心无暇关注茶之道,就如日本之,君不见参于其者,每每均为传人、僧侣、家庭主妇等少数时间宽裕者,于大众依然有更多紧要的事务。 作为生活的艺术化、理念化的形态,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应该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表述形式与语言,若沉迷于古人的思维方式与意境中,必然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

小谈秋茶


饮茶人常说,春水秋香。秋茶最大的特点是香气浓郁,但春秋茶孰高孰低,还是需要见仁见智。

春茶:由于茶树在冬天主要生长根部,而氨基酸是在根部合成的,因此,春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偏高,儿茶素的含量比值相应就高。

春茶在喝的时候茶汤滋味浓,韵味强,口感佳,回味久。

当然在春茶当中,还有一个特点春天害虫还没苏醒,春茶基本没有病虫害,没有必要打农药,因此春茶相对更加绿色无农残。

秋茶:秋季的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气候比较温和,但由于茶树在经过春茶和夏茶的采季,导致芽稍内营养含量相对减少。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秋茶喝着口感汤质淡薄,滋味弱,连带着苦涩也较弱,有种清淡如水的感觉。

秋茶也有过人之处,秋茶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高香,香气高亢缭绕,有种喷薄而出的气势,再加上它苦涩低,也算是别有一番滋味。

春茶的生长期最长,原料也最为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是以前很多人提到的春茶最好的缘故之一。

但茶叶的制作过程受气候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恶劣的天气给茶叶的制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很多茶友会思考,白茶的春茶好还是秋茶好,应该长期存放哪类茶更好。

如果从茶叶有益物质含量的角度来讲,春茶的有益物质含量较多,有助于后期的转化。

而秋茶中有益物质与春茶在各项比例上有不同,所以在后期转化也有很大差别。

比如香气方面,秋茶在转化到第3年或5年时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与当年的秋茶香气方向有很大不同。

所以,究竟是存秋茶好,还是存春茶好,见仁见智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