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香君普洱茶膏

【www.cy316.com -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但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有关这种方法的叙述,本书在前面章节已涉及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

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

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

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Samluel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小编推荐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一)——古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从制式上分为五大系列:团茶、饼茶、沱茶、砖茶、茶膏。

茶膏是这五大系列极特殊的一种,很少有人涉及。它又分为古代制法与现代制法两部分。其中古代制法中的“御制压榨制膏法”代表古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给予这种评价不仅仅因为它是普洱茶第一款深加工的产品,而是因为这种制作技艺已接近现代生物科技的雏形;而现代茶膏制作中的“低温制膏法”则代表现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因为它的制作流程已经属于现代生物科技最前沿技术应用的范畴,其中的微生物菌群的分离与制取,发酵模型的创立,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国际生物学界都具备领先地位。

一、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两种方法:大锅熬膏和御制压榨茶膏

1、土制大锅熬膏法

“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除,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需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斤的任务,结果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其实原因都是在原料上。

另外,市场上对熬膏有老嫩度的提法,也是不存在的。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是对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辞,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2、清朝御制“压榨制膏法”

“压榨制膏法”为清朝宫廷御茶房独创,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茶叶科技的一个高度。

这种制膏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形成的更高级别的产品。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压榨制膏法”主要由五个环节构成:

①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包括“投毒”,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②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份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较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块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五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蝠绕之,色黝黑。

这种工艺的好处:

①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饿了茶叶中的精华;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②容易成形,膏体没有“粘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

③汤色通透、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因为“压榨法”的“收膏”过程有再发酵的工艺,其汤色表达比传统普洱茶还要通透、明亮。

④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重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生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式的生物化学专业词汇是“后熟作用”。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包括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三)


普洱茶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云南省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云南绿茶和红茶可杀伤癌细胞。梁明达胡美英教授用细胞培养及电子显微镜方法,对普洱茶的抗癌作用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普洱茶杀癌细胞的作用最为强烈甚至常人喝茶百分之一的浓度即有明显作用。癌症患者长期饮用普洱茶后,癌细胞多边形收缩变圆,伪足缩量减少,失去贴附及游走能力,甚至脱落浮起丢失;残留者也变小变圆浓缩,核仁固缩,染色质凝结或消失,核仁及浆内出现空泡,核仁固缩或碎裂消失,染色体痉缩或相互凝结,核糖体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纲扩张;RNA合成减少,核分裂停止。这些变化证明,癌细胞在普洱茶的药理作用下,由变性趋向死亡。

茶叶防癌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重点项目。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该项目组花了13年时间提取、筛选茶叶有效成分并完成了动物试验。据介绍,1997年以来,共有216名志愿者分别参与口腔粘膜损伤和吸烟诱导氧化损伤的人群试验。为了保证数据准确,研究人员对各组人员的饮食、劳动强度、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了全程控制。试验表明,饮茶者中38%的口腔白斑缩小,不饮茶者83%没有变化。此外,饮茶对吸烟诱导的氧化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项目负责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韩驰说,茶叶中的茶多酚、茶色素和儿茶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能力,能抑制体内癌症基因表达,有阻断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经过17年的茶叶防癌有效作用机理研究和近年的人群预防干预试验,他们发现普洱茶、乌龙茶、绿茶中的多种成分有预防口腔癌、肺癌等多发性恶性肿瘤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所长张均田指出,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为茶叶防癌作用机理提供人群研究直接证据,标志着世界茶叶主产国中国的茶叶防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张均田说,最突出的成果是茶叶对抑制口腔癌前期病变——口腔粘膜白斑的显著作用。茶是中国人的传统日常饮料,这项研究的重大进展无疑为十多亿中国人和众多海外饮茶人士带来福音。

我国肿瘤学专家吴永芳教授应用茶色素治疗癌症病人103例,通过对多种组织类型肿瘤的治疗总结,证实袭色可降低晚期肿蜜病人的血液高凝状态,增加白细胞,增强病人的免疫能,改善生活质量。茶色素单用可稳定病情,与化疗并用可提高疗效,无任何毒副作用。癌症病人都存在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血液的高粘血症,茶色素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调整红细胞聚集性与血小板黏附聚集性,降低血浆与全血黏度,可抗凝,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可改善微循环,保障组织血液与氧的正常供应,提高整体免疫力与组织代谢水平,减少癌栓形成与向远处转移。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高效无毒的抗普洱癌药。茶色素的抗癌抑癌作用的被发现,为这个梦寐以求的目标茶展示了曙光。茶色素已成为国际上推崇的“绿色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据《中国医药报》1989年8月10日第1版上的报道,江苏肿瘤研究所经实验后证明,饮茶可降低烟酒致癌的毒性反应,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用茶叶水提炼制成的片剂,给予放射治疗反应的肿瘤患者口服,显著减轻了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食欲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长期饮累还可起到物止因吸烟摄入体内的苯并芘等多环芳香烃致癌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枋上食物中的亚确胺前体在胃内形成亚硝胺曲毒素的致癌作用,广西肿瘤研究所发现,茶对黄曲霉毒素引起的动物肝癌,有抑制其发展的作用。

科学研究确认,茶叶中的有机抗癌物质主要有茶多酚、茶碱、维生素E等茶叶中的无机抗癌元素主要有硒、钼、锰、锗等。有不少的中、日科学家认为,茶多酚中的心系素抗癌效果最佳。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降解、络合产物都含有重要的抗癌防癌成分。研究还发现普洱茶具有抗突变的作用,也就是防癌功效中的有效成分是茶多酚中的B组化学成分。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二)——现代工艺篇


