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四奇”指的是?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普洱茶 四川普洱茶 四大普洱茶

普洱茶普洱茶。

(一)第一奇——奇在木本,独有的乔木大叶种茶树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他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

4、多样性的特征。

(二)第二奇——奇在工艺,独特的加工技巧

1、独有的晒青工艺

2、独有的拼配工艺

3、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

(三)第三奇——奇在陈化,品质再造的过程

1、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汤颜色的变化。

2、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四)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

【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cy316.Com精选阅读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之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对茶叶按照感官颜色进行简单分类,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缺少对茶叶功能性划分。目前国际最前沿的茶叶研究,侧重点在茶叶的功能性方面上,并以此将茶叶划分为三大功能:

第一是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第二是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如绿茶、乌龙茶等;

第三是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这种划分,并非笔者独创。而是源于现代社会对食品功能的划分。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Foods),也称“第三功能”,首先是由日本在1962年提出,1989年又经日本厚生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其成分对人体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调节生理节律以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关的身体调节功能的加工食品”。美国后来将这一类食品称为“健康食品”(HealthFoods)或“营养食品”(NutritionalFoods)。德国称这类食品为“改良食品”(ReformFoods)。

食品“第三功能”概念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长寿的关注;二是工业现代化及城市化给人们生存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空气、水源、食品等,导致各种疾病及流行病的不断上升。这就迫使人们自发地寻求一种既能满足营养和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具有特殊价值与用途的食品,即具备特殊功能性的功能食品。

依据目前国际上对功能食品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①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活化免疫功能,降低变应性;

②调节人体节律、调节神经系统、调节消化功能;

③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抗癌等;

④延缓衰老、保健美容,增强体质。

食品“第三功能”最关键的因素是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其核心在于食品中“活性”成分对人体产生的诸多生理调节。而这种“活性”成分又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紧密联系。因此,当将这种“活性”成分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和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学去分析时,就会发现功能食品中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药用机理。所以,发达国家始终将发酵类或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食品作为“功能性食品”重点研究领域。即使在中国,近些年来,也对具备“第三功能”的食品加大研究力度,并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新型营养保健的生物工程化食品”的产业方向。

茶叶属于食品的范畴,也是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对茶叶的分类,更多的是从“发酵”的角度对茶叶进行功能性划分。如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轻发酵茶(如乌龙茶)、全发酵茶(如红茶)、后发酵茶(如普洱茶)等门类。

目前,国际上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包括茶叶制品的研究,其最前端的科技分为三项:一是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二是天然药物的酶法生物转化;三是天然药物的植物细胞生物转化。

显然,普洱茶作为生物发酵的产物,虽然其制作工艺与手段相比现代生物工程而言,有原始与落后的成分,但都能追寻到这三项技术最原始的雏形,是目前各类茶叶中最具备“功能性食品”特点的饮品。

但是,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虽然普洱茶内含一些药用成分,甚至也存在部分药用机理,但把普洱茶简单地“上升”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药”,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功能性食品”与“药品”有本质上的区别。“药品”的“靶向”非常明确,其适用人群较为严格。“功能性食品”没有治疗疾病的“靶向”,是以补充营养、保健和调节生理机能为主。我们承认普洱茶存在诸多的药用成分与我们认定很多食品中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是一样的,如大蒜、辣椒、红薯、番茄……,它们内含的某种物质可能都是一种“药源”,但当食用它们时,却不能等同于“吃药”。普洱茶也是如此。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普洱茶具有的“第三功能”的特性,也不是今天的科学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有关普洱茶具有的特殊功能就已经被写入药典。虽然那时候没有“第三功能”的提法,其描述的内容与“第三功能”基本一致。如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就将普洱茶视为“中药”纳入《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

需要提醒的是,赵学敏在评价普洱茶时,则是将主要的关注点集中在普洱茶一个特殊的产品——“普洱茶膏”上。其有关普洱茶的功能性描述主要围绕“普洱茶膏”进行。如“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等等。之所以如此,不仅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一个特殊的品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其功能指向更为明确,体现的“第三功能”效果更为明显。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将茶叶内含的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等同于“第三功能”。因为茶叶中不仅含有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色素、果胶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同时还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茶色素等功能成分。但是,这些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都属于茶叶的基础功能,与我们说的“第三功能”还有一定距离。

很多人偏重茶叶化学成分的静态分析,忽略动态分析。因为茶叶是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其不同的处置(工艺)方法,使茶叶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产生急剧的变化。我们目前看到很多茶叶质量研究报告,其披露的指标基本上是静态的,很少用动态指标去揭示茶叶品质的走向。换句话说,只有动态指标的出现,才有可能绘制出茶叶品质演变的“路线图”。而且,不同地区的茶叶由于内含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工艺的不同,其动态模型(即“路线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拥有一系列茶品的动态模型,就可将不同的茶类按照特有的动态模型去化验和比对,鉴别出不同产地的茶叶原料及工艺的优劣性和规范性,推断其茶品“最佳品饮时间”和“最佳品饮区间”。这种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动态模型远比感官审评来的更科学。就中国目前茶叶而言,无论是绿茶、乌龙茶,还是普洱茶,都缺少这种动态模型。其不同茶类所产生的品质争论,基本源于“经验”方面的辩论,仍然缺少化学分析为依据。如近几年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争论,绿茶及乌龙茶的学者依据绿茶与乌龙茶的经验,直接否定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因为绿茶与乌龙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品质逐渐下降,并最终导致“霉变”。按照这一“经验”,普洱茶也应是“霉变”的趋势,怎么可能是“越陈越香”呢。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化学分析检测报告做依据。仍然维持在“经验”对“经验”的博弈上。

