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攀登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 2019-12-09
绿茶的清香是什么 白茶是什么香型的 红茶是什么色的

绿茶的清香是什么。

站在蛮砖的茶山上,下过雨的泥土变得松软,远处云雾丝丝密密的围绕着青山。同伴看着眼前的古茶树,说道:“我们已经错过获取茶山一手资料的最佳时机,算是进入古茶山很晚的一拨人了吧。”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话语间不觉感慨,确实,我们进入茶山的时候,基本村村通上了公路,家家建起了楼房,户户都有一口炒茶锅。古茶山基于茶,建立起了自己的市场体系,茶农有了自己稳定的客户,有了专门接待客人的茶室,难以想象这是近十几年内,因为古树茶而迅速发展成如此景象。

到易武的时候正值雨季,我们的计划是以易武为起点,第一天到麻黑的茶王树,顺便考察了同一条路上的落水洞古茶园,第二天到张家湾,因为张家湾茶园位于老寨,与现在的村子距离较远,为了更深刻的了解张家湾的藤条茶,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到张家寨老寨茶园,第三天上午倚邦下午蛮砖,第四天上午莽枝下午革登,第五天驶向景洪方向的攸乐茶山,将古六大茶山都转一圈。古六大茶山在爱好古树茶的茶友心中,绝对是殿堂级的存在,每片茶区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与风土。

古六大茶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这里有着美丽而又神秘的热带雨林,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不同民族的人居住在这里,言谈间却发现他们祖上却来自中原地区。

无论是车马未通的年代,还是村民都在刷着抖音的年代,来到这里,站在古茶树旁,从未容易过。进入茶山的人不断在迭代,不同的人来到这里都是出自不同的目的,大家都在寻找着、书写着、记录着,所有的答案都在深山里,在古道的青苔里,在与林木共生的古茶树里。

一、古茶园是自然的拼配结果

1958年,这一年,英美完成核聚变试验,在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大跃进”口号,也是在这一年,一群植物研究院的科学工作者进入山林,目的就是为了植物分类统计的基础工作,使得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得以运用。第三世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的剧烈运动,使得云南成为植物的天堂,昆明植物研究所迎来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研究员,他们是进入深山老林采集各种植物标本,开始了最辛苦最基础的植物研究工作。

民国时期,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首次命名了普洱茶种(C.assamica)。1998年张宏达教授在《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中,将山茶科分为约36属700种,其中中国有15属480种,书中提到:山茶原种除了观赏、榨油之外,最重要的用途就是茶叶的生产制作,茶组中的许多种如茶、普洱茶、大理茶等品种,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与品饮价值。一路上,我们收集了各种品种的茶叶样本,以期得到更好的观察规律,同一片茶园就存在多个品种的茶树。

2000年闵天禄教授主编的《世界山茶属的研究》中,根据sealy(1958)系统对山茶属进行重新分类;2005年出版的《山茶属植物主要原种彩色图集》则主要根据张宏达教授的分类系统,图文并茂的记录了199个山茶属植物。很多发表的古茶树研究书籍中,形容描述更多是参考植物学来进行记录分类。

植物学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山茶属演化的过程。我们喝的茶是如何演化而来,人类在不断驯化茶树,使得茶变得越来越适口。茶树同样也在不断驯化人类,使得人类离不开茶叶,爱上茶的人,不可一日无茶。以植物学的视角来走访古茶山,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麻黑茶王树的那片茶园,最震撼的可能就是看到茶树演化的过程,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古茶树同时出现在这片茶园,特征非常明显。我们站在一棵野生大茶树下面,同行的麻黑向导谈起以前累了会靠在这棵树上休息,但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是一棵茶树。

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有一个神奇的词汇,叫做拼配。不同的厂家会根据各个地区的茶叶口感拼配在一起,得到新的口感,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拼配秘方,而古树茶更多的是“纯”,从一山一味,到单株,都在纯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但如果从经典植物学分类的角度出发,每片古茶园的口感,其实是在大自然的拼配下产生结果。

站在树下,踩着森林里湿漉漉的杂草,透过树林的光斑打在身上,周围似乎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叫声,想象着白垩纪以来被子植物的变迁,假设着某一棵茶树的种子掉在地上,然后生根发芽,猜测着哪一棵茶树是它的母株,它的花粉又来自哪一棵茶树,而被铁丝网围起来的茶王树在这里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里有着神奇的魔力,这里的树木仿佛在欢快的哼着歌儿,等着你来探索。

古茶树是在自然环境与人工干预下不断进化的结果,我们现在谈起源、谈品种、谈古茶树,与植物学、园艺学是绕不开的。建国以来,先后进入山林的植物学家,他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中国的植物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山茶属,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类。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是植物人一生的使命。

