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说茶:一山容两派,两道共生长 你不知道的古茶山!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黑茶千两茶 千两茶黑茶

普洱茶古茶山。

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没有景迈山那样壮观、让人震撼,也一直不被外界关注。

走进老乌山深处,一片片规模不大,几十亩、几百亩古茶园散落在老乌山的箐沟、凹地、山梁之间。在2006年普洱市编写《走进茶树王国》时,普查写入书中仅是按板镇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村,古茶园面积仅统计了2870亩。

老乌山地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数十公里。当地居民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海拔1500米--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mm—1502mm。这里有近似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老乌山古茶园面积近4万亩

老乌山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为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而茶叶作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老乌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成就了它成为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目前镇沅县将对其进行详细普查,预计在老乌山保存的古茶园面积超过万亩,古茶园面积仅次于景迈山,茶叶总面积近4万亩。

按板镇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明置镇沅州所在地,距离县城60公里,东邻恩乐镇与古城乡接壤,西接振太乡,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乡接壤,北靠勐大镇。振太镇,史称“太和”,自古就是茶马重镇。

元朝破后大理国,统一了西南广大地区,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偏僻的老乌山在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种避战乱、躲官司、逃荒等外乡人来到深山,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和睦相处,开荒种茶,所以老乌山上的茶园面积相对分散,分布广,有的茶园直到今年也藏在深山人未知。

佛寺道观林立易马置茶深山有市

随着茶叶的增多,老乌山上的茶园就运输到按板街、振太街上交易,渐渐就声名远扬,成为地方名茶。历史上镇沅按板、振太等地盛产食盐,盐、茶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人们纷纷到此从业经商、众人涌入,山里就形成固定赶集的山街,马帮也自然成为这里的主角。

佛教在这里建寺布道,如大石寺、和尚寺等。从大石寺过老乌山到抱母井、通威远厅、达普洱府。沿途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皆种有茶,现存较出名的有“苦竹山”寨的古茶园。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立冠,成中国道教最南之地。周边的文立、海子等茶多,找一个区位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制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

老乌山自古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茶业的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种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

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老乌山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

种茶历史逾千年山中有棵“茶神树”

老乌山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其中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古茶树,有根部围径达2.68米,茶树高达10.6米多,树冠幅度7.3米×8.7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茶树王”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大集体年代,大茶树生长在一罗姓的自留地里,生产队定要他家每年交干茶15公斤。

多年后,罗姓茶地的主人觉得不划算,让给其他人家,这就形成地为一家,茶树为另一家的怪象。过去茶叶不值钱,“老乌山茶树王”树高体壮、叶茂蔽荫,影响农作物生长。说来奇怪,一年老罗攀上大茶树砍茶枝,在下树时莫名其妙跌落下来摔成重伤,村民都说“这是神树,只能采摘,不能砍”。

罗家人专门请人杀鸡忏悔献饭,总算捡回一条命。直到几年前茶叶价格起来一些,为了方便管理,罗家用几十棵古茶树换回来这棵“茶神树”,但茶树的干茶从过去每年能采20多斤,现在只有10斤左右,2014年卖得近2万元,这也成为老罗家的主要收入

cy316.COM编辑推荐

南段古茶山: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老包开讲


南段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国境线长56.8公里。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老包说茶|老仓福德古茶山:一座茶山的初心和家国情怀


过渡型、野生型杂生树龄逾百上千年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

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毫米—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

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型、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创办初心振兴实业救国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

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种茶历史超3000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

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厘米—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

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蛮荒之地的老茶厂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

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

老包说茶: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茶价格?


