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茶叶的名、形、色、香之美?

发布时间 : 2019-12-04
茶叶的色 茶叶名 西安名茶叶

【www.cy316.com - 茶叶的色】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瑞草是神话传说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的魁首,茶当然更美。

面对同样的茶,茶商用功利的眼光看茶,审评师用挑剔的眼光看茶,而茶艺师是用艺术的眼光、带着感情色彩和想像力去全面鉴赏茶的名之美、形之美、色之美、香之美和味之美!

茶名之美

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传统,喜欢为美好的东西起一个美好的名字。

我国的茶名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名称,如武夷山大红袍、安溪铁观音;第二类是地名加茶叶的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凤冈翠芽;第三类是地名加上富有想像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第四类是有着美妙动人的传说或典故,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文君嫩绿;第五类是以丰富的文化素材为背景资料,有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普陀佛茶,或以吉祥物命名如太平猴魁,还有的反映了采茶时令如谷雨春,乃至以历史人物命名如文君茶。

茶形之美

我国的自然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等,这些茶的外观形状虽有差别,但各有其形态之美。

例如高档的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多属于芽茶类,一般都是由细嫩的茶芽精制而成,以绿茶为例就可细分为光扁平直的扁形茶、细紧圆直的针形茶、紧结如螺的螺形茶、弯秀似眉的眉形茶、芽壮成朵的兰花形茶和单芽扁平的雀舌形茶等十种类型。

乌龙茶一般要到长出芽后才采摘一芽三叶或四叶,所以制成的成品茶显得“粗枝大叶”,但乌龙茶也自有乌龙茶之美,不然怎会有安溪铁观音的“青蒂绿腹蜻蜓头,美如观音重如铁”之说。

茶色之美

茶叶的色泽在感官上先声夺人,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叶底的颜色以及茶汤的汤色三个方面,在茶艺中主要是鉴赏茶的汤色之美。

在光的折射作用下,杯中茶汤的底层、中层和表面会幻出三种色彩不同的美丽光环,茶人们把色泽艳丽醉人的茶汤比作“流霞”,把色泽清淡的茶汤比作“玉乳”,把色彩变幻莫测的茶汤形容成“烟”。难怪唐代诗人李郢写道:“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乾隆皇帝写道:“竹鼎小试烹玉乳。”茶香缭绕,茶烟氤氲,茶汤似翠非翠,色泽似幻似真,这种意境真是美极了。

茶香之美

香气是茶叶的灵魂,也是茶的媚人之处。茶香飘渺不定,变化无穷,有的甜润馥郁,有的清幽淡雅,有的高爽持久,有的鲜灵沁心。按照评茶专业术语,仅茶香的特性就有清香、高香、浓香、幽香、纯香、毫香、嫩香、甜香、果香、乳香、火香、陈香等;按照香气的表现则可分为馥郁、高爽、持久、浓郁、浓烈、纯正、纯和、平和等。自古以来,越是捉摸不定、变幻莫测之美,越能打动人心,有诗为证。

李德裕描写茶香为:“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温庭筠写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更有苏东坡的“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茶味之美

茶的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化学物质的综合反应。虽然从生理学上讲只有甜、酸、苦、咸四种基本味,但茶汤中溶解的化学物质多达数百种,综合后百味杂陈,故茶艺师们对茶的滋味有鲜爽、浓烈、浓厚、浓醇、醇爽、鲜醇、醇厚、醇正等赞言。

品鉴茶味主要靠舌头。一般人的舌尖对甜味敏感,舌面两侧前部对咸味敏感,舌侧中部对酸敏感,舌心对鲜涩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所以在品茗时应小口细品,以便精细而准确地判断茶味。

古人品茶最重茶的“味外之味”。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环境和心情,可从茶中品出不同的“味”。“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历尽沧桑的宋代文坛宗师欧阳修从茶中品出了人情如纸、世态炎凉的苦涩味;“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仕途得意的文彦博从茶中品出了春野的鲜活味。人生百味,茶亦百味,我们茶艺过程中应当向古人学习,重在去感受茶的“味外之味”。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形美一:对干茶的形美考究


