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也会生病?什么是普洱茶饼茶“八病”?如何鉴别?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饼茶 饼茶普洱茶 普洱茶普洱茶

普洱茶饼茶。

饼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入杂

“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饼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为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

乌蒂

“乌蒂”,即“马蹄叶”。优质饼茶应剔除“马蹄叶”。“马蹄口十”含梗量大,是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表现。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乌蒂……茶之大病。”

现代制茶工艺对不同级别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档茶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适当的嫩茎含量,有利于茶叶的香气。但“乌蒂”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

“白合”,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白合,乃小芽有两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茶圣陆羽对饼茶原料的要求是“笋者上”(《茶经?一之源》)、“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经?三之造》)。故优质饼茶制造,应剔除“白合”不用。

过熟

“过熟”,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或制饼时“蒸茶”过度,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

烟焦

“烟焦”,指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烟味污染茶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茶叶的“焦味”,常出现在近年来的机制晒青毛茶中,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

混杂烟味或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是任何茶叶加工都必须忌讳的。用带有严重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新铁

“新铁”,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

“澄泥”,指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普洱生饼,在后期的“陈化纯熟”,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成为“铁饼”,“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陆羽〈茶经‘三之造》),即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使茶饼真正成了没有收藏意义的“死饼”。

竹箨

“竹箨”,指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如陆羽《茶经?三之造》“有如竹箨者”,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饼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cY316.com延伸阅读

普洱茶饼茶“八病”


饼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饼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为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

“乌蒂”,即“马蹄叶”。优质饼茶应剔除“马蹄叶”。“马蹄叶”含梗量大,是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表现。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乌蒂……茶之大病。”现代制茶工艺对不同级别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档茶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适当的嫩茎含量,有利于茶叶的香气。但“乌蒂”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白合,乃小芽有两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茶圣陆羽对饼茶原料的要求是“笋者上”(《茶经?一之源》)、“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经?三之造》)。故优质饼茶制造,应剔除“白合”不用。

“过熟”,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或制饼时“蒸茶”过度,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

“烟焦”,指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烟味污染茶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茶叶的“焦味”,常出现在近年来的机制晒青毛茶中,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混杂烟味或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是任何茶叶加工都必须忌讳的。用带有严重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新铁”,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指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普洱生饼,在后期的“陈化纯熟”,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成为“铁饼”,“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陆羽<茶经‘三之造》),即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使茶饼真正成了没有收藏意义的“死饼”。

“竹箨”,指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如陆羽《茶经?三之造>“有如竹箨者”,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储藏。

普洱茶饼茶有“八病”


我们怀着对普洱茶的特殊感情和对普洱茶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普洱茶,理解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引导正确的消费。

一般来讲,普洱“八病”,是针对七子茶饼中的生茶而言的,即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等八种不良情况的现象。

1.入杂

饼茶中夹杂有其他非茶类物质,乃茶“八杂之病”。

如谷粒、石子、竹木等杂物,这是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的。

2.乌蒂(马蹄叶)

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情况下,都会有马蹄叶,“乌蒂”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高档茶茶叶的含梗量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而“马蹄叶”含梗量大,乌蒂是茶之大病,最为优质饼茶所不容。

3.白合

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即“对夹叶”、“对开叶”。

白合的存在会影响茶味。白合不去害茶味,优质饼茶制造,应剔除“白合”不用。

4.过熟

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

过熟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①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

②加工中杀青过度。

③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

④制饼时“蒸茶”过度。

5.烟焦

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染

原因有二,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以及阴雨天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而焦味则可能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混杂了烟味和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象,是任何厂家都必须重视和注意的,污染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后,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凝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6.新铁

饼茶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所污染

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渗入茶中,铁会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有了腥味,不复有香。所以,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

7.澄泥

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

生饼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如果压饼时压力过大,导致茶饼过于紧实而成为铁饼,不仅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而且也影响了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最终成为“死饼”。

8.竹箨

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

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若压力过轻,饼边缘、表面起壳、容易脱落,不仅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

什么是普洱茶中的“八病”?


