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一座绕不过的普洱“高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4
下关普洱茶 普洱茶沱茶 沱茶普洱茶

下关普洱茶。

下关沱茶,一座绕不过的普洱“高山”。“号”的历史,就是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史。“下关沱茶”的历史,就是滇西茶文化的核心史。绕不过的中国云南茶山,绕不过的普洱经典品牌。

百年茶香飘古道,经典至尊久弥香。下关沱茶与云南白药、云烟,被誉为“滇中三宝”,可见世人对它的高度推崇和极致赞美。在世界茶友的心目中,下关沱茶的地位,就像是苍苍莽莽的大理名山一样难以动摇,堪称普洱茶中的霸者。

下关沱茶,喝的不是普洱茶,喝的更是历史、更是文化传承。它,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一个仍在大规模生产的百年民族品牌!在古老的岁月里,原始的雨林中,云南白族人民精心采摘,并以独特经典的制茶技艺,创造出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制茶技艺中,制作紧茶方法的典型代表。

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同一年,荣获“中华老字号”(ChinaTime-honoredBrand)称号。至今,沱茶工艺的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苍山洱海,是一亿多年前地壳运动,沧桑巨变形成的地貌,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特殊的海拔、气候,使它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风水宝,也成为世界文明的优质茶叶出产地。

下关,位于苍山和哀牢山之间狭长山谷的出口,为冬春强大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季风敞开了惟一的大门。

独特地貌形成世所罕见的“下关风”。

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0摄氏度,是云南乃至全国年温差最小的地区。

下关风和苍山的逆温层,使下关地区很少见到霜冻,还提升了空气质量。

如天然的大空调,为茶叶制作中的干燥、初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再加上从苍山流下的终年不息清澈甘洌的泉水,在蒸茶中能保证茶叶的清香馥郁。

曾有别的茶厂用类似的原料和工艺生产沱茶,但口感和却与下关沱茶相形见绌,原因正在于此。

下关沱茶,百年老字号全面复兴,现广泛畅销于云南、西藏和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诸国。

目前,下关沱茶集团的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各个城市,行销30多个省市,在法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都有经销点。

下关沱茶作为中国普洱茶文化的使者,已快速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以它独有的风采昂首天下。

历经风雨,历久弥香,成为经典至尊!

小编推荐

下关普洱沱茶的研制


古代滇南的银生府为云南主产茶区,而普洱古属银生府。滇南之茶均集散于普洱府、然后远销各地,故以普洱茶为名而著称。因此,历史上所指的普洱茶,实际上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加工整理而成各种云南茶叶的统称。现代的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处理精制而成的,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以及法国、日本等地,深受消费者欢迎。

当今,普洱茶分为散茶和蒸压成型两大类。压制成型的普洱茶,依形状不同,分为碗形的普洱沱茶,长方形的普洱砖茶,和圆形的七子饼茶等。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以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配制的新产品。原料采用云南茶树大叶群体良种加工的晒青毛茶,经拼配、筛制、发酵、蒸揉而成。该产品1975年开设由下关茶厂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的好评,达成批量出口。100克规格的外径8.3厘米,高4.3厘米,此外还有3克、250克等规格,1995年开始生产云南沱茶袋泡茶。主要销往法国、英国、德国、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普洱茶友绕不过的三道坎普洱茶友绕不过的三道坎


喝普洱,从熟茶入门,因为熟茶好上口,特别是一些传统老茶头,糯滑甘甜,十分好喝,只是欠缺喉韵。喝着喝着,开始喝生茶,你会发现,每次喝生茶,都有不同感受。

普洱茶人,大都是泡在茶叶里培养出来的茶客;喜欢普洱,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性,那种可以观察得到的变化;喜欢普洱,是因为可以在藏茶七年后,拿出片茶来告诉友人,这茶我自己放了七年,时间的距离就像目光一样短浅,七年之间,犹如隔座而坐。

茶友斗茶。有人问起:大家喝为什么会选择喝普洱?答案当然很多,五花八门。有说普洱力道猛,有说普洱保健功效好,有说普洱韵味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

就是跑茶山选择新茶自己收藏,每年都有新茶,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好,都是赌的心态。每年都会陆陆续续买些新茶,私家茶仓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些茶,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还是抱着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想法。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就是不断地在一些好茶价格还低的时候错过了,然后在某个时点遇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去购入。相信有很多茶人,会感叹,某某茶当年才多少钱,现在价格这么贵了。这是茶友聚会时候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三道坎:

就是不断地买茶,藏茶。说实话,你的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会不断地买,遇到好茶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住钱包。遇到喜欢的茶,都是直接刷卡买单。

你有多少茶是舍不得喝的?

相信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经历,每次带茶回家,家人都会问你,都那么多茶了,为什么还一直买,都够你喝一辈子了。但是你仔细一想会发现,原来很多茶你都舍不得喝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心理。有朋友说;他买其他茶,比如铁观音,再贵的,三千、五千甚至上万一斤的,都会毫不犹豫的打开来喝。唯有普洱,他经常舍不得打开来喝。

你是不是每次要开一片新茶,往往要犹豫很久,觉得那片茶,这么打开后,好像就没了,心中总会有所不舍。缘何?因为很多茶,都是你自己一手藏出来的,要喝掉,是真的会舍不得的,特别对于一些存量很少的茶。

普洱茶友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费尽千辛万苦,买来一片或一桶好茶,却舍不得喝。再深究下去,其实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为了与茶友交流时,拿出某片茶,说:“我有这茶,你没有,嘿嘿”!

