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茶叶质量把控关键是源头

发布时间 : 2019-11-30
茶叶的质量 茶叶质量鉴定 茶叶质量检测

茶叶的质量。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具有悠久而绵长的茶文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茶叶是否能够更好的“走出去”。

日前,有报道称,贵州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工作正在开展,这是今年农业部组织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预防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领域,贵州又先行了一步。这也意味着贵州按照“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思路正在积极树立茶叶质量安全的标杆。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茶叶质量安全,一直是普通茶友们心头的阴霾,多年挥散不去。早在2006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就披露,餐厅免费赠送的茶水大多是“垃圾茶”,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灰尘多等问题均出现。2008年,一种名叫“铅铬绿”的工业染色剂出现在茶叶当中。更有2011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所通报的2011年春节应节食品生产环节专项抽检情况中,百福、天莲茗茶、恒隆等品牌茶叶抽检不合格。

回顾过去的2015年,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依然被频频爆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把不少品牌茶企送上了黑榜单,在抽检的多款茶样中,有18款样品存在稀土含量超标、实测品质低于茶样所标等级的问题。消息一出,又惹得不少消费者吐槽:吃的是地沟油,喝的是农残茶。似乎大家已经习惯这种已经流通于市场之后被检测出有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了,除了无奈,更多的是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担忧。

亡羊补牢还是防患未然?

近年来,我国在茶叶质量安全等问题上情况已经明显好转,2015年,江西省的茶叶质量抽检合格率已连续三年保持100%,位于全国第一。2014年湖北省也在茶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产品抽样检查中合格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监管力度上的不断加强,和对于茶叶质量的严格抽检都是百姓饮用健康合格茶叶的有力保障。

但是,也有不少“漏网之鱼”成功流入市场,虽然最后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举,实在不是消费者所想看到的。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在茶叶生产的源头上就做到安全、干净、放心。

防患未然应从源头做起

现在,不少茶企也向广大消费者开放了源头,让消费者走近茶园、茶山,亲身感受茶叶的生长与采摘,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以这样公开、透明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茶企在自身茶园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严格要求,在茶叶生产环节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督,向消费者传达健康饮茶,饮健康茶的理念。而消费者在这样的“茶山行”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茶园体验,而是重拾对中国茶叶质量的信心。

单个茶企的努力,能量自然是有限的,但是一旦政府进行推动,那么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就如同小编在文章开头中所介绍的贵州省先行一步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一样。贵州省开展茶叶的全链监控,从茶园土壤、投入品、环境、采摘到茶叶的加工生产和包装运输环节都进行了监控,真正做到生态茶园产出绿色健康茶。贵州省从茶叶源头开始严格把控,能了解到茶叶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质量安全情况,并进行严格的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零容忍。

其实,整个茶产业的质量安全,而不单单只是个别企业,才是消费者所真正追求的茶叶质量安全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源头上把好关,在过程中监控,双管齐下,才能防患未然。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广阔,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茶产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在世界的大环境中,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阻碍,如何突破障碍,彻底改变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良记录”,我国茶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叶包装与质量安全


摘要:茶叶的有效包装能最大限度地延缓茶叶品质成分的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产品的卫生和质量。要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做好茶叶包装的质量控制。要引导企业运用包装创品牌。

关键词:茶叶包装质量

茶叶是供人们饮用的食品,是一种需要用包装来防止污染、减少因受环境变化而变质的产品。因此在进行茶叶包装时,首先应考虑包装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卫生和质量。

一、茶叶的包装材料

目前适合茶叶包装的材料很多,主要有纸、塑料薄膜、金属与陶瓷三大类,还有少量竹、木等材料的工艺包装。茶叶的包装材料与其他的包装材料一样,开发和设计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各种复合包装材料在茶叶产品上的应用,如纸塑复合、塑塑复合、铝塑复合等。从包装的形式看,主要有袋、盒、罐三种。

茶叶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是:一是经济、卫生,既要价格便宜,又要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二是保质、保鲜,首先要防潮,同时也要考虑防止各种气体和微生物进入。

二、茶叶陈化变质的原理

茶叶的品质主要由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叶绿素等物质以及一些香气成分组成。这些品质成分多为还原性物质,极易受湿度、温度、光线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或相互进行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或聚合反应等。从而形成一些分子较大的物质,使茶汤产生沉淀或水浸出物减少并产生一些称之为“陈”的气味。这是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机理。

