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学茶札记(十五)古六大茶山之易武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普洱茶六大茶山 六大茶类之红茶 普洱茶六大

普洱茶六大茶山。

易武——高品质的代名词,已然成为古六山的头牌,名寨云集密度之高令人瞠目,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就不一一列出,易武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除了高品质的原料外自然离不开悠久的制茶历史和传统;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易武就是一典型,永远都有说不完的传说。

初次去易武前对于那些不好的传说也是有耳闻的,虽不知真假但还是宁可信其有,所以到了易武街上吃饭问清了价格才敢点菜下单,旅馆就不用奢谈性价比了;晚饭后好奇的我们逛了逛易武街,这的一切对于初来乍到的我们都充满了吸引力,湖南商人和易武的渊源从街上的湘菜馆数量就能略窥一二,KTV、夜总会证明了易武的繁荣,易武老街上“不明来历”的茶是永远的话题。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继续逛易武老街,老街上有许多加工毛茶压饼的小作坊,看到一家人没有关门我们走了进去参观加工过程,我们的突然造访主人很警惕的看着我们,知道自己不受欢迎所以知趣的离开了,主人马上就把大门关上;继续深入来到了老街的老茶马古道,当年繁荣的景象在这似乎还依稀可见,走着走着遇到了车顺号老宅,兴奋的进入一探究竟,参观完后不由的感叹沧海桑田。

匆匆逛完老街之后驱车赶往第一个寨子——落水洞,进入寨子后按惯例开始寻找目标试喝,这里插一个话题,关于易武试茶的传说是这样——进入一个人家坐下后,主人会拿出两种茶给你,而这两种茶会出现如下情况:(1)一泡古树和一泡小树(2)两泡都是小树(3)两泡都是古树(4)还有一种最极端的情况,两种茶都是不明来历的;每到一家我们就要接受一次对舌头的考验,对于在山上摸爬滚打和学习实践的我们来说这些都能应付,所以在落水洞的任务完成的还算顺利,结束落水洞的行程后又赶到了著名的麻黑,进入麻黑后对于我们这种人生地不熟的外来人来说真是“两眼一麻黑”啊,试了大概五六家,我们居然没有喝到一口麻黑茶,失望的情绪和疲惫的身体让我们决定最后再试一家,正是这最后一家终于喝到了那浓浓的麻黑味,与主人闲聊时说起“外来茶”之事,不出所料的主人承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告别主人后我们决定不再深入刮风寨而是直接去象明乡,第一次去易武就这么无奈的结束了。

易武每年往来的茶商数量巨大,个别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奸商自然会有,那么淳朴善良的茶农就会被骗,所以茶农兄弟有的开始了自我保护而有的就误入了歧途,他们的这些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对外来者的考试,而许多不明真相的小伙伴抱着上山就能买到真货的美好愿望买了一堆“不明来历”的茶,对于这个现象许多小伙伴说起来总是义愤填膺,而我却觉得部分茶农如同商人一般只知逐利十分正常,因为在低风险还有高收益的面前有些人是经不起考验的;而我们十分珍视与小伙伴们建立起来的这种信任关系,因为这是被我们视之为事业之事,我想这个信念足以说明一切!

小编推荐

80后学茶札记(二十九)古六大茶山“重镇”:象明


接作者上文:《80后学茶札记(二十八)不简单的熟茶》“古六大茶山”似乎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可现实是在外面的世界只有易武没有古六大茶山,囊括了古六山其中“蛮砖、莽枝、革登、倚邦”四山的象明乡更似个弃儿一般,每到茶季象明都是我们的根据地,往返于这四个茶区象明绝对是最佳的交通枢纽,可每每到达象明心中都有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这哪像有茶叶的地方!