走进鹦鹉的天堂

多年前就在媒体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区有个“鹦鹉寨”,但一直没有去目睹中国最大鹦鹉群齐飞共鸣的盛景,也对其了解甚少,一次听到唐建国老师介绍:“茨竹林村的忙坝不仅是知名的鹦鹉寨,还是个很古朴的布朗族村寨。”

由于香港新华集团计划在普洱选择“布朗族”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需要在普洱范围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扶贫试点,为此在五月利用周末两次拜访忙坝。第一次到忙坝已是下午五点多,在李勇社长的带领下,还没有进村就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不时有一群群鹦鹉从头顶掠过,非常激动的带上相机走进村头,村子周边的大树上到处是鹦鹉的身影,整个山寨笼罩在鹦鹉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树下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用各自的“长枪短炮”摄下一幅幅照片,我们相互问候攀谈起来。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这里世代居住着全国较少数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已之相邻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存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有野生鸟类240余种,其中栖息着最特别的大紫胸鹦鹉400余只。

忙坝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海拔1,360米,有农户67户,269人,为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忙坝寨子周边有十来棵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成为400余只鹦鹉的家,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体长35一50厘米,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仿效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曾经分布很广泛,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为的捕着,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东部等地区少量生存,在国外也仅见于印度北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我的家乡景东县保甸就有很多,但由于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成为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在茨竹林村的忙坝目前能有这么多的鹦鹉,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听了陶培新老人的讲述,终于解开了谜团:“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关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的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哪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迁,分别居住在山梁上,与鹦鹉朝夕相处。相传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忙的地方,而这道山梁象一座坝提,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忙坝。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围种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树越长越大,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渐渐的这群鹦鹉越来越多。忙坝的布朗族人也把鹦鹉当作神鸟,把鹦鹉的头像作为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腾。

后来,市场上的鹦鹉价格越来越贵,村里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近年来鹦鹉的数量增长很快,忙坝的大树已经满足不了鹦鹉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节,部分鹦鹉就到相离五六公里外的又一个叫忙蹦的地方筑巢产卵,待小鹦鹉出窝飞翔后又回到故土忙坝。忙蹦也是个传统布朗族村寨,是从忙坝分过去的,鹦鹉到忙蹦也是与亲人相处。

正因为山好、水好、人更好,忙坝人绘制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人长寿老人多是这里的一景,实际了解才知,忙坝小组全村269人中,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两年一位102岁的老寿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全村”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的古朴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格外的幸福,也让来到这里的人衷心的期望茨竹林的鹦鹉家族与布朗族人民一同和谐相处、兴旺发达。

几代人梦想一座佛塔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会修建一座佛塔、佛寺。现存忙蹦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龙、凰、麒麟、麓的精美图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级圆形石塔组成,佛塔前面还有当年佛寺的墙基、柱脚等遗迹,占地面积约3亩有余,能看出有四栋建筑的模样。据区民宗局局长介绍:“这个佛寺曾经很辉煌,在思茅、澜沧、景谷一带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这里修佛。在民国年间,一个名叫苏三的景谷县土匪,到此抢窃,由于受到当地布朗族人的围攻,恼羞成怒的窃匪并放火焚烧了佛寺,只留下这个佛塔。”

忙坝寨子的佛塔、佛寺遗迹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归来的钱忠贵,现年74,他给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曾有三地方建过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头,现在的村活动房哪里,因失火被毁。后来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树旁,但因地势陡,最后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树下。我父亲年轻时到版纳专门学佛归来,解放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几个长驻的和尚,但在破四旧时佛寺、佛塔被毁,父亲就只能在家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复了宗教活动,但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重建佛寺。父亲在1987年去世时已是89岁,临终前一直在说,你们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修复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如何让茨竹林古茶香飘世界?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总人口9.19万人,是中国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代称为“濮满”、“蒲蛮”“朴子蛮”、“扑子”等,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无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文化等;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普洱被誉为“世界茶源”。古代濮人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叶的民族。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茨竹林村仅有的两个布朗族村寨忙坝、忙蹦,是思茅区布朗族聚集人数最集中,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相传在300多年前,陶姓、钱姓等姓氏的几户“朴子蛮”从澜沧江对岸迁入茨竹林,以狩猎、游牧为生,后来在大山梁子的半山腰开始刀耕火种,过上的定居的生活,从其他布朗族寨子里引来茶树种植,这个布朗族寨子被称为大山寨。后来大山寨的布朗族搬迁至了忙坝。

