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仓福德古茶山︱老包开讲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茶山 老白茶是老的树叶 老茶树

【www.cy316.com - 普洱茶古茶山】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海拔16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性、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多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多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cY316.com延伸阅读

御笔古茶山︱老包开讲


御笔古茶山是“银生福地、无量景东”的缩影。随着银生文化的不断挖掘,银生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古彝族、古布朗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御笔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城附近,属无量山东坡,分布在锦屏镇山冲村、黄草岭和文井镇山心、丙必、清凉、竹蓬村等。海拔16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3.5℃,年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为沙性红壤。共有茶园面积12600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4800亩。古茶园主要以长地山、五棵桩、菜子地、邓家、高老庄等古茶园组成。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和临沧市部分地区、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银生节度府设在银生城即今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城。

五棵桩古茶园是个有故事的茶园,位于无量山深山中,海拔1960-2150米,距离菜子地古茶园2公里,距离邓家古茶园4公里,距离高老庄古茶园6公里,距离长地山8公里,面积400多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200前。茶园常年云雾笼罩,因进山道路难走,只有山里人在春茶发芽时进山采茶,。据说,它是银生节度时期为节度府的官办茶园,当时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哪里进行开垦种植茶叶,为了限制囚犯的活动范围,就在不同的地方立了五棵石桩,后来人们就把这片茶山称为“五棵桩茶园”。

菜子地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右岸,总面积300多亩,海拔1900-2120米,种植历史也在千年以上。一种说法是当时发配的犯人,释放后留下来开垦种植的;一种说法是后来一些逃难的人开垦种植的。

邓家古茶园位于文果河左岸,总面积500多亩,海拔1800-2000米,种植历史在300年左右,是由当地一家邓姓地主在清代开垦种植的。

高老庄茶园面积有400多亩,海拔1800米左右,是一高姓人家从四川迁往昭通,后几经周折于清末时期迁到菜子地茶园里套种大烟(罂粟),解放后迁到现在的邦崴小组,并种植了这片茶园。

长地山为文井镇丙必村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寒山村,有71户人家,人口265人,离县城直线12公里左右,海拔1700-1800米,是景东最美山村之一,也是人们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长地山背靠无量山,古朴的村子就犹如坐落在一把椅子上,南北延伸的小山就像椅子上的扶手,俯瞰着川河坝子,一副美丽的田园风光。登上村后的小山,西面是无量山群峰,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犹如万象奔腾。长地山瀑布仿佛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古茶园里。走上几百米就进入了无量山核心区。东面远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蓝天白云下绿色的群山一直链接到了天际,让人看不够也看不完。

长地山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村旁的三棵大茶树,据说种植了600多年。但这里的很多茶园曾经是国民党中将38军副军长梁星楼家的私家茶园。在计划经济时代长地山是吃国家商品粮的茶农,今天在长地山你难看到一亩种粮食的土地。智慧的长地山人培育出普景1号茶叶良种,已经在全省推广,长地山原有2000多亩茶园已经嫁接改造了近1500亩,这项低产茶叶改造工作在全国也走在前列。长地山茶叶芽头大、口感好、色泽鲜亮、卖样特别好,每年春季,本地的、外来的茶商就纷至沓来,订购采摘茶叶。

普洱是世界茶源,有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五世同堂。而距今有2500万年二始祖中华木兰化石就发现于景东县锦屏镇山冲村的田心,在通往御笔古茶山的路旁。御笔古茶山是当时银生城界诸山的主要茶山之一,也是银生节度府的官办茶园,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被淹没。

为了更好做强做大景东茶产业,挖掘银生茶文化,建设御笔山茶叶主题公园。目前,市县两级已投资了5000多万元修通了长地山、高老庄古茶园二条柏油路,完善基础设施,御笔古茶山被人们誉为景东的景迈山,不断吸引着四方来宾考察、旅游。

漫湾古茶山︱老包开讲


漫湾镇因在澜沧江上修建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漫湾电站而享誉国内外。它地处景东县的西北部,北与大理州的南涧县山水相连,西以澜沧江为界与临沧市云县隔江相望,是普洱、大理、临沧三州市的交界点。

漫湾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无量山西坡,辖景东县漫湾镇的安召、温竹、漫湾、保甸等村。海拔1700-2300米,年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290毫米左右。共有茶园面积10400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3725亩。代表性古茶园有安召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中山箐古茶园、王家箐古茶园等。

