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万一片的88青,到底什么来头?

发布时间 : 2019-12-04
什么茶茶毫多 绿茶的青味 普洱茶到底

什么茶茶毫多。

近几年来,关于88青的真真假假,已在茶界掀起阵阵狂澜。有人褒之,有人贬之,神话茶、标杆茶……类似的说法比比皆是。自从88青走上神坛,从十几块摇身一变现在10多万一片。有些新晋茶友对这个“传奇”有点陌生。知道88青的人很多,但真正拥有88青的人很少,更不用谈喝过88青的人。那10多万一片的88青,到底什么来头?上面的签名是真的么?

88青名字的由来。

88青饼,是80年代末至1992年期间生产的7542唛号的茶品代称,是由原国营勐海茶厂按照1975年研制的7542配方加工生产的常规生茶品种。由于这批7542七子饼生产于80年代末期,陈国义又是在1988年创办的香港茶艺乐园,做生意也想图个“发发”的好彩头,因此,陈国义为其命名为“88青饼”。

“88青”上面的签名是真的吗?

当年“88青”还未出名,除非特殊要求,陈国义不会也没有必要在上面签名。那,为何市面上又会有签名的“88青”呢?只要是因为“88青”出名了,售价过万,市面上涌现很多冒充的“88青”产品,这时,陈国义手上的存量也很少了,就在每销售一片“88青”时就签上自己的大名,以示区别。Www.cY316.coM

88青是有多出名?成为了冒充的对象?

我想,这些数据可以说明问题:1993年,港币900元一件88青,84片;2000年,350块一片;2003年250-380一片;2004年1000块一片;05年1800—2500;07年12000;11年深圳茶博会,38000;13年50000一饼,直至达到500万一件。

88青出名,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款茶是否拥有收藏价值?是否拥有越陈越香的潜力,归功于以下4点:

1、品质好

2、制作工艺合理

3、仓储好

4、后期潜力大

这4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很多人都清楚前面三条,反而会忽略了第四条,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的。88青成为茶圈界的神话,是因为它实现了从十几块到十几万的身价飞跃,身价翻了万倍,如果88青只是从十几块钱涨到了几百块钱,或是从开始的上万块一片,经过了30年,它的身价变成了十多万,你说,它还会走上神坛么?

所以,从普洱茶的收藏角度而言,后期潜力如何,非常重要。当然,88青能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为什么自从88青之后,目前还没有一款茶能打破刷新这个记录?是现在的人做茶不如以前的人么?现在的茶比以前更讲究,品质更好,为什么没有88青呢?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洱“茶饼”究竟有什么来头?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饼。

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式。在制作细节上,近年的石磨压制工艺水平更是在整个饼茶发展史中登峰造极。

今天茶虫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普洱茶饼那些事儿:

饼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现在的“357克饼”是建国后的标准,那历朝历代,茶饼又都是啥样子?

过去茶饼有多大呢?

饼茶,源起三国

唐代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用了三国时期魏的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即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兴于唐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中国的唐代。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焙”、“穿”、“封”这样七道工序,最终拍制成饼茶。这跟现的

在“采”、“晾”、“炒”、“揉”、“晒”、“拣”、“蒸”、“压”、“封”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蒸而饼之,蒸而团之”,当时有饼茶、团茶之称。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案简单,而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极为讲究。

现在此类茶饼被称为工艺饼,多用于装饰。

衰于元明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发展。到了明朝,因为的工艺流程复杂讲究,颇为奢侈,于是朱元璋“废青团,兴散茶”。而在这次改革中,云南地处偏远,普洱饼茶,团茶等各种形状的工艺得以保留。

散茶保留了原味,但是对于长期存放来说,空气接触面过大,茶内质散失快。饼茶复兴成必然。

复兴于清

到了清代,经典的饼茶再次盛行。清廷甚至还颁布条例,规定饼茶的份量为当时的“七两”。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繁荣于今

建国后茶叶产业得到全新发展,因为出口创汇与国际接轨,普洱茶饼再次被国家重新制定标准,357克标准饼诞生。

357克饼的诞生:30公斤的标准件、每件12筒(一打),都是国际惯例,而每筒7饼是普洱茶传统,30公斤除以12再除以7,就得到了当今的普洱茶饼的重量“357”克,约等于七两,也称作“七两饼”。

至今,我们最熟悉普洱茶饼大小莫过于“七两饼”(357克饼),事实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茶饼并非是357克,其大小随着每个朝代“度量衡”及“计算习惯”经历着变化。

说来道去,那过去茶饼又是多大呢?