我们经常从茶学的角度去看茶,但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真的开始研究茶,发现无论是从历史、植物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某一学科的单一角度出发,都很难笼统的概括它。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到了茶山,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

二、中国是茶树的源产地

1834年,英国人勃鲁士宣称在印度阿萨姆发现类似野生大茶树,而在中国并没有发现;萨缪尔.白尔顿从植物学角度,认为印度是才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引起很多争议,他认为茶树起源只有一种,即印度种,但之后在各地不断被发现的茶树品种使得这种假设不成立。1848年英国人把制作红茶技术窃至印度,1900年印度红茶外销首次超过中国。在国际上开始有学者提出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不同观点,包括起源亚洲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域等说法。

中国的茶学家进入古茶山寻找大茶树,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证明中国是茶树的源产地。

在专家所制订的山茶原种中,80%以上来自于中国,这是中国的骄傲,其中就包括了茶组起源品种。茶最早被中国发现其品饮价值并不断驯化长达几千年,但关于茶树起源的问题,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提到:“发现野生茶的地方,不一定是茶树的起源地。”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并不能证明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西南地区乃至于台湾,都有发现大量野生茶树。

探讨茶树起源地这是一个很庞杂的话题,就像探讨人类的祖先是不是大猩猩亲戚一样复杂,茶学家凭借着强大的信念,他们翻山越岭寻找古茶树,从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学等方面,推测茶树的形成、演化或驯化,在西南地区大量的野生茶树以及群落的论证下,最终证明了茶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此次的茶山行,茶业复兴拜访了南糯山那棵有名的栽培型大茶树,这棵茶树曾经是源产地有力的证据之一,它犹如完成使命一般,于1994年宣布寿终,悄悄的退出舞台,留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而南糯山也成为一个符号。

很多人不理解,一棵死掉的树有什么好看的?南糯山有多少古茶树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等着路人前来瞻仰,但透过这棵树,看到的却是中国茶的过去与未来。

“中国是茶树的源产地,是茶的故乡。”这句话成为改革开放后那个时代茶学家著作的开头语或开篇内容。现如今,我们不用再努力向世界证明这句话,这是前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那些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在茶山,我们与茶农交流的时候,突然会听到某个熟悉的名字。在茶农口中,有一个瘦弱的女子,带她去爬山看茶树,她总是爬到一半就开始后悔,最后还是咬牙坚持到达终点。在茶农口中,有一个带着点倔强的物理老师,课余时间会为学生介绍大叶种小叶种,他可能没有想到,如今他的学生以茶为生,在他退休后走访各村各寨,记录下了许多古六山的口述历史。

茶农口中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早已生出白发,拿起保温杯喝茶了。

我看过他们的书,走到了他们走过的地方,爬上了他们以前所攀登的山,体验了他们的视角。但与书中不同的是,这片土地上古树发出了新芽,村落修了新路建了新房。

所有的一切,不再是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不再是破旧的大庙,不再是消失的老字号,茶山在变,茶山上的人在变,这些都是鲜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

在易武,我看到了很多茶企,他们建原料基地,建厂房车间,建立茶山民宿,完成基于茶山资源的一系列整合。选择这片土地,选择古树茶,因为稀缺而宝贵,也因为历史的积累。因为他们,才能让普洱茶流通到广州、上海、北京等等,只要你想喝普洱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不难买到,这些茶企链接了产区与销区。我看到了一群充满活力与干劲的茶山青年,他们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家乡,想要守护好这一座座青山,一片片古茶园。

在倚邦,我看到了倚邦小叶种,茶园就在屋前屋后,老乡随手採下寄生在茶树上的石斛,让我拿回家炖鸡,茶园里找到了一窝鸡枞,我吵着让向导晚上给我们做鸡枞面,结果一直没有吃到。我看到了这些古茶园有很多人工干预的痕迹,例如细长的枝条,这里同样保存着藤条茶的采摘方式,但大部分当地人没有延续这样的采摘方式,因为现在崇尚自然以及生态的茶山,认为越少人工干预,价值越高。

在莽枝,我似乎回到了家乡一般,这里的茶园跟我的家乡临沧真的很像,说不出哪里像,但却又觉得哪里都像;看到了呼啦呼啦熬着灵芝的大锅,散发出的香气就能让人感觉延年益寿;看到了纯古树芽尖制作的生茶,喝着却很像白茶,这是茶农自己尝试着做的。这里的茶农,也在不断提升自己。

在革登,我们看到了戴着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的老板娘,说这次的秋茶都卖完了,没有得卖了。