还有另外一种心态,那就是,看到别的茶友手里有某款好茶,会千辛万苦的去买一点回来,为的也是,我也有这茶了,但那茶很多时候,你也是舍不得喝的。

看着自己的茶仓一天天的膨胀起来,满足感不断提升的同时,茶仓里舍不得喝的茶在不断增加。往往开片新茶,毫不犹豫就开了。但是过了若干年,当那些新茶成为老茶,就开始舍不得喝了。所以,最后就是茶越来越多,舍不得喝的茶也与日俱增。

基于以上心态,你会想着买新茶,我买个1~2片,日后会舍不得喝,所以我干脆买1~2桶吧。过了几年,会发现,即便是那些有1~2桶量的茶,你依然舍不得喝,甚至连原桶笋壳你都舍不得拆!好吧,你又顿悟了,我该买整件的,多了就不会舍不得了。

结果,片友就慢慢升级为桶友,然后再次升级为件友。成为件友后,依然头疼,你会想着,这么多茶,我一个人喝,再好的茶,喝一件,也会腻的。这时候,你会拿这些茶去跟茶友换别的茶。换来后,发现某款茶的量依旧不多,每款茶依旧不过1~2桶的量,依旧会舍不得拆。

最后,你又想了想,觉得茶买来就是喝的,狠下心来,拆片来喝,你喝了一泡后,觉得,爽啊!这茶继续放放肯定更好喝,所以,那茶,喝过一次后,又被你藏了起来啦。

有时候,茶友来了,你会毫不犹豫的拿出珍藏的茶来,拆开来喝,并告诉他这是你藏了多少年的茶。若是朋友赞你的茶好,你心里那感觉是无比的痛快,若是茶友说你的茶不好,你心里会抱怨他不识货!

更多的是,有时与茶友聚会,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片好茶来,拆开来大家一起喝,一起分享,茶友感觉好,你就会慷慨的把茶送给茶友作为礼物,心里还别样的开心。

回头看看,你茶仓里的茶,有很多是舍不得喝的,但其实每片茶都还是舍得拿出来的。因为,藏茶,除了自己喝外,还可以跟茶友交流,这就是喝普洱的一种精神,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

普洱茶绕不过去的山:冰岛


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冰岛却是普洱茶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从曾经的一文不名到如今的名声大震,冰岛涨得不只是价格,更是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纯真的孩童被它高昂的价格深深吸引,新茶客被它如雷贯耳的名气所震,老茶鬼更是对那纯正的冰岛味过口不忘,还有很多慕名而来喝的茶却不知是真是假的冰岛迷……

没错,冰岛茶确实不一般,喝过的人都会对它留恋不已。当你仰慕冰岛的时候也许你并不知道冰岛茶属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冰岛村委会。另外,地界、南迫、坝歪、糯伍与冰岛同属冰岛村委会,并称冰岛五寨。虽同属冰岛村,但5个寨子分布在以勐库河为界的东西半山,口感、滋味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冰岛老寨的茶又被很多茶友称为冰岛正山。冰岛整个自然村目前52户人家,这里居住着拉祜族、汉族、傣族、布朗族、彝族等。冰岛老寨内有着千年树龄的冰岛老寨古茶树被视为冰岛老寨古树茶的正宗源头,有着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冰岛古树茶全部生长在村子的前后和中间,每年春茶产量约2吨左右。

老寨的茶口感极其细腻,甜润迷人,回甘留香确实优于其它寨子的茶。难怪有人会说“老寨的茶就是好喝,好喝到没有特点。”

冰岛地界老寨原有60多户人家,也因交通不便又靠近原始森林,2004年双江县政府安排整个寨子迁到公路边,但到2007年又有10多户拉祜人迁回老寨。地界老寨有五六十亩古茶园,拉祜人每年可摘1000多公斤鲜叶。

地界古树茶香气浓郁而沉,香味奇异难形容且叫原野果密芳香吧、香溶于水,汤色淡金黄、通透,微苦、涩,入口就感觉到甜,回甘生津及喉韵苍劲有力,尽现阳光之气;茶汤细稠、饱满、甘甜、醇润,又有温柔之美,香韵绕于口腔非常舒服,耐泡、水渗出物丰富。口感略欠层次,但香、甘、醇,都是非常好的一款茶。所以,又有人说“如果冰岛老寨是美男子的话,冰岛地界就是真英雄。”

南迫老寨离冰岛老寨约5公里,南迫老寨过去有70多户人家,是个拉祜族寨子,这里海拔较高,交通极为不便。2000年双江县政府决定,南迫老寨整体搬迁到冰岛村东坡下勐库——南美公路旁。迁到新寨以后,部分拉祜族不舍老寨的山林、田地、核桃林和老茶园以及气候、生活习惯等因素,有10多户迁回了老寨。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南迫茶独特的口感滋味,南迫是冰岛五寨中涩感最重的茶。

接下来,是东半山的坝歪和糯伍。

坝歪的茶园远远少于冰岛、懂过、大户赛等村寨,但坝歪1980年以后再没有新种过一棵茶树,所以坝歪老寨的茶是100%的纯勐库大叶种,近几年每到收茶季节,买冰岛茶的茶商便在南勐河边等坝歪老寨的拉祜人背鲜叶下山。坝歪茶的茶气像冰岛,但由于古茶树所处的位置不同,坝歪的茶叶口感也分两种。

糯伍是东半山的又一个村寨,寨子虽已搬迁,但拉祜人到采茶的季节仍然回老寨采茶,糯伍还有五六十亩古茶园,茶树大小和坝歪老寨的差不多,应是和坝歪同一个年代所种。糯伍茶的茶气要更平和一些,茶香气、口感均与其它四寨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莫愁用“老寨甜、地界苦、南迫涩、坝歪粗、糯伍弱”来概括冰岛五寨,你印象中的冰岛五寨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云南沱茶又名“下关沱茶”