1.茶多酚的氧化、聚合

茶多酚是茶叶含有的二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决定茶叶的汤色和滋味的最主要的成分。茶多酚本身无色,但容易发生变化,经酶促反应、氧化反应、缩合(聚合)反应等,会产生我们称为的茶黄素,茶黄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红素,茶红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褐素。制作红茶,希望能得到较高比例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而尽量少产生茶褐素(茶褐素会使滋味变劣)。绿茶是以茶多酚的保留量高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茶叶的保管,就是要防止茶多酚的进一步被氧化,而使茶汤变褐、滋味变劣。

2.氨基酸和生物碱的变化

氨基酸和咖啡碱是赋予茶汤鲜爽宜人滋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多,主要是茶氨酸,相对含量较高。生物碱中90%以上是咖啡碱。它们都是含氮物质。在茶叶存放过程中,容易与茶多酚类的氧化物质结合,生成暗色聚合物,使茶叶丧失原有的滋味。

3.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变化

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维生素C是绿茶所含的保健成分。但它们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被破坏。叶绿素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易分解,使茶叶产生褐变。维生素C也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被氧化,继而与其他物质反应,使绿茶品质明显下降。

4.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

茶叶的香气成分比较复杂,同时各成分含量较少。主要是一些醇、醛、脂类化合物,还有一些还原态的硫化物。随着茶叶存放时间的延长,各种香气成分发生了氧化或转化,使得新茶的清香日渐低落,陈味显露。

三、茶叶包装的质量控制

茶叶的质量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防潮茶叶包装的防潮性很重要。茶叶在包装前应严格控制水分(在7%以下),包装材料良好的防潮性能延缓茶叶内的各种水解反应,就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2.避光茶叶包装的避光性很重要。光照会加快茶叶各种成分的缩合反应和变化,特别是破坏叶绿素等物质,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避光性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3.环境含氧量茶叶包装的阻气性也很重要。大气中的氧气会加快茶叶中各种品质成分的氧化反应,以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阻气性亦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4.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生产茶叶包装材料的企业很多,但这些企业的卫生状况值得关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将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企业要求等同生产食品企业来对待,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另外,国内许多生产复合包装材料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印刷油墨、稀释剂、粘合剂等,致使许多包装材料带有许多强烈的异味。用这些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将使茶叶吸收这些异味,破坏了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应引起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极大重视。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方面是散茶销售的比例越来越大,不仅茶庄、大商场卖散茶,甚至连大型仓储式超市也设专柜卖散茶,这不但无助于茶叶品质的保持和提高,也给质量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茶叶散茶销售不仅使产品的卫生和品质得不到保证,也使产品缺乏应有的品质、规格的要求。散茶销售受到市场的欢迎,一是由于消费者对包装茶内部的质量不放心、怕上当,他们误以为散茶是产地直接上市,能看到茶叶并可随意挑选、有时还能还价,满足了消费心理。其实很多散茶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环节才上柜销售的,许多茶庄和柜台的经营者并不是从产地直接进货,而是从茶叶批发市场或者茶叶经营商处随意进货,不仅卫生要求得不到保证,而且以次充好、假冒现象非常严重。二是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大多不懂茶叶品质,误以为外形漂亮、名称好听的茶叶价格就高的心理,投其所好,同时可逃避质量监督管理,难以确定产地和生产企业。市场上大量的散茶销售不仅使生产企业丧失讲质量、讲信誉、讲品牌的基础,也给散兵游勇式的销售者创造了很大的市场机会。散茶销售同时也引起了品名和价格混乱,茶叶产品的名称越来越多,什么金丝银钩、大龙毫、虾针,甚至还有什么出水芙蓉、女儿环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吸引和欺骗消费者,根本没有质量要求和标准。三是散茶销售可进行讨价还价,经营者经常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迎合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是高价礼品包装愈演愈烈,这些礼品包装的价值了超过茶叶价值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些奢侈的包装通常采用红木、锡合金等高档材料吸引人们眼球,来推销不宜保存的茶叶,实质是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不可取。

当前应呼吁国内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散茶的销售。要积极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创品牌产品,茶叶销售企业卖品牌产品,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要积极鼓励茶叶产品预包装销售。

茶叶安全问题包括哪些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就更强,像日常吃的瓜果蔬菜都讲究有机绿色的了。而茶作为中国最早的农产品之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同样非常的高。

近年来,茶叶质量安全备受关注,特别是茶叶农药残留的问题,发达家的要求和标准也十分苛刻。有茶友说:“只知道茶叶能排毒,没想到喝茶还能变成喝毒!”那么,茶叶的安全问题包括哪些方面?下面具体来看看。

茶叶安全问题一:农残超标

茶叶农残这个话题出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那中国的茶叶,到底安全吗?还能不能好好喝茶,会中毒吗?——相信每个喝茶的朋友都会产生这样的疑虑。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对农作物施用农药,但其中有一部分农药会残留在农作物,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药残留。而农残超标又是另外一种定义了。农药超标,是指茶叶的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于茶叶农残要在这里仔细说说:

1、你对农残真的了解吗?