更有甚者,一部分学者只关注茶叶中几种物质,以偏概全,盲目夸大。很多人一谈茶,必是茶多酚含量是多少。认为茶多酚含量高的茶才是好茶。很多茶叶界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就认为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的熟茶,还是陈年普洱茶其茶多酚含量都低于绿茶及乌龙茶,其品质无法与绿茶与乌龙茶相媲美。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我们说,茶多酚是所有茶类的必备的基础物质,但不是鉴别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很多人将茶多酚“神化”,说它不仅能去除人体的自由基,还能治疗心血管疾病,预防冠心病,甚至抗癌等等。这种自20世纪80年代始于绿茶界有关茶多酚诸多“研究报告”,至20世纪90年代愈演愈烈,将茶多酚推捧成能治百病的“良药”,并以此捆绑绿茶,宣称绿茶有针对几十种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功效。但这些说法却在后来被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一一否定。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于2006年5月9日在其总局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声明:“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结论认为无可信证据可以支持绿茶或者绿茶提取物能够降低与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称,它对所提交的105篇文章和其他出版物进行了评估,但是没有找到支持喝绿茶可以减少患心脏病风险的证据。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之前,FDA也曾宣称,绿茶不太可能会降低患乳癌、前列腺癌或者其他类型癌症的风险。直接否定了绿茶抗癌的种种提法。

也许,我们不必迷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简称FDA)的结论,甚至也可忽略其在国际中的权威性。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看到一篇反驳文章去挑战这一结论。

有一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茶多酚摄入人体后,尤其是进入人的肠道后,对人体内的微生物区系和代谢活体产生的影响,到目前都没有定性的结论。目前国际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只将茶多酚列为食品添加剂中的抗氧化剂,而不是食品营养强化剂,更没有被列入药典的原料药。茶多酚更多的价值除了它具备天然抗氧化功能外,更多的则是它在发酵后产生的衍生物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红茶的青睐与台湾、香港对普洱茶的追捧,并不在于红茶和普洱茶内含的茶多酚指标有多高,而在于茶多酚降解的衍生物质所具备的营养价值。

换句话说,茶多酚及其他功能成分与营养成分只有在一定制备(工艺)的前提下,在微生物与各种酶系的参与条件中,衍生出具备药用价值的物质,才有达到“第三功能”的可能。

因此,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普洱茶具备“第三功能”核心所在。离开了“生物转化”或不具备“生物转化”的条件,“第三功能”的提法只能是概念炒作或“水中捞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天然植物药用物质生物转化所需要的几个要素,普洱茶都是具备的。即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本身属于天然植物,而这个天然植物中本身就含有多种药用物质,再加上特有的微生物与生物酶及非高温状态下的制备工艺,使得这些植物中的药用物质在一定的固化发酵中得到极好的生物转化,出现针对性更强(医药学更习惯用“靶向”一词)的药用成分,产生诸多功能的药用机理。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二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之第二奇:奇在工艺,独特的加工技巧。

在中国古代制茶工艺史上,人类从发现茶树到加工茶叶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种制茶工艺思路。

一是炒青或烘青的“保鲜”法(也可称为“做鲜”法),如绿茶系列。这种加工方法,以新鲜为特色,具备绝对的“鲜爽”,新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最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质迅速下降,过了保质期的绿茶(保质期一般为12个月),快速进入霉变的过程,干茶发黄,茶汤混浊,难以入口;因此绿茶的品饮讲究的是“第一时间”。

二是炒青或烘青加发酵的方法,如乌龙茶的轻发酵、红茶的全发酵等;这种加工方法,新生产出来的品质最佳,过了保质期(一般不超过24个月)虽然干茶表面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但茶叶内含营养物质大量衰减,已不再具备品饮价值,实质上进入木质化的过程。也可称为“形存质亡”。

三是晒青加发酵的方法,如普洱茶等。新生产出来品质一般,个别的新茶甚至难于入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普洱茶通常称之的“陈化过程”,其茶叶品质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加工方法后续的演变是逐渐膏化过程,茶汤红润通透,入口滑感极强,有入口即化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问,这三种工艺思路哪一种更好呢?

我们说,由于三种工艺思路侧重点不同,其产品最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不同,不能简单地将三种工艺思路相比较,去探讨谁优谁劣的问题。

单就普洱茶而言,如果我们深入普洱茶的制作现场,尤其是掌握传统普洱茶制作的要领,你会发现,普洱茶是一个表面看似简单,又是“易学难精”的茶品,其技术含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社会上经常存在这样一个误解,认为绿茶的制作工艺远比普洱茶的要“精”。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种工艺,会有一个发现,如果说绿茶体现的更多是“制作技巧”的话,普洱茶则是在“技巧”之外,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自然界特定微生物菌群的利用上。

这是因为普洱茶采用的是固态发酵技术,虽然这种技术较为原始,但是,对自然界中微生物菌群的利用,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这就要求,普洱茶的制作者除了一只眼睛盯着茶叶及制茶“技巧”外,另一只眼睛始终在观察、体会周围微生物菌群的变化,采取适度的调整手段。

说的更明确一点,普洱茶的制作从一开始就走出一条特殊的工艺路线,这套工艺路线有自己完整的工艺体系,整个的工艺程序都是围绕最原始的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的。与其他茶类不同,它是通过发酵手段将云南大叶种茶叶与云南特有的微生物菌种“多次融合”而产生的特殊茶类。它更偏重持续发酵后的“演化结果”。

以普洱茶出现的膏化现象为例,我们知道,普洱茶的后续演变既没有出现绿茶的霉变,也没有出现乌龙茶与红茶的木质化倾向,而表现出“膏化现象”。而这种“膏化现象”一般是在普洱茶存放五十年以上才逐步显现,当存放百年以上的普洱茶,这种“膏化现象”就更为明显。目前茶业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普洱茶存放五十年,甚至七十年以上,已不具备品饮的价值,其依据主要是以感官审评为主,没有任何化学分析数据为证据,仍然属于主观臆断。

那么,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代表什么?简单地说有两点特质:

一是具备大量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

二是历经漫长岁月仍然是不腐、不败、不霉。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以北京故宫现存的茶品为例,虽然清朝时期有大量的各地名茶上贡至清朝皇宫,但能留存下来的唯有普洱茶两个品种:一是普洱茶团(又名万寿龙团);另一个则是普洱茶膏(至今仍在故宫珍宝馆展出)。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款普洱茶产品能够经历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没有出现霉变及腐败呢?答案只有一个——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所致。       

1.独有的晒青工艺

“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茶发酵前对茶菁的预处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茶菁相对脱水和“整条”的基础上,完成茶菁与自然界微生物菌群的第一次“自然接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然接种”主要是以有氧菌为主;“晒青”之后的毛茶在压制紧压茶(俗称的自然发酵)与现代熟茶的渥堆工艺(人工发酵)则实现第二次“自然接种”,此次的微生物菌群与第一次不同,是以厌氧菌为主。由此,我们说,“晒青”工艺不仅是普洱茶关键技术之一,而且是绝对不能“弱化”和轻易改变的工艺技术。

