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寻茶:原始林里的狂野与温柔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www.cy316.com - 易武麻黑茶】

皮卡车一路颠簸,底盘不时被路上的砂石刮蹭出大大小小的声响。

这车刚新买一年,可已是伤痕累累,灰白的砂土覆盖了半个车身,车门上有道长达一米的深刻刮痕,刮痕底下还有数个碎石撞击留下的如米粒大的“弹痕”。如果我是车的主人,早就心疼得要命了,然而,这一切在茶农阿双的眼里,却是那么地稀松平常。从茶园运输鲜叶到初制所加工,或者将初制好的毛茶拉到镇上交付买家,家里的茶做得越好,她就越忙,有时一天就得在山路上折腾两三个来回,只因“地方太偏了,快递不常来”。

西双版纳十月份刚结束长达半年的雨季,一路上有许多山体因承受不住长时间的雨水冲刷而塌方,滑落的土石被推土机暂时推到一旁,让原本就不甚宽大的山路显得更加局促,容不得驾驶的丝毫大意。这种长距离又时时“命悬一线”的路况,自然将外人阻隔在险恶的山门之外,除了极个别的茶商或专业茶友,鲜有人能顺利“摸”进来。

云南红茶的原料以制作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为主。我曾走访过云南几个盛产普洱茶的片区,大概总结出几个不同区域的大树茶风格:北边的临沧多树形高大,所制茶品香气高扬,但韵味稍欠,后劲不足;景迈茶同样高香,但总觉得涩口,底蕴也略弱;勐海茶多雄浑刚猛,醇厚带劲,但稍显苦涩,容易有汤感粗糙的毛病;而易武茶则是香高水柔,苦涩度低,韵味十足,唯开发较早,矮化的茶树偏多,近些年有的片区又有采摘过度、茶质较以往衰退的问题存在。

虽然几个大茶区各有优劣,但从选制大树红茶的角度来说,首先必须汤感醇、甜、柔、细,带有适度后劲,香气的表现也要显著,容不得稍有闷滞,韵味亦不可欠缺。相对更符合这些特性的,大概就属易武片区的大树茶了。

一提起易武的弯弓,往往让热衷普洱茶的人眼前一亮。从进入易武镇的牌坊开始,途经落水洞、麻黑,往西可前往刮风寨,而往北继续深入便是弯弓。不管是刮风寨还是弯弓,都算是资深茶人极力追捧的著名茶区了,它们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且生态完整,茶树多保留原始的姿态,未经人为矮化,产自这些茶区的大树茶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原料做成的红茶,自然与市面上常见的“滇红”风格迥异,尤其是大树茶让人品饮之后通体舒畅、出汗、甚至微醺的身体感受,更是其他原料难以比拟的。

一路深入,皮卡车换成步行,绕过几百米因坍方而正在抢修的泥石路,在阿双的引领下终于走进茶园。行走在秋天的弯弓古茶园里,一株株两米多高的茶树依旧冒着肥壮的鲜芽,树与树之间挂着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仿佛宣示着“外人擅入”,以守护这片原始的王国。有人会觉得西双版纳的茶树矮小,不似北部的高大威猛,由此怀疑其树龄。实际上,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树,如人的个头一般,不宜脱离其地域特性来评断年龄。

每次走访云南的古茶园,我都会随身携带甘草片。生态越是原始的地区,各种昆虫、蜘蛛越是任性,有时候根本没碰到什么,单单在丛林里穿梭,就会觉得浑身微麻或者发痒,这时候口含一片甘草片,可以缓解症状。感受到了“原始林的体感”,我忙忙拿出甘草片放进嘴里。阿双对我的行为颇为讶异,作为这片丛林的常客,她的身体早已适应了环境,自是不能理解我这种“外人”的身体反应。

茶园中结满蛛网的茶树是我所喜爱的。云南的蜘蛛品种繁多,个头、大小、颜色各异,有时一棵茶树上爬着各色蜘蛛,而相邻的茶树却几乎没有。曾有机会在茶农引导下采摘嫩芽口嚼,往往爬有蜘蛛的茶树鲜叶,回甘生津更好,且花香、果香馥郁。蜘蛛更多的,香气滋味也更佳。就好像长虫的水果一般更香甜一样,动物似乎总是比人类更善于发掘大自然的美味。为了保持生态链的完整,当地人并不会刻意清理蛛网,只是在采摘时注意把蛛丝拨开,如果碰到整个被蛛网覆盖的叶子,就放弃不采了。

有别于多数红茶使用电烘箱或炭火快速烘干的方式,这款大树红茶属于典型的“晒红”。如同普洱茶生茶的晒青毛茶一般,采取日晒至足干的方式来干燥、稳定品质。日晒似乎是最为原始的干燥方式,就像晒红薯干、萝卜干一样简单,似乎毫无技术可言。然而,鲜叶经揉捻破坏叶面结构之后,酶促、氧化、微生物等一系列“发酵”的化学反应开始启动,茶叶的香气、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日晒干燥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似高温烘干可以将发酵到位的茶品迅速定型。在日晒的过程中,茶青的发酵依然持续进行着,若非经验老练的制茶师,晒红的品质往往难以稳定,发酵不足、夹生,或者发酵过度、出现烂薯味的毛病随之而来。