就拿接近的清代来讲,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同时“一斤十六两”仍然沿用,那么当时的“一两大约37.301克”,而不是我们现在的50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一个饼茶为当时的“七两”,每饼约合261克!民国时期,官方度量衡又有所改变,每两变为31.25克,每饼约合218克!

原来过去茶饼没现在这么大。那现在买茶不是更划算了吗?暗喜中。

“一斤十六两”自秦起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只是在每个时代的斤两分量都一直在变,所以茶饼的大小也一直在改变,大约接近于现在的四两、五两、六两的份量(200多克)可能都有出现过。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市制成为习惯可以保留”,同时规定“市制由十六两为一斤,改成十两为一斤”。从此每两正式变为50克,此后才有后来的357克饼。

中国茶饼的形制在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市场贸易的鲜活画面。不变的是,普洱茶饼因其优美圆融的形状和良好的储存转化特性,仍将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了解了茶饼的“前世今生”,大家是否发现,我们买的哪是茶饼,这是厚厚的历史呀!

上万一斤的茶叶发霉了?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刚买回来的岩茶很好喝,但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变得低沉,闻起来闷闷的,喝起来带点儿杂味、酸味,为什么会这样呢?上一篇说到武夷岩茶该怎么冲泡,那这一篇我们来说一说武夷岩茶的家庭存放问题。假若放的不好,那上万一斤的大红袍发霉也是分分钟的事情。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水分、氧气、温度、光线以及空气中的杂味。

1、水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讲,为了防止茶叶变质,茶叶的含水量应该控制在5%以下,最好为3%,这样的水分是一种结合水的状态,而不是游离水,从而让茶叶的内含物质不易溶解,难以发生反应。如果含水量超过12%,茶摸起来软软的,那茶叶就很容易长霉,闻起来会有潮湿或发霉的气味。

虽然如此,但许多茶友生活当中却极容易忽视水分对茶叶的影响,大多数人意识不到空气当中其实含有大量水分,比如梅雨季节、回南天,空气湿度达到95%以上,广东的四五月份、地下楼层或一楼,情况尤为严重。尽管我们把茶叶层层包裹,以为封口足够严实,但实际上还是难以抵挡无孔不入的空气水分,这是我们在保管上最为头疼的。对于岩茶来说,如果不慎受潮,那饮用起来滋味便会带有些粗酸、杂味、闷味,品质大打折扣。

2、氧气对茶叶的影响不易察觉

茶叶当中的茶多酚,接触氧气会发生缓慢的自动氧化反应,茶叶色泽会慢慢变黄变红;一些脂质成分也会被氧化,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陈旧气味,让人觉得茶叶不及一开始那么新鲜了。不过对岩茶而言,我们并不需要担心这个氧化作用,岩茶一般焙火较重,其氧化变化一年内都难以察觉。相反,很多人喜欢喝存放一两年后的岩茶,那样火气退了,品质变得更为纯正。

3、温度会加快变质的速度

如果储存室温过高,茶叶香气的挥发,内含物质的氧化、水解、聚合等反应都会加剧。不过就一般的天气而言,在夏季室温最高也就30多摄氏度,这个温度相比岩茶90多度的炭焙火温,其影响也不见得能有多大。温度其实也是基于含水量过高的基础上起作用的。

4、光照影响茶叶色泽

暴露在光线下的茶很容易产生褐变,叶绿素会脱去镁离子,变成暗绿色的脱镁叶绿素。这方面,岩茶因为焙火较足,所受影响其实很小。相比下,名优绿茶、清香铁观音和台湾乌龙等色泽青绿的茶叶更容易受其影响。此外,如果茶叶在阳光下直晒,容易让茶产生日晒味。

5、不要忽视空气中的气味

由于茶叶吸附能力强,因此贮存茶叶的器具和空间最好没有异味,不然容易串味。

如果岩茶已经受潮了,那该怎么办?假如已经发霉,能看到明显的菌丝,那我建议您还是拿来种树或者扔了比较好!若还没到霉变,只是有点潮湿的气味,那尚且可以挽救。家用的方法最简单就是把茶叶放进洗净擦干的电饭锅里,在“保温”的状态下低温烘火一个晚上,便能去除大部分水汽和霉味。

