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晒青:太阳的魔力

发布时间 : 2019-12-04
晒青普洱茶 普洱茶晒青 普洱茶晒太阳

晒青普洱茶。

推荐阅读: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揉捻:从轻揉到重揉

原题: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五)

“晒”是食品行业普遍采用的一项加工手段。中国东汉时期已将“晒”进行了专业化解释:“晒,暴也”(东汉许慎《说文》)。“暴”什么?“暴五谷之类”。我们现今的粮食加工,如玉米、小麦等至今仍延续这个过程。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晒”表面上是利用太阳的热能达到“脱水”的目的,但“晒”的过程还隐藏更深一层的“加工”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大气运动主要能量的源泉。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太阳辐射能在可见光线(0.4-0.76μm)、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分别占50%、43%和7%,即集中于短波波段,故将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表面平均温度为300K),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尾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

我们不能小看这种太阳辐射,站在生物学的角度,除了有蒸发水份的特点外,还有三个特性:

一是可以让受晒的物料(五谷、茶叶等)内含化学成份快速氧化、聚合与讲解,使物料成熟度提升一级;

二是灭菌效果。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在太阳辐射下快速死亡,提升了物料保质期限,如晒干的萝卜条、蘑菇、干菜等;我们现今研发的很多“辐射灭菌”设备其实都是受太阳辐射的启发。

三是形成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后面详解)。

普洱茶的“晒青”其实也是借鉴了这个方法。

其实,就茶叶加工而言,“晒青”工序并非普洱茶独有,福建的岩茶、广东的单枞等,都有“晒青”的工艺要求。但是,“晒青”对普洱茶格外重要,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云南普洱茶地方标准》的关键词之一。

普洱茶为什么采用“晒青”呢?

一是在太阳的光热作用下,细胞液开始流动,浓度增大,开始一系列化学变化,如部分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lo oxidas)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本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叶绿素也在光和酶的作用下,开始分解消失。鲜叶由最初的绿色向灰黄色、灰白色(芽头显白毫)或者灰褐涩转变。“晒青”的工序其实也是鲜叶向毛料的转变过程。茶农们更愿将“晒青”过的茶叶称为“晒青毛料”。

二是“晒青”更重要的作用是让茶叶与特定微生物菌群产生“亲密接触”。

这就是为什么揉捻过程采用“重度揉捻”的原因。让微生物产生效能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太阳是“晒青”过程中适宜温度的提供方。这个适宜温度是在15℃与40℃之间,超过40℃容易使茶叶变黑,低于15℃,微生物处在休眠状态,不产生效能。

三是特殊的微生物菌群的“干预”。普洱茶是生物发酵的产物,只要是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发酵前对茶箐的预处理,也是普洱茶有氧发酵阶段。在这个阶段,除对加工场地要求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地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我们曾经将云南临沧大雪山采摘的同一批鲜叶分成AB两组,A组留在临沧进行人工发酵,B组拉到西双版纳勐海人工发酵,其结果大不相同,我们最初怀疑水质差异导致,后来对水质差异的部分对发酵过程产生的影响比对中逐一排除,其结论仍是独有的微生物菌群干预所致。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个答案:是他家的“茶虫”病了。这里所说的“茶虫”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茶虫”—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一个争议值得我们关注,近十年来,很多普洱茶生产企业受“晒青”场地的局限,加上“晒青”费时费力周期太长的缘故,改用“烘青机”取代“晒青”。其主要原因是将“晒青”的过程简单视为“脱水”与“干燥”,忽略“晒青”过程中有微生物参与下茶叶内在化学组分产生的氧化、缩合与讲解。“晒青”的过程实际上是因为普洱茶后续的发酵做生物储备,虽然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散茶”,但它与真正意义的普洱茶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将它称为“毛料”更为准确些。

我们对“晒青”这种工艺的推崇,不是因为它有历史烙印,更多的仍源于它附合生物发酵的要求。

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质,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货,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

接下来的“拼配”,是对“晒青”毛茶的一次近似“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彰显制茶人水平的关键环节。

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鲜叶的采摘


很多人都知道,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存在古法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区别,今天我们来看看鲜叶采摘时间的区别。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鲜叶的采摘