中国品茶之道中,一直很重视对茶叶外形美的鉴赏,尤其是名目繁多的绿茶。比如,欣赏龙井茶,要用通透洁净的玻璃杯,水晶杯那就更高大上了,85℃的热水,讲究的是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宛如青兰初绽,翠竹争艳。不用喝,光是看,就已经让人心旌神摇了。再比如,品碧螺春,不但杯子讲究,还要先倒开水再投茶叶,按照痴迷者的说法,霎时间杯中“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声画俱佳的感觉,美吧。

但谈到普洱茶,恐怕很多人的印象是虽然它内质丰富,余韵悠长,但粗枝大叶,面目黢黑,再加上普洱茶天生喜欢紫砂,活脱脱古拙笨重到底。欣赏它的外形美,还真谈不上。

其实不然,作为茶叶大家庭的一员,普洱茶并不完全超然于世外,它对形美的讲究,并不亚于任何一类茶叶。

品鉴普洱茶,之所以把考究形美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普洱茶的外形表现很客观地反映了茶叶制成工艺的优劣,揭示了茶树生长环境的细节信息,可以弥补依靠单纯的品感无法发现的细节信息。对于普洱茶这类要长期储存才能日臻完美的饮品来讲,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正确选择新制茶,而避免若干年后的追悔莫及。

对普洱茶形美的考究,要从干茶、茶汤和叶底三方面进行。

对干茶的形美考究

普洱茶很多经过紧压,紧压后的形状有饼、砖、沱及其他形状。以普洱茶饼为例,首先是看下茶饼的包装纸是否采用天然原料制成的绵纸,其次是辨声,将茶饼用三个手指平举至耳边,以手指轻叩茶饼。如果听到类似“噗噗”较沉闷的声音,则表明茶饼压制过于松散或茶饼干燥度不够。过于松散,会造成长期存放过程中茶性过快散失,茶饼也容易散脱。干燥度不够,茶饼内部极易形成“霉心”,会把茶叶彻底毁掉;如果听到的是“梆梆”类似敲击木头的声音,则表明茶饼压制过紧,压制过紧的茶饼非常不利于普洱茶的后期陈化,而且压制过程中会造成太多的茶叶被压碎。

观察茶饼的外形,要看茶饼是否周正,饼边是否厚薄一致,饼面茶叶条索大小形状是否匀称,分布是否均匀。对于已经过长期储存的茶饼,饼面应呈现自然存放后出现深浅有序的褐色,在储存条件良好的广东仓中存放超过十年的优质普洱茶饼,饼面应已呈现出自然的油润光泽,年份更久的甚至会浸润茶饼的外包装而使绵纸变成类似油纸的感觉。饼面不应出现霉点和污迹,表面有淡淡白色菌丝的茶饼,表明茶饼已在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霉变,应慎重对待,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饼窝是区别是否石模压制的重点区域,压饼时布袋扎口形成自然痕迹跟机器钢模形成的有很大的不同,注意区分。饼窝处是每片茶饼碎茶最集中的区域,一般来讲,饼窝处茶叶品相好,代表整个茶饼的品相不错。

研究从茶饼上拆下来的茶样或干散茶,首先要简单测试一下茶叶的干燥度,方法是拈少许干茶,用手指轻轻揉搓,干燥度好的茶叶,会轻松变成碎粉,手指有轻微的刺痛感。其次要看茶叶条索的完整度,传统工艺的普洱茶,讲究茶叶要有芽有叶,缺少芽尖或叶片,采摘工艺就谈不上完美。第三要记住干茶的条形特征,普洱茶的条形是在揉捻环节形成的,习惯上形成了紧条(完全足量揉捻)和泡条(轻度揉捻)两种不同类型,两种条形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的讲究。一般而言,紧条适合口感内含物不太丰富,溶出速度较慢的茶叶,紧条茶的后期转化速度快;泡条则相反,转化速度也会慢很多。采用不适合的条形,会影响到茶叶的品感。

顺带提一下,大茶厂收购毛茶原料,采用的收购评级标准主要针对紧条,原因不言而喻。

对干茶质感的研究是重点。当年新制的生茶,应以灰黑中泛绿色泽也就是类似墨绿色为正常,部分茶区由于气候的原因,比如茶树生长环境海拔较高而造成干茶表面颜色较深,习惯上称为黑条,也属正常。储存年份较久的茶叶,表面颜色会随之加深。颜色的深浅只是判断储存时间长短的一个参考,干茶表面是否润泽才是茶叶品质优劣和储存环境是否良好的依据。