初次到达象明的人我想反应都会是无比的震惊,在“普洱茶信徒”心中古六山是圣地中的圣地,而拥有其中四座的象明却与易武不同,完全看不出任何与茶叶有关联的痕迹;市镇的繁荣无论古今基本都是因为贸易,易武老街、倚邦老街、牛滚塘街皆因茶叶贸易兴起而繁荣,能成为集散之地地理位置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历史上哪有象明的存在,这个如今被称为“象明”的地方不过是倚邦土司的一块领土而已,直到民国才有了“象明”这个地方,所以象明完全没有经历过普洱茶辉煌的年代,而易武则不同无论谁都会自豪的说起易武辉煌的历史与繁荣的当下,因为他们有这个传统与基因而象明没有,易武走到哪都是茶号、茶庄而象明还是什么都没有,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缺乏是导致如今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过境迁象明成了其中四座茶山的交通枢纽,可“集散地”这个词我认为还是无法用在象明这个地方,历史渊源导致易武如雷贯耳的名声如诅咒一般笼罩在象明之上,如今象明所辖四座茶山的茶叶交易仍然在易武进行,这便是外界只有“易武”概念的重要原因;易武已不单纯是一个地名几乎已经取代古六大茶山这个概念,与老班章、冰岛一样成为了普洱茶的名片。象明这个普洱茶“重镇”当下的不堪原因其实不算复杂,易武的名声在外导致大量象明的茶叶涌入,都想通过易武这个集散之地把手中的茶叶卖个好价钱,久而久之完全没有了象明什么事,象明如今虽然算是交通枢纽,不过和昆明在云南的地位一样——过境之地而已。

有的小伙伴会问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能有多大影响,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香港TVB的古装剧我想应该都看过,每每看到TVB古装剧摇头晃脑吟诗作对的画面都会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快餐气息,这就是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缺失的后果,因为缺失所以无法驾驭。

古六大茶山之易武古茶山_在哪里_怎么样?


易武是普洱茶史上的一座丰碑。

易武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全镇拥有古茶园面积1.4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

易武乡北与思茅江城接壤,南接瑶区、勐伴,西接勐仑象明,东邻老挝。海拔差异大,气候立体型,不同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区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展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

易武拥有太多普洱茶的历史,它如同一块活化石,记录着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从默默无闻到名震天下,一步一步,每一个脚印都刻满风霜雨雪。

易武茶因香扬水柔闻名,甘醇顺滑带冰糖香,喉韵甘润持久,苦涩度低,属刺激性较低的茶品,尤其经过后期存储后,蜜香高亢婉转,韵味悠远,非常值得收藏。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莽枝、蛮砖、易武古茶山(下)


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简说之攸乐、革登、倚邦古茶山(上)》。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处,可谓大钱矣”。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莽枝茶山历史上称“牛滚塘(现称安乐)”,曾喧嚣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冲。史料记载:牛滚塘街道很大,有居民数千人、后毁于兵燹。茶山基本上已消失。明、清时已有成片的茶园,并有较多内地的人入山作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至乾隆、咸丰年间,莽枝茶山进入兴盛时期,人口过万,村寨秘籍,仅牛滚塘就有400多户人家;茶园万亩,连山连片,十分壮观。

咸丰末年,牛滚塘一带发生严重的械斗,损失惨重,茶农逃避、村寨迁空、茶园荒芜、商贾畏途、莽枝茶山自此一蹶不振,至1949年、牛滚塘仅剩七、八户人家,茶山基本消失只有遗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开始重现光彩,现有古茶园面积970亩。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有茶园万亩。

蛮砖茶山由蛮林和蛮砖两大寨组成,曼林,茶园较多。李定国部队在勐腊抗清失败后,有少数将士留在此地种茶。现仍有30多户人家;蛮砖人口较多,兴盛时住户达300户以上,从明末至清光绪年间,成为蛮砖茶山的茶叶集散中心。

清末民初和1910年前后,外寨一场瘟疫,曼庄十室九空,仅存十来户人家,直至1919年前后,外寨茶农迁入和外地商贾进驻,曼庄才又恢复生气,但时至今日,曼庄也仅有20多户人家,不及盛时的十分之一,古茶园也仅有约5000亩。

