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美食烧烤多遗弊

发布时间 : 2019-12-09
花茶山楂 菊花茶山楂 绿茶山楂水

【www.cy316.com - 花茶山楂】

一提到西双版纳的美食,很难不说起特色浓郁的各式烧烤。各类民族特色的烧烤食物可以说遍及州内各地。这些特色烧烤食物气味香浓而滋味鲜美,加之价格价廉适中,消费者络绎不绝。然而,人们在喜好烧烤美味的同时,极少去关注烧烤美味背后的诸多弊端。实际上,这些诱人的美味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害处。

首先是对健康的危害。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中,为维护健康,提倡健康饮食宜清淡。这“清淡”之义,除了少食用咸、辣和油腻之物外,还包括尽量少用烧烤、烘烤和油炸等烹调手段。因为这三类烹调方式熟化的食物,食用后容易使人体内诸多器官“上火”,即所谓“火闭”,而后引起病变。另外,烧烤和烘烤的食物,还容易涉及卫生问题,因为这两种烹调方式往往是在室外露天的环境、甚至是在街道边进行,室外的灰尘中带着肉眼看不见的有害细菌、病毒等,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沾染到食物上。加之烧烤食材以各类荤素生食为主,其新鲜变质与否,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其次,烧烤在烘烤过程中,会带来很多油性烟尘。不仅污染空气,也会危害自然生态环境,对人或其它动物呼吸道产生污染,对植物的蒸发、呼吸也有妨碍。熟化同样的食物,烧烤产生的油烟远远超过锅炒产生的油烟量,而且不易将它就地吸收。其油烟不但能飘散到附近空间、被近处人群呼吸进体内、附在近处的物品上,还能随风飘散到较远范围,被较远的人群吸进鼻腔或附着在远处的物品上,妨碍动植物的生长。尤其在茶山及其周边,长时期或大量的烧烤摊场,其气味和烟尘,不仅污染着附近茶业的初制所和成品复制厂,也污染着附近及其外围的茶树林。可是在我州,无论六茶山或勐海等茶区范围或周边,都有烧烤店或摊,甚至在由政府牵头或组织的茶业大会或其行业活动期间,还让商人大摆烧烤摊场。这都是不明智的。

此外,食物烧烤热效率极低,热量损失率偏高,其燃料消耗率是锅炒的几倍,造成对燃料资源造成无谓的浪费。

有人说,不管烧烤有多少害处,反正烧烤的食物更香、更鲜美。人活着需要享受美味。但是,人间美食不只是烧烤一种。更何况食物之味,与人的身体健康关联很大。否则,带病之人怎么吃啥都淡然无味呢?据医学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烧烤食物及其油烟对人体的损害实在不小,提醒人们不可忽视。总而言之,食物烧烤油烟的逐渐累积,对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对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的破坏,乃至对人类自身,害多益少。

鉴于此,笔者呼吁,人们在享受烧烤美味的同时也要适可而止。尽量减少食物的烧烤;尽量减少食物烧烤的油烟;尽量减少食物烧烤对燃料资源的耗费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尽量杜绝烧烤气味和烟尘对茶山、茶行业的污染。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首次为一座茶山“申遗” 为什么会是景迈山古茶园?


景迈山有着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树龄上千年,并且至今仍在采摘的古茶园。景迈山古茶园是以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为主,与周边遮蔽的天然原始森林相结合,是规模宏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古茶的见证。古茶园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2736.53公顷范围内,包含了7个布朗族、傣族传统村寨,以及他们世代经营和管理的、现存14座主要普洱茶古茶山中人地关系最显著、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好的三大片栽培型古茶园。而外围15202.50公顷的缓冲区则有效地保护了古茶园的生态环境、景观视线。

云南大叶种是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除了叶片肥大,内含物质丰富以外,还有着极长的树龄,现存的栽培型古茶树大多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别于小叶种茶树不超过百年的树龄。云南大叶种的长寿基因,科学家至今还在研究中。其实,云南树龄上千年的古茶山不在少数,但是像景迈山古茶园这样保存完整、规模宏大、连片面积大的古茶园确是绝无仅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迈山上的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等)仍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世居民族与古茶园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

景迈山古茶园完整地保留了驯化和栽培的古茶树、与古茶树生长密切相关的天然森林、古茶树的利用和维护者——世居少数民族以及他们居住的村寨。这四类要素的组成及功能保存完好,四类要素相互依存体现了该地区历史上古茶文化的特征并传承至今。其规模之大足以显示这一茶文化景观的价值内涵。

茶人茶生活普洱茶山这么多,看完这个全懂了!


一、普洱茶六大古茶山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集中在澜沧江以东,分别为易武(漫撒)、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基诺)茶山。

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镇越县政府所在地,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易武因茶扬名,是茶马古道的原点,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贡茶之镇。从清代中期的贡茶,到清代末期作为古六大茶山的产制加工与交易中心,以及流传至今的号级、印级等传世名品。

品质特点: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入口醇和,香气浓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

易武“七村八寨”

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属于象明乡。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相对较高,海拔差异大。包括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等村寨。

品质特点:倚邦茶山的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茶芽细长,汤色橙黄,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革登: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离孔明山最近。革登的茶叶以乔木中小叶种为主。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汤色橙黄,香气自然,入口微涩,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清康熙初年,茶山的牛滚塘成为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品质特点: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聚居地,著名村寨有司土老寨村。

品质特点:香型和口感与易武接近,香气高扬、汤水柔和、舌面苦涩度较高,茶树的树龄一般较小,茶性较烈。

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南部,蛮砖茶山中曼庄、曼林寨两个大寨相对知名。

品质特点:蛮砖茶山的茶叶色泽较深,汤色橙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回甘强烈,香气沉郁。

二、普洱“江外”知名大茶山

除澜沧江北岸的六大古茶山外,西双版纳州的澜沧江之南,还分布着南糯、勐宋、布朗、巴达、贺开和帕沙等知名大茶山。另外,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紧邻,还有属于今日普洱市澜沧县的景迈茶山。这些都是常说的“江外”知名大茶山。