安召村与大理州相邻,以一条小河为界,有一步跨二州市之美誉。村委会驻地安召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马帮沿着古道把镇沅县振太古茶山、勐大古茶山和景东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等地的茶叶沿澜沧江北岸而驮运达大理、拉萨。安召古茶园在漫湾古茶山中面积是最大的,在街子、滴水箐、独家村、旧村、大村、酸荞地、倮么、白地厂等小组皆有分布,古茶面积有800多亩,茶树树龄多在300年-800年。

窝落地古茶园属于温竹村,是漫湾镇村民居住海拔最高的地方,位于无量山之中,因四周被群山包围,仿佛是一块落陷下去地方,故得名窝落地。这里有8个小组,210户人家,近700人。彝族为当地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种植这片古茶园的祖先。古茶园面积600多亩,古茶树龄多为300-1000年。茶叶品种虽然混杂,但茶质上乘,在漫湾古茶山中名气是较大的。

中山箐古茶园位于漫湾村上部,属无量山边缘地带,海拔1800米左右,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这里是抗战的纪念地,1944年4月的一天中午,美国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不幸被日机击中,坠毁中山箐,机组人员全部牺牲,并长眠于此。离纪念地不远处有一颗古茶树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在1200年左右,每年可加工普洱茶5公斤左右,受商家青睐而单株收藏。

王家箐古茶园位于保甸村,保甸河的上游。居住着石洞、龙潭、王家箐、麻栗林四个小组,四周被群山环包,只在保甸河流入保甸坝子的地方留有一个缺口叫石门槛(又名虎跳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我外婆家居住在龙潭小组,小时常去。记得1979年我到外婆家住了一个星期,外婆天天带我上山去采野木耳。那时最让我担心的是后山上的巨石若是滚落下来会毁了村庄,对岸的石洞小组居住在300多百米高的悬崖之下,每到早晨、下午四周能听到黑冠长臂猿的打鸣声。无量山深处有一个近百米高,十来米宽的大瀑布,当地人叫它七姑娘滴水,很远就能听到雷鸣般声音。

王家箐目前茶地可能有1000多亩,数百年以上的有700亩左右。无量山深处有一片叫杨家屋基的茶园,根据杨氏家谱据载,明末清初时杨氏一族从四川逃难于此,开垦种植的,面积有200多亩。后来杨氏迁至3小时路程外现在的王家箐居住,茶园也就被荒废,任其生长,有的长成参天大树,那片茶地一直称做杨家屋居。

这片茶园目前已被划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它的茶质很是特殊,属于栽培型茶树,因生长在密林之下,日照少,没有人的袭扰,茶叶自然也就增加了一种山野之气,茶叶的颜色偏黑,但茶气清香,口感绵甜,自成一味。

人类历经几千年把野生茶树栽培驯化为过渡性、栽培型古茶树。无意间又让栽培型古茶树回归自然,恢复它的野性,也创造出一味好茶。我的故乡生长着许多百年、千年的古茶树,那苍劲的树枝上新叶长了被採,採了又长,没有一丝怨言,始终快乐地生长着,也许这就是人性如茶的秉性。

金鼎古茶山︱老包开讲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茶树品种多为有性系群体种,品质混杂,有7-8个之多,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以上。

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284cm,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159cm;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170cm;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168cm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90cm等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是深藏于无量山中的3个自然村,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老包开讲: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景东县哀牢山中段西坡边缘,南北长一百多公里,主要包括龙街镇的戈瓦、东山、和哨、多依树、班庆村,太忠镇的大柏村、麦地、平掌、三合,大街镇的大街、气力、三营、气力、昆岗、平地、及花山镇的文岔、秀龙、文岗、营盘、撇罗、芦山、淇海村等涉四个镇近20个村。古茶园多分布在海拔1300—2100米,年平均气温12.5℃——18.2℃,年降水量1180—1340毫米的地区。古茶园呈块状和满天星状分布,粮茶间作为主。共有茶园面积4.8万亩,其中有古茶园6855亩,是普洱26座古茶山中覆盖区域最大的古茶山。

秀龙古茶园,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边缘,因这里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群山起伏,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而得名秀龙。是一个典型的高寒贫困彝族山村。现有古茶园面积1200多亩,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海拔18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1320毫米。居民以彝族、汉族混居。

麦地古茶园紧连哀牢山杜鹃湖。杜鹃湖因杜鹃花较多而更名,海拔达2500米,是普洱市的一个旅游风景区。麦地村海拔在1800—2300米,年平均气温12.8℃。恰逢冬春之际,驱车前往麦地村,沿途到处是苍天古树,灵秀俊美,虽然气体还有些寒凉,但真值杜鹃花盛开的时节,漫山遍野,宛如一片火红的朝霞,散发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鸟儿私欲的林间欢飞。下到村边天空赫然开朗起来,村庄分布在山腰上,绿色成了主旋律,满眼是茶树、核桃树。全村共有茶叶面积4000多亩,其中古茶园有760多亩。茶叶收入虽然一直是当地的主要经济

