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几种饮用方法《普洱茶膏》第九章

发布时间 : 2019-12-05
普洱茶膏制作 好的普洱茶膏 普洱茶饮用

普洱茶膏制作。

普洱茶膏的饮用相比传统茶叶的冲泡具有方便性的特点。但这种方便性有别于速溶茶粉的快捷与简便,是一种“简单的艺术”。

普洱茶膏的饮用分为纯饮与调饮两种。

所谓纯饮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与饮用。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对冲泡茶具的要求不似传统茶冲泡工具那么复杂,说法如此之多。但它也强调感官色彩,强调视觉的“动感”。因此,对要求冲泡茶具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必须是玻璃体通透性较好的器皿。如果是水晶杯,观赏效果更佳。

所谓调饮是依照人体需求,将牛奶、蜂蜜、姜片、枸杞、坚果类的一些营养品与普洱茶膏一起调配饮用。以达到更高的养生效果。

实际上,纯饮满足了人体日常对茶叶营养的需求,而调饮则满足了人体对所需营养的更高要求。

当然,无论是纯饮与调饮都同属“简单的艺术”范畴。不是一个“简单”二字就能概括的。

水——该用哪一种水冲泡最为适合?

水,一直是茶叶冲泡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不同的水冲泡出来的茶叶滋味与香气不同,茶汤的颜色也略显不同。普洱茶膏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曾用蒙顿企业出品的普洱茶膏做过试验,先后用自来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泉水、屈臣氏蒸馏水进行冲泡比对发现:

自来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与茶膏内丹宁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较淡的“异味”,不被饮茶人接受。且汤色显现偏暗。

桶装纯净水由于将水中杂质过滤,对茶膏的干扰较少,汤色与口感都不错。

桶装矿泉水由于内含多种矿物成分,与茶膏内多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其口感与香气都增强了,但汤色也呈现偏暗的特点。

屈臣氏蒸馏水应当是水中最纯净的,所以对茶膏影响最小。口感与汤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实验说明,无论哪一种水,纯净度比例愈高愈好。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茶叶冲泡的水相对茶叶而言是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主要的任务是将茶叶内含物质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们品饮到真实的茶叶滋味与香气。因此,我们对冲泡茶叶水的要求,应以这种水不改变或破坏茶叶物质为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茶叶冲泡的水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感性的,缺少理化分析为证据。但有一条是相通的,即人们始终认为具备“洁且轻”这两个条件的水为最好。这种“洁且轻”的水质与现代的蒸馏水有相似的地方。至于当今很多人提出“软水”的概念,都与蒸馏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蒸馏水也是软化水的一种。

一、普洱茶膏纯饮的方法

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它的冲泡过程也极其简单,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①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②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入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③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二、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

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人体的差异,有对特殊营养的一并需求。这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大发明。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其实,在这方面,英国人创造的诸多红茶调饮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它之所谓盛行,尤其为当今知识层白领接受与效仿,就是因为这种饮茶方式不是为了饮茶而饮茶,实质更注重人体营养的不同需求。因此,调配的饮法也是当今人们始终关注的一种方法。相对纯茶的饮法,它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进步。

其次,调饮的方法可增强某些营养物的吸收。以茶膏加牛奶的方法为例。过去,我们不太赞成这种饮法。认为茶膏中的咖啡碱与儿茶素会分解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对牛奶营养物是个破坏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凡是采用这种方法饮用的人,都称这种方法具有“抗饿性”。这使我们大惑不解。后来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才发现,茶膏中多种化学组分与牛奶中的营养组成产生融合与分解,倒使牛奶中易于人体吸收的成分大大增强。通过对一组小白鼠实验,纯牛奶被小白鼠吸收只能达30%左右,参入茶膏调饮后,小白鼠对这种牛奶的营养吸收竟大大提高,达到50%左右。后来,我们分别找出不同人群试验,发现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我们相信,当茶膏与某些食物调配一起饮用时,可能会使两者的营养物产生融合,便于人体的吸收。

再次,生活情趣的要求。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当人们对于纯茶的各种冲泡方式及品饮形成一定“固定思维”时,也在寻找冲泡方式新的突破。当然,在这之中,会使一部分人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探寻另一种改变,即茶叶本味的改变,思考一种多品味的途径,使其更具养生特点。其实,中国现代茶的概念基本上以这种思路为主。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最畅销的茶品几乎都以这种茶为主。       

三、亲手调制一杯好“茶膏”

1.精致的奶茶

配料:茶膏1克,鲜牛奶400毫升,蜂蜜3克(约一羹匙)。

步骤:将茶膏用50克开水溶解,并用匙子或筷子搅动,达到基本溶解为止。然后将鲜奶加温至50℃左右,将50克茶汤倒入,反复搅动,待水温降低,再将蜂蜜倒入搅动几下即可。如果夏天为了避暑,可加冰块饮用。

口感:香甜、厚滑。

汤色:浅褐色。

2.迷人的滋补茶

配料:茶膏1克,大枣、桂圆、山楂、枸杞各10克,蜂蜜3克。

步骤:将大枣、桂圆、山楂、枸杞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水开后计时)。然后过滤,将果肉及杂质滤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甜、润、滑。

汤色:红色(葡萄酒色)。

3.浓烈的姜茶

配料:茶膏1克,姜片5克,蜂蜜3克。

步骤:将姜片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将姜片取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滑、润、甜、微辣。

汤色:红色,偏暗。

4.温柔的玫瑰香

配料:茶膏1克,玫瑰花酱6克(约两羹匙),蜂蜜3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5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然后再将玫瑰花酱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温润、香甜。

汤色:玫瑰红。

5.酸甜的橙红茶

配料:茶膏1克,鲜榨橙汁100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4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鲜榨橙汁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微酸、滑润。

汤色:浅红。

当然,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还有很多,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人人都可调制出一杯好“茶膏”。

cy316.COM编辑推荐

普洱茶膏的饮用方法!


普洱茶膏的饮用方法!普洱茶膏的饮用相比传统茶叶的冲泡具有方便性的特点。但这种方便性有别于速溶茶粉的快捷与简便,是一种“简单的艺术”。

普洱茶膏的饮用分为纯饮与调饮两种。

所谓纯饮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与饮用。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对冲泡茶具的要求不似传统茶冲泡工具那么复杂,说法如此之多。但它也强调感官色彩,强调视觉的“动感”。因此,对要求冲泡茶具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必须是玻璃体通透性较好的器皿。如果是水晶杯,观赏效果更佳。

所谓调饮是依照人体需求,将牛奶、蜂蜜、姜片、枸杞、坚果类的一些营养品与普洱茶膏一起调配饮用。以达到更高的养生效果。

实际上,纯饮满足了人体日常对茶叶营养的需求,而调饮则满足了人体对所需营养的更高要求。

当然,无论是纯饮与调饮都同属“简单的艺术”范畴。不是一个“简单”二字就能概括的。

水——该用哪一种水冲泡最为适合?