南糯:南糯,傣语意为“笋酱”,主要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居民以哈尼族为主。南糯山有半坡老寨、石头老寨、拔玛寨、竹林寨等村寨较为知名。民国初年,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中心产地,南糯茶山日渐声名鹊起。1953年,云南省茶科所周鹏举先生等曾在南糯山半坡寨的茶山上,发现栽培型“茶王树”,推断树龄约800年,成为版纳州最早的栽培型茶树,但由于旅游开放,以及茶树周围生态破坏等诸多原因,不幸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仙逝。

品质特点:南糯茶,条索较长较紧结,香气浓郁厚重,入口香纯,滋味甘甜鲜爽富有质感,汤感柔润饱满,回甘较慢较强,是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

布朗:布朗山主要位于勐海县南部,为布朗族聚居之处。布朗山有老班章、老曼峨、新班章和曼班等知名村寨。

品质特点:布朗茶,各村寨差别相对较大,总体上滋味浓烈厚重,茶气霸道,刺激性强。入口苦重但化甘迅速,生津持久绵长。香气类型丰富,细品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

勐遮:勐遮,原称南峤,位于勐海县最大的坝子,其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曼弄村即在勐遮。

品质特点:条索墨黑,汤色深黄,有花蜜香,口感薄甜,微苦涩,回甘生津一般。

勐宋:勐宋,这里指大家常说的“大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城东部勐宋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居民以拉祜族为主,有大安、南本、三迈、保塘、蚌龙、大曼吕、那卡等村寨较为知名。

品质特点:勐宋茶香气特别,冲泡后,花香味显,纯正持久,茶汤口感饱满丰富,茶质较厚,勐宋茶品大多略有涩感,稍有苦底但化得快,生津于两颊,回甘绵长持久。

景迈:景迈意为“新城”,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境内有大面积乔木型大茶树。

品质特点:景迈茶总体上条索较短紧结,较细且黑亮,白毫丰满,茶汤有浓郁的、持久的花香,滋味甜味明显而持久,苦弱涩显。

巴达:巴达位于勐海县西部,隶属西定乡,有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聚居。著名村寨有章朗、贺松等村,1980年,在贺松村大黑山上就发现一株据称1700年野生型茶树王,植株高32.12米,主干直径近0.9米,但不幸因年岁过高、枯朽过度于2012年仙逝。

品质特点:巴达普洱新茶山属乔木大叶种,条索墨绿油亮,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等,汤色桔黄晶莹、透亮,章朗、贺松等村茶品水甜,回甘明显、生津比较快,但原西定乡区域相对苦涩味重。

帕沙:帕沙位于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格朗和乡政府西南边,以哈尼族为主。其中帕沙村的茶园多大树成片,老寨茶王树树干干围2米,高约10米,在版纳古茶树较为少见。

品质特点:帕沙茶汤色青绿色,香气高扬,汤水柔软,水路比较细,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略有苦涩味。

贺开:贺开茶山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西南面。以拉祜族居住为主,贺开大树茶园连片,观赏价值极高。

品质特点:贺开茶一般条索黑亮紧结、稍长,汤色金黄明亮,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较快,涩稍长,汤质饱满,杯底香明显且较持久。

茶山朝圣:茶话贺开古茶山


基本云南所有茶区都有一个共性,茶价飙得越高,茶农新房子也就盖得越快。2005年贺开古茶山的拉祜族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生活清贫苦寒。如今,贺开不断盖起新房,茶农每天骑摩托,开汽车在茶山上来来往往。

贺开的主路边有几幢新建的干栏式房屋,在离屋子不到20米的斜坡中,差不多有10多棵已经枯死的古茶树整齐的站立在山坡上,古茶树的枝干末端包裹着白色的塑料袋,因为建房修路白色的袋子已经变成灰色,枯死的茶树四周都是被黄灰泥水覆盖住叶子却仍然枝叶扶疏的茶树,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幕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似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索取,大自然总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这些应该是建房子的时候移栽的茶树,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枯死了,茶树移栽基本是活不了的,虽然茶农已经尽力挽救,最终还是死掉了。”话到这,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副站长陈琳满脸无奈的摇摇头。人人都有追求住好房子,过好日子的权利,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建房,又保护古茶园应该是当下许多茶山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普洱茶名山头的少数民族民居正在消失,易武、老班章、老曼俄成片的蓝色琉璃瓦屋顶,取代了传统的黑灰色瓦片,密集的房屋,拥挤的街道,家家户户洋楼汽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山寨房屋掩映在古树古茶林之中的景象,只能永远“活”在照片里。

弹石路只铺到贺开村口,再往里曼弄老寨、曼弄新寨一路都是挖掘机、压路机在不停施工拓宽路面。一群孩子蹲在路边的土堆上玩耍,路过的车辆扬起漫天灰尘,我下车给孩子们分发带来的糖果,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玩耍的土堆旁边横七竖八地躺着被连根挖起的古茶树和其他杂木,顺着挖机开过的方向望去,道路两侧都有被推倒的古茶树和杂木,有的已被黄灰掩埋。很显然原来茶树生长的位置正好在拓宽路面的范围之内,修建5A级景区道路是先决条件,如果修建房屋移栽古茶树算是尽人事听天命的话,那么对茶树没有任何挽救措施的修路,就等同于直接宣判死刑。

之前有看过贺开古茶山拉祜文化旅游区一期项目获得正式立项的报道,《贺开拉祜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规划》将贺开拉祜古茶庄园定位为:普洱茶寻根溯源和文化体验圣地,世界知名的普洱古树茶原生聚落博物馆,把贺开古茶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拉祜文化展示与传承地、世界古茶文化传承的代表项目及云南古茶保护的示范性项目。古茶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是美好的,但面对路边成片的不可再生的古树茶因发展而“献身”,不免让人有未开先毁的质疑,如何巧妙维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制约与协调,或许是比开发更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贺开古茶园保护与培训站已是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缓缓泻下笼罩着整座茶山,想起所见种种与这般美景对比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终于明白小茶童为何面露难色,要我先填饱肚子再上山,溜完茶山实在没什么胃口。在保护站的聚仙楼喝上几泡正宗的曼迈古树茶,听着盛夏虫鸣,躺在帐篷里枕着星空入眠,这返璞归真的宁静与美好平复了我复杂的心情。

