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为什么要轻发酵?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轻发酵乌龙茶 喝红茶为什么要洗茶 喝绿茶为什么要洗茶

【www.cy316.com - 轻发酵乌龙茶】

轻发酵熟茶,按照成熟度来说,普遍以七成熟为标准,叶底褐红稍显青,即叶底以红为主,红中显褐,略微显青,品饮时有苦底有涩味,微带酸,主要是高级别熟茶体现这样的特点;

上面说了轻发酵熟茶多以高级别熟茶为主,目的是为了减少损耗,,降低成本,原料级别高,嫩度也高,同时内含物较多,需要转化反应的周期较长,不好发酵,实际上芽头是最难发熟的,而梗非常好发。更重要是在45-60天的发酵中,损耗是惊人的,多在15-20%之间,高级别原料成熟越高,损耗越惊人,并且有些损耗其实是不必要的,出于此方面考虑级别越高的原料渥堆发酵的成熟度越低。

增大后转化空间:相对于重发酵熟茶来说,轻发酵的转化周期更长,生命力更强,这是显然意见的,轻发酵熟茶在后期可以转化出更多变幻的滋味和香气,陈化期可延续到20年以上,而重发往往15年就达到品质巅峰了。

便于压制:渥堆发酵后茶叶的柔韧性和可塑性下降,需要潮湿茶叶然后在可以压制(生茶一般不用),否则压制的时候难以压紧,很容易露底翘边,而轻发酵熟茶保持了一定的韧性,嫩度高果胶质含量高容易压紧,或者潮少许水即可,不用那么大费周章。

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影响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这些年讲究转化时间和空间轮调越来越高,生茶杜绝前发酵,而熟茶偏向了轻发酵,这是可喜的变化,说明大家意识到了尊重普洱茶的原始和野性的重要。

现阶段的轻发酵熟茶,更着重于茶品后续的转化空间,满足茶友更多的品饮体验。

cy316.cOm扩展阅读

熟茶的轻发酵和重发酵有什么区别,该怎么去辨别?


众所周知,熟茶是用晒青毛茶经渥堆发酵制作而成的。一款熟茶的好坏,除了原料的品质好坏,渥堆发酵的过程也是尤为关键。

熟茶的发酵按程度

可以分为轻发酵/适度发酵/重发酵

轻发酵熟茶-叶底尚有绿色,品饮有生津回甘之感。轻发酵工艺,过去一度引领着熟茶的发酵方向,众多老厂多采用轻发酵工艺。因为轻发酵工艺熟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熟茶的发酵过程一般需要1个半月时间,轻发酵工艺熟茶,就是茶叶在发酵过程中没有完全熟化,尚有绿色就开堆。这样的熟茶,口感品饮起来有轻微的苦涩感。即有熟茶的香醇饱满,又延续了生茶(未完全熟茶)的生津回甘,这就是轻发酵工艺熟茶的独特魅力所在!

轻发酵的熟茶,往往需要长达6年以上的时间陈化,才能淡化苦涩感,最终达到最好的品饮体验。(即有熟茶的醇厚饱满,又有生津回甘的体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人们更迫切的希望品饮到短时间就能达到最佳品饮体验的熟茶,轻发酵工艺逐步退出发酵舞台。

百花家线下专柜产品2002年中茶老熟茶砖,就是一款轻发酵工艺熟茶。历经昆明纯干仓17年陈化,目前泡开叶底尚有绿色。但是它的汤感绵滑醇厚,润如米汤的体验,以及品饮过后带来的生津、舒畅的喉韵感,都让我们惊喜不断。其实普洱也一样,越是好的东西,越是需要时间来雕琢。多少有些厚积而发,大器晚成的意思。

适度发酵熟茶,目前熟茶发酵工艺主流

适度发酵熟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成熟。这样的熟茶,泡开的叶底色泽油润有活性。叶底颜色红褐色,看不到轻发酵熟茶的绿色。适度发酵熟茶相较轻发酵熟茶。短时间内(1年以上陈化)就能达到较好的品饮体验,但是少有轻发酵熟茶的生津回甘体验。

重发酵熟茶

熟茶发酵失败的产物,没有陈化价值

叶底,是一款熟茶的照妖镜。所以选购熟茶,叶底一定要留心看。如果你喝到一款熟茶,泡开的叶底色泽炭黑色,用手摸起来生硬干枯。那这样的熟茶你就要留心了,多半是发酵过度的熟茶。

熟茶的发酵,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过程。很多老厂都有自己经验丰富的发酵师,来确保熟茶发酵的顺利进行。传统大堆发酵,一个堆子的毛茶需要数吨以上的晒青毛茶。发酵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翻堆。

毛茶堆子底部、中心部分相较表面,温度要高很多。如果翻堆不及时,就会造成烧堆碳化。熟茶的烧堆碳化就是发酵过度,过高的温度直接将茶叶内质消耗殆尽。

重发酵的熟茶,不仅内质严重不足,汤感薄。而且茶汤中还会有一股糊味,毫无品饮价值。这样的熟茶,我们称之为发酵失败的产物。无论存放多久,也不会有任何陈化空间。所以选购熟茶,无论是品饮还是收藏。一定要留心查看叶底,仔细辨别。

熟茶的轻发酵与重发酵哪一种更好?