普洱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入杂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

入杂

“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饼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为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

乌蒂

“乌蒂”,即“马蹄叶”。优质饼茶应剔除“马蹄叶”。“马蹄口十”含梗量大,是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表现。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乌蒂……茶之大病。”

现代制茶工艺对不同级别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档茶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适当的嫩茎含量,有利于茶叶的香气。但“乌蒂”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

“白合”,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白合,乃小芽有两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茶圣陆羽对饼茶原料的要求是“笋者上”(《茶经·一之源》)、“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经·三之造》)。故优质饼茶制造,应剔除“白合”不用。

过熟

“过熟”,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或制饼时“蒸茶”过度,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

烟焦

“烟焦”,指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烟味污染茶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茶叶的“焦味”,常出现在近年来的机制晒青毛茶中,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

混杂烟味或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是任何茶叶加工都必须忌讳的。用带有严重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新铁

“新铁”,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

“澄泥”,指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普洱生饼,在后期的“陈化纯熟”,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成为“铁饼”,“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陆羽《茶经·三之造》),即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使茶饼真正成了没有收藏意义的“死饼”。

竹箨

“竹箨”,指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如陆羽《茶经·三之造〉“有如竹箨者”,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饼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云南普洱茶饼的“八病”指的是什么?


请问:云南普洱茶饼的“八病”指的是什么?

答:饼茶“八病”是针对普洱七子饼茶中的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饼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为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

“乌蒂”,即“马蹄叶”。优质饼茶应剔除“马蹄叶”。“马蹄口十”含梗量大,是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表现。宋代黄儒《品茶要录》:“乌蒂……茶之大病。”现代制茶工艺对不同级别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档茶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适当的嫩茎含量,有利于茶叶的香气。但“乌蒂”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白合,乃小芽有两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茶圣陆羽对饼茶原料的要求是“笋者上”(《茶经?一之源》)、“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茶经?三之造》)。故优质饼茶制造,应剔除“白合”不用。

“过熟”,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或制饼时“蒸茶”过度,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

“烟焦”,指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烟味污染茶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茶叶的“焦味”,常出现在近年来的机制晒青毛茶中,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混杂烟味或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是任何茶叶加工都必须忌讳的。用带有严重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新铁”,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指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普洱生饼,在后期的“陈化纯熟”,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成为“铁饼”,“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谓澄泥也)”(陆羽<茶经‘三之造》),即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使茶饼真正成了没有收藏意义的“死饼”。

“竹箨”,指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如陆羽《茶经?三之造>“有如竹箨者”,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储藏。

何为普洱生茶饼的“八病”?


饼茶“八病”主要是针对普洱生饼而言的,指饼茶出现“入杂”、“乌蒂”、“白合”、“过熟”、“烟焦”、“新铁”、“澄泥”、“竹箨”八种不良情况。

“入杂”

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饼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为现代食品卫生所不容。

“乌蒂”

即“马蹄叶”。优质饼茶应剔除“马蹄叶”。“马蹄”含梗量大,是茶树生长势弱、树体老化、受干旱、病虫影响严重的表现。现代制茶工艺对不同级别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档茶一般不超过2%,低档茶一般不超过5%,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适当的嫩茎含量,有利于茶叶的香气。但“乌蒂”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

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白合,乃小芽有两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

“过熟”

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或制饼时“蒸茶”过度,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的饼茶。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

“烟焦”

指饼茶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烟味污染茶叶,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茶叶的“焦味”,常出现在近年来的机制晒青毛茶中,是杀青温度过高,茶青被炒焦或杀青机炉灶漏烟。混杂烟味或煤炭燃烧后的煤焦气味。“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现,是任何茶叶加工都必须忌讳的。用带有严重烟熏味的晒青毛茶进行发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新铁”

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变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

指压饼时压力过大,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的饼茶。普洱生饼,在后期的“陈化纯熟”,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成为“铁饼”,既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陈化”,使茶饼真正成了没有收藏意义的“死饼”。

“竹箨”

指压饼不结实,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储藏。

普洱茶为什么也叫七子饼?