那么,普洱茶的“晒青”工艺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晒青”工艺是普洱茶从茶叶采摘到初级加工若干道工序的总称。它具体包括:①采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

它最核心的技术是独有的三个特性,是隐藏在“晒青”工艺流程表面下的关键技术,也是“晒青”工艺质量关键控制点,具体包括:

一是普洱茶“晒青”环节对加工环境的特殊性要求。“晒青”工艺的加工场所主要以露天晒场为主,屋内加工为辅。这就要求加工场地除了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的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云南普洱茶自古就有“一山一味”的说法,这种“风味”的差异性不仅使普洱茶“百花齐放”,同时也增添了普洱茶人追逐不同茶品的乐趣。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我们不怕普洱茶存在的各种“风味”,怕的是普洱茶没有“风味”,因为没有“风味”的普洱茶一定是加工场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制作工艺出现的“硬伤”所致。云南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鉴,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挥,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的。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个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个答案:是他家的“虫子”病了。这里所说的“虫子”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虫子”——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

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普洱茶的“晒青”过程,必须在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场所完成。具体有三点:

①“晒青”的加工场地应处在云南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定的子系统之中,最好是临近原始森林,其自然植物茂密,多物种并存。这样的环境必然会生成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它最具特点的自然属性;

②“晒青”场地除了要求它特有的自然属性外,还要求其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这种高度的要求最好在800米以上,具有早晚温差较大的特点。这种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及温差的要求便于微生物菌群的“优胜劣汰”,使其适应性极强;

③“晒青”加工的场地与生活区应有一定距离,避免生活污水及垃圾对微生物菌群造成“危害”,并对“晒青”毛茶产生“二次污染”。

二是加工过程温度的特性。在普洱茶“晒青”工艺中,温度的掌控是其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云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普洱茶制作方式,其温度的掌控十分严格,一般都不超过65℃。也就是说65℃是普洱茶的品质未来走向好与坏“临界线”。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茶叶中内含的各种化学“酶”,在超过65℃后,立即“失活”。而这些“酶”往往有“催化剂”的效能,是普洱茶发醇过程中必须具有的“活性因子”。

在这方面,普洱茶界也存在一些争论:

一方面,有人认为普洱茶“杀青”工序与绿茶的“炒青”相似,都是在铁锅高温状态下完成,其温度都是90~100℃之间。一些人认为,晒青毛茶,甚至普洱茶生茶就是绿茶。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普洱茶鲜叶在高温铁锅里的“杀青”是翻炒的过程,当茶叶接触到高温的铁锅壁时,停留的时间极“短”,几乎是瞬间,又通过翻炒的方式将茶叶抛向空中,让空气的温度迅速使茶叶降温,其叶片的温度始终不超过65℃。而且整个的过程大概在3~5分钟内完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鲜叶迅速脱水,茶叶变得越来越柔软,为下一道工序“揉捻”做准备。这与绿茶的“炒青”截然相反,绿茶是将鲜叶在铁锅内“高温炒制”,其茶叶始终不离铁锅,铁锅的温度一般在100℃左右,茶叶的温度也在75℃以上。如绿茶经典茶品龙井茶的炒制,虽然分“青锅”和“辉锅”两种工艺,但无论是青锅还是辉锅,都是动作连贯,一锅到底,并一气呵成。绿茶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两点考虑:一是绿茶的主要工序(除包装以外)必须在铁锅内完成,是鲜叶到成品一锅到底,一气呵成的过程,是成品的完成,不是半成品的概念;二是高温的过程,破坏茶叶固有的“酶”,使其失去活性,不使成品产生变化,将茶叶的品质“定格”。同时,这种高温过程也可提高茶叶的香气(俗称高温提香),使成品茶带有明显即饮性特征,愈是新出锅的茶叶品质愈好,反之,品质会迅速下降。

另一方面,是对茶叶中的“酶”认识不足。很多人清楚普洱茶是发酵的技术,但对发酵过程,尤其是发酵底物内含多种物质所能达到的发酵“动能”认识不足。一些普洱茶企业干脆抛弃“晒青”做法,采用“烘青”手段(茶叶的温度在75℃以上)。他们认为“烘青”工艺的采用不仅可以解决普洱茶规模化生产问题,因为“晒青”工艺毕竟受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产量及生产周期受到局限;同时,“烘青”工艺也使得新生产的普洱茶在香气方面好于“晒青”茶,品尝起来较“晒青”茶柔和。但是他们不知道,“烘青”这种高温的手段恰恰对茶叶中的“酶”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而普洱茶缺少这些“酶”做催化剂,其发酵是不成立的,而没有发酵机理的普洱茶不是普洱茶。目前市场上很多普洱茶存在一个现象,新出品的普洱茶,试泡之后,品质尚可,但存放几年后,品质却愈来愈差,存在“形存质次”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烘青”造成。

由此,我们可以说,65℃是普洱茶的“生死界”,这不仅体现在晒青中温度的掌控,同时,在普洱茶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尤其是进入到“自然发酵”与“人工发酵”阶段,这一界线的把握更为严格。