古六山啊,跟书里不一样的古六山。

四、山林给予的甘甜与苦涩

我进入古茶山,希望书写古茶树,收集古茶树的叶子,观察古茶树的根系,分析古茶树的土壤,记录古茶树与人的故事。成片的古茶园让我惊叹,野生的大茶树让我仰望。

古茶树生长在那里,它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壤里,它的身上布满了人类的痕迹,它不会说谎。

从积累到爆发,市场上的古树茶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一代代的坚持与热爱之下,出现在大家面前,被带入市场,被市场认可,迅速改变普洱茶的格局,占领普洱茶行业的半壁江山。

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版纳茶山,感受过春茶季的繁忙,也感受过茶闲季的人迹罕至,我对这里的感情是复杂的,总觉得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却不知如何挖掘,只能寻找前人的痕迹重走一遍。

人来人往,总有新的面孔寻茶而至,爬上茶山,一片片鲜叶,一杯杯茶水,这是山林给予他们的甘甜与苦涩。

小编推荐

当我们谈古树茶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


往往我们在聊起古树茶品质的时候,总会以老班章、冰岛、刮风寨、倚邦等名山、名寨的古树茶为代表,而往往疏忽了古茶树自身的品质。并不是所有的名山、名寨的古茶树的品质都很好。比如,在布朗山、南糯山的一些已经被完全破坏生态的古茶树,并不具备制成茶品的品饮价值。

从古树茶的品质上来说,无论是苦、是涩、是甜都是由其内质所决定的。内质的基础源自于环境。古树茶不是因为在名山、名寨品质就好,而是因为良好的合适的生态环境、自然气候,这二者才是决定古树茶品质的基础。

笔者并不提倡过度追求名山、名寨的古树茶,找到一款好品质且自己喜欢的茶品,比一味追求高价古树茶更为理性些。

我们始终认为,高品质的古树茶最终所体现出的必是“醇”和“韵”。这两个关键词是茶叶内质在茶汤里展现苦涩甘甜的综合体现。很多茶友常说,“茶水分离”,却很少关注到,茶汤滋味的分离、香气与茶汤的分离,这就是典型的内质融合不到一起。而汤香交融就是古树茶的显著特征。

“醇”和“韵”,并不是从单个角度来评价,而是多个层面的考量。比如醇净度,体现了叶底、茶汤的干净程度;醇厚感则体现了茶汤入口后的水性是否厚重、汤质是否饱满等等。再说“韵”,古树茶的“韵”是一种在口腔里独有的鲜明的感受,要看喉咙、口腔整体的舒适程度。当然,如果是一款有年份的老茶,陈韵的体现就更为明显。这些品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专业的制茶经验和后期仓储的共同配合。

好的原料是高品质古树茶的基础,而专业的制茶经验和后期仓储,是一款高品质古树茶的综合体现,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古树茶品质的好坏。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影响到茶品品质。因此,就算是老班章也会因为制作粗糙,而变的毫无价值。而一个不知名的山寨,也会因为制作精良、专业仓储,在后期的陈化中表现不俗。

我们在泡茶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用水要求条件有哪些因素


在评茶用水时,水的软、硬、清、浊、矿物质含量多少等与茶叶品质有密切的关系,(硬度大的水,降低浸出率,茶汤显得滋味淡薄:含铁量高的水,使得汤色发暗,具铁腥气,味淡而苦,影响茶叶的汤色、滋味、香气。

1.用水的选择

唐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在评定茶叶品质中的重要性,通常用水选择的要求满足是软水,不含肉眼所能见到的悬浮微粒,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不含有腐败的有机物和有害的微生物,可认为是良好的饮用水。

2.泡茶水温

一般要求:沸滚起泡为度。沸滚,便于茶中所含成分最大限度的浸出。起泡(鱼目、蟹眼),二沸为好,不宜水沸过久,沸水过久称为老水,刺激性弱或无刺激性。

3.泡茶时间

泡茶时间影响茶叶内含可溶性成分浸出的数量多少和比例。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浸出量增加,滋味浓强度增加:通过试验,10分钟后,有效成分几乎全部浸出:浸泡3分钟时,汤色浅,滋味淡;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酯型儿茶素溶解多,味感差,而且水溶性成分在茶汤中自动氧化,使得汤色变暗。所以,选择5分钟的冲泡时间,相对要合理一些。

4.茶水比

茶水比一定程度上影响滋味的浓淡,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沸水冲泡,相同时间,同等茶量,不同用水量时,第三个处理茶叶滋味适宜通常,在鉴评茶叶时,茶叶用量为3克、150毫升沸水,冲泡时间5分钟,当然依据茶类的不同,参数及方法有所不同。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当我们谈论越陈越香的时候说些什么?


