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配的魔方(四)普洱茶“拼配”的八种方法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拼配普洱茶 普洱茶拼配 普洱茶拼配比例

【www.cy316.com - 拼配普洱茶】

普洱茶的拼配是一想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技术。凡是经典的普洱茶产品,无论是流传上百年的老茶,还是近几十年的“新品”,都有各自独特的“茶性”,只要我们深入体会,都会找到它们的差别,哪怕是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异化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会使我们的味觉产生深刻的记忆而久久不忘。这种感觉,或者说品质,不是简单的“纯料”和“一口料”所能赋予的。更多的是普洱茶制作者常年经验总结和感悟中的智慧结晶,是高超的拼配技术结出的“硕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拼配的技术自古至今没有被“格式化”和“模式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制茶人都可依据自己对自然的了解,对茶性的领悟,通过种种实践,去塑造更高品质的产品。这个空间即使在现在也仍然十分广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许是普洱茶拼配工艺所遵循的永恒原则。

那么普洱茶的拼配具体方法是什么?它的“秘方”具体有哪些?

1、等级的拼配:这是普洱茶最常见的拼配方法,以饼茶为例,通常将七级茶为基料(50%-70&),以五级茶做底(20%-30%),三级茶撒面(10%-20%)。这种方法熟茶运用得最为普遍,也是最成熟的一项技艺。

2、不同茶山的拼配:这是普洱茶拼配中的最高技艺。不同茶山的拼配不是以个简单混料过程,而是基于制茶者对各个茶山茶性的理解基础上,尤其是对后续发酵中不同(茶山)茶叶所起的作用,最后达到制茶者心目中理想的茶。如讲易武的茶做基料,取它的“柔”,一临沧永德的茶为辅料,取它的“偏酸”(后发酵中继过程中起关键催化作用),以景迈山的茶做调味,取它的“甜”,在完成后发酵后,形成一个“华丽的转身”。因此,制茶者在最开始的拼配中,内心已形成未来茶叶成熟后的色、香、味、形等等的预见。这种拼配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与比例,完全与制茶者个人素养有关。它不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3、古树茶与台地茶的拼配: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拼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欺骗消费者之嫌,但相比古树茶纯山头的“一口料”又是最科学的。它将古树茶偏重于“药性”(酶的活性)与台地茶偏重于“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品茶过程中的饱满度与丰富度,同时也塑造出超越普通茶性的产品,品质不仅超越单一台地茶,也好于不同地区拼配的台地茶。这种方法以古树茶原料比例比低于20%为最佳,但又不能超过50%。

4、季节的拼配:云南茶叶可采摘三季,除冬天不采,一年中的春、夏、秋均可采茶制茶,也就有了春茶与夏茶的拼配,夏茶与秋茶的拼配,春茶与秋茶的拼配等等。属于较低技术含量。它属于一种技巧,不属于技艺。

5、年份的拼配:有经验的制茶者为避免新茶的稍涩与微苦,包括味觉产生“单薄感”,有意拼进一些年份较长的“老料”,在色、香、味都不同与新茶的感觉。一般“老料”的拼配比例不超过10%。这种方法与茅台酒的勾兑方法有点相似,将蒸馏出的新酒与十年或十五年、三十年老酒勾兑,使酒液的饱满度提升了不少。云南一些普洱茶较著名的茶企在熟茶加工中普遍运用这种方法。它属于技艺,是快递提升品质的一种方法。

6、发酵度的拼配:近几年熟茶生产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新出堆的熟茶虽然通过人工发酵快速“催熟”,但也存在汤色暗红和口感欠佳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后续陈化才能将上诉问题解决。于是,将重发酵(达到九分以上成熟度)与中度发酵(达到七分成熟度)的熟茶拼配一起,使茶汤呈现红颜明亮,口感适中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因为参入了一些发酵过度的熟茶,段时间品饮尚可,但继续存放,尤其是存放五年以后,其口感与汤色基本锁定,无大的变化,品质上升空间太小。不属于技艺范畴。

7、生茶与熟茶的拼配:这是熟茶加工中的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实践。熟茶在渥堆发酵之后,很长时间存有一种“堆味”(与酶味有点接近),这是消费者始终不愿意接受的味道。过去,为了去掉这种“堆味”,只能用存放的方式,依靠时间来解决。但在熟茶中拼配一些生茶,意办比例在3%至5%之间,茶汤的味觉感受更加丰富,且没有“堆味”浮现。我们在很多熟茶饼中发现的个别生茶叶子不是不小心散落在里面,而是有意识“添加”。民间普洱茶爱好者更是加大生茶比例:几乎是1:1(生茶与熟茶)混在一起冲泡,满足品饮需求。因此,简单的去“堆味”,属于一项技巧,而满足品饮的层次感与饱满度,即不同品质的熟茶与不同地域的生茶产生“互补与交融”则属于技艺。

8、花草茶的拼配:市场上有一款茶叫“菊普”,即普洱茶中添加一些菊花。它是普洱茶拼配花草概念的第一款产品,也是一款至今被市场认可的成熟的产品。它开创了普洱茶拼配花草的先河,未来也会有大量的类似产品出现。如普洱茶与玫瑰,普洱茶与金银花,普洱茶与兰花等等。其实,将花草拼配到茶叶中不是普洱茶的首创,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最早发明是英国贵族,用于英式红茶。但是,英式红茶注意干茶外观之美,普洱茶拼配更注重功能之效,如养眼、润肺、减肥等。

cy316.Com精选阅读

拼配的魔方(一)中国古代普洱茶制作是否有“拼配”?