掌握以上的道理,爱茶的您再多花点儿心思,相信不管是武夷岩茶,还是其它茶类,茶叶保存也不是什么难事啦。

大有来头的普洱茶膏


大有来头的普洱茶膏!普洱茶贵在“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陈茶,世间稀有,有钱难寻;其实普洱茶中还有一个老贵族,就是普洱茶膏,其历史也大有来头,并不比普洱茶历史短,最早的普洱茶膏出自清朝雍正年间,由云南普洱地区六大茶山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尔后乾隆皇帝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进了清宫御茶房,由皇家亲自督造。如今遗留下来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更是凤毛麟角,远非贵族可比拟,已经可以称之为皇族了。

历经186道工序、72天周期的古法制作的宫廷普洱茶膏,是不可能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复兴的。沿袭清朝普洱茶膏的制作思想,并利用最新的低温萃取和低温干燥技术生产的普洱茶膏,再次在现代复兴,是进步更是历史的选择。只是这次的复兴,他退去了皇族的神秘,却保留了绅士的高贵和品位,已然成为当今茶品中的新绅士。血统纯正而没有老贵族的古板,亲近谦和却又透发出品位与气质。

品味普洱茶膏,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一粒黑色的圆形茶膏——“红运当头”——中国首款上投茶膏,投于清澈的水面,先让她为您的下午茶时间,献上第一支舞。只见茶膏溶解过程,如红绸舞动,旋转散开,不一会就染红了满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杯透彻的红酒。晚餐过后的雪茄时间,不喜欢烟雾缭绕的女士们,可以另辟一块清净之地,泡上一壶“月光美人”,在清幽的蜜糖香中,在朗风月下,黄亮通透的茶汤将月影浮现,闲谈着闺蜜私语。

新式的绅士,更愿意将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茶品,拴上金丝带,放入礼盒中,作为亲朋好友的节日或是纪念日的礼品,或与具有同样品味的人,分享普洱茶膏带来的趣味和快乐、知性和感性、优雅和芬芳。

普洱茶膏,老贵族的新绅士,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过去;迈向未来,而保持风范。他们开辟的是一幅新景象,创造的是一片新未来,重新定义当代的新贵典范。

“干仓”概念创始人陈国义详谈“88青”出世传奇


30年前,我刚接触普洱茶时,香港市面上卖的都是熟茶,喝不到生津的效果。一次去长洲岛参观朋友的茶仓,一股发臭的味道冲到我面前,顶不住了,想吐。到他办公室泡茶给我喝,同样是一股霉味,湿仓茶的霉味。

那时候我对发酵没有认识,搞不懂好好的茶为什么要放在这种潮湿发臭的地方,这个印象一直困扰我很久。1992年在云南初次接触“7542”,给我的感觉就是“芬芳、清爽、甜”,完全不同于香港喝到的湿仓茶。

当时就决定要用干净的仓库来存茶,绝对不能放到湿仓。再加上90年代之前,茶市尚未繁荣,茶厂可以用到非常优质的原料,品质、干仓存放、产品的稀缺性等因素,造就了今天“八八青”的传奇。

我听很多人说自己的梦,最淡然,但却是最难实现的,是茶人的梦。茶人有一种茶馆情节。也许梦中的茶馆不是那种庭院流水,不是那种复古的格调。并非要亭台楼阁,只要有张桌子,有方茶台。

在自己的茶馆,喝茶,和对的人聊天。若喜欢就买点茶,不喜欢也没关系,人来人往,无非就是一杯茶的时间,你便能知道,是不是你的那个茶缘人。

老茶圈很多东西就是有趣,一斤散茶,你卖我是九十年代,我卖他是八十年代,他又卖出去说是七十年代的,击鼓传花,最后到茶桌上泡就成了五十年代的。

这不是忽悠,只是每人加了一点点,最后浮夸了半个世纪,唉!茶若能言,饮者自惭。

多喝普洱到底好在哪?


对于茶友们来说,季节的变化意味着喝茶时选择有所不同。秋,温凉气燥。茶,作为解渴解燥的健康饮品,适宜在秋季品饮。于秋躁冬寒,气躁舌干,季节变换之际,喝上一口绵长细腻的熟普茶汤,身心温润,悠然自得,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在众多茶叶中,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显著的功效而蜚声中外,在东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美容茶”“减肥茶”“窈窕茶”等美称。特别是普洱熟茶,其性温、入口绵柔、回甘,基本无涩感,深受茶友们喜爱。

茶性温和不伤胃

普洱熟茶的渥堆工艺使得多酚类、咖啡碱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物质在湿热作用下氧化降解,从而降低了对人体的刺激性。