普洱茶尤其普洱生茶,干茶表面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绒毛,新茶时呈白色甚至泛银色,储存时间久了之后绒毛颜色会逐渐加深呈浅褐色至深褐色。这一现象通常叫“显毫”,在许多描述茶叶品质高的说明中经常见到这个词汇。听到过许多跟“显毫”有关的牵强附会说法:比如,干茶表面有长且密的绒毛,说明这是正宗的老班章茶,也有说是正宗易武茶的标志,甚至还有讲绒毛代表这是古树茶等等,绒毛本身也被说得营养成分丰富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没有查到这种无厘头说法的**出处,但荒谬是显见的。茶叶表面的这种绒毛,又称茸毛或白毫,古时称为沫饽,指的是浮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大家熟知的卢仝七碗茶歌中即有“白花浮光凝碗面”之说。茶叶绒毛的成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茶树的一种应激反应产物。在自然界长期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当气温较低、日照不够、降水不充裕时,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水和养分,茶树会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即加大叶子的表面积,这就是绒毛形成的原因,学过立体几何的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一现象。所以茶叶绒毛的出现一点也不神奇,不只是班章易武,其他茶区的茶叶也会有;不只是古树,很多台地茶的绒毛会更长更密;不只是普洱茶,其他茶类也会有,大名鼎鼎的碧螺春就是以身披浓密绒毛闻名的。

一般地讲,干茶表面绒毛的疏密、长短、颜色,可以作为判断茶叶嫩度高低的关键依据,也可以作为判断茶叶是否春季和明前采摘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判别茶叶品质高低的参考依据,仅此而已。

观察干茶,要注意其中黄片的比例。普洱茶黄片,一般是指在毛茶原料筛分选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无法正常成条而被捡出的茶菁。黄片一般是较老的第三叶少数是第四叶,本身也是正常可饮用的茶叶,只是由于没有揉捻到位,晒青时散开了,压到茶饼中会影响到茶饼表面的美观,才被拣选出来。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滋味较醇厚且不苦不涩,香味也比较独特,只是口感比嫩叶和芽尖显得粗糙。对黄片要抱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黄片的存在可以很好地调节普洱茶冲泡后期的口感,另一方面,黄片过多,会显得喧宾夺主,茶叶也有失美观。对黄片数量的控制,一直有不超过百分之六的说法,这个比例很恰当,可作为衡量普洱茶工艺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

小编推荐阅读

普洱茶的形美二:对茶汤的形美考究普洱茶的形美三:对叶底的形美考究

观形闻香识茶名


在我国,茶叶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大部分依据茶的形状、颜色、香气、滋味及品种等来命名。其中,以形状命名的茶叶最多,如瓜片、莲芯、雀舌、毛尖、松针茶、紫笋、珍眉等。而以名字来形容色、香、味的茶也不少,如“敬亭绿雪”形容的是色泽,“舒城兰花”描述的是香气,“江华苦茶”指的则是滋味。还有一些茶是以茶树品种来命名的,如大红袍、铁观音、水仙茶、本山茶、毛蟹茶、佛手茶等。

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制茶技术等也是茶叶命名的重要参考因素。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在茶名前冠上了地名;云南的春尖和安溪的秋香、冬片等,则通过名字来反映其不同的采摘时期;而烘青、炒青、蒸青、晒青等,则是将制茶技术包含在了茶名中。

此外,有些茶名中还包含了该茶叶的分类信息,如工夫红茶属红茶类,白毫银针属白茶类等等。

“越陈越香”,普洱经典之美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重要的概念,“越陈越香”赋予了普洱茶时间之美,在时间淬炼之下,成就了普洱茶的独特之美。但是“越陈越香”的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普洱茶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们从生产和销售经验中做出的精辟性总结。考据历史上关于普洱茶文字的时候,能找到“越陈越香”的文字有限,更难找到关于“越陈越香”的字眼。

目前关于“越陈越香”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是由《普洱茶》一书作者邓时海先生,在1993年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为肇始,后在邓时海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得到充分阐述。随着普洱茶的升温“越陈越香”成了一个带有定义性的流行词,也成为普洱茶深受茶消费者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普洱茶书籍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越陈越香”的概念,既不是邓时海首创,最早提出时间也不是在1993年,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1

七子饼时代的“越陈越香”