云南沱茶创制于云南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

沱茶的产制历史悠久,早在明代(1368—1644)谢肇制的《滇略》一书中有“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文中提到的普茶指普洱茶,说明当时已有将散茶蒸后,加工揉制,压缩体积,便于携带的压制茶了。

沱茶名称的由来,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有说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故而得名。不论说法如何,但可以推定,沱茶是云南茶中相当古老的制品,早就畅销省内外。

现代形状的云南沱茶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由思茅地区景谷县所谓“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变而成现代沱茶的形状。

清代末叶,云南茶叶集散市场逐渐转移到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下关。下关永昌祥、复春和等茶商改团茶制成碗状形沱茶,经昆明运往四川省重庆、叙府(今宜宾)、成都等地销售,故又称叙府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沱茶生产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畅销全国。

你知道普洱茶友绕不过的坎有哪些吗?


喝普洱,从熟茶入门,因为熟茶好上口,特别是一些传统老茶头,糯滑甘甜,十分好喝,只是欠缺喉韵。喝着喝着,开始喝生茶,你会发现,每次喝生茶,都有不同感受。

普洱茶人,大都是泡在茶叶里培养出来的茶客;喜欢普洱,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性,那种可以观察得到的变化;喜欢普洱,是因为可以在藏茶七年后,拿出片茶来告诉友人,这茶我自己放了七年,时间的距离就像目光一样短浅,七年之间......犹如隔座而坐。

茶友斗茶。有人问起:大家喝为什么会选择喝普洱?答案当然很多,五花八门。有说普洱力道猛,有说普洱保健功效好,有说普洱韵味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

就是跑茶山选择新茶自己收藏,每年都有新茶,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好,都是赌的心态。每年都会陆陆续续买些新茶,私家茶仓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些茶,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还是抱着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想法。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就是不断地在一些好茶价格还低的时候错过了,然后在某个时点遇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去购入。相信有很多茶人,会感叹,某某茶当年才多少钱,现在价格这么贵了。这是茶友聚会时候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

喝普洱茶,绕不过去的第三道坎:

就是不断地买茶,藏茶。说实话,你的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会不断地买,遇到好茶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住钱包。遇到喜欢的茶,都是直接刷卡买单。

这些普洱茶友绕不过的坎,请对号入座


喝普洱,从熟茶入门,因为熟茶好上口,特别是一些传统老茶头,糯滑甘甜,十分好喝,只是欠缺喉韵。喝着喝着,开始喝生茶,你会发现,每次喝生茶,都有不同感受。

普洱茶人,大都是泡在茶叶里培养出来的茶客;喜欢普洱,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性,那种可以观察得到的变化;喜欢普洱,是因为可以在藏茶七年后,拿出片茶来告诉友人,这茶我自己放了七年,时间的距离就像目光一样短浅,七年之间......犹如隔座而坐。

茶友斗茶。有人问起:大家喝为什么会选择喝普洱?答案当然很多,五花八门。有说普洱力道猛,有说普洱保健功效好,有说普洱韵味长,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

就是跑茶山选择新茶自己收藏,每年都有新茶,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好,都是赌的心态。每年都会陆陆续续买些新茶,私家茶仓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对于这些茶,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还是抱着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想法。

绕不过去的第二道坎

就是不断地在一些好茶价格还低的时候错过了,然后在某个时点遇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去购入。相信有很多茶人,会感叹,某某茶当年才多少钱,现在价格这么贵了。这是茶友聚会时候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

绕不过去的第三道坎

就是不断地买茶,藏茶。说实话,你的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会不断地买,遇到好茶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住钱包。遇到喜欢的茶,都是直接刷卡买单。

你有多少茶是舍不得喝的?

相信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经历,每次带茶回家,家人都会问你,都那么多茶了,为什么还一直买,都够你喝一辈子了。但是你仔细一想会发现,原来很多茶你都舍不得喝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心理。

有朋友说;他买其他茶,比如铁观音,再贵的,三千、五千甚至上万一斤的,都会毫不犹豫的打开来喝。唯有普洱,他经常舍不得打开来喝。

你是不是每次要开一片新茶,往往要犹豫很久,觉得那片茶,这么打开后,好像就没了,心中总会有所不舍。缘何?因为很多茶,都是你自己一手藏出来的,要喝掉,是真的会舍不得的,特别对于一些存量很少的茶。

普洱茶友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费尽千辛万苦,买来一片或一桶好茶,却舍不得喝。再深究下去,其实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为了与茶友交流时,拿出某片茶,说:“我有这茶,你没有,嘿嘿”!