在适宜的浓度下,饮用平和的熟茶对肠胃几乎不产生刺激作用。熟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较高,粘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进入人体肠胃形成的膜附着于胃的表层,对胃产生有益的保护层,长期饮用还可有助养胃、护胃。

影响睡眠少

普洱熟茶是经过渥堆发酵的茶,茶叶中的茶多酚形成茶黄素、茶红素等多酚类氧化产物,它不仅对茶汤的鲜爽味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降低喝茶时直接摄入咖啡碱的含量,从而间接降低喝茶失眠的风险。

有助消化去油腻

现代生活水平高,日常饮食多为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常常让人消化不良。常喝普洱熟茶有助消脂去油腻,并帮助肠胃消化,有助于身体健康。

普洱熟茶中的有效物质在进入肠胃道以后,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和消化道蠕动,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并且在进食较多动、植物性脂肪食品时,会有助于把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

有助美容美肤

常饮熟普对人体肠胃有良好的“清洁”作用。中国饭菜讲究“味”,很多菜系的菜品都多油腻或辛辣,吃后容易诱发便秘;再加上空气质量不佳,或不当使用药物、酗酒、摄入水分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现代人多“亚健康”,人体自行排毒功能减弱。

常饮熟普,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使积存在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避免便秘,解决因体内不畅引起的肤色暗沉、恼人的雀斑等,有助纤体紧肤。

有助降三高

人们在饮用普洱熟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普洱熟茶对于心血管方面的有益作用。主要是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可帮助人体清除氧化自由基,增强人体血液流通的活力。另外,普洱熟茶中,含有对于软化血管有益处的物质,血管的畅通对于降低血脂和血压有着重要影响。

普洱熟茶中的单宁酸经渥堆后大幅降低,而水浸出物、茶多糖等都有所提高,是降三高的有效成分。

一款好的普洱熟茶,应当是从其消费品属性出发的,原料生态、制程得当、滋味醇厚、耐泡度好,而且它的性价比高。如果遇到了口感中意的熟茶,一定不要错过哦!

一片茶叶的自白:普洱茶晒青和烘青


就像人类有生老病死,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云南大叶种,也从出生那一刻有着自己的生命使命。茶树妈妈在我还是小叶子的时候,早已经告诫大家,作为茶叶的最大骄傲不是安然无恙地老死树上,而是被人类制作成普洱茶,走进千家万户里去。作为植物,在茶树上生活的我们自然需要阳光,但是若想成为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从此过度到日后的美好“茶生”,我们的内心知道,必须要经历一场被称之为“晒青”的阳光之旅才行。

但是想走到晒青这个步骤,还得一步一步来。首先,大家都会在茶树上等待着被采摘,一般这个过程会在上午完成。当雾气散去后的清晨8、9点,一些轻微的露水淋在头顶,此刻被采摘下来的我们的持嫩性非常强。接下来,我们就被放在一边“晾着”了,这一被搁置就是6到8个小时。大部分的叶子们已经纷纷不耐烦起来,但是我知道此刻需要耐心来等待。时间越久,大家开始变得没精打采起来,身上的水分也开始越来越少,每片叶子都软绵绵地瘫倒在地,本来非常有弹性的杆茎也失去了韧性……谁知道,人类们就是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此刻我们正在进行“摊晾”,是在为后面杀青做准备,水分越少,破损率也会随着降低。

虽然很缓慢,有气无力的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被空气抽走水分,当我认为已经被彻底遗忘的时候,有个人终于走过来说了一句,“再萎凋一会儿,等下揉捻起来就更容易些。”我才明白,之所以萎凋时间那么久,是让我们身上的叶和梗含水量之间达到适当的平衡。这个过程很冷,因为温度低能够保证我们萎凋的自然性,这关系到后期茶叶的品质。终于,寒冷结束了,我们被放进了热腾腾的铁锅里可以暖暖身子了。这个过程叫做杀青,铁锅杀青是云南普洱茶区传统的杀青方式,千百年来,先辈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们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我们在铁锅中跳跃翻腾,铁锅内的温度大概在60℃—65℃以下。我们为终于重新被人类关注而感到高兴,都玩得非常高兴。铁锅的热传导作用使我的水分逐渐散发,随着翻炒,水气很快挥发掉,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柔软。我们大量失水,青草气逐渐消失,茶香出现了。香喷喷的大家都为自己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从锅里出来后,我们被放到竹篾上摊开。此时,有人用双手顺同方向揉捻我们,用力均匀,并无不适感。揉捻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的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提高浸出率,同时使我们的身形成条。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我们的一些前辈们,曾几何时也如同我们这样的热血沸腾,但是他们却是揉捻后被丧心病狂的烘干设备快速烘干。快速烘干设备温度会在80-130度,高于我们此时喜欢的60多度。他们永远等不到重被阳光洗礼的“成人礼”,快速烘干的这个过程让他们的生命大打折扣,虽然外形翠绿,香气高扬,但是苦涩度较低,水分含量在5%以下,奄奄一息的被制成普洱茶,成为了臭名昭著的“烘青茶”。这是一种不出三五年就会变成了苦味的茶,实在难以下口。