水,一直是茶叶冲泡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不同的水冲泡出来的茶叶滋味与香气不同,茶汤的颜色也略显不同。普洱茶膏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曾用蒙顿企业出品的普洱茶膏做过试验,先后用自来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泉水、屈臣氏蒸馏水进行冲泡比对发现:

自来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与茶膏内丹宁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较淡的“异味”,不被饮茶人接受。且汤色显现偏暗。

桶装纯净水由于将水中杂质过滤,对茶膏的干扰较少,汤色与口感都不错。

桶装矿泉水由于内含多种矿物成分,与茶膏内多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其口感与香气都增强了,但汤色也呈现偏暗的特点。

屈臣氏蒸馏水应当是水中最纯净的,所以对茶膏影响最小。口感与汤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实验说明,无论哪一种水,纯净度比例愈高愈好。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茶叶冲泡的水相对茶叶而言是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主要的任务是将茶叶内含物质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们品饮到真实的茶叶滋味与香气。因此,我们对冲泡茶叶水的要求,应以这种水不改变或破坏茶叶物质为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茶叶冲泡的水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感性的,缺少理化分析为证据。但有一条是相通的,即人们始终认为具备“洁且轻”这两个条件的水为最好。这种“洁且轻”的水质与现代的蒸馏水有相似的地方。至于当今很多人提出“软水”的概念,都与蒸馏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蒸馏水也是软化水的一种。

鉴别普洱茶膏的几种方法


鉴别普洱茶膏的几种方法!普洱茶的品质特性,首先取决于原料(云南大叶种)鲜叶固有的成分,再取决于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和科学性,以及贮藏环境和时间的影响,而这些又都与云南特殊的气候条件紧密相关,对于鉴别普洱茶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普洱茶膏自清朝结束后,随之失传。我们现在除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能看到那个被静静放置一角的普洱茶膏外,其他的则很少了解。我们只知道它大体的年代,却不知道它详细的“出生”过程。我们从史料中及逃出宫中的太监口中获得一点它的信息,但也是很零散的,只是片言只语。

在这中间也有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如果说宫廷普洱茶膏伴随清朝解体而失传的话,那么云南“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不应中断,应继续在民间流传。但是,它也失传了。

我们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部分后,就停产了。很多人认为停产的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我们不知道,这次给援藏干部熬制的茶膏是严格按照云南“大锅熬膏法”的规程,还是当时中茶公司的独创?

但不管怎么样,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2004年,媒体突然爆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要将自己收藏的几十克普洱茶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并拿出一小块(约3克重)在广州拍卖。一个富商花了12000元拍得,并当众冲泡品尝。受邀的专家在品尝后给出了一个结论:此块茶膏为清朝宫廷流传下来的茶膏。

自此,新的一轮“普洱茶膏热”旋即出现。与历史上不同的是,此次的“普洱茶膏热”融进了更多的现代技术。

2005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发与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在昆明落户,结束了普洱茶膏有产品名称而没有生产企业的历史。随后,又在2006年1月6日向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普洱茶膏最顶级产品(也是非卖品)——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2006年第一号收藏品。       

普洱茶母

至此,现代普洱茶膏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启。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打破了过去单一模式,可谓集各路英豪于一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很多的制造商都在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传统靠拢,向清朝皇宫靠拢。但纵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没有脱离三种生产模式。

一、大锅熬膏——云南传统工艺的延续

“大锅熬膏”是目前云南普洱茶市场中仍然保留的一种加工方式。

由于这种加工方式操作简单,对加工器具与场地要求不严,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特别适合个人或小作坊的生产。所以集聚了庞大的生产人群。

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生产人群”,而不是企业,是因为这些产品几乎都具备“三无”特征:无厂房、无设备、无检测手段。在淘宝网上搜索,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产品。虽然它制作的人群最多,但市场份额却最少。在现代普洱茶膏的市场中基本处于弱势,不是主流。

其实,在这些人群中,很多人是抱着玩茶的心态,尝试着制作一些茶膏,主要目的是用于朋友间交流,而不是将它视为商品。       

皇印茶膏之表章经史之宝

我们之所以说它不代表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主流,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生产工艺落后所致。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茶膏的生产会依靠“大锅”,而不是通过一组先进设备就能创造出的入口(饮用)产品。况且,这种生产方式始终没有规范的标准,更没有检测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向这些仍然坚持用“大锅熬制”方法的人索要他们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时,很多人竞是一脸的茫然。甚至都不知道到哪儿检测,应当检测什么?因为他们只知道“熬制”,至于熬制出的茶膏是什么?保留有哪些茶的特征?有哪些营养成分?都一无所知。

因此,我们说,这种方法“玩茶”可以,但作为商品却差距太远。不具备保留的价值。另外,虽然“大锅熬膏”方法简单,人人都可操作,但毕竟加工手段落后,生产量也是极低的。这种加工方式只适合个人和小作坊,不适合企业规模化生产。

有关这种方法的叙述,本书在前面章节已涉及过,这里不再赘述。

二、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对大锅熬膏的改进

如果说,“大锅熬制”是一种落后工艺,只适应个人或小作坊生产的话,那么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则是对“大锅熬制”的一次改进与提升。

其实,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都是委托中药制药企业代加工,即我们通常说的委托加工。采用的就是中药制膏的手段。在这些企业中,虽然个别企业仍然打着“大锅熬制”的旗号,但工艺的路线基本参照中药制膏的途径。他们之所以坚守“大锅熬制”的说法,是误认为中国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也是这种制作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有意规避中药制膏的工艺,毕竟这种方法透明度太高,容易模仿,缺少神秘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采用中药制膏的方法相对“大锅熬制”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其隐蔽的说法只能视为一种说辞或者文字游戏。仅就“提取”而言,“大锅熬制”所使用的“锅”与中药“提取”所使用的“提取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锅”是厨房的一种工具,而中药“提取缶”是一种制药设备。

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是目前中国大陆加工中药制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及设备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发明和成熟的经验。

在普洱茶深加工中,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生产出品质好于“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还可生产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

这种工艺的制备方法是:

茶叶(普洱熟茶)—提取(水提)—过滤(过滤网)—浓缩(三效浓缩或膜浓缩)—喷雾干燥—回水压型—阴干—包装

具体工艺详尽说明:

①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②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③过滤:100~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④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1.14即可。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⑤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⑥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0.30。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⑦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⑧包装。

至此,采用中药提取与喷雾干燥工艺加工的普洱茶膏就算完成。

这种制作方法有三大好处:

①加工技术简便可行,没有技术壁垒。无须投入研发费用。

②几乎所有中药制药企业都可加工。节省建厂投资与设备成本。

③成本低廉,收膏率较高。目前中药加工企业对每千克干茶收取的加工费最多不会超过15元,而每千克干茶的得膏率为30%。以100千克干茶为例,如果茶叶价格每千克30元,付给中药企业的加工费为每千克15元。共计4500元,按收膏率30%计算,共出30千克茶膏,其每千克茶膏的成本为150元,每克茶膏的成本仅为0.15元(不含包装费);是目前茶膏类产品中制作成本最低的,在市场运作中,有价格上竞争优势。

这种制作方法也有三大缺陷:

①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宝贵的“酶”失活。因为茶叶中的“酶”在温度超过60℃以上就失去活性。这就势必造成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因为“酶”是茶膏后发酵的“催化剂”,有了“酶”,茶膏依然是“活”的物质,没有“酶”,茶膏便变成了“死物”。必然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的下降;同时,这种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很多营养物质。

②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的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所不同的,只有产品包装与名称的不同,内部的产品都一样。稍好一点的,有“生膏”与“熟膏”区别,但这种区别是原料的原因造成,与加工手段无关。同时,这种“混提”的模式造成产品黏性很大,因为多糖的物质占据很大比重,很难压制成尺寸一致的块状茶膏,更不要说在那上面再压制精美的图案。

③茶膏冲泡后,水气味较重,缺少茶味。这是高温制膏的必然。因为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大量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这是工艺的原因,与制膏技术无关。因此,面对这种方法制作的茶膏,无味倒是正常的。如果是有味,倒要引起我们的怀疑,有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香精所致。

因此,这种方法也不是现代普洱茶膏的主流。        

普洱茶膏“三绝”之一——红运当头,是独一无二的“上投茶”

但是,这种方法却可以加工出高品质的速溶茶粉。也可以这样说,茶粉相对中药制膏手段制成的普洱茶膏而言,是一种进步或提升。

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会立即提出一种质疑:茶粉怎么能与茶膏划为一类?