当我们一提到”越陈越香”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是“普洱茶”,虽然它不是普洱茶的专属特性,却是普洱茶的兴起,让”越陈越香”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俗语,普洱茶也因为这个特性,在中国的众多名茶中异军突起,仅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凡有茶台处,必饮普洱茶”的普遍现象。甚至还一度带动了具有后发酵特性的茶类的兴起,比如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福鼎白茶等等。

有关“越陈越香”的概念,在仅有的史料中,最早见于明朝时代的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说:“(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这说的是大理感通茶;“民国”六年(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云南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到了20世纪80年代左右,云南茶叶进口总公司从香港了解到,很多香港人喝老茶,云南人在书里第一次用到“普洱茶越陈越香”这句话。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所著《普洱茶》一书提出:越陈越香。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提炼与弘扬。2004年简体字版《普洱茶》一书在大陆出版发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可以说香港、台湾是越陈越香传播的策源地。

越陈越香得以传播的基础在于那些依然存世的老茶,那些历经几十年乃至数百年依旧傲然存世的号级茶、印级茶。较早喝普洱茶的圈子,从台湾到香港再扩散到珠三角等地,起初都是以喝老茶为主,他们的品饮体验不断被传播,圈子也不断扩大。那时的老茶价格还不是那么高不可及,还有机会能够喝到真正的老茶,当他们的味蕾与身体被普洱老茶无与伦比,甚至难以言说的魅力所征服的时候,他们成为“越陈越香”的忠实拥趸,并不遗余力地去分享与传播。的确,品饮老茶的感受必须是要亲自体验之后才能够领悟的。

一般来说,生茶,自然陈化缓慢,视环境条件,至少需要10~15年,生茶,以第七泡汤色为基准,由最初的黄色(1~5年)→橘黄(5~10年)→玫瑰红(10~15年)→褐色(15~20年)→葡萄酒红(20~25年)→宝石红(25~30年),其汤色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链条。而经过渥堆发酵的熟茶,同样有着越陈越香的空间。熟茶陈化,视环境条件,需要3~5年,经陈化后,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

目前,坊间有不少人质疑甚至是反对“越陈越香”的,认为它是伪概念,认为它是商业炒作,认为它是骗局等等,这样的舆论近些年不绝于耳。个中缘由,笔者认为,要么是没有喝过真正好的老茶;要么是多年前买的普洱新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么是出于商业目的非善意攻击;要么是一知半解没有弄明白普洱茶……应该还有普洱茶科学的未知领域还太多,未能被实证。尽管如此,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在目前有限的研究中,已经能够证实普洱茶后发酵的过程是切实存在的。详见本刊刊登过的多篇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普洱熟茶,我们在喝它什么?


普洱茶分两类:生茶和熟茶。

有人喜欢生茶,也有人喜欢熟茶,各有所好,人之常理。

自从熟茶诞生以来,它的地位一直很低,邓石海说“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虽然没有直接排斥熟茶,但生茶用的是珍爱之物才用的“藏”字,老茶用的是郑重其事的“品”字,熟茶却以一个寻常至极的“喝”字打发!可见在他眼里,熟茶从来都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坛的茶。

不过,喜欢喝熟茶的却大有人在,这是为何?

小编认为,原因至少有三点:口感、体感、功效

口感

大多数茶友头一次喝熟茶,会觉得味道有些怪,但“怪”却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味道,只不过它不像其它茶类那种传统的味道罢了。熟茶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老生茶那种红汤醇和的味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也曾完成过这一使命。不过熟茶在新出品时往往带有挥之不去的堆味,这一致命缺陷让更多的茶友难以接近,显然这样的熟茶作为即饮的替代品是不合格的。后来长期品饮熟茶的人们发现,存放了几年以后的熟茶,堆味散了,变得甜润醇厚丝滑,更难得的是,有的熟茶还显陈香,看来,品质好够年份的熟茶,一样有上佳的口感,一样可以让大多数茶友接受它并爱上它。

体感

这里我们探讨的体感,并非茶气、茶韵之类,而仅仅是喝茶后对个人身体的影响作用。

熟茶没有生茶自然转化的美妙,但熟茶人工发酵却给了普洱更大的普及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舌之欲渐渐被健康养生所赶超,一泡熟茶的温润从健康的角度讲远胜一泡新生茶的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讲,刚出厂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可不是你一个喜欢喝所能掩盖的。

小编周边有一些朋友,它们选择熟茶的理由如下:

“我长期饮酒,肠胃不好,生茶刺激性大受不了,熟茶茶性平和,养胃,正好。”

“我习惯在晚上喝茶,生茶喝了睡不着,喝熟茶就没事儿。”

“我身体偏寒,不敢喝寒性的生茶,熟茶就不错。”

“冬天冷,喝熟茶感觉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听说喝普洱茶能减肥,我试过一段时间,感觉熟茶这方面更有效些。”…

功效

现代医学关于普洱茶的众多保健功效的研究、实验以及临床证明大多数是取样于普洱熟茶的,这方面书上百度里写的够多了,小编就不一一罗列。我们只需知道普洱茶的强大保健功效的桂冠,熟茶当之无愧!