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整个云南都是普洱茶的栖息地,茶山遍布,历史更是古老而悠久。

但有意思的是,比起其他茶类的多以散茶或者单一形式的出现,普洱茶却有着各式各样的类型,仅从外形的角度来说,就有沱茶、饼茶、砖茶、等等。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他的根源是什么?今天便来重点盘点一下。

沱茶

沱茶,是云南普洱茶的传统茶品,以“下关茶厂”出品的最为有名,一些早期的沱茶,甚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藏茶界亦能占得一席之地。在1986年,云南“下关茶厂”的100克普洱沱茶,就曾荣获法国巴黎的金鸡奖。

沱茶,形如窝窝头,为中空结构,上看似窝状面包,下看如粗厚的碗口,压制成形,是紧压茶的一种。

市面上,一般有50克、100克、150克三种规格。小巧的身形,可以轻松地用油纸包起,用稻草串联成捆,虽说时至当下储存和运输方法很多。但传统的沱茶就是以这样的方法,利用马匹驮运,才得以妥善运输和保存。

沱茶最早产于明代云南省的景谷地区,当地人为方便携带,将茶叶蒸晒后压制成团茶,而团茶也就是沱茶最初的原型,后经不断发展,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沱茶。

饼茶

饼茶,顾名思义,是饼状的紧压茶,其中当以“七子饼”名气最广。也是在中外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茶。

“七子饼”,单片净重357克,集七片为一筒,因此而得名。不仅如此,“七”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他们相信七子相聚,即是圆满。

早年间,“七子饼”之所以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正是华人华侨将其视为了“合家团圆”的象征,其火热程度俨然已经成了普洱茶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普洱茶就被称为“七子饼”。

普洱饼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度量衡还是一斤为十六两的时代,茶农们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以七两为一片,向外运输。

而七两折合成今天的重量便是357克,这边有现在所看到的茶饼形态。

类型差异的出现,或多或少都和茶品的运输有关,无论远销边关,还是输送至繁华之地,在那个运输条件极差的时代背景下,普洱茶的紧压做法,是历史的诉求,要发展,必须改变。

于是,有了茶马古道,有了驮运出行。无论是沱茶、砖茶、饼茶、柱茶、金瓜贡茶、香菇紧茶等等,追溯历史,都有一个最原始的交集。

如何撬普洱茶饼?


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普洱茶受到了越来越多朋友的认识和关注,也成为人们日常用来改善身体体质和保健的一种日常饮品。但压制成七子饼、沱茶、砖茶后的普洱茶对于刚开始喝普洱的朋友来说,每次饮用之前要如何把它分成小块来冲泡,可是费了不少心。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撬普洱茶的几种工具:下面,我们以一饼普洱茶生饼为例:1、把茶刀从茶饼侧面沿边缘插入。2、稍用点力,把茶刀再往茶饼里推进去些,这样不会把茶饼撬的很散碎。3、向上用力,把茶饼撬开剥落。4、现在再用同样的方法顺着茶叶的间隙,一层一层的撬开。5、就这样,饼茶就可以慢慢撬散了

普洱茶饼之“霉斑”的鉴别


茶友都喜欢珍藏普洱茶,普洱茶像酒一样越陈越香。因为普洱茶里含有有益菌,这种有益菌会不断的发酵,使得普洱茶的茶青气慢慢褪去,发酵出陈香气。

鉴别“白霜”与“霉变”:

一看:正常“白霜”,是普洱茶在正常仓储,仓储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

二闻:正常的“白霜”,嗅之无霉味,更无刺鼻,惹人难受的气味。属于此情况普洱茶一般是有些年份,是可以喝的。

三撬:白霜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渗透到茶饼内部的,只存在于茶饼表面。而白霉会借着茶叶之间的缝隙,一路往茶饼内部侵略。(严重的还有冒出白烟和刺鼻气味)

鉴别“金花”:

“金花”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艺,通过控制一定的技术参数,促使益生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产生金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

不同年代茯砖茶的“金花”色泽是不断变化的:刚出烘的新茯砖茶,砖身内生长大量的金黄色颗粒,形似“米兰”。随着陈放年代的延长,金花逐渐萎缩变白,有些年代久远的茯砖茶已看不到金花,只是隐约可见白色的斑点。因此,新茶“金花”茂盛而有些老茶“金花”较少甚至看不到。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


市面上有很多形状各异的茶,沱茶,砖茶,饼茶,不过大家最常见的还是饼状的茶。说到饼状茶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每一饼茶的重量都是357克呢?这个数字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357克饼状普洱茶的缘由。