思茅在清代是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茨竹林茶叶在那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陆续有汉族、彝族人何家、罗家、宗家等到大山上开垦茶园,安家居住,慢慢的人多起来,就形成了大山寨、老安寨等寨子。这里的茶园是由不同的族人开垦种植,种植面积多为数十亩,最大的一片也就近百亩。由于发生瘟疫最初的种茶人离开了哪里。后来进山的人也种植了部分茶园,在包产到户时都把茶树分到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搬迁,人门都离开了茶山,茶山也就此荒废,至今未通公路。

在普洱市2005—2006年的古茶资源普查中,茨竹林有百年以上的古茶260多亩,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柏枝树等各种树林杂草之中,属野化型生长,树冠不大,茶叶品种与困麓山古茶园相似,以大、中、小叶种混杂种植,茶叶产量低,但茶叶的品质很好,茶叶香气独特。因面积不大,没有列入普洱市26座古茶山,思茅区也就成为普洱市唯一没有古茶山的区县,成为遗憾。

2006年以来,有几个小初制所建到山上,今年古树春茶的鲜叶价卖到300多元一公斤,成为思茅区茶价之最。但很多茶商把它称做困麓山古茶销售,这也造成茨竹林古茶山目前没有知名度的原因。

茨竹林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为思茅区现代茶园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有台地茶近4000余亩,以加工绿茶为主,茶叶品质很好,但大多用群体种实生苗种植,茶叶卖相不好,茶价偏低。如今应该对茨竹林进行重新审视,建议定位为“茨竹林古茶山”,从茶叶、文化、交通、生态、旅游、扶贫等综合进行规划打造。因为茶叶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土壤、气候、茶叶品种、茶树留养模式、加工工艺等,这里的前三个要素都已具备,只要政府加以重视、引导、支持,对台地茶进行生态稀疏留养,采用景迈山和困麓山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大宣传,几年后云南将增加一座知名的茨竹林古茶山。原题《小鹦鹉将带飞思茅茨竹林腾飞》

特此声明:

漫湾古茶山︱老包开讲


漫湾镇因在澜沧江上修建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漫湾电站而享誉国内外。它地处景东县的西北部,北与大理州的南涧县山水相连,西以澜沧江为界与临沧市云县隔江相望,是普洱、大理、临沧三州市的交界点。

漫湾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辖景东县漫湾镇的安召、温竹、漫湾、保甸等村。海拔1700-2300米,年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290毫米左右。共有茶园面积10400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3725亩。代表性古茶园有安召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中山箐古茶园、王家箐古茶园等。

安召村与大理州相邻,以一条小河为界,有一步跨二州市之美誉。村委会驻地安召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马帮沿着古道把镇沅县振太古茶山、勐大古茶山和景东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等地的茶叶沿澜沧江北岸而驮运达大理、拉萨。安召古茶园在漫湾古茶山中面积是最大的,在街子、滴水箐、独家村、旧村、大村、酸荞地、倮么、白地厂等小组皆有分布,古茶面积有800多亩,茶树树龄多在300年-800年。

窝落地古茶园属于温竹村,是漫湾镇村民居住海拔最高的地方,位于无量山之中,因四周被群山包围,仿佛是一块落陷下去地方,故得名窝落地。这里有8个小组,210户人家,近700人。彝族为当地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种植这片古茶园的祖先。古茶园面积600多亩,古茶树龄多为300-1000年。茶叶品种虽然混杂,但茶质上乘,在漫湾古茶山中名气是较大的。

中山箐古茶园位于漫湾村上部,属无量山边缘地带,海拔1800米左右,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这里是抗战的纪念地,1944年4月的一天中午,美国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不幸被日机击中,坠毁中山箐,机组人员全部牺牲,并长眠于此。离纪念地不远处有一颗古茶树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在1200年左右,每年可加工普洱茶5公斤左右,受商家青睐而单株收藏。

王家箐古茶园位于保甸村,保甸河的上游。居住着石洞、龙潭、王家箐、麻栗林四个小组,四周被群山环包,只在保甸河流入保甸坝子的地方留有一个缺口叫石门槛(又名虎跳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我外婆家居住在龙潭小组,小时常去。记得1979年我到外婆家住了一个星期,外婆天天带我上山去采野木耳。那时最让我担心的是后山上的巨石若是滚落下来会毁了村庄,对岸的石洞小组居住在300多百米高的悬崖之下,每到早晨、下午四周能听到黑冠长臂猿的打鸣声。无量山深处有一个近百米高,十来米宽的大瀑布,当地人叫它七姑娘滴水,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声音。

