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身份”演进法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泡法 香君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制作。

茶膏,作为茶叶精制品,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时代的变迁,茶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征程,先后以贡品、御用饮品、国礼等身份出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其价值、品鉴方式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茶膏·贡品

作为贡品的古代茶膏

唐朝时期,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茶膏”字样——历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里记载:“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2、茶膏·御用饮品

雍正品膏

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开始令皇家御茶房司制茶膏,专供皇室享用,至此,茶膏从贡品转变为御用饮品,只可皇室尊贵之人享用,非寻常人家可饮用。

3、普洱茶膏·国礼

乾隆赐膏

公元1793年,清朝皇帝乾隆将普洱茶膏作为国礼赠与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英国人将普洱茶膏视为“东方瑰宝”,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4、贡润祥普洱茶膏品牌在博鳌亚洲论坛指定茶礼纪念版

两个世纪后,公元2012年——公元2016年,贡润祥普洱茶膏连续荣膺博鳌亚洲论坛指定茶礼殊荣,普洱茶膏以国礼之品质畅表浩瀚之礼意,将普洱茶膏馈赠世界各国元首、政要及参会中外嘉宾,国礼之品质畅表浩瀚之礼意。

cy316.cOm扩展阅读

代表超贵族身份的普洱茶膏


代表超贵族身份的普洱茶膏!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这条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古法普洱茶膏制作-大锅熬膏法-压榨制膏法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法”与“大锅熬膏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普洱茶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1、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2、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3、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4、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5、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6、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2、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普洱茶膏的泡法


普洱茶膏是普洱茶的浓缩精华,也是古人们的智慧结晶,会喝茶的人听说都是喝普洱茶膏,那么普洱茶膏怎么泡着喝呢?普洱茶膏的泡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普洱茶膏的泡法

一、煮饮法

1、在电磁壶中注入蒸馏水(矿泉水)或者是山泉水500—600ml的水量,也可以根据个人口感的浓淡调整盛水量。

2、水煮开后,放入1克御茗堂茶膏,即是一包。

3、继续煮沸到茶膏全部融化需要一分钟时间。

4、全部融化之后,可以分汤饮用。

5、观赏汤色的温度最佳是45—55℃,超过60℃度就烫,低于30℃度则低沉。随着汤温的下降,汤色会明显变深。

6、饮用的温度最佳为45—55℃,分汤的数量是4—5毫升,尝味的时间为3—4秒。

二、冲泡法

1、在御茗壶中放入1克御茗堂茶膏。

2、加入沸水200—300毫升,轻轻摇御茗壶,使茶膏在壶中得以溶解。

3、再加入300—400毫升的沸水,放置一分钟,等待全部溶解,可以分汤饮用。

4、饮用的温度最佳为45—55℃,分汤的数量是4—5毫升,尝味的时间为3—4秒。

普洱茶膏搭配泡法

一、滋补茶

(1)用料:茶膏一克,红枣、山楂、龙眼和枸杞子各十克,蜂蜜五克。

(2)把红枣、枸杞、山楂和龙眼等材料一起放在锅中,加入五百克水煮制,烧开后再煮二十分钟,然后用纱制把滤出汗液。把剩余的残渣去掉。

(3)把茶膏放在煮出的汗液中接着煮制五分钟的时间,然后把火关掉。让锅中的汤汁自然降温,等温度降到四十度左右时,就可以把蜂蜜加入进去,然后调匀饮用就可以,这种滋补茶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色泽也是紫红诱人,像精制的葡萄酒一样。

二、茶膏奶茶

(1)用料:茶膏一克,新鲜蜂蜜三克,纯牛奶四百克。

(2)把一克茶膏放在杯子中加入开水,用筷子慢慢的搅动,过三分钟左右,看茶膏是否化开。

(3)把新鲜的牛奶加热一下,加热到五十度左右最好,加热好以后把泡好的茶膏水倒入牛奶中,用筷子搅动,等温度降底以后就可以把蜂蜜调入进去。喜欢冷饮的朋友可以加入一些冰块,自制的茶膏奶茶就可以饮用了。

喝普洱茶膏的好处

1、清肺排毒

饮用普洱茶膏,不光能清除人体自由基,还能将血液中的烟毒,清洗吸入的烟、尘。喜欢抽烟的人,还能对吸入的烟、尘、菌及时清洗,以减轻毒害。长期饮用,以清肺、润喉,增强免疫能力。使咽喉部清爽舒适,胸口轻松,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奇效。