如同普洱茶一般,若是没有经过日晒而只采用高温快速烘干法制成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性大,体质敏感者喝了容易有发冷、胃部不适、头晕等不良反应,而采用传统日晒干燥法制成的茶则温顺了许多。或许这与云南大叶种大树原料的特性有关,必须透过太阳的力量去其寒性,才适合人们饮用。原料上好又工艺到位的大树晒红,喝起来暖暖的,甚有后背微微发热如太阳晒一般的体感,有朋友曾乐称其为“阳光的味道”。

这款来自易武弯弓、长在与热带雨林接壤的古茶园中的大树红茶,在精准的发酵把控及日晒干燥之后,形成香、醇、柔、细的优良品质。如果投茶合适、冲泡得宜,会出现如同野蜂蜜水一般醇滑的口感。大树红茶的香气不如小树的高扬,但沉稳内敛、香沉汤中,且持久、耐回味;其滋味也不如小树的狂放、刺激、味道重,但更饱满、敦厚、有底蕴。这款大树红茶,茶汤不需刻意吞咽,便可顺着喉头滑落下行,可以感受到深沉的喉韵,及茶汤下行至胸口的体感。

冲泡大树红茶不需过多的讲究,可以用盖碗、茶壶,也能用保温杯、随意的一个喝水杯子来品尝。我曾做过几组冲泡比对,小树滇红宜降温、快出汤,而大树反而需要仰赖沸水来激发茶质,且可能在头两三泡的时候不如小树茶抓人,需稍稍耐心,待其徐徐发挥。投茶量比照普通红茶,不可似乌龙茶般多投,否则容易抑制其香气的表现。

在家、上班,或出行,来一泡大树红茶,为这个冬日添一抹暖阳。滋润的,是你,是我,还是我们的生活?

cy316.cOm扩展阅读

易武寻茶记|丛林深处薄荷塘


常常会想: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大扺要为了自己的一生所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就像是钟爱普洱茶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深入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最深处,去探访国有林的古茶园,最好不过的自然是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古茶园。

相约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相期在这个时季,深入探访易武山国有林中的古茶园。将近上午十点钟,摩托车声轰鸣作响,门前来了三辆山地越野摩托车,我们一行今天将要骑乘摩托车前往探访薄荷塘古茶园。90后的小伙子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前头带路,另一个小伙子刘承骑着摩托车带着马博峰紧随其后,陈晓雷骑着摩托车带着董董姑娘殿后,一行六人上路直奔目的地薄荷塘古茶园。

车出易武镇,右转下山沿着214省道奔向江城方向。高山之巅的易武镇位于白云之上,头顶阳光明媚,眼前青山滴翠。摩托车一路飞驰下行,车过高山寨,仿佛转瞬之间就驶入了云雾之间。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头顶上笼罩的尽是云雾弥漫,不见了半尺晴天。冷风森森深入骨髓,果然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转眼间就从夏季进入了秋天。

穿越橡胶树林,就进入了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界,保护区在路边上竖立的碑和埋在地下的地桩,都在无言的宣誓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界两旁,景象大不相同。一边是葳蕤茂盛的原始森林,另一边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作物林地。

摩托车驶入热带雨林中的小路上,再次感受到了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进入阴凉的雨林间的剧烈变化,又一次有了穿越季节的深刻感受。作为北回归线附近全世界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由此,保护区内留存下来的古茶园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后的纽带,天赋茶以自然之味,那是茶人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

坐上摩托车继续在山巅上森林间的小路上穿行,右手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经历了雨季滋养的野草斜生出来,一个躲避不及,抽打在脸上,生疼。二十分钟过后,总算是扺达了摩托车所能够到达的路的尽头。同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被唤作大平掌。举目四望,平坦的地方并不大,还停着几辆摩托车,为了防晒起见,车上盖着树枝野草。

就在我四下打量的时候,陈晓雷笑着说:“从这里开始就算作是薄荷塘了,但真正的古茶园却在山谷里,只有走下去了。”已经行至此地,断不可能中途返回,于是一行人沿着林间的小路下行。山半腰的一棵大树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薄荷塘古茶园,欢迎您的到来。茶园内无茶主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茶园。当手脚并用的一行人下到谷底,穿越一片野生的芭蕉林,一座简易的棚屋出现在众人面前,沐浴在阳光下。陈晓雷叫了一声:“到了,到了,这就是薄荷塘古茶园了。”听到这句话,之前所有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了。

已经是将近下午两点钟,趁着正午大好的阳光,一行人先行进入薄荷塘古茶园四下探看。这片茶园面积并不十分大,但总有一些古茶树与众不同。主人十分有心,将那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抑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全部都一一编号,命名为一类古茶树,总数共计有50多棵,每年春茶的产量不足100公斤,却历来十分抢手,是所有热爱薄荷塘普洱茶的茶友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其余的茶树全都算作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价值不匪,能够喝到也非常不容易。

检看测量薄荷塘茶园中的一类茶树,大多数茶树的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编号为1号古茶树,树干基部的围径接近1.4米,离地数十厘米处分出三枝,分枝的围径也将近70厘米。目测树高在12米左右,称得上是薄荷塘茶树王。抽样测量1号茶树的定型叶,仍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大叶种。