按照“古法技艺”,我们将“号级茶”做为标准参照物,你会发现,这些茶几乎没有芽头存在。也就是说,当茶树在春天萌发新芽时,云南的茶农并没有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而是静静地等待,让芽头继续生长,展成叶面。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通过对最著名的几款“号级茶”解剖后发现,其70%以上的茶叶在5cm-7cm之间(茶叶经沸水冲泡后伸展测量),如果考虑到鲜叶加工自然收缩(揉捻、晒青、紧压、发酵等都会令鲜叶组织大幅收缩,即使干茶经水浸泡后也小于鲜叶尺寸),原鲜叶尺寸应在7cm一9cm之间。这也说明,即使在芽头展开成叶面时(即小叶片,呈浅绿色),也没有急于采摘,等它彻底成熟,成为中叶片,呈翠绿与墨绿色之间,叶面有明显的突凸泡面,方可采摘。其采摘鲜叶时间应在春季中段时间。虽然云南茶叶主产区比江浙的春天早来近一个月,但新茶上市仍晚于江浙的“明前茶”。当然这也有普洱茶加工周期较长的因素造成。而且,就古茶树与台地茶树采摘鲜叶而言,古茶树又比台地茶树发芽也晚半个月左右。

通过检测、比对后发现:

一是春季茶树刚萌发的芽头,不适合做为普洱茶的原料。因为它太幼嫩,经不起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揉捻、晒青、紧压等环节,很容易形成碎片。

二是嫩芽头水份含量较高,各项化学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酚类物质更少。可呈献的发酵底物较少,经不起漫长发酵时间的“摧残”。这是普洱茶不以嫩芽头为原料最主要的原因。

三是云南现在普洱茶生产中又确有芽头存在,普遍用于普洱茶“撒面”,也有纯芽头制成的。如宫廷普洱、金芽等,但基本属于包芽性质,为大芽头,与绿茶中推崇的嫩芽是有区别的。云南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只有少量几个企业维持部分普洱茶的生产(称为边销茶,专供西藏及香港地区),大部分企业全部改做绿茶与红茶加工。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普洱茶外销订单增大,这些企业又转回生产普洱茶时,其熟悉的绿茶制法成为习惯,以“芽”,为贵的绿茶思维便被纳入现代普洱茶生产之中。这也是普洱茶“古法技艺”与“现代工艺”在原料采制上的又一区别。

四是春季时,由芽头展开的叶面,且长度在7cm以上,其植物营养素含量最高,其中茶多酚、儿茶素中的EGCG、茶皂试等不仅高于全年平均值,也是中国大陆所有产茶区含量最高的。这不是我们独有的发现,早在上世纪一九六四年全国茶叶普查中最早得出的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洱茶的鲜叶采摘在正常年份(非旱灾、冻灭等)应为每年春季的中段时间至春尾夏初最佳。

很多专家与制茶人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春初的茶叶香气较好,甚至可用“口感绵柔,香气悠长,少苦涩味”来形容。而春尾的茶叶不仅缺少香气,且苦涩味加重。其实,仍然是绿茶思维促成。普洱茶与绿茶最显著的区别是:绿茶要“新”,要“鲜爽”,氨基酸含量越高越好,形象化的比喻是江南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而普洱茶则不同,是要“旧”,因为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而且发酵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这就要求普洱茶的鲜叶在茶树上的滞留时间稍长,不断地累积各种酚类物质,为后续发酵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样的普洱茶最初的表现一定是“味苦性刻”,难以入口,是典型的“丑小鸭”,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后发酵之后才转化为“白天鹅”。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揉捻:从轻揉到重揉


原题: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四),推荐阅读:从采摘到晒青:一切为了发酵(三)(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摊晾与杀青)

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

而普洱茶的揉捻则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并且是多次揉捻完成。普洱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呢?原因有四点:

一是普洱茶选用的茶叶与绿茶不同。绿茶选用的茶叶基本上是以芽头为主,有纯芽头的,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其茶叶的外观形态具有体型较小、娇嫩的特性。只适合“轻揉为主”的方式。但普洱茶由于选用乔木大叶种,其茶叶很少有嫩芽,且叶片的形态多以肥厚、硕大为主。如果采用绿茶类的揉捻方式根本操作不了。实际上,说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还不如说“重力揉搓”更为贴切;

二是揉捻的温度不同。绿茶揉捻的过程在铁锅内高温完成。普洱茶则是在铁锅之外,或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揉捻机上完成,整个过程是是常温状态下完成。

三是工序安排前后不同。绿茶类的揉捻属于茶叶加工最后一道工序,是茶叶内质到外观的最后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但普洱茶则不同,是茶叶进入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其工序属于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离成品普洱茶还有很大的距离;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浸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也是普洱茶在茶叶发酵前对所选茶叶进行的初级氧化阶段。而这一条恰恰是绿茶类揉捻的“大忌”,绿茶的“轻柔”,是绝不能将茶叶表面的膜破坏,一旦破坏,茶叶会被迅速氧化,品质也会产生改变。