2、降三高

普洱茶膏有着“人体清道夫”的美誉,其茶多酚含量远超普通茶叶,茶多酚能降低体内胆固醇,。促进总脂和胆固醇的排泄,增强血管壁和调节血管壁通透,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防治作用。

3、醒酒养胃

普洱茶膏有多种维生素,能保护肠胃,增强抵抗力。茶多酚还能减缓酒精引发的血管搏动,将酒精中的乙脂排出体外,保护肝脏肠胃,从而做到醒酒养胃。

4、抗氧化、抗衰老

普洱茶有抗氧化的功效,普洱茶膏也有,经过漫长发酵,普洱茶性情温和不刺激,茶多酚可以减少皮肤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产生,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其中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与儿茶素,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防止衰老,滋养肌肤。所以茶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公认,对人体具有广谱、高效的保健功效。

普洱茶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其二,普洱茶可以降血脂.;其三,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带来减肥的功效了;此外,中医还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经常饮用普洱茶膏,不光能清除人体自由基,还能将血液中的烟毒,清洗吸入的烟、尘。喜欢抽烟的人,还能对吸入的烟、尘、菌及时清洗,以减轻毒害。长期饮用,以清肺、润喉,增强免疫能力。使咽喉部清爽舒适,胸口轻松,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奇效。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压榨制膏法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压榨制膏法!压榨制膏法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物科技的运用。代表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度。这种制膏方法是借鉴唐宋时期压榨制膏思路,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生物科技。虽然它很原始,但渗透着超前的科技理念。

(一)“压榨制膏法”主要由几个过程构成

1.轻蒸、解块、淋洗

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普洱茶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这个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茶叶品质的鉴别与评判。其中,是否具有有害物质——甚至可能的投毒,需要仔细甄别。茶品的安全性检验是这个环节的重中之重。

2.二次发酵

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再次转化与分解。

3.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4.自然沉淀,分层析出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5.收膏、压模

将分层析出的茶汁放阴凉处风干,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成形。以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茶膏为例,为委角方形饼状,大不过寸许,每块约为4克,面上压有花纹,中间寿字,四福绕之,色黝黑。

(二)这种工艺的好处

1、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

2、整个制作过程没有高温蒸煮,基本上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这也就为制成的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3、容易成型,膏体没有“黏稠感”,可制成各种图案和模型。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茶膏,一个个小块,尺寸与重量严格的一致,且上面压有精美的图案,就是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很多人试图用大锅熬膏的工艺复制故宫的茶膏,无论怎样下工夫,但就外观比照,都与故宫博物院里的茶膏相距甚远。

4、汤色通透,红艳明亮。按照这种工艺制作茶膏,你会发现,其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通透性极强,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红亮度极高。

5、就香气而言,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经过三年,其香气逐渐升高,且越陈越香。这是因为茶叶的香气形成有两个路径:一是高温提香,如绿茶、乌龙茶等,通过短暂的高温将茶叶中的芳香类物质激活;另一种途径是在常温的状态下,通过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而脂类物质又生成芳香类物质。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循环生成的系统,需要一个时间演化过程。正宗的普洱茶膏芳香类物质的生成就是源于这个途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高温对制作茶叶,甚至茶膏是一个大忌的原因。

6、可实现品种多样化。“压榨制膏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自然沉淀,分层析出”。意思是在自然沉淀状态下,将不同层次的沉淀物分层取出,可制成感官不同的茶膏,实现了品种的差异化。如将最上层的沉淀物取出,可制成真正意义的“上投茶”,这种茶膏体积最小,也最轻,在吸透水后,仍可漂浮在水的上端,其比重轻于水。

(三)“压榨制膏法”的不足

尽管我们说了采用“压榨制膏法”制作的茶膏种种好处,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也存在一些不足:

1、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这就必然造成普及性极差。

2、产量极低,成本奇高,造成普及性极差并很难推广。

但不管怎么讲,这种压榨制膏的方法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压榨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大锅熬膏法


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大锅熬膏法!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目前据史料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普洱茶膏“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普洱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普洱茶膏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也有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原料上,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

另外是普洱茶膏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问题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法,估计是熬膏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的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茶的另类喝法——普洱茶膏


茶的另类喝法——普洱茶膏!最近持续高温,静坐品一杯茶,不但可以消暑,也可清心。谈起茶,人们想到的是杯中起起伏伏的叶子,或如立顿茶包中所装的粉末状碎片,其实,它还可以有另一种形态——茶膏。