迷帝贡茶古茶山︱老包开讲


迷帝古茶山分布于在哀牢山墨江段的团田、新抚、景星、通关等乡镇古茶区,海拔1250米至1940米,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1290mm。现有茶园8万多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万多亩,树龄50-100年的老茶园有3万多亩,50年以下的现代茶园有3万多亩。茶园分布在哀牢山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四周的森林植被完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茶园种植因地制宜,多以小片种植,几十亩、一两百亩为一个单元,这些茶园在森林中,似乎就是镶嵌在漫漫林海中的绿宝石。刚好这种种植模式吻合了目前大家倡导的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茶园布局。

迷帝贡茶的原产地是米地古茶园,而米地茶的产地界牌村,过去是镇沅、新平与墨江三县的交界处(新抚以前属于镇沅,后来划归墨江),故名界牌,这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有着繁盛的集市。茶马古道从宁洱经通关到镇沅与景东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藏区的马帮每年都要经过这里来驮运茶叶。

云南历史上的名茶,跟其活跃的商品经济大有关系,只有在旺盛的贸易需求下,才会带动山区大面积种茶,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改进制茶技术,从而产生了畅销的茶叶,造就名茶。在旺盛的茶叶贸易需求下,现在新抚镇政府的驻地塘上街,过去就是一个繁华的古道集市,南来北往的马帮驮来了人气与各种商品,也驮来了墨江的历史名茶--米地茶,并通过多年的发展才打出了“米地茶”的名气,才有机会进贡给皇帝喝。

界牌村米地古茶园距离新抚镇政府15公里,主要分布在米地、破木、会佘等周边村寨,海拔1300米左右,有茶园近千亩。米地古茶园,面积逾300亩,据考证这些古茶树有近500年的历史,相传是从江西迁徙到云南景东,后来又来到界牌这一地界的赵氏族人所种植。茶园由于社会变迁、世事更迭、以及人为的原因,茶树显得比较稀疏,500年左右的现存3600多株,清代补种距今200年左右的8000株左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百姓在稀疏的茶地里进行了间空补种,大概有6万株左右。

“募人百户,种茶千亩”,明末清初时期,“米地茶”就相当有名,“塘上街”也因米地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驿站。时至清朝乾隆年间,米地茶作为贡茶进贡北京,传说乾隆皇帝品米地茶,十分赞赏,说“朕品茗无数,唯他色香俱佳”,并赐旨“瑞贡京师”。自此,米地茶真正成为清廷贡茶,岁岁进贡,直到咸丰年间。其后,由于战乱,赵家被田政(田四浪,滇西南红白旗之乱的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所灭,米地茶自此衰败。时至今日,株株古茶树历经几百年雪雨风霜,身披苔藓,满目沧桑。

当地种茶的民族以哈尼族,布朗族、汉族等。但在解放前界牌村拥有茶园的都是汉族的地主,迷帝古茶园就属于汉族赵姓家族的,做的是“窝窝茶”之类的传统手工茶。解放后当地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于1965年在这里建有村办企业米地茶厂,从各个社抽劳力,由墨江茶厂统购统销,并提供技术指导,做出的毛茶交给墨江县茶业公司(墨江茶厂)。界牌以前靠马帮、牛帮运输以及人背,直到1987年才修通公路。

迷帝茶的原产地为米地古茶,靠的是“一泡成名”路径,而让无数人羡慕。数百年前,在皇帝面前一泡,迷住了皇帝,被赐予“瑞贡京师”之牌匾。2007年的普洱茶复兴时走的也是一“泡”惊人的路线--这年春天的普洱市热闹非凡,思茅更名为普洱的庆典盛大举行,百年万寿龙团也回归故里,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斗茶大赛也在紧张而热闹地举行,紫云公司制作的“迷帝茶”获得斗茶冠军,算是在万众瞩目的节庆活动之中放了一颗卫星,从此“迷帝茶”的名气不胫而走,闪耀在普洱茶界。

如今米地茶采用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管理,古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保持了古代的遗风,香浓,回甘,色味俱佳。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只用羊粪、油枯等肥料,人工锄草、翻挖茶地,管理完全按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

“迷帝”,原本名为“米地”,因为有了后来茶园“瑞贡京师”的流传故事,“米地”逐渐演变成了“迷帝”。这片“迷帝仙境”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迷帝茶”的名声不胫而走,逐渐向外辐射,进而被外界知晓。1995年,当地政府注册了“迷帝”品牌,申请了商标保护。目前,新抚乡正在如火如荼打造“迷帝庄园”,探索旅游文化、茶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建成普洱市继柏联庄园之后又一个庄园经济的奇迹。