既然知道了我们选择熟茶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小编认为,

不要考虑这些问题:

1、原料是哪里的?

2、在哪里发酵的?

3、在哪里存放的?

要考虑的是这些问题:

1、首先您认同了它的功效;

2、其次这款熟茶的口感要适合您;

3、第三,身体感觉要舒服

4、便宜、便宜、便宜!

最后要强调一点,喝茶,健康问题永远是第一要素,所以,您选的这款熟茶,应该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条件能让人放心!

我们在看普洱茶叶底的时候,主要看什么?


叶底,主要指的是冲泡普洱茶后剩下的茶渣。

我们在评判一款茶的优劣性时,会将叶底看做是最重要的茶叶评判因素。但许多新茶友一直存有疑问,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能在叶底中看到什么。为了解答茶友们的这个疑惑,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看叶底时,主要看什么。

总体来说,我们看叶底,主要是为了查看叶底的嫩度、色泽、匀度和舒展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看叶底,识嫩度

所谓嫩度,就是看一款茶中,芽头及嫩叶的含量和总体叶质的老嫩。它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本条件,也是外形鉴别的重要因素。

在判断茶叶嫩度时,我们只需要将茶叶的叶底平摊开来,就能看出它的采摘级别是单芽、一芽一叶初展还是一芽二三叶之类了。

叶片的老嫩程度究竟如何?不禁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还需要用手去按压。具体操作步骤和分辨原则是:

①手指摸到的叶底质感软,有韧性,则表明茶叶的嫩度较好,如果手指摸到的叶底质感硬,那么茶叶的嫩度也较差。

②茶叶嫩度好的叶底叶脉平滑如绸缎;而茶叶嫩度差的叶底叶脉呈现出隆起的姿态。

③茶叶嫩度好的叶底叶肉厚软,内含物质丰富,大多以高山优质的茶原料为主;而茶叶嫩度差的叶底叶肉又硬又薄,主要是台地茶原料。

看叶底,识色泽

在大多数茶人眼里,叶底的色泽能够直观且全面的反映一款茶的原料优劣情况和具体加工情况。但是在叶底色泽的观察中,需要将几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来看,从而提升叶底色泽的辨认度。

分辨叶底色泽也需要遵循下面的评判原则:

首先,叶底的色泽应该具备茶类应有的色泽要求。普洱生茶的色泽以墨绿色为最好,黑色的较差;绿茶的色泽以嫩绿色为最好,深绿色为最差。

其次是看色泽的油润情况,茶叶好的叶片色面油润光滑,反光强。茶叶差的叶片色面无光泽或光泽差。

最后看叶底的鲜暗情况,茶叶好的叶片茶色鲜艳,成品新鲜度强。而茶叶差的叶片茶色无光泽,成品新鲜度差。

看叶底,识匀度

所谓匀度,就是看一款茶的老嫩、大小、厚薄、整碎的统一度。这些其实都和一款茶的采摘加工管理有关。有的茶农采茶不规范,一把抓,就会导致叶底大小不均整,而有的茶厂在加工把不同山头、不同批次采摘的茶不加辨别地混在一起加工,也会出现匀度很差的情况。一款茶的匀度差,则表明茶人在采茶做茶中不严谨、不规范或者是经过了拼配。

看叶底,识舒展度

叶底的舒展度越好,则茶叶的活性也会更好。一般来说,当年的新茶或质量好的茶叶经过开水的冲泡后,整体叶片会显得平整。但是那些质量茶的茶叶或者是陈茶虽然也经历了开水的冲泡,但叶片整体看起来不平整。所以,看叶底的舒展度能够分辨出茶叶的新旧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揉捻较重的茶比如乌龙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会稍有卷曲,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冲泡之后叶底完全摊开如纸没弹性、或者紧缩泡不开,那都是工艺存在缺陷的表现。

总体来说,我们在评判一款茶的好坏时,可以将看叶底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之一,因为叶底不仅可以反映一款茶的嫩度和色泽,还能反映一款茶的匀度和舒展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所喝的茶。

我们追捧名山古树茶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是绿色安全,一个是稀缺名贵。

古树茶的热门是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树龄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让我们觉得放心,更重要的是稀缺名贵给我们面子。

至于好喝不好喝那只不过是一种认知。否则无法解释明知大流通里很难买到名山古树,可买的人买的都是老班章冰岛古树呢?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区域里如果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周边生产生活污染,喷洒农药等,整个区域的茶叶品质必会受影响直线下降。起码污染的空气,农药都会漂移的。