普洱茶膏始于唐宋,兴于清,曾是皇室贡品,几经沉浮,清亡后,御茶房解散,制作工艺失传。现在,经过茶人的努力,其制作工艺才得以成功复活。

现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普洱茶膏,制作需要经186道工序历时72天,采用常温仿生浸提工艺,百克上好的普洱原茶,只能制成5克茶膏,制成的茶膏紧致似方墨。并且,由于小分子纳米截留技术的采用,可以去除农药残留和可能存在的重金属。

众所周知,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消炎杀菌、抗衰老等功效,那么,制成膏体后,保健功效是否仍能保持?有一句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据茶店工作人员介绍,普洱茶膏集萃普洱茶的养生成分,茶多酚、儿茶素、茶碱、茶褐素、糖化酶等都得以保留。至于茶膏的保存,它也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

一般普洱茶膏的冲泡方法是这样的,掰下一小块,加入凉水,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煮,倒出茶汁,再次加入凉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倒出第二遍茶汁,两次茶汁混合,要喝的时候,倒一些出来加热饮用。如此,要喝到这杯茶,至少需要15分钟准备。这样的过程,固然可以颐养身心,感悟茶道,但并不是时时处处都有条件来一场。而茶膏的冲饮就简单多了,可以直接烹煮,也可以置于盖碗中冲泡。还有可随身携带的小包装茶膏晶体,置于水杯中沸水冲泡即可,不受器皿和场合的限制。

试想一下,在午后的办公室里,昏昏欲睡头脑不清之际,取一块普洱茶膏冲泡,袅袅茶香中,精神会不会为之一振,而且还可消解午餐的油腻,对白领丽人保持身材也大有好处。

在飞机上、火车上,在旅途偶尔闲暇下来的一刻,取一袋晶体茶膏,看着沸水卷起细若流沙的晶体,香气瞬间溢出,是不是可以在嘈杂处为自己营造出一个静心小空间,而且还可以安抚一下旅途中饱受折磨的肠胃。优雅不必复杂,简单未必粗糙,现在,可以开启快捷而不失丰富的茶生活了。

浅谈普洱茶膏的喝法


浅谈普洱茶膏的喝法!近几年来,普洱茶膏成为茶饮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几大厂商也卯足了力气推动普洱茶膏在市场上的推广普及,各地消费者也开始对普洱茶膏这一新兴茶品报以浓厚的兴趣。除了历史文化和人们猎奇求新的因素外,作为传统普洱茶的“升级版”——普洱茶膏所具有的比传统普洱茶更好的健康、养生作用是吸引消费者的焦点。

但是普洱茶膏如何能喝得更健康,更养生,这个也有讲究。那么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说说普洱茶膏的喝法,未涉及的地方欢迎补充。

1、按照各人体质喝普洱茶膏

中国传统医学提出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中阳盛体质、血瘀体质是不适宜饮用熟茶普洱茶膏的,所以有部分朋友说喝过普洱茶会感觉上火,嘴上起泡、脸上长痘痘、便秘等,如果实在喜欢饮用熟茶,可以冲泡时加一点杭白菊、荷叶、决明子等清热解毒的佐配,茶汤宜淡不宜浓,白天也可配一点生茶普洱茶膏饮用,达到茶性上的平衡。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则适宜饮用熟茶普洱茶膏,如果根据自身情况在茶中适量加入一点西枫斗(石斛)、西洋参饮片、红参饮片以及红景天等则养身效果更佳。体质的特点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至于最适合喝那种茶还是要根据自身综合的情况。

2、空腹不宜喝浓度较高的普洱茶膏

中国自古就有:“不饮空心茶”的说法,因为普洱茶膏中含有咖啡因等生物碱,空腹饮普洱茶膏易使肠道吸收咖啡碱过多,从而会使一些体质较为敏感的人产生一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症状,如心慌、头昏、手脚无力、心神恍惚等,不仅会引起胃肠不适,食欲减退,还可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中医也认为空腹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的茶性入肺腑,冷脾胃,等于“引狼入室”,因此不要机械地遵从所谓的早晨一杯普洱茶膏,清爽一整天的说法,空腹是不宜喝浓度较高的普洱茶膏的。

3、饭前饭后不宜大量饮用普洱茶膏

饭前饮用普洱茶膏,茶汤会冲淡唾液,使吃饭无味,影响食欲;而饭后大量饮用普洱茶膏,由于茶汤中的鞣酸的作用,影响身体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消化吸收。特别注意的是有慢性胃炎的人是不宜饮用普洱茶膏的,因为普洱茶膏中的鞣酸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损害健康。饭后饮用普洱茶膏,至少需要半小时以后,最好在一个小时以后或一个半小时。