普洱茶熟茶的历史,早先是试探性发酵,1973年渥堆工艺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量使用的是轻发酵。

随着各大茶厂发酵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常年经验积累,普遍使用适度发酵。

2005年起,普洱茶行业就告别了轻发酵与适度发酵的年代,转而进入了重发酵时代。

那么这几种发酵,哪一种好呢?

重发酵工艺做出来的熟茶,现饮性较好,口感滑而稍甜,陈放几个月等堆味完全散掉便可以饮用,缺点也很明显,后期陈放价值小,喝了不润喉,而且普遍用的原料稍差。

轻发酵的茶有什么优点呢?自然是与重发酵相反,同样品质下的轻发酵的茶现饮性较差,但因为轻发酵的原因,后续转化价值也大。而如今普洱茶行业重拾轻发酵之谈,很多厂家强调只用轻发酵工艺和好的原料去做熟茶,这样背景下出来的熟茶才能与老生茶一决雌雄。

但厂家需要了解的是,茶叶都有适制性,厂家需要做好针对每一款产品都了如指掌,该重发酵的就应该去重发酵,而不是强行用轻发酵工艺去强加于每一款茶,也就是我们说的适度发酵,适度发酵不是说8成发酵或是8.5成发酵这种模糊的发酵程度概念,而是针对每一款茶的特点而渥堆发酵,从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该款茶的特性。

普洱茶贵生轻熟是什么?


普洱茶有史料记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只有从1973年开始,普洱茶才正式区分生普和熟普,生茶是微发酵传统工艺制作,而熟茶则是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制作而成的全发酵茶。在普洱茶界有一个潜在的观念,无论是茶人、茶商还是茶农都认为生普比熟普贵重,很多时候是人们常规的觉得生茶用料会更好。

一、为什么“贵生轻熟”?

这里说的贵,主要分为两个意思来理解,一是价格贵,二是被更多的重视。

业界公认普洱生茶的原料比普洱熟茶的原料更上乘,因此价格也更高。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类,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环境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普洱熟茶来的更明显,而且无论哪个时期,生茶带来的口感总是富于变化,能给人更多的惊喜。反观普洱熟茶的工艺就是弥补生茶陈化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因此通过渥堆发酵技术,使普洱熟茶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发酵程度,此时的熟茶已经口感醇厚、茶性温和,所以制作普洱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快的消费。缺少了普洱生茶更大的存放价值。

二、存生茶、喝熟茶、品老茶的理念

受到广州和港台的茶人影响,大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买生茶存放,日常喝普洱熟茶,偶尔把自己存放的老茶拿出来品饮。不得不说邓石海先生提出的这个理念非常符合当下的趋势和潮流,但这个理念究竟对于行业而言是否利大于弊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今天我们所有对于普洱茶保养功效的研究,大多数

为什么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再喝?


听某些资深茶人说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才喝,原因是什么呢?

熟茶渥堆发酵的实质就是酶和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发酵过程中渥堆的普洱茶温度一般处在50℃~65℃之间,普洱茶毛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其中的酶和微生物交替作用,对茶叶中内含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分解、转化、合成反应,渥堆发酵时间依据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增加而增加,传统渥堆发酵时间一成熟大约10天、十成熟大约70天左右。

微生物和酶的氧化反应会持续的放出热量,渥堆发酵又避免了热量的大幅流失,在这种热量持续累积叠加下的温度必然会升高;并且茶叶作为微生物和酶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热量的最直接的承载体,这时的熟茶性质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偏于燥热。

同时发酵程度越高,反应越彻底,其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燥热,这也是为何高发酵的熟茶,其燥热感消散的比较慢的原因所在。新制熟茶品饮时有燥热感是必然的,这是正常的渥堆发酵工艺下难以避免的,就如堆味一样与熟茶相伴相生。

而且新制熟茶的燥感,只要通过足够时间的存储都是能够消散的,不必因噎废食。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合理饮用茶性偏热的熟茶对我们是有利的,如在寒凉的冬季为了驱寒,饮用熟茶就较为适宜;而脾胃虚寒的茶友,适量饮用熟茶能够起到较好的暖胃和养胃功效;如果在寒凉的冬季,又加之脾胃虚寒,那熟茶就是绝佳的品饮选择。

渥堆完成之后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因渥堆过程带来的“火气”较重,茶性较为燥热,口感亦带有明显的杂味或者渥堆味,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或上火症状。

所以对于才做出来的普洱熟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这样既可以避免新熟茶才制作好而茶性燥热,造成品饮时会有燥感。并且可以散去渥堆发酵时产生的渥堆味道。燥热感和渥堆味散去,茶汤醇厚,茶性温和。

如果茶友既想要品饮新制熟茶,又想要避免其燥热感,就只能退而取其次,选择发酵程度低的低发酵熟茶,低发酵熟茶燥热感会相对低一些,但口感上自然不可避免的有些浅薄且不够醇厚。

对于新制熟茶如果能够再存放一段时间,不但能够降低熟茶的“火气”,还能提升熟茶的品饮滋味,使得在品饮时,既不容易有令身体不适燥热感,又能得到一杯更为温润陈香的普洱熟茶汤,何乐而不为呢?