有关云南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见于明朝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写到:“(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盛也”,这说的是大理感通茶;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宜良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当然这些文字都不能作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佐证,但可以说“陈茶”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也有人喜欢陈茶。

大篇幅对“越陈越香”的描述,出现在马桢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撰写的文章《泰缅经商回忆》:

“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的七子饼茶,每筒制好之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之质细味香。这些茶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就是制好之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之后,常到茶楼喝一杯茶,吃吃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很好地解渴。”

敬昌号圆茶,

马桢祥是江城“敬昌茶号”负责人,所生产的敬昌号圆茶行销国内外,新加坡、马来西亚、非菲律宾都有在销售。

而和马桢祥同一时代的马帮巨头马泽如口述文章《原信昌商号经营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商业始末》中,记录了类似的内容:

“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之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依旧仍然有色有香;另一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陈茶的价值越卖得高一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

敬昌号圆茶内飞,

从这两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早在上世纪3、40年代,经营易武茶的从业者们就发现“制好之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会越浓越香”,也有意识地将新茶存放陈化之后再进行销售,也说明“越陈越香”是受到当时的消费者们认可。

熟茶时代的“越陈越香”

当“越陈越香”字眼再一次出现在普洱茶文献中,是在周红杰主编的《云南普洱茶》一书中,在作者整理的一份中茶公司会议记录中明确记载:

“云南发酵普洱茶的加工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试制,经过几年内的研制后,工艺基本定型。于1979年制定了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试行办法,并在全国国营厂家推广实施。在试行办法中定义了云南普洱茶的品质是越陈越香。”

《云南普洱茶》书影,弘益茶书房供图

第2页/(共2页)

“普洱茶是由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经过缓慢地后发酵转化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色、味、香,具有越陈越香的风格。在历史上这种茶后发酵是在交通闭塞,长途储运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今天由于交通发达,昔日从普洱产地到销地要一年以上的运输时间,而现在只要几天或者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销地。因此要保持普洱茶独特的色、香、味就必须采用速成的办法来制造。”

04年易武瑞贡金瓜

而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公司的《茶的故乡——云南》一书中也写到“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越香品质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

文中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发酵普洱茶(普洱熟茶),当时普洱熟茶的消费市场有限,“越陈越香”的观点传播也紧紧局限在小范围内。

《普洱茶》时代的“越陈越香”

直到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提出:越陈越香。2004年简体字版的《普洱茶》一书在大陆发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深入人心。

《普洱茶》最新简体字版书影,弘益茶书房供图

“在数百种茶中,普洱茶最能代表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产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国古代团茶的形态。二是普洱茶除了一般茶叶重视原料,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体历史价值意义。三是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独特的风味特色。四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常常品尝,对其他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普洱茶真为茶中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

“驱使普洱茶日益彰显崇高地位的诸多因素中,越陈越香是决定性条件。”

04年易武圆茶,弘益生活茶供图

“近些年来中国茶叶界,可以说是迈向复兴而开创时代,整个中国茶叶市场、茶文化都显得十分活跃。尤其借重新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急速发展进步,各种茶类的研究报告文章相继发表,资料日渐充实。但是,大多偏重在配合大众口味推广的资料,而有关越陈越香独特风味的文字,很少出现,极有可能越陈越香会变成普洱茶风味中一个历史名词了。”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从被发现到被重视,再到被越来越多的喝茶的人接受。普洱茶让人过瘾,让人念念不忘,而普洱茶的兴盛和“越陈越香”概念的广泛传播有着重要关联,让普洱茶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5月版

《新普洱茶典》,杨中跃著,2015年8月版

《云南普洱茶》,周红杰编著,2015年7月版

《普洱茶》,邓时海著,2016年3月版

《普洱茶“后发酵”之谜》,杨耀辉,《普洱》杂志2016年10月刊

《当我们谈论越陈越香的时候说些什么?》,庄生晓梦,《普洱》杂志2017年8月刊

•本期编辑找茶

普洱茶经典之美: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重要的概念,“越陈越香”赋予了普洱茶时间之美,在时间淬炼之下,成就了普洱茶的独特之美。但是“越陈越香”的概念,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普洱茶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们从生产和销售经验中做出的精辟性总结。考据历史上关于普洱茶文字的时候,能找到“越陈越香”的文字有限,更难找到关于“越陈越香”的字眼。