蛮砖茶历史悠久,清朝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最胜。”蛮砖茶区现今还完好地保存有一些古茶园,其中蛮林有一千多亩生长较好、密度较高的老茶园,茶树的树龄都在三百年以上。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气沉郁。

蛮砖曼林寨不远的山坡和丛林中,还有一片片老茶园,除寨子附近管理采摘的茶园,仍有不少的老茶园放荒在周围的山林丛中,任其生长。曼林寨茶园生长着一株更为高大的栽培型茶树,其树高有5.6米,树幅6.2米×4.5米,基部干围97厘米,生长势特别旺盛,枝叶繁茂,估计其树龄有200多年以上。

蛮砖茶山最早形成在乾隆六年(1741年)以前,由石屏汉人或早居曼庄的其他民族栽植,当时茶叶产量在1000担以上。目前现存古茶园,一为蛮砖的瓦荸有1113亩,年平均单产为20公斤,全年总产量为22.26吨。二为蛮砖缅空有1100亩,蛮砖古茶园是目前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长势较强,属一类茶山,极有发展前景。

易武茶山古称“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山区,地处北纬21°51′~22°05′,东京101°21′~101°35′之间。东与老挝交界,边境线长100公里,西邻思茅江城,北接勐仑镇。境内平均海拔为1400米。最高海拔在东北部黑水梁子,为2023米,最低海拔在龙户村,为700米,易武街为1320米,属难得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位置。

易武与老挝仅一界之隔,有百公里的边镜线。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壁江山。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漫撒一带,开辟荒山,种植茶树和创办茶庄,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叶从此崛起,盛时生产干茶70000余担,成为六大茶山的后起之秀。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贾中心逐渐从倚邦向易武转移。清政府于1879年在易武设立分关,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光绪年间修编的《普洱府志》把六大茶山中的漫撒换成易武。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易武便成为古六大茶山之首。至今,易武茶山尚有14000亩茶园。

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海拔最高为一千九百五十米,最低则为七百五十米。曼撒土质肥沃,是发展优质高产茶园的好地方。

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叶年产在万担以上。在鼎盛时期,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多达三百户,车水马龙,往来云集。后来同治、光绪年间的几场大火毁灭了这个繁荣的小镇,其地位逐渐被易武镇取代。

曼撒茶山的茶叶属乔木大叶种,茶叶肥硕宽大,滋味甘甜醇郁,茶气浑厚,被认为是普洱茶中雄性之美的代表。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就是所谓的澜沧江以北的江内茶,涵盖当时六大茶山。现今涵盖范围包刮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江城等茶区。目前易武茶区并无大型制茶厂,然因有古老历史制茶传统与神话,茶区中还有许多野生型与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目前坊间仍有大量标榜易武茶区的茶品为消费者所喜爱。此茶区因人工栽培茶园历史悠久,目前尚有许多百年左右之古茶园;也因此许多古茶园变异茶种甚多,在茶种与茶性茶质上的特色较难分辨,只能以地理气候环境造成的特质加以分析。纬度与低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雨量最多,古老原始茶种种类多、茶质厚重、各种茶种香气特异、苦涩度高,是此茶区茶菁特色。

曼撒古茶山,也叫易武茶山。是勐腊古茶园现存面积最大的茶山,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者漫撒易武茶山的发展,莽枝、架布、熠空茶山的贡茶中心地位逐渐由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据普查资料记载至2003年底,易武全乡拥有茶园面积8047亩,其古茶园5947亩,年产干茶70余吨。

易武、漫撒全境都分布有茶树,特别是易武的落水洞、同庆河、刮风寨和漫撒的杨家旧寨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树,很多大茶树,树干茎围有14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而且分布有一定密度,每亩30~50株不等,验证了易武、漫撒全境“山山都有茶”。是我省古老茶区之一,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