因此,“重力揉捻”(也可称“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关键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基础。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传统工艺称为“复揉”。这种“复揉”的目的,实践上是对第一次“自然接种”的补充,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级氧化完成的更为彻底。

详解普洱茶晒青毛料的制作工艺普洱茶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晒青毛料的加工,主要分为五个步骤: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得当的晒青毛茶,条索紧结,色泽墨绿或褐绿,具有日晒气味。

1、采摘

鲜叶采摘时间很关键,太早上山采茶,鲜叶会有露水,苦与涩的比例会较重,含水量的增高会导致茶香不明显。早上9点至下午3点是最好的采茶时间,在此时间段,阳光照射后的鲜叶吸收了晨露,茶香显扬、滋味甘醇。鲜叶采摘的一般要求是一芽二叶,不能太嫩亦不能太老,采摘5-6芽即放入茶袋,以免握于手中的嫩芽过多而导致嫩芽折伤,阻断走水。

2、摊晾

摊晾的目的是去除鲜叶里的水蒸气和青草味。因此,采摘的鲜叶应尽快摊开,若鲜叶长时间放置在背箩和袋内,会导致鲜叶透气不好,甚至被挤压,或把鲜叶闷到发热红变从而影响茶叶品质。

3、杀青

晒青毛茶的杀青方法分为两种,传统的做法是手工铁锅翻炒法,现代工艺做法为机械自动杀青。杀青的温度及时间控制,要根据鲜叶的鲜嫩程度及含水量来确定,杀青温度不宜太高或太低。杀青程度不够会使得茶叶青味过重,程度过重会导致茶叶边缘烧糊从而带有糊味。

4、揉捻

揉捻目的在于破坏茶叶叶表组织,茶汁溢出使片状鲜叶揉捻成条索状。传统做法为手工揉捻,现代工艺做法为机械自动揉捻。揉捻的程度需根据鲜叶老嫩程度不同来调整,如轻重度以及时间长短。

5、干燥

日光晒干为传统做法,揉捻完后解块摊开,利用阳光将鲜叶晒干,但不宜过度晒燥。晒青时要视茶叶干燥程度适宜翻动,翻茶次数不够,茶叶干燥不均匀,次数太多将影响茶面毫毛完整度。另外,也有部分茶企采用机器低温烘烤干燥。

简述普洱茶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


接触过普洱茶的朋友应该知道,普洱茶是由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而成。但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大部分茶友可能就知之不详了。所谓晒青毛茶,简单来说,就是茶叶初加工后的叫法,是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采摘后,经过摊晾、杀青、揉捻、晒青而成的毛茶。

1、鲜叶的采摘

鲜叶的采摘标准以一芽二叶为主(有的会采一芽一叶、一芽三叶等),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后期陈化打好基础,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采摘时用手指力量一捏一提,折断茶梗。此外还需要注意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长时间紧捏,放置茶篓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叶温增高,提早发酵。

而不同的采摘手法对鲜叶的生长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藤条茶所使用的留采法,它的采摘特点就是除枝条顶端的新梢外,其他侧枝所有芽和新叶全部手工采净,等到新枝条下一轮发芽,再同样处理,一直持续。

2、摊晾

鲜叶之所以叫鲜叶,重要的就是保鲜。鲜叶质量的基本要求就四个字鲜、嫩、匀、净,无论什么措施,都要确保鲜叶的鲜活、持嫩、均匀(不老嫩混)、干净(不受杂物污染)。而保持鲜活的摊晾手法就是储青。

储青第一点要保持的是低温(类似冰箱的保鲜层)高湿,厚摊松摊,可鼓冷风保鲜,每平方米可摊2至4公斤鲜叶,厚度可达20到25厘米。第二点要尽量使鲜叶的含水量在78%左右,这样才能保证杀青时有足够的蒸汽从中穿透、钝化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3、杀青

杀青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品质形成的最重要工艺,杀青温度、时间、程度、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都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晒青毛茶的杀青技术除了传统手工工艺杀青外,又增加了现代机械工艺杀青。

(1)传统手工杀青

手工杀青的第一点是锅温要合适,在锅温下降的同时要让鲜叶温度迅速上升。第二点是要熟练并掌握杀青,“翻”“闷”“抖”“抛”,简单说就是要靠经验和手感来感知锅温与叶温,辨别鲜叶水分的流失程度。

(2)现代机械杀青

机械杀青设备种类繁多,常用的为滚筒式杀青机,所用能源大多是电能,也有少部分是烧柴火的。采用机械杀青,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要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采用温火直至出锅。