清晨,我坐在高处望着寨子里炊烟袅袅,听着鸡鸣狗叫,一边搂着我身旁的狼犬丽丽,一边满足地啃着版纳小玉米。想起我头一天还在机场路上打不到车,拎着行李走了一公里的悲惨经历,瞬间幸福感爆棚。突然,这份宁静被嘈杂的汽车轰鸣声打破,杂乱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渐渐靠近,保护站的后门聚集了很多人,听口音一定又是来茶山朝圣的大部队,我特意数了数一共5辆大巴,车上没有标示来自那一家茶企业。

乌泱泱的人群涌进茶林里,拍照、交谈、尝鲜叶……我好奇地走到一哥们旁边套近乎,原来他们都是某茶企的经销商大多来自东北。这时,一只空的矿泉水瓶子扔到我脚下,一位年轻的男子焦急地问我,“姑娘,最近的卫生间在哪里?”,“帅哥瓶子不能乱扔,这里满山遍野都是卫生间,‘唱山歌喽’。”他愣了一下,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朝山坡下走去,可瓶子还躺我脚边。“姑娘,请问茶树在哪里啊?”我诧异看着东北哥们回答道,“满山都是茶树啊,你身旁不就有一棵吗?”,另一位又问,“这就是茶树啊,我们喝的普洱茶就是这树上的叶子?”我点点头,他大呼到“喂,大伙周围的都是茶树,普洱茶就从这树上来的。”话完,七位茶友集体来到树前拍照留念,顺便摘了几片树叶做纪念。

等人潮退去,空旷平缓的山坡上,茶林里满是垃圾,这不禁让我产生怀疑,来茶山朝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爱茶、懂茶、用心学茶的人。就算来茶山的都是刚入门的普洱茶爱好者,组织方是否有义务向大家介绍茶区最基本的情况,如果千里迢迢的茶山朝圣之旅,成为到此一游的“中国式旅游”,那么“朝圣”还具有多少意义?无可否认茶山朝圣热,在无形中带动了茶区经济,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保护,破坏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茶山朝圣给原住民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非遗”价值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五年来,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这对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当今的岩茶制作和大红袍茶品,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听。

“非遗”的含义是什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有条文,但老外的表述很拗口、难理解。按国家文化部的解说,当是“具有杰出的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形式上有口头传唱(说)、表演、制作技艺等。它既要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具有传承的特点,还要有较大的影响,且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这种工艺起源于清代初年。它传承300多年,得到世人高度重视。清代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茶类制作工艺少有的。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一是它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承先”于唐宋元明的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和明代的炒青绿茶的部分做法。它把绿茶的晾青、炒青、锅中干燥,改为晒(烘)青、高温炒青、炭火笼焙。增加走水做青工序,形成岩茶独特做法。再说“启后”,它省略了做青和高温锅炒工序,茶青晒(或烘)后就进行揉捻,再“渥堆”发酵的“工夫红茶”,演变出红茶制作工艺,因而提高产能,满足了当时国外需求。它的另一“启后”,是它的制茶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乌龙茶机械制法。

二是技艺高超。手工采摘不但要快,而且不能落下新梢,俗叫“滥丛”,还不能带下鱼叶、散叶、老梗等等;茶青到厂后,晴天要立即晒青。晒青时要把茶青均匀散开,民间叫“开青”,难度极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这一手”。做青中的“摇青”不但费力气,而且有决窍。脚要站稳,腰杆要直,手要灵活,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青摇成螺旋状,使青叶边缘发生有序碰撞。焙茶的火温是用手背去贴住焙笼下段来判定的,历练久了,才能感觉出来,以调节所需要的温度。

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具个性化。由于手工制作时对茶青叶的品种、所在山场、老嫩厚薄、天气的变化情况,更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作时下手轻重有别,做青焙火时间长短恰到好处等等,茶师慎之又慎,所以每个环节不容易出毛病。揉出之茶显蜻蜓头、田螺尾、三节色;全炭火焙出之茶别具风味。

四是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广泛传播。这种工艺的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张天福大师在《张天福选集》写道:“这种工艺在形成后,逐步外传。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尔后又传到印度。

综上所云,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发明和传承是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由于它已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因此应当重视这种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洱茶做成美食能去腻


普洱茶做成美食能去腻!一些资料介绍,传统的茶美食有以菜入菜和以茶入点心。以茶入菜有多种方式,或将茶叶碾成粉末,融于菜,取其香气之雅;或把茶叶冲泡开,用其茶汤入菜;也有将重发酵的红茶直接爆香炒菜,以相对化减过重的油腻味。比如绿茶沙拉,便是将茶粉洒入和好的泥状调料中,入盘后再配以樱桃点缀,绿、黄、红相间,不仅色泽鲜艳,味道更是素雅清爽,茶韵犹存。乌龙肉丝和茶汁鱼片,则是取茶汤烹调而制。乌龙肉丝先将茶叶用滚开水泡开,茶汤不必多,肉丝炒至将熟时,把茶叶与茶汤一起倒入翻炒;而茶汁鱼片是将茶汁烹好后,勾芡淋至炸好的鱼片上。两个菜味道稍重,茶香、肉香和鱼香,浑厚古朴,香醇诱人。当然茶叶还有各式各样的烹制方法,甚至还有将未烘焙的金萱茶嫩叶直接油炸,其口感酥脆别致,回味无穷。有人形容:以茶入菜,如水仙下凡,似观音入世,品味高雅,精致不凡。

以茶入点心,行家认为能够增加食品的爽滑度,同时又能助消化、温胃、醒酒、降血脂等,是十分好的保健食品。如将茶汁和入面粉中,可以包出里外皆有茶料的茶叶水饺。还有茶面条、茶粽子、茶布丁、茶饼干、茶月饼、茶冻、茶软糖、茶冰淇淋等,五花八门、风情多样。