三是重力揉捻的特性。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一般采用“轻揉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且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三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之第三奇:奇在陈化,品质再造的过程。普洱茶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普洱茶的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存茶群体”。这个群体是由制茶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构成。这其中,经销商与消费者是“存茶群体”的主体,占90%以上的比例。“存茶”最早始于云南,因为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之说,其后,在中国近代与现代,“存茶”的主体转移到香港,并向台湾扩展。自20世纪80年代,广东又成为“存茶”的主流区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进入21世纪初,以广东为核心,“存茶群体”又呈几何状翻倍增长,并快速形成“南下北上”的格局。所谓“南下”是指“存茶”的群体已扩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北上”是指从广州经长沙、武汉、合肥、南京、郑州、济南、石家庄、天津、北京,直至东三省,“存茶”大军一路拓展,新加盟者人数更是无法统计。普洱茶的“存茶”现象是中国茶叶界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很多人认为普洱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普洱茶商业炒作的成功,这种成功实际是商业中的一种假象,也就是泡沫现象。一旦这个泡沫破碎,不仅会形成普洱茶整体的崩盘,而且会使“存茶”大军“哀鸿遍野”,并“烟消云散”。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以台湾和香港为例,20世纪90年代,普洱茶在这两个区域都经历了“暴涨暴跌”,但风暴过后,“存茶”大军非但没有减少,却又增加了不少。2007年中国大陆的普洱茶行情也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其暴涨暴跌之后,普洱茶市场受到“重创”,但并没有使“存茶”大军分崩离析。广东很多地区目前为普洱茶“重灾区”,我们现在只感受到市场的萧条,并没见到“存茶”大军的坍塌。相反,倒是有两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个是20世纪出产的一些普洱茶精品,价格非但没落,仍然呈缓步上升的趋势;另一个则是一部分手持现金的人,非常仔细观察普洱茶价格的回落,在寻找最佳的时机,一次次地“抄底”,成为“存茶”大军中新的成员。换句话说,普洱茶的暴跌并没有终止“存茶”的脚步,只是使它放缓而已。为什么普洱茶会出现独有的“存茶”现象呢?答案非常简单——即普洱茶存在着“越陈越香”的特质。“越陈越香”是什么?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是普洱茶整体架构中的一个链条,它的核心内容是陈化的机理,也是普洱茶第三大价值——即陈化的价值。换句话说,“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机理的另一种语言表述。“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普洱茶最后的一道加工过程,是品质提高或再造的关键。但是,也恰恰是这个“越陈越香”,在现今却成为普洱茶最有争议的“焦点”。

一部分质疑者认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普洱茶存放时间长了,就没有味道了。虽然社会上出现过一些“老普洱茶”,但品尝后没有茶味了,还算是茶吗?因此普洱茶没有长期存放价值。之所以普洱茶界一些人说普洱茶可长期存放,且品质越来越好,那是骗人的,是为了让消费者大量存茶。这种说法实质上已经使消费者把普洱茶当成一种投资工具,改变了茶叶本身价值。质疑者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否定主要是源于其对这一词语字面上的误解,他们认为,既然是“越陈越香”,其香气应比照绿茶甚至乌龙茶。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普洱茶不仅没有绿茶的“清香”,更不具备乌龙茶的“奇香”。而且,就芳香类物质而言,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陈越弱”,很多“老普洱茶”甚至香气极弱。足以证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本身就是子虚乌有。而普洱茶界则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它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普洱茶经陈化之后,确实存在樟香、兰花香、枣香等芳香类物质,这些香型唯普洱茶所独有,与绿茶与乌龙茶的香气有很大不同,不能用绿茶与乌龙茶的品饮标准去简单的套用与比照;二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其“越香”不单单指香气而言,而是泛指品质的概念。那么,哪一种观点更有说服力呢?我们在品饮绿茶中经常是采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去鉴别,如干茶的形态、茶叶冲泡后的汤色、叶底的条索表现形态及茶汤的滋味和香气等。这种审评主要是靠眼看、嘴尝加上经验的方法,它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对茶叶评审中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方法。但是,人们的眼、嘴、鼻毕竟不是化学分析仪器,很难发现和区分茶叶内几百种内含物质的存在及含量的大小,势必造成鉴别过程中误差的出现,有时这种误差还会很大。因为人们的感官,除了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影响外,还存在人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受到饮茶习惯、嗜好、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并提供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其判断的结果只能属于主观臆断范畴。因此,无论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或其他茶类,相对茶叶的滋味与香气而言,至今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更没有这方面的质量标准及产品检测标准。很多研究成果仍处在探索与求证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质疑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人,至今也没有提供任何一项“陈年普洱茶”关于芳香类物质或其他化学成分的检测报告的原因,并依据这样的报告及相关的数据,得出“没有味道”及“没有品饮价值”的结论。其实,普洱茶所指的“越陈越香”已超出了茶叶滋味与香气的范畴,更多的是针对品质的概念而言。如普洱茶发酵后出现的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很多是对人体产生具有保健功能的“因子”,像陈年普洱茶及渥堆的普洱茶中就检测出他汀类药用成分(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对降血脂产生一定的功效。而他汀类物质不通过化学分析手段,根本无法靠眼看和嘴尝就能发现的。所以,如果还是套用绿茶或是其他茶类的感官评审去鉴定普洱茶的品质时,只能对普洱茶品质产生“扭曲”的评价,其误解也是自然的。         

《普洱茶膏》第二章:普洱茶的“四奇”之第一奇


《普洱茶膏》第二章:为什么是普洱茶膏。之普洱茶的“四奇”第一奇:奇在木本,独有的乔木大叶种茶树

我们生活的世界,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影响下,会出现很多特殊的生物与植物,普洱茶唯一的原料来源——乔木大叶种茶树就是如此。

乔木大叶种茶树属于酸性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比较敏感。它生长的酸性土壤pH值为4.5~6.5。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普遍存在于海拔800~1800米之间,又因它所处的环境普遍为高山雾多,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在1300~1800毫米,生态系统完整,而独具特色。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

这与云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物多样性有直接性的关系。我们知道,地理、气候与生物有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它更多体现为自然的因素,非人力因素能够替代。人类长期的活动经验证明,一个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伴随着好的气候条件,并促成生物的多样性;反之,一个恶劣的地理环境也一定具有极差的气候条件,其生物的稀缺性也是必然。

云南的茶树与其他植物的交叉存在,不仅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更典型地表现在它的异花授粉上。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其长期的天然杂交中,直接导致了茶树的群体(野生或栽培)其外观的高大与肥硕,并多区域、成片状存在。其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遗传性与多样性。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

虽然在中国大陆其他地方(如湖南、广西、海南等)也存在大叶种的茶树,但能经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认证”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存在最多的也就是“百年沧桑”。其茶树的外部形态与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也表现不同。茶叶的内含物质就差别更大。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他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相比其他地区大叶种茶树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