普洱茶一直有“纯料”与“拼配”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普洱茶“纯料”或“一口料”的原料选用,是传统普洱茶制作的基本规则,这是因为:一是古代普洱茶的制作者由于受交通不便的束缚,不可能将不同产区的茶叶“融到一起”。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没有“拼配”一说;

二是“拼配”的提法是一些现在制茶企业为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一种说辞,缺乏普洱茶制作的“正宗性”。“拼配”工艺加工出的普洱茶属于“鸡尾茶”,缺乏正宗的“韵味”,其产品的品质也必然大打折扣。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普洱茶的“拼配”是品质再优化和再提高的一种工艺手段,经典的普洱茶产品一定有其独特的“保密配方”,而这个配方的核心内容就是“拼配”。

那么,谁的观点更具合理性呢?

中国古代普洱茶制作是否有“拼配”?

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普洱茶每一次热点的转移及经典茶品的出现,都伴随着茶叶集散地的转移和兴起。因此,所谓的交通不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以云南易武小镇为例。在清朝道光年间,当六大茶山的“盟主”倚邦茶山逐渐衰退之际,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集散地、生产地和茶马古道的始发地,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这一其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易武,开茶园,建茶庄。几十年间,百里易武,山山茶园,处处茶香,商旅来往不绝,马帮赛途盈路,一派兴旺景象。这个时期,六大茶山60%至70%的茶叶,都几种在这个地方加工、销售,并沿着十一条通向境外的道路,销往四面八方。我们现在熟知的普洱茶经典茶品,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易武的,如同庆号、乾利真宋聘号、同兴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庆春号等。

实际上,集散地的形成,为茶叶的拼配提供了资源保障。

其次,众多茶号的出现,加上贡品茶的指定生产,必然催生行业内的竞争。其竞争的焦点除了对原料的严格把关外,更重要的是不同原料进行“拼配的保密配方”,它是普洱茶古法技艺的核心之一。如果仅仅是“纯料”,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茶号之间没有差异化,也不会有著名茶号的出现。所谓云南自古留传下来的“看茶制茶”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拼配”成为茶号与茶号之间竞争的“秘密武器”。不同的茶号都有自己的“拼配秘方”,实际代表他们对普洱茶的理解以及由此上升的一种高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境界,代表茶号的技术水平。

拼配的魔方(二)普洱茶的拼配源于中药“配伍”的理论体系。


之前讲过《拼配的魔方(一)中国古代普洱茶制作是否有“拼配”?》这期继续讲普洱茶的拼配源于中药“配伍”的理论体系。在中医理论中,对病症比较单纯的病,一般采用“单方”的方法,即一味中药对症下药,而对较复杂的病,往往采取两味以上的中药,即中药的“配伍”的方法,很多的中药配方高达二十几味中药。普洱茶在古代,直至清朝,与中医有很深的渊源,这是因为:

1、中国的中医理论素有“药食同源”之说,他们认为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茶品,同时具有“减油腻、醒酒”等功效,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饮品。清代著名的药学家赵学敏在著述《本草纲目拾遗》中,就将普洱茶以药材的名义纳入其中。

2、古代的普洱茶制作者很多具有精通中医药材的背景。云南本身不仅是茶叶的产地,也是药材的生产地和集散地,普洱茶受中医“配伍”的影响有特定环境及人材的基础。因为普洱茶的“拼配”是有一定中药学理论基础的,而非突发奇想。

3、普洱茶的拼配注重的是茶叶内含物质的“优势互补”。我们知道,不同茶山、不同区域所生产的晒青毛茶是不同的,其口感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茶叶芳香类物质含量的不同,还体现了内含物一些细微差别。如何判断这种差异,以及将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合理的“重组”与“融合”,创造一种更优质的普洱茶产品,是从古至今普洱茶人始终追求的梦想。以紫芽茶为例,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者,紫者为上”,指的就是紫芽茶。它所含的氨基酸、类黄酮等物质高于云南很多产区的晒青毛料,其中花青素含量最高。花青素是什么?简单的说,花青素为植物二级代谢产物,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它对人体有多种好处,能够增强人体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但是,如果单制紫芽茶,即纯料或者一口料的原料选用,其效果很差,汤色浑浊、苦涩味极重,人们饮用后,会因“药性太大”而使身体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但将它拼配进其它的原料中,或以其它晒青毛茶为主,以它为辅,其含量控制在五分之一以内,其汤色、口感、内含物均有极大的提高。如果说紫芽茶更多地体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话,适度配置则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中药理论本身就坚持适配的原则,不是量大就好,剂量大反而容易出现偏差。

什么是拼配茶,普洱茶为什么要拼配,怎样拼配?


导读:拼配是普洱茶精制加工中的一个工艺环节,虽然没有标准,但这是一项神秘且非常复杂的工序。拼配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茶叶知识,还要拥有丰富的拼配经验。另外,拼配者还要将自己对茶的见解、事茶理念等主观因素融入到产品中。那么,什么是拼配,为什么要拼配,怎样拼配?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升河如是回答。

在普洱茶界,什么是拼配?

可以说,拼配是一个在茶海中,将不同风格的原料组合在一起的过程。说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哪些茶可以放进去,哪些不能放进去”,这样一个决策。

先做减法,把达不到要求的原料剔除,再按“香高、气足、底厚、韵深”四个理念把原料区分开。先把复杂的原料简单化,然后才能做加法,去形成自己的风格……

普洱茶为什么要拼配?