逡巡在薄荷塘古茶园中,心也为之沉醉。无意间回首,董董坐在大树下,阳光透过间隙,在她的脸庞上映衬出柔和的色彩。薄荷塘古茶树的花开得异常灿烂,朵大洁白,就连花蕾也十分饱满。说话的功夫,天色忽然黯淡了下来,原来是这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加之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并不容易被阳光照射到。四下寻觅,终于在一棵茶树上找到了一个柔嫩的芽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先是苦感十足,而后苦感化开,一种清凉的甜感弥漫在整个口腔里,回甘隽永持久,山野气韵强烈,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令人心动不已。

在薄荷塘茶园里逡巡徘徊良久,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方才想起已经早就过了午餐时间了。回到茶园入口处的棚屋里,旁边专门搭建了一座亭子,想来是专门供人休憩的地方。同行的卢?采下一片芭蕉叶,用山上引下的溪水清洗干净,铺在桌上,就成了最天然绿色环保的桌布。双肩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咸菜,早已经饿坏了的众人大快朵颐,真正的野餐美味。喝茶闲聊时,卢?提到:早些年,这个地方并不叫薄荷塘,而是唤作草果地,那是主人家赖此为生的活计。直到后来,这里的茶声名鹊起之后,薄荷塘的名字才广为流传。而主人家依然如故,仍然称这片茶园作草果地。

最为普洱茶友钟爱的这片薄荷塘古茶园,也有人称为下薄荷塘,盖因其处在谷底的缘故。属于同一村寨的四户人家所有,这四户人家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短短几年的光景,搭上了国有林普洱茶大热的市况,都过上了好生活。

转眼之间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要赶回易武镇上的我们一行人,不敢再作耽搁,起身往回走。正是应了老话:下山容易,上山难。近乎垂直陡峭的山坡,弯弯曲曲的小径,气喘如牛的寻茶人手脚并用往上爬。回到山顶大平掌,看到摩托车的时候,感觉全身无力,坐在一旁休息。山风凛冽,冷风习习,顿时再次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摩托车一路狂奔下山,出热带雨林,穿橡胶林,再次回到了大路上。当摩托车终于可以在大路上平稳行驶的时候,心里真实地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才是爱茶人的终极梦想。

易武国有林薄荷塘之介绍


如果说易武是一条银河,那么这七村八寨及众多的微产区,就是这银河之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铜箐河、天门山了,今周末得以空闲,来一泡2018年春收的薄荷塘细品几个月来的变化,那么我们今天就聊聊薄荷塘吧!

在易武这七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我们熟知的七村八寨外,绝大部分都是原始森林,这才是古茶树的天堂。而近年来在普洱茶界冉冉升起的一颗颗星星,诞生的一个个新贵,均产自于此,薄荷塘,铜箐河、百花潭、哆依树、白茶园、茶王树、香椿林、三家寨、一扇磨、冷水河、天门山等等,而薄荷塘无疑是这其中最为耀眼、灿烂的那颗星星。

薄荷塘在哪里?

薄荷塘位于易武曼撒茶区,隐于深山之中,海拔1400—1620米左右,坐标东经101'32,北纬22'5,是原始森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坳。路难行,山难爬,崎岖惊险,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的隔绝,才使薄荷塘的茶树特别大。这里的植被保存的非常完好。当年因在深山中种植“草果香料”时发现了这片神秘的茶园,因为这里有一片自然留存的薄荷叶,以此得名薄荷塘。

薄荷塘茶园面积并不大,树龄极老,参差不齐,分布零散,东一棵西一棵,约四十颗高杆古树,被当地人称之为一类挂牌古树,剩余大部为二类古树,产量极稀,一泡难求。

薄荷塘古树茶,干茶墨绿长梗肥大厚实,闻干茶,花果香中还带有甜香,沁心怡人。

茶汤金黄通透,非常油亮,入口感觉不到丝毫的苦涩,水路细腻稠滑,香气融合于茶汤中,含在嘴里有种舍不得下咽的感觉,回甘生津分布非常广,连绵不断,持续很久,喉韵深,喉咙里甘韵明显持久,舌面及上颚有薄荷凉,整个茶给人感觉非常的柔甜,茶汤柔绵细腻。但是暗劲十足,茶气较强,有股气往后脑勺上冲,细品慢咽,更多的感觉油然而生,的确是一款非常内敛的易武曼撒茶区的好茶。

寻茶问源:易武·荒田·郑家梁子易武荒田村的茶怎么样?


易武遍地宝藏,就像每一个寻宝人一样,我们深入每一个茶寨去发现,去找寻。从易武老街进麻黑村,需要经过荒田村。荒田村,以前叫做郑家梁子,这个进村口的石碑上有刻录,“石碑上记载着,荒田村人是三百年前从石屏迁居至此的,以茶谋生。是当时进贡朝廷的贡茶之一。今天依旧以茶为本,以茶为生。”我想,今天看到的这句话,和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以茶为本,以茶为本,以茶为本”。

从易武街出来,开车大概一公里左右,就到了荒田村。进村路面铺了柏油,宽阔平坦。交通还算方便快捷。站在村口往村里看,荒田村被青山的怀抱围着,坐落在满屏的翠绿青葱的山脚。还没进村,就便看到了一些零星散落在各处的茶树、核桃树和其他的植物。

荒田自然村,隶属于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山区。距离村委会7.00公里,距离镇2.00公里,国土面积0.62平方公里,海拔1280.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950.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