二、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1、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

这些产品几乎都是“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很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由于它的熬制是长时间高温的过程,不仅对茶叶一些营养物质产生破坏,还会使得膏体内铅、汞、砷形成新的聚合(化学试验中用硝酸钾溶解生成硝酸钾K3AsO4,反复熬制会分解生成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伤害,应属于淘汰或被禁止的工艺。

2、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

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本来是生产速溶普洱茶粉的,虽然茶叶界至今对速溶普洱茶粉是否属于茶膏尚没有定论,但就品质而言,它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生茶或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包装

这种制作方法的三大好处:

一是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

二是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三是成本低廉,收粉(膏)率较高。每公斤干茶的得粉率为25%以上,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但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一是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也是高温的过程,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六十度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二是这种加工方式同属“高温”模式。使产品粘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我们也看到市场上存在一些制作非常精美的茶膏,有吉祥兽形的,有压制精美图案的,但一冲泡,汤色浑浊,无通透性,其实是加了类似胶体物质(添加剂)所致,因为这类产品不加胶体,很难成形;

三是茶膏冲泡后,汤色偏黄,因为喷雾干燥是几种干燥模式中颜色最浅的,要想让汤色红,只能是添加色素;另外,喷雾干燥的产品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因为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能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3、低温制膏——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代宫廷茶膏的模拟与完善

历史上的茶膏研发始终围绕两种思路进行:一是高温提取、高温干燥的模式。云南的“大锅熬膏”与现代的“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属于这种思路;二是低温(或常温)榨取、低温(或常温)干燥的模式。中国清朝皇宫创造的“压榨制膏法”与现代“低温制膏法”就是这种模式。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代表普洱茶膏主流的工艺“路线”就是清朝皇宫的这种思路。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发展,同样不能脱离这种思路。“低温制膏”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茶叶界最科学替代原叶饮品深加工产品,即我们前文提到的茶叶的第二种表达方式。

中国茶膏博物馆“镇馆之宝”——普洱茶母(至今发酵、提纯度最高的茶膏)

现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

1)茶叶的预处理:高温瞬间灭菌(保留嗜热菌),去杂物。

2)超微粉碎。

3)茶粉压块。

4)二次粉碎,收集更细的颗粒,完成氧化过程。

5)进入发酵缶发酵。由于前期对茶叶有高温灭菌过程,发酵则需投入微生物菌种,产生胞外酶,提高发酵速率与品质。

6)磨浆,将茶粉再破碎,使其体积变得更小,完成破壁环节。

7)二次发酵,投入酵母菌(酵母菌来源不同茶产地野生酵母菌群,经分离、纯化、扩展环节),增加茶膏的特有风味及营养物质。

8)压榨。将茶汁及茶叶纤维物分离,获取茶叶全植物水溶性物质。

9)三次发酵。将压榨的汁液抽入发酵罐进行液态发酵,使大量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水溶性。

10)超微过滤,收汁(纯净度极高)。

11)冷冻干燥。

12)压制成块状或颗粒。

这种制备方法的出品率是最低的,理论测算大约在10%~15%之间。但依据蒙顿茶膏十年生产经历,其出品率由2005年的15%逐步降低到2015年的9%,其原因是污染物逐年增加所致,间接反映农药、化肥与空气污染对茶园与茶叶的“侵蚀”不是在减少,而是逐年增加。由此也带来了加工成本的提高,是目前所有普洱茶膏加工成本中最高的。

另外,这种制备方法最核心的技术是发酵工艺。发酵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设备再先进,同样出不来高品质的普洱茶膏。

所以高温状态的制膏法对普洱茶原料要求不高。而低温制膏法则不同,它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原料的品质。因为没有好的原料,二次发酵无法完成。

以上所涉内容只局限发酵类茶膏,茶膏还有“绿茶膏”概念,即用晒青毛茶直接加工出茶膏,具有黄中偏绿的色泽,是现代茶膏的组成部分,其制作的难度高于发酵类的茶膏。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冷后浑”现象;二是成形(压制成方形、圆形)太难。目前中国大陆只有蒙顿茶膏做过一些尝试,获得部分突破,但工艺制备仍在不断完善中。因涉及一些技术环节,目前尚处保密阶段,不便在此一一披露。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二)


由于癌发病占恶性肿瘤的90%,肉瘤仅占10%,使得人们习惯地认为恶性肿瘤就是癌症。无论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本质是相似的,只是对机体的危害不同。癌是由身体细胞自动增殖的异性新生物,这种新生物由一群不随生理需要而自由发展的癌细胞所组成,癌细胞并无正常细胞的功能。由于它的快速而无规律的生长,不但消耗人体的大量营养,而且破坏了正常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肿瘤细胞不断分裂,形成新的肿瘤细胞,并由原发部位向周围组织浸润和向外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进一步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二)癌症的病因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多数癌肿可能从单个细胞演变而来。人体受某些化学、物理、生物等因子的影响,细胞的DNA发生改变,形成变异细胞,此阶段称为启动阶段。再加上某些因素的影响,转入促进阶段,癌细胞便开始形成。此外,癌肿的形成,还受宿主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等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决定人体是否会患癌症(包括其他疾病),是由机体内强大的免疫系统所决定,免疫系统是由几种专门能对付和杀伤外来或体内异变物质的细胞组成的。当机体处在精神不振、内分泌功能失调、营养缺乏等状况下,免疫系统的功能将会受到干扰。本来具有杀癌细胞能力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在这时,其防卫功能可能被削弱而导致癌症的发生。美国科学家经过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成年人体内淋巴细胞旦显著减少时,在一定时期之内就可能会有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生。临床检测发现,患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免疫功能的异常与癌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它既包括外界因素,也涉及遗传等内部因素。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生物和物理性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纤维及异物刺激、热辐射、长期机械性炎性刺激、创伤等,以及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类,装修房屋油漆中所含的苯、甲醛等成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碳粉及铅等有害气体,油烟中的苯并芘等都是致癌的祸根。内源性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及性格等机体内环境的破坏。