在一定区域内,大树茶每年的产量都是有限的,而且各区域之间口感不同,要达到一个品牌持续稳定的产品风格,就需要把这些存在一定差异的毛茶,通过拼配的手段,“重组”与“融合”,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风格。

要说拼配的高下,几百上千个厂,几千个产品,都没有说不行的,那怎么评?还是得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

普洱茶怎样拼配?

在我看来,传统审评的几个因子也是对的,但那是生产产品的最低要求,我们要为懂茶的消费者做出足够打动他们的产品,要从品饮感受来着眼。我总结下来就是看四点:香高、气足、底厚、韵深。

基本上,原料就按这四个点来分,不管它多复杂的,就算有一万个茶叶也好,我们都可以这么分。把复杂的东西简化出来,然后你做出来的茶叶,至少要在这四点里的某一方面很突出,那就对了。

普洱拼配本始拼配的普洱茶好吗?


当下大家都在探讨拼配的正当性与必然性,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这场激烈的探讨的结果尚未可知,但是这场争论背后却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的茶人的品饮水平有了长足了进步。

十多年前,中国茶人的品饮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在那个时代,懂茶的人太少了,许多刚始喝茶的人甚至连生熟茶都分不清。在信息真空的情况下,大家无奈只能在磕磕绊绊中艰难前行。只能凭着自己对普洱茶的一腔热血,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去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去喝。个中的辛酸只有茶人自己能够体会,付出的代价也无法用金钱衡量。

所幸的是,付出终有回报,十余年来,认真事茶的人都积累了深厚的底蕴,普遍形成了自己自信淡然的风格。如果想用雨水茶,谷花茶,台地茶当成古树春茶去蒙骗这样一个训练有素的茶人,那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在全中国范围内,据我粗略估计,能在盲喝状态下准确分辨内江六山加外江九山之毛料者,应当不下于一万人。这一万多人的精英茶人队伍,形成了新时代下拼配茶的主力消费和生产队伍。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品饮和实践,各个山头毛料的特性与变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对于茶品质量的需求。唯有强强联合,祛粗取精,互补不足,才有可能创造出超越当下所有山头单纯毛料所不能及的茶品。在当下的普洱茶语境下,拼配茶方往往是优秀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精英茶人对更高层次茶品追求的一种体现。

浅谈普洱茶的传统拼配和现代拼配?


何谓普洱茶的拼配?

相对于拼配,不得不提纯料,不同茶品种类对纯料要求不同,普洱茶因为多为群体种(多变异),茶区范围区域广、制程较不统一规范,所以要求纯料标准较低,不可与其他茶类的纯料要求做对比。故所谓普洱茶拼配,是指“不同茶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制程”,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状况就属于拼配。

传统拼配:

1.季节拼配(春雨秋):春茶拼配秋茶为增加口感、降低成本与量产;拼入雨水茶为降低成本与量产。

2.台地古树拼配:降低成本、量产需求、增加口感、稳定批次品质。

3.级数拼配(盖面、包心):降低成本与增加美观。

4.年份拼配:稳定品质、增加口感、量产。

现代拼配:

因每年气候、地质、采摘、制程等因素影响,现代纯料在质、香、韵等都有其缺憾,难出现相对完美。相同拼配概念,现代拼配的宗旨在提升茶质与口感,而不为降低成本与量产。以致在拼配时,以互补口感不足、增加香气、韵底为主,而不出现冲突状况(薄、锁、杂、酸),与传统拼配有相当差异。

目前能坚持现代拼配的商家已越来越少,把增加口感的前提放到最后,只为量产和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的拼配越来越多,在茫茫茶品中选一款珍品已越来越不易,且行且珍惜。

普洱茶拼配:区别对待普洱茶的拼配掺假普洱茶拼配:区别对待普洱茶的拼配掺假


在普洱茶生产领域,纯料和拼配之争由来已久。事实上,这种争论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原因还在于“拼配”一词极易引起误会,常与掺假、造假联系在一起。那何为“掺假”?何为“拼配”呢?

从理论上看,这两个问题很好区分,只是到了实际中,掺假者善于伪装,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导致普洱茶市场的混乱。而消费者并非都是专家,在屡屡受骗之后,对此类现象就变得十分敏感,“拼配”一词的意思也就自然面目全非了。

实际上,“拼配”是普洱茶制作工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大有学问。早在1799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其中“改造茶”指的就是拼配过的普洱茶成品。原勐海茶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邹炳良先生与国际普洱茶鉴评专家卢国龄女士均认为,“拼配”技艺贯穿于整个普洱茶的生产过程,是其原料复制、加工的归宿。普洱茶产品质量的优劣,原料使用价值的高低,都是通过“拼配”体现出来的。

牟取暴利的掺假行为我们要坚决抵制,只求商业效益的乱拼配我们绝不推崇。但正宗的配方就是制作好茶的保证,传统的“拼配”值得发扬。

普洱茶的拼配:究竟哪些茶需要拼配呢?