实际上,这是因为茶膏特殊性造成的。虽然中国有生产与品饮茶膏上千年的历史。但到今天,茶膏的生产与检验都没有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这就使国家权威部门依据茶膏生产的特点与品饮的特性,将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范围。

很多人提出“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速溶茶粉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速溶茶粉的出现源于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即喷雾干燥技术。这项技术问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1865年出现了对蛋液的喷雾处理方法。

1872年美国人赛谬尔·珀西(SamluelPercy)申请了关于喷雾干燥技术的专利。

1885年英国J.W.Browm申请第一项浓缩茶提取物的专利。

1888年喷雾干燥首次商业化应用于奶粉、葡萄糖的干燥。

由于喷雾干燥具有“瞬时干燥”、“干燥产品质量好”、“干燥过程简单”等特点,并迅速在多领域扩展。如医药、食品、工业品等。

饮普洱茶膏的几种方法


饮普洱茶膏的几种方法!普洱茶膏的饮用分为纯饮与调饮两种。

所谓纯饮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与饮用。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对冲泡茶具的要求不似传统茶冲泡工具那么复杂,说法如此之多。但它也强调感官色彩,强调视觉的“动感”。因此,对要求冲泡茶具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必须是玻璃体通透性较好的器皿。如果是水晶杯,观赏效果更佳。

所谓调饮是依照人体需求,将牛奶、蜂蜜、姜片、枸杞、坚果类的一些营养品与普洱茶膏一起调配饮用。以达到更高的养生效果。

实际上,纯饮满足了人体日常对茶叶营养的需求,而调饮则满足了人体对所需营养的更高要求。

当然,无论是纯饮与调饮都同属“简单的艺术”范畴。不是一个“简单”二字就能概括的。

水——该用哪一种水冲泡最为适合?

水,一直是茶叶冲泡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不同的水冲泡出来的茶叶滋味与香气不同,茶汤的颜色也略显不同。普洱茶膏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曾用蒙顿企业出品的普洱茶膏做过试验,先后用自来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泉水、屈臣氏蒸馏水进行冲泡比对发现:

自来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与茶膏内丹宁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较淡的“异味”,不被饮茶人接受。且汤色显现偏暗。

桶装纯净水由于将水中杂质过滤,对茶膏的干扰较少,汤色与口感都不错。

桶装矿泉水由于内含多种矿物成分,与茶膏内多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其口感与香气都增强了,但汤色也呈现偏暗的特点。

屈臣氏蒸馏水应当是水中最纯净的,所以对茶膏影响最小。口感与汤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实验说明,无论哪一种水,纯净度比例愈高愈好。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茶叶冲泡的水相对茶叶而言是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主要的任务是将茶叶内含物质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们品饮到真实的茶叶滋味与香气。因此,我们对冲泡茶叶水的要求,应以这种水不改变或破坏茶叶物质为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茶叶冲泡的水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感性的,缺少理化分析为证据。但有一条是相通的,即人们始终认为具备“洁且轻”这两个条件的水为最好。这种“洁且轻”的水质与现代的蒸馏水有相似的地方。至于当今很多人提出“软水”的概念,都与蒸馏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蒸馏水也是软化水的一种。

一、普洱茶膏纯饮的方法

这是目前冲泡普洱茶膏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普洱茶膏最流行的方法。它的冲泡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一个冲泡的玻璃杯(很多人用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及一个或几个品茗杯(按品茶人数确定)的用具,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茶坊均可冲泡与品饮,不受环境的约束。

它的冲泡过程也极其简单,大约为六个步骤:

准备(公道杯与品茗杯)—投入茶膏(1~2克左右)—冲水(水量不能太多,以水杯三分之二为宜)—轻轻摇动(让茶膏在水中缓慢溶解、释放)—分茶(将溶解好茶膏分别倒入品茗杯)—品茶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①1克茶膏能冲泡500毫升的水。

②茶膏的溶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与速溶茶粉不同,茶膏在溶解到一定程度后,即我们通称的达到饱和度后(通常为宝石红),其溶解的速度放慢,待将水倒出,重新冲入开水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溶解过程,直至茶膏全部溶解为止。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5次,以投入茶膏的量为主。因此,我们说一克茶膏可冲泡500毫升的水并不意味一次冲泡完成。

③茶膏中有一款特殊品种“红运当头”,它的冲泡方法与其他茶膏不同,它是先放水,后投入茶膏,茶膏始终漂浮于水上,其红色的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

二、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

用调饮的方法饮用普洱茶膏,是茶膏饮用中的“另类”,却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首先,人体的差异,有对特殊营养的一并需求。这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大发明。人们习惯于将不同植物果实,如大枣、桂圆、山楂、枸杞等一些补气、补血又养颜的物品调配到一起饮用,以期达到更高的品饮效果。其实,在这方面,英国人创造的诸多红茶调饮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它之所谓盛行,尤其为当今知识层白领接受与效仿,就是因为这种饮茶方式不是为了饮茶而饮茶,实质更注重人体营养的不同需求。因此,调配的饮法也是当今人们始终关注的一种方法。相对纯茶的饮法,它不是倒退,而是一种进步。

其次,调饮的方法可增强某些营养物的吸收。以茶膏加牛奶的方法为例。过去,我们不太赞成这种饮法。认为茶膏中的咖啡碱与儿茶素会分解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对牛奶营养物是个破坏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凡是采用这种方法饮用的人,都称这种方法具有“抗饿性”。这使我们大惑不解。后来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才发现,茶膏中多种化学组分与牛奶中的营养组成产生融合与分解,倒使牛奶中易于人体吸收的成分大大增强。通过对一组小白鼠实验,纯牛奶被小白鼠吸收只能达30%左右,参入茶膏调饮后,小白鼠对这种牛奶的营养吸收竟大大提高,达到50%左右。后来,我们分别找出不同人群试验,发现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我们相信,当茶膏与某些食物调配一起饮用时,可能会使两者的营养物产生融合,便于人体的吸收。

再次,生活情趣的要求。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当人们对于纯茶的各种冲泡方式及品饮形成一定“固定思维”时,也在寻找冲泡方式新的突破。当然,在这之中,会使一部分人打破原有思维模式,探寻另一种改变,即茶叶本味的改变,思考一种多品味的途径,使其更具养生特点。其实,中国现代茶的概念基本上以这种思路为主。我们现在看到市场上最畅销的茶品几乎都以这种茶为主。

三、亲手调制一杯好“茶膏”

1.精致的奶茶

配料:茶膏1克,鲜牛奶400毫升,蜂蜜3克(约一羹匙)。

步骤:将茶膏用50克开水溶解,并用匙子或筷子搅动,达到基本溶解为止。然后将鲜奶加温至50℃左右,将50克茶汤倒入,反复搅动,待水温降低,再将蜂蜜倒入搅动几下即可。如果夏天为了避暑,可加冰块饮用。

口感:香甜、厚滑。

汤色:浅褐色。

2.迷人的滋补茶

配料:茶膏1克,大枣、桂圆、山楂、枸杞各10克,蜂蜜3克。

步骤:将大枣、桂圆、山楂、枸杞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水开后计时)。然后过滤,将果肉及杂质滤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甜、润、滑。

汤色:红色(葡萄酒色)。

3.浓烈的姜茶

配料:茶膏1克,姜片5克,蜂蜜3克。

步骤:将姜片放入锅中,加水500克熬煮20分钟。将姜片取出,放入茶膏继续熬煮5分钟,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到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滑、润、甜、微辣。

汤色:红色,偏暗。

4.温柔的玫瑰香

配料:茶膏1克,玫瑰花酱6克(约两羹匙),蜂蜜3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5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蜂蜜倒入,搅拌几下,然后再将玫瑰花酱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温润、香甜。

汤色:玫瑰红。

5.酸甜的橙红茶

配料:茶膏1克,鲜榨橙汁100克。

步骤:将茶膏加水400克熬煮5分钟(水开后计时)。关掉火源,让茶汤凉置40℃左右,将鲜榨橙汁倒入,轻轻搅动几下即可饮用。

口感:微酸、滑润。

汤色:浅红。

当然,普洱茶膏调饮的方法还有很多,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人人都可调制出一杯好“茶膏”。

普洱茶膏的鉴别《普洱茶膏》第十章


普洱茶膏的鉴别是普洱茶膏行业悄悄兴起的一门学问。它的兴起与普洱茶膏企业的增多,品种的扩大有关,更与消费者的关注有关。

近几年,我们由最初不知道普洱茶膏为何物,到现在初步了解它的历史和品饮价值,一切似乎都来的太快,加上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所谓清代、民国年间“老茶膏”的出现,更是令我们瞠目结舌,目不暇接。也许,我们会自己发问:怎么短短的时间,会出现这么多的“老茶膏”?