二、普洱茶抗癌的研究

自从1987年日本的富田勋的研究组最早报道了茶叶中的主要组分EGCG对人体癌细胞具有体外的抑制作用以来,20年来各国茶叶研究学者发表了数以千计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于1999年正式列项开发茶叶中的有效化合物,作为人体癌症的化学预防药物。但茶叶不是“药”,不能期望将茶作为种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

普洱茶膏的基本制作方法


普洱茶膏的基本制作方法!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三千五百斤任务,其中省公司一千斤,下关茶厂一千斤,顺宁茶厂一千五百斤,结果制成四十二市担运出。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目前在昆明还存有少量样茶,它也是现在速溶茶的古老花色,其模样类似现今龟苓膏及鹿茸熬制之中药膏。

食材:

该娅普洱茶、茶末、茶壶、大铁锅,铜锅

方法/步骤:

1、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

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並滤多次避免有茶渣。

3、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常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4、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成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需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5、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盒,以玻璃

注意事项:

经试验一市担(一百斤)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虽现已不制作,但如果茶人有兴趣,这应是可以复古的一种商品,兼具思古历史情怀。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四)


它们在普洱茶饮用过程中协同产生了保健效果。普洱茶有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及减肥降血脂作用。在茶多酚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占80%。近年来,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活性色素复合物一色素基色素不仅可抑癌抗癌,还对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有防治作用,在防癌抗癌中成为许多国家竞相研究的对象,被屡次列为我国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外合作研究课题。

三、茶叶在抗癌中的定位

纵观近年来有关茶叶对人体健康方面研究的巨大进展,可以认为,茶叶中的有效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特别是抗癌的效果已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有多有少的问题。大量的资料已经以确凿的证据,肯定了茶叶的防癌和抗癌药效,现在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应用和如何应用它的问题。

(一)对茶叶的抗癌作用应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茶不是“药”,它不能用作为癌症或其他疾病的一种治疗药物,但它是二种对人体具有生理调节作用的功能性食品,通过饮茶,可以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可以预期,通过提取的方法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开发为一种“药物”在医学中的应用也已为期不远了。已经证明普洱茶具有许多对人体 有益的功能,但还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普洱茶的功效得以进一步的发掘和应用。

(二)正确认识东西方观点的差别

在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大多数结果都表明饮茶与减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呈现显著相关。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茶叶对实验动物的多种癌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包括皮肤癌、肺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肠癌和小肠癌、胰腺癌、直肠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而西方国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认为饮茶可以明显减轻癌症发生率的占少数,大多认为差异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东方国家习惯饮绿茶和乌龙茶,而西方国家则以红茶为主;二是东方国家的饮茶方式是连续性饮用,这样可使人体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浓度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西方国家则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饮茶(如上午和下午各一次),因此体内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浓度时高时低,呈双峰曲线,而东方人血液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浓度呈抛物线曲线。由于茶叶的抗癌效果取决于血液中的活性化合物的浓度,饮茶后多酚类化合物在人体各部位的浓度是否能达到有效浓度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目前关于茶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说,基于许多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可以确定,饮茶能降低特定人群中癌症发生的危险性。由于各肿瘤的病因机理的不同,茶的保护作用可能是表现在特定人群中的部分肿瘤,而对另一部分人群和肿瘤有无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有必要开展设计更充实的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研此来明确茶对肿瘤的预防作用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

普洱茶与健康:第五章,普洱茶与肿瘤(一)


从健康的魚度看,预防大于治病;从经济的角度看,1元钱投入到保健和养生上,可省去8.6元的治疗费用。如长期喝健康卫生的再茶,不但能使您保持健康、保持活力时能让您延年蚕寿,增寿10手以上。

《中国抗癌报》1989年1月5日第三版黄延祚先生报道,日本为全世界胃癌最高发区,但其静冈县因为产茶,居民饮茶,该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县。该报同年6月5日第四版张志学先生报道,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资料来看,产茶地区人群的恶性肿瘤总发病率、胃癌及肝癌发病率均比非产茶地区明显较低。云南省宣威县煤烟污染严重,是肺癌高发区,但患者的性别比例显示女性多于男性。男性也受到严重煤烟污染,并且大多还吸烟,那么,为何男性肺癌死亡率反而低于女性呢?因为当地生活饮食习惯上,男性常年喝大量浓茶,而女性则较少或不喝茶。喝茶可以利尿,利于体内致癌物质及放射性物质的排泄,喝茶可消除体内致癌自由基。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该中心表示,为避免出现上述局面,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为120万;其次是乳腺癌,每年新增大约100万患者;随后依次是肠癌94万、胃癌87万、肝癌56万、宫颈癌47万、食道癌41万等。其中杀伤力最强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分别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7.8%、10.4%和8.8%。此外,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加拿大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癌症发病率较高,而北非、南亚及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则较低。