王家箐目前茶地可能有1000多亩,数百年以上的有700亩左右。无量山深处有一片叫杨家屋基的茶园,根据杨氏家谱据载,明末清初时杨氏一族从四川逃难于此,开垦种植的,面积有200多亩。后来杨氏迁至3小时路程外现在的王家箐居住,茶园也就被荒废,任其生长,有的长成参天大树,那片茶地一直称做杨家屋居。

这片茶园目前已被划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它的茶质很是特殊,属于栽培型茶树,因生长在密林之下,日照少,没有人的袭扰,茶叶自然也就增加了一种山野之气,茶叶的颜色偏黑,但茶气清香,口感绵甜,自成一味。

人类历经几千年把野生茶树栽培驯化为过渡性、栽培型古茶树。无意间又让栽培型古茶树回归自然,恢复它的野性,也创造出一味好茶。我的故乡生长着许多百年、千年的古茶树,那苍劲的树枝上新叶长了被採,採了又长,没有一丝怨言,始终快乐地生长着,也许这就是人性如茶的秉性。

老包开讲:老乌山古茶山


老乌山古茶山位于镇沅县按板镇西南,是无量山众多支脉中非常引人入胜的一条山脉,主要分布在按板镇所属的罗家、文立、那布三个民委员会及振太镇的部分村。茶山上有人口4000余人,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为主。海拔17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390—1502mm。据2006年普查统计,老乌山古茶山有野生茶群落8616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870亩,甲子年以上老树茶380多亩,生态茶园3500亩。2007年以来新种植6000多亩,目前老乌山古茶山共有可采择茶叶面积达12800亩。

据考证,当地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在和尚寺村地边有一株古茶树,有根部直径达1.23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树高达9米多,其树干直径0.89米,树高9.5米,树冠幅度7.3×8.7米,是当地现存古茶树中最大的一棵,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而茶叶做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老乌山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成就了它成为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其中古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多分布于地边田角,有的成片种植,有的零散分植。成片的茶园种植特点是种植密度合理,行株距有规则,树体大小也比较均匀,而且大部分茶园中间作玉米及其他作物,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自然健康的生态系统。由于老乌山在茶叶生产上可谓得天独厚,其出产的茶叶一直是商家争相购买的宠儿,多年来得到普洱茶藏家的青睐。

汇益茶庄的苏女士2012年4月亲自上山住了几天,购买了一批茶古。她说“这里的茶从条索的外形上看略逊于景迈、邦崴的茶,主要是加工工艺不同,景迈、邦崴加工的工艺是松条茶,而这里加工工艺为紧条茶。但其香气独特,有山野气韵,泡汤之后叶芽肥硕挺壮,汤色黄绿橙亮,入口之后茶味饱满醇厚,喉韵温润清滑,极是慰贴舒爽,而茶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颇耐人寻味。此外,因是新茶,苦涩味自当难免,但此茶之苦似乎只集中于舌尖上的一个点,而且无论怎么喝都似乎牢牢地占据在那里,显而不沉,黏而不滞,仔细回味,与以前吃橄榄时的滋味有几分相似。另外,此茶涩底较轻,茶入口之后生津快,且润而不湿,回甘迅猛而余韵悠长。诚为茶中上上佳品是也”。

如今,茶叶生产已经成为老乌山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与事业的重要依托与展望。可曾想到这里原来是个高寒贫困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去一次按板镇街早上必须5点多出发,到晚上8、9点才能归家,外地人称为“鬼见愁”的地方。