历史原因

古代涉边交易,政府为了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纷争,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化措施,目的是便于统计,便于征税,便于交易。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七子饼之名由此而来,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出口热销品种,畅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

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建国后,七子饼的重量定为357克,便于普洱茶生产厂家的产销管理。

民族文化原因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月圆人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祝贺家和万事兴。所以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

传统文化原因

普洱茶早期时候,要远销边疆一带,主要依靠茶马古道和马帮运送出去,在此期间,一些常年行走于茶马古道的人家中已有妻女,但是为了生计,只能常年奔波于外,长路漫漫,路途险阻,甚是思念家中的妻女。

3+5+7=15,15这个数字在中国有着很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元宵节还是中秋节,都是当月的15。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于是把思想感情寄托在数字上,这些数字不再是冷冰冰的,反而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15这个数字代表着相聚,象征团圆,于是将普洱茶制作成357克,借此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易经阴阳之说

从易经的角度来解说,3、5、7这三个数字都是阳数,阳为日,为火,阳数之合为25,这个数字是太阳的运行规律,在易经的天文历法中,取3、5、7为中阳,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许多传统文化依然受用于今,人们追寻的数字不只是字符,而是对自然、对天地万物的一种崇敬,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茶道也亦然。

这三个数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

3是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国文化之发源。

7是少阳:为震为雷为龙。

普洱茶的重量357克结合了龙阳之气、五行之力、天地人之精华,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融于普洱茶之中,缩小到茶文化来说,体现了茶道精神。

普洱茶饼357克的传承者——俊昌号

俊昌号于公元一九二二年由骆英才创办于茶马古道重镇——凤庆鲁史,骆英才先生在坚守357克普洱饼茶的同时,首创茶叶的规模化种植与茶叶的加工,产品经过茶马古道畅销各地。

在他的推动下,鲁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茶业发展的高潮。

云南六大茶山创始人阮殿蓉女士是骆英才先生的外孙媳妇、俊昌号的传人,她在研究普洱茶的过程中查找到祖传的拼配方法,为弘扬普洱茶的历史特将此号的传统制作古法重新恢复。

在继承古法的前提下,不断研发创新,既保留了普洱饼茶357克的传统制法,同时加之以现代的科学生产管理流程控制,让消费者能够真正品尝到那份始于1922年的独特陈韵。

六大茶山以制作和销售普洱茶为主,十多年来,主要产销普洱茶饼,常规的普洱茶都是357克,这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普洱茶友最大的重视。六大茶山愿和每一个茶友共同感受茶性之至真至美,弘扬茶道之至大志诚!

普洱茶的形态美:砖、饼、沱是如何形成的?_普洱茶


在明清一代,普洱茶闻名天下。瑞贡天朝的普洱茶,散茶与紧团茶并存。比照中原腹地的名优绿茶,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普洱散茶,在当时是为了迎合主流。另一种拣选幼嫩芽叶制作上贡的紧团茶,则有讨得皇帝欢心并以此来表达忠心的意味,取紧密团结之寓意。

饼茶(宫廷料)

从上贡皇帝的普洱紧团茶的名称和形态,就可以管窥一斑。现有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述女儿茶的,非普洱茶莫属。从清乾隆年间的张泓和稍晚道光年间的阮福对女儿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采制女儿茶的是称为“夷女”的少数民族女子。阮福描摹形态为“小而圆者”。这种形态出现的缘由,直到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年在云南普洱茶山游历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答案。

在景迈芒景的哎冷山茶魂台,在巴达章郎布朗族博物馆,在南糯山半坡寨,在布朗山老班章寨子,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那就是生殖崇拜。

砖茶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到后来的文明社会。发达的中原文明先民一脉相承的祖宗崇拜,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生殖崇拜,本质并无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视野来考量,女儿茶正是云南少数民族古老宗教信仰的产物。

在封建王朝的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向皇帝表达忠心,上贡皇帝女儿茶都隐含着深层的寓意。另一种普洱紧团茶人头贡茶,尽忠的意味更加明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普洱市博物馆,隔着玻璃,我长久的凝视普洱贡茶。在我看来,普洱茶的形态之美,在女儿茶、人头贡茶中蕴含有狞厉之美。