普洱茶属后发酵茶一种。云南产的普洱茶在中国众多种茶中很有名,历来深受嗜茶一簇喜爱。经国内外专家临床证明,普洱茶具有降血脂、减肥、暖胃、生津、助消化、解毒等多种功效。按以上所说的以茶入菜入点心方法做出美食,所具有美味之外的功能自然是很吸引人的。

正在举行云南普洱茶美节的某茶庄茶师傅对记者说,他们的普洱茶美食在传统的以茶入菜入点心上有所突破,在茶汤入菜和茶汤入点心上总共做出了18道菜和点心来。

如茶汤入菜有普洱茶猪手,是用普洱茶汤入卤水浸卤而成,有肥而不腻、嫩滑、清爽的特别口感。另外还有普洱茶香肉、普洱茶东山羊、普洱豉油鸡等,这些菜因为加入普洱茶,茶叶含有茶碱,茶碱能去肥腻,增加了肉质的爽滑度,有肥而不腻的特点。还有以普洱茶汤入海鲜,能去其腥味,像远年普洱梅子?风鳝、珍藏普洱沙姜炒水鱼等美食,深受食客的欢迎。

普洱茶汤入点心更能体现茶的巧妙运用。如竹叶普洱茶香枣、普洱糯米饼、龙团凤饼等点心食品,入口就能品尝到普洱茶的陈香味,使糯米制品更具软滑而不粘牙的口感。

据介绍,近年在佛山的茶市场中,有一个饮普洱茶的趋势,许多茶客以前对普洱茶的陈味有不适感,随着更多高档的普洱茶进入一般茶市场,好的普洱茶特有的“甘、甜、香、化、滑”的韵味,和所具有的明显保健功效,成为吸引越来越多人追求的对茶的享受。加入普洱茶制作出的种种美食,自然也就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茶山行:趁年轻,快到茶山撒把野


大雪山

大雪山容易让人想到,加拿大北部或者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终年寒冰不化,一个人死了埋在那里,几百年以后又活过来,成为速冻奇人。

大雪山在临沧双江县的勐库镇,海拔高度在2200米到2750米之间,一座山的山头正是大雪山的山脚。

大雪山的茶园在靠近山顶的山腰上,年平均气温低于十一度,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分布着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树茶,早先,这些野性十足的古树茶在原始森林中,被一丛一丛茂密的竹林环绕着,掩盖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们无法知晓山上还有什么,野生动物也无法穿行,只有天空高飞的鸟儿隐藏着这个秘密。

1997年,干旱来临,竹林缺水,逐渐干枯死亡,山下的樵夫上山找柴,发现了它们,他们惊喜也惊异着,这里居然分布着一万两千多平米野生古树茶,有的树龄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一时间茶业界炸开了锅,大批专家学者旅行者和资深老茶客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侵入了这片森林,他们测量出各种数据,以供世人震惊,而大雪山的茶,也被老茶客尊为无上珍品。

至今大雪山的古树茶,一部分有两千年的树龄,山路不通车,车只能开到山一座山的山顶,也就是大雪山的山脚下,人朝着小路走上去,普通人要五六个小时不停往上爬,还需克服高寒缺氧头晕目眩这些症状,才能到达大雪山的山顶,茶农每到采茶的季节,就牵着马匹上山,用马匹驮茶叶,这是现代马帮。

山民看天吃饭,在山民的意识里,勐库就是天堂:这是老天爷的恩赐,种什么就长什么。

一切都和神有关,神指挥着风和雨,神,让雨来,雨就来了,神,让风来,风就来了,神说,今年要五谷丰登,到秋天,也就收获了,神觉得人做了恶,要惩罚人,也就有了2007年的干旱。

一切都是神示。

进山采茶的人,都怀着敬畏的心,除了大雪山上的古树茶叶,什么都不带走,让原始森林保持着它的茂密和神秘。

他们把采集的茶叶,驼到小镇上的加工所里,茶叶中间已经很热,工人帮他们从巨大的麻袋里倒出热乎乎的茶叶,翻晒,等待初制完成,他们回到家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见面,妻子会端上热饭好菜,儿子会把刚从大雪山上回来的父亲当做英雄,他们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远处的大雪山,仿佛自己已经骑在了大雪山上。

少有人居住的山上,打猎的年轻人会进山打猎,他们背着弓箭或者长刀进山,会把捕获的猎物扛到集市上卖,听说很多年前熊扑倒过人,还从吊脚楼的楼下把正在玩耍的孩子叼走了,于是很多年来大人们都找到了相同的吓唬小孩子的借口:不要一个人出去,老黑熊会把你叼走。

茶农固执地认为这片森林是神灵赐予的,就像几百年前,他们相信种茶的源头故事,是居住在大雪山上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得到山神赐予的茶籽,并开始了人工种植的传统一样,他们对大雪山充满敬畏,每逢要上山,总是要到茶神庙去先祭拜茶神。

茶神庙在去往小镇北方的山路上。与许多小路都联通。四处的茶农都会到这里。

白天,日光强烈,叶片被暴晒,清晨和黄昏白雾笼罩,叶片大口吸水,夜里气温很低,在不断的往复和循环之中,茶味开始有了独特的性格。

勐库的雨水

天明之前醒来,听见南方的夜雨,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滴声,天明之后,坝子四面环山,远山依旧是迷雾,看得模糊的中间,是山路和甘蔗林,近处郁郁葱葱的稻田被雨水清洗得一片新绿,世界沉浸在一片初生的生机之中。

一曲达达乐队的《南方》:

小镇上有挂着箩筐出门的山民,秋茶的季节里,他们出门采茶,以为雨会停下,结果雨水一直无法停歇,他们就在屋檐下躲雨,胖胖黑黑的女店主笑得很清洌,她邀请人们到她的店里躲雨,采茶人进屋,女店主用八十年代的印花玻璃杯为他们倒茶,一个老年妇人不愿意进门,她坐在反扣的箩筐上,看着雨水发呆,她大约在想,错过了今天,是否就错过了采茶的好时候,她手和脸均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以及阳光的余温,皱纹密布,黝黑发亮,她戴着一个黑色的毛线八角帽子,也戴着一个古旧的银镯子,她将目光投向屋檐下下落的雨水,她的千层底绣花鞋,也指着天上下落的雨水。