其实,所谓的“老茶膏”——除故宫博物院留存下来的清代普洱茶膏而外,其他的均为大锅熬制的现代“仿品”。我们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即使我们对现代制作的普洱茶膏进行检测,也会发现诸多良莠不齐的现象。也要求我们掌握普洱茶膏最基本的鉴别方法。       

一、企业生产资质、许可手续规范的鉴别

消费者在购买与饮用某企业产品之前,首先要审核企业的生产资质。因为普洱茶膏属于茶叶深加工产品,与生产茶叶要求不同,有更高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设备的要求。具体如下:

①企业的工商执照,看经营范围是否有加工与销售“固态速溶茶”的内容。

②企业生产卫生许可证,看许可的范围是否有“固态速溶茶”的项目。

③企业生产许可证(即我们通常说的QS)。并依据QS的批准文号,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定的“中国QS查询网”查询,

只有具备这三证内容相一致,且都有“固态速溶茶”项目的,才可确定生产普洱茶膏的资质。

我们之所以强调“固态速溶茶”项目的审核,是因为国家目前将普洱茶膏纳入“固态速溶茶”的审核类别。很多企业以生产茶叶的QS证替代,是不规范的商业行为。相对普洱茶膏生产而言,只具备茶叶生产的QS证,而没有“固态速溶茶”的QS证,等同于无证生产。只是消费者对此不甚了解,误认为茶叶与茶膏是一类商品,让个别企业钻了空子。

同时,消费者也应注意,很多企业因不具备生产条件,更不具备QS生产许可证时,可委托具备相关条件和手续的企业(指必须有“固态速溶茶”生产许可手续的企业,即QS证)委托加工。但在产品说明书上,其生产加工一栏必须注明该企业名称和生产地址及联系电话。

国家之所以这样要求,是想搭建一个食品安全生产规范的框架。相对普洱茶膏生产而言,我们无法相信一个连QS生产许可证都不具备的企业,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何况,QS生产许可证对企业审核的主要项目是针对食品安全而言,还没有过多涉及品级的问题。

因此,我们说,消费者对普洱茶膏“三证”的审核与确认,是第一位的鉴别,也是最基本的鉴别。毕竟,普洱茶膏是入口的饮品,只有具备这种资质的企业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第一位的要求。

二、产品标签规范的鉴别

现代食品标签逐步与国际规范接轨,也是企业诚信与规范的操作,在产品标签上的体现。在这方面,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与标准,包括连续修订过去一些不规范的要求,使现行的一些标准愈来愈详尽与规范。

就产品标签而言,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与品饮之前第一位的产品信息展示。具体包括:产品名称、原料、卫生注册编号、生产许可证(QS证)编号、产品标准号、净含量、食签备字、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经销企业名称或监制企业名称、联系电话等。

其中,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卫生注册编号与生产许可证(QS证)外,要格外关注“食签备字”与保质期的问题。

“食签备字”是企业产品的标签通过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审核同意后所授予的备案号码。有“食签备字”证明企业的产品标签不是企业随意行为,更不是企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同样代表一种规范,是国家对企业产品检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还有保质期的问题。在2007年之前,旧的“食品标签标准”规定,凡是保质期超过两年的产品,可不标注保质期的时间。但这项规定引发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给很多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2007年,国家将这一标准废掉,颁布新的标准,就保质期一项,明确规定必须标注,哪怕是保质期可达100年的也要如实标明。这即是一项规范的举措,也限制了不法企业在保质期上模棱两可的注明,类似于“越陈越香”的注明都是新标准不允许的,不可能通过“食签备字”的审核与备案。       

三、感官审评的鉴别

1.观察膏体

在茶膏冲泡前,我们应当首先仔细观察茶膏的外观。就目前茶膏生产而言,不管是以什么方式生产的茶膏,如大锅熬制、中药制膏、低温萃取等,其茶膏的外观色泽都呈黑色或褐黑色。这里关注的焦点是茶膏含水量的问题。如果膏体发软,说明含水量较高,容易造成二次染菌。将这种茶膏在空气中裸放,如遇潮湿天气,一星期的时间就会生成“白毛菌”(空气中的腐败菌侵入并滋生的结果)。产品安全性大大降低。好的茶膏外观是干爽的,既硬又脆。最高品级的茶膏是外观出现白霜(注:白霜与白毛是两个概念,表现形态不同)。这种挂霜的茶膏有如雪覆青石,是茶叶中富含的儿茶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有极强的药用价值与保健价值。它的膏体也是干爽的,不软不粘。因此,茶膏的含水量或者是干爽度是我们观察膏体好坏的第一位关注要点。

2.汤色

茶膏冲泡后,其汤色应是红润、通透、明亮。忌讳偏暗和混浊,尤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到的杂质”。因为茶膏是普洱茶深加工的产品,重要的一条是具备小分子的概念。茶膏的汤色愈是红亮、通透,其小分子的物质愈多,反之,汤色偏暗,有杂质,说明茶膏所含的大分子物质没被降解,其品饮的价值也就愈低。当然,为了防备不法商人通过添加色素增加茶膏汤色的红亮度,也可将冲泡出的茶膏汤汁放入冰箱冷藏,待其温度降低后,或完全凉至零上5℃时取出,观察汤色。这种方法是借用化学过程中的还原反应检测,它可使茶叶中的果胶和一些大分子物质在温度变化状态下,出现还原反应。正常品质好的茶膏会出现汤色偏暗现象,是小分子的聚合。而品质差的茶膏,或想通过添加色素增加茶汤红亮度的茶膏会在这一简单的检测中现出原形,不仅汤色会出现重度偏暗,而且还会有大量悬浮物与沉淀物,即“肉眼可见到的杂质”的出现。因为,色素类的添加剂也属于大分子,在温度骤降的状态下一下就会暴露出来。同样,一些不法商人为提高茶膏汤色,添加高锰酸钾与敌敌畏,企图增加茶膏汤色的红亮度和通透度,并使茶汤增加了一种醇厚感(制作假酒的人就是往酒里添加敌敌畏,使酒液出现挂杯现象,增加所谓的醇厚度)。通过这个方法,也一并能发现。

实际上,国家在规定“固态速溶茶”标准中,就明确规定,茶汤如遇“肉眼可见到的杂质”就可视为不合格的产品。因此,这一条也同样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3.口感

这与茶膏的不同加工方式有关。大锅熬制与中药熬膏由于高温的过程,使茶叶的香气部分大量逸散,其口感是微涩、淡薄,无味。低温萃取的茶膏最初的口感是润滑、厚重,无异味,有淡淡的沉香味,但两年以后,其茶膏的香气与口感呈上升状态。其原理前面提到,这里不再重复。因此,就大锅熬制与中药熬膏而言,为弥补香气的不足和滋味的淡薄,可以通过添加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来补充的。关键是必须如实标注,否则,我们不知道添加了什么?添加了多少量?同样涉及食品安全的疑虑。

四、权威部门的定期检测的鉴别

食品企业对产品不定期的检测是必须的,这里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把关,而且按产品出厂要求也是批批检测。在这里,消费者不仅要关注这些,更要关注权威部门对产品的定期检测。这是企业质量控制不可逾越的门槛。国家要求,企业一年之中必须接受国家的两次强检。好的企业则是每季度再增加一次强检。这样就使强检在一年中增加到了六次。

我们建议消费者关注企业定期检测,也是确保入口饮品的安全性。毕竟,就企业的食品安全而言,我们以前有过沉痛的教训。

因此,消费者让企业出示权威部门定期检测报告,也是对企业产品质量是否值得信赖的检验手段之一。

关注定期检测报告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国家指定检测检验部门。目前,我们国家对食品企业的定期检测是企业所在地的质量检督与检验部门,而非一些名气大的检验检测单位。它们的检测也非常重要,但只能做参考,不具法律效力。绝不是因为有了这些检验数据就可逃过当地质量检督与检验部门的强检要求。       

为什么是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第二章


为什么是普洱茶膏《普洱茶膏》第二章

研究过茶膏发展史的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普洱茶膏?