据调查,20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发病人数由90万上升到130万,现症病人200多万,每年因癌症而死亡人数为140万,每年死亡的每5人中便有1人是因癌症而死,预计到2025年时将上升至270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上海市每年新增肿瘤患者达3~4万例,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长数双双突破10%。临床显示,新增肿瘤患者中青年增多,并有向低龄化发展趋势。因生活方式不当而得病的人比例大量增加,其中以饮食不当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天津市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4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2万。根据云南省国家疾病监测点1991年~2000年死亡率资料分析,恶性肿瘤10年来的平均死亡率为89994/10万,居全部死因的第二位,10年死亡率从1991年的70.79/10万上升到2000年的110.19/10万,上升了55.66%,平均每年上升5.56%。

一、了解癌症

癌症目前已是一种常见病,除了毛发和指甲外,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中年是癌症发病的高峰时期。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死亡的老年人中,只有1/10死于癌症;而中年人死亡原因中,癌症占1/5。同时指出:死于癌症的病人平均年龄为55~59岁,比正常人减寿12~18岁。由于癌症给人的印象是“不治之症”,因此,人们往往“谈癌色变”,望而生畏。(一)癌症的概念肿瘤就是机体组织细胞在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肿瘤又分为癌和肉瘤,

《普洱茶膏》第六章:现代普洱茶膏的特性


《普洱茶膏》第六章:现代普洱茶膏的特性。续《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现代普洱茶膏是以酶促分解与提纯的一套复杂生物技术的产物。它遵循了古代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思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创造了比古代更先进的一种制作工艺与方法。

我们之所以在“普洱茶膏”之前要冠以“现代”二字,除了是要说明“低温萃取,低温干燥”这种加工工艺优于“大锅熬制”与“中药制膏”之余,更多考虑我们当今所处的“现代环境”。这个“现代环境”虽然给我们创造了诸多现代化的产物,但也制造了污染,制造了垃圾,制造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现代”的概念相对茶叶饮品而言,则多了一层用“现代手段”去剔除“现代环境”种种“诟病”的含义。所以,当我们面对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还有其他病毒与有害菌的围困时,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剔除并预防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侵蚀,便显得尤为重要。       

茶膏汤色1

由此,我们说现代普洱茶膏在目前三种茶膏生产工艺中,无疑是最先进的。

一、安全性

饮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消费者而言,也是第一位的品饮要求。企业产品的安全性是企业提供持续的检测数据为依据的。而且这个数据的采集应是以国家指定检测单位提供的检验数据为标准。这是一个规范的流程,是一个不间断监控的过程,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数据。

以蒙顿企业生产的茶膏为例,自2005~2009年(本书截稿为止),先后委托国家指定检测单位进行过几十次检验,其中十几次为国家强检。而且,为了确保这种安全,除了国家要求的必检项目之外,企业还将不要求检测的项目也纳入其中。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其中,有几项涉及安全性的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数值。

如:重金属的铅(Pb),这是茶叶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污染源,都会使产品的铅含量骤升,并进而超标。中国近十年茶叶出口屡屡下降,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铅超标所致。在“固态速溶茶”的检测中,国家规定的铅含量≤1.0(毫克/千克),而蒙顿茶膏的铅含量最低的为0.05毫克/千克,一般都在0.32毫克/千克左右。

如:重金属砷(As),在中国古代,砒霜中就含有三氧化二砷(white),现代工业废水及农药也含有大量有毒的砷原素。很多茶制品不把砷列入检测范围,最大的担心是砷超标。但蒙顿茶膏是将砷列入必检范围,其最高为0.45毫克/千克,低于国家颁布的数值一倍还多。茶膏本身是浓缩的产物,不超标已经非常不易,何况又是茶膏类砷指标数值最低的。

如铜(Cu):国家要求铜的含量为60毫克/千克,蒙顿茶膏铜含量从来没有超过8毫克/千克。不仅在茶企业中,即使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其铜含量也是最低的。

再如微生物指标:国家规定细菌总数(cfu/g)≤1000,但蒙顿茶膏细菌总数从来都是≤10,因为10是最小单位。这项指标检测的意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细菌总数接近“零”,也是最低的。

还有很多指标,这里不一一详解。        

茶膏汤色2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以蒙顿企业为代表的现代普洱茶膏,在食品安全性上有极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来源主要依赖“低温萃取”与“低温干燥”的工艺制备。没有好的工艺制备的手段,依靠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的模式,在当今现代污染源较为严重的今天,想制造安全性的饮品比登天还难。

二、营养性

茶饮品的营养性是消费者最为需求的,人们在购买茶饮品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营养性所致。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始终有旺盛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营养性。

现代普洱茶膏由于整个的工艺过程都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很好地保留茶叶原有的营养物。以蒙顿普洱茶膏中氨基酸含量为例:

普洱茶中的氨基酸指标相对较低,而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氨基酸含量更低,如果再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氨基酸含量就所剩无几。蒙顿茶膏因为有低温的特点,使氨基酸的逸散值达到最小。以蒙顿茶膏2009年4月的一项官方检测报告为例,在18项氨基酸检测中,除色氨酸未被检出外,其余17项都被检出。       