目前关于“越陈越香”的说法,多数人认为是由《普洱茶》一书作者邓时海先生,在1993年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为肇始,后在邓时海的著作《普洱茶》一书中得到充分阐述。随着普洱茶的升温“越陈越香”成了一个带有定义性的流行词,也成为普洱茶深受茶消费者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普洱茶书籍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越陈越香”的概念,既不是邓时海首创,最早提出时间也不是在1993年,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1.七子饼时代的“越陈越香”

有关云南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最早见于明朝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写到:“(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盛也”,这说的是大理感通茶;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宜良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当然这些文字都不能作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佐证,但可以说“陈茶”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也有人喜欢陈茶。

大篇幅对“越陈越香”的描述,出现在马桢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撰写的

沱茶之美


“风”景这边独好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下关占尽“风”景。“风城”之故缘自苍山斜阳峰与南侧的哀牢山所形成的一条长长的狭谷,由西边而来的气流被苍山阻档后沿江风寺峡谷穿过,形成强劲的风力,常年吹拂不断。下关风吹得人凉到骨髓,却能让紧压茶能够快速干燥。

茶叶在揉制加工过程中经蒸、压后含有一定水份,需要干燥后才能包装和销售。在茶叶干燥工艺尚不发达的阶段,尤其是在湿度相对较大的滇南茶区,蒸压后的茶叶因含一定水分而容易霉变,给茶叶加工带来一定困难。对于下关茶商来说则少了这方面的顾虑,在没有电器烤干技术的年代,一年之中“风吹四时”天气干燥的下关无疑非常有利于茶叶的干燥,只要方法得当,茶叶在这里不容易发霉、变质。以至这个不产茶的地区一时间云集了众多制茶的商户,最多时达到了40家,往来商贾车水马龙、马蹄声声,骡马养殖、马店、堆店、旅店、餐饮等行业也随之兴盛起来,令下关至今还是滇西地区最的繁华都市。

海纳百川——聚合之美

下关不产茶,注定了下关沱茶的原料来自全省各地,崎岖茶马路上,万千马帮南来北往运输原料、成品茶,不仅维系着下关沱茶的加工、销售和传承,也演绎出无数个生动离奇、感人至深的故事,让这座城池也天然具备了社会开放、文化交融的特点。一座城市、一款茶叶,交织着无与伦比的聚合之美。

下关是以上等“滇青”毛茶为原料,选料是沱茶加工的前提,也是保持传统风格和质量的关键。永昌祥始创沱茶之初,所用原料主要是凤山茶、勐库茶、博尚茶和景谷茶,按一定的比例拼配。如永昌祥沱茶配料,比例为勐库春尖60%,凤山春茶20%,博尚春茶10%,景谷春茶10%;后改为勐库凤山各30%,博尚茶20%,景谷茶20%。

解放后,下关茶厂一统沱茶的生产经营,产量较之解放前猛增,1959年总产量达到2060吨,原有的凤庆、双江、临沧、景谷等地茶叶已远远不能满足下关茶厂生产的需求,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下关茶厂每年的毛茶原料采购均由省茶叶公司下达指令性计划到临沧、思茅、保山、德宏、版纳等地州,由这些地州按计划调拨下关茶厂。五十年代初,为了保证原料采购供应,经省公司批准,下关茶厂从1952年起还直接在景东县安定,临沧县博尚,祥云县马街、前所等地设立茶叶收购转运站,直到1955年后才陆续撤销。

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产量的激增,下关沱茶原料的供应地区已经扩大至云南省内临沧、思茅、大理、保山、德宏、版纳、红河、文山等八个地州、市的30多个县,并且实行随行就市、比质比价的采购方式。

“沱”之造——至精之美

“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这恐怕是普洱茶较早的广告了吧,白族商人励精图治、善于经营是出了名的,永昌祥商号推出的“金丝沱茶”:在每个沱茶里压进一根金黄色的丝带,顾客买回将丝带积攒到一定数量,据说是10根,便可以拿上丝带到永昌祥茶店换回一个沱茶。这应该是茶叶营销史上最早的积分促销法了吧。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经商当以诚信为本,当年永昌祥茶厂为了在茶叶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除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信誉外,还十分注重茶叶质量,奠定了下关沱茶以质取胜的优良传统。商人们也才敢于用“香高味醇品质佳”振臂高呼。