因为中国的茶膏自唐代开始有了它的雏形,到了宋代工艺已经成熟。可唐宋时期的茶膏不是普洱茶膏,其原料也与普洱茶无关,如宋代的“玉蝉膏”就是以白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可这些产品为什么到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呢?

如果说,是因为工艺的失传导致唐宋时期茶膏的佚失的话,那么清朝宫廷的普洱茶膏制作又是借鉴了宋代的工艺。因此,我们也许问,为什么不把这种工艺用在白茶或其他茶品上,却单单是普洱茶膏呢?       

再进一步讲,中国的茶膏的研发不是以普洱茶为起点,可最终又落在了普洱茶身上。而且留传下来的又是仅此一种,其他的再也不见踪影。特别是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传统工艺的破译较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但成功的仍是普洱茶膏。以至到了现在,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已达几十家,大有形成产业规模之时,仍然没有其他茶膏的生产。

实际上,很多生产绿茶、乌龙茶、白茶的企业也曾尝试茶膏类的深加工,甚至求助于普洱茶膏企业合作研发,但似乎都没有成功。仿佛中国的茶膏生产只能是普洱茶膏。甚至,对于当今的喝茶人而言,只要一提起“茶膏”两字,就是指普洱茶膏,而无须再缀上“普洱”两字。换句话说,“茶膏”已成为“普洱茶膏”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简化用语,或者是专属名词。

为什么?很多人在问。中国各地有那么多的好茶,难道只有普洱茶可进行这种“膏类”的深加工,其他茶为什么不行?

一句话,为什么单单是普洱茶膏?

要想解答这个疑问,得从普洱茶说起。

一、普洱茶的“四奇”

普洱茶是中国茶叶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品种。我们说它特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种茶所依赖的茶树品种与资源唯有中国独有,而在中国则只有云南独享。这与我们平日接触到的绿茶、红茶、乌龙茶不同。这些茶不仅中国有,越南、日本、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生产。而普洱茶则不同,有着极强的地域性,是云南的唯一,中国的唯一,当然也是世界的唯一。

为什么只有云南能生产普洱茶?

前几年,曾围绕为什么只有云南能生产普洱茶展开讨论。当时争论的议题是:普洱茶为什么只能在云南生产?其他地方生产的普洱茶就不是普洱茶?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极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种解释是:云南普洱茶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这种大叶种晒青毛茶不仅是普洱茶一大特色,也是云南独享的茶叶资源,因为云南的茶树基本上是以大叶种茶树为主,资源的优势决定了普洱茶只能在云南生产。这种说法有一个疑问:大叶种茶不仅云南有,在广西、湖南、海南等地都有大叶种茶。那么它们的大叶种茶与云南的大叶种有什么区别?而且海南的大叶种茶树还是云南省茶科所帮助移植的。如果将这些地区大叶种按照云南传统的晒青工艺制成的毛茶,再经过后发酵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难道不是普洱茶吗?

第二种解释: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祖辈传下来的“保密工艺”,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只有云南少数人及个别企业掌握,为云南独享。云南以外的人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了也无非是一些皮毛,不可能是普洱茶的“精髓”。所以,有不少人曾建议政府将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列为“国家机密”。这种提议,并非“妄想”,也非独创,是有先例的。云南白药集团生产的很多药品都被列为国家级保密配方,属于国家级机密。可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云南各个产茶区近几年已有上千个企业已经获得了普洱茶生产许可证(即QS),并也在生产普洱茶。当一个“国家机密”已经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这个“国家机密”还存在吗?如果说云南白药的保密配方不是云南白药独家掌控,而是百家、甚至千家……它的保密配方还存在吗?可能有人会不认同这点,认为拿到QS(生产许可证)不等于拥有普洱茶核心技术。那么普洱茶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云南上千家通过QS生产许可的企业所生产的普洱茶,我们能认定哪些企业是因缺乏普洱茶核心技术而不能生产普洱茶?或认定它生产的不是普洱茶呢?显然,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第三种解释:认为普洱茶只能在云南生产,是因为普洱茶不仅是云南地方名茶,还因为普洱茶中的普洱两字也来自云南的一个地名,有地域性保护的要求。这种说法似乎也欠妥。我们知道,以地名命名的茶叶在中国有很多,如西湖龙井、洞庭湖碧螺春等等。这类地方名茶通过茶名前加地名的前置限定(如龙井茶前加西湖二字),的确起到了区域性保护作用。但普洱茶却不能套用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一是地名加茶名的命名方式一般保护的区域都很小,如西湖龙井,地域的概念十分狭小。可普洱茶就不同,普洱茶涉及的原料及加工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普洱地名的限制,是云南一个大的地域概念。历史上的六大茶山就已突破了普洱府的地理范围,后来更是扩大至云南大部分区域。说句玩笑话,既使现在,相对大多数普洱茶消费者,他们只知勐海、下关,不知思茅(普洱市前身)。如果不是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很多人还误认为普洱茶只是一个茶叶名称,跟地名毫无瓜葛;二是地名加茶名的命名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局限。以龙井茶和碧螺春茶为例,云南自20世纪中叶就尝试用云南本地的台地茶按照西湖龙井的工艺生产云南龙井茶,用碧螺春工艺制成的云南碧螺春茶,且制作的工艺在今天已相当成熟。我们不能说云南龙井茶就不是龙井茶,也没人说云南碧螺春就不是碧螺春。应当都属于绿茶的大家族。用云南的绿茶制作者的话说,他们制作的绿茶虽然做工上没有西湖龙井与洞庭湖碧螺春那么“精细”,但茶气却比它们足,茶叶的耐泡性也比它们强。这种说法应当是既不气馁,又十分客观。同样,云南普洱茶在近几年风起云涌时,全国很多产茶区也借势大量生产“普洱茶”。那么这个普洱茶可以称为广西普洱茶、四川普洱茶、贵州普洱茶吗?如果不行,那么为什么云南生产的龙井茶和碧螺春就可称作云南龙井茶和云南碧螺春,临到其他地方生产的普洱茶就不是普洱茶了呢?

其实,当时之所以引发的这场争论,是源于近几年普洱茶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奇怪现象:非云南普洱茶产区所生产的普洱茶无论其外观、汤色和口感,与云南普洱茶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有的甚至可以说“形似”到了极致,但仔细品味,仍明显感到缺乏一种“神似”。同时,这些产品最大的一个弱点,是普遍不具备储存价值。刚生产出来的品质尚可以假乱真,但存放一段时间后,则品质快速下降,与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正好走向反面。

同样一个有趣现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云南因计划经济的原因,大量生产绿茶,普洱茶的生产几乎停止。其出口香港地区普洱茶的重任落在广州几个茶厂身上。但是,香港的商人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呼吁云南重新恢复生产普洱茶,其要求之强烈,竟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由当时外贸部副部长李强(粉碎“四人帮”后任部长)亲自挂帅,研究恢复云南普洱茶生产。香港商人为什么对云南生产的普洱茶情有独钟呢?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普洱茶为什么只能是云南独享的产品?难道它真的不能在异地(指非云南普洱茶生产区域)复制与生产?它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到底是什么?