我们之所以将蒙顿普洱茶膏氨基酸指标列出,一方面是因为这17项氨基酸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另一方面是蒙顿普洱茶膏是目前已知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的含量最高的。

如果说,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的话,那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代普洱茶膏,则是“21世纪超级速溶茶”。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超级”二字,而对“超级”的理解,关键在于营养性上。

现代普洱茶膏的营养性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茶氨酸。这五大部分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虽然古代普洱茶膏也具备这五大成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技术与手段的采用,现代普洱茶膏相比古代普洱茶膏更具营养性,其营养成分含量更高。

从营养学或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角度上看,每人每天品饮上1~2克的茶膏,就能满足相当我们日常品饮10克干茶的营养需求。

至于现代普洱茶膏这五大营养成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会在以后章节中一一说明。

三、方便性

现代普洱茶膏的品饮,即没有传统茶那样繁琐,也不是速溶茶粉那样简单,它维系在两者之间,属于“简单的艺术”。

传统茶的品饮需要一套类似茶道表演的工具,讲究环境与氛围,体会特殊的“茶韵”。一旦失去这种特殊的氛围,包括相关的冲泡工具,即使再好的茶也失去它特有的“韵味”。

速溶茶粉则与传统茶恰恰相反,它不是因为欣赏才喝茶,而是因为身体需求才喝茶。它可以任意使用一个杯子,可以是瓷的,也可以是玻璃杯,只要将茶粉倒入,冲上开水即可。甚至冲泡一杯速溶茶粉比调冲一杯咖啡还要简单。是最简单的冲泡方法。

可茶膏则不同,它对使用器具没有太多的挑剔,更没有传统茶的冲泡工具那么复杂,但也不是速溶茶粉那么简单。

它可凭借你的心情和你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冲泡与品饮。

如果你是在办公室,因为需要喝茶,又不想让泡茶的过程影响你的工作,你完全可以像冲泡茶粉一样,将一小块茶膏投入你习惯使用的杯子,冲上开水即可。但有一点,它与速溶茶粉不同的,茶粉可一次性溶解,或浓或淡。茶膏则不同,它缓慢地溶解,如少女的羞涩,慢慢将它的红色浸染水中,待到色泽呈宝石红时,竟又放缓了溶解脚步。也就是说,当茶膏在水中被溶解到饱和度达到一定比例时,便放慢溶解的速度。直到你将这杯茶喝完,再续上开水,又会经历刚才的过程,直至将茶膏全部溶解。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杯水,也可能是五杯水,至于多少杯水,是与你投入茶膏的大小有关。但是,你可以不必关心投入茶膏量的问题,假如说你投的茶膏量大,即使一次喝不完,可让茶膏续存在你的杯里,盖上盖,避免敞口进入灰尘。想喝茶时,只要冲上开水即可。被浸湿的茶膏不怕隔夜,反倒对它的“浅发酵”有好处。隔夜的茶膏会很滑润,口感要更好。这与传统茶与速溶茶粉不同,隔夜的茶是绝对不能喝的。

如果你是闲暇时与朋友一起品茶,茶膏也可借用传统的茶具,冲泡出一杯感官色泽非常精美的一款好茶。这个过程不像传统茶那样复杂,挑一个晶莹剔透,通透度极好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将茶膏投入杯中,冲上开水,轻轻摇曳,使茶膏释放的红色像花儿一样绽放,极具美感。       

红运当头冲泡过程

如果是品饮“红运当头”,则更具审美效果。这是国内茶叶界诸多茶品第一款“上投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上投茶。它的冲泡是先倒水,后放茶膏,茶膏始终飘浮在水面上,始终不沉。让茶膏的红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又似独中头彩,是祝福,也是期盼。此款茶膏入口时,你更会感觉到沉香浓郁,口感醇厚,为茶中难得的珍品。它被尊崇为蒙顿茶膏“三绝”之一。

因此,这里所谈的方便性,与传统茶和速溶茶粉的方便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简单的艺术”。

普洱茶膏现代制作工艺


普洱茶膏的现代制作工艺!之前小编曾经跟大家介绍过普洱茶膏的古代制作工艺,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的是现代的制作工艺,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但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Samluel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1943年第一个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的速溶茶在国外诞生。

速溶茶是一种干粉状茶产品,它100%溶于热水或冷水,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每千克速溶茶可冲泡2000~3000杯,而传统茶叶只可冲泡350~500杯,它的出现还丰富了饮茶方式,如美国的冰茶,欧美国家的药茶和保健茶,也由此增加了茶叶的世界消费。

在2005年之前,几乎所有的茶类都有自己的速溶茶,只有普洱茶是个例外。

但在2006年,这一情况得到改变。云南龙润茶叶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一款普洱速溶茶。这家企业的母公司曾推出过“排毒养颜胶囊”的知名产品。这款产品给我们的冲击不在于它的品质如何受推崇,而是它的诚信。更准确地讲是企业的诚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凡是搞过速溶茶生产与技术的人都知道,茶叶在中药提取及后续的喷雾干燥中,使茶叶中的香气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大量逸散,这就造成用速溶茶泡制的茶汤其香气远不如用茶叶直接泡制的茶汤。也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加工速溶茶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或者说谁也逃避不了的问题。企业要想制作出具有茶味且具备茶叶同等营养物的产品,就必须向产品添加一定比例的辅料、营养物等物质。我们不排斥这种做法,其主要的原因,是当这种工艺无法避免对茶叶营养物造成损耗时,与其死板地恪守不添加任何营养剂的原则,向消费者提供一款色、香、味及营养成分都欠缺的产品,倒不如采用科学的调配方法,向市场提供既具有茶的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营养需求的产品。

这实际上是对企业的考验。对企业考验什么?