她的打扮,像极了沧桑到妖的艺术家,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淳朴质感,奥斯卡尔·王尔德说起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有男性老人坐在屋檐下抽烟,山民自制的烟叶,充满了暴力之美,没有经过烘烤和调香,地里摘来的烟叶直接让太阳晒干或者阴干,就塞进了烟杆,那呛人的气味老远都闻得见,刺鼻,如山野粗人,如电影《赛德克巴莱》里散发的野性气息。

集市上出卖山果和蔬菜,有木瓜、渣子、黄瓜、西葫芦、柿子。

由于大部分村民保持着原始的农耕方式,菜馆里有许多山珍野味出售,在这里,土鸡蛋总是格外黄,蒸鸡蛋也很浓,前些年,集市上有穿山甲、野猪肉之类的东西被打猎的人扛到集市上出售,后来,国家不准打猎了,集市上的飞禽猛兽就少了很多,它们在山中自由穿梭。

勐库人,是少见的淳朴,对陌生人几乎不设防,相机的镜头只会让他们羞涩而不会让他们紧张,没有人跟你要照相费,遇到茶农,打个招呼,也就算是认识了,走累了,在一户人家门口停留,主人会叫你进屋,并把亲手制作的普洱茶给你泡上一杯,当然,他们没有真正的普洱茶客那么讲究,只是玻璃杯子,以冲泡绿茶的方式直接泡,茶味太浓烈,普洱的层次感在这个时候是品不出来的。

村中有狗悠闲走动,遇见陌生人,叫上几声,或者匆匆跑开,这是一群懂得羞涩的狗。

和大城市以及闹市区的狗有区别。

坝糯

我在山上,下雨了,采茶的小孩躲到马肚子下面去,我担心那匹马踩到他。

岩石上青苔茂盛,而藤条古树就从生长在岩石附近,或者从岩石缝里生长起来,坝糯拥有三百亩的藤条古树,茶树满身都是藤条,产量稀少,如果现在栽新树,一百年之内都不可能采摘,所以茶树的数量也稀少,属于稀缺资源,有人喜欢坝糯的口味,千里迢迢来寻,只为喝一口亲手制作的坝糯茶汤。

坐在山上看云,云朵悠然,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白雾夹杂其中,也层层叠叠,淡浓相宜,坐忘茶山之中,空气中有淡淡茶花香,摘一朵,轻轻嗅,那花朵的香味是真正醉人的,一股奇香在你的嗅觉里流转,仿佛梦中百转千回的甘甜,那花蕊是黄色的,蜜蜂采过,舔一下花蕊,有独特的蜂蜜香。

山中时时飘来白雾,那白雾有时浓烈有时淡雅,跟随着风的脚步,风去哪里,它就去哪里,人在岩石上静坐,白雾袭来,如临仙境,人的思维瞬间被放空,恐惧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快感,空气中带着湿气,大雾中,手臂上有细细密密的水珠。

摘一片鲜叶咀嚼,一股浓烈的苦涩味在口腔里迅猛生长,一会的时间,涩后就生津,舌苔下口水滋长,坝糯的许多茶树已经有八百年树龄,因为不停采摘,所以低矮长不高,稍有人高的茶树,都已经几百岁。不过,每一座山头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因为水源,土壤,微观方面的差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夜里,火炉里火苗晃动,杀青的过程开始了,长条的涡轮桶转动着,把昨日的茶香温暖地带过来,鲜叶在涡轮桶里滚动着,偶尔火大,有叶片被烧伤,暖暖地从涡轮里抖出来。

抛条机器轰鸣着,将揉捻过的茶叶抛成长条。那墙已经古旧上被茶叶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整个墙壁都是坑,远远看上去,密密麻麻成一片,仿佛诉说着多年的沧桑,茶农粗糙的双手和沟壑密布的掌纹。

抛条结束之后,老人们开始干轻体力活,他们在楼顶开始晾晒茶叶,晒干之后,毛茶就制成了。

下山的路上,一直是《公路之歌》:

坝糯的行程结束,在南方的旅馆里,拧开水龙头,洗澡,湿润着头发,收拾行李,然后,我就又回到所谓的文明世界去了。(文、图|桑田,作家、职业策展人)

茶山谱:云南茶山谱系之一螃蟹脚生长在哪里? 云南茶山有哪些?云南知名茶山


云南主要茶山简介起源于石昆牧老师2001-2004年间多次深入走访云南茶山的心得,后来石昆牧老师将其编辑整理为“二十茶山简介”在网络间流传甚广。现在特将经过石老师修正、补遗的最新版本分享与茶友。

本期茶山:南糯班章、贺开景迈、勐海勐宋:

南糯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

简介:

南糯山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含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僾伲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僾伲族人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僾伲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留着15000多亩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1000多年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遗留的茶园。目前主要的古树茶产地有半坡老寨、半坡新寨、姑娘寨、丫口寨、石头新寨、石头老寨等,其中以半坡老寨产量相对大。南糯山是云南省较早推广手工制茶的地区,也是目前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的茶区。

大叶栽培古树茶特点:

香扬清甜,口腔涩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较高。

贺开

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镇

简介:

贺开古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北面为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俯望勐混坝子,是云南省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海拔1400~1700米之间,土壤以红壤、黄棕壤为主,少数民族村寨不少,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曼迈、曼弄二寨,面积约9000多亩。

古树茶特点:

条索稍细长,高香甜偏苦,口感靠前、涩度稍高。因生态环境特点,许多贺开古树有头重头闷之感。

班章

班章茶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处,平均海拔约1700米。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班章村委会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坝卡龙、坝卡囡等五個寨子)。整个班章茶区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真正老班章村寨内古树茶年产量只有四吨左右,小树茶、台地茶于2003年后大量种植,每年约有三、四十吨产量。