普洱茶的拼配是因为原料有品质缺陷,拼配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滋味和口感的和谐,茶气和茶性的和谐,使同一批茶叶的色、香、味、型统一,达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可以做大同一种产品产量。

拼配茶一般是大茶厂的产品,为什么呢?因为纯料是很少的,很难做出大规模产品,很多大厂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拼配茶。在日常喝茶时,有可能再喝普洱熟茶会发现一些生茶的底料,这就是普洱熟茶制作拼配工艺里常见的一种手法。

通过拼配技术在口感上做了一定的改善,但许多的老茶友都在呼吁厂家:我需要纯正的南糯山韵、易武山韵、景迈山韵等,至于价格可以谈,但千万别拼配。因为一旦拼配,辩别纯正的各大名山山韵无从谈起,就好像乌龙茶迷品武夷山天心岩所产大红袍时,制造商拼配上其它武夷山脚下所产的水仙或其它岩茶,这时大红袍的岩韵将不复存在;产自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的世界十大名茶冻顶乌龙,如若制造商在制作时拼配上阿里山茶叶或其它山的茶叶那将导致冻顶乌龙的冻顶山山韵被破坏或荡然无存。诸如此类,茶迷的伤心是难免的。

人无魂,不能立于世;

茶无韵,不能出珍品。

普洱茶拼配的6种具体方法


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云南普洱茶制作者及生产企业的独创,更多地体现茶山—生产者—消费者的“群体智慧”。这种“互动”的关系,唯普洱茶界独有,也是普洱茶独特价值的体现。

那么,普洱茶的拼配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秘方”到底有哪些?恕笔者直言,由于普洱茶拼配工艺是很多茶人及企业的“机密”,其特有的“秘方”属知识产权范畴,笔者不能泄漏。这里只能提供拼配的六项方法,供读者体会:

①等级的拼配;

②不同茶山的拼配;

③不同茶种的拼配;

④季节的拼配;

⑤年份的拼配;

⑥发酵度的拼配。

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

发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体验”,我们每一天接触到的酱油、醋、酒类、酸奶等很多食品都属于发酵食品。它已经罗织在我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大家族”,我们每人每天最少会食用其中两种以上的发酵食品。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接触到的发酵食品会越来越多。这其中,普洱茶作为历史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发酵食品,会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也自然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

凡是发酵食品,其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发酵体系。普洱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它更具自身的特色,堪称发酵食品中的“一绝”。

普洱茶的发酵由三大部分组成:初级发酵、准发酵(也可称二次发酵)、后续发酵。

普洱茶的初级发酵是在晒青毛茶过程中,通过特殊环境中微生物菌群自然接种完成,它是在普洱茶进入准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由于它具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加之晒青过程对茶菁有较大改变,已具备发酵的特质,故称之为初级发酵。

准发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发酵(普洱生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是将晒青毛茶经过蒸压成固态形状,有团、饼、沱、砖等形状;二是人工发酵(普洱熟茶),是现代发明的新工艺,是将晒青毛茶通过“渥堆”发酵的方法快速发酵,再蒸压成固态形状——团、饼、沱、砖。我们之所以将这两个工艺过程称为“准发酵”,是因为它们并没有完成所有的发酵过程,无论是普洱生茶还是普洱熟茶都有“年份”的要求,都需要后续发酵,确定普洱茶最佳品饮时间及品质,只是要求时间不同罢了。虽然普洱熟茶具有较明显的即饮性特点,但存放3年以上的熟普洱与新出堆(指渥堆)的熟普洱其品质差距仍然很大,都需要后续发酵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白酒也属于“年份”酒,也有陈化之说,难道白酒的发酵也是“准发酵”?你见过白酒有“准发酵”的说法吗?换言之,此提法是无稽之谈,是哗众取宠。我们说,这恰恰就是普洱茶与白酒发酵重要区别。我们知道,白酒在经过对发酵底物——粮食和薯类等发酵后,又通过蒸馏的方法,将食用乙醇提取。这种将发酵底物与食用乙醇分离的方法,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固态发酵过程。如果说白酒后续的“陈化”仍然属于发酵过程的话,那是已经上升到“液体发酵”范畴,与固态发酵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普洱茶则不同,不管是新茶,还是“百年老茶”,除了它们表面上颜色产生了变化外,方面都保留它最初的“物理形态”或“感官外形”,始终以团、饼、沱、砖等形式存在,并没有终结或改变发酵过程。而且,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更重要的发酵过程是在普洱茶固形后,出现的后续的发酵阶段,即我们通常提到的“后发酵”。否则,“后发酵”之说,便显得牵强。

后续发酵,也是我们俗称的“后发酵”。它是普洱茶在紧压成团、饼、沱、砖等形态后,进入固态发酵最后一个过程——品质再造。这个过程与前两个发酵过程不同,如果说前两个过程是在普洱茶制作者或企业完成的话,那么最后的一个过程,则是由存茶者(或商家、或消费者、或生产企业)完成的。

普洱茶自古就有“存茶”一说,存茶并不是摆着好看,或者因为它是“稀缺资源”。而是“存茶者”依据各自对普洱茶的理解,通过存储中温度与湿度等诸多因素的把握,总结出一套或若干套的方法,将普洱茶“锻造”出更优异的茶品,准确地说,是品质再造的一个过程,更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很多“存茶者”与云南的茶山,以及生产普洱茶的企业有很深的渊源,而且存茶过程的诸多经验,如干仓、湿仓之说等等,都付诸了“存茶者”大量的实践与智慧。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是绿茶及茶类很难看到的。应当说,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云南普洱茶制作者及生产企业的独创,更多地体现茶山—生产者—消费者的“群体智慧”。这种“互动”的关系,唯普洱茶界独有,也是普洱茶独特价值的体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普洱茶的发酵不但自成体系,而且内涵独特。