其实,小树,并不意味着茶叶一定不好,古树,也不一定意味着茶叶好喝。

一个区域当年茶叶的品质,受到了天时(气温、雨水、阳光),地利(海拔、纬度、土壤、环境),人和(品种、种植、采摘、工艺,仓储)等的影响。同村同寨,即使是同一批原料加工,由于每户人家对工艺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制作出的茶汤滋味也能相差甚远。一味的强调树龄,是没有什么用的。以茶论茶,不论山头树龄。树再大再好茶做不好,依旧可以难喝至极。

之所以大家如此关注山头树龄,很多时候是因为名片头和树龄大意味着茶叶贵,弄得到喝得起意味着逼格。

如今,市场虽然正慢慢趋向理性化,对于一款好茶来说,大家都知道味道才是关键,毕竟茶叶是用来喝的,但要面子的国人基数太大,土豪也多,真正的名山古树还是稀缺品,贵才是它的价值。

喝茶的时候舌头应该是什么感觉


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口腔中有很多味觉感受细胞,但主要分布还是在舌头上,我们吃东西、喝茶,主要还是靠舌头去感受味道。

1、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

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

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2、味觉地图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说我们的舌头,不同的区域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科学家黑尼希,后来又被哈佛大学的教授写入著作而广泛为人所知:

那有人就会问了,怎么没有辣味呀?原来,辣味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觉,而是一种轻微的痛觉。有一点点痛的刺激,怪不得那么多人会吃辣上瘾,原来是“痛并快乐着”。

后来的研究又证明,味觉地图的说法不够准确。实际上,舌头上的所有区域都能感受到这5种味道——酸甜苦咸鲜,只是相对来说每个区域对单独某种味道更为敏感。

年龄在增长,器官在退化,是时候多喝茶了!为什么好处作用


我们的身体器官是有保质期的,接下来就与茶友们分享下为什么要多喝茶的原因。

1、大脑

保质期:20年

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出生时大概有1000亿个的神经细胞数量,20岁起开始逐年下降。40岁开始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记忆力能力、脑部结构的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都会有所下降。

防护措施:茶叶中的抗氧化剂,多喝茶能有效地延缓大脑退化。

2、皮肤

保质期:25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成胶原蛋白速度会减缓,皮肤在25岁左右就开始自然衰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的进一步退化,继而出现皮肤干燥过敏,湿疹,皮炎,老化和色素沉着等皮肤问题。

防护措施:茶的抗氧化作用,多喝茶可以有效地防止皮肤衰老。

3、生育能力

保质期:35年

女性生育能力到35岁后开始衰退,男性的生育能力也在这个年龄开始下降。所以40岁以后结婚的男人,由于精子的质量下降,其配偶流产的可能性更大。

防护措施:茶中含有的硒,被称为性福之花,多喝茶可以保护肾。

4、味觉和嗅觉

保质期:60年

人过60,味觉和嗅觉逐渐衰退,有部分是正常衰老过程的结果,也可能会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时间吃味道重的食物或长年吸烟之类的问题而加快衰退速度。

防护措施:茶叶中含有锌元素,多喝茶可以提高味觉的敏感性。

5、肠

保质期:55年

肠内有益细菌的数量在人55岁后开始大幅减少,导致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疾病风险增大。

防护措施:多喝茶可以健胃消食,还可以排除体内毒素。

6、肺

保质期:20年

从20岁起肺活量就开始缓慢下降,到了40岁,有些人可能还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的状况。

防护措施:经常闻茶香,可以有效增加肺活量,让肺更干净,延缓肺衰老。

7、心脏

保质期:40年

随着身体的日益变老,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心脏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也开始降低,动脉可能变硬或者阻塞,导致输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引起心绞痛。因此,好多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心脏病发作的概率较大。

防护措施:慢慢品茶,有利于心脏的保护,可以让心脏跳动轻松些。喝茶还可以有效降降血压血脂,促进血液循环。

8、肝脏

保质期:70年

肝脏是体内老化进程较慢的器官,但护肝养肝却无比重要。

防护措施:多喝茶可以去肝火、辅助肝脏排毒。

9、肾

保质期:50年

肾过滤可将血流中的废物过滤掉,但肾过滤量从50岁就开始减少(75岁老人的肾过滤血量是30岁壮年的一半),致使有人失去了夜间憋尿功能,来回跑卫生间。

防护措施:茶叶中含有硒,是肾的重要保护元素,多喝热茶,可以保护肾功能

10、牙齿

保质期:40年

40岁以上成年人常见的状况:唾液分泌量减少,牙齿和牙龈易腐烂,牙周的牙龈组织流失,牙龈萎缩。

防护措施:经常喝茶,口腔长期生津,可以有效保护牙龈,从而保护牙齿。

11、眼睛

保质期:40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肌肉变得越来越无力,眼睛的聚焦能力开始下降。

防护措施:菊花、绿茶对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肿之外,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绿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除。

普洱熟茶的最佳品饮期是什么时候?