4、揉捻

杀青后,就是揉捻了。毛茶加工传统工艺的揉捻,是利用揉和捻的动作和力量,人为施加力量给杀青叶并使之汁液溢出、卷紧成形的过程。揉捻有热揉和冷揉之分。杀青叶摊晾冷却后揉捻,称之冷揉;趁热揉捻,为热揉。揉捻压力应掌握轻、重、轻,以重压为主,转速要控制慢、快、慢,两者要相应地配合。

我国的茶叶初加工因揉捻作用力的方向、轻重、程度、受力轨迹不同,至少出现有18种以上的毛茶形体(如:针、条、扁、螺、珠、眉、丝、碎、片、颗粒、雀舌、菊花、龙须等等……)。按普洱茶晒青毛茶对的传统工艺,要揉捻成条形或眉形为正统。

5、晒青

第一点就是尽量离开地面80到100厘米,在专门搭架的架子上晒干。避免了地面上各种杂异气味地气的污染。

第二点是晒青毛茶的晒干,最好使用分段晒干:在晒青初始时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走失水份为目的,晒到八成干后,进入晒青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促醇退涩 除苦提香。

茶青经过3至5小时的晾晒后,保持水分8%左右时,就可收了,不可太干,为保持茶活性及运输过程中不会损耗太大。此时的茶菁,摸起来略有弹性,不是很干和太脆。合格的大叶种晒青毛茶,茶体卷曲自然,条型蓬松适度,叶芽分明,色泽墨绿泛灰,条索肥壮,芽叶比例协调。

普洱茶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详解


在云南普洱茶制程中,“晒青毛茶”是指茶鲜经过初加工后的叫法,是普洱茶从茶鲜到成品的必经过程,它的品质基础,是决定普洱茶是否能够“越陈越香”的重要工艺步骤。那么晒青毛茶究竟如何制成?下面由编辑云胡带大家了解一下制作晒青毛茶都有哪些步骤。

1、采摘

茶鲜的采摘,关系到茶叶成品的质量和产量。普洱茶鲜采摘的标准通常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主,一般春茶品质最佳,秋茶稍次。在现今流通消费市场上的大宗货茶品,普洱生茶制作多选用春茶作原料,可为普洱生茶后期陈化打好基础,使得普洱茶具备“越陈越香”的潜质。

2、摊晾

在普洱毛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经常见到茶农把刚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摊放在筛子上,有人称这个步骤为摊晾,有人又说是萎凋,还有很多人认为摊晾和萎凋没有区别。到底哪种说法才正确?

其实,无论是“萎凋”还是“摊晾”,都是将茶鲜在竹匾、席子、簸箕或帘子上摊开,调整合适的厚度,使其在静置过程中产生变化,目的都是使得鲜叶中的部分水分散失,让茶叶柔软度和水分含量达到不同的制茶标准。

从表面上看摊晾和萎凋一样,其实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范围不同,六大茶类中,需要摊晾的有绿茶、黄茶和黑茶,需要萎凋的有白茶、红茶和青茶;其次,时长不同,摊晾时间往往比萎凋时间要短;最后,变化不同,摊晾只是让鲜叶中水分自然蒸发,茶叶仅发生了水分散失的物理变化,而萎凋因为时间较长,促进了鲜叶中酶的活性,引起内含物质发生变化,不仅让茶叶发生了水分散失的物理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摊晾与萎凋虽然极其相似,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普洱毛茶制作属于摊晾范畴。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通过摊晾可以最大程度保持鲜茶叶原始活性,为普洱茶“越陈越香”提供先决条件,茶友们千万别混淆了。

3、杀青

杀青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普洱茶鲜的杀青,即通过高温抑制或钝化茶鲜中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让鲜叶的氧化过程停止或延缓,同时也使鲜茶叶中水分蒸发,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型。普洱茶杀青时,铁锅中心温度在300℃左右,外围在100-200℃之间;鲜叶温度趋于65℃左右,不超过70℃,还要保证让茶叶受热均匀。杀青要遵循“老叶嫩杀,嫩叶老杀”原则,即茶鲜酶活性强,水分含量高,杀青时间久;老叶叶质粗硬,含水分少且易散失,杀青时间短。

近年来,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流程上,杀青也分为机械杀青和手工杀青。手工杀青,能精确把握杀青程度,直观感受杀青温度,可实时根据鲜叶状态调整锅温和手法。机械杀青,可进行大规模制作,茶品质量也稳定,温度可控,人工成本较低。相较而言,手工杀青对杀青师傅要求极高,需要很熟练的技术与经验。