如维生素E(VEortocopherol),为二氢吡喃的衍生物。茶叶中VE含量比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要高,是菠菜含量的32倍,葵花籽油的2倍。含量一般为50~70毫克/100克。过去,很多人误认为绿茶中的VE比普洱茶高,因普洱茶经过萎凋和发酵,一部分VE被酶破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分析手段的提高,又发现普洱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类黄酮,对VE的氧化起了保护作用,故普洱茶中VE的保留量也很高,甚至超过其他茶叶产区。有的竟高达290毫克/100克。如叶酸(folicacid)即维生素,又称喋酰谷氨酸(PGA),由蝶呤啶、对氨基苯甲酸与L-谷氨酸三部分连接而成。叶酸在一般茶叶中含量约为50~70微克/100克,高于很多植物。而由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普洱茶,含有的叶酸竟达70~90微克/100克。

如肌醇(inositol),肌醇又名环己六醇,一种特殊形式的糖醇。由植物体内己糖环化而成,起磷酸储藏和磷酸化作用。不仅有游离型,而且还有其磷酸盐植酸钙镁型。肌醇为葡萄糖的异构体,在普洱茶中可达11毫克/克,它随叶子成熟度增加而增加,与儿茶素的合成关联,也远高于其他茶系与茶种。

再如,不同品种的茶树,多酚类含量与组成是有差异的。云南大叶种黄烷醇类含量较高,而小叶种的龙井种含量较低。一般来说,茶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的组成中以L-EGCG含量最高,其次是L-ECG和L-EGC,但在云南大叶种中L-ECG含量较多,几乎接近L-EGCG的含量,而且L-EC和D,L-C的含量也超过了L-EGC。云南大叶种的芽叶中黄烷醇类的含量与组成高于别的品种,已经是茶叶界的共识。

需要重复的是,云南乔木大叶茶的内含物质高于其他茶类,不是今天的发现,有些观点早已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定论。但中国以前的茶叶界却对此有意识地“沉默”,倒使很多人直到今天也认为普洱茶的原料仅仅是粗老叶茶,内含成分少,没有绿茶丰富。这种轻视实验数据的作法可能与传统的喜好有关。何况中国这么多年来,早已形成的“绿茶思维”与“绿茶模式”,很难从情感上接受乔木大叶茶的内含物质及数量高于绿茶这一化验结果。但是,科学更重数据,不以人的情感为依据。这也就是我们常谈的“科学态度”。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

这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最为显著的特征。云南不仅有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年长的茶树(树龄为1800年),同时,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茶树也不罕见,至于范围很大的古茶园更是多区域、成片状地存在。

当我们站在一片古茶树林中,面对着一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我们不知它最初如何生成——是我们古代先人的栽种?还是热带季风将一粒茶种吹落至此。但不管怎样,当我们仰视它们时,总能感到一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大自然力量的存在。

这里隐藏了一个未解的秘密,即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之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及其植物,不可能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以病虫害为例,它是定期爆发的,很多物种的灭绝和衰减都与它相关。尤其是茶树,它定期被采摘,只要采摘,就有创伤口,就不可能不被病虫害侵蚀。但云南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不管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却能存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得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长的考验,至今仍显露出勃勃生机。这个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古茶树起码具备一种或多种我们未知的抗病虫害的“基因”。

我们曾试图通过它富含的矿物质探寻它“长寿”的原因,但仍感到证据不足。

如乔木大叶种茶树富含的矿物质锰Mn,一般的茶叶含量在30毫克/100克左右,比水果、蔬菜约高50倍。锰是植物多种酶的激活性剂,如丙酮酸脱羧酶、烯醇化酶、柠檬酸脱氢酶等。茶树缺锰,表现为“立枯病”,即叶子发黄,叶脉呈绿色,新梢顶端下垂,发展下去全枝萎蔫。乔木大叶种茶叶锰含量比一般的茶叶要高,可达400~600毫克/100克,远高于其他茶系。有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还有矿物质锌,它是茶树必需的微量元素,锌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如醇脱氢酶、6-P-葡萄糖脱氢酶和磷酸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基。同时磷酸二酯酶、碳酸酐酶、多肽酶等都是锌金属酶,这些酶有的可以促进呼吸作用,有的催化光合作用,有的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植物缺锌,会使色氨酸合成受阻,茶树生长迟缓,叶数、叶面积、茎干等生长均矮小,出现小叶现象,且在成叶上出现花斑,称为花叶病,根系也会发黑而枯死。在乔木大叶种茶树中,我们发现锌的含量竟高达3~6毫克/100克,是其他茶系的茶叶无法比对的。这也可能是云南乔木大叶种茶树“长寿”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相对于破译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长寿基因”而言,这些研究仍相距甚远。不要小看了这种特殊“基因”,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是一种还是多种因素在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内含有一种或多种我们人类尚不清楚的物质。我们之所以没有找到这种物质,一方面是受现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研究思路出现的偏差,加之我们以前对这一类物质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可是,一旦这些物质被我们发现并破译,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

让我们将视角转向普洱茶,当用这些茶树的芽、叶做出的普洱茶,无论你是成天接触它,或者每天都在品饮它,甚至在研究它。它仍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至今我们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因此,有一点也许是你未知的,当你手捧一杯普洱茶品饮时,你在享受它的香气、汤色及特有的口感之余,另一种更有价值的物质已经悄悄渗透到你的肌体,将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嵌入你的基因,并积极配合你,拼命抵御来自现代社会的各种工业的、尤其是化学污染物与病菌对你的侵袭,增强你的抗体,延长你的生命周期。这种观点虽然没有得到更科学的认证,但其立论的依据源于一种科学“猜想”,一种科学“假设”。这不是“伪科学”,因为很多科学成果的最初设计都源于看似不切实际的猜想与假设。

普洱茶黄片指的是什么?


普洱茶的制茶工艺里,大家谈的最多的是杀青,最不重视的是揉捻,最尴尬的是黄片!