终于,我们迎来了梦寐已久的日光浴。在日光下薄摊晒到5成干,待身上的颜色由黄绿或是绿黄色转为深绿色时,然后我们会被二次复揉,抖散粘结的茶块,抖直茶条,再次在日光下晾晒。经过3~5小时的晾晒后,我们就被重新收了起来,也不能晒到太干,保持水分8%到10%左右,是为保持我们的活性及运输过程中不会损耗太大。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晒青毛茶。此时的我摸起来略有弹性,不是很干和太脆,终于成为了合格的大叶种晒青毛茶,我看着自己卷曲自然的身体,条型蓬松适度,叶芽分明,色泽墨绿泛灰,条索肥壮,芽叶比例协调,最后被制成为了一饼优质的普洱生茶。在日后的“茶生”中,偶遇烘青普洱茶的前辈,经过晒青工艺3到5年的我,条索紧结,已经开始释放茶胶质出来,茶叶条索会变深黑颜色,茶芽会变黄色,鼻子一闻会有很明显的茶香。而烘青的可怜前辈,饼面很松散,条索会很容易脱落,闻一下更加没什么茶叶香气。

同时泡了我们喝,我带给主人的汤水比较稠,有胶质,很耐泡。喝到十泡后味道不会变化很大,而且会越喝越甜。而那位的茶汤会比较清,不耐泡,到5泡左右已经没什么茶味了,甜味很明显的不足。只看到主人皱皱眉头,就把早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的烘青前辈的“尸体”丢进了垃圾桶。

浅谈普洱茶的年份要求普洱茶7542、88青饼年份


通常情况下4年之内的普洱茶都被称为新茶,在普洱茶收藏领域中一向有“藏新茶喝老茶”的说法。所以,新茶的投资与收藏在普洱茶中的份量是最重的。

在新茶投资上,因为每年气候条件的不同,同样山头不同年份的毛茶在口感上会略有差别。正因为这点差别的存在,往往同一品牌、相同类型的茶价格不同。

比如经典的7542,我们经常能看到同一年不同批次的7542价格很多时候是不同的。而投资者往往选择价格高一点的,因为他们都觉得只有质量相对较好的那批茶才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时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他能神奇到可以抹平绝大部分一个时间段的所有同类茶叶之间的细微差别。一款茶在出厂的时候很容易被专家找出这款茶本身的特点,最专业的普洱茶人士甚至能说出一年内不同批次的7542口感差别在哪里。但是,当一款茶进入老茶期以后,这种差别就很难被区分。

比如说经典的88青,众所周知88青是勐海茶厂在1990年前后推出的7542系列产品的总称,按照不同年份毛茶质量不同的原理,这一批7542在口感上肯定是有所差别的。现在即使是最专业的品茶人士也无法凭口感来断定一饼88青是91年生产的还是92年生产的。

不光是88青,就是近些年生产的7542也同样具有类似特征,比如97水蓝印,基本上从97年至2000年间生产的7542都被称作97水蓝印。而01年至03年生产的7542则被称作“01简体云”。在这些称号的背后,就是时间的魔力。

他能把一个时间段内相似的茶叶磨合一致,也基于这点,我经常跟我身边的朋友说:“如果你要投资常规唛号茶,就选一个时间段内价格最低的,时间会帮你磨平一切,入手价格越低,日后赚的就越多”。

提醒:万一碰上伪劣小青柑呢?如何慧眼识别正品与劣品?