熟茶纯料发酵的单一性,以及拼配的必要性熟茶为什么要拼配?


常常听到一些玩茶的茶友说,自己喝生茶要喝古树纯料,要喝单株、喝高杆。以至于喝熟茶时,也有不少人追求某种单一的口感,但是我认为,对于熟茶而言,拼配发酵更好一些。

纯料发酵的单一性

采用纯料发酵熟茶,原料的发酵方向方向趋于均匀的一致,原料的条索、香气、滋味不花杂,但发酵完成后口感单一,每一泡的滋味变化不是很大。

熟茶拼配的必要性

熟茶拼配又分堆前拼和堆后拼,“堆前拼”是在发酵前把所需原料按比例拼配,确保发酵过程中每一款不同山头、地域以及特性的茶叶,在产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能相融,这样更利于口感上的融合。“堆后拼”是普洱茶在渥堆后,根据每款纯料渥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拼配,如此更能把握口感,可以拼配出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以堆后拼为例,我们把每个山头的茶单独渥堆发酵,可能有的山头的茶甜度高,有的香气好,有的厚度好,有的发酵不完全,有的微微发苦,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堆子的不同情况拼配出一款比较适合大众口味的茶叶。

拼配得当的熟茶,一般会出现层层递进的口感。因为在发酵过程中,它们的叶梗、黄片、粗叶、嫩叶、芽头,发酵程度不完全一致,同样在后期转化中也是这样。如果熟茶原料比较单一,一旦转化完毕,这款熟茶的生命特质基本也就走到了终点。而拼配过的茶叶,因为拼配的原料不同,发酵时间长短、发酵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后期转化会逐个慢慢转化,由此口感就会层层递进,富有层次感。

为什么普洱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再喝?


普洱熟茶发酵后,最好放几年才喝,原因是什么呢?

资深茶人说熟茶渥堆发酵的实质就是酶和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发酵过程中渥堆的普洱茶温度一般处在50℃~65℃之间,普洱茶毛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其中的酶和微生物交替作用,对茶叶中内含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分解、转化、合成反应,渥堆发酵时间依据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增加而增加,传统渥堆发酵时间一成熟大约10天、十成熟大约70天左右。

微生物和酶的氧化反应会持续的放出热量,渥堆发酵又避免了热量的大幅流失,在这种热量持续累积叠加下的温度必然会升高;并且茶叶作为微生物和酶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热量的最直接的承载体,这时的熟茶性质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偏于燥热。

同时发酵程度越高,反应越彻底,其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燥热,这也是为何高发酵的熟茶,其燥热感消散的比较慢的原因所在。新制熟茶品饮时有燥热感是必然的,这是正常的渥堆发酵工艺下难以避免的,就如堆味一样与熟茶相伴相生。

而且新制熟茶的燥感,只要通过足够时间的存储都是能够消散的,不必因噎废食。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下,合理饮用茶性偏热的熟茶对我们是有利的,如在寒凉的冬季为了驱寒,饮用熟茶就较为适宜;而脾胃虚寒的茶友,适量饮用熟茶能够起到较好的暖胃和养胃功效;如果在寒凉的冬季,又加之脾胃虚寒,那熟茶就是绝佳的品饮选择。

渥堆完成之后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因渥堆过程带来的“火气”较重,茶性较为燥热,口感亦带有明显的杂味或者渥堆味,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或上火症状。

所以对于才做出来的普洱熟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这样既可以避免新熟茶才制作好而茶性燥热,造成品饮时会有燥感。并且可以散去渥堆发酵时产生的渥堆味道。经过几年存储的熟茶,燥热感和渥堆味都已经散去,茶汤醇厚,茶性温和。

如果茶友既想要品饮新制熟茶,又想要避免其燥热感,就只能退而取其次,选择发酵程度低的熟茶,低发酵熟茶燥热感会相对低一些,但口感上自然不可避免的有些浅薄且不够醇厚。

对于新制熟茶如果能够再存放一段时间,不但能够降低熟茶的“火气”,还能提升熟茶的品饮滋味,使得在品饮时,既不容易有令身体不适燥热感,又能得到一杯更为温润陈香的普洱熟茶汤,何乐而不为呢?

普洱茶熟茶为什么要自然通风晾干?