还有另外一种心态,那就是,看到别的茶友手里有某款好茶,会千辛万苦的去买一点回来,为的也是,我也有这茶了,但那茶很多时候,你也是舍不得喝的。

看着自己的茶仓一天天的膨胀起来,满足感不断提升的同时,茶仓里舍不得喝的茶在不断增加。往往开片新茶,毫不犹豫就开了。但是过了若干年,当那些新茶成为老茶,就开始舍不得喝了。所以,最后就是茶越来越多,舍不得喝的茶也与日俱增。

基于以上心态,你会想着买新茶,我买个1~2片,日后会舍不得喝,所以我干脆买1~2桶吧。过了几年,会发现,即便是那些有1~2桶量的茶,你依然舍不得喝,甚至连原桶笋壳你都舍不得拆!好吧,你又顿悟了,我该买整件的,多了就不会舍不得了。

结果,片友就慢慢升级为桶友,然后再次升级为件友。成为件友后,依然头疼,你会想着,这么多茶,我一个人喝,再好的茶,喝一件,也会腻的。这时候,你会拿这些茶去跟茶友换别的茶。换来后,发现某款茶的量依旧不多,每款茶依旧不过1~2桶的量,依旧会舍不得拆。

最后,你又想了想,觉得茶买来就是喝的,狠下心来,拆片来喝,你喝了一泡后,觉得,爽啊!这茶继续放放肯定更好喝,所以,那茶,喝过一次后,又被你藏了起来啦。

有时候,茶友来了,你会毫不犹豫的拿出珍藏的茶来,拆开来喝,并告诉他这是你藏了多少年的茶。若是朋友赞你的茶好,你心里那感觉是无比的痛快,若是茶友说你的茶不好,你心里会抱怨他不识货!

更多的是,有时与茶友聚会,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片好茶来,拆开来大家一起喝,一起分享,茶友感觉好,你就会慷慨的把茶送给茶友作为礼物,心里还别样的开心。

回头看看,你茶仓里的茶,有很多是舍不得喝的,但其实每片茶都还是舍得拿出来的。因为,藏茶,除了自己喝外,还可以跟茶友交流,这就是喝普洱的一种精神,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

普洱茶有绕不过去的坎,你中招几个?


喝普洱,从熟茶入门,因为熟茶好上口,特别是一些传统老茶头,糯滑甘甜,十分好喝,只是欠缺喉韵。

喝着喝着,开始喝生茶,你会发现,每次喝生茶,都有不同感受。

普洱茶人,大都是泡在茶叶里培养出来的茶客;喜欢普洱,是喜欢那种不确定性,那种可以观察得到的变化;喜欢普洱,是因为可以在藏茶七年后,拿出片茶来告诉友人,这茶我自己放了七年。

然而,七年之间……犹如隔座而坐。

绕不过去的第一坎:跑茶山货每年都会买些新茶,私家茶仓也就慢慢的建立起来了。

对于这些茶,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但还是抱着宁可错杀,不愿放过的想法。

绕不过去的第二道坎:不断在一些好茶价格还低的时候错过,然后在某个时间点遇上,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去购入。

相信有很多茶人,会感叹,某某茶当年才多少钱,现在价格这么贵了。

这是茶友聚会时候最经常听见的一句话。

绕不过去的第三道坎坎:不断买茶,藏茶。

说实话,你的茶已经很多了,但还是会不断地买,遇到好茶的时候,往往难以控制住钱包。

遇到喜欢的茶,都是直接刷卡买单。

下关沱茶的创制和发展


下关沱茶属普洱紧压茶类,凹面看像厚壁小碗,凸面看似小圆面包,其外观精巧,曲线玲珑。其加工演变过程源于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追溯下关沱茶的起源,可以从史料记载中窥见一斑。明代谢肇浙《滇略》卷三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己有普洱团茶的生产了。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清人张泓《滇南新语》亦说:“普茶珍品,则有毛尖、牙茶、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从清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女儿茶的各种特征:1、鲜叶采摘时间(雨前);2、重量(四两重,约合125克);3、形状(团茶);4、制作时的散茶的用料(芽茶,仅次于毛尖的珍品普洱茶);5、名称的由来(少女将这种自己采制的高档普洱团茶卖出后,积攒私房钱,用作购买出嫁时的嫁妆。)由此可见,到了清代则更具有下关沱茶的加工雏形了。

与下关沱茶最为接近的是“月饼形”团茶,此茶由景谷县私人茶坊制作,于1900年运销下关后并且在下关制作,又称“景关茶”。“永昌祥”下关茶厂在原有形状上加以改进,既吸取了“月饼形”团茶的小巧和便于运输,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以及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后发酵因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小碗臼形下关沱茶,她的最大设计特点是:能使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增大表面积。如此精巧的设计,既保证了紧压团茶的良好透气性,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又增大了团茶凹凸面与空气的接触,能有效地促进其缓慢地有氧自然发酵过程,对生料普洱团茶的后发醇十分有利,能使其长期贮藏,历久弥珍。这一经典的创新设计于1902年完成,既秉承传统,又启迪末来,对往后的云南沱茶蜚声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永昌祥的下关沱茶一经问世,很快在滇、川、藏等省打开销路,其它商家见沱茶厚利可图,纷纷投资经营,下关一时成了众商家角逐沱茶的大战场。在抗战结束前,下关有大小十八家茶厂,其中,以永昌祥、茂恒、复春和、成盛、洪盛祥商号开办的茶厂规模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永昌祥在商战中稳扎稳打,力挫群雄。该号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防伪方式新颖。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都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茶叶。

在四川,“松鹤牌”下关沱茶备受推崇。陈邦贤《自勉斋随笔》记载:“在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最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云南通史长编》记载:“全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沱茶产于下关却在四川出名,纯属有缘。在川、滇方言俗语中,人们习惯将团块状的固形物称为“坨”。起初,永昌祥下关茶厂生产的普洱紧压茶主要有:主销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流域的“碗形”销往康藏的“带柄心脏形”两种规则。以销区定名,前者称为“叙府庄茶”后者称“紧茶”。由于下关“叙府庄茶”销川后,经沱江水冲泡,色、香、味俱佳,当地人为的表达对此茶的珍爱,遂将“沱江水”与“下关茶”进行文化联系,雅称之为----“沱茶”。“坨”与“沱”一字之改,使人们在品尝下关沱茶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下关茶的清香,回味起沱江水的悠长。时至今日,四川一直是下关沱茶的主销区,当地爱茶者仍对其情有独钟,无不与茶文化的传承有关。