全村仅58户人家,主要是汉族,兼有极少数彝族和瑶族。荒田村背后的青山,屋顶、黄土地、绿树,不知名的人家飘出的缕缕青烟,和还在村口就弥漫、萦绕着的清香相互呼应,一派平静安宁,把山野村庄的美显现的淋漓尽致。

荒田村茶园总面积有300多亩。很多茶商不愿谈及,但我们必须正视,荒田村以台地茶为主。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所选择的,是那少部分的古树茶。到了相熟的茶农大叔家,车才停下,就看到院里晒毛茶。大叔说这就是今年帮我们做的荒田古树,伸手就抓了一大把,放在鼻端,大口的吸气,满满的茶香,心中暗爽。

易武大荒田古树资源并不丰富,正因为茶质好,产量低,荒田村茶价很高,但每年依然有很多茶友惦记着。茶农大叔还用自己十多年以前私藏的老茶款待了我们,他说虽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就留下的,但是回归易武茶越存越好的本质,他的这个荒田茶确实是很赞,时间越长越好喝。这杯茶醇厚,蜜香,有一点淡淡的梅子香,茶气足,回甘生津持久。配着这山边空气中略带的湿意,用着荒田甘甜的山泉水冲泡的茶,比平常多了几分甘甜和美意。确实,心有荒田,一寸一寸,待花生长,不问几春!

荒田干茶条索紧结,显毫,借着温杯的温度,干茶显蜜香,不扬。汤色金黄明亮,7.3克的投茶量,洗茶后第一泡25秒出汤,微涩不苦,有回甘,舌底两颊生津。挂杯香蜜香。第二泡,茶汤更滑一些,茶汤里的内容比之前更丰富。滋味更丰满。几杯下肚,舌面泛出清凉感,整个口腔是源源不断的生津和绵甜。

6泡之后茶汤香气变弱,其他依旧很稳定,10泡以后茶汤开始变淡,可是甜感不变。收集了前十泡的茶汤放凉了再品尝,茶汤没有苦涩的出现。这个方法,建议夏天的时候可以试试。

茶行日记·荒田村:山水在,茶在,其滋味仍在。用味觉和嗅觉感知山水,用舌尖拾起茶味。一味茶,用了好山好水养出来的,聚齐了大自然中的灵气,姿态万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俯下身来,从茶再来。用智慧,汗水,耐心,深耕细作!

寻茶问源:冠绝易武,艳压群芳_易武弯弓普洱茶怎么样?


弯弓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深处丁家寨,在易武古树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树茶保存较好的地方。贡茶第一村,弯弓白茶园,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15.00公里,距离镇30.00公里,国土面积0.29平方公里,海拔1396.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700.00毫米。

弯弓即属于丁家寨,又与丁家寨分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弯弓茶园与丁家寨茶园是完全不同的古茶园,但又同时属于丁家寨茶农所拥有。从丁家寨到弯弓,骑摩托车要一小时,再走一小时的山路。骑摩托车的那段路只能过一辆摩托车,非常陡斜的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非常难走。只有当地人,习惯了才骑得去。走路的那段就只能人走,连摩托也走不了。

“这路,正经是鬼难走了。”独特原始的森林气息,造就了浓郁的花蜜香,茶叶条索黑亮、香气持久。汤色浓稠,香气饱满、不张扬。入口后纯、厚、滑、甘、甜。韵味悠长。原始森林中树龄大,生态环境好。条索粗壮,芽叶显毫。

弯弓古树普洱茶饼茶外形圆润,松紧适度,条索紧结油亮。茶汤金黄中泛微绿,油润而有光泽。第一泡茶汤入口,无苦无涩,生津满满,甘甜袭来。第二泡,苦味渐显,内质丰富,汤感浓厚。

慢慢品饮,慢慢喜悦。不太苦,一丁点涩。苦在茶汤滑下去的2秒左右消散,转而甘甜异常。慢慢感受茶汤之后,口腔中满满的变化,甘甜如泉涌,柔甜而不腻人。

花香浓郁,蜜香明显,香不仅仅可以嗅到,还能品到,齿颊留香,余韵悠长。香得彻底,由始至终!香得浓郁,越泡越香!弯弓茶冠绝易武。从洗茶开始,古韵蜜香就萦绕在你的味蕾,让你不仅仅吞咽的是茶汤,还有身心的轻松和愉悦。

2017年的易武国有林:直接叫板老班章!


2017年,易武国有林越来越热,感觉很明显。在整个大易武茶区中,从最初的刮风寨、弯工,演变出现在一大堆国有林名字。

国有林并不是易武茶的专利,勐海也有国有林(半坡老寨、老班章,甚至整个布朗山系都算国有林中的茶)。

国有林,从词面上解释是国家所有的森林,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国家所有,包括茶树。我们所说的国有林概念茶,是长在国有森林里的古树茶。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易武的老茶树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乡里推广种植高产连片的台地茶,又加上此前村民种植粮食,不可避免地对老树进行砍伐、矮化。

当时唯有深山老林里的高大茶树未遭波及,也就是国有林,恰好就被瑶族人找到并管理起来。所以现在也有一个说法,“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国有林”,国有林就是之前说的那片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区域。

随着古树茶概念兴起,茶质越来越受到重视,曾经没人要的国有林茶树,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2006年的时候,麻黑的茶叶价格还是易武茶区最高的,但是2007年刮风寨就开始抬头,以前从属于麻黑茶的刮风寨最后甚至独立出去,自立招牌。