由于这个体系太庞大、太繁杂,我们不能仅仅通过一篇文章或几段文字就能把这个体系剖析清楚。我们只能沿着普洱茶发酵的思路,去判断它独有的特性。

就普洱茶的自然发酵而言,有三大工艺特性,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普洱茶发酵载体的建立。普洱茶的发酵在进入“准发酵”时期,需要固定一个发酵“载体”,这个载体通常是以紧压成固态形状实现的,如团、饼、沱、砖等。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团、饼、沱、砖呢?而不是模式?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运输方便的考虑。如果仅仅是为了运输的方便,笔者恰恰认为除了“砖”符合这个因素外,的团、饼、沱都不具备运输方便特点。

这是因为:一是它们都有圆形弧度,而有圆形弧度的物品很难叠加,因为它们的受力面积比“砖”小,受力均匀度也比“砖”差了一大截。这就自然带来了运输上的难题。因此自古对普洱茶的包装就存在“多层包装”的问题,以“饼”茶为例,基本采取三层包装,这在茶类很少见到。至于团茶的运输,直到今天仍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不采取“过度包装”与精心呵护,其运输过程极易出现破损。二是在同等计量下,团、饼、沱要比砖这种形态占用更多的空间,带来运输成本的提高。

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饼、沱的制成工艺本身要比“砖”来的复杂,尤其是“团”,其工艺的复杂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因此,普洱茶制作者不可能因为所谓的“运输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制作成本。

因此,只有一条思路可寻,是为普洱茶持续的发酵搭建一个载体。怎么理解呢?

第一,普洱茶紧压成型只标志着生产过程的完结,而非发酵过程的结束。晒青毛茶如果不经过紧压过程,即使存放时间再长,也是普洱茶的原料,不可能成为普洱茶。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团、饼、沱、砖这些固态形状之后,也就完成了普洱茶的全部生产过程(含产品包装)。但相对发酵而言,其固态发酵的过程远没结束。换句话说,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酵“载体”,开始了后续发酵的过程,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发酵过程,普洱茶才能结出真正的“硕果”。

第二,紧压固型促成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氧菌与厌氧菌的转换,这是普洱茶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晒青毛料虽然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但基本上是以有氧菌群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发酵是以厌氧菌群为主,因为只有厌氧菌群的“参与”下,普洱茶才能出现其独有的衍生物质,而这些衍生物质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因子”。而厌氧菌群存活与“工作”的前提,是厌氧条件。因此,紧压固型的方法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传统普洱茶(现代俗称的生茶)的生产过程在紧压固形之前,其发酵的“主力”是微生物有氧菌群,但在紧压固型之后,即团、饼、沱、砖等,其发酵的“接力棒”则交给了微生物厌氧菌群。

第三,紧压固型以圆形为特征,使发酵产生最佳的“工作效能”。普洱茶紧压固型有多种形态,除砖茶以外,都带有明显圆形特征。如团茶外形似满月状,饼茶近似半月形,沱茶则接近碗形(半圆状)。这种圆形为主的特征,不仅是为了外观的美感,更多的是符合发酵的要求。因为微生物的发酵忌平面和直角,最适合的“工作空间”是以圆形为主。

当然,普洱茶的发酵,也有一个特例,即普洱熟茶制成的散形茶。我们知道,普洱熟茶经历了“渥堆”的过程,而“渥堆”的本身,就源于厌氧发酵的机理,已经经历了厌氧发酵的过程,只是时间较短而已。出堆的熟茶一般采取两种工艺过程,一是依照传统普洱茶的制法,在拼配之后,直接紧压成团、饼、沱、砖等固态形状;二是直接筛分,以散形茶出现。

二是实现二次自然接种。从生物发酵的角度看,普洱茶晒青过程中存在第一次自然接种,是以有氧菌为主;紧压固形过程中(包括普洱熟茶的渥堆)存在第二次自然接种,是以厌氧菌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的接种均属自然接种。

我们知道,只要是生物发酵,就有“接种”的过程。“接种”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接种,二是人工接种。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自然接种落后于人工接种。因为人工接种在厂房、设备及**技术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在任何地区都可进行封闭式生产。而自然接种则不同,它对特定的自然环境依赖度极高,不能实现封闭化生产,只能在固定的地方进行,其属地化特征明显。

就发酵食品而言,采用自然接种并非只有普洱茶。以白酒为例,我们熟知的“贵州茅台”、“五粮液”其发酵的过程均属自然接种,虽然这些酒的发酵也“拌入”特制的“酒曲”,但仍然没有脱离自然接种的范畴。应当说,自然接种注重的是将更多自然因素融入产品之中,这种“融入”不仅使产品具备独有的“特性”,同时创造出更接近自然,并具有真正意义“原生态”的产品。

这种自然接种的发酵具有独特的“内质”,还有不可复制与模仿的特点,就如同贵州茅台酒不能在异地生产一样,我们可以复制它的厂房、设备甚至工艺,但唯独不能复制它独有的微生物菌群,茅台酒发酵池中的窖泥是这种独有的微生物菌群“寄生地”,也是茅台酒厂的“最高机密”。用它发酵的酒就是“茅台味”,反之,其酒的“风味”立刻走样,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茅台酒的感觉。同样,普洱茶也是如此,勐海茶厂的“勐海味”、下关茶厂“下关味”都与其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有关,同样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

三是保持普洱茶“活”的特性。我们说普洱茶具有“活”的特性,是因为普洱茶中特有物质能够保证它持续发酵的过程。这种持续的发酵除了大叶种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而外,其发酵工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温度与湿度的把握。

就温度而言,无论是紧压成型中的“蒸压”与“渥堆”的温度,都不能超过65℃。正如我们探讨晒青过程中的“杀青”温度一样,65℃是普洱茶的“生死界”。但是,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前所使用“蒸气”及“渥堆”过程中,温度应当超过75~85℃之间,怎么能说成65℃呢?