普洱茶在晒青工作完成之后,即完成了整个初制工艺过程,这个过程生产出的产品称之为晒青毛茶。按常规这样的晒青毛茶经过短时间存放之后,便可进入再加工的精制工艺过程:蒸压或者人工渥堆发酵。不过,在进行蒸压之前,还有一道书上没有却实际存在,费时费力又必须进行的小工序,就是拣黄片。

普洱茶黄片,是指普洱茶在原料的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宽大﹑茶箐等级较低等原因,而在揉捻工序中未能成型的,经过晾晒后,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说白了就是那种颜色发黄或绿色更深、形状格外显眼、难看的老叶子。

由于黄片在晒青毛茶中“鹤立鸡群”,有碍观瞻,在外形上影响到感官审评,如果不把这部分茶箐拣出,那么压成型后条索的观感就差了,在进入再加工的蒸压之前必须挑拣出来。不要以为拣黄片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从技术含量来看,确实不咋地,但耗时、低效、费人工。云南各大茶区加工的晒青毛茶,多多少少都会带有黄片,采茶制茶时节,劳动力缺乏、请工难、工价高,随着毛茶产量爆发性增长,拣黄片的工作量也加大。特别是有的产区毛茶芽叶较小,人工拣黄片更是麻烦,例如倚邦茶山的猫耳朵,当地茶农一般都是用竹筷进行挑拣。

虽然现在有了高智能、高精度、高性能的高端茶叶色选机,能够对茶叶中的黄片、白毫、黑片、茶梗等与正品的颜色差异,自动一次性把茶叶品质规格分选成功。但该设备占地面积较大,更实用于大型茶厂的批量生产,一般小作坊和茶农的加工场所场地狭小,产量也不可能做到批量生产,也就没有必要牛刀杀鸡,使用这种大型设备。这就让拣黄片这个工作很是尴尬:使用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使用机器又不现实。很多茶农抱怨经常被拣黄片这道工序拖了后腿,耽误了工期和毛茶的销售。

好在,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先弃之如敝屣的黄片有着特殊的价值,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生长时间较长,所以其苦涩感已经大大减弱,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反而呈现出与常规普洱茶不一样的滋味口感来,越来越受到大批普洱茶的发烧友的喜爱和推崇。

如果把这种黄片单独拣出成为可饮茶品,特别是那些原料均是从高等级古树茶中挑拣而出的,此种茶香幽雅,汤甜水滑,经久耐泡。

如果不捡黄片,虽然毛茶和成品中颜色花杂,滋味上却更加丰富,口感的协调性也得到加强,虽然毛茶价格上打了点折扣,但和省去的人工成本相比,更加划算。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农,在客户不要求的前提之下,往往省去这道尴尬的工序,销售出去的毛茶往往带有黄片,买家拿去要么直接压制成品,要么自己买回去慢慢挑拣,毕竟,有些原料太过抢手,如果嫌麻烦不要这种夹带黄片的毛茶,就会错过时机,往往将失去稍纵即逝的销售机会,所以只有不得已不情愿地接盘了。

由于近几年云南山头茶是热门,古树茶身价节节串高,一些名山头稀缺、质优的古树料奇货可居,不愁没有买家,更不会主动挑拣黄片,买家为抢货源,硬着头皮吃下这锅夹生饭,先在第一时间买回去自己慢慢消化,以致现在拣黄片的工作渐渐从生产一线的茶农转移到二手商家手上。

市场上还渐渐形成一种认识,把掺有大量黄片的毛茶或成品茶当成判断是古树料的标志,难道,捡黄片已不再尴尬?以前,拣出去的不是糟粕,留下的一定是精华。现在,让我们更加尴尬的是:留下的已不全是精华了!

普洱茶六奇


1.普洱茶产地奇:经历了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原是产于云南普洱府所在地,并在普洱集散的茶叶。

2.品种奇:茶树鲜叶为普洱茶变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

3.原料奇: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成。后发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放,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这样变成的普洱茶,叫传统普洱茶;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过人工促成后发酵办法生产的普洱茶及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普洱茶,叫现代普洱茶或熟普。

4.形状奇:普洱茶除散茶外,紧压成型的普洱茶有各种形状,有如小药丸、圆球、象棋、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巨型饼、树筒、屏风、大匾等等。

5.品质奇: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与茶贵新、酒贵陈的特点背道而驰。如储存保管得当,可储存一百年左右。

6.饮用奇:如在茶馆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可泡20泡。

普洱茶喉韵指的是什么?


普洱茶喉韵指的是什么?

茶最原始的用途是作为药用,尔后再用来解渴。解渴的首要条件,就是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紧箍的干涸。喉韵一向都是最受品茗者的青睐,尤其较资深的品茗高手,也多极重视喉韵特色。普洱茶的喉韵可以分为甘、润、燥三方面。

甘:是普洱茶汤带来的喉部回甘的喉韵,是所有品茗者都喜爱的。甘的品味比较含蓄,不像香那么飘逸,往往和苦味相伴,苦尽甘来。许多品茗者所以喜欢苦味的茶汤,就是因为苦后而能回甘。

润:润喉是解渴的第一步,再补充足够的水分,因干渴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胸怀舒畅。有时候天气太干燥,或吃得过于咸腻,口干舌燥,白开水喝得越多,却感觉越渴,此时如果能饮到一两口上好的普洱茶,喉头因此润化,干渴感自然解除消失,舒服且顺畅。一般乔木老树的普洱茶,经过适当陈化后,都能达到“喉吻润,破孤闷”的境界。

燥:是饮茶后喉头不舒服的感觉。茶汤水性如果太利或太过苦涩,会使喉头难受,产生干而燥的感觉,强烈者甚至造成吞咽困难。一些云南以外或边境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因为品质不好,饮后锁喉(即喉感燥刺)。燥感除了喉头极不舒服外,还会让品饮者焦虑不安,影响健康,因此品饮者最好避开这样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津效果形成良好喉韵感。生津是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至宝,有“延寿浆”之美誉。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一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提供品茗的精神意境。普洱茶是大叶茶种,茶叶内涵成分特别丰富,生津功能特别强。

依据一般品茗普洱茶的经验,那些新鲜茶品,或者只陈放了一二十年的茶品,所造成的生津是“两颊生津”;陈放三四十年的普洱茶,茶汤入口后则会有“舌面生津”的现象,即所谓“舌感普洱茶”的美感;而陈放五六十年以上的老普洱茶,茶汤已经转为极柔性,达到了入口即化的境界,不仅能刺激两颊和舌面生津,还能激起“舌底鸣泉”的功效,喉韵和品饮意境都更加美妙。

普洱茶的协调感指的是什么?普洱茶的协调感指的是什么?


评价一款普洱茶的优劣,我们常用到的指标有汤感、水路、冲击力、韵感、生津、喉韵、回甘回甜以及协调感。如果评价一款茶协调感好,那么这款茶的整体品质也差不到哪去,那么要如何理解协调感这个词呢?