刮风寨是一个瑶族村寨,瑶族人并不是种植这片茶树的人,他们是在深山老林中发现了古茶树,并管理起来。

说到瑶族,不得不提易武鼎鼎大名的三大瑶寨:弯弓、刮风寨、铜箐河,都有国有林,也不得不佩服瑶族兄弟们的找茶技能。

薄荷塘古树也属国有林,其管理者也是瑶族。有趣的是整个村子只有四户人家,并且这四家还是亲戚。每年几个人会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价格,就此约定,不会跟风胡乱涨价(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定价的,为何每年都涨那么多)。

与迎合外界的过度追捧不同,他们更看重家族长远的名声。据说到了收茶的季节,这四家人是连

易武茶与布朗茶的风格特点: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易武与布朗两大茶区,产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茶。而当今,易武与布朗亦成为市场两大主流的茶。所以,有必要说说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让新茶友少走一点弯路。

易武茶与布朗茶的风格特点: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常见到不少茶友问易武茶是怎样的?但却少见问布朗茶是怎样的?为什么呢?

因为,易武茶不易理解,布朗茶易于理解。这里理解的意思是一喝就明白。不易理解并不等于不好,当然也不等于好。它只是茶性的一种表现。就等于有些人的性格,很易理解,一看就明白;而有些人却不易理解,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明白。这里只是客观中性地评述。

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呢?很多人一开始喝易武茶不觉得怎样,慢慢又会接受,喜欢上呢?原因在于易武茶比较柔和,回甘不是很强烈,或说回甘来得较慢。表面感觉平平的。但这只是表面。细品下去会觉得,柔和只是茶性平衡(茶性平衡是指甜、苦度平衡。茶的力度,通常表现在其苦底。如果一个茶太苦,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但如果一个茶无力度也算不上是好茶。如果一个茶虽苦,但由于甜度高,把苦平衡,而不觉苦,就恰好了。)。回甘慢是后劲绵绵。像太极拳,刚遇于柔中,内劲绵绵,不易看得懂。

在易武茶山,摘取鲜叶,即时咀嚼品试,其内质与回甘不会比布朗茶弱。只是茶汤的表现与布朗的风格不一样而已。注:在茶山食鲜叶,是最方便直观的方法。将鲜叶嚼碎,茶汁在口腔,内质和香气一切都在此中了。虽说茶鲜叶经过制作后,会有很多变化。但不能有无水之源,无中生有的。萝卜不会变人参。茶日后好的东西其实早已在鲜叶里了。

为什么布朗又易于理解呢?很多人一喝就喜欢呢?

原因在于布朗茶,茶汤表现刚烈,回甘快,直来直往,一喝就明白。上好的布朗茶,刚烈而厚实又不浮冲,回甘快而持久。上好的易武茶,柔和而滋味又不单薄,回甘慢却绵绵不断。易武茶要细品,慢慢回味,柔也。布朗茶即时感觉,精神一振,刚也。两种截然不同,风格具有鲜明对比的茶。

茶友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候,去品饮欣赏。无必要相互厚此薄彼,带着偏见去喝茶。人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丰富与精彩。茶到好时,都一样可赏,风格各异而已。多一种可赏的茶,生活自然多一份丰富与精彩。

易武茶,入口柔和,茶汤软滑,平衡中显滋味,回甘慢但绵绵不断,香气幽而沉,茶气缓慢而有力。布朗茶,入口刚烈,茶汤爽朗,滋味中显平衡,回甘快而持久,香气清而沉,茶气强烈而不冲。好茶都是相似的,不好的茶差别就很大。希望能给茶友一点借鉴,喝易武、布朗茶时心中有数,能清晰、明白一些。

广大茶友对茶知多一点,就被商家忽悠少一点,茶市就健康多一点。

易武茶与布朗茶的区别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易武与布朗两大茶区,产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茶。而当今易武与布朗亦成为市场两大主流的茶。现说说这两者之茶,让新茶友少走一点弯路。常见到不少茶友问易武茶是怎样的?但却少见问布朗茶是怎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易武茶不易理解,布朗茶易于理解。这里理解的意思是一喝就明白。不易理解并不等于不好,当然也不等于好。它只是茶性的一种表现。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呢?很多人一开始喝易武茶不觉得怎样,慢慢又会接受,喜欢上呢?原因在于易武茶比较柔和,回甘不是很强烈,或说回甘来得较慢。表面感觉平平的。但这只是表面。细品下去会觉得,柔和只是茶性平衡。茶性平衡是指甜、苦度平衡。茶的力度,通常表现在其苦底。如果一个茶太苦,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但如果一个茶无力度也算不上是好茶。如果一个茶虽苦,但由于甜度高,把苦平衡,而不觉苦,就恰好了。。回甘慢是后劲绵绵。易武茶摘取鲜叶,即时咀嚼品试,其内质与回甘不会比布朗茶弱。只是茶汤的表现与布朗的风格不一样而已。为什么布朗又易于理解呢?很多人一喝就喜欢呢?原因在于布朗茶,茶汤表现刚烈,回甘快,一喝就明白。上好的布朗茶,刚烈而厚实又不浮冲,回甘快而持久。上好的易武茶,柔和而滋味又不单薄,回甘慢却绵绵不断。易武茶要细品,慢慢回味,柔也。布朗茶即时感觉,精神一振,刚也。两种截然不同,风格具有鲜明对比的茶。茶友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候,去品饮欣赏。无必要相互厚此薄彼,带着偏见去喝茶。人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丰富与精彩。茶到好时,都一样可赏,风格各异而已。多一种可赏的茶,生活自然多一份丰富与精彩。易武茶,入口柔和,茶汤软滑,平衡中显滋味,回甘慢但绵绵不断,香气幽而沉,茶气缓慢而有力。布朗茶,入口刚烈,茶汤爽朗,滋味中显平衡,回甘快而持久,香气清而沉,茶气强烈而不冲。好茶都是相似的,不好的茶差别就很大。希望能给茶友一点借鉴,喝易武、布朗茶时心中有数,能清晰、明白一些。