熟茶的干燥方式可能是所有茶类中最耗时间的,短则10天长则20天不等,需要室内通风自然晾干,而且就效果来说,既没有高温烘干的高香,也没有炒干的快捷,称得上是吃力不讨好的一种干燥方式,但熟茶就是这么干了四十多年。

熟茶干燥(一)

与晒青一样,熟茶的干燥是借助自然的力量,并没有人为的过多干预,因此相似的原因,熟茶如此干燥是为了保持它的转化空间,以利于越陈越香。低温有助于保持内含物的活力,生命力,方便后期的转化,而一旦高温烘干或者炒干,会钝化内含物的活性,使其失去转化的能力,也就不会反应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内质,何谈越陈越香?

熟茶干燥(二)

自然通风晾干是长时间进行的,这对于散除异杂味、堆味有益。这两种气味是很难短时间根除的,需要长时间缓慢的释放和解吸,才能逐渐散去,尤其堆味没个两到三年无法散尽,散味的同时还通风带去异味、堆味,而且还有利燥火味的降低,新制的熟茶喝起来喉咙难免发干燥喉,这都是因为熟茶有“火”,长时间的通风晾干,散去部分火味,入口会变得舒适一些。

熟茶干燥(三)

这与熟茶的干燥工序也有关,熟茶干燥是堆成垄干燥,这样既有助于散发水分又利于提香,渥成一堆茶叶互相吸附香气。不过这加重了干燥工序,必须不断的将里外上下的茶叶不断翻来翻去才可以均匀干燥,所以这也导致熟茶不得不长时间的通风自然晾干。

熟普的离地发酵技术 发酵离地发酵技术熟普


离地发酵熟茶,受到了众多茶友和茶商的密切关注,许多资深茶友对于离地发酵技术进行了多角度探询。

离地渥堆发酵技术,与传统接地渥堆发酵的基本技术要点一致,区别于小批量的木箱、竹筐发酵技术,“渥堆发酵”是形成和奠定普洱熟茶特殊品质的关键工艺。离地渥堆发酵技术通过合适的辅材垫高整个发酵车间,将堆子与地面隔离。不断的实验总结,养垫板(类似新发酵房要养地)作为合适的辅材已经达到绝佳效果。

那么,什么是离地发酵熟茶?离地发酵技术有何优势?它的口感特点怎样?为解答诸多茶友心中的疑问,我们必须从熟茶制作工艺说起。

熟茶制作流程是:毛料渥堆——翻堆——干燥——剔选——包装

渥堆发酵的实质是“微生物引种”酵母菌种的获取。渥堆中的茶叶需要合适的潮水比例、温度控制、充足氧气、以及精准时间的翻堆,才能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转化。

离地渥堆发酵和传统接地渥堆发酵的基本制作技术要点一致,区别在于找到了合适的辅材,垫高了发酵车间。在传统接地渥堆发酵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堆子所在地表及以下一定区域温度随着升高,在开沟结束渥堆后,茶很快降到室温,然而地面及以下的热气升腾,带着土腥味、腐湿味一起上升,茶吸附了它的味道,产生人们常说的堆味及杂味,离地发酵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从其它一些关健性的要素,为您讲解离地发酵熟茶的优势所在。

选料:

优质普洱茶熟茶要达到“外观条索粗壮肥大”、“水浸出物含量大或等于38%”这两项关键性质量指标,其所选用加工普洱熟茶的原料,必须是品质上乘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水份:

毛茶补水增湿是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关键技术。水分过多,堆内透气性差,易缺氧,微生物厌氧菌大量产生,茶品易酸馊,叶底易软烂而粘稠;水分过少,好气性细菌多,温低而干烧,转化慢,达不到预期的发酵效果。正常情况下茶堆表面与渥堆底部水分含量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面少底多。

离地发酵技术将部分渥堆底部积水透过木板流失,从而使“面”和“底”含水量更均匀。加上多次精准时间的翻堆,有效防止堆子部分毛茶过度发酵与腐败的现象。

温度:

发酵茶堆的温度高低是普洱茶品质形成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保持适当的温度范围,有利于微生物的大量滋生繁殖,微生物分泌酶的催化活性及速度都会增强,茶叶多酚类化合物也能随之加快转化与降解。茶堆温度表现为面“低”内“高”。

离地发酵技术利用渥堆底部木板的透气性、通风性,解决了堆子内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有效提高茶底活性,避免过度烧熟。

氧气:

通风透气是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又一技术要点。在一定温湿度作用下,茶叶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大量繁殖滋生,高分子化合物逐渐分解、聚合、降解。

离地发酵技术利用木板的透气性,使堆子内部输入更多氧气。

用水:

选用经检测的山泉水辅助发酵,对茶品口感有很大的提升。水质的好坏对发酵茶品质影响很大,水质要求无锈,无其它异味,清澈,回甜好。在勐海的生态环境下,水的品质达到上述要求。

卫生:

离地发酵技术不接触地面,使用辅材垫高车间,有效改善卫生条件。

总的来说,离地发酵相对于接地发酵,更有益于保持渥堆茶叶“里”“外”水份、温度、氧气的均匀性,从而大幅提高了成品有益菌的生成及口感的鲜爽度,有效解决了渥堆的“堆”味问题。

1、改善卫生

可以提高熟茶卫生状况,可以不用在地面操作,避免接触人工的踩压和蹂躏,减少茶叶的摩擦和碰撞,条索完整,卖相好,降低损耗;

2、提高发酵均匀度提高发酵均匀度,离地发酵潮水后,多余的水分会在重力作用下随木板缝隙流走,不会在堆底集聚造成茶叶长期与水接触而腐败软烂,影响口感,香气因此更纯,更高扬;

3、堆味轻堆味轻,离地发酵不仅更均匀,而且发酵更加同步,水分均衡地在堆子内部分散,这样对于减轻堆味大为有利。

普洱熟茶发酵度的变迁:熟茶怎么渥堆发酵?


因石昆牧老师之故而重光的“云南堂”7562使得我们得以有缘领略三十余年干仓存储轻发酵熟茶的曼妙滋味,更使得近代普洱茶外销历史链条得以完整。“云南堂”7562,除具有前述之品茗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可通过对它的研究领略熟普洱茶生产工艺的演变。

“云南堂”7562系国营勐海茶厂1980年~1981年生产茶品,与后期(九十年代后)国营勐海茶厂7562相比,“云南堂”7562的发酵度相对更轻。实际上在可以观察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生产的熟普洱老茶其渥堆工艺均偏向于轻发酵。这种渥堆发酵度的变迁与当时普洱茶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

熟普洱茶本就是应港澳市场需求研发的仿制老生茶口感的茶品,工艺创制伊始的熟茶茶品发酵度均偏轻,轻发酵熟茶在杂味褪净后果酸会更为凸显,当时的香港茶商会将这类茶品短时入仓后再行销售。随着时代发展,资金的快速循环成为商家经营的重中之重,熟茶旧有的销售模式必然带来经营过程的不便和成本增加。香港市场遂提出熟茶可以马上饮用的需求,因此生产方遂将熟普洱茶的发酵度提高以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普洱茶内需市场极小,其生产必须紧跟港澳市场脚步,生产方基本没有主导市场的能力。生产、销售、品饮三方的互动,使得普洱茶渥堆工艺的发酵度发生改变。因为这种互动的滞后性,导致这种改变是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逐渐发生。从这点亦可看出,直到九十年代,作为普洱茶消费的主流市场——香港,对普洱茶的品质需求仍然是以其所达到的可品饮状态为考量,而并非是单纯以陈期长为尚品(对于当时的经营者而言,反而是一种仓储成本压力)。

扩展阅读:

熟茶通过渥堆制程,近似于在数十天内走完了生茶仓储需要五十年才达到的转化程度(当然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转化”的前提——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大多已在渥堆制程中完成转化。因此熟茶相对于生茶不具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更多的是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茶品的堆味持续褪除,口感趋于平滑柔和,茶性从虚热转向温热。

同样是在熟茶茶品之中,轻发酵熟茶相对而言尚有回甘,香气明显,未经入仓的轻发酵熟茶陈化后口感易转果酸,但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品的活性,口感厚滑鲜活。发酵度较高的熟茶相对而言堆味轻,较甜滑,缺点是口感较平直,缺乏变化,茶质相对较薄。

轻发酵茶品相较于重发酵茶品而言,其在制程中保留了更多的活性物质。因此轻发酵熟茶茶品既具有一些只有熟茶才会具备的物质(如二甲氧基苯)与保健功用,又因活性物质的留存给茶品留下了转化的空间,因此陈年的轻发酵熟茶茶品会更接近老生茶。而在熟茶的早期生产中,也大多是以轻发酵(六分)为主,比如“云南堂”7562(国营勐海茶厂1980~1981年756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轻发酵≠发酵不足。轻发酵熟茶,是在保持足够的渥堆时间之前提下,通过改变加水量等参数,调节茶品的发酵度。而现今市场上一些以轻发酵为旗号的熟茶,实际上是提前起堆发酵不足的茶品。消费者不可不察。

谈谈普洱熟茶与发酵的关系 熟茶≠发酵


今天谈谈熟茶与发酵的关系,这里的发酵指的是渥堆发酵,长期以来大家在谈论熟茶品质的时候,很多的发烧友甚至一些业内人士都将熟茶和发酵划等号,讨论熟茶品质形成因素的时候也基本只谈发酵,这是一种经久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出于纠偏和澄清事实特写此文章,废话不说,直奔主题!