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祥在经营中十分注重诚信,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中赢得了尊重。

下关茶厂的前身为“康藏茶厂”,1950年正式定名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55年永昌祥、复春和、茂恒等商号的茶厂被并入下关茶厂。如今的下关茶厂在继承和发展永昌祥下关茶厂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对选料、拼配、压制、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保持沱茶传统色、香、味、形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相继开发研制出下关沱茶系列产品,花色品种齐全。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目前,下关茶厂主要使用松鹤、宝焰、南诏、感通、三道等注册商标生产多种精制茶。其中以传统的“松鹤牌”沱茶,“宝焰牌”紧茶,“南诏牌”七子饼茶,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

古今六大茶山,哪一座才是茶迷至爱?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清朝普洱贡茶的采制、采办中心,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

普洱茶淡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今六大茶山,您最爱喝哪座山的茶呢?

1.古六大茶山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到2004年,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古茶园和老茶园低改1.4万余亩,种植台地茶园3200余亩,拥有茶叶种植队9个,茶叶加工厂3个,家庭普洱茶作坊2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300吨,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丁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蛮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2.新六大茶山

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

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园2900亩,古茶园1200亩。半坡寨有茶园4200亩,古茶园3700亩。姑娘寨有茶园3500亩,古茶园1500亩。南糯山古茶园由于分布较广不同片区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区别。

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的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绿色健康的生态茶。因而倍受全国各地朋友的喜爱。众多普洱茶商都看准布朗山的优质自然与生态条件,汲取其精华,为茶友提供品味醇正的普洱茶。

勐宋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巴达茶山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景迈山

历史上,景迈茶山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或牛马驮着,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其中一部分进入普洱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之一。另一部分绿茶则直接通过中缅边境的洛勐和打洛,进入缅甸的景栋等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景迈万亩古茶园属乔木型千年古茶树,是古茶园中最有名的,也是茶迷们心中的圣山。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

南峤茶山

南峤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老包说茶:“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上一座沉寂的城池


勐烈古城,坐落于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的老街上。老街,是一条五米多宽,不足一公里的古街,街道两边鳞次栉比地屹立着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老式阁楼,这就是勐烈古城。

马帮的蹄声曾踏破这里的黎明,马锅头的号子曾响亮这里的山野,叫醒江城沉睡的眼眸。二十几个号级茶庄,曾让它闻名遐迩,热闹繁荣。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解放前,成为普洱号级茶的主要加工、集散、出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尤其以砖茶最出名。

而今,旧貌换新颜,间或有一两幢新式洋楼得意洋洋地挺着胸脯,俯瞰着周边破败不堪的老宅。狭窄的街道上偶尔堆砌着一些砖瓦水泥或者拆下的老旧废材,一些老宅也要改头换面了。老宅的屋檐上野草疯长,老宅的院子布满苔藓,老宅的人已经几代变迁。但谁都不能否认它曾经的辉煌。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由来和勐烈古城的兴起

云南,祖国的西南边陲,因为茶马互市,有了茶马古道的史诗和一座城一座城的兴盛繁荣。川藏、滇藏、青藏等陆路茶马古道为人熟知,而“水上国际茶叶之路”却从来无人提及。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水上国际茶叶之路”,但其实它早就存在。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曾指出“以普洱为起点的向外辐射的茶马古道应有五条,即东北路—前路官马大道、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南路—宁洱易武茶马大道、西北路—滇藏茶马大道、东南路—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宁洱—江城—越南莱州—海防港入太平洋的茶马大道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正是包忠华所说的“水上国际茶叶之路”。

“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从宁洱经思茅倚象坝、石膏箐,抵达江城曼克老、圆盘山、阿树寨至勐烈街后,用马帮或者牛帮将茶叶驮运至坝溜渡口装船,顺李仙江而下抵达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再经海防转运至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及其东南亚等各地的茶叶之路。

这个路程,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当时已经是普洱茶销往国外最快捷的一个路径。李仙江进入越南后称为黑水河,黑水河是红河的最大支流,它在越南海防港汇入太平洋,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漂洋过海至世界各方。“宁洱江城莱州茶马大道”唤作“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名副其实,也是恰如其分的。

勐烈古城“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

勐烈街,就是现在的勐烈古城,是普洱府因茶马古道而兴起的五座古城之一。它成为“水上国际茶叶之路”的重要驿站,是跟其所在的江城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时局是密不可分的。

江城,勐野江、李仙江、曼老江三条江水滋润的土地,是连结陆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它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西北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靠红河州绿春县,西邻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为云南唯一与两个国家接壤的县。

最为重要的是,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航运、铁路、公路交通开始发展,从江城经水路与越南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渐渐频繁起来,大量茶叶由此出口,逐渐有商人来猛烈街开办茶庄、茶号经营茶叶,开设驿站、马店、马帮等。因出口越南茶叶利润丰厚,昆明、普洱、思茅、墨江、易武和石屏等地的茶叶也欲途经江城大量出口越南,不少普洱、易武的茶庄、茶号也纷纷到江城开设分号,于是江城老街上汇聚了如敬昌茶号、江城号、胜利号、福泰隆茶庄、鸿顺茶号、泰来茶号、兴华祥茶庄、福泰昌茶号、同兴昌茶号、永茂昌茶庄、四合公茶庄、仁和祥茶号、群记茶庄、丰顺祥、许季瑞、太和祥、汇益茶号及田房村的范玉祥章号、李金发上号、田房上号等20余家号级茶庄。