易武深山寻茶记,原来喝茶有着这么多误区


近几年,随着古树茶概念的越来越热,不管是喝茶十多年的老茶人,还是刚接触普洱茶的新茶友,动辙就喜欢问,这个茶的树龄有多少年?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决定普洱茶品质和口感的,真的就是树龄的大小吗?试想,茫茫滇西南,包括与中国毗邻的缅甸、老挝,有多少上百年的古茶树,但为何大家认可的只有易武、勐海、临沧等少数几个产区呢?无它,盖因这些地方茶树的生态环境、山地海拔,以及生长的土壤得天独厚,这才是关键。

易武铜箐河,是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小产区,其平均海拔在1400以上,前往古茶园,必须穿越一条叫铜箐河的溪流。逆水而上,须徒步3个小时方能抵达古茶园。沿途风光绝美,缓缓流动的溪水,长满青苔湿滑的河道,累积起来有两三米高的蕨类植物,一切都是原始森林的模样。

正因为这绝佳的生态环境、腐殖质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植物共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才造就了铜箐河茶叶绝佳的口感。

然而,在今年铜箐河古树茶鲜叶涨到上千一公斤的行情下,多少茶友望茶兴叹,后悔前几年没有多存一点。殊不知,在如此优质的产区,就算小树茶,口感也秒杀很多其它产区的古树茶。以我们今年做的一款龙珠为例,选用的是铜箐河最核心产区的小树——虽说是小树,其实栽种时间也有几十年了。做好才一个月,这两天和茶友试喝,无不为它的表现感到惊艳,外观条索肥硕,黝黑发亮,开汤香气袭人,入口滋味饱满,山野气息极其浓郁,并且耐泡度很好,新茶10多泡一点问题都没有。

同样,在今年易武最热的产区薄荷塘,我们严选一类高杆古树旁的小树,做出的口感,也是地域风格相当明显,满口香甜,入口苦涩味极低,柔中带干,可谓性价比超高。

还有,在今年易武茶的后起之秀天门山,那里的生态被称为“易武最后一块处女地”,最近的茶地离寨子也要步行加摩托3个小时,今年春茶几度上山,每次去看的都是不同的茶地。除了古树,我们特意做了一批小树,也是加工成龙珠,口感同样让人欣喜,茶汤干净透亮,回甘迅速,入口略苦涩,但化的快。

当然,说到土壤对茶的影响,不得不提曼松贡茶。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贡茶产地,几经风雨变迁,曼松古茶树已破坏殆尽,超过百年树龄的,至今100棵不到。但那些种下去几十年的小树,同样赢得许多资深茶友的青睐,据有关科研检测,曼松茶地里的土壤有机质、矿物质极其特殊,与其它古茶林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今年同样做了一款曼松头春小树,开泡后,香气扑鼻,韵味悠远熟悉,入口甜润,水路细腻,几百年的贡茶,可谓名虚传。

今年古树茶价格大涨,我们爬山涉水,不跟风,不炒作,精选易武、勐海这几大优质产区的优质小树,做出这一“小中见大”系列产品,为的就是告诫自己,也是传递给我的茶友,不忘初心,抱朴守真,茶是用来喝的,自己的嘴巴认同才是硬道理。

2017春茶已进入尾声,卸下整个春天的疲惫,细细品一杯自己做的佳茗,这感觉,甚好。目前,“小产区,小中见大”系列产品已全部回到店里,普洱、西双版纳的茶友欢迎上门品鉴。

初识易武与麻黑


易武茶的前世今生

易武茶山今属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包括乡政府所在地易武古镇的易田、高山、麻黑村委会、曼腊村委会、曼乃村委会等辖区。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李佛一编(纂)的《镇越县新志稿》中就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茶区年产茶七万担……光绪二十年前后易武茶区产量为二万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易武至倚邦茶马古道所经过的磨者河上的永安桥修建完工,所立的碑文上写有“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迤南的经济利税主要靠茶叶,而茶叶产量易武最多。

《西双版纳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古茶区分布情况表”表明:1912年易武茶区产茶5000担,比倚邦、曼洒、曼庄、革登四茶区产茶之和还多;1957年易武茶区产茶1250担,也多于倚邦等四茶区之和。因茶叶兴衰演变,史料文献中地名、产量记述有差异,但易武茶山是普洱茶的主场地则是无疑的。

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普洱贡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之后,六大茶山便成为了贡茶的采办地。1750年,易武修建了一条通往思茅(今普洱)的茶马驿道,驿道由青石板铺成,今天的易武公家大园,被认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道路的修通,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让易武成为仅次于普洱(今宁洱)的茶叶贸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这些普洱茶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就诞生在易武,这些作品,代表了普洱茶最好的时代。