沱茶

普洱茶名称和形态的变迁,无言的诉说着云南民族文明和中原文明之间从未停止过的交流和融合。清中期用来上贡的女儿茶,到后期被称为景谷姑娘茶,雅称为私房茶。民国时期今儿被更加文雅含蓄的名称沱茶所取代,馒头形也被窝窝头型替换,这显而易见是汉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边疆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清末民初伊始,汉族带来的中原文明对普洱茶形态影响表露无遗。直到建国以后,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最好最细嫩的原料用来制作沱茶内销;老嫩适度的原料用来制作俏销的圆茶;边销的则是牛心型紧茶,牛心紧茶又名蛮庄茶,后来被砖茶所取代。

这些都写进了茶学的教科书中。饼、砖、沱,毫无疑问的是普洱茶中的主流形态。如果我们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来看待这些形态,天圆地方,人为万物之灵,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浮出水面。

侨销港澳台东南亚的圆茶,无声的召唤这些海外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陪明月,低头思恋故乡。

边销藏区的砖茶,召唤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新的长城。

内销的沱茶,饮茶思源,莫忘亲恩。

砖、饼、沱作为普洱茶的存在形态,以它的美在存储中变化,味道在变化中升华!

普洱茶为什么叫七子饼茶,而不是六子饼、八子饼?


普洱茶为什么叫七子饼茶?

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七”这个数字,是有着很多含义的吉祥数字,比如中国的情人节是七月七日。七象征着多子、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

七子饼茶一般都是7两一饼,7饼一提,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也是七子饼茶的传统包装。

“饼茶”的出现,最早见于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张揖曾在三国时代的魏国任官,《广雅》中说“荆、巴间茶叶作饼”。这里提到的“荆、巴间”,就其所指地域而言,不止是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显然,这里所提的“饼茶”,自然就形成于三国之前。但饼茶的制作究竟出于何时,还没有一个定论。

关于“七子”之说,其实,单数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中,总是被推崇。“九”为至尊,“七”为多子多福,“七”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把七饼圆茶捆为一筒,是清朝的定制。《大清会典事例》中有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里清廷规定了云南外销茶为七子圆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清末,由于清廷处于没落期,茶叶形式开始多变,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七个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

民国初年,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和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了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1921年商定,每圆茶底料不超过六两。但财大气粗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六两五钱每筒八圆的“八子圆茶”,一时市场分额大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七子饼茶”这个吉祥名称,从此“云南七子饼茶”就成就了紧压茶的霸主地位。发展至今,“七子饼”已成为普洱茶中响当当的商品名称。

七子饼茶的来历还有另外几种说法:

说法一: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咧?是用来上税的。

说法二: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两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古时茶马古道路途遥远,艰难险恶,运茶的人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七子饼”寓意运茶之人思念妻子和孩子,期待与家人团圆,所以也有“妻子饼”之说。

普洱茶饼该怎么撬开?如何把普洱茶弄碎?


有人说喝普洱茶很麻烦,一饼一饼的,那么结实,怎么打开?不能徒手劈开,降龙十八掌是使不上了,我们得借助工具呀。

开饼我们一般用茶刀、茶锥或茶针。这3款茶人神器在百晓生的兵器谱上并未出现,可能是因为喝茶的人都很善良,那些江湖上打打杀杀的事都不参与。

那么什么是茶刀,什么是茶锥,什么是茶针呢?

1.茶刀

茶刀因外形与“刀”相像,成扁平状,故取名“茶刀”。茶刀可以是,木、竹、象牙、牛角、牛骨、金、银铜、铁、等材料,结构包括带有刀柄的刀体及刀鞘。利用刀体前端的尖刃可顺利的插入茶饼内,这时只要轻加很小外力,即可实现茶饼部分的分离。

2.茶锥

茶锥一头尖锐,用于解散紧茶的工具,因造型锥状,故取名“茶锥”。茶锥椎体大多有金属材料做成,手柄则多样化,结构带手柄的锥杆体及锋尖。由于采用了呈圆锥状锥杆的并在其前端设置的锥尖,当需要切制茶沱时,利用锥体前端的尖刃可顺利的插入紧茶内,而后通过圆锥部分的张力在紧茶上形成一锥孔,以此沿被切轨迹重复上述方法,便可形成一线性孔,只要轻加很小外力,即可实现紧茶部分的分离。