类似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普洱茶身上,如广东的荔枝、甘肃与青海交界的冬虫夏草、长白山的人参等等,都曾带给我们种种疑惑。

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当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的产品不能在其他地区“复制”,其答案只有一个:即这类物质的天然性、遗传性、系统性与不可复制性。

也许,有人会追着提问:就算普洱茶是云南的唯一,难道只有唯一才是最好的吗?我们说,当然不是。唯一只是一种现象,不代表全部。我们这里强调的唯一更多的是涉及茶树品种与资源的唯一性,独特工艺的唯一性,陈化过程的唯一性,特殊功效的唯一性。这些唯一性构成了普洱茶的“四奇”。

《普洱茶膏》第六章:现代普洱茶膏的特性


《普洱茶膏》第六章:现代普洱茶膏的特性。续《普洱茶膏》第五章: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现代普洱茶膏是以酶促分解与提纯的一套复杂生物技术的产物。它遵循了古代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思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创造了比古代更先进的一种制作工艺与方法。

我们之所以在“普洱茶膏”之前要冠以“现代”二字,除了是要说明“低温萃取,低温干燥”这种加工工艺优于“大锅熬制”与“中药制膏”之余,更多考虑我们当今所处的“现代环境”。这个“现代环境”虽然给我们创造了诸多现代化的产物,但也制造了污染,制造了垃圾,制造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现代”的概念相对茶叶饮品而言,则多了一层用“现代手段”去剔除“现代环境”种种“诟病”的含义。所以,当我们面对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还有其他病毒与有害菌的围困时,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剔除并预防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侵蚀,便显得尤为重要。       

茶膏汤色1

由此,我们说现代普洱茶膏在目前三种茶膏生产工艺中,无疑是最先进的。

一、安全性

饮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消费者而言,也是第一位的品饮要求。企业产品的安全性是企业提供持续的检测数据为依据的。而且这个数据的采集应是以国家指定检测单位提供的检验数据为标准。这是一个规范的流程,是一个不间断监控的过程,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数据。

以蒙顿企业生产的茶膏为例,自2005~2009年(本书截稿为止),先后委托国家指定检测单位进行过几十次检验,其中十几次为国家强检。而且,为了确保这种安全,除了国家要求的必检项目之外,企业还将不要求检测的项目也纳入其中。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其中,有几项涉及安全性的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数值。

如:重金属的铅(Pb),这是茶叶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污染源,都会使产品的铅含量骤升,并进而超标。中国近十年茶叶出口屡屡下降,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铅超标所致。在“固态速溶茶”的检测中,国家规定的铅含量≤1.0(毫克/千克),而蒙顿茶膏的铅含量最低的为0.05毫克/千克,一般都在0.32毫克/千克左右。

如:重金属砷(As),在中国古代,砒霜中就含有三氧化二砷(white),现代工业废水及农药也含有大量有毒的砷原素。很多茶制品不把砷列入检测范围,最大的担心是砷超标。但蒙顿茶膏是将砷列入必检范围,其最高为0.45毫克/千克,低于国家颁布的数值一倍还多。茶膏本身是浓缩的产物,不超标已经非常不易,何况又是茶膏类砷指标数值最低的。

如铜(Cu):国家要求铜的含量为60毫克/千克,蒙顿茶膏铜含量从来没有超过8毫克/千克。不仅在茶企业中,即使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其铜含量也是最低的。

再如微生物指标:国家规定细菌总数(cfu/g)≤1000,但蒙顿茶膏细菌总数从来都是≤10,因为10是最小单位。这项指标检测的意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细菌总数接近“零”,也是最低的。

还有很多指标,这里不一一详解。        

茶膏汤色2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以蒙顿企业为代表的现代普洱茶膏,在食品安全性上有极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来源主要依赖“低温萃取”与“低温干燥”的工艺制备。没有好的工艺制备的手段,依靠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的模式,在当今现代污染源较为严重的今天,想制造安全性的饮品比登天还难。

二、营养性

茶饮品的营养性是消费者最为需求的,人们在购买茶饮品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营养性所致。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始终有旺盛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营养性。

现代普洱茶膏由于整个的工艺过程都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很好地保留茶叶原有的营养物。以蒙顿普洱茶膏中氨基酸含量为例:

普洱茶中的氨基酸指标相对较低,而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氨基酸含量更低,如果再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氨基酸含量就所剩无几。蒙顿茶膏因为有低温的特点,使氨基酸的逸散值达到最小。以蒙顿茶膏2009年4月的一项官方检测报告为例,在18项氨基酸检测中,除色氨酸未被检出外,其余17项都被检出。       

我们之所以将蒙顿普洱茶膏氨基酸指标列出,一方面是因为这17项氨基酸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另一方面是蒙顿普洱茶膏是目前已知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的含量最高的。

如果说,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的话,那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代普洱茶膏,则是“21世纪超级速溶茶”。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超级”二字,而对“超级”的理解,关键在于营养性上。

现代普洱茶膏的营养性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茶氨酸。这五大部分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虽然古代普洱茶膏也具备这五大成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技术与手段的采用,现代普洱茶膏相比古代普洱茶膏更具营养性,其营养成分含量更高。

从营养学或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角度上看,每人每天品饮上1~2克的茶膏,就能满足相当我们日常品饮10克干茶的营养需求。

至于现代普洱茶膏这五大营养成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会在以后章节中一一说明。

三、方便性

现代普洱茶膏的品饮,即没有传统茶那样繁琐,也不是速溶茶粉那样简单,它维系在两者之间,属于“简单的艺术”。

传统茶的品饮需要一套类似茶道表演的工具,讲究环境与氛围,体会特殊的“茶韵”。一旦失去这种特殊的氛围,包括相关的冲泡工具,即使再好的茶也失去它特有的“韵味”。

速溶茶粉则与传统茶恰恰相反,它不是因为欣赏才喝茶,而是因为身体需求才喝茶。它可以任意使用一个杯子,可以是瓷的,也可以是玻璃杯,只要将茶粉倒入,冲上开水即可。甚至冲泡一杯速溶茶粉比调冲一杯咖啡还要简单。是最简单的冲泡方法。

可茶膏则不同,它对使用器具没有太多的挑剔,更没有传统茶的冲泡工具那么复杂,但也不是速溶茶粉那么简单。

它可凭借你的心情和你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冲泡与品饮。

如果你是在办公室,因为需要喝茶,又不想让泡茶的过程影响你的工作,你完全可以像冲泡茶粉一样,将一小块茶膏投入你习惯使用的杯子,冲上开水即可。但有一点,它与速溶茶粉不同的,茶粉可一次性溶解,或浓或淡。茶膏则不同,它缓慢地溶解,如少女的羞涩,慢慢将它的红色浸染水中,待到色泽呈宝石红时,竟又放缓了溶解脚步。也就是说,当茶膏在水中被溶解到饱和度达到一定比例时,便放慢溶解的速度。直到你将这杯茶喝完,再续上开水,又会经历刚才的过程,直至将茶膏全部溶解。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杯水,也可能是五杯水,至于多少杯水,是与你投入茶膏的大小有关。但是,你可以不必关心投入茶膏量的问题,假如说你投的茶膏量大,即使一次喝不完,可让茶膏续存在你的杯里,盖上盖,避免敞口进入灰尘。想喝茶时,只要冲上开水即可。被浸湿的茶膏不怕隔夜,反倒对它的“浅发酵”有好处。隔夜的茶膏会很滑润,口感要更好。这与传统茶与速溶茶粉不同,隔夜的茶是绝对不能喝的。