4、揉捻

揉捻是普洱茶鲜叶杀青之后的制作工序,即借助外力使茶青成条,同时破坏茶鲜叶细胞细胞壁,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青表面的过程。

揉捻的目的和作用可概括为三个词:破壁、塑形、增浓。破壁,就是使茶叶细胞壁破裂,让部分茶汁渗出,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等多种化学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为普洱茶后期转化提供条件;塑形,即通过揉捻使茶叶卷曲,塑造茶叶条索外形;增浓,就是让细胞裂而不破,茶叶内含物的水溶性物质在水中就可以从裂缝中更快溶出,提升茶汤滋味。

揉捻的力度、时间、细胞破壁率与普洱茶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后期转化等有密切关系。

5、干燥

常见的普洱茶干燥方式有三种,分别为日光自然干燥、日光室内干燥和烘焙干燥。普洱茶晒青毛茶干燥,以一日阳光自然干燥为最佳,烘焙干燥与次日复晒者稍次。

日光自然干燥,是将揉捻后将茶青置于阳光晒干,使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同时保留了茶叶当中大量的活性酶,保证了普洱茶的后续变化。日光蒸干茶叶水分同时,也让茶叶内部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以此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风味,且在普洱茶后期转化中能够长时间的进行内部反应,从而“越陈越香”。

综上所述,优质晒青毛茶,在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中,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具备,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不可不知的普洱茶“真正”传统工艺普洱茶工艺


如同其它茶品一样,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一直处于演变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从原料、拼配、制作、规格、包装材质与方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许多消费者明确希望保留“传统”,问题是,何谓“传统”?是号级古董茶传统?还是印级茶传统?亦或是早期七子饼传统?如果这样问茶友或茶商,很少人会给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知,许多所谓茶人时常会掉入自己的观念陷阱,落入窠臼。

将茶叶由树上采摘下来,未经杀青、揉捻,直接日晒而成生晒散茶,这可以说是云南最早、最传统、最简单的茶叶制程,至今仍有云南少数民族如此品饮。这种制程工艺,可谓是茶叶加工工艺的历史孑遗,其工艺类型十分接近现今的白茶。在此基础上,云南地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又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演进。1953年~195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调查傣族制作生产茶品的传统工艺,大致区分出三种形态:

(一)杀青→揉捻→晒干

此即晒青毛茶,与一般认知的少数民族传统制法相同。将鲜叶放入热锅内手炒杀青,至颜色转深绿色时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条状,再摊均晒干。

(二)杀青→揉捻→后发酵→晒干

这里的后发酵,是指将杀青揉捻好的茶叶在干燥前,先装入竹篓中进行后发酵,将茶叶转成红褐色,隔日才将茶叶日晒干燥。过程类似渥堆,但并无洒水增湿之步骤。此类做法成品为黑褐色,有些类似红茶,与晒青毛茶的香气、口感大有不同。

(三)杀青→初揉→后发酵→晒干→复揉→晒干

此制法在杀青后,第一次将80%以上茶菁揉成条后,即装入竹篓进行后发酵,隔日再摊均在竹席上,晒至半干时,再将未完全揉成条状的偏老叶部分再揉一次,而后再晒干即成。

这里所谓“传统”,是指1970年代以前全手工制程,包含现代少数民族保留之传统做法,手工采摘、铁锅手工杀青、手工揉茶、毛茶日晒干燥、土灶蒸压、成品阴干或日晒干燥。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与我国其它茶区相比是相对原始而粗糙的,日晒干燥对于云南地区茶农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约成本简化工艺。彼时既无对于制茶工艺的精细研究,也没有对于茶品存放预期的要求。实际上一直到近代之前,普洱茶追求的从来都是其鲜饮价值而非陈化后的转化效果。

当我们追求传统时,首先要明晰何谓“传统”?这里的传统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向,而并非是源自简单的臆想,亦或是仅仅将“原始”、“粗放”当做传统的必然面目。毕竟,工艺仅仅是过程,对于饮者而言,茶品的品质才是最终的关键。

普洱茶知识:传统工艺手工制茶法


好原料配好工艺,福缘道秉承祖传全手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确保上乘原料,不受任何伤害,从而造出高品质的普洱茶。

01.古树茶鲜叶采摘

自家采摘严格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時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为普洱茶成品的後期陈化打好基础,這样的普洱茶就会“越陈越香”!