常见老班章茶树有甜、苦两种,分属帕沙种、老曼娥种,故而市场上有老班章甜茶、苦茶之说,实际上老班章还有本地的原始种茶树,以及近年来种植的云抗种台地茶。老班章茶质较重,韵较广而深,气味特殊,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与老曼娥、吉良等有明显差距。正常仓储下,老班章纯料于五年左右口感全无,只余茶韵、气感。若以其作为拼配料使用,则可达画龙点睛之神效,为拼配优质茶不可或缺。

因老班章过度炒作,农民采摘多以大小树混采方式,许多所谓老班章纯料实际上是大小树混合口感——口感靠前、涩度偏高。所以市场所谓老班章苦涩度较高,就是因为拼配小树、台地茶所导致。

景迈

茶区位置:

简介:

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其为目前云南省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景迈茶区主要的古树茶茶区包含勐本、大坪掌、帮波、翁基、翁洼、芒景等,其口感各有差异。

据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渊源,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后来历经多年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一万多亩的规模。

古茶林内茶树上所寄生的槲寄生属植物——螃蟹脚,曾被认为只有景迈茶区的古树茶上才有生长,后来在邦崴、南糯、贺开等地的古树茶上和小树茶上均有发现螃蟹脚。

栽培型古树茶特点:

景迈茶区中小叶茶在芒景一带较多,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而窄,以轻发酵甜香著称;其口感较聚,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稍薄。

大叶茶以勐本、大坪掌一带为主,甜香较沉稳,口感较广、偏口腔后端,汤质较软,刺激性较中小叶茶为低。

勐海勐宋

简介:

地处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古茶园多为拉祜族所种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保塘旧寨应是拉祜人来此最早的定居点。如今保留下来的古茶园还有3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大曼吕、那卡等寨子。西双版纳海拔最高的产茶区滑竹梁子也在勐宋地区。

勐宋是勐海县的重点茶产区,不仅古茶园面积广、产量大,新种茶园也有3万多亩。20世纪70年代,勐宋乡已是云南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古树茶特色:

因勐宋范围广、品种多,口感差异较大。那卡地区茶种与其它不同,高香、口感靠前,刺激性较大;保塘寨质较重,苦涩刺激性虽不若那卡重,也较一般古树茶明显,香型类似南糯,苦底有布朗山甜茶影子,许多茶厂茶商以此地区茶品拼配冒充布朗山茶区。

茶山行:探秘普洱景谷长海茶山_怎么样


真正的古树茶哪有那么好得?不踏破几双鞋,不被树枝刮伤几道伤,哪找得到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茶树。2017年3月,我们从昆明奔赴普洱景谷,就为了寻那些难遇难求的古茶树。

早上九点开始,晚上八点结束,这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路上。上山时才不禁感叹,茶道难难于上青天!上山的路都是被当做汽车山地越野的赛道的,七上八下,九曲回环,不算荆棘丛生却也绝对算不上平坦。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山地摇滚”后,终于能离开车厢。

进入树林,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一般人哪里分得清哪一棵是古茶树。路边立着的茶树,枝干上长满青苔或者其他藓类、蕨类寄生物,经常出入山林的都知道,树干上长出这样的植物是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少的象征。

一路走着,偶见一片长在林中的草地,绿草里星星点点散着白色、粉色的野花。凑巧的话,还可以遇到野猪、野兔这些在很多地方已经绝迹的东西。一面要注意躲避不时从前方甩过来的树枝,一面还要竖起耳朵不能放过任何一句讲解,生怕错过了哪一棵年龄逾百的古茶树。每每听到这棵是三百年的,那棵是五百年的古树时,不免会惊叹,但更多的敬畏确是留在心底的。它就这样不言不语,站在这里百年,等待人来寻。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想,三毛说的一定是这些早已静立了百年的古茶树,站成永恒,却茶香飞扬。

穿过树林,眼前忽悠悠飘来一片开阔的水域,算不得很大的长海水库,百年的古茶树就错落地藏在这片山环水绕的林子里。水库边上的平坦台地,这是一片被诸多参天大树环绕的平地,落叶厚厚铺了满地。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如何,但在这里,泡上一壶古树普洱,在水边阁中静坐,看一看树影婆娑、云卷云舒,见一见花落池边、水光潋滟,比起世外桃源应该也丝毫不逊色。

我们翻山越岭,只为寻这一处幽静,为爱茶的人建造一个世外桃源,把爱茶的你带到百年古茶树的面前,再没有什么比千里马遇到伯乐更为圆满的了。

普洱茶名茶山之六大茶山


今六大茶山分别是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与古六大茶山全都位于澜沧江北岸不同,今六大茶山全都位于澜沧江南岸。

南糯

南糯在傣语里是“笋酱”的意思,传说傣族土司曾到南糯山巡视,当地哈尼族头人设宴招待,席上的笋酱深得土司喜欢,要求哈尼族每年进贡笋酱,南糯山因此而得名。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西双版纳有名的茶叶产地。

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南糯山茶园总面积有21600多亩,其中古茶园12000亩。

南糯山普洱干茶条索长而紧结,茶汤金黄透亮,汤质较饱满;入口微苦,回甘快且持久,涩味持续时间长,生津猛烈;香气高雅,带有花香和蜜香和浓厚的山野气韵,叶底肥厚。

南峤

南峤茶山如今名为勐遮古茶山,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

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甘蔗、水稻、茶叶为该地区支柱产业,建国后,受经济利益驱使,大面积茶树被砍伐改种甘蔗,至今,幸存的古树极少。

南峤茶属乔木中叶种,汤水细腻饱满,口感醇厚,入口甜,生津快,满口生香。

勐宋

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

勐宋古茶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上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

勐宋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所产之普洱茶条形肥厚壮实,油性足。茶汤苦味浓烈,苦味化散慢,回甘持久。耐泡,香型独特,喉韵清爽。

景迈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景迈种茶历史逾两千年,茶资源丰富。景迈、芒景万亩古茶园内,帮改村、笼蚌村、南座村、那耐村、景迈大寨村、勐本村、芒埂村、糯干村、芒洪村、翁哇村、翁基村、老酒房村等10多个自然村组成了占地面积2.8万亩的景迈山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干茶条索紧结,细而黑亮,茶汤甜味明显而持久,苦弱涩显。耐冲泡,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