如果你是闲暇时与朋友一起品茶,茶膏也可借用传统的茶具,冲泡出一杯感官色泽非常精美的一款好茶。这个过程不像传统茶那样复杂,挑一个晶莹剔透,通透度极好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将茶膏投入杯中,冲上开水,轻轻摇曳,使茶膏释放的红色像花儿一样绽放,极具美感。       

红运当头冲泡过程

如果是品饮“红运当头”,则更具审美效果。这是国内茶叶界诸多茶品第一款“上投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上投茶。它的冲泡是先倒水,后放茶膏,茶膏始终飘浮在水面上,始终不沉。让茶膏的红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又似独中头彩,是祝福,也是期盼。此款茶膏入口时,你更会感觉到沉香浓郁,口感醇厚,为茶中难得的珍品。它被尊崇为蒙顿茶膏“三绝”之一。

因此,这里所谈的方便性,与传统茶和速溶茶粉的方便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简单的艺术”。

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普洱茶膏》第七章


《普洱茶膏》第七章: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二、普洱茶膏香气的生成“路径”。三、普洱茶膏陈化的环境要求。

我们知道,普洱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周期,才能使品质趋向“成熟”。这是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过程。

普洱茶膏也需要陈化的过程,与普洱茶不同的是,它不是“巨变”的过程,而是内部的成分组合产生“细化”的过程。

我们也可这样认为,普洱茶膏的陈化也属于“变的艺术”,只是这个“变”不似普洱茶那么“剧烈”,犹如“脱胎换骨”。一饼生茶在自然存放50年之后,其外观颜色与冲泡后的汤色口感都与50年前截然不同。普洱茶膏的“变”,则是在原有物料基础上逐渐拔高的过程。它最初的汤色也是红色,但是呈褐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越来越红亮、通透,口感更加醇厚,香气更丰富。       

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作一个说明:我们这里探讨的普洱茶膏陈化机理只涉及现代普洱茶膏,即靠低温过程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而“大锅熬制”与“速溶茶粉”之类凡是高温过程生产的普洱茶膏,由于“酶”及茶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被破坏,缺乏陈化的基础,更没有陈化的“动能”。它们只有保质期的概念,不具备陈化的物质条件。虽然陈化与保质期同属于时间概念,但陈化是缓慢发酵所需时间的特殊表达,它不仅包含时间概念,还有陈化方法与品质提高的综合内容。而保质期表达的时间概念相对单纯,是纯粹的时间界限,过了规定的时间,就意味着保质概念的失效。

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

普洱茶膏的陈化,就其内部的化学变化而言十分复杂。它是分子的一次次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的过程。说得通俗点,是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转化的过程。普洱茶膏中的多种生物酶参与了这个过程,并成为这个过程的“主力军”。

以茶多糖为例。

所有茶叶及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包括各种方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其最初的多糖成分一般都是粗多糖。粗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多糖或酸性糖蛋白。绝大部分是由多糖、蛋白质、果胶、灰分和其他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粗多糖具备人体需求的部分营养源,但对儿童、老人而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粗多糖是禁忌的。

茶多糖是由粗多糖纯化的精细多糖,优于粗多糖。其蛋白部分主要由约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及果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它的营养成分较高,可谓老少皆宜,对糖尿病也有辅助治疗功能。

普洱茶膏,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加工制成的最初,都具有粗多糖的组分。但不同的是:前者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多糖,后者则是没有生物活性的粗多糖。

普洱茶膏的粗多糖向茶多糖(也称精茶多糖)转化,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一是制备过程必须是低温或常温的条件,保证粗多糖这种复合多糖的生物活性,这是粗多糖向茶多糖的转化基础。反之,如是高温的过程,像“大锅熬制”,会使茶膏内含的复合多糖失去生物活性。同时也失去转化的“动能”。我们常见“大锅熬制”的普洱茶膏黏性很大,含糖量较高。只要是在多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加大,茶膏的黏性也会加大。如果裸露在空气中,就会滋生细菌而生成绿毛菌与黄褐色霉斑。其原因是粗多糖在高温中已被“恒定”,没有转化基础。容易变质。

二是陈化。低温过程制作的普洱茶膏在经过一段时间陈化后,一般最短为三个月(必须是厌氧环境),利用粗多糖的生物活性,加上生物酶一次次将其降解,自然纯化,才能纯化出茶多糖。没有陈化的过程或是陈化的基础,茶多糖是很难出现的。这与普洱茶的陈化如出一辙。因此,无论是一款陈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还是陈化一段时间的普洱茶膏,我们都会在品饮中发现其特有的润滑,好的产品有入口即化的感觉,这个“滑”是果胶类物质“放大”的结果。

同样,我们在品饮这类产品时,会感到一种醇厚,杂气味不重或者说没有杂气,是因为茶多糖本身就是影响茶品的滋味与香气物质之一。

再以茶红素为例。

茶红素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多种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40000,至今还未能分离纯化出单体。我们现在说的茶红素实质是茶红素的分子团,是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茶红素在红茶、黑茶及普洱茶中普遍存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茶叶中最宝贵的营养物质之一,未来可能对治疗癌症都会有突破性的医学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路径”: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即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包含普洱茶膏)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是笔者的一个观点。也是笔者和几个研究人员正在做的课题。这种观点的依据有两个:

①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橘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橘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竟一点点红亮起来,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②普洱茶膏的色素变化也证明这点。普洱茶膏最初的制成,其汤色也是偏暗,茶褐素的含量在色素检测中高达66.6%(蒙顿茶膏2006年委托“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报告数据)。但随着陈化时间延长,短的在半年左右,其汤色的红亮度明显好于最初。同普洱茶一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汤色的红亮度愈来愈高。也与普洱茶的陈化机理趋同,呈现品质整体向上的趋势。

实际上,这一切都与陈化——这一特有的后发酵有关。

这个陈化机理再一次证明,低温萃取的方法是构建现代普洱茶膏品质的基础,而陈化的过程则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普洱茶膏两种饮用方法


普洱茶膏两种饮用方法!普洱茶膏的饮用相比传统茶叶的冲泡具有方便性的特点。但这种方便性有别于速溶茶粉的快捷与简便,是一种“简单的艺术”。

普洱茶膏的饮用分为纯饮与调饮两种。

所谓纯饮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与饮用。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对冲泡茶具的要求不似传统茶冲泡工具那么复杂,说法如此之多。但它也强调感官色彩,强调视觉的“动感”。因此,对要求冲泡茶具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必须是玻璃体通透性较好的器皿。如果是水晶杯,观赏效果更佳。

所谓调饮是依照人体需求,将牛奶、蜂蜜、姜片、枸杞、坚果类的一些营养品与普洱茶膏一起调配饮用。以达到更高的养生效果。

实际上,纯饮满足了人体日常对茶叶营养的需求,而调饮则满足了人体对所需营养的更高要求。

当然,无论是纯饮与调饮都同属“简单的艺术”范畴。不是一个“简单”二字就能概括的。

水——该用哪一种水冲泡最为适合?