02.“萎凋”和“摊晾”

很多人认为“萎凋”和“摊晾”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传统手工制茶來說,這是一种不合理的說法。

“摊晾”:保留了茶叶中原生内含物质、为後期存放创造了转化的条件。

“萎凋”做出來的茶叶香氣很高,叶底暗红,所以对于香氣高的普洱茶來說,萎凋更有利于“提香”。

03.杀青

杀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洱茶的品质。

福缘道坚持采用碳火、铁锅、手工炒制來杀青,手工杀青要求制茶师有丰富的制茶经验,能够很好的掌握火候,翻炒频率也必须均匀有序。

04.揉捻

手工揉捻,即用手使茶菁成条,同時破坏茶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菁表面的过程。

05.日晒干燥

日晒干燥是纯手工普洱茶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晾晒時天氣一定要晴朗,温度高低影响日晒的時间,這些都要根据经验來决定。

06.压饼

福缘道传统制茶工艺采用手工石磨压制,使普洱茶香气、韵味更好,更利于后期转化。

07.晾干

将成型茶叶至于阴凉通风处,待茶叶干燥后即可成型。

08.手工包装

普洱茶包装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棉纸,手工包装,手工棉纸透气性强,利于长时间存放。

不可不知的普洱茶“真正”传统工艺


如同其它茶品一样,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一直处于演变之中。随着时代的演进,从原料、拼配、制作、规格、包装材质与方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许多消费者明确希望保留“传统”,问题是,何谓“传统”?是号级古董茶传统?还是印级茶传统?亦或是早期七子饼传统?如果这样问茶友或茶商,很少人会给出明确的回答。由此可知,许多所谓茶人时常会掉入自己的观念陷阱,落入窠臼。

将茶叶由树上采摘下来,未经杀青、揉捻,直接日晒而成生晒散茶,这可以说是云南最早、最传统、最简单的茶叶制程,至今仍有云南少数民族如此品饮。这种制程工艺,可谓是茶叶加工工艺的历史孑遗,其工艺类型十分接近现今的白茶。在此基础上,云南地区制作普洱茶的工艺,又产生了几种不同的演进。1953年~195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调查傣族制作生产茶品的传统工艺,大致区分出三种形态:

(一)杀青→揉捻→晒干

此即晒青毛茶,与一般认知的少数民族传统制法相同。将鲜叶放入热锅内手炒杀青,至颜色转深绿色时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条状,再摊均晒干。

(二)杀青→揉捻→后发酵→晒干

这里的后发酵,是指将杀青揉捻好的茶叶在干燥前,先装入竹篓中进行后发酵,将茶叶转成红褐色,隔日才将茶叶日晒干燥。过程类似渥堆,但并无洒水增湿之步骤。此类做法成品为黑褐色,有些类似红茶,与晒青毛茶的香气、口感大有不同。

(三)杀青→初揉→后发酵→晒干→复揉→晒干

此制法在杀青后,第一次将80%以上茶菁揉成条后,即装入竹篓进行后发酵,隔日再摊均在竹席上,晒至半干时,再将未完全揉成条状的偏老叶部分再揉一次,而后再晒干即成。

这里所谓“传统”,是指1970年代以前全手工制程,包含现代少数民族保留之传统做法,手工采摘、铁锅手工杀青、手工揉茶、毛茶日晒干燥、土灶蒸压、成品阴干或日晒干燥。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与我国其它茶区相比是相对原始而粗糙的,日晒干燥对于云南地区茶农而言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节约成本简化工艺。彼时既无对于制茶工艺的精细研究,也没有对于茶品存放预期的要求。实际上一直到近代之前,普洱茶追求的从来都是其鲜饮价值而非陈化后的转化效果。

当我们追求传统时,首先要明晰何谓“传统”?这里的传统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向,而并非是源自简单的臆想,亦或是仅仅将“原始”、“粗放”当做传统的必然面目。毕竟,工艺仅仅是过程,对于饮者而言,茶品的品质才是最终的关键。

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干燥


《茶经》有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可见茶圣陆羽对采茶的要求之高!顺天时而采之。由此可见茶圣对采茶天气看的极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之一就是“干燥”。上一期《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揉捻》中曾讲述了晒青毛茶揉捻的目的、操作、程度及其注意事项。本期便来讲一讲茶圣极为看重的,晒青毛茶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干燥”。

一、普洱茶常见的几种干燥方式?

常见的普洱茶干燥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日光自然干燥;第二种,日光室内干燥;第三种,烘焙干燥。

一般而言,普洱茶晒青毛茶的干燥,以一日阳光自然干燥为最佳,次日复晒者多有劣质茶,而烘焙干燥为最差!所以,若非遇上雨季或者无光之日,大多不会采用烘焙干燥法进行干燥。且因此有了“做茶要看天”一说!