在开始触及和深入本话题前,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要神化和过分抬高发酵,认为发酵可以包办一切,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种奢望和苛求,是非常缺乏客观性的想法,发酵是很重要,是很关键,但不是唯一非常关键的因素,还有两个方面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和轻视,那就是发酵所需的原料和发酵茶的拼配,其中原料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拼配则是熟茶品质形成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首先谈谈原料,对于渥堆发酵来说,原料的三个度,内含物的丰富程度、揉捻程度、匀齐度或者均匀度是发酵是否顺利进行和发酵茶品质达标的决定因素。内含物方面,在漫长的发酵渥堆周期中,发酵茶经过了酶促、湿热、微生物的一系列作用,而后经历了转化、分解、缩合,降解等等过程,一些物质衰减,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物质,但总体上内含物在减少,因此要想达到熟茶品质的浓强鲜爽甜香的目标,尤其是浓强方面,必须保证内含物足够丰富,保证熟茶的足够的水浸出率,否则如果内含物不丰富只能加重发酵成熟度,虽然浓度上去了,但耐泡性也下降了。

揉捻程度方面,在渥堆发酵中,特别是前期,只有破坏茶叶表层释放出内含物发酵才能进行,揉捻程度重的茶叶,挤出了茶汁,内含物被有效析出,减少了前期对茶叶表层破坏所需要的时间,缩短了发酵周期,而且揉捻程度较重,条索紧实,外形匀称美观,另外纠正一个认识,有人认为揉捻程度较重,茶条卷紧,没有展开,茶叶与水热接触面积较小,不利于发酵,殊不知发酵叶在潮水、补水压水后,吸水膨胀,叶张舒展,并不会卷紧,不会对发酵起到阻碍的作用。

在匀齐度方面,这点尤为被人忽视,在渥堆发酵中发酵周期由短到长存在着发酵梯次,老梗、黄片以及朴片和老叶基本处于最先发酵层次,其次是嫩度适中的中高级毛茶,再次是嫩度较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最后是最难发酵的芽头,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老梗、黄片等发酵完毕时,芽头和嫩度较高级的毛料却偏生和泛青,待到芽头发酵完毕,梗以及黄朴片却可能已经碳化,所以保证原料的相对均匀一致,防止老嫩过分混杂,避免人为的混搭和匀堆就显得较为迫切了!可是在当下的普洱茶产业界,绝大多数发酵原料的品质是无法保证的,很多的厂家常常以发霉、变质、存在酸馊味的茶叶进行发酵,对熟茶的品质提升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谈到拼配的影响,那更是应该大力着墨的地方,我们要知道一款熟茶拼配方案的确定和形成,是拼配部门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所制定的,而拼配的半成品发酵茶的成熟度,级别,产区也是拼配部门在发酵之前就已经确定的,发酵部门只是在拼配部门的要求下组织生产,改进工艺,以达到拼配部门的品质要求。而且,拼配的对象并不是发酵茶本身,而是其经过筛分,风选,色选以及捡剔后的号头茶,所以熟茶的最终品质的形成还得靠拼配师高超的技艺和拼配水平的,发酵部门只是提供拼配的半成品,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明白,熟茶≠发酵,熟茶=原料+发酵+拼配,发酵不能决定熟茶品质,也期望各位茶友莫要将二者划等号,要全面的看问题,通盘考虑各个环节,这样才有利于加深我们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做一个茶人!

我为什么要存茶?


随着越陈越香的普洱茶的逐渐深入人心,加入存茶大军的茶友越来越多了,我曾问过许多茶友为什么存茶,他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投资,有的说是爱好,有的说喝不完剩的,有的说朋友送的没舍得喝……

个人以为,投资升值?那最多只能算个副产品吧,存茶的意义并不在此。其它回答只是下意识的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

说起存茶,云南普洱茶、福鼎白茶、安化黑茶都可存,但不同茶转化方式不同,存的要求也不同。

存茶会使茶的口感滋味更加醇厚,内涵物质更加易于被人体接受,茶气的渗透力会更好……这些见仁见智,也不是今天的主题。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觉得存茶的意义如下:

一、存茶是修养

人经岁月历练,茶经岁月修为。一个人的修养不在于浮华的外表,不在于夸张的言辞,而在于内心的积淀与细节的彰显。茶是交流最好的媒介,多年之后,友人来访,取出你的珍藏,谈笑之间,茶的底蕴缓缓释放,时间的积累无可替代,悲喜化作茶烟,升华出新的境界。十几年,几十年,沉韵漫漫,笑看人生,名车豪宅都是浮云,一盏老茶才入人心。

二、存茶是品味

一个人的收藏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味,艺术品雅则雅矣,何如古树老茶,可亲友共享,金木水火土的盛宴,调动所有的感官,感受一个人的风范。存茶亦不必跟风逐名,要有自己的见地,拿出一泡老茶,竹炉慢瀹,个中因由,娓娓道来,茶如其人,静沐香风,人格与品味,咸在是中。纵然家资暴富,仓促收罗名品,怎比多年的日积月累,点滴的收藏与感悟?