1941年下关茶厂创立,是大理地区最大的茶叶精制加工厂之一,主要加工紧茶与沱茶,由于沱茶原料的多样性。为了达到品质的优次分明,匀整美观,形成茶叶加工的独特风格。工艺操作上,由手工到单机,后又发展为机械联装,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沱茶可分为内销甲级沱茶、乙级沱茶、普洱沱茶(外销)与旅游3克小沱茶和袋泡茶等,其品质各异,但加工工艺基本相似。

沱茶的工艺分为制胚(毛茶拼堆、筛选、拣剔、半制品拼配)、称茶、蒸茶、袋揉、压制、定型脱袋、干燥和包装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沱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中拼配、蒸压、干燥等工序最特色。

沱茶的拼配,除了有之前提到的不同产区原料的配比之外,还有原料级别的配比。沱茶采用“头盖、二盖、里茶(又称底茶)”三层不同比例原料的构成。头盖以春尖等精细的毛尖“撒面”,使沱茶外形白毫显露,卖相好看;二盖采用的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料,嫩度虽然稍次。但使沱茶喝起来滋味清香馥郁,里茶用的是叶片粗壮但内含物质较高的底料,其特点是使沱茶经久耐泡。沱茶这种三层用料结构,兼顾了沱茶从外形的美观到内质的整体组合。

沱茶在蒸压过程中蒸汽的用水会对茶叶品质产生一定影响。下关位于大理苍山峰之麓,苍山溪流终年流淌不息清沏甘洌的泉水,为下关的茶商、茶厂加工茶叶的蒸气用水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保证了茶叶原生清香馥郁的内质。

普洱茶的香、形、味小结


普洱茶之香

兰香、荷香、樟香、陈香是普洱茶众多香味中的代表,是普洱茶至珍至贵的象征。

当普洱茶汤进唇入口、停留片刻、后头前上颚空开时,茶香经上颚进入鼻腔中,在嗅觉感应下所散发出的茶香,仿佛在叙说这普洱茶悠远的历史......

喝好的普洱茶就像喝好酒一样,喝进之后,立刻化为一股异香。

酒会使人感觉霸气逼促,而普洱茶则不同,它柔和而宁静。

酒香使人自我膨胀,心神恍惚、醉言失态;普洱茶香泽叫人心境宁静,神清智明,人道为然。

普洱茶之味

普洱茶通常分苦、涩、酸、水、甘、厚、醇、稠、化、韵等数种味道,这些味道不仅单独存在于某一泡普洱茶中,也会同时有并存。

“入口即化”、“喝了没喝”,这是对普洱茶的最高赞语。

品味到使人润化的普洱茶时,方能体会“喉吻润,破孤闷”的涵义。

多数品普洱茶的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极品,无味虽不是味,但人们习惯将淡而无味视为普洱茶的味道。

“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道境,此种无比高尚的境界,在数百种茶中,只有普洱茶有,是参悟道学的真谛。参道者在品无味的普洱茶过程中,能悟懂“有使是无,无使是有”的道学精辟。

普洱茶之形

普洱茶外形的显锋、无锋‘紧细、紧实、紧结;柔嫩、细嫩、肥嫩、肥厚’肥壮、粗壮、粗实、粗老、粗松;从锋芒毕露、咄咄逼人道圆和包容、仁爱慈祥;从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道年迈体衰、心力枯竭;从婴儿到儿童、少年到青年、壮年到中年,老年到年迈。有何不同呢?普洱茶的外形不仅与人生的诸多情形相同,与世间万物的转变又何尝不同呢?

只要“用目观”、“用脑思”、“用身行”、“用心鉴”、“用道悟”,就能明白世间万物的关系,就能顺应人生历程的转变,就能多多感悟到大宇之中的无限美好。

普洱茶之韵

陈韵是普洱茶的特色,是普洱茶经过陈化后产生的,是可以品味到的。每一种普洱茶的陈化历程,都会在口感上得以展现。

随着陈化世间的增长,普洱茶的醇滑表现得越来越优秀,最后达到“化”的境界,它是构成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要素之一。

普洱茶的陈韵,没有具体标准,完全靠经验积淀,无法从品尝其他茶种的经验中接花移木。

体会普洱茶的陈韵,只有不断品尝,从不同陈期的普洱茶中寻找不同的感觉。当每次品普洱茶、寻找普洱茶的陈韵感时,如同在搜寻人生中那些若隐若现的美好和喜悦,从那些若隐若现的美好和喜悦中悟知“其乐无穷”的真正涵义......