何为普洱茶的“协调感”?

简单来说,协调感就是指口腔感受到香、甘、滑、重、苦、涩、甜的平衡性。像老曼峨原生种的茶叶,虽然它的滋味浓烈厚实、层次丰富,但是在口感上,它的苦与涩其实是不协调的,明显苦比涩长。

生态、工艺上乘的普洱茶,茶汤入口的滋味非常饱满厚实,这不是说它苦味明显或涩感很重,而是指它的汤感、香气、润度、苦涩度互相融合,达到了一种圆融太和的状态。

老班章:一口喝懂普洱茶的喉韵和协调感

以老班章为例,老班章有帕沙种(甜茶)、曼峨种(苦茶)、原生种(最苦),三种茶树自然混生在一片茶园里,形成了一种天然的拼配。如果再有比较好的工艺,你会感觉老班章喝起来的时候协调感简直好到爆表。它的苦、涩、甘韵趋于平衡,你既不会感觉它的苦压过了涩,也不会觉得它的涩盖过了苦,每种滋味都恰到好处。一口茶汤咽下去,喉韵直接穿喉,回苦、回甘、生津以排山倒海之势,齐齐涌来。

普洱茶追求一山一味,一寨一韵,有的地方的茶高香,有的地方的茶高甜,有的地方的茶苦底明显,一款好茶的口感在拥有某一地域特性之外,其他方面也不能太弱,否则口感就会显得淡薄,缺乏层次感。

普洱茶的“茶气”指的是什么?


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云南大茶山所生产的乔木大叶种老茶树普洱茶,茶叶内所含成分浓酽而丰富,制造为成茶后,经过长期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和有机锗产生一定的化学作用,于冲泡时即能溶于水。

品饮陈年普洱茶茶汤后,有机锗进入品茗者体内,达到补气功效。古往今来饮茶品茗者千千万万,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美妙的境界?一来真懂得品尝茶气者不多,二来有茶气的好茶却得来不易。

茶气对大多数品茗者来说,还是非常含糊的。如有人说“这道茶的气很强”,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茶香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叶所舍的成分很足,茶汤的口感很酽;四是指茶叶中成分很重,茶汤苦、涩味很强;五是,只有极少数品茗者,由于体认茶气的气感,而正确指出了茶气很强。

“茶气进入人体内部,而运行于经络之中,如果达到了一定强度感觉,促使毛孔发出微汗,并且渐渐凝聚在骨骼中,成为一种清流,津养着全身的肌骨。所以感到筋骨在清敛,肌肤渐爽化。如果此时再增加茶气,清敛爽化逐渐浮现,交会成一股温暖而鼓荡,潜在体内窜激,最后津沐在一股飘然且安舒的意境里,飘然欲仙!”

一般的品茗者,茶气敛进其经络后,只感觉到全身体内激荡一股热气,接着毛孔轻轻发出微汗。但也有人误以为是喝了太热的茶汤之后会产生茶气。其实,喝了太热茶汤,如喝了烈酒一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是能使体温升高而发汗。

真正茶气到了体内,是促进经络中真气运行的加强,使体温升高而发汗的。当然,茶汤太热和茶气同时在身体内部,促成体内发热而发汗者,应该是最常见的。那些由茶气所激发出的是轻汗,是轻薄而微细的汗。而热茶汤所逼出来的,可能是浓而多的。

普洱茶“毫香”指的是什么?


在普洱茶级别很高的时候会表现出来的香气特色。顾名思义就是“毫”所表现出来的香气,与“粗”相反,这种小芽未展的鲜嫩也独具一种特色之香,让人更觉清新可人。“毫香”也可以说成“嫩香”,是一种更柔和与活泼的清香。

毫香描述的是混合香气的整体表现,因此涉及的香气物质较多,因为原料级别更高,大部分有效香气物质的含量也就相对更高,较高浓度的香气物质即可与一般茶叶香气表现得略有不同。

长知识

【普洱茶的六大奇特】1、产地之奇,是指北回归线两侧的澜沧江流域;2、品种之奇,是指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3、制作之奇,是指后发酵的加工工艺;4、形状之奇,是指有沱有饼有砖,还有大若南瓜小似弹丸等形状;5、品质之奇,是指越陈越香;6、饮用之奇,是指经久耐泡,十多泡之...

【6个瘦腰好习惯】1、吃饱了多走动,吃完饭后,走动30分钟。2、无聊多转转呼啦圈,帮助消化和排便。3、有事没事常收腹。4、早晚各30个仰卧起坐,最好结合跑步或者游泳等有氧运动。5、没事喝点功夫茶,如:荷叶茶,普洱茶,乌龙茶。6、保持常逛街的习惯。亲们,行动起来吧!

【饮茶小识】绿茶:过敏体质喝绿茶易呕吐,胃溃疡病患者不能喝。铁观音:空腹不能喝,易醉茶。乌龙茶:须用100℃开水冲泡。大红袍茶:温而不寒不伤胃,冲泡9次后,还有原茶的桂花香味。普洱茶:性温和醇厚,暖胃,长期饮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

【术语喝透普洱茶】0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刺激性。0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03、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04、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05、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唾液不断的涌出。

碎碎念

喝茶,人人都会,但若想喝出茶的意趣,品出茶的美味,悟出茶的真谛,恐怕还得靠生活的磨砺和感受。如此想来,人也不妨像茶水一样淡泊些,少一份功名利禄的追求,多一份自然平和的心境,生活也会美好如斯,心底里也会有一片亮丽的天空。

品普洱茶,一是品其香味,先靠近精致的茶杯边沿,用鼻由轻至深地嗅其香气,嗅茶淡淡的清香;二是品其滋味,即将茶汤少量入口,用舌尖将茶汤边吮啜边打转,以辨别茶味的浓淡、醇甜和苦涩。如果上升到“融茶”,那么就要在品茶时要注意身体与茶的交融。

喝上一杯发酵适中,不寒不热,性平的乌龙茶,能够有效地消除夏天身体所淤积的余热,恢复津液,让人感到口中润泽,周身滋养。还可以通水利尿,对于暑热湿气的排除也非常有效。喝乌龙茶的时候里面适当加入一些蜂蜜,润燥生津的作用更明显。

红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暖胃活血功效,因为红茶具有活血的功效,经常喝红茶的女人会减少各种痛经,活血化淤。同时,红茶具有很好的抗衰老功效,让女人更加美丽,长期饮用有助于减少面部幼纹,令皮肤变得滋润幼滑,真正从内到外的美丽。

普洱茶“九泡”指的是什么?