三、存茶是人生

呱呱坠地,弄璋弄瓦,存一些好茶,可伴随他(她)一生,升学、成人、成家、立世。一盏老茶,念念深恩,寸草之心,长忆春晖,是父母的祝福,是家族的历史,也是文化的传承。

三星在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存一份好茶,是爱的见证,数款佳茗,时时品味,胜却山盟海誓。一路走来,岂无磕绊,取出这一份老茶,细品恩爱,方悟因缘,初心莫弃。

人生大事,种种经历,或曰志庆,或曰纪念,以茶铭记,多年之后,回首往事,人无青涩,茶已香醇,茶犹如此,人何以堪?记录生命中的节点吧,看云起云落,沧海桑田。

普洱熟茶发酵简史


导语:众所周知,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熟茶相比生茶多了一道发酵工艺,而发酵工艺可以说直接决定了熟茶口感的好坏。当然,发酵工艺也是建立在好原料的基础之上的。

【正文】目前巿场上最流行的发酵工艺是「潮水发酵」,基本上潮水发酵是在一九七五年以后大量使用的发酵工法,在一九七三年由昆明茶厂率先试制成功,在一九七五年后方才进入投产。

云南茶叶公司在原有的发酵经验上,进行巿场调研,尤其是香港客户的意见,发现了改良发酵工法可能会开发另一个消费巿场,尤其是香港本身还有港仓的发酵方法,也为未来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路。

虽然云南早期生产也有记载方法,在早期也有「热蒸发酵」的记载,最主要还是始于发酵紧茶的人工发酵实验,但也可能是经验不成熟或是改朝换代的因素,导致经验无法传承。在李拂一著的《佛海茶业概况》中,亦对茶叶施以水份发酵有详尽的记载,但从全文了解似乎实验性质高过于量产的性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的巿场并没有急迫性,也可能在生产上有不可突破的瓶颈,感觉发酵量也不是很大,不具备大量生产的经验,所以才有了对广东茶叶的取经之行。

一九七三年初,云南进出口茶叶公司取得自营出口权后,就由省公司指派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省检室管理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以及勐海、下关茶厂各两人,组成七人小组专赴广州茶厂学习茶叶渥堆发酵。据说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在秘技自珍的中国旧有恶习下,只有参观,并没有实务上的交流,对于许多发酵实务上的技巧,收获并不大。此时昆明茶厂的陈佩仁先生,便针对四○年代的发酵工法经验,研制出一吨多的发酵茶,在新旧工法的经验条件下,三大茶厂便开始对潮水发酵进行试制。

喝过广云贡饼的人都知道,其实广东茶的发酵方法与云南的发酵方法并不相同,所以潮水发酵是云南独特的发酵方法,它适应了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据说广东公司是有温水发酵,云南的则是用冷水发酵,这两种相信在发酵效果及使用的茶叶级数上都有不同。

在总和广东取经的经验以及陈佩仁先生实验的成果,昆明茶厂率先研制熟茶成功,在原有调配茶叶的基础上,由省公司指定昆明茶厂生产一批熟砖,批号为七五八一。七五八一的批号产生于一九七五年,浅显易懂,这个编号源自于茶叶公司,也就是由茶叶公司计划生产,由昆明茶厂执行任务的产品,计划经济的味道很浓。

七五八一砖多半以八、九级茶菁为主,早期来说并不是价钱很高的产品,但若发酵得当,则品饮的效果很顺滑清甜,符合香港的巿场需求,同时七五八一砖也是昆明茶厂唯一定型化的熟茶产品。

昆明茶厂是三大茶厂中生产产品最少的,所以虽然熟茶产品由昆明茶厂试制成功,但真正大量生产的是勐海茶厂。我认为最主要是昆明茶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发酵上有一定的限制。昆明的气候较勐海为冷,这便对潮水发酵产生不利的条件,因为发酵靠的是温度、湿度、含氧量,昆明茶厂在温度及湿度上便不如勐海茶厂。

换句话说,潮水发酵其实是一种经验法则的工艺方法,靠的是不断地实验与修正,并配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使产品达到消费者希望的品质。所以我认为昆明茶厂将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告知了勐海茶厂,我相信昆明的方法不完全为勐海所适用,无论是最高、最低起堆的吨数,或者是加水的量及茶叶的量,还有表面干燥所喷洒的水量,甚至于起堆的温度,应该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相信勐海茶厂也是经过不断的生产与修正,才产生现用的方法。

抛开学术的说法不谈,我们从产品去理解。一般昆明茶厂的发酵熟茶,感觉发酵程度较轻,依据我喝过的七五八一砖来说,发酵度多半在七○%左右,有一种熟中带青的感觉,其实勐海茶厂九○年代的熟茶,发酵度也都在七○%左右。

这种发酵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茶叶发酵度轻,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但前提是所选的茶叶必须是质量相当高的茶叶,但一般发酵的产品多为夏茶或者是大量拼堆的茶叶,较轻的发酵度反而会将茶叶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无论发酵的工艺怎么调整,其实发酵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原料的选用,如果选用的茶叶太低档、太杂,那较重的发酵度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从我这几年制茶的经验来说,熟茶的品质取决于原始的选料,但还需要搭配口感上的经验,因为你必须预期这样的茶叶发酵后会是什么样的味道,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而且用正水茶发酵,其方式及发酵温度控制的方法,也与夏茶大不相同,这对现今高档熟茶的风潮中,也是另外一门的显学。