在普洱熟茶出现以前,因为云南大叶种茶多酚含量较高的特点,导致人们在饮用茶叶之前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人们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才逐渐发明了渥堆这种独特的制茶工艺,从而创造出普洱熟茶这种流通市场后被广泛消耗的茶叶。

那么,普洱熟茶是否也和普洱生茶一样,需要陈放?

若从品饮感官的角度出发,普洱熟茶存放多久才是最佳品饮期?

普洱熟茶因为经过渥堆发酵,其茶叶属性相对稳固,后期变化较小;不同阶段的普洱熟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品质特点。就时间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

渥堆完成之后一年以内的普洱熟茶,茶性较为燥热,口感亦带有明显的杂味或堆味,经常饮用容易出现燥热感或出现上火症状,因而不适宜饮用。

二到五年的普洱熟茶

进入熟普存放的第二年开始,普洱熟茶的燥热感和部分存在的异杂味会减弱或者退去,开始呈现普洱熟茶独特的品质特征:香气浓郁,滋味醇和,甜度展现。茶性由燥热朝着温润转变,偏寒体质适合常饮。

六到十年的普洱熟茶

存放六年以后的普洱熟茶,茶进入稳定而迟缓的转化期,茶性温和。从品饮属性的角度来看,滋味醇厚,甜滑细腻,适宜人群更广。

在老茶客眼中,品质良好,妥帖陈放8~10年的熟茶,渥堆味已退却,香、甜、醇、厚、滑的特质完美展现,陈化的木质香、糯香突出,最值得品饮。

我们爱茶到底爱的什么?


我爱的,是喝茶时候的自己大家都常说我们爱茶、爱喝茶、爱泡茶,那么我们到底爱茶的什么呢?茶农会说,茶养活了我和我的家庭,所以我要爱茶。茶商会说,茶不但养活了我和我的家庭,而且发展了自己的买卖。我们这些天天都喝茶、离不开茶的人爱茶又是什么呢?健康?有人喝茶是为了健康,茶,又被称为“万药之王”,的确经常喝茶有益于健康。好喝?有人就爱喝它的味道,而且它也的确比白开水好喝,这也是最实在的理由。乐趣?有人就爱喝茶的的乐趣。茶和水结合是充满趣味的。闻每一泡茶的香气,每一泡的茶汤,比较他们的不同等都是一种乐趣。变化?还有人说变化。是的,茶的种类繁多,就算同一款茶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泡法味道都会不同,变化之丰富,捉摸不定!爱它的神秘!还是......?爱茶,我想我爱的是那种喝茶的感觉,爱的是喝茶时的自己。喜欢看一杯热茶气雾袅袅上升的样子、喜欢闻它淡淡的清香、喜欢茶杯放在嘴边的那一刻平静。心烦时,茶能让人静下来。人一旦静下来就会更理性,理性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立体,于是心理的一些纠结、郁闷和想不开就会慢慢化解。其实原来大多的烦恼都是自己给的,茶不过是那个点醒你的人。浮躁时,茶能让人沉下来。有时候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浮躁,可能因为这个社会就很浮躁吧!当一颗心太浮躁的时候,就连看书都很难看进去,即使你很努力的去看,思绪却早已不由自主地游离到别的地方。这个时候就需要喝喝茶,让茶帮你把心沉一沉。累了时,茶能帮你解解压。这里说的疲惫应该是心累了。现代都市快速而忙碌的生活节奏,不免总会让人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喝喝茶,感觉真的很幸福,原来我们要的并不多!只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一刻安宁,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歇歇就好。闲时,泡一杯茶,在婉转优雅的茶香下静静品茗,伴随着幽幽茶香韵润调节下,心情趋于平静,不再为社会人间浮燥而停留哀叹,不再为凡尘事俗的名利而追逐。乾坤虽大,唯吾与世无争。要的只是停靠在心间那一份超脱和撒脱。有些追求永远不会满足,有些遗憾永远满意弥补。赶路,有时候需要在路边歇一歇;活着,有时候需要让心静一静。这世界太庞杂,外面的世界太纷乱。让疲惫的身躯歇一歇吧,寻一个角落,让心灵在嘈杂的世间得到安宁,然后捋一捋心事,叙一叙亲情、爱情和友情,你会发觉:换一种活法,这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做真实的自我,爱自己所爱的茶,留一席空位,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这样,才不会再累。我爱的,是喝茶时候的自己

当我们喝普洱茶时,喝的是什么?喝普洱茶有什么好处?