易武、漫撒古茶山的茶种群体较纯,从叶型可初步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茶芽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对易武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为易武长叶茶、易武园叶茶、易武绿梗绿芽茶和易武红梗绿芽茶。所发现的大茶树都属云南大叶种。今古茶园仍分布在深山密林中,是一丛丛的高矮不一的零乱茶园,比较原始的当地老乡称之为慌地茶,这是长期被丢荒的茶园。有人管理的称老树茶。正因为长期没有被人精心照料,因而很生态、很自然,成为热爱生态、热爱自然的人追逐的心爱之茶。在落水洞老茶园中有一棵茶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大约是清代嘉庆年间就已经种下了。这树地离八、九米,树根部直径约20公分。确实比一般茶林高大了许多,它们明显不是同一年代的产物。过去,这山里还有茶王庙、茶神庙,香火很旺。以前春夏秋三季古茶山到处万人采茶的繁忙景象,但在历史的劫难使茶园被丢荒了,茶王庙、茶神庙毁坏了,仍然遮不住易武茶历央的辉煌。

80后学茶札记(二):茶山不是处女座


为成为“标题党”跟大家道个歉,这篇札记当然不是讨论星座,而是将星座先入为主的“潜意识”认同技巧与茶山的认知做一个类比,避免一谈及“茶”会让各位觉得枯燥。

老班章村是布朗系茶区的代表以及佼佼者,这个名号即便没喝过茶的人也有耳闻。我搜罗归纳了盛传的几个老班章茶叶特点:1、典型大叶种栽培型古树,有强烈的山野气韵,香型似乎在兰花香与花蜜香之间;2、老班章的香气很强,杯底留香比一般古树茶更强更长久;3、老班章的苦涩退化很快,一分钟左右就转而回甘;4、品饮过老班章后整个口腔和咽喉都会感到甜而滑润,而且时间会很长,甘润感会持续数个小时;5、茶气强,在饮时可以感觉到,而且饮后手、脚、头、背等会发热出微汗。……

看到这些有没有很熟悉的赶脚,这种手法与网络上对处女座所下的“黑手”是否如出一辙!各种标签言之凿凿,让身为处女座的你不得不信,因为一切说法好像都跟“处子”有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关联,而这种标签一旦贴上,你会发现身边“处女”座筒子们的表现真的越来越“处女”了呢,这种“潜意识”认同并影响行为的表现,跟我们对班章形成的所有认知是不是也一样呢。

凡事就怕先入为主,关于班章,有几个真相我想在这里说道说道。首先,班章是栽培型古树,大概是由300多年前的布朗族栽种下去的。当时的茶籽有这么几个

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地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漫撒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

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各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

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整董”,也被叫做“茶山版纳”。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仍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

请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划归普洱府。

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了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

进入民国以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

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进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垦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开拓,易武新增茶园三万亩以上。

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的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

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繁荣景象。

汉人进入易武,汉文化也大量传播进易武,汉人们信奉各种神灵、崇拜英雄圣人,汉人们还注重同乡故里宗亲氏族关系,为着精神理想的寄托,汉人们热衷于建庙宇、会馆。

易武的石屏人较多,石屏人素以重文崇儒闻名,易武人也以金榜题名诗书传家为荣。清嘉庆年间,易武已有私塾。

光绪年间,易武出了三位进士,一位武进士黄席珍,两位例贡进士李开基和车顺来。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想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也没有倚邦的曹氏家族那么紧密。

茶业的兴盛,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可以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

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到光绪年间,易武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了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

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立海关,说明当时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进入民国以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了起来。

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

较大的茶号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中卫)、福元昌号(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春去秋来,周而复始,昔日那个骡马塞途,商贾云集的易武,如今已经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现在我们再去易武,展现在眼前的是新时代下朝气蓬勃的易武古镇。

愁云散去千峰秀,春回茶山万木葱。古六大茶山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新的希望,正在世人的关注下从新启程,她将向世界重新展示厚重的底蕴和昔日的辉煌。