布朗

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布朗山地区,沟谷纵横交错,山峦起伏连绵,平均海拔达1216米。

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村寨。主要聚居民族为布朗族,属百濮的后裔,世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布朗山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气温18℃~2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布朗山的茶在普洱茶中的传奇,最出名的茶是“班章王”。

布朗山所产之普洱茶,汤色金黄,带强烈的山野气韵,茶气足,香气足,杯底留香持久。

巴达

巴达山位于勐海县西部,北连西定山地,南与打洛镇毗邻,东北是勐遮坝子,东南是勐冈山地与缅甸仅一江之隔,这里是布朗族与哈尼族聚居之地。

巴达山被誉为“茶树之王”的一株野生茶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直径约1米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据测,这株野生茶树有1700多年的树龄,主干分为并列5枝呈手掌形。

巴达山普洱茶,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汤色黄亮;微涩,苦味强;回甘好,生津快;茶香浓郁,耐泡,山野气韵浓厚。

茶山行:茶话景迈傣家人的茶山情


拍摄茶山黑话的这一路,我们第一站来到景迈。

去的地方是景迈村的依迪家,从车上下来,中午的阳光如一道金色的水笔,涂抹在村子延延展展的小道上,向着光芒消失的地方望去,成对的鸡咕咕而来,如一场盛大的欢迎。

金色阳光的边沿是柔和的光晕,将村子和村间的一切渲染地温柔明亮,这一刻大概明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一件多么雀跃的事情。

依迪特意穿了粉色的傣族服装迎接我们,他正当壮年,因常年光照而黑金的皮肤让人想到一切可以形容年轻生命的赞美词。

依迪一家人都羞涩而友善。拍摄中需要依迪和小黑互动聊天,一时无法适应镜头的依迪拘谨地笑着,不时用手擦着额头,为每个人添加茶水,黝黑面孔因为羞涩而更显红涨。

依迪的妻子亦不善言辞,我坐在门口的时候,她走过来冲我笑着,不知该说些什么,我赞她衣服好看,她就赶忙给我介绍起她的衣服来,深紫色裹着金线的裙子把她女性婀娜的身形衬托完美,走路时左右摆动却不显得夸张,如同行走的流水一样,炎热的天气里最凉爽的风景大概如此。

等待下午太阳稍稍从头顶偏移开,我们跟着依迪一家去他们的茶地采茶。茶树比我们要高半个身子,依迪的妻子将裙子系起,身姿矫捷地攀到树顶,手上动作飞快,只觉得一个晃神间半米深的竹筐已经过半。

放学归来的小女儿也来帮手,小姑娘刚刚长到茶树枝干高,要举起手才能将最下面的茶叶采到,妈妈帮她把遮阳的帽子系好,小姑娘也默默开始劳作,她人小手小,采的不如妈妈快,缺一丝不苟,像个做作业的小学生。一时间母女俩专心致志地采茶,只听见树枝震颤的声响和茶叶篓里沙沙的摩擦声。

劳动起来的人们自有一种专注的可爱样子,时间在这一家人的手尖儿里溜走,亦如一日日阳光抚爱过的茶叶,他们让人想起一切踏实可信赖的人事,因为时间积累而成的,最是珍贵无二。

第二日我们去古茶园,依迪带着放假的小女儿和我们同行,路上小姑娘口渴,依迪在身边找到芭蕉叶卷成水瓢的样子倒水给女儿,顺手摘下更大的叶子倒扣在小女孩的头上,遮挡大剌剌的太阳。因拍摄现场需要安静,父女俩几乎没有用言语交流,他们黑亮的眼睛望向对方,眼神中透着柔软的光,只需要为你做好,你看到了就可以明了。

古茶园拍摄过半的时候,依迪的妻子骑着摩托车从远处赶来,她刚刚采完今日的茶,顺带来接小女孩回家。依迪将女儿抱上车,妻子正了正车头慢悠悠地骑起来,参天古树的缝隙里流下夕阳的余晖,将母女俩的前路照的金灿灿的,前方是叫做家的那个地方,依迪回头望着妻女,好像从未离开那里一步。我恰好看到这样的一家人,想起大学时候读《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里面的女主角萨日娜用尽一生的力气,从一个人逃到另一个人,一个住所转入另一个住所,而穷尽一切挣扎,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泛着黄色灯光的家。家是依迪的一部分,无需承受和承担,它浑然自在地融入他的生命,如同阳光融入他黑亮的皮肤。

我们去的那几日正是这个傣族村寨最忙碌的时节,春茶采了要当日炒出来,接着就是晒青,环环相扣,每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农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抄茶到午夜2—3点,抄茶后还要马上喝上一泡,品评工艺,以便在第二日的工艺中加以改善。

我惊叹他们如此辛劳,依迪却豪爽一笑,忙过这段就好,泼水节到了的时候,春茶就采摘的差不多啦,到时候整个村子的人慰劳自己,庆祝收获。要摆上几天的长桌宴,晚上有小孩子最喜欢的彩色礼花,白天就在村子的广场上蓄满水池,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幼都会走到街上,用泼水的方式祝福辛劳定会有所得的每个街坊。

我实在热爱这个丰富的勤勉的傣寨。劳作的辛苦是为了欢庆的喜乐,归田有禽,热爱家庭。大概每个田园牧歌的梦,都做到了依迪的家门口吧。

茶山行:华农茶业勐宋古茶山纪行


春日里的勐宋古茶山,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最令人关注的还是勐宋的古树茶,想必每个爱茶人必定对第一杯春茶的渴望无法抑制。