水,一直是茶叶冲泡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不同的水冲泡出来的茶叶滋味与香气不同,茶汤的颜色也略显不同。普洱茶膏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曾用蒙顿企业出品的普洱茶膏做过试验,先后用自来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泉水、屈臣氏蒸馏水进行冲泡比对发现:

自来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与茶膏内丹宁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较淡的“异味”,不被饮茶人接受。且汤色显现偏暗。

桶装纯净水由于将水中杂质过滤,对茶膏的干扰较少,汤色与口感都不错。

桶装矿泉水由于内含多种矿物成分,与茶膏内多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其口感与香气都增强了,但汤色也呈现偏暗的特点。

屈臣氏蒸馏水应当是水中最纯净的,所以对茶膏影响最小。口感与汤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实验说明,无论哪一种水,纯净度比例愈高愈好。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茶叶冲泡的水相对茶叶而言是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主要的任务是将茶叶内含物质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们品饮到真实的茶叶滋味与香气。因此,我们对冲泡茶叶水的要求,应以这种水不改变或破坏茶叶物质为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茶叶冲泡的水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感性的,缺少理化分析为证据。但有一条是相通的,即人们始终认为具备“洁且轻”这两个条件的水为最好。这种“洁且轻”的水质与现代的蒸馏水有相似的地方。至于当今很多人提出“软水”的概念,都与蒸馏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蒸馏水也是软化水的一种。

两种饮用普洱茶膏的方法


两种饮用普洱茶膏的方法!普洱茶膏的饮用相比传统茶叶的冲泡具有方便性的特点。但这种方便性有别于速溶茶粉的快捷与简便,是一种“简单的艺术”。

普洱茶膏的饮用分为纯饮与调饮两种。

所谓纯饮是不加任何佐料的冲泡与饮用。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对冲泡茶具的要求不似传统茶冲泡工具那么复杂,说法如此之多。但它也强调感官色彩,强调视觉的“动感”。因此,对要求冲泡以玻璃器皿为主,而且必须是玻璃体通透性较好的器皿。如果是水晶杯,观赏效果更佳。

所谓调饮是依照人体需求,将牛奶、蜂蜜、姜片、枸杞、坚果类的一些营养品与普洱茶膏一起调配饮用。以达到更高的养生效果。

实际上,纯饮满足了人体日常对茶叶营养的需求,而调饮则满足了人体对所需营养的更高要求。

当然,无论是纯饮与调饮都同属“简单的艺术”范畴。不是一个“简单”二字就能概括的。

水---该用哪一种水冲泡最为适合?

水,一直是茶叶冲泡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不同的水冲泡出来的茶叶滋味与香气不同,茶汤的颜色也略显不同。普洱茶膏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曾用蒙顿企业出品的普洱茶膏做过实验,先后用自来水、桶装纯净水、桶装矿泉水、屈臣氏蒸馏水进行冲泡比对发现:自来水由于含氯成分偏高,造成与茶膏内单宁酸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较淡的“异味”,不被饮茶人接受。且汤色显现偏暗。桶装纯净水由于将水中杂质过滤,对茶膏的干扰较少,汤色与口感都不错。桶装矿泉水由于内含多种矿物质,与茶膏内多种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其口感与香气都增强了,但汤色也呈现偏暗的特点。屈臣氏蒸馏水应当是水中最纯净的,所以对茶膏影响最小,口感与汤色也是最佳。

上述的实验说明,无论哪一种水,纯净度比例愈高愈好。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茶叶冲泡的水相对茶叶而言是一种溶剂,这种溶剂,主要的任务是将茶叶内含物质提出并溶于水中,使人们品饮到真实的茶叶滋味与香气。因此,我们对冲泡茶叶水的要求,应以这种水不改变或破坏茶叶物质为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围绕茶叶冲泡的水做过很多研究,但基本都是感性的,缺少理性化分析为证据。但有一条是想通的,即人们始终具备“洁且轻”这两个条件的水为最好。这种“洁且轻”的水质与现代的蒸馏水有相似的地方。至于当今很多人提出“软水”的概念,都与蒸馏水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蒸馏水也是软化水的一种。

普洱茶膏探秘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四、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1、普洱茶膏有其独特的陈化周期。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现在的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运。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掛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掛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既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二、普洱茶膏香气的生成“路径”《普洱茶膏》第七章


《普洱茶膏》第七章:普洱茶膏的陈化机理,一、普洱茶膏陈化的“路径”。二、普洱茶膏香气的生成“路径”。三、普洱茶膏陈化的环境要求。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蒙顿茶膏的轶事:

2005年,当蒙顿茶膏第一批产品面世时,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阻力。很多人在品饮了茶膏之后,第一个感觉是无味。很多经销商多次建议通过添加香精类物质,改变这一在他们看来无法说服消费者品饮习惯的问题,没有香气或者说香气不足,能算是好茶吗?这是蒙顿茶膏当初经常听到的声音。于是,要求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添加香精类的建议便成为那时市场反馈的主流。       

但蒙顿企业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可随后的一年时间,提这类问题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发现,一年前他们购买的蒙顿茶膏,由原来的无味开始逐渐转化出一些香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香气竟呈上升趋势,且没有杂气。口感不仅醇厚,汤色也向红亮转化。这个过程不是厂家宣传的结果,而是茶膏存在他们自己身边,自己体会的一种变化。以致到了2009年,很多人最喜欢品饮的竟是2005年、2006年出厂的产品。这是为什么?

如果不是产品放置在他们身边,他们也许真的会怀疑企业在添加剂方面做了什么手脚?

这种香气从无到有,令很多人在兴奋之余,发出另一种疑问:这种香气是怎么来的?当然,这种疑问不是针对厂家的怀疑,而是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这仍然是普洱茶膏陈化的机理所致。

我们知道,茶叶的鲜叶最初是不含香气的。只有在后续的加工中,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茶叶的香气也不同。说白了,茶叶的香气来源,取决于不同工艺的结果。简单归类,可分成两大类:

一是高温提香的过程。绿茶与乌龙茶基本都是沿袭这条思路。只是过程与手法略有差异而已,但是高温是必备的主要条件。如有的铁观音,为了达到高香或奇香的效果,在烘焙一段时间后,出锅前,瞬间将温度提升到105℃,用高温将茶叶内含的芳香类物质激活,然后出锅封装。

二是酶降解产香的过程。也是常温状态下,通过生物酶降解产生芳香类物质的过程。这是一条与高温提香截然相反的“路径”,即:

微生物—→酶—→脂—→芳香类物质

这种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脂又产芳香类物质的“路径”,是忌高温的过程,突出体现普洱茶独有的陈化机理。也是普洱茶膏的产香过程。这就是普洱茶膏为什么由最初的“无味”到后来逐渐有“香气”的原因。

因此,蒙顿茶膏投放市场的产品,基本上是以“无味”的为主。

很多人或许对这一点仍有疑问,既然蒙顿企业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将茶膏先陈化一下,再拿到市场上去卖呢,那样不是会减少很多麻烦,甚至质疑吗?       

这是蒙顿企业的故意行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让经销商或者消费者自己体验香气变化的过程。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发现胜于企业宣传;

二是不同的存放环境,其香气的形成与香气的类别也是不同的。虽然这种差异可能会很小,但细心的人和对香气敏感的人一品便知。这个过程与普洱茶陈化过程一样,也是品质再造的过程,与存茶人参与的“劳动”是密不可分的。蒙顿茶膏欢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参与。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存放环境陈化出的普洱茶膏,会因微生物优势菌群的不同,打造出不同香气与口感的普洱茶膏。蒙顿企业始终相信,普洱茶膏未来的极品出现,一定不是蒙顿企业一家所为,而是集合了社会群体智慧的结晶;

三是更重要的一条,是蒙顿企业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放心,蒙顿茶膏是不含任何添加剂,包括色素类、香精类的产品。如果添加一些色素类与香精类的物质,茶膏的最初不会是“无味”,而且汤色也会非常漂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会保留“恒定”的特点。蒙顿企业更愿让他们的茶膏在消费者手里,明显感到其陈化的过程,品质曲线是逐渐向上递增的趋势。其原因除了低温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添加剂的结果。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普洱茶膏的几种饮用方法《普洱茶膏》第九章》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普洱茶膏的几种饮用方法《普洱茶膏》第九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普洱茶膏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