想喝茶,首先就要有水的搭配;一泡:洗茶;二泡:清除口腔杂味;三泡:打开舌苔的味蕾;四泡:感觉普洱茶的质感;五泡:感受普洱茶的原本味道;六泡:拖动舌头去细细地把普洱茶的韵释放出;七泡:感受普洱茶的喉韵;八泡:感受普洱茶所产生的厚度;九泡:普洱茶好坏便知。

长知识

【适合电脑族的3大花茶】①保护视力:菊花茶。菊花10朵,金莲花5朵,决明子5克,枸杞子3克。②抗辐射:玫瑰花茶。玫瑰花8朵,玫瑰茄(又名洛神花)2朵,绞股蓝2克,绿茶2克。③排毒美容:金银花茶。金银花5克,薰衣草3克,甘草10克,蜂蜜5克,温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

【红茶香气】1、鲜甜:鲜爽带甜感,也适用于描述滋味。2、高甜:高而带甜感。3、焦糖香:烘干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气带有饴糖甜香。4、甜和:香气纯和虽不高,但有甜感。5、高锐:香气鲜锐,高而持久。6、果香:类似某种干鲜果香。如核桃香、苹果香等。7、麦芽香:干燥得当,带有麦芽糖香。

【荞麦茶】1、预防胆结石,降低胆固醇,2、保护微血管,降低血脂及预防脑中风,3、预防糖尿病并发症,4、清除体内垃圾,减轻体重,5、美容养颜,减少细纹,6、净化血液、降低血压,7、抗肿瘤、抗氧化,8、含有膳食纤维,对便秘有疗效。

【清体内垃圾喝黑茶】黑茶能去油腻,消食化积,防止肥胖,清血脂,保护血管。普洱茶是黑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大名鼎鼎的乌龙茶也基本可以算做黑茶;黑茶中都含有鞣酸,会影响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还会干扰胃肠蠕动,引起便秘,因此不要饭后马上喝,饭后一小时后再喝最佳。

碎碎念

初次绽放的茶芽,一旦离开茶树,生命即终结。然而,制茶师傅的双手,可赋予茶新的生命。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一次次重生。当你在冲泡一杯茶叶的时候,水的呼唤,帮助茶完成了最后一次涅槃。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茶,因此被视为灵魂的饮料。

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他们的命运因为一杯茶连接在一起。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在双手,而在心间。一道茶,便是一种人生,一杯耐得住岁月的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茶的馨香,让我们停留下来,或者,奔向远方.

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人生的一种成长。

沏茶去开悟,我们讲沏茶、品茶,但不能用喝茶。喝为生理需要,沏和品是禅,是悟。茶可以帮助人达到那种境界,人需要明白茶的功能。茶的好坏最直接的感受是苦或者甜,第一泡必苦。茶水入口后,先不喝,调与舌底,再咽下,两分钟后,舌底便能感觉出甜味来。茶境界极高,可磨练人的意志。

普洱茶的十大特点指的是哪些?


茶人们用米香、花香、果香、蜜香、草香、枣香、兰香、樟香、荷香等不得已的比喻来相容普洱茶的不同香气,这表明普洱茶香气的复杂丰富,而且这些变化万千的香气来自普洱茶原料本身和后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湿度内部元素变化的结果。那么普洱茶的十大特点是哪些呢?

1、产地特点

产在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中,历史产地在西双版纳州六大茶山。“雾锁千树茶,云开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这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已故茶叶老前辈马兴先生对普洱茶产地和普洱茶品质的赞颂。

2、制作工序

制作普洱茶的鲜叶需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晒青茶,用晒青茶蒸压后,可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经长期贮存陈化为自然陈化普洱茶。用晒青茶沤堆后发酵,制成熟普洱散茶和各种形状的紧压茶普洱茶。

3、形状各异

普洱茶除各种级别的散茶外,有小如丸药、糖果状、沱茶、紧茶、饼茶、方茶、牌匾茶、柱形茶、巨型圆饼、象棋、金瓜、金元宝等。

4、品种特点

制作普洱茶的茶树品种是云南大叶种,又称乔木型的大叶种,素称普洱茶种,芽叶发得又大又嫩,白毫特多,内含的化学成分特别丰富,制出的茶叶香高味浓。

5、饮法多样

可泡饮、煮饮、可生熟混饮,可打酥油茶、盐巴茶等多种饮用方法。

6、越陈越香

与六大茶类只有两年的保质期不同,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晒青茶自然陈化和经沤堆后发酵制成熟普洱茶后,有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步形成特有的陈香风格,陈香随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据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的研究,普洱茶种具有陈香特征的香气16个组分含量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这些组分多数为形成茶叶陈香及甜醇滋味的重要组成。陈年老普洱茶,可产生令人着迷的枣香、荷香、参香和樟香。

7、有益健康

普洱茶具有暖胃、健胃、助消化、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止人体血管硬化、防癌坑癌等功效。

8、久喝上瘾

喜喝普洱茶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不喝不知道,一喝离不了。”一喝上普洱茶后,就被普洱茶神秘的魅力所折服,在换喝其他茶就怎么也不够味了。一天不喝普洱茶,就老觉得不对劲似的。这就是普洱茶的排他性。也是生产众多普洱茶“发烧友”的原因。

9、收藏鉴赏

普洱茶具有收藏鉴赏价值,可按形状收藏;可按年份收藏;可按产地收藏;可按生产的批次收藏;可收藏生普洱,也可以收藏熟普洱。工艺品普洱茶还有鉴赏价值。难怪人们把普洱茶称为可以喝和收藏、拍卖的老古董。

10、老少咸宜

普洱茶性温和,是男女老少咸宜的饮料,春夏秋冬四季能饮,临睡前喝普洱茶,也不会影响睡眠。难怪喝普洱茶的地方流传这样一首谚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天三盅,雷大不动。”

《“普洱茶四奇”指的是?》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