正品小青柑包装完整,无霉斑。

柑皮色泽统一且不过深,冲泡后的茶汤清亮透明,无沉底。

然而市面上不乏伪劣小青柑,

个别商家通常会用外地柑假冒新会柑制成成品上市销售,

伪原料、以次充好、低价占市场,

口感无柑果清香,有异味,

外形颜色泛黄,填充的茶料低劣。

所以消费者练就一双慧眼是必须的。

1、正宗新会小青柑

颜色:墨绿如玉;油囊:均匀密布;香气:自然柑香。

2、市面上廉价小青柑

颜色:枯黄如草;油囊:大小不一;香气:黯淡粗浅。

正品与劣品

外观对比:

1、正品小青柑外表颜色呈墨绿色,陈放半年后可能会出现白霜;

2、劣质小青柑外表颜色为枯黄色,如同落叶一般,并且不会出现白霜。

3、正品小青柑油囊均匀密布;

4、劣质小青柑的油囊大小不一,由此判断这并非新会茶枝柑。

工艺对比:

5、正品小青柑上盖开口较小,精制工艺较为成熟;

6、而劣质小青柑上盖开口较大,工艺明显比较粗糙,有粗制滥造之嫌。

香气对比:

7、正品小青柑闻起来有自然的柑香,香气持久愉悦,冲泡后茶香中带着淡淡的果香味,香气清幽,没有涩味或霉味;

8、劣质小青柑闻起来也有柑香味,但香气黯淡粗浅,并且带有杂味甚至是里面廉价茶料的仓味。

汤色、滋味对比:

1、正品小青柑冲泡的茶汤红亮通透,香气高扬,细细品饮,入口时茶汤醇厚滑爽柑味,自然清新,余味悠长,无尖锐的刺激感。

正宗小青柑轻捏叶底,色泽鲜活,柔韧有弹性,并且叶底无其他夹杂物。

2、劣质小青柑冲泡出来的茶汤乌黑浑浊,香气单调,喝起来柑味寡淡,中间夹杂些许杂味,茶味与柑味不协调,饮后口腔感觉干涩,余味短促。

同时也提醒消费者:

1、拒绝三无产品,选择口碑好、品质服务有保障的品牌。

2、选择正宗核心产地的柑皮。

3、正宗小青柑价格不会太便宜。

4、正宗小青柑入口舒适无异杂味。

5、选择正规的渠道进行购买。

普洱茶饼究竟有什么来头?普洱茶饼的发展史


导读:很多茶友喜欢品饮普洱茶,也喜欢收藏普洱茶,可是有多少茶友知道普洱茶茶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又要压成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饼”。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式。在制作细节上,近年的石磨压制工艺水平更是在整个饼茶发展史中登峰造极。

所以很多爱学习的茶友脑海立马蹦出十万个为什么:

饼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的“357克饼”是建国后的标准,那历朝历代,茶饼又都是啥样子?过去茶饼有多大呢?

饼茶,源起三国

唐代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用了三国时期魏的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即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兴于唐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中国的唐代。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焙”、“穿”、“封”这样七道工序,最终拍制成饼茶。这跟现的

在“采”、“晾”、“炒”、“揉”、“晒”、“拣”、“蒸”、“压”、“封”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蒸而饼之,蒸而团之”,当时有饼茶、团茶之称。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案简单,而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极为讲究。

现在此类茶饼被称为工艺饼,多用于装饰。

衰于元明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发展。到了明朝,因为的工艺流程复杂讲究,颇为奢侈,于是朱元璋“废青团,兴散茶”。而在这次改革中,云南地处偏远,普洱饼茶,团茶等各种形状的工艺得以保留。

散茶保留了原味,但是对于长期存放来说,空气接触面过大,茶内质散失快。饼茶复兴成必然。

复兴于清

到了清代,经典的饼茶再次盛行。清廷甚至还颁布条例,规定饼茶的份量为当时的“七两”。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繁荣于今

建国后茶叶产业得到全新发展,因为出口创汇与国际接轨,普洱茶饼再次被国家重新制定标准,357克标准饼诞生。

津乔叁伍柒,从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符号,追溯普洱茶发展史。

357克饼的诞生:30公斤的标准件、每件12筒(一打),都是国际惯例,而每筒7饼是普洱茶传统,30公斤除以12再除以7,就得到了当今的普洱茶饼的重量“357”克,约等于七两,也称作“七两饼”。

至今,我们最熟悉普洱茶饼大小莫过于“七两饼”(357克饼),事实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茶饼并非是357克,其大小随着每个朝代“度量衡”及“计算习惯”经历着变化。

说来道去,那过去茶饼又是多大呢?编者继续带你扒。

就拿接近的清代来讲,清康熙帝颁布的《御制数理精蕴》中一斤相当于公制596.816克,同时“一斤十六两”仍然沿用,那么当时的“一两大约37.301克”,而不是我们现在的50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一个饼茶为当时的“七两”,每饼约合261克!民国时期,官方度量衡又有所改变,每两变为31.25克,每饼约合218克!