商铺茶庄林立,酒楼客栈鳞次栉比,商人马帮摩肩接踵,一座边疆贸易古城逐渐形成,从目前呈现的古城建设规模、建筑风格也可以看出,当时它的繁华程度并不亚于内地古城。

勐烈古城的繁荣、没落及现状

走进勐烈古城。古城没有牌坊,车子顺着田房村的路下来,一进勐烈镇便开进一条小道里。这里的房子都是低矮的阁楼,与外面崭新的钢筋水泥之城截然不同。这里依旧熙熙攘攘,却透着无声的静谧。走在这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上,心里莫名升起一丝悲凉。

江城县茶办主任王云高说,这里的老人大多不在了,上了些年纪又比较熟悉这里茶叶历史的就是住在街尾的朱天祥老人了。包总经理就曾经采访过他。

朱天祥73岁,江城人,祖辈是从景东迁过来的。他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灭亡后先人逃到云南。自己的老宅,是200多年前盖的,中间隔开了,他和自家兄弟一人一半。

这里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祖父、爷爷、父亲、儿子四代同堂,共用一所阁楼。他们在这条老街生活了几十代。这里曾经的繁华,老人记忆犹新。老人回忆说,解放前这里聚集着很多号级茶庄,马帮络绎不绝,特别是“敬昌号”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这个“敬昌号”就在自己院落上面一小点,它是江城最大的茶叶商号,创始人是来自墨江的李发祖。到了自己这辈,是李发祖的后人李发相在经营。他们两家离得近,自己跟李发相的儿子李发进又是同学,所以他对“敬昌号”比较了解。

“敬昌号”店上小伙计的名字他还记得呢,万邦定、马园顺、师永华等。他们不仅仅卖茶叶还卖一些生活物资。朱老先生经常见到绿春县的马帮穿梭在这条老街上。老人说,李发相当时在江城非常有名,娶了两个媳妇,家产非常丰渥,其妾去世的时候,全江城县的人都来为其戴孝,因为李家财大势大。但1951年搞革命斗争,李发相去世了,“敬昌号”也就渐渐没落了。不仅是“敬昌号”,其他茶庄也都渐渐败落了。

“解放前,这条老街铺的是青石板路,文革时期除四旧,那些象征旧事物的东西都撬掉了,门前的青石板路也就不存在了。之前很多人家门头上都有大象、金牛、莲花的雕塑,那是大户人家的象征。门檐的瓦块都是雕刻着饵块粑粑状或含苞待放的茶花状花纹的,他们藉此祈求丰衣足食、富裕吉祥。”而现在除了那些祈愿的民族花纹,大象、金牛、莲花都不见了。

顺着走下去,一座庞大的宅院吸引了我们,它的门廊上还有木雕的莲花、大象。走过前院窄窄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小道,我们踏上石阶走进后院。视野豁然开朗,一对中年夫妇和一个二十几岁模样的小伙子,好像刚吃过饭。

女人正在洗碗,丈夫在劈木头烧水,小伙子正在墙角喂狗。那只黄狗很凶,见我们进来狂吠不止,小伙子踩着它的链子,让它不至于伤人,他抬头很诧异地看着我们。院子正中间是十几级的石头台阶,走上去就是他们的正房和阁楼。院子左边是他们的厨房和水池,右边是柴房和鸡舍。苔藓爬满了院子的石头,墙壁上的黄土一片片剥落,有些地方露出了红色的砖头或者青色的石头。

老宅的男主人名叫吴应,这个老宅是清末他曾祖父建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祖父是江城地方民团的团长,以前做茶生意还有客栈,自己父辈还做过客栈生意。易武、景洪、墨江等很多人在这里贩卖茶叶,很多马帮要通过这里把茶叶输送到坝溜渡口去。

他小的时候古镇还是非常热闹的,老街上人来人往,过往打尖住宿的马帮很多,他年纪小主要负责把客人的马牵到后院,也就是现在这个院子饮水。古镇上的房子都是分前后院,前院是马帮和商人居住的客栈,后院是自己家人住的地方。

但到自己这辈茶市落寞,解放后基本就不做茶叶生意了。特别穷困的时候,把自家压茶的石磨两块五卖给人家做柱脚石了,还忽略了一个才留了下来,但基本没什么用。从国企下岗后,他就收拾了下前院做些早点生意。现在古镇上基本都是老人——吴先生这一辈的和他上一辈的。像他家,就是自己跟妻儿,自己的妹妹、哥哥、老母亲,三代同堂。孩子以后肯定是不愿意住在这里的,很多人家都拆了重盖新房,而现在他们家还没有这个实力。

不是卖早点,就是开些小客栈,这就是老街人普遍的生活现状。

勐烈古城为何衰落

其实勐烈古城的衰落,与整个江城乃至云南的茶叶状况基本类似。在《被低估的江城茶文化》一文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殖民地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西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中国茶叶在生产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特别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日军占领封锁东南亚,对越南实行‘经济管制’,江城茶叶对外出口完全阻断,县内茶叶市场萧条,很多茶庄停产倒闭,茶叶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当时有资料记载‘茶叶价格一落千丈,不少弃之于地,殊为可惜’。农村的大片茶园任其荒芜,甚至不少茶树被砍伐,改种粮食,到1949年,全县茶叶产量仅有225担。1942年到1946年是江城茶史上的衰落期。”

勐烈古城衰落也就不可避免。解放后,因为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原因,中越贸易也渐渐停滞;而荒野丛林,绿林好汉,凶险的路途也让茶商望而却步。