年近60岁李大哥,祖辈都生活在大山之中,在当地也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能人。他对我说“别看今天人人夸我们这里好在,是个好地方。过去很多人连粮食都种不够吃,很落后、很穷的。当地姑娘都不愿嫁在这里,有的媳妇甚至把孩子丢下跑去外面嫁人。我的两个妹妹,一个就嫁到安徽,一个嫁到了四川。可如今年轻人去读书的,出去外面打工的,在外面学到知识、增长见识以后大都选择回来家乡发展,不少人还从外面带回了媳妇。有几个嫁到外面去的这几年也回来这里种茶叶、种核桃、做茶叶加工等,说是这里发展环境好”。

一天,李大哥到自家茶园里采茶,只见几只喜鹊飞来跳去叽叽咋咋的,这是消失多年的喜鹊又飞回来了。他即兴就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昔日老乌山村里姑娘跑外乡”,下联是“今天老乌山茶园喜鹊飞得欢”,横批是“今非昔比”。

老包说茶:金鼎古茶山,古茶圣地探险乐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海拔1800米—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毫米—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

面积万亩树龄百年

金鼎山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284cm,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159cm;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170cm;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168cm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90cm等古茶树。

茶香淡雅,回甘久远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生态良好,探险乐园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老包说茶|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


凤冠山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县景福镇盆河、勐片等村。这里有近距离观看黑冠长臂猿的大寨子,是世界上黑冠长臂猿生存的主要区域,有《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隐居于此的无量剑湖。这里的茶园最早由侎俐人(滇南彝族的一个支系)种植,当然神仙姐姐也种了,是唐代《蛮书》里记载“茶出银生”的地方,是“世界茶源”。

凤冠山属无量山中段的一支山脉,因山形似凤凰头而得名,山上分布着凤冠山、大园子、龙树、大寨子、叶家坝、王家等9个自然小组,古茶树最集中、风光最美的是凤冠、大园子、龙树。民族以彝族、汉族为主,海拔1600一一1900米,房屋建筑为青瓦青石板砌墙的独特结构,主要经济作物茶叶、核桃。

凤冠山有千年以上种茶历史,茶树品种比较原始混杂,古茶面积2000多亩,五百年以上古茶树一万余株,茶叶品质上乘,过去被划归金鼎古茶山而长期未被关注。这里不得不用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等词汇来形容。

云南的名茶山我基本走遍了,从自然风观、民族文化、古茶资源、旅游潜力等角度来看,在我眼中前三甲为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老班章(贺开古茶山)和凤冠山古茶山。

凤冠山古茶茶中之冠,一个遗落人间的伊甸园,一个待开发的五A级风景区,2016年元宵节后将隆重登场,期待你来发现、你来观光。

御笔古茶山︱老包开讲


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属无量山东坡,分布在锦屏镇山冲村、黄草岭和文井镇山心、丙必、清凉、竹蓬村等。海拔16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3.5℃,年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为沙性红壤。共有茶园面积12600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4800亩。古茶园主要以长地山、五棵桩、菜子地、邓家、高老庄等古茶园组成。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和临沧市部分地区、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银生节度府设在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城。

五棵桩古茶园是个有故事的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2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4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6公里,距离长地山8公里,面积4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前。茶园常年云雾笼罩,因进山道路难走,只有山里人在春茶发芽时进山采茶,。据说,它是银生节度时期为节度府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300多亩,海拔1900-2120米,种植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500多亩,海拔1800-2000米,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邓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高老庄茶园面积有400多亩,海拔1800米左右,是一高姓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末时期迁到菜子地茶园里套种大烟(罂粟),解放后迁到现在的邦崴小组,并种植了这片茶园。

长地山为文井镇丙必村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寒山村,有71户人家,人口265人,离县城直线12公里左右,海拔1700-1800米,是景东最美山村之一,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长地山背靠无量山,古朴的村子就犹如坐落在一把椅子上,南北延伸的小山就像椅子上的扶手,俯瞰着川河坝子,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登上村后的小山,西面是无量山群峰,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犹如万象奔腾。长地山瀑布仿佛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古茶园里。走上几百米就进入了无量山核心区。东面远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群山一直链接到了天际,让人看不够也看不完。