编者发现一个天大秘密,原来过去茶饼没现在这么大。那现在买茶不是更划算了吗?暗喜中。

“一斤十六两”自秦起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只是在每个时代的斤两分量都一直在变,所以茶饼的大小也一直在改变,大约接近于现在的四两、五两、六两的份量(200多克)可能都有出现过。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原来市制成为习惯可以保留”,同时规定“市制由十六两为一斤,改成十两为一斤”。从此每两正式变为50克,此后才有后来的357克饼。

中国茶饼的形制在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市场贸易的鲜活画面。不变的是,普洱茶饼因其优美圆融的形状和良好的储存转化特性,仍将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编者感悟:了解了茶饼的“前世今生”,大家是否跟编者一样有同感,我们买的哪是茶饼,是厚厚的历史呀!

答疑解惑:泡沫多的茶质量到底好不好?


常有茶客反映说,在泡一些茶叶的时候,发现茶汤表面会浮着一层泡沫,前三泡尤为明显,有时即使茶汤喝完了,泡沫还会附在杯壁上。这让他对这些茶叶的品质忧心忡忡,甚至怀疑可能是农残较高的表现。在网络上确实一直有“泡沫是农残较高”的说法,还有人建议将茶汤上面一层的泡沫刮掉。其实,这是对茶汤泡沫天大的误解。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证明,农残与茶中的泡沫有直接关系。

关于茶汤中的泡沫,总体来说,业界已比较认可的原因有三:第一,茶中的茶皂素在起作用;第二,茶叶属于多毫品种;第三,茶里的碎末儿、茶屑偏多。

茶叶成分中具有气泡性质的有茶皂素、蛋白质类、固体粉末、炭末等。其中茶皂素又名茶皂甙,是可以让茶起泡沫的物质。它会随着鲜叶的生长过程而累积增多,现在有厂专门将其提炼出来,用来制造乳化剂、洗洁剂、发泡剂等。因茶皂素而引起的泡沫对人体无害。像茶皂素这样的糖苷类物质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是抗氧化剂,大蒜、洋葱中的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功效。

茶皂素味苦而辛辣,难溶于冷水,pH值5.6—5.7之间呈微酸性,具有很强的起泡力,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所以一般泡沫丰富的茶滋味相对浓郁。科学研究表明,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所以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有益。在古代,人们还将这茶沫视为一种精华。魏晋时代的杜育有诗云:“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多毫品种制成的茶叶冲泡时也很容易有泡沫。多毫的茶叶品种,一般都是由茶芽制成,较为细嫩,茶叶本身茶多酚等内含物很高,在制茶过程的揉捻环节揉重了,致使这些内含物粘在茶叶表层,一冲水就出泡了。多毫品种,如福鼎大白、福鼎大毫、金骏眉等,通常它们制成的成品茶表面布满茸毛,从外观即可鉴别。另外一些较细碎的茶叶如红碎茶,或者茶叶中含的碎末较多,冲泡时也会形成泡沫。大家常见的,在许多休闲吧、咖啡厅都有的泡沫红茶用的就是红碎茶制成的茶包冲泡而成。

好茶不会起泡沫?很多朋友认为,茶汤泡沫越多,茶叶越次,很可能是已经变质了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广西茶叶学会秘书长刘汉群也曾表示过,茶汤是否有泡沫,和茶叶好坏没有直接联系。她就曾在普洱茶中的一些高端古树茶发现茶汤有泡沫,原因是来自古树茶的茶叶茸毛较多;此外一些茶因为发酵工艺不足,也可能产生泡沫。所以对茶中泡沫应该持平常心,大胆喝下去再对茶叶做评价。

这回豁然开朗了么?原来是这样啊!茶皂素虽然有很强的起泡能力,但其在茶叶中含量很低,对茶叶的色、香、味等品质不产生影响,因而也不能从泡沫的多少来判断茶叶质量的好坏。

泡沫多的普洱茶质量到底好不好?