①紧压成型前蒸气在通过管道中,热量已经有衰减的过程,且“蒸茶”时间极短。这就造成蒸气的出口温度只能达到70℃左右,而当蒸气接触到茶叶时,茶叶中含的水分又可使热量分散而快速衰减,加之茶叶果胶再一受热,立刻聚合成的保护膜作用,都会使茶叶自身的温度不超过65℃。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和生产企业,特别注意控制“蒸茶”时间。他们知道,“蒸茶”时间之所以“短”,是因为通过“蒸”使茶叶软化,便于压制成型,而非要“蒸熟”。

②渥堆发酵的过程温度也不能超过65℃。很多人认为渥堆时最高温度可达85℃,甚至有时会超过85℃。如果真是这个温度,那么,这个渥堆很可能失败。在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我们经常看到有经验的师傅,直接用手插入堆子体验温度,这是因为人的手在感触热度时,50℃左右会有灼热感,65℃则会有烫伤感(人体泡热水澡的极限温度是45℃)。

如果渥堆的温度超过65℃,就会出现“烧死现象”,堆子中出现的“茶头”就是被“烧死”的结果。很多“茶头”试泡后,味浅、不耐泡,就是茶叶在高温状态下“改性”的结果。渥堆中的翻堆,就是解决温度偏高的问题。一旦发现堆子过热,立即摊晾,然后再渥堆。普洱茶渥堆有七翻、九翻之说,笔者见到最多的高达十四翻。

实际上,每一次的翻堆与渥堆都是再发酵的过程。茅台酒的发酵就高达八次,与普洱茶的多次翻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65℃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始终遵循的法则。普洱茶的加工只有在65℃以下,才能保护茶叶内含的多种“酶”和微生物菌群的“活性”,进而保护住普洱茶的“活性”。反之,失去了这个“活”,普洱茶的后续发酵缺乏“动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普洱茶拼配常见的调剂方法


1、半成品原料的季别调剂

普洱茶原料来自春、夏、秋茶。春茶由于茶树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有效物质丰富,果胶质含量多,加工出的半成品,条索紧实,身骨重,滋味浓醇,叶底较嫩;夏、秋茶由于气温较高,茶叶生长快,对夹叶多,易老化,果胶质含量少,加工出的半成品,条索较松,身骨较轻,多梗含片,滋味稍淡,外行内质都不如春茶好。不同季节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不同,春、夏、秋茶必须分别发酵,分别堆放,按照本企业产品特点,合理调剂拼配比例,使成品品质均衡一致。

2、条索与外形的调剂

条索是外形四项因子中的一项最主要的因子,拼配时要首先掌握条索符合标准,特别是面张茶的条索要符合或稍高于标准,只要面张茶的条索用得好,中、下段茶的条索稍次也无碍大局。如拼配某一级别主茶的面张条索松泡或较松,就应不拼和少拼,可选用高一级的面张茶降低使用,然后拼入稍次的中、下段茶,抓住了面张茶的主要因子,就抓住了外形的整体。

3、半成品原料的产区调剂

云南省内各产茶区的大叶种晒毛青茶都可以生产云南普洱茶。由于各产区的气候、土壤、降雨量有所不同,生产出的茶叶也有所不同,它们有共性和区域的个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优点和缺点,用多个地区的茶叶生产普洱茶,只要运用好拼配技术,做到长、短调剂,优、次调剂,取长补短,综合平衡,在调剂中注意突出云南普洱茶的特点。

4、发酵程度调剂

发酵程度的调剂,是普洱散茶成品拼配中的关键。发酵是形成普洱茶色、香、味、形的过程,申于掌握发酵的技术水平不同,发酵出来的品质就不同,往往造成色、香、味差异较大,在拼配时要注意普洱茶是“陈”茶的规律,色、香、味、形都要突出这个“陈”字。因此,拼配前要进行单号茶开汤审评,摸清发酵程度的轻、重、好、次和半成品储存时间的长短,以及储存过程中色、香、味变化情况,然后进行轻重调剂、好次调剂、新旧调剂,使之保持和发扬云南普洱茶的特点。

5、半成品原料的海拔高低调剂

各产茶区的晒青毛茶都有高山茶、低山茶和平地茶(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高山茶由于云雾缭绕,有利于茶叶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合成,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滋味浓,发酵后加工出的半成品,条索肥壮,经久耐泡;低山和平地茶由于条件不及高山茶优越,发酵后加工出的半成品稍次于高山茶,因此低山茶、平地茶与高山茶拼配调剂,才能做到取长补短综合平衡,才能做到本企业产品水平的一致性。

普洱茶的拼配工艺


资讯:拼配,是普洱茶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过程,无论业内,还是业外,对拼配的理解差异都较大,在三醉斋、茶语清心等论坛里,经常产生很多争论,虽说,有争论是好事,但对初学者来说,就会有太多的认识“迷雾”了,因此,特著文表达一下我的拼配观点。