长地山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村旁的三棵大茶树,据说种植了600多年。但这里的很多茶园曾经是国民党中将38军副军长梁星楼家的私家茶园。在计划经济时代长地山是吃国家商品粮的茶农,今天在长地山你难看到一亩种粮食的土地。智慧的长地山人培育出普景1号茶叶良种,已经在全省推广,长地山原有2000多亩茶园已经嫁接改造了近1500亩,这项低产茶叶改造工作在全国也走在前列。长地山茶叶芽头大、口感好、色泽鲜亮、卖样特别好,每年春季,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订购采摘茶叶。

普洱是世界茶源,有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五世同堂。而距今有2500万年二始祖中华木兰化石就发现于景东县锦屏镇山冲村的田心,在通往御笔古茶山的路旁。御笔古茶山是当时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也是银生节度府的官办茶园,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被淹没。

为了更好做强做大景东茶产业,挖掘银生茶文化,建设御笔山茶叶主题公园。目前,市县两级已投资了5000多万元修通了长地山、高老庄古茶园二条柏油路,完善基础设施,御笔古茶山被人们誉为景东的景迈山,不断吸引着四方来宾考察、旅游。

老仓福德古茶山︱老包开讲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海拔16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性、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多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多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金鼎古茶山︱老包开讲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284cm,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159cm;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170cm;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168cm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90cm等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是深藏于无量山中的3个自然村,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你不知道的临沧茶


很多人,对临沧是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知道冰岛、昔归都在这里,但不知道临沧。

临沧有很多著名的微小产区,是茶叶的基因库,还有很多沧海遗珠。今天,就来这浩瀚的临沧茶海中捡拾一番,看看,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到底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或者说似是而非的知识。

普洱茶主要产区

“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火了西双版纳茶区,甜过易武的冰岛,霸气如班章的昔归,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临沧茶区。

临沧,以濒临澜沧江而得名。这里,从公元1世纪开始,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这里是世界种茶原生地和世界滇红之乡。北回归线从临沧横贯而过,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和勐库大雪山构成山脉主峰,澜沧江、怒江穿越全境。

临沧是云南产茶最多的茶区,这些年市场上最为出名的冰岛、昔归就出自临沧。

世界闻名的滇红

临沧是天下茶仓,而凤庆滇红,则是临沧的一张世界名片。很多人熟知凤庆,都是因为滇红茶。

滇红茶的诞生地凤庆,旧称顺宁,位于滇西,临沧市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美誉。

冰岛是座什么岛?

在茶圈里,冰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如果没有来过,是不是会以为这是一个在水中很冷的小岛,或者说和那个北欧能够看见极光的地方有某种相似之处呢。但其实,这是位于临沧勐库镇最北边的寨子,坐落在半山之上,全寨房屋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四季如春,全年无雪也无冰。

在傣语中,这里叫做“扁岛”。即便是你走进冰岛寨,当地的傣族村民依然还是把自己的寨子叫做“扁岛”或者是“丙岛”。

昔归到底在哪里?

昔归是一个村子,位于临沧临翔区邦东乡邦东行政村,山区。海拔75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200毫米。昔归茶产自昔归古茶园。昔归的茶园多分布在半山一带,混生于森林中,此山因多种芒果树而得名芒绿山,也称“忙麓山”。

有人评价说,昔归与冰岛是一王与一后,老茶客喜欢口感更霸气但不失幽雅的昔归,前面数泡滋味饱满强劲,但大多数人则喜欢稍微温顺的冰岛。当然,这只是茶人的个人爱好而已。

一棵3200多年的茶尊

生长在凤庆小湾镇香竹箐锦绣村3200多年的“锦绣茶尊”,相传周天子曾经喝过这棵树上的茶叶。在2003年时,古茶树即高达10.6米,树冠南北11.5米,东西11.3米,基围5.84米,它的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周围10米以内都没有树木。

1982年,北京市农展馆馆长王广志先生以同位素方法,推断其树龄超过三千二百年后,广州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叶创新亦对其进行研究,结论一致。2004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博士及日本农学博士大森正司对其测定,亦认为其年龄在三千二百年至三千五百年之间。

2005年,美国茶叶学会会长奥斯丁对其考察认为,锦绣茶祖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茶树。就在这棵茶树王的身边,至今还有她的子孙1400多棵。这是一棵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树围最粗、树龄最大的古茶树。据考证,它是现存最早的走出森林的茶树、也是最古老的人类栽培的茶树。

大雪山上有普洱茶吗?