80后学茶札记(八)浅谈泡茶


前面已经聊了很多关于品饮的话题,那么小伙伴们就说了:“你们说了那么多,可我泡茶怎么都不好喝,更别说品饮了”,这其实是很多初学喝茶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泡茶我的看法是“茶的底子很重要,如何把茶的底子展示出来同样重要”,但泡茶这个事也是急不来的,需要多泡多喝多总结,才会慢慢进步,今天先说一点泡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首先是茶具,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盖碗,公道杯,滤网和茶碗

然后是泡茶的步骤:

1、烫杯:顾名思义嘛,先用烧开的水烫茶具

2、投茶:将茶投入盖碗,投茶量视容器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为5-8克

3、润茶:将烧好的水注入盖碗,然后迅速倒入公道杯

4、冲泡:闷泡时间根据个人喜好而定

5、出汤分茶,然后就可以开始品尝了

最后说说盖碗的握法,小伙伴们泡茶的过程中经常会烫到手,这可是很影响发挥的哦,下面介绍几个握法供大家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面所说的这些是泡好茶的基础,简单却很重要,可大家都做到了为什么还是没能把自己手中的茶泡出它该有的特点呢?因为茶的滋味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注水方式来展现的,下面开始上课,注意听讲!

1、注水的快慢:决定了茶汤是香气好还是汤感好,注水快让茶叶充分翻动使香气提升,而注水慢则让茶叶几乎静置与水充分融合自然汤感比较好。

2、注水时水线的走势:注水点和走势的不同决定了水和茶叶接触的均匀程度,据我所知有四种注水方式,大家学习一下吧

(1)螺旋形注水:

(2)环形注水:

(3)单边定点注水:

(4)中间定点注水:

3.注水时水线的高低:注水的高低决定了茶叶和水第一时间接触时水温的高低和茶叶翻动的程度。

4.注水时水线的粗细:水线粗细换言之就是注水时水流的大小,关乎的是速度,关于这一点需要和注水的高低结合起来讲更容易理解。

(1)高水线加粗水线:特点是水流大降温较少,茶叶翻动激烈

(2)高水线加细水线:特点是水流小降温较多,茶叶的翻动较少

(3)低水线加粗水线:特点是水流大降温最少,茶叶翻动相对激烈

(4)低水线加细水线:特点是水流小降温较少,茶叶几乎不翻动

有了上面这些小知识,大概可以总结一下如果需要香气好,那么就需要快水猛冲,缺点自然是牺牲汤感;而需要汤感好,那就让水慢慢注入,香气自然也会减弱一些;当然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关于泡茶这个话题实在太庞大,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泡茶其实不能太教条,还是得根据茶的特点结合各种方法来泡,这样才呢泡出称心如意的滋味,OK下课!

这是我们“吃茶社”的茶板,炫耀一下!

80后学茶札记(六)斗胆聊品饮 III


上篇《80后学茶札记(六)斗胆聊品饮II》提到本人对品茶的“恶俗”理解——与品菜无二致,就是“色、香、味”上的综合体会。这篇主要侃侃“香”。关于香气这个主观的感受,绝对是门“硬功夫”,废话省略,上图先:

有没有懵圈了?刚开始面对如此多种类香型的时候,我真有点想放弃用这些“专业名词”形容茶香的气味了。后来就有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不记香型只记茶区,比如典型蜜香用“景迈香”代替,兰香用“布朗香”代替,樟香用“莽枝香”代替,枣香用“茶头香”代替。讨论香型只能相对不能绝对,同样的景迈,有人觉得是“兰香”型,有人觉得是“蜜香”型。然而,本身就是用类比的方式定义香型,因此准确与否根本不易判断,如果不是强迫症患者,也不必较这个真,个人意见。