作为商品化的普洱茶,顾客自然要求一批茶要均匀一致,无论是外型上,还是滋味香气上,这也是对作为一个商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基本要求,才便于商业环节的分类、陈列、定价,是很有必要的。而原料的多样性就决定了拼配的必然性,茶厂在投料出成品时,必须保持外观、内质上的一致。

广义上的拼配,也就是混合,从茶叶的采摘就开始了,摊晾、杀青、解块、揉捻、晒青、匀堆,每个过程都是一个混合的过程,广义上的拼配,客观存在,无讨论必要,本文不作论述。

狭义上的拼配,指不同时间(相隔较长,或季节变换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混合、匀堆。

过去的拼配,主要指狭义上的拼配,从刚开始只考虑外形、级别之间的合理搭配,到更多的考虑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不同内质(香气、滋味、汤色)之间的合理搭配,好的拼配,可以使内质稳定、外形基本一致,对于成批量的大规模生产,很有必要。

固体物质的混合本来就很难,比液体、气体混合难度大多了,很难混合均应,作为茶叶,就更难了,要保证条索的长度,又要混合均匀,每次匀堆,就会产生很多短碎,所以,拼配的次数,是要严格限制的,尽量少为佳。

拼配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物理过程,但要做好,需要很多实践经验,拼配的核心思想就是:适当搭配,取长补短,稳定品质,是一种“折衷主义”。普洱茶感官审评的八个因素:条索、色泽、整碎、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是拼配的关键指标。普洱茶原料来源广泛,参差不齐,不拼配,就无法做出所要的成品。过去的拼配,从用于大规模的熟茶生产,到用于生茶的生产,也经历了一个阶段。

普洱茶的拼配揭秘


有许多新茶友都不太理解为什么普洱茶要用拼配技术,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其实,拼配是茶叶精制加工厂毛茶验收定级,精制加工,半成品拼配三大环节之一。产品质量的优劣,原料的使用价值发挥得如何,通过拼配体现出来;通过拼配使茶叶的色、香、味、形符合标准,符合贸易样,成交样;通过拼配才能做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才能以质量创品牌,增效益。

普洱茶体形粗壮肥实,不像红茶、绿茶那样苗条紧细,拼配时除应注意运用常规的拼配技术达到拼配的目的外,还要注意扬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之长,凸托出普洱散茶粗壮肥实的外形风格和内质风味,使产品别具一格,称雄于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普洱散茶的拼配技术要领可归纳为12个字:即“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

所谓“扬长避短”主要是指发挥云南大叶种粗壮肥实、苗锋完整的产品风格,使原料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因为,每一个厂的产品,由于原料的特点和所采用的工艺不同,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某厂生产的普洱茶,他的原料来自多个茶区的春、夏、秋茶,从总体上讲,春茶生产出来的精制茶身骨重实,滋味浓醇,而夏、秋茶生产出来的精制茶身骨轻,梗长条泡,净度差,滋味欠浓,且各茶区之间、同一茶区范围内不同时间地点的茶,它的香气、滋味和外形的塑造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长处和短处,拼配前要把各茶区的在制品分开,春、夏、秋茶分开,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尽量发挥长处,克服短处,以长盖短,突出自己产品的风格。

所谓“显优隐次”主要是指半成品品质的“优”、“次”调剂。因为半成品品质都是单机筛号茶,由于原料的地区之别、级差之别、季节之别、山区和坝区之别,发酵程度轻重、好次之别、各筛号茶又有大小、长短、粗细、轻重之别,其品质有高有低,有优有次,对其中某一筛号茶来说,用茶叶审评八项因子全面衡量,可能某几项因子较好,具有这几项因子的优势,另几项因子较次,成为劣势,拼配时要尽量把筛号茶的优势显现出来。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劣势茶的拼配比例,使成品茶显现出优点,隐去缺点。如用某一茶区原料生产的7级3号普洱茶,条索松扁,多梗含片,但汤色红浓,滋味醇厚,拼配时可选用另一茶区条索紧实的大号茶或该地区上一级的大号茶做面张,拼入下一级的中下段茶,这样外形的缺陷就被“隐去”,内质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所谓“高低平衡”就是以标准样或贸易样、成交样为依据,把品质高的调低,低的调高,使之平衡。同级各筛号茶,由于茶区不同,季节不同,山坝区不同,加工来路不同(本身路、圆身路、轻身路),拣剔净度不同,品质参差不一,需要平衡。并且普洱茶的初制(渥堆)由于受温度、湿度、空气、海拔、水质、茶叶含水量、原料储存时间长短的影响,在发酵过程尚未用仪器、电脑控制的今天,发酵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忽轻忽重,品质忽好忽次,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批与一批不一样的情况,有的会造成滋味上的干差万别,更需要平衡。高低平衡贯穿整个拼配的始终,各级半成品品质高与低,以及成品茶八项因子的高与低达到了平衡,就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文字

普洱茶:拼配的奥秘


在普洱茶生产领域,纯料与拼配之争由来已久。

纯料茶主要是指:同一批次在同一特定区域内采摘的同一树种,同一树龄范围,同一级别的茶菁制成的茶品。纯料茶具有地域性强的特点。能够准确地表达某一特定区域的茶品特性,如班章茶之霸,易武茶之柔。

纯料茶的制作相对于拼配茶,要简化一些。纯料茶不需要对茶叶进行拼配,以同款茶料直接制作就可以。但纯料茶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其香气、品饮口感相对单一,层次变化不是十分丰富。