如果你喝过临沧茶,一定会听到勐库大雪山、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这些名字。

临沧,这个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出产芒果和核桃的低纬度高温地区,怎么会有大雪山?而且还有这么多。

历来,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人天生就对雪怀有美好向往,临沧人对高山秘境的敬畏也是毫无疑问的。那些海拔3000米以上,冬日有落雪的大山,便被临沧人敬畏地称为“大雪山”。

勐库大雪山在双江县里,勐库大雪山万亩古茶园的现身使这里成为临沧最有名的大雪山,这个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永德大雪山在永德县内,永德大雪山的主峰是中国大陆北回归线附近的最高峰。据说,真正意义上的永德大雪山茶,多产在保护区周边及缓冲地带。

邦东大雪山(也叫临沧大雪山)位于临翔区,离临沧城区最近,只有19公里,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

勐库十八寨究竟在哪?

临沧最出名的山头当数勐库十八寨,坊间有言:勐库十八寨,寨寨出好茶。勐库镇是双江第二大镇,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流经两山之间。

勐库人习惯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称为西半山。

勐库镇辖16个行政村,16个行政村由于茶叶的产量名气不一,又细致地划分为18个名寨,也就是勐库茶爱好者俗称的“勐库十八寨”。

西半山(十个寨子):冰岛、坝卡、懂过、大户赛、公弄、邦改、丙山、护东、大雪山、小户赛。

东半山(八个寨子):忙蚌、坝糯、那焦、帮读、那赛、东来、忙那、城子。

你不知道的古树普洱冷知识


自满清入关开始,普洱茶因其浓酽风味适合马背民族的取向而被取为贡品。随着满族汉化程度的加深,其饮茶取向也趋向于汉族习惯,故而道光年间之后普洱茶停贡,普洱茶愈发不被中国大部分地区所认知。

旧时普洱茶在茶区当地的消费大多系鲜叶采摘下来不经杀青,简单晒干后大壶泡饮或煮饮,从现今的工艺定义角度出发并不能称之为普洱,其工艺更近乎白茶。自道光年间到1993年普洱茶在整个茶产业中都可以说是乏人问津的,只剩下供应港澳大马,以及边疆少数民族作为制作酥油茶/奶茶的原料这样的地域性消费。1993年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暨“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当时也没有获得太多关注,仅是一些台湾人来到云南,希望能够搞清楚关于普洱茶的相关资讯。

从道光年间至2000年以前普洱茶一直以香港和澳门、马来西亚为主要供应地。在1975年、1976年和1979年普洱茶分别销往马来西亚、法国、日本,不过是普洱熟茶而非生茶。因此自七十年代开始古树茶便不被重视并少在生产茶品中使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制作的印级茶,采用的还是大小树混采原料。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开始使用小树茶制作茶品。甚至一直到1985年之前这一段时间,古树茶被与野生茶混同,被认为不可以饮用故而禁止在茶品制作中使用。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使用古树茶(大小树混采),到七十年代开始认为小树茶更为优质,因其好管理、易采摘、芽头多、嫩度高,可见当时云南当地茶品制作是深受我国东南地区制茶理念的影响。在当时的茶叶志中都会提到“雨前茶”、“谷花茶”和“五级十等”等一些带有明显绿茶取向的概念。在当时云南茶叶的管理者基本都并非是云南人,对于茶品也已追求新茶鲜爽这一几近绿茶的诉求为茶品制作方向。云南当地人因此也将普洱茶作为低档茶品,这一观念直至几年前仍时有耳闻。

近年因资本热炒古树茶,各色传奇光环被加诸于古树茶之上。当下大行其道的普洱古树茶概念,其兴起不过是近十几年光景,回溯近现代中国茶业历史,古树茶,甚至是普洱茶,大多数时间都不为大多数国人所认知和接纳。认识普洱,认识古树茶,理性客观的态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老包说茶:一山容两派,两道共生长 你不知道的古茶山!》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2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普洱茶古茶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