普洱茶因为各种原因,从90年代到现在,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成为普洱茶友。那么,大家喝普洱茶时,其实都是在喝什么呢?

越陈越浓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虽然经过渥堆发酵后,熟茶在新茶时期就可以品饮,但是经过陈放之后,品饮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存储醇化,是普洱茶价值提升的关键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新茶到中期茶到老茶…每一个阶段,普洱茶在香气、滋味、口感等方面的表现都各不相同,这也是普洱茶独特的魅力所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喝普洱茶,最重要的是喝茶汤。茶汤的综合表现如何,由普洱茶内含物质含量的高低、存储时间的长短等决定,茶汤粘稠顺滑、快速生津、回甘持久、水路细腻、陈香显著,甚至喉韵悠长等都是每一个喝普洱茶的人的追求所在。以上各项皆是越陈越浓越香的具体表现,也是为什么普洱茶需要经过数十年存放陈化的原因。

对于部分茶友来说,喝普洱茶,喝的是健康。众所周知,普洱茶的保健功效非常显著,尤其是熟茶,茶性温和,适饮人群广泛,减肥降脂降血压等功效都是经过科学检测和验证的。所以,除了具有较高的品饮价值,保健功效也是大家喜欢普洱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普洱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茶友们品茶的过程,也是感受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过程。前期选料、中期制作、后期仓储,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信息,不同的普洱茶,香气、滋味、口感也有所不同。感受不同,也是喝茶的乐趣所在。

除此以外,境界、开心、分享……也可以是品饮普洱茶的不同主题。但无论喝的是什么,都没有享受品饮普洱茶的过程本身更重要。

普洱熟茶的诞生与蜕变普洱熟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业界普遍认为,现代普洱熟茶的发酵技术萌芽于1973年,于1975年试制成功,在这之前,虽然也有熟茶的说法,但与今天的制作工艺并不相同。

熟茶:因何而诞生?

熟茶最初的研发目的,是为了追赶香港仓老生茶的口感。在计划经济时代,香港曾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地和中转站。香港人喝普洱茶,但并不“宠爱”它,在茶楼里,普洱茶是那种泡上一大壶就可以喝一整天的大宗茶,乌龙茶才是上层人士的宠儿。

普洱茶离开云南的时候,还只是“半成品”,转运到香港,香港人还要再存储一段时间才会拿出来喝,高温高湿的地域环境加速了普洱茶的转化速度,茶叶出现红汤,这种“红汤”成为港澳、大马地区茶客们品饮时一致追求的口感。

为了让茶汤快速转化为“红汤”,除了自然发酵,人们很快研究了一种新的方式:通过人工洒水渥堆,可以进一步加快茶叶的转化进程,熟茶渥堆工艺应运而生。

早期的熟茶发酵度比今天我们所采用的轻发酵还要更轻,很多老生茶的口感在熟茶中也能够喝的到,譬如生津、回甘甚至喉韵。

熟茶:第一次蜕变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人开始进入大陆做茶,随着他们一起进入大陆的,还有他们的做茶理念。他们认为熟茶发酵太轻不符合商业规律,因为轻发酵熟茶不能立即实现价值,要储存一段时间才能上市,因此又人为加速了茶叶的发酵速度,就有了后来我们所喝到的重发酵熟茶。

从90年代中期到2015年这段时间,恰恰是人们对普洱茶认知急速加快的一个年代,尤其是从2005年后,很多人开始接触普洱茶,以致于所有人都认为普洱熟茶就应该是重发酵口感:汤厚、滑糯、甜感好、苦涩轻……

第二次蜕变:是新生也是回归

普洱茶的灵魂,在于时间赋予它的越陈越香的生命价值,但重发酵熟茶因为发酵太过,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几乎消耗殆尽,已经丧失了转化空间,喝重发酵熟茶,即便汤感厚重,但已经没有了营养价值,就是在喝一杯碳化了的水。相比起来,轻发酵熟茶虽然汤水不如重发酵稠厚,但喝起来有苦涩有生津,层次更加丰富,同时具备和生茶一样的陈化价值(但转化潜力不如生茶大),近几年来,轻发酵熟茶再次走进茶人们的视野,并获得了茶客的青睐。

纵观熟茶近五十年的生命历程,从粗枝大叶的大宗茶到今天的精细化运作,期间经历了屡次变革,发酵程度从轻发酵到重发酵,再回归轻发酵,也从侧面反映了茶友对茶叶口感长远表现的更高要求,喝茶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追求短时间的口腔欢愉,喝茶更将会成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我们在攀登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我们在攀登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绿茶的清香是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