倒是香气类别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在网络上隔空对话普洱茶香型的话题,口沫横飞,结果人家说的毛茶的原香,而你说的茶汤的气香,他说的是挂杯的杯香,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场面倒是热闹了,对于学茶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毛茶原香。个人觉得,普洱茶毛茶本身的气味不能给出太多信息。压成饼茶后气味更加弱化。这一方面不似红茶,因为有提香工艺,所以红茶可以在毛茶状态下以气味对茶品作出一些判断,但普洱茶却不同,倒是可以鉴别些异味、糊味、烟味等,对制作工艺做个大致的判断。

挂杯香。温度不同,杯香的程度也不一样,热杯到冷杯,香气会由低沉,内敛,慢慢变成高扬、尖锐,这个大家可以试一下。挂杯香的香气个人觉得都一个样(类似糊豆味),杯香持久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好的指标,关于这点,不予置评。

茶汤气香与茶汤汤香。同款茶的两类香气是不是很接近?接近就对了,两个香气实际上都是靠嗅觉感知。举杯闻到的香气是靠嗅觉;入口的茶汤感受到的汤香同样是靠嗅觉,因为香气会随口腔进入鼻腔,然后由嗅觉感知香气。什么?你不信!好吧,试着捏住鼻子,再喝一泡,看看饮茶过程中还能用“嘴巴”感受到香气么?

用汤香分辩茶区是个靠谱的办法,“山头韵”中汤香是一个重要的标识,至于给香气命名分类“捌零后学茶人”真的很不在行。倘若某天在它处饮到蛮砖,我也许会会心一笑,嗯,确实是记忆中的那个蛮砖味儿,8错,8错。

80后学茶札记(十二)普洱茶制作之揉捻


本期继续普洱茶制作的话题,上期《80后学茶札记(九)普洱茶制作之杀青》把杀青环节粗略的说了一下,那么这期继续下一个环节——揉捻,对于揉捻相信小伙伴们的熟悉以及重视程度基本都很低,在一般人的理解(包括还是小白时期的我们)无非就是把茶揉出形状而已,这么理解那你就错了,下面就给小伙伴们解析一下!

首先说说揉捻的基本功能,揉捻这个环节的基本功能相信知道的人不少,也就是上面说到的揉条塑形,虽说是基本功能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漂亮的外形也是能让茶客们多看上两眼并且多多加分的哦。

揉捻的程度越重叶片细胞壁的破损就越多,浸出的茶汁也就越多,在揉捻过程中由于细胞壁破裂一旦有异味吸入,那么就将是深入骨髓的味道,放多少年都退不了的;在冲泡过程中(这里讨论的是新茶阶段)揉捻越重汤色也就会越深,所以在这奉劝各位小伙伴们完全靠汤色判断年份还是慎重些为好;在冲泡轻揉捻的茶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滋味比较淡薄,而在冲泡重揉捻的茶时感觉滋味浓厚,所以以此为依据判断茶的品质其实也不十分靠谱,这里多说两句,判断茶的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考量,而非某一两个指标就能定性的。(PS:揉捻轻重对耐泡度的影响上一篇已经讨论过,这里就不做赘述。)

在这说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一直以来对于重揉捻还是轻揉捻更有利于后期的陈化是一个比较大的争议,这两种方式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勐海和易武茶区了;在这我不敢也没有资格下任何结论(因为样本数量十分有限,尚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而这个争议的范畴直指普洱茶作为商品的本质属性,所以我想短时间内不会有人认输的。

揉捻在普洱茶制作的过程中决定了很多事,所以揉捻不是一个单纯的重复揉面团动作的过程,需要制茶人用心才能达到应有的工艺水平,所以各位小伙伴们喝到的许多茶都是倾注了制茶人多少精力才完成的,珍惜和你相遇的每一泡好茶吧。

80后学茶札记(九)普洱茶制作之杀青


普洱毛茶制作工艺顺序是—“采摘,萎凋,杀青,捻揉和晒青”,今天为什么要先讲杀青,原因很简单,这个环节对于普洱毛茶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品质,既然这么重要那我们就和小伙伴们说道说道吧!