3.茶针

茶针又名“茶通”,形状为一根细头针形状的称呼为茶针。茶针也是开茶的工具,因其细小尖锐,茶针还有一个用处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通之用。

从形状看茶刀像是屠龙刀,茶锥像是倚天剑,茶针像是东方不败用的绣花针。

用屠龙刀来形容茶刀,是有点夸张啦,如果真用屠龙宝刀开茶饼,一刀下去茶都成两半了。东方不败练葵花宝典后使用的兵器是绣花针,可谓是把绣花针玩的出神入化。假如东方不败用茶针拆茶呢?也许一招就能拆开各种茶饼、茶砖。

对付普洱茶饼,你会用屠龙刀、倚天剑、还是葵花宝典?

关于用茶刀、茶锥开茶还是茶针开茶,在茶友圈中一直争论不断。一饼普洱茶摆在谢逊面前,谢逊选择茶刀,周芷若选择茶锥,东方不败会选茶针,不同的人有不同选择。也并不是“力大就用茶刀,力小就用茶针”,开茶饼用的是巧劲儿。

无论是茶刀、茶锥还是茶针,在使用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技巧。用茶针还是茶刀,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如何选择?

其实自己的手会告诉你答案,也就是哪个舒服就用哪个。

不论是用茶针、茶锥还是茶刀开茶,精髓都是在一个“撬”字。撬开茶是我们的目的。撬茶,拢共分两步。第一步,入之,第二步,撬之。茶刀、茶锥较宽,茶针较细,插进茶饼,肯定是茶针更容易进入。但是进入茶饼后,茶刀的宽度也使得接触面大也更容易撬开,茶针很容易撬碎,茶刀撬开会完整些。

一般大部分茶友赞同较松散的茶饼适合茶刀或茶锥,较紧的茶饼适合用茶针先开饼,再用茶刀、茶锥拆散。

1.如何使用茶刀?

以茶砖为例,撬茶砖的入刀以侧面为宜,一只手按好茶砖,另一只手拿茶刀从茶砖的侧面入刀,将茶刀从边缘插入茶砖内部,再往上提起,这样就能轻松的撬起一片茶。剩下的就是一片一片拆开,似乎有点像是在片鱼片,保持条索的完整最重要。

2.如何使用茶针?

有茶友说记得当年用锄头开过铁饼,感觉过于暴力,不合茶人心境。后改用针,用时三秒戳进去,顿时快哉!只觉手心一痛。。。

茶针撬茶能够快速进去,但是要小心扎手。用茶针怎么撬饼?茶针拆茶饼的时候,则需要从饼背中心的凹陷处下针,没个普洱茶饼的背面都有这样一个凹陷的地方,这个设计也是为了方便拆饼。将茶针从凹陷处插入到茶中,向四周放射性的撬起(有点像是发射火炮)。这样入针的好处:一来从凹陷处入手比较容易撬起,二来可比保持饼面的完整和美观,但是要注意别被茶针扎到手。

沱茶的撬法和茶饼类似,也是从中间的凹陷处开始着手,将茶针沿沱茶的内涡边缘用力插入,向里侧撬起,也可以保持茶的外观,同时比较好着力。

也可以沿沱茶的外窝边缘插入,只是容易碎

有茶友问铁饼怎么撬?有茶友试过锤子加螺丝刀都没拆开,真是像一块铁一样。铁饼是在众多紧压茶中压的最实的,入刀的角度选择角度很很重要,先从边上入手。

不过到了中间仍然会容易碎茶,怎么办?可以先蒸一下,蒸软了就很好撬,而且不容易碎茶。

茶刀、茶锥、茶针被称为“最温柔的冷兵器”,对付一饼普洱茶,很多茶友都有几把茶刀、茶锥或茶针。用的时候,哪个顺手用哪个。在这场温柔的拆茶之战中,你会用屠龙宝刀、倚天剑,还是葵花宝典呢?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也会生病?什么是普洱茶饼茶“八病”?如何鉴别?》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也会生病?什么是普洱茶饼茶“八病”?如何鉴别?》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饼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