常有茶友反映说,在泡一些茶叶的时候,发现茶汤表面会浮着一层泡沫,前三泡尤为明显,有时即使茶汤喝完了,泡沫还会附在杯壁上。这让他对这些茶叶的品质忧心忡忡,甚至怀疑可能是农残较高的表现。

一直有“泡沫是农残较高”的说法,还有人建议将茶汤上面一层的泡沫刮掉。其实,这是对茶汤泡沫天大的误解。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证明,农残与茶中的泡沫有直接关系。

茶沫的三种原因:

第一,茶中的茶皂素在起作用;

第二,茶叶属于多毫品种;

第三,茶里的碎末儿、茶屑偏多。

茶叶成分中具有气泡性质的有茶皂素、蛋白质类、固体粉末、炭末等。其中茶皂素又名茶皂甙,是可以让茶起泡沫的物质。它会随着鲜叶的生长过程而累积增多,现在有厂专门将其提炼出来,用来制造乳化剂、洗洁剂、发泡剂等。因茶皂素而引起的泡沫对人体无害。

像茶皂素这样的糖苷类物质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是抗氧化剂,大蒜、洋葱中的烯丙基二硫化合物,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功效。茶皂素味苦而辛辣,难溶于冷水,PH值5.6--5.7之间呈微酸性,具有很强的起泡力,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所以一般泡沫丰富的茶滋味相对浓郁。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所以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有益。在古代,人们还将这茶沫视为一种精华。魏晋时代的杜育有诗云:“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多毫品种制成的茶叶冲泡时也很容易有泡沫。多毫的茶叶品种,一般都是由茶芽制成,较为细嫩,茶叶本身茶多酚等内含物很高,在制茶过程的揉捻环节揉重了,致使这些内含物粘在茶叶表层,一冲水就出泡了。

另外一些较细碎的茶叶如红碎茶,或者茶叶中含的碎末较多,冲泡时也会形成泡沫。大家常见的,在许多休闲吧、咖啡厅都有的泡沫红茶用的就是红碎茶制成的茶包冲泡而成。

好茶不会起泡沫?

很多朋友认为,茶汤泡沫越多,茶叶越次,很可能是已经变质了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茶汤是否有泡沫,和茶叶好坏没有直接联系。在普洱茶中的一些高端古树茶茶汤有泡沫,是因为自古树茶的茶叶茸毛较多;此外一些茶因为发酵工艺不足,也可能产生泡沫。

皂素虽然有很强的起泡能力,但其在茶叶中含量很低,对茶叶的色、香、味等品质不产生影响,因而也不能从泡沫的多少来判断茶叶质量的好坏。

普洱茶种类这么多,到底怎么泡?


普洱茶有很多种类,生普、熟普,新茶、老茶,除此之外松紧度、嫩度等都是使得茶汤口感截然不同的因素。因此冲泡普洱茶须根据茶性,调整冲泡的方法,方能泡出一杯好茶!

新茶:

新的生普:茶性上有点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因高温闷泡而出现“熟汤味”。用沸水冲泡,时间不能过久,必须及时出汤,出汤后开盖纳凉,不可久闷。冲泡此类茶推荐使用盖碗。

新的熟普:新的熟普相较于老熟普,往往汤色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因此冲泡时可通过高温润茶来散发渥堆味,略降温冲泡,冲泡时间不能太长,以避免苦涩味和出现“酱油汤”。冲泡此类茶推荐使用筒身高的壶来冲泡。

老茶:

老茶经过长期的存放转化,内含物质变得更加丰富,但久存也有产生陈味的可能性。

对于老茶,无论生茶、熟茶,都要高温醒茶、高温冲泡,这样有利于陈味的散发。前几泡可快速出汤,后几泡可闷盖慢慢延长时间,细细品味,可感受出每一泡不同的滋味。此类茶推荐使用筒身高的紫陶壶来冲泡,此类紫陶壶能聚温聚香,对茶汤有修饰的作用,也更能凸显老茶醇厚的滋味特征。

松紧度不同的茶:

普洱茶有分紧压茶(如:饼茶、砖茶、坨茶等)和散茶。

较紧结的茶:需要温度较高的水,较长的冲泡时间可使得茶叶叶片舒展,一旦舒展开来,冲泡时间就要缩短。经过头两泡快速出汤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稍微延长冲泡时间,你会惊喜地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散茶:只需轻柔的润茶,冲泡时每一泡都要比前一泡稍微延长一点时间,这样才能让茶汤平稳地发挥出来。

嫩度不同的茶:

较细嫩的生普冲泡温度要比粗老的生普冲泡温度稍低,避免闷熟。

较细嫩的熟普,如含芽率比较高的宫廷普洱浸出速度快,不耐泡。润茶时要注意不可太久,避免茶味过度流失,冲泡时每泡残留一点茶汤在壶中,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较粗老的熟普因浓度下降要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10多万一片的88青,到底什么来头?》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什么茶茶毫多”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