判断普洱茶的指标之形


形即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是否紧结和清晰。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看干茶色泽和净度,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质次的则稍有陈香或只有陈气,甚至带酸馊味或其他杂味,条索细紧不完整,色泽黑褐、枯暗无光泽。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色泽呈青棕或棕褐、油光润泽,用手轻敲茶饼,声音清脆利索。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清晰,色泽褐红、油光润泽。

以上只是一般的情况,但对普洱茶的外形鉴别,长期接触普洱茶的,另有一种审美习惯。对于其他茶类,追求越新越嫩越细就越好;譬如龙井、毛峰瓜片等,然而在普洱茶面前,似乎应该“重神轻形”,因为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基础,叶形新、嫩、细者,茶气并不很足,尤其是老树茶,粗老壮硕、黝黑朴素与秀润可人并不矛盾,也就是骆少君女士说的:普洱茶为扭转时尚对中国茶叶一味追求嫩、细的不良倾向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普洱茶大智若愚,气定如山。

事实上,在品饮实践中,细嫩精致的宫廷级固然不错,但四五六级、甚至混有茶梗者别有风味;另外,尤其是一些手工作坊,由于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所为,跟工业化标准化的就不一样。这些石磨压制的茶饼,也许不够圆整,厚薄不够均匀,甚至有些歪斜,但别有一番传统工艺的人文美感在里面,很富有收藏价值。

临沧勐库之美,不只是冰岛普洱茶香


勐库位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北部,距临沧机场68公里,南勐河纵贯全镇37公里,把勐库分为东西两半。境内最高海拔为3233米的大雪山,最低海拔勐库大河与回雷河交汇的大河湾,为1040米,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日照降雨量丰富。

傣族泼水节新年里热情好客,百家饭随便吃,游客不拒,真诚欢迎你入坐。每家都端来丰盛的美食,聚集在一起,邀请游客吃喝,来者都是我们最诚挚的客人。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临沧勐库,这里有被誉为“普洱皇后”、近年价格为王的冰岛普洱茶(冰岛老寨、糯伍、坝歪、南迫、地界)。有上千年的万亩古茶树群落。除此之外,勐库十八寨,寨寨有好茶。西半山的冰岛、坝卡、懂过、大户赛、小户赛、公弄、邦改、丙山、护东;东半山的忙蚌、坝糯、那蕉、那赛、邦读、东来、忙那、成子等。

如何鉴赏普洱散茶?


云南普洱茶按照制法分生茶,熟茶,按照存放方式分干仓普洱,湿仓普洱,按外型分饼茶,沱茶,砖茶,散茶等等。

1、看外观

看外观,首先看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嗅干茶气味兼看干茶色泽和净度,优质的云南普洱茶散茶的干茶陈香显露(有的会含有菌子干香、中药香、干桂圆香、干霉香、樟香等),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质次的则稍有陈香或只有陈气,甚至带酸馊味或其它杂味,条索细紧不完整,色泽黑褐、枯暗无光泽。

2、看汤色

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云南普洱散茶,泡出的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质次的,茶汤红而不浓,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发黑、发乌,俗称"酱油汤"。

3、闻气味

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热嗅看香气的纯异,冷嗅看香气的持久性;优质的热嗅陈香显著浓郁,且纯正,"气感"较强,冷嗅陈香悠长,是一种甘爽的味道。质次的则有陈香,但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它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

4、品滋味

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质次的则滋味平淡,不滑口,不回甘,舌根两侧感觉不适,甚至产生"涩麻"感。

5、看叶底

主要是看叶底色泽、叶质,看泡出来的叶底完不完整,是不是还维持柔软度。优质的色泽褐红、匀亮,花杂少,叶张完整,叶质柔软,不腐败,不硬化;质次的则色泽花杂、发乌欠亮,或叶质腐败,硬化。

普洱生茶品鉴之“色”


干茶颜色

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量,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方向工艺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的牙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致使毛茶整体现黄。

茶汤颜色

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映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普洱茶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的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要避免红的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里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汤色不断从浅黄到深黄到金黄到红黄到浅红到金红到栗红,才是普洱茶汤色正常变化的途经。