杀青的原因和原则:普洱茶是后发酵茶,最好不要有前发酵(有些茶区实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鲜叶有点前发酵实在无法避免),那么杀青的其中一个基本作用就是阻止鲜叶的前发酵;毕竟是后发酵茶,那么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就需要活性酶的参与,所以原则就是坚决不能杀死活性酶,只能让活性酶钝化,否则鲜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原因和原则搞清楚后开始具体操作了:

1.烧火:小伙伴们肯定会说你在逗我们玩呢吧这也要说,还真不是逗你们玩,在这个环节我们可是有过惨痛教训的,第一次离开师傅自己单独来一锅的时候就没把火烧好,结果变成小火慢炒,于是锅温不够进而导致叶温偏低,这样就无法钝化活性酶进而阻止前发酵,于是整锅茶在这种“温暖”的环境中开始发酵了(全部红叶红梗,如图所示)。

2.温度的控制:温度的控制是杀青的一个重要环节,杀青决定成品的品质,而杀青的成败很大程度由温度的控制所左右;首先火烧好后锅温达到220度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就可以投放鲜叶,鲜叶投放量一般在5KG左右,鲜叶投入后开始翻炒,翻炒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叶温,这个温度上限大概是85度,叶温一直在85度以上你的酶就嗝屁了,你的茶也就跟普洱茶拜拜了,它就要换个名字叫绿茶了;温度的控制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做到,加大或者减小灶火和翻炒的控制都和温度的控制息息相关。

3.翻炒的方法:一般分为闷和抛两种形式,闷的基本功能是让鲜叶的叶温上升,抛的基本功能是让叶温下降(更高级的功能留到以后讨论)初期一般以闷为主抛为辅,因为初期的目的是:(1)让叶温迅速上升阻止前发酵和钝化活性酶,(2)去青味并把鲜叶均匀地杀透,至于中后期提香等工艺

古六大茶山:莽枝、倚邦、蛮砖、革登、易武、攸乐


普洱茶与云南茶山同呼吸,六大茶山作为普洱茶发展的摇篮,与普洱茶始终一脉相承。在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我们就能感悟到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

清代以来,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出产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属六大茶山,发展到了“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规模。古六大茶山为:莽枝、倚邦、蛮砖、革登、曼撒(易武)、攸乐,其位置均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由于他们全部处于西双版纳澜沧江北,亦称为江内六大茶山。

莽枝: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海拔1400m米左右。因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故命名为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不大,茶叶质量却较好,在清代普洱的鼎盛时期,莽枝年产茶量惊人并保持着持续较好快速的发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莽枝茶山开始变得荒芜,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复苏。

茶质特色: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苦涩较弱。

倚邦:倚邦位于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的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海拔跨度较大,从600m到1900m不等。明末清初时期,倚邦茶山盛极一时,鼎盛时期的倚邦茶山曾有八九万茶业人口,茶产量达万担之多。倚邦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酽正。

茶质特色: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蛮砖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m左右。众多茶山的文献记载中对于蛮砖茶山的记录寥寥无几,蛮砖茶山的关注度也长期处于边缘化。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如此蛮砖茶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的最完好的茶山。蛮砖茶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是茶中珍品。

茶质特色:回甘快而持久、汤色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苦涩较轻。

革登:革登茶山与蛮砖茶山一样,在历史典籍中鲜有出现。革登茶山海拔1300m左右。革登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壮满批银茸,民间称之为“大白茶”。

茶质特点:回甘较好、汤色顺滑、山韵明显

曼撒:曼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其中包含了刮风寨、落水洞、弯弓、麻黑等古茶园,是六大茶山里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1500~1900mm。曼撒山所产的大叶种茶,叶芽宽大、肥硕、壮实。

茶质特色:汤色金黄,香气高扬,苦涩较轻。

攸乐:攸乐茶山又名基诺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海拔575~1691m,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1400mm。攸乐茶山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曾居于六大茶山之首,拥有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茶树。