4、普洱茶膏宜温饮

俗话说“淡茶温饮”,温饮的意思就是在普洱茶膏茶汤温度在60℃的时候饮用最好,因为这个温度为口腔和肠胃较为适宜的温度,高于这个温度,容易造成口腔和食道的烫伤,不利于健康。而低于体感温度或冰凉的普洱茶膏,则容易对肠胃造成刺激,引发毛细血管出血,损害身体健康。而某些饮料单纯追求“杀口”的口感,建议低温饮用,对健康则是极为不妥的。

5、保持冲泡普洱茶膏的壶具清洁

普洱茶膏已经将普洱茶的精华从茶叶中提取出来,所以在冲泡中,没有植物的茎叶残渣,而且好的普洱茶膏几乎没有沉淀,所以有的朋友便疏于清洗。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在喝完冲泡的普洱茶膏之后,在器皿工具中,还残有一些茶汤,而空气中有很多微生物在潮湿的环境下最适宜滋生。营养物质丰富的普洱茶膏茶汤更适宜它们的生存。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只需要三四天,残留的普洱茶膏茶汤表面就会形成很明显的菌斑和悬浮物。所以建议朋友在喝好之后,用清水将冲泡器皿及工具洗净后,控干水汽待下次使用。

普洱茶工艺演进的必然方向——拼配


每一种茶叶制程的精制化程度往往与这种茶叶的市场价格成正比。当普洱作为一种廉价的、以边疆少数民族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茶品存在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是必然选择,这种目的相对于其定位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当普洱茶的价值被发现后,必然从市场消费端对于茶品工艺产生精制化的要求。按照目前趋势,工艺的进一步精细化已是必由之路,而拼配无疑是这种精细化制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纯料的天然不完美特性以及拼配的科学性,经过优质拼配之后茶品方能完成从“食材”到“菜肴”的转变。

中国茶叶能够演进至如今的面貌,是千百年来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在生产者、流通环节与消费终端无数次循环互动间完成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原主流文明的地域面积、人口数量、文明发达程度、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潜移默化的提升了文明自身演进的速度,之于茶叶领域亦是如此。历史上云南文化与地理位置上与中原文明的隔阂加之其自身文明的演进速度,放慢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革新。从“散收无采造法”,到后来杀青、揉捻等制茶工艺传入云南,古代普洱茶工艺的演进历程是极为缓慢的。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改变了这一局面,从普洱茶销往香港到应市场需求研制渥堆熟茶,都是消费终端的反馈对于普洱茶生产和工艺革新拉动作用的明证。

当代普洱茶已愈发为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所接受,这为普洱茶工艺的进一步精制化提供了强大的拉动力。云南天然无污染的古树茶资源,经科学合理的低温制程最大程度的保存其天然活性,再藉由拼配将茶品推向更高层次,是普洱茶茶品精制化的一种可预见方向。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饮法中的纯饮


普洱茶膏饮法中的纯饮!纯饮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它的冲泡过程也极其简单,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的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人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古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土制大锅熬膏法


普洱茶从制式上分为五大系列:团茶、饼茶、沱茶、砖茶、茶膏。而茶膏是这五大系列极特殊的一种,很少有人涉及。它又分为古代制法与现代制法两部分。其中,古代制法中的“御制压榨制膏法”代表古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给予这种评价不仅仅因为它是普洱茶第一款深加工的产品,而是因为这种制作技艺已接近现代生物科技的雏形;而现代茶膏制作中的“低温制膏法”则代表现代普洱茶制作的最高技艺,因为它的制作流程已经属于现代生物科技最前沿技术应用的范畴,其中的微生物菌群的分离与制取,发酵模型的创立,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国际生物学界都具备领先地位。

“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因为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没有什么门槛。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

1、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2、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3、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4、茶膏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粘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5、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合适。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斤的任务,结果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时省公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这种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药的熬膏要复杂了一些。仔细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错的,估计是有意识的误导。如提到原料中所说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内含物质极少,根本熬不出“膏类”物质。凡是做过这方面实验的人都清楚这一点。甚至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误以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废料”,即不能压茶的茶末做出来的。一些人听信这种误传,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却总出不来东西,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还以为熬膏的技术有问题。其实原因在于原料上。

另外,市场上对熬膏有老嫩程度的提法,也是不存在的。其实,熬膏的过程主要是对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高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称过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历史上也没有膏体老嫩的区别标准。因为它们最终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无法辨别它的老嫩。其实,老嫩度只是一种说辞,估计是熬膏人人为强调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虚而已,别太当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质量好坏只有一条标准,在不出现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普洱茶膏“身份”演进法》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膏制作”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