二、为何普洱茶多采用日光自然干燥?

经过揉捻工序之后,再进行干燥工序,即可成为普洱茶生茶。

绿茶、乌龙茶等毛茶干燥多采用烘干、炒干方式。云南普洱茶则多采用日光自然干燥方式。寻其原因:

日晒温度达30℃~40℃时,最有利于活性酶活跃,因为这时自然干燥的茶体保存了细胞10%的水分,这个比例的水分既能够保证酶的活性,又能不达到微生物生长需求,保证茶叶不发霉。

日光自然干燥保证了普洱茶的后续变化,与此同时,日光还让茶叶内部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以此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风味。且在日后普洱茶的存放过程中能够长时间的进行内部反应,从而不断释放普洱茶的独特香味。

一般的普洱茶都是采用日光自然晒干,因为这样较为容易保存茶的本真味道和丰富的内含物质。除此之外,还有阴干和烘干。由于相比之下,阴干有着较烘干的很多弊端,所以继日光自然晒干之后的选择,大多采用烘干方式烘干。烘干(烘青)一般用于产量较大的情况。

此外,继《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后,笔者在前一篇

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揉捻


在上一期《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之鲜叶杀青》中,笔者曾详细介绍了普洱茶晒青茶的杀青工艺的相关知识,包括杀青的定义、杀青方式,以及杀青、蒸青、晒青、烘青、炒青之间的区别和茶鲜杀青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中,若是杀青不当是会产生“焦叶片”,进而影响到下一步骤“揉捻”的!那什么是揉捻?具体操作是什么?揉捻程度及其注意事项又是什么?焦叶片又是如何影响揉捻的?下面将进行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揉捻(目的)?

揉捻是继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中杀青的后续的一个步骤,是通过“揉”和“捻”的动作将杀青之后的茶叶以“手工”或是“机械”的方法,促使茶叶面积逐渐缩小,卷揉成一定形状的过程。

揉捻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破坏叶片组织,让茶叶细胞裂开,茶内物质溢出,以至于在揉捻过程中粘粘在茶叶条索之上。期间,细胞破碎率越高,茶汤滋味越是浓烈,可并不耐泡。反之,茶汤滋味寡淡,但耐泡性增强。

二是使得茶鲜杀青后的叶面逐渐缩小,塑造一定的外形。相对而言,我国茶叶外形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条形(例:云南滇红茶)、尖型(例:太平猴魁)……而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属于条形茶。

简而言之,即揉捻就是为了使茶青能够成条索状,让茶叶表面似裂不破,进一步使得茶叶内含物质能够充分释放出来。

二、揉捻的具体操作?

揉捻手法,一般有手工揉捻和机械揉捻。

手工揉捻,当下多用于小批量生生产。要求揉捻手法动作弧形、连贯协调、刚柔适度,以便于让杀青叶受力均匀,便于成条;

机械揉捻,多用于批量生产。相对手工揉捻更为省力,便捷,大大的解放了劳动力,生产效率高。

三、揉捻的程度?

揉捻需细胞破坏率达45%以上,成条率达85%以上,需茶叶汁液粘附于叶面之上,手摸有润滑沾手之感。

四、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杀青过程中,即使工艺正确也会有部分茶叶受热过量而产生“焦叶片”。为了能够揉捻时不让焦叶片揉进茶叶中,造成茶品永久不可祛除的烟焦味,揉捻前应做到两点:一是提高茶叶杀青工序水准;二是在揉捻前的摊晾和揉捻中要下意识的,筛去茶叶中焦叶片。

速度干燥:揉捻叶结束之后,应速度解块干燥,以免叶色变黄。

除外,继《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后,笔者在前一篇

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鲜叶采摘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由此可见,物质篇中的“茶”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上一期《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中曾大致解读了有关于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的整个流程,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对于普洱茶成茶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当下,对于这个流程的第一步“鲜叶采摘”,你是否知道普洱茶鲜叶采摘是什么时间段?采摘手法及其标准又各是什么?采摘之后的鲜叶存放有着什么要求吗?若不曾了解,请看下文:

一、采摘时间

于云南普洱茶而言,用于制作晒青茶的鲜叶,应采自普洱茶现行国标定义——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茶鲜叶。此外,在采摘茶鲜时,还需保证芽叶完整、匀净、新鲜,无夹杂物等。

对采摘季节而言,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就目前普洱茶消费市场上流通量较大的普洱茶产品,多以春茶为主(三月开采,四月底接近结束),秋茶为次(九十月份进行采摘)。当然,也有部分产品采用夏茶制作,据笔者所知,用于采制普洱茶制品的原料,夏茶不多(五六月份进行采摘),冬茶也是可采的,在普洱茶制品中较少见。据业内专家表示:云茶在一年四季中以“春尖”“谷花”两个时期所产的品质最好。春茶清香爽口,秋茶则香中带苦,苦后回甜!