茶质特色: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西双版纳十二古茶山之易武(漫撒)古茶山(图文详解)


易武(漫撒)茶山,其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漫撒茶山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漫撒、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漫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加之市场上仿冒品较多,需仔细甄别。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80后学茶札记(一)迷雾学茶路


学茶,三十岁不早,六十岁不晚,投身这个领域开始是出于兴趣,以前做爱好,现在做营生,一个买卖总有最务实和最投机的做法之分,在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下,我的选择是前者。

这个札记我打算写给跟我一样,对普洱茶产生兴趣,但接触不久的筒子们,老鸟们若不慎入内,欢迎多提交流意见。在普洱茶这个领域,好像从未有过统一的意见,包括大是大非的几个话题,例如:普洱茶归类范畴、普洱茶工艺标准、普洱茶晒青与烘青争议、普洱茶机制与手工争议、普洱茶仓储地域争议等等。我的看法是,最好不要在别人的文字里形成价值观,身体力行才是靠谱的知识获知渠道。

实际上,有了实践在有些问题上可能仍然得不到最终的答案,就像在八总寨子里遇到的张大哥,据说做了十几年茶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越做越糊涂,越做越不敢说。他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在14年以前,他对茶叶是否打药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茶汤会否麻舌头。倘若遇到“麻舌”的茶汤,必然定性为农药茶。直到14年他回到保山,亲戚把自家种的几棵大树茶拿给他喝,舌尖发麻,还有些喉阻。不用说,这典型的农药茶啊。事实却是——茶叶来自200年左右的大树,就三棵,自家喝,从不打药。

这是张大哥的困惑,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是关于揉茶机的。在城里喝茶的岁月,跟朋友交流起来都是对机械加工的茶嗤之以鼻,手工当然好啊,手工代表着传统精神嘛,好茶一定要手工制,台地茶才是机械化加工对象嘛。可现实是,对于紧条茶的加工,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茶农或初制所使用揉茶机,原因是这样做出来的条索会更加均匀,并且味道却并没有因为脱离了手工而变差。这一点对“手工控“的筒子们可能难以接受,事实上我们喝道的好茶,不论泡条还是紧条都可能有揉茶机的功劳,口感上你也很难区分,这是一个“不好意思”的事实。而这些,在茶山上你都有机会看到。

另外再说一个大家都比较敏感的话题——台地茶。台地茶到底是什么茶,是农药茶么?是灌木茶么?是低端茶的代名词么?……相信看到台地茶这仨字,稍微接触过普洱茶的筒子都会联想到以上概念。关于台地茶“度娘”解说是:“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看出点意思来了么,实际上就是现代版的栽培型茶树,跟灌木乔木分类无关,跟是否打农药,是否施肥也无关,至于“低端”一说,我只能说大家有机会应该去尝尝布朗山乡章家三队的台地茶,在不带有色眼镜的前提下品饮,有些大树茶未必能胜之。台地茶的概念只强调了现代化茶园管理,以及台地的茶园造型。景迈万亩的栽培型古树茶园在几百年前就是当时的“台地茶”,包括现在正在大规模栽种的生态茶园,同样属于泛台地茶概念。这些生态茶与栽培型古树茶的区别仅在于树龄的大小,和根茎的深度,以及叶片内含物质比例(这个也是小树茶耐泡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然环境以及护理方式都与古树茶园无二致,这也就决定这些“台地茶”的山头韵味与古树同出一脉。当然了,我并不是要为台地茶正名,因为不管怎样说,树龄小都会对茶汤带来一些硬指标的折损,比如茶汤的厚度,耐泡度,回甘效果,茶韵表现等,这些大家有机会可在一个山系找来两种茶样进行对比品饮。

规律之外仍有例外,迷雾之中道路蜿蜒。80后学茶人仍将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目的只有一个——入坑不易,学费茶能少则少之。

《80后学茶札记(十五)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六大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