拼配茶呢,首先是为了确保量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它能扬长避短,显优隐次,高低平衡,保持茶叶色、香、味、形的总体平衡。

根据需要,拼配可以由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级别、不同存放年限、不同发酵程度的原料,按一定比例科学组合。拼配是技术活,须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普洱茶之所以拥有跨越时间的魅力,拼配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此外,上好的拼配茶,茶汤的滋味相对较丰富、层次感较强、变化多样。

拼配茶也有着其缺陷: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种类足够多的茶叶原料进行拼配试验,从而挑选出能够相互融合的原料,进行制作茶品,其对拼配师的拼配技术要求非常高。

在拼配的过程中,有可能几十款茶样中也拼配不出来一款好茶,无论对茶叶的种类选择还是拼配比例的计算,都是一个高难度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的过程。批量拼配时,稍有差池,就会使得一整批茶料被损毁掉。所以,制作拼配茶的风险很大。

此外,拼配茶由于原料种类较丰富,长期存储的过程中,因其内含物质种类繁多,茶品滋味转化的方向也具有不确定性。

较普遍的拼配方法,有如下几类:

1、等级的拼配

这是常见的拼配方法。以饼茶为例,通常将七级茶为基料(50%-70%),以五级茶做底(20%-30%),三级茶撒面(10%-20%)。这种方法熟茶运用得最为普遍,也是最成熟的一项技艺。

2、不同茶山的拼配

这是普洱茶拼配中的最高技艺。不同茶山的拼配不是一个简单混料过程,而是基于制茶者对各个茶山茶性的理解基础上,尤其是对后续发酵中不同(茶山)茶叶所起的作用,最后达到制茶者心目中理想的茶。

如讲易武的茶做基料,取它的“柔”;以临沧永德的茶为辅料,取它的“偏酸”(后发酵中继过程中起关键催化作用);以景迈山的茶做调味,取它的“甜”。在完成后发酵后,形成一个“华丽的转身”。

因此,制茶者在最开始的拼配中,内心已形成未来茶叶成熟后的色、香、味、形等等的预见。这种拼配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与比例,完全与制茶者个人素养有关。它不仅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3、古树茶与台地茶的拼配

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拼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有欺骗消费者之嫌,但相比古树茶纯山头的“一口料”,又是最科学的。它将古树茶偏重于“药性”(酶的活性)与台地茶偏重于“茶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品茶过程中的饱满度与丰富度,同时也塑造出超越普通茶性的产品,品质不仅超越单一台地茶,也好于不同地区拼配的台地茶。

这种方法以古树茶原料比例不低于20%为最佳,但又不能超过50%。

4、季节的拼配

云南茶叶可采摘三季,除冬天不采,一年中的春、夏、秋均可采茶制茶,也就有了春茶与夏茶的拼配,夏茶与秋茶的拼配,春茶与秋茶的拼配等等。这种方法技术含量较低,属于一种技巧,不属于技艺。

5、年份的拼配

有经验的制茶者为避免新茶的稍涩与微苦,包括味觉产生“单薄感”,有意拼进一些年份较长的“老料”,使之在色、香、味上都有不同于新茶的感觉。

一般“老料”的拼配比例不超过10%。这种方法与茅台酒的勾兑方法有点相似,将蒸馏出的新酒与十年或十五年、三十年老酒勾兑,使酒液的饱满度提升了不少。云南一些普洱茶较著名的茶企,在熟茶加工中普遍运用这种方法。它属于技艺,是快递提升品质的一种方法。

6、发酵度的拼配

近几年熟茶生产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新出堆的熟茶,虽然通过人工发酵快速“催熟”,但也存在汤色暗红和口感欠佳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后续陈化才能将上诉问题解决。

于是,将重发酵(达到九分以上成熟度)与中度发酵(达到七分成熟度)的熟茶拼配一起,使茶汤呈现红艳明亮,口感适中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因为掺入了一些发酵过度的熟茶,一段时间品饮尚可,但继续存放,尤其是存放五年以后,其口感与汤色基本锁定,无大的变化,品质上升空间太小。不属于技艺范畴。

7、生茶与熟茶的拼配

这是熟茶加工中的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实践。熟茶在渥堆发酵之后,很长时间存有一种“堆味”(与酶味有点接近),这是消费者始终不愿意接受的味道。过去,为了去掉这种“堆味”,只能用存放的方式,依靠时间来解决。

若在熟茶中拼配一些生茶(一般比例在3%至5%之间),茶汤的味觉感受更加丰富,且没有“堆味”浮现。我们在很多熟茶饼中发现的个别生茶叶子,不是不小心散落在里面,而是有意识“添加”的。民间普洱茶爱好者更是加大生茶比例,几乎是1:1(生茶与熟茶)混在一起冲泡,满足品饮需求。

简单的去“堆味”,属于一项技巧;而满足品饮的层次感与饱满度,即不同品质的熟茶与不同地域的生茶产生“互补与交融”,则属于技艺。

8、花草茶的拼配

市场上有一款茶叫“菊普”,即普洱茶中添加一些菊花。它是普洱茶拼配花草概念的第一款产品,也是被市场认可的成熟的产品,开创了普洱茶拼配花草的先河。

普洱茶与花草拼配,更注重功能之效,如养眼、润肺、减肥等。

《拼配的魔方(四)普洱茶“拼配”的八种方法》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拼配普洱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