二、采摘手法

以鲜叶采摘手法来讲,一般可分为三种手法,即提手采,双手采和折采。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提手采,即用手指用力一捏,折断茶梗。采摘后注意芽叶保持完整,置于手中不可长时间紧捏,放入茶篓里不能紧压,以免鲜叶破碎、叶温升高。切记,采摘茶鲜时,不可直接用指甲掐断,以免造成茶叶红梗现象。

补充一点,采摘鲜叶时若才在手法不当进行了“撕扯”,会撕下部分枝叶皮,毛茶制成后的叶柄根部就会形成状似马蹄的结构“马蹄口”。此外,这种采摘方式还对茶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即撕扯过后的部位日后不会再发芽,甚至还会导致茶树死亡等。所以,采摘时要使用正确手法进行采摘。

三、采摘标准

一般情况而言,鲜叶采摘标准以一芽二叶为主(偶尔三叶)。因为,这时茶鲜的内含物质及其成熟度,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一芽二叶,即一个芽头,两片叶子,外加一片鱼叶(鱼叶外面还有一颗小小的茶果);一芽三叶,即多出一片小嫩芽,已经是标准的一芽三叶,鳞片已经脱落,鱼叶很小,且间节段,标准的明前春茶。

四、鲜叶存放

在茶鲜采摘完毕后,应及时将茶鲜置于阴凉处摊放,或及时送往茶叶初制所场地进行下一道工序,即摊晾。

总而言之,对于普洱茶鲜叶的采摘,每一步骤都需按照严格的要求来进行操作!如此才能保证成茶的最佳品质。与此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加工工序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既然继《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之后有《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鲜叶采摘》的解读,那么后续还有《普洱茶晒青茶制作工艺解读:摊晾》的持续更新!

讨论"机制晒青"和"传统晒青"


先说说为什么要杀青?众所周知,杀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

请注意,重要的是"破坏酶活性".

在此过程中,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提高逐渐得到了激发,温度再度提高,酶的活性下降,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杀青结束,常常听说"杀青透",所谓"透"即是酶活性得到了"有效的钝化",即茶叶不再发生"较有影响的酶反应".

那么,滚筒杀青机的作用呢?滚筒杀青机除了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以外,还有两个优点:

1.温度可控,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多少度,就可以调到多少度"

2.滚筒中的茶叶大部分时间是在空中滚动,因为滚筒在旋转的过程中,产生了"离心力",所以,茶叶其实一般不会附着在筒壁上,而是滚动在空中,触及筒壁的时间很短,所以,只要控制得当,就不会产生"焦片""红变"等情形.

现在我们再来看锅炒杀青,表面上看,"号级茶古董茶"都是锅炒杀青,但是现在的锅炒杀青则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茶农杀青的程度不均匀:历史的种种记录我们可以得知,清代的普洱茶制造业有着相当的规模和"较为高超的制作生产工艺"清代普洱茶的巅峰时期过后,那些"专业制茶技术"其实并没有系统的传承下来.而解放后的"普洱毛茶制造者"其实大部分是"当地少数民族",所以,这也是"勐海货为何没有号级茶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2.锅温不能准确调控:虽然茶农对杀青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兄弟其实对这方面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所以,从老百姓手里收来的茶青常常出现"杀青不透"导致"红变"的情形.

3.容易产生焦片和异味:如果锅炒过量,或翻炒不及时,茶叶容易附着在锅的底部,产生焦片.甚至有的茶农杀青很马虎,锅都没有洗干净,导致茶叶上有股"残油味".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化中,虽然对有的事物和文化(尤其是艺术)而言,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是,对于工农产业来说,这应当是一件好事,本来,"滚筒杀青机"的引进导致制茶业科技化的进步,应当的到不断的推广和完善才对,我不明白的是,为何要抵制它呢??

最近,我看到了一个茶商朋友从思茅版纳收上来昆明准备压饼的茶青,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仅仅就茶园茶而言,很明显的是有的大茶园提供的茶青品质很稳定,价格也稍高.而那些参差不齐的茶农手上零零散散收来的茶则常常出现"焖黄""红张""青味重"等情形.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制作—晒青:太阳的魔力》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