绕开麻黑,损失半个易武

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或从石屏,或从江西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也就是包括:刮风寨,大漆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荒田,这几个村子的茶都可以算,事实上2005-2007年以前易武的山头还没有分的这么细的时候,这些都统叫“麻黑茶”,广义的”麻黑茶“也是易武正山的一个说法,即易武茶的核心山头。从2008年-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各个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

早在麻黑寨的茶在茶人大众中出名以前,有实力的大茶企便已经开始接洽麻黑资源了。这得从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开始说起。随着定制茶的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茶的发掘。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加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易武专题】“七村八寨”易武茶


有茶友曾用这样一个类比的说法来形容“易武”与“普洱茶”之间的关系:易武对于普洱茶来说,就相当于景德镇对于陶瓷、宜兴对于紫砂、安徽泾县对于宣纸。

易武茶以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等品质特点而著称。从清代中期的贡茶,到清代末期作为古六大茶山的产制加工与交易中心,以及流传至今的号级、印级等传世名品,易武茶区作为顶级优质普洱小产区,已为业界公认。

易武,云南西双版纳州的一个乡镇,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今天易武所属的勐腊县之县名“勐腊”两个字,“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就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而易武,亦是因茶而扬名四海。

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有1000多年,易武茶山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面积约750平方公里,为古六大茶山中最大的茶山,亦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易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易武镇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贡茶之镇,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而且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卖茶的传统。

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其中尤以易武正山“七村八寨”最具特色。每年“祥源·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易武“七村八寨”图示

易武之“七村”(红色部分)

曼洒村曼洒村在一个山脊上,从远处看,像一条升腾的巨龙。曼洒平均海拔很高,视野开阔,是个观山览景的好地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蛮砖、莽枝、倚邦、易武几个茶山。这里产的茶叶条索紧结、匀整、乌黑油亮,茶汤橙黄透亮、滋味醇和,杯底香气持久,口感细腻、水路顺滑。

曼秀村

曼秀村距离乡政府3公里,是一个纯汉族村,是到麻黑村与刮风寨的必经之路。曼秀村制茶仍然保持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出的茶叶条索紧结、完整、灰褐显毫,茶汤略带金黄,香高而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落水洞村

落水洞原名曼落,后因寨子中有个内连地下河常年不满的大洞而得名“落水洞”。该村的地形四周环山,村背后有一株知名度很高的大茶王树,那是爱茶人必去的地方。落水洞村是一个汉族村,茶马古道从村中穿过,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加工工艺地道,条索紧结、匀整、油亮乌润,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密香突出,茶韵幽深、回味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落水洞大茶王树

麻黑村

麻黑村是易武所有古茶山中茶叶面积最广、产量最多的一个村。该村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森林,自然景观极佳。麻黑村所产茶叶叶面宽厚、墨绿,条索紧结、匀整、黑亮超群,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经久耐泡,可持续20~30泡,具有越陈越香的历史认可。

高山村高山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至今保存有诸多古茶园,茶树高大,匀需搭架攀爬才可采摘。高山村近些年茶叶制作技术提升很快,加上优质的茶原料,产品非常走俏。该存产品条索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是普洱茶爱好者的珍品。

三合社村

三合社村的古茶园与麻黑古茶园隔河相望。三合社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该村茶园四周植被保护极好,所产茶叶叶宽、肥厚,呈墨绿色,产品条索完整,茶汤橙黄透亮、香高,回甘、生津、持久,滋味柔和。

易比村

易比村在易武乡政府西南,易武著名的老字号“安乐号”就出在这里。易比村茶叶条索紧结、乌润、匀整度好,开汤茶汤金黄明亮、滋味醇正、茶气足,杯底带浓浓蜜香味,香气持久,茶叶耐泡。

易武之“八寨”(绿色部分)

倮德寨

倮德寨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一个村委会,自然环境非常好,其茶叶外形条索紧结油润、显毫、香气正,开汤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杯底有浓郁蜜香味,经久耐泡,叶底肥厚、柔软。

新寨

新寨易武最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他们自称“本族”,其祖先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之一,每年春茶开采前,在祭师的带领下还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茶叶多采自古茶山、古茶园,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

旧庙寨

旧庙寨与新寨是同一民族,两村相距3公里,相同的茶文化,相邻的茶园,相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制茶人的心情和技术。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回甘、生津,叶底色泽黄绿。

大寨

大寨是一个被茶园包围着的寨子。光绪初年大寨还有二百多户人家,摘茶的季节每天杀三头猪还不够摘茶人吃,民国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号。这里产的茶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

张家湾寨

抗战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往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寨,马帮在这里歇晌休整:从张家湾到莱州有十多天的路程,茶到莱州后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从海防转香港、广州。这里产的茶条索松紧适度、匀整显毫、色泽银白,汤色金黄,滋味醇和、香气高,叶底柔嫩。

丁家寨(汉)

丁家寨(汉)现在采摘的茶园叫一扇磨和香椿林,这里的茶树是六大古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之一,所产茶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灰褐、显毫,茶汤透亮、橙黄,香气有陈韵,滋味醇厚回甘。

丁家寨(瑶)