一是科学的工艺流程及配料的规范性。这种规范不仅体现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企业责任,实际是企业质量标准的规范。只有标准才能确定对消费者负责。

二是真实标注产品的配料。这是对企业诚信最大的考验。有的企业这样做了,如龙润。但有的企业则不敢公示,甚至是公开的造假。我们不知道这些企业到底向速溶茶粉中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大的剂量?

让我们将中药制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与速溶茶粉做个比较。

前者给人一种新的体检,让人们知道茶叶还有这样一种外观形态(也可称作物理形态),启发人们去考虑如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的分离,创造一种更便捷、更具有营养价值的茶品。因此,这种制作模式更多的是赋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是一种尝试。但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

茶粉相对先进了许多,属于食品工业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普及性和推广性。虽然它也有持续的高温过程,但又通过添加辅料和营养剂等,弥补了部分营养物的逸失。况且,它又能够调配出多种口感的茶饮品,属于充满了时尚,又普及性极高的产品。它注重的是即饮性和饮用的便捷性,产品的关键点是满足时尚、营养、品饮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速溶茶粉这种加工方式本身就来自国外。如果不是国家把普洱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畴,我们很难将这两种茶品归为一类。因为无论从技术设备与工艺手段而言,“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可视为现代工业的杰作。我们看到很多国外知名品牌如立顿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当国人对立顿这样的企业还心存猜疑,甚至是一种抵触时,这个植根在连一棵茶树都没有的英国的企业,竟悄悄地将速溶茶粉推向世界产茶第一大国——中国。并在短时间内占据速溶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什么原因呢?是现代食品工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的使然。

因此,我们说,凡是采用高温提取与高温干燥方法的,一定要有更高的调配技术相匹配。这不仅是工艺的要求,也是制造好的产品质量的需求。否则,如同这种工艺生产的普洱茶膏一样,滋味欠乏,香气没有,更缺少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

也许,有些人会提出异议,认为只要是添加除茶叶以外物质的都不是好产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食品添加剂如同我们炒菜所放的盐、酱油等调味品一样,只要是适量或达到最佳值,不仅是安全的,可能还会对人体有益。这几年,我们对添加剂“谈虎色变”,甚至有一种惧怕心理,是因为社会上有一些企业将违禁的工业用途添加剂当做食品添加剂使用。

因此,不仅中国,包括世界各国对食品企业使用添加剂都采取申报制度,并要求在产品说明书及配料栏中注明,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由此,我们说,采用中药提取和喷雾干燥的方式加工的茶粉,面临最大的问题,除了技术与工艺外,更重要的是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少量?

我们曾经看到一些企业生产的普洱速溶茶粉,其产品配料栏中只标注原料为普洱茶,其他的则什么也没标示。意味该产品为纯茶制品。但此款产品的香气非常浓郁,有较明显的沉香味(也叫陈香,普洱茶特殊的香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因为仅就喷雾干燥过程而言,其进风口可达285℃,出风口为80℃,势必造成茶叶中大量营养物质与芳香类物质的逸散。怎么可能将普洱茶这一典型的芳香类物质保留呢?当然相关的疑问还有很多。

这实际都与企业的诚信有关。

我们在百度专利搜索中,曾看到一项龙润专利申请。我们把它转载下来,共同体会企业遵循规范与诚信的细节。我们想,这些细节就是我们经常倡导的,企业应当遵守的科学精神。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申请号/专利号:200610163855

本发明是一种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速溶普洱茶颗粒的制备方法是:将普洱茶熟茶和/或普洱茶生茶置于组合提取浓缩罐,加入茶叶重量0.1%~10%的β-环糊精,用10倍于茶叶重量的90℃以上的热水循环浸提1~6小时,提取液常压或减压浓缩得到密度为1.1~1.4克/毫升的浸膏,加入浸膏重量1~10倍的麦芽糊精,制粒,再过40~100目筛得到普洱茶颗粒。其应用是:可以直接作为固体饮料冲饮;另外,用速溶普洱茶颗粒(重量比)0.1~5,左旋肉碱和/或其衍生物0.01~3,木糖醇0.5~10,低聚果糖和/或其他双歧因子0.1~10,将它们混合均匀得到速溶保健普洱茶固体饮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制得的速溶普洱茶饮料能量低,且有解渴、通便、减肥等保健功效,并且能制成橙味、蓝莓味等各种口感。

那么,这种加工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一是茶粉具有饮用方便,携带便捷的特性;打破了现有品茶繁琐的用具及过程,符合城市快节奏一族的生活习惯;

二是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且生产成本不高,售价也不高;同时可实现包装规范,杜绝手工包装,实现了茶料与手不接触,完全是机械化加电脑控制的流程,避免产品的二次染菌,其安全性极高。

三是可调配出多种时尚口味的茶品。如菊普、普洱枸杞茶、普洱姜茶等,满足不同人群对口感和特殊营养物的需求。

三、低温萃取制膏——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代宫廷茶膏的模拟

从历史的角度看,茶膏的研发始终是两种思路:

一是高温提取、高温干燥的模式。云南的“大锅熬膏”与现代的“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都属于这种思路。只不过是“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相比“大锅熬膏”更先进一些,饮用安全性更强一些,调配的口味更灵活一些。

二是低温(或常温)榨取、低温(或常温)干燥的模式。中国清朝皇宫创造的“压榨制膏法”就是这种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代表。

就这两种思路而言,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道理非常简单:它没有持续的高温过程,充分保护了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与必备的生物“酶”。同普洱茶一样,按照这种模式加工出的普洱茶膏,同样具有“持续转化”的功能,其品质的曲线是逐年向上的。

但是,它的最大一个弱点,或者说至今也令我们头痛的依然是产量偏低,成本太高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也就是清朝时期,因为科技落后而造成的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在客观上又赋予了茶膏的神秘性与贵重性。至于成本,这本身就不是清朝宫廷关心的问题,因为普洱茶膏在皇宫本身就不是商品。

那么在现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产量偏低与成本太高同样是普洱茶膏发展的“瓶颈”。

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真正代表普洱茶膏主流的工艺“路线”就是清朝皇宫的这种思路。而现代普洱茶膏的发展,同样不能脱离这种思路。

怎么理解呢?

①这种思路是中国人的独创。是经历了上千年、若干人实践达成的共识。这种思路体现最先进的科学思考,已被当今世界普遍接受。如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一种高效的“冷冻喷雾干燥”设备,其出发点就是避免持续的高温对“物料”营养物的伤害,与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制作思路如出一辙。

②这种思路可创建一种“超级速溶茶”。所谓“超级”是具备三方面要素:

一是打破目前高温状态下生产茶膏的局限,创造一种低温状态下生产的“纯茶饮品”。将茶叶原有营养物质做到最大的保留。

二是突破现有固态速溶茶保质期较短的问题(一般为24个月),可将保质期延长十年甚至几十年。且产品的品质与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

三是具备极高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

这三方面要素实际构建了现代普洱茶膏的主体。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才能称得起“超级速溶茶”。而实现这一工艺思路的途径,只能是低温萃取和低温干燥。

那么,这种工艺的基本要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始终受困于产量低,成本高呢?换句话说,它加工的难度到底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工艺流程。

①茶叶的预处理。包括淋洗,去杂物。进发酵缶二次发酵。

②粉碎与破壁(指茶叶表面的叶面膜)。

③冷等静压。

④二次粉碎,收集更细的颗粒。

⑤磨浆,将颗粒再破碎,使其体积变得更小。

⑥压榨。将茶汁及茶叶纤维物中的营养物一次性挤出。

⑦过滤。

⑧冷冻干燥。

⑨压制成形或散块。

这中间,有的工序可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设备(注:不是通用的标准设备,必须是定制,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设备),通过萃取的方法替代。

这种制备方法的出品率是最低的,大约在10%~15%之间。而且,加工成本比较高,是目前所有普洱茶膏加工中成本最高的。

实际上,这种工艺最核心的技术是发酵工艺。因为发酵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设备再先进,同样出不来高品质的普洱茶膏。

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设备运行稳定的前提下,不同品级的普洱茶出现的普洱茶膏质量也不同。因为这套工艺的最大特点是维持了原有茶叶的品质。除发酵工序而外,其他的几乎是物理的过程,不像高温状态的制膏法,是化学的过程。

所以,高温状态的制膏法对普洱茶原料要求不高。而低温萃取法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原料的品质。因此,企业将进厂的原料进行二次发酵显得尤为重要。

谈到发酵,就与微生物菌群有关,同普洱茶一样,普洱茶膏也属于生物技术范畴,所不同的是,清朝宫廷的普洱茶膏具备了最原始生物技术的雏形,而现代普洱茶膏则体现的是现代生物工程的特征。

在这方面,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是现代普洱茶膏第一个拓荒者。也是目前生产茶膏类产品唯一采用低温状态制作普洱茶膏的企业。它是第一个创建与制定普洱茶膏质量标准的企业。也是第一个获得固态速溶茶类中茶膏制品的QS(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我们从目前互联网搜索中,有关茶膏方面的推介与说明,几乎都是该企业说明书及相关文章的翻版。

2005年,他们成功地采集到云南临沧茶产区的微生物混合菌群,破译与复原了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的工艺。

2006年,他们又成功采集到普洱地区(原思茅)的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发酵菌种,制成了“玉龙胜雪”这一特殊茶膏(别名:茶石,即雪覆青石的意思)。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玉龙胜雪

2007年,他们将研发的“红运当头”——迄今为止第一款正宗的“上投茶”推向市场。

2008年,他们制作的“二龙戏珠”与“吉祥凤凰”与“吉祥孔雀”(都为整块带精美图案的茶膏),被称为当年的“茶膏三杰”,成为很多普洱茶发烧友的珍藏之物。

2009年,他们又向市场推出了“皇印系列”、“普洱黑金”等茶膏新品。

这些产品,都为蒙顿企业的技术独有,目前还没有模仿性与复制性。同时,蒙顿茶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发酵工艺,都有自己特殊的口感与感官形态。可谓款款不同,各具特色。

由此,通过这三种加工模式,我们可以给普洱茶膏做以下定义: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有大锅熬制、中药提取、低温萃取三种方法。