七五八一砖虽然是这样的发酵情况,但对香港来说依然适用,因为香港本身还有自有的发酵方法,也是所谓的「成品发酵」,俗语称为「港仓」,所以这种发酵度较轻的茶进入港仓后,反而可操作的空间较大,下仓者可以对口感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一般来说云南发酵的熟茶所产生的香型只有几种,级数较大的茶菁及黄片会偏向枣香,级数较高的茶菁则多半会发樟香,还带有一定的堆味,甚至于在勐海发酵过临界点时,还会产生水腥味,不过这种味道应该是在实务操作时,菌种发酵吸收植物性蛋白时所产生的排泄物,我想这些味道多由此而起,这跟我们早期品饮七五八一砖所产生的蔘香不太相同,相信这是经由港仓发酵后所产生的另一种味道,也是香港特有的工法。

所以,虽然昆明茶厂在一九七三年做过调研,但根本上并没有了解香港的主流口感,也可以说对香港的成品发酵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潮水发酵是发不出蔘香的。香港基于巿场的利益,对大量收购的产品进行成品发酵,创造了主流的口感,某个程度上掌控了主流巿场,经过港仓存放之后的熟茶,所产生的利润更高,还可以做旧,何乐而不为,七五八一砖价格合理,适合大量进行成品发酵,这种大量而低廉的产品,非常适合香港的经营方式。

最近在巿场上,仍有许多人较为喜爱发蔘香的熟茶产品,所以七五八一砖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便成了历史的必然。昆明茶厂的发展中间经过承包与停顿,今日仍以七五八一砖行销于巿场,这都该感谢前人的研究精神,无论是陈佩仁先生或是吴启英女士,都对云南的熟茶工艺做出了贡献。

勐海茶厂的熟茶工艺的发展,在邹炳良的领导之下,依据勐海的气候特性,与勐海特有的水源,发展出勐海特有的发酵工艺。一九七五年对云南普洱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是一个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开端,许多承袭多年的配茶方式开始标准化;在省茶司开会后,许多令人熟悉的编号便应运而生,其中熟茶的编号有七五七二、七四五二,所有七字头的编号,勐海便占了80%,可以想见其当时生产的重要性。

七五七二最早的一批茶,最为人所熟知,因为它是大口中的包装尖出的内飞,与黄印的包装类似,所以在早期台湾的巿场便很快的打开了局面。基本上七五七二的茶叶都经过港仓的存放,可以想知七五七二并不是原始潮水发酵的味道,所以想要将老的七五七二跟新的七五七二在口味上做连结是不可能的,这便是香港对于普洱茶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基于气侯条件,我个人认为勐海的气候更适合进行潮水发酵。一般来说发酵的最低起堆吨数为五吨,但五吨的温度较不容易控制,用白话来说就是比较发不起来,八~十吨是较为适中的数量,最高的限度在廿~卅吨之间。堆数愈大温度越好控制,但仍有操作空间跟人员的限制,因为发酵还是需要翻茶的,翻茶的次数决定了茶叶发酵的效果。使用的水量约莫在七三,也就是茶叶七、水份三,发酵的过程中表面的茶叶会产生乾化的效果,尚需洒水,所需要的水量大概在五~六%之间。

依据茶叶特性的不同,发酵的过程需要进行微调,发酵度更可以依据巿场的需求进行调整,所以勐海茶厂的茶叶发酵出来的效果,其实跟昆明茶厂的是不同的,虽然气候的条件不尽相同,但更重要的是所使用的原料产地也不同。

但以勐海熟茶现今的巿占率而言,勐海是一个潮水发酵重镇,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勐海的发酵风格并不具有连贯性,九○年代中期勐海茶厂的发酵大多都在七○%左右,到二千年后发酵度约莫提升了十%,从中可以看见巿场的偏好在改变。

七五七二除了大口中的产品之外,其余都是小口中的产品,一直沿用至大益出现之后,这款耳熟能详的产品,在现今的巿场广为人知悉。七五七二的拼配比七五八一更为丰富,茶菁级数连贯,口感较为饱满,售价也一直比七五八一为高,一直是勐海茶厂的熟茶主力商品。

我们在品饮熟茶的时候也应该想到许多先人所累积的智慧,并了解其工艺的限制及优缺点,以求能发展出更多优秀的熟茶商品。我认为未来高档熟茶将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大益已经有许多高档的熟茶问世,所以熟茶的好坏,我个人还是认为取决于原始原料的优劣。工艺固然很重要,但工艺不代表一切,如果选择的原料品质不佳,那再好的工艺也是枉然。我们期许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熟茶产品,让巿场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原题:普洱熟茶和发酵工艺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熟茶为什么要轻发酵?》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