丁家寨(瑶)是一个瑶族村寨,分为上、下两寨,采摘茶园地名叫弯弓,弯弓在清咸丰年以前,拥有400多户人家,有汉族寨和回族寨,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弯弓这里产的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香气纯高,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刮风寨刮风寨是一个边境纯瑶族村,与老挝接壤,距离乡政府31公里。这里的茶园均分布在国有林内,刮风寨的茶王树茶园所产茶叶是易武最为出类拔萃的,古茶树树龄大多在500年以上,茶叶极具霸气。茶气沉郁饱满,回甘强、生津快、层次感丰富,极为耐泡,汤色明亮通透,是罕有的茶中极品。

易武茶与布朗茶的风格特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易武与布朗两大茶区,产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茶。而当今,易武与布朗亦成为市场两大主流的茶。所以,有必要说说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让新茶友少走一点弯路。

常见到不少茶友问易武茶是怎样的?但却少见问布朗茶是怎样的?为什么呢?

因为,易武茶不易理解,布朗茶易于理解。这里理解的意思是一喝就明白。不易理解并不等于不好,当然也不等于好。它只是茶性的一种表现。就等于有些人的性格,很易理解,一看就明白;而有些人却不易理解,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明白。这里只是客观中性地评述。

为什么易武茶不易理解呢?很多人一开始喝易武茶不觉得怎样,慢慢又会接受,喜欢上呢?原因在于易武茶比较柔和,回甘不是很强烈,或说回甘来得较慢。表面感觉平平的。但这只是表面。细品下去会觉得,柔和只是茶性平衡(茶性平衡是指甜、苦度平衡。茶的力度,通常表现在其苦底。如果一个茶太苦,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但如果一个茶无力度也算不上是好茶。如果一个茶虽苦,但由于甜度高,把苦平衡,而不觉苦,就恰好了。)。回甘慢是后劲绵绵。像太极拳,刚遇于柔中,内劲绵绵,不易看得懂。

在易武茶山,摘取鲜叶,即时咀嚼品试,其内质与回甘不会比布朗茶弱。只是茶汤的表现与布朗的风格不一样而已。注:在茶山食鲜叶,是最方便直观的方法。将鲜叶嚼碎,茶汁在口腔,内质和香气一切都在此中了。虽说茶鲜叶经过制作后,会有很多变化。但不能有无水之源,无中生有的。萝卜不会变人参。茶日后好的东西其实早已在鲜叶里了。

为什么布朗又易于理解呢?很多人一喝就喜欢呢?

原因在于布朗茶,茶汤表现刚烈,回甘快,直来直往,一喝就明白。上好的布朗茶,刚烈而厚实又不浮冲,回甘快而持久。上好的易武茶,柔和而滋味又不单薄,回甘慢却绵绵不断。易武茶要细品,慢慢回味,柔也。布朗茶即时感觉,精神一振,刚也。两种截然不同,风格具有鲜明对比的茶。

茶友可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候,去品饮欣赏。无必要相互厚此薄彼,带着偏见去喝茶。人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丰富与精彩。茶到好时,都一样可赏,风格各异而已。多一种可赏的茶,生活自然多一份丰富与精彩。

易武茶,入口柔和,茶汤软滑,平衡中显滋味,回甘慢但绵绵不断,香气幽而沉,茶气缓慢而有力。布朗茶,入口刚烈,茶汤爽朗,滋味中显平衡,回甘快而持久,香气清而沉,茶气强烈而不冲。好茶都是相似的,不好的茶差别就很大。希望能给茶友一点借鉴,喝易武、布朗茶时心中有数,能清晰、明白一些。

广大茶友对茶知多一点,就被商家忽悠少一点,茶市就健康多一点。

简单识别易武茶怎样识别易武普洱茶?


近年名山茶风靡一时,以古六大茶山之易武为例,因其价值与价格一路走高,引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充斥市场,不少消费者、爱好者受骗有之,茫然有之,不知如何辨析真假。

喝易武茶若干年,近几年更亲临易武茶山收料,有些许心得体会,愿与易武爱好者分享交流。

业界向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之说,列为普洱茶“至柔”之典型代表。是因其特点显著,为市场所公认。从最基本的三点入手,可辨析易武茶之真实性。

其一,茶汤入口是否绵柔。(刺激性较低,比较顺口)

其二,回甘之后是否清甜。(清甜近似清爽的冰糖味)

其三,久泡之后甜韵仍存。(冲泡约十几二十道仍显甜韵)。“易武为后”的美誉,笔者有另外一层理解:易武茶刚开始入口表现绵柔,但后劲足,久泡仍有甜韵。如此独特茶性,无可比拟。

如有以上三点的综合特性(缺一不可),几可判定其为真正的易武茶。其独特茶性,乃其所处生长环境的气候、海拨、土壤、水份、生态条件等所决定,无可复制。

冒充易武茶、且较易混淆的是毗邻易武茶区的江城茶和尚勇茶。但其特点再类似,也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综合的特性,更逞论其它茶区的茶了。

江城茶口感与香气更为薄弱,耐泡度差,后劲不足。尚勇茶与之相比更为不足。时有江城茶与勐宋茶拼配,其后劲与甜韵仍与真正易武茶有较明显的偏差。

欲更好地辨析真伪,还是要多喝,多比较,多交流。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易武寻茶:原始林里的狂野与温柔》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易武麻黑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