现在茶叶复兴了,但中心却迁移出了这条街,距离它不远的公路两旁,重新兴起了两排水泥库房,这里堆积着成吨成吨的茶叶,各方来这里卖茶的货车依旧络绎不绝。古城老了,大多江城人也模糊了这段历史。

走出巷子,回望。老城像一个在夕阳中守望亲人的老人,有疲倦有迷茫有期待。

勐腊拱丙山普洱茶怎么样?这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古茶山


“藤震山普耳茶”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苦涩感收敛很快,一杯入口,从喉咙到心田的干渴焦燥立消,甘润生津持久不散,的确是好茶。品着这样的好茶,欣赏着共丙种植场“山上茶园飘香”的壮丽景象,谁能体会这一切经历了17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在勐腊县这个到处流淌着茶水的地方,在澜沧江与动仑江交汇处的莽莽深山中,还有一座享天地精灵,藏人生味道的拱丙山,这是一座鲜为人知的茶山和种植场。

在华林的丈夫,原云南省公路局李一属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拱丙山种植场。这里到处是“山上茶园飘香、山脚胶树流浆”的壮丽景观。有谁会想到昔日这里曾是荒凉之地呢?

1988年,省公路局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安置好改革后而产生的富余职工及待业职工子女,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支持勐腊县政府提出的“打开山门,开发荒山,帮助兄弟民族脱贫致富”的举措,决定投资开发拱丙山,并从景洪总段抽调一批先遣人员于时年5月进驻荒山、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劈山开地,开始了漫漫拓荒创业路。至1992年,拱丙种植场初具雏形,隶属于景洪云路实业总公司。经19年的拓荒创业,如今的拱丙种植场已有胶园10010亩,茶园1500亩,有4个生产队、1个标胶厂、1个茶叶加工厂、1所职工子弟小学,从业人员546人,总人口1184人。

云路公司领导告诉我们,在拱丙山800米海拔以上都是他们公司种植的优质大叶茶。为看到这些我已喝过但没有看到的好茶,我们只在种植场办公室稍事休息,便乘车沿着云路公司修建的连接几个寨子的沙石公路去观光。

拱丙山种植场场部隐蔽于深山凹中。在种植场周围有旧龙老寨、藤山老寨、新寨、拱丙寨、扎王寨、阿克寨等散落的几个小山村。在这里,森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都仿佛飘散着茶叶的清香,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茶园还是村寨,因为茶树就长在山村的房前屋后,有的长在包谷地里,有的就在村落中间,树叶墨绿。人们形象地说,“古茶在寨子中,寨子在古茶林中”。

在一家制茶作坊,房门前至今仍生长着一棵老茶树,树围90多厘米。当地老人回忆说:“听祖上说,以前每年到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要派兵到我们这里监督茶叶生产,制作进贡的‘团茶’”老人还说,这些老茶树都是古时候种下的,茶味清香可口,回味甘甜。

次日清晨,我们从海拔一千多米的拱丙种植场场部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徒步迈上藤簸山茶园。山不太高,但路却很远。今天走的路不下十二三公里。走在森林里,有树叶遮阴,还挺好受的。山上有许多山茶植物,小路两侧全是与各种乔木混生在一起的有机生态茶园,长得郁郁葱葱、芽叶肥壮。经过一个小山村,继续艰难地行进,更多的古茶树不断出现在眼前。

这些一棵棵、一丛丛的茶树,或高或矮,叶墨绿发亮,一些茶树仅一人多高,是因为长期采摘,使它保持了适合于采摘的高度,但还是有一些长得高大苍劲。有一棵长在樟树下的大茶树,它的树干很粗壮。大茶树枝繁叶茂,从基部分三个叉。为同其他植物争阳光,树干直冲云霄,到树顶才出现分枝现象。坡太陡,我们没法丈量树幅。由于周围树林太密,广角镜头也拍不下全景,大家只好趴在地上找角度拍照。

山间小道,亚热带雨林的气候使得大家汗流浃背,同行的华林老师的女儿、在云南农大茶学院读大学的李湘云小姐一声惊叫,一条两米多长的青蛇横在路上,它伸着舌头鼓着眼,傲慢地看着我们,几分钟后才慢慢地钻进草丛。这里有很多很粗壮的树根,可以看出过去原始森林是如何的茂密,有的树桩还巍然立在古茶园里,像是要诉说什么。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丛生,虽历经沧桑,却生机犹盛,其茶叶不施肥、不喷农药,全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当地人说山另外一边还有一片古茶林,需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藤窥山属拱丙山主峰,为六大茶山余脉,山下是罗梭江和被称为流淌着茶水的南腊河,植被保存完好,满山遍野随处可见奇花异木,只是路越来越难走,坡越来越陡。渐渐地我们进入更加密密麻麻的丛林里,身边随处可看见拱丙山种植场几年来种下的有机茶树。

有的茶树主干和支干上长满了说不出名的各类寄生植物。在树下腐殖土丰厚的地方,还有许多小茶树。有的有2米高。有的才有几十厘米高。原省公路局李一属副局长说,这些茶树的茶果成熟后就会在这些温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然后以旺盛的生命力上癣,渐渐形成生态的茶林。站在藤簸山山峰,拱丙山周边云雾缭绕,这里的茶园享尽了阳光和风的恩宠,汲天地日月之精华,更得纯净雾气之熏陶。置身于绿色世界怀抱,聆听着百鸟啼鸣,享受着古茶美味,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

借漫长的山路,李一属副局长和他在农大茶学院读大学的女儿李湘云边走边讨论。李副局长说:“我发现这种长在大森林中拱丙山大叶茶,做成普洱茶后,无论冲泡还是煮来喝,都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这是什么缘故?”