农残,是农药使用后一定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动物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动物。

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过一些学生或者单位职工,集体食用了农药残留过高的蔬菜,而引起了集体食物中毒,出现头晕、呕吐、腹痛甚至昏迷等症状。

2、农药残留≠农残超标!

“对于90%以上的茶叶都有农残”的假新闻层出不穷。”

农药残留必须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使用我国颁布的MRL(最大允许限量)标准,农残高于这个标准才能认为对食品具有安全风险。目前在茶园中使用农药是正常的农业措施,要看农药的品种、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应该说我们的食品中有农残超标的,但绝大部分的果蔬和茶叶都是安全的。有农药残留不等于农残超标,更不等于有害健康。只有超过标准的农药残留才是有风险的。

我们都知道,毒性也有一个剂量而言。然而很多居心不良的人,却利用消费者的惶恐心理宣传谣言,混淆视听。

3、外国检测标准比中国严?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欧盟标准严于中国标准。谁更严、谁更权威,要先弄清这样一个事实:欧盟地区基本不生产茶叶,当然也就不懂茶叶标准。

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农产品(11.020,-0.21,-1.87%)的氰戊菊酯类农药残留标准曾突然加严,在1999年6月30日到7月1日,一天之内就把残留量标准陡降至原来的1/100。

对此,国内有专家问欧盟的有关专家:“原先的标准与现在的相差100倍,哪一个才是科学的呢?”欧盟专家无言以对,只好说:“用科学解释不清,这是政治和生意方面的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千百年来,茶,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饮品,更包含了中国含蓄至深的情感。但是,近年来,与我们难以割舍的这片树叶,却正在遭受这样的流言蜚语。

茶叶安全问题二:重金属

长期饮用重金属超标的茶叶,对人体健康无疑是有危害的。

稀土属于重金属的元素,如果超标会在人体的骨骼、内脏里富集,会对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长期积累后,就会对人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相关专家认为,铅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各种食品、水、空气中均含有微量的铅,而茶树和其他植物一样也含有铅。

事实上,茶友在日常泡茶时也可以“化解”铅的危害。专家通过试验证实,铅在中性水中的溶解度是很低的,但在酸性或碱性液体中的溶解量有所增加,故泡茶应选合格的自来水,选合格的天然水或纯水更佳。另外,泡茶时不要长时间煮茶或沸水浸茶。此外,要尽量避免用金属壶泡茶,多选用陶瓷或紫砂壶泡茶。

茶叶安全问题三:人工添加香精、糖精

香精

香精,它是一种人造香料。也是茶叶中常见的添加剂,添加的目的自然是提升茶叶的香气。一般来说在花茶中比较容易遇到。添加了香精的茶叶,在冲泡时候前几泡香气是比较浓郁的,后续冲泡香气会迅速减弱,这也是香精类物质的普遍特点。

香精,因为被提取纯化过,或者就是单纯的化学合成物质,只能吸附在物体表面,容易挥发,所以香精茶对人体的害处没有传闻中可怕,但是长期饮用就有害而无益了。

糖精

糖精,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而且过量摄取糖精,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

茶叶加糖精的目的是能提升紧结度和油润度。一般来说,“糖精茶”主要出现在炒青绿茶中。至于如何分辨茶叶中有没有加入糖精,是尝不出来的,只能通过精密的仪器来分析。

茶叶安全问题四:人工添加色素

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来美化其外表,使看起来食欲满分。在一些不规范的茶叶加工中,人工色素也常常出现。

不过添加了色素的茶叶也是可以辨别的。如果是水溶性色素的话,前几泡汤色会很鲜艳,然后迅速变暗沉,这一点和香精很像;如果是脂溶性色素的话,这些色素颗粒会悬浮在茶汤中,使茶汤变得很浑浊。

以上所说的糖精、香精和色素属于添加剂,不过比起农药超标,这些添加剂的危害要小很多。目前来说,中国茶叶的总体品质、农药残留情况是合乎标准的,而只有少部分是不良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做出的“黑心之举”,所以消费者也要理性对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