普洱茶膏的现代制作工艺


普洱茶膏的现代制作工艺!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就算期间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相应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当代的每一种主要制作工艺,实质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制作工艺的传承。除了在民间和一些实力较弱的生产商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落后的古法工艺,大多数有实力的茶膏生产企业尽管技术不同,但大多已经摒弃了成品品质极低的制作方式,转而使用现代的工艺制作品质更高的茶膏。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喷雾干燥工艺

喷雾干燥工艺可以理解为民间土法熬制工艺的改进,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基于民间土法熬制中有一个持续高温的过程,导致了茶膏芳香物质的过度挥发和活性成分的破坏。而喷雾干燥工艺制作的茶膏,尽管在茶汤提取上并无高温过程,但在最终的成膏工艺上却是通过现代技术,在高温下快速的将茶汤喷雾中的水分蒸发,得到茶膏晶体。这一干燥方式过程中,为保持茶汤喷雾的快速干燥,其温度会高达160℃左右,同样破坏了茶汤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相对应的,这一工艺和土法熬制一样,所获得的茶膏几乎没有香气,也不存在保存越久越好喝的特点。

(二)低温或超低温萃取工艺

这一方式延续和发扬了宋代的工艺思路,利用现代低温技术提取茶汤,再以常温或低温干燥技术收敛茶膏。宋代工艺的一大特点就是制作过程是在日常温度下进行的,低温萃取工艺更是利用现代技术将温度进一步降低,在一些具有离心作用的尖端设备下将茶叶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从而获得浓缩的茶叶有益物质。但同时这一方式同宋代工艺一样,也存在由于低温导致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不能有效的溶解的问题,这一点非常好理解,我们使用冷水泡茶。是不会闻道茶香也品尝不到茶味的,因此这一技术获取的茶膏尽管比宋代工艺更加先进,但同样也不能让茶膏具有较好的香气。只是这一技术毕竟保留了一定的活性成分,因此在保存时间和陈化口感上还是优于土法熬制的。

(三)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根据清代以花梨木为炭的思路,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这里所说的常温与宋代工艺中的常温是有所区别的,宋代工艺的常温是指日常温度,而清代工艺的常温是指相对恒定的温度。这一工艺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中间避免了过高的温度造成芳香物质挥发和活性成分被破坏和过低温度的析出不足,所以制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普洱茶膏制作方法难理解吗?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使用的技术主要是速溶咖啡制造技术,包括萃取、浓缩、干燥等。

1、普洱茶膏采摘及处理

普洱茶膏制作所用的茶叶原料可以川鲜叶、生茶、熟茶。原料的采摘、选择和适当拼配很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普洱茶膏的品质汤色而且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一般多选用7~9级:普洱茶或茶叶副产品作原料。为了提高品质及经济效益,可适当地加入20~30%的小上档茶,则可在很大成度上提升终极产品的品质。普洱茶原料在浸提前应进行适当的粉碎,一般通过40~50目筛或轧碎度掌握在0.35mm左右。

2、普洱茶膏浸提

浸提时一般选择水作溶剂。浸提时要综合考虑茶和水的比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次数和萃取液品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浸提用水量不可太多,否则茶汤浓度太低,不利于后期浓缩加工,能耗也大。常用的茶和水的比例为l:9~1:l5之间。萃取的温度也要把握好,水温在100℃左右,浸提的茶水汤色和香气较好,但茶叶苦涩:水温在90℃左右,浸提茶水的味道较好,但汤色、香气较淡。浸提普洱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为85℃。浸提普洱生茶时,选择温度大约在95℃。浸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为宜,浸提次数—般为1—2次。

3、普洱茶膏净化

净化是指除去茶叶浸提液小杂质和沉淀物的过程。在浸提液中常会含有少量茶叶碎片;悬浮物,冷却后时常会产生沉淀物,这些物质必须除去。净化的方法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三种。

4、普洱茶膏浓缩

净化后的浸提液浓度较低,须先纤浓缩。使固形物含量增加至30%~50%。即提高了干燥效率,以利于获得低密度的颗粒状普洱茶膏。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等几种方法,目前多使用高温蒸发浓缩,但使用真空浓缩方法的越来越多。从保证普洱茶膏浸提物的汤色、香气、品质方面而言,冷冻浓缩和真空浓缩是较佳的方法。

5、普洱茶膏干燥

干燥工序对普洱茶膏的内质、外形及可溶性都非常重要。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真空滚筒干燥和发泡干燥等。喷雾干由于具有干燥效率高,普洱茶膏制品的溶解性好、质量小、体积小、成本低,在定型包装中能获得充满度等优点,因而是首选的方法。

古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土制大锅熬膏法


普洱茶从制式上分为五大系列:团茶、饼茶、沱茶、砖茶、茶膏。而茶膏是这五大系列极特殊的一种,很少有人涉及。它又分为古代制法与现代制法两部分。其中,古代制法中的“御制压榨制膏法”代表古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给予这种评价不仅仅因为它是普洱茶第一款深加工的产品,而是因为这种制作技艺已接近现代生物科技的雏形;而现代茶膏制作中的“低温制膏法”则代表现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因为它的制作流程已经属于现代生物科技最前沿技术应用的范畴,其中的微生物菌群的分离与制取,发酵模型的创立,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国际生物学界都具备领先地位。

“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1、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3、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4、茶膏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粘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5、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合适。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斤的任务,结果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公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一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其实原因在于原料上。

另外,市场上对熬膏有老嫩程度的提法,也是不存在的。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是对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高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的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辞,估计是熬膏人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