叶底颜色

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到黄绿到浅黄到深黄到黄红到栗红转变。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内容

品鉴普洱生茶的色与香


干茶颜色

芽头灰白色,一叶带灰色,二叶渐黑,三叶油黑,梗油黑微红。毛茶整体应灰黑而油亮,条索清晰且色泽多样而鲜活,整体干爽而易于脆断。要特别注意,毛茶整体翻绿灰白或现红现黄过度都是有一定问题的,要么是杀青锅温过高,时间过长,往绿茶工艺方向靠,致使扬香过度,不利于长期转化,梗及叶片现红是因杀青不够或鲜叶受挤压发酵所致。

还要注意,鲜叶只能静置萎调,不能摇青提香,它会向青茶工艺发展,也不允许将杀青揉捻后的芽条高温捂堆过度,向黄茶工艺方向发展,致使毛茶整体现黄。

茶汤颜色

在汤色上,普洱茶也反应了一些茶质的基本情况。普洱茶完成制作时,开汤应金黄透亮,在雨季制作会影响其透亮度。有极少的红叶梗,汤略红,问题不算太大。

要避免红得过多,则是“红茶化”所致,有酵香溢出。如汤水还呈现碧绿,且有豆香或栗香溢出,普洱茶可能“绿茶化”,会影响后期转化,导致生命力下降,转化非常缓慢,且滋味呆滞难化。汤色太黄有可能“黄茶化”。汤色太青,香气过扬,有可能“乌龙化”。

总之,只要不符合普洱茶制作规程,加入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工艺,都将产生汤色异常情况。汤色不断从浅黄-深黄-金黄-红黄-浅红-金红-栗红,才是普洱茶汤色正常变化的途径。

叶底颜色

新普洱生茶冲泡时叶底颜色为青绿,长时间冲泡后发灰白,如现一丝黄,则代表生态好,海拔高,采摘不频繁,是极好的茶质。

古树茶:芽头大,梗粗而长,芽叶间距较长,嫩的芽叶现茸毛。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老生普的颜色渐渐地从青绿-黄绿-浅黄-深黄-黄红-栗红转变。

总之,从生普叶底颜色上可窥视生普陈老转化程度及一定茶质好坏和树龄及品种的状况。当然也必须结合香、味、气、韵、境的综合表现,才能最后评定。

香就是指令人愉快、舒适的气息和味感的总称。

香气是某种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嗅觉神经而引起的感觉,晒青制程决定普洱茶的香是最持久和最内敛的,这是因为日光干燥法,概无高温制程,是最为自然的茶。

普洱茶香的特点是:阳光、铁锅及少许的糊味之香加上茶香、花香等浑然一体,好似野蜂蜜般,略带甜味。这种香任何茶类无法媲美,这就是普洱茶香之魂。

其次,烟香。轻微的烟香经过长期储存后渐渐退变成普洱茶特色风味。

烟香增多了香的层次,但烟味过重,会非常燥口且难以退尽。普洱之香主要是香味,而不仅仅是香气,气与味之别相差甚远,香气张扬漂浮不稳,香味收敛沉稳持久。

简单的说:香味是将香收敛于茶汤之中,或藏于茶汤之内。

所以,普洱之香的内涵是汤香,而不在于气香,是侵于味蕾细胞及身体之中而方能深刻感知之香,而不只是仅仅依赖嗅觉器官就能完全感知之香。

普洱茶名寨之刮风寨


刮风寨古树茶(气,香,味,韵)都具有,基本代表了好普洱茶的高标准。有的茶友说茶气足,是指苦味,这是不可接受,也是片面的。气,更应该体现在内,就是喝下茶后整个身体感觉有点微热,当然不是全部都有。无法用一个科学数据来衡量。

以上所言,只是茶气的”外气“,刮风寨更为迷人之处在于“内气”,内气者,不是以口鼻欣赏,而是以身体感知。这一点,练气功者、中医、出家人和不嗜荤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归肺经脾经,品饮时,丹田手足微微生热发汗,甚至有如练气功时得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内气;而内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尽一样,但对内气的深入探讨,似乎从中医理论更能解释清楚。

特点:甜醇中含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而含蓄,喉韵绵延悠长。尤以后期变化之美见长,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如何鉴赏茶叶的名、形、色、香之美?》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茶叶的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