李湘云说:“在学校老师说,是由茶的质朴、自然与率真的天然品质决定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资源性质。这里的茶,生态环境好,所以品质一定是极佳的。”

华林老师说:“是啊,我和蒋老师认为,一切生命历程必须是自然的。普洱茶便是以它彻底而纯粹的质朴与自然之美,傲然于万若之中,是那么卓尔不群。纵观普洱茶从历史到今天的生命历程,从茶的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并有一段自然贮存的历史过程。自然走过的历史,才能表露其真实性。从客观的角度,真就是美。凡事与物的真实性,就是它的最美。

然而,人是生活在感情世界里,因参与情感而引起了主观,所以对审美的能力,往往是落在客观的真性和主观的感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上。由于这个道理,真实性虽不一定就是美,但美必定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所产生。”听着他们的谈论,我也在想,如台湾邓时海先生认为上好的普洱茶必是生产在云南一定区域属于大叶茶种的故乡,它们在充分吸收天地之灵气、没有污染的自然丛林里,茂盛地生长,茶叶大而肥厚,所含的成分最为自然浓烈。

所以在云南制造出来的青生普洱茶,因为茶性太过浓烈,有如野生茶种一样,无法马上饮用,必须要贮放多年促成后发酵,等到茶性转化温顺后才能冲泡饮用,所以贮存陈化的工序技术,也就成为普洱茶的生命历程的一部分。继续前行,更加山高林密,行走越发困难,加上天色渐晚,我们只得返回云路实业总公司拱丙种植场场部。公司领导陪同我们参观了拱丙种植场的茶叶加工厂,喝到向往已久的“藤山牌普洱茶”。

“藤箴山普洱茶”的特点能短时出浓汤、出甜味,苦涩感收敛很快,一杯入口,从喉咙到心田的干渴焦燥立消,甘润生津持久不散,的确是好茶。品着这样的好茶,欣赏着拱丙种植场“山上茶园飘香、山脚胶树流浆”的壮丽景象,谁能体会这一切经历了17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是与省公路局、总段、云路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当地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当年地处偏僻的拱丙山,山高路远,十分封闭落后,附近的几个村寨不仅缺水、无电,还不通公路,当地民族仅靠山谷、玉米等为生,村民就医看病和孩子上学都得到几十公里外的麻林树乡。为开发拱丙山种植基地,800多名垦荒者背着粮食进驻拱丙山,边修路边进行垦荒种植。修通了横穿几个村寨通到种植场56公里的公路。

接下来,种植场带动附近村寨的共同发展,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为了解决种植场和附近村寨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省公路局、总段和景洪公路开发公司投入450多万元在罗梭江上修建一座50KW的水力发电站。1993年,电站建成发电,总公司免费为村寨架设了电线,安装了电灯,结束了千百年来火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村民们笑逐颜开。随着种植场的逐步开发建设,总公司还专门自筹资金为村民修建蓄水池,架通了自来水,出资16万多元支持旧龙小学的改建,通过上述有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行动,促进了各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

种植场经过几年的开发,种植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高茶矮胶”即山地在海拔800米以上部分种茶,800米以下部分种胶的种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逐渐有了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看到了种茶、种橡胶的前景。为了帮助村民们尽快脱贫,走上小康致富路,总公司派出技术人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使村民们了解到种植经济作物的重要性以及经济收益。从1995年开始,附近村寨开始大量种茶、种胶,总公司派出技术员深入村寨进行技术指导,为拱丙寨提供了160亩优质茶苗和全套种植、采摘技术,并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这以后,附近村寨开始大量种茶、种胶,而且还发展到一定规模。

为了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到2005年底,共补助村民校苗款10多万元,村民们遇到疑难问题,总公司总是让技术人员不遗余力地进行指寻。随着种植场进一步发展,为了打开销路,拓宽市场,增加效益,总公司在拱丙种植场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和橡胶加工厂,并注册了藤窥山牌茶叶和象鼻岛牌橡胶,非动了当地群众经济的全面发展,先后被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评为“山区扶贫先进单位”、“纳税先进企业”,多次被省公路局、总段评为“文明先进班组”等。(参考文献——蒋文中教授《古茶乡韵》,

中国首次为一座茶山“申遗” 为什么会是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山有着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树龄上千年,并且至今仍在采摘的古茶园。景迈山古茶园是以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为主,与周边遮蔽的天然原始森林相结合,是规模宏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的见证。古茶园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2736.53公顷范围内,包含了7个布朗族、傣族传统村寨,以及他们世代经营和管理的、现存14座主要普洱茶古茶山中人地关系最显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好的三大片栽培型古茶园。而外围15202.50公顷的缓冲区则有效地保护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景观视线。

云南大叶种是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除了叶片肥大,内含物质丰富以外,还有着极长的树龄,现存的栽培型古茶树大多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别于小叶种茶树不超过百年的树龄。云南大叶种的长寿基因,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中。其实,云南树龄上千年的古茶山不在少数,但是像景迈山古茶园这样保存完整、规模宏大、连片面积大的古茶园确是绝无仅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迈山上的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等)仍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居民族与古茶园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

景迈山古茶园完整地保留了驯化和栽培的古茶树、与古茶树生长密切相关的天然森林、古茶树的利用和维护者——世居少数民族以及他们居住的村寨。这四类要素的组成及功能保存完好,四类要素相互依存体现了该地区历史上古茶文化的特征并传承至今。其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茶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

《下关沱茶,一座绕不过的普洱“高山”》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下关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