经过了一个漫长冬季的洗礼,茶树积蓄了整个严冬的养分,随时等待在春季某个阳光明媚的时空际遇下,蹦出颗颗肥大壮硕的新芽。

如果你想贪早,现在就喝到2016年的新绿,那么西双版纳勐海茶区定是你“先喝为快”的地方。可以想象,这春天的第一波芽叶中,将会释放出怎样的鲜爽醇厚。

3月12日,勐海的晨雾还未散去,清晨略带着微寒,我们就已动身前往30公里外的勐宋古茶山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从勐海县城出发,车子向北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和煦的春风带着丝丝雾气拂过脸颊,拂过勐宋群山,唤醒了无数生灵,让这座沉淀了千年的古茶山一夜换了容颜,宜人的空气里不时传播出春天的气息。

(PS:勐宋古茶山现已全线铺设柏油、水泥路,想要一览西双版纳春日风光、寻访古树茶的朋友可放心驾驶爱车上山。)

且将新火试新茶

春天真的到了,我们沉醉在这飘着山岚的茶路上,不觉到了华农茶业保塘初制所。负责初制所的王大哥正为奋战2016年春茶做万全准备,看到我们到来,他随即拿出前几天的“新作”,烧水备具供我们鉴赏。

王大哥说:“这是今年第一波生态春茶,只采得一公斤多的鲜叶,制得几两新茶”。茶树虽未普遍发芽,但我们能如此万幸的尝了鲜,也不虚此行。

沸水冲开了整个春天,茶香四溢,初制所里弥漫着春茶的芳香。今年的保塘春茶总体表现为香气较突出,刚柔并济,水路较细,耐泡度高。

一泡春茶,三五知己,不觉过了晌午,简单用过午餐后,王大哥提议带我们去寻保塘古树茶……

首播勐宋保塘古茶园春茶状况

保塘古茶园遍布于老寨上方的山林中。走进保塘古茶园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茶树博物馆中,整个山中到处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粗壮的古茶树,与各种高大的树木浑然融为一体。这些古茶树上大都被苔藓、地衣、石斛等各种寄生物缠绕,浑身上下披满了层厚厚的“衣服”,显得苍老而遒劲。尽管如此,古茶树们仍然倔强地与“侵略者”抗争着。

老寨与古茶园紧密相连,这里的古茶园基本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林里。保塘新、老寨有1050亩连片的古茶园。就古茶树规模和树龄而言,据说是整个勐宋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古茶园。

据笔者目测,保塘古茶园里目前仅有少部分古茶树吐出新芽,大部分仍在沉睡中,保守预计应该需要一周左右的等候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山已是傍晚时分,烂熳的山花绽放着最宜时节的美,仿佛在诉说着,头春古树茶的已离我们不远,那样的一种香甜,将在下次与它相见时,一一呈现出来。(撰稿/大山;摄影/华农茶业)

普洱古茶山巡礼:探访镇沅砍盆箐古茶山


近日,普洱市古茶山巡礼报道组一行,克服重重艰险,深入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砍盆箐古茶山探访,了解砍盆箐古树茶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当地群众又是如何依靠茶叶脱贫致富?

山路危险

由于正值雨季,寻觅古茶山路上,大雨下个不停,泥石流灾害频发,此时传来噩讯,前方勐大镇旁的按板镇宣河村委会六道河小组因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致1人失联,进不进山让记者很是犹豫。稍作片刻休息后,看雨小点,记者继续进山寻茶。从勐大镇六况村委会出发,只有16公里的山路。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路边山沟里洪水滚滚,靠路边坡一面细碎泥石不时滑落。同行的资深茶人、普洱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周金生,双眼紧盯路面,小心翼翼地驾着车。

“虽然我在云南生活10多年,暴雨天气开车在颠簸的山路,还是第一次。如果带其他朋友来,会被吓着。”周金生说。

在如此险境开车寻访古茶山,让同行的普洱古邦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很兴奋,不时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来个自拍后发到朋友圈。一路上,雨下个不停,透过茂密的思茅松,对面山一片雾蒙蒙。到一个弯度较大陡坡路段,周金生停下车,伸出头看路下洪水滔滔的河谷,看准路面后,才将车驶上坡顶。六况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陈宗良开着自己的车,在前面做向导,看到后面车子停下,急忙下车走到后车前指挥。

到了砍盆箐山间,雨下得更大,大家将车驶到村小组长李要福家休息。

发现茶树

陈宗良介绍,古时候,村里的老人将山上的树木砍伐下来,掏空做成木盆使用,此地被称为“砍盆箐”。为了走出大山到外面闯荡,古人将山里的树木砍伐下来做成木船,顺溪漂流出去,也有人称为“砍船箐”。

在普洱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藏在深山的砍盆箐古茶,在广东、昆明、普洱一些茶人中颇具一定的名气。

陈宗良说,以前文况村一个男子到景谷县,带回一些茶籽回来栽种,从那时起,村子周边的山上长出一棵棵茶树。直到1976年,云南省有关部门派技术员到砍盆箐采摘一些茶叶,带回昆明检验,发现茶品质不错、特别是古树茶值得收藏保护。

改善生活

据介绍,砍盆箐村坐落在半山腰,共9户40余人。透过朦胧雾气,记者找寻到生长在深山的一棵棵古茶树,高约5米,苍穹的枝干上,斜生出许多弯曲的穹枝,枝条上长满翠绿的叶,在雨水的滋润下,嫩绿的芽已长出。

陈宗良告诉记者,整个砍盆箐村小组,有800余亩茶山,古树茶有100余亩,目前村民保护古茶树的意识加强,由38个村民组成砍船箐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各户采摘的春茶、雨水茶和秋茶,交到合作社制作,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

据悉,2016年古树春茶卖到3000元到5000元每公斤,生态茶卖到200元到600元每公斤。因为砍盆箐古茶品质优良价格一路攀升,使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新闻链接:砍盆箐古茶山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勐大镇文况村委会,海拔1910米,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年平均气温15.8-18.1℃,土壤为赤红壤和红壤。山上有上千棵古茶树,树幅较大的有三百余棵。相传,这些古茶树是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茶山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施化肥、农药、无污染,茶树品种为有性大叶群体种,古茶品质优良,汤色金黄透亮,香高味醇,当地茶农以手工制作晒青茶为主,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

《茶山美食烧烤多遗弊》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花茶山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