老包说茶|老仓福德古茶山:一座茶山的初心和家国情怀


过渡型、野生型杂生树龄逾百上千年

老仓福德古茶山位于景东县北部,与大理州南涧县相邻。主要分布在无量山东坡,辖安定镇迤仓、中仓、外仓、民福、河底和文龙镇邦迈、义昌等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区。

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1.6℃—14.6℃,年降水量1280毫米—1390毫米,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沙性较重,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生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2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7000亩。

古茶园呈块状分布,稀疏种植,多在村寨边以茶粮间作为主。茶树品种有7-8个之多,勐库种、大理种、过渡型、野生型等,相互杂交产生诸多新变种,这也是无量山、哀牢山古茶品种的特征。树龄大多为数百年、上千年。

创办初心振兴实业救国

老仓福德古茶山,在历史上曾几度辉煌。民国年间,爱国人士罗俊卿“因鉴于国家之贫弱,外货之输入”而“竭力提倡奋发兴起,多创实业,振兴实业以塞漏危而救国家”,遂开发老仓福德茶山并创制“老仓茶”。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老仓茶经云南省勤业会审查评定为优等奖,时任省长唐继尧签署并颁发优等奖章以示鼓励。

建国后,老仓福德古茶山的茶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茶叶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有集体企业文龙茶厂、安定茶厂。其中安定茶厂成为当时云南省四大国营茶厂下关茶厂和普洱茶厂的原料基地。

近10年来新建起了2个普洱茶加工厂,发展了十个以老仓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几十个茶叶加工微型初制所。老仓福德古茶山上生产的茶叶每年销售给大益、下关等知名茶企3000多吨,成为普洱茶优质原料基地。

种茶历史超3000年

这里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代濮人最早栽培、驯化茶叶的茶山之一,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樊绰在(公元862年)其《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当地彝族为蒙舍蛮支系,至今依然保留此饮茶之方。古茶山距离古银生府距离40—60公里,是途径南诏国的必经之地,成为古代银生茶的主要茶山之一。

在普洱市的无量山、哀牢山生长有88.6万亩的野生型茶树群落,野生茶有苦野茶和甜野茶(野生大理茶种)之分。在邦迈、义昌、河底等村发现有许多树龄在千年左右的野生大理茶种,为当地彝族先民从无量山原始森林中挖掘和採种育苗,栽种驯化而成,树型普遍比栽培型古茶树高大,树龄更长。

这是一条茶树从自然野生茶树—人工栽培野生型茶树—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的进化、演变轨迹。依然保留野生茶的诸多特性,叶背面光滑无绒,茶味平和、回甘生津、高雅清香,色泽通透明亮等,茶树根部径围100厘米—200厘米之间的目前还比比皆是。

也许是茶味相对于勐库茶更平和,缺少所谓霸气,及人们对清香为主要特征的普洱茶缺乏认知度的原因。这个类型的茶树200年以下树龄的茶树不多,也没有进行推广种植,因此淹没于众茶之中,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蛮荒之地的老茶厂

河底村古茶园位于安定镇河底村,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边缘。我到过二次,第一次读书时路过,那时挑着上学的东西翻越无量山,走了6、7个小时,没留下什么印象。

第二次是2000年,我受县委安排负责调研景东县茶产业。那时公路只通到河底村委会,而我们的目的地是芭蕉河。据介绍,芭蕉河曾经是于1963年景东县办的第一个县办茶厂,也就是现在景东县茶试站的前身。

从村委会到芭蕉河,当地人说是“两支烟”的距离,我们可是走了近2个小时。沿路的田边地埂、房前屋后生长有许多数百年、上千年的树龄茶树。地中间和是山坡上种植的茶树就要小得多,都是满天星式的打塘栽种,多属解放后种植。

到了芭蕉河茶厂原址,只见两间低矮、破旧的栅片房,四周的墙用石头垒砌而成。倒塌的围墙外跑出一条土狗见到我们就紧张的乱咬。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加工茶叶,他们家住5公里外的村子里,每到采茶季节就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当年来到这蛮荒之地办茶厂是因为这里有400多亩古茶园,不知是何人何时栽种。从四面八方抽派了近百个工人,安营扎寨,把已经发荒多年的老茶园进行管护,还新开垦种植了200多亩。也许太过荒凉,茶厂办了2年并停厂了。

自制的揉茶机有些年份,说是当年县办茶厂制的,已经50岁了,因为没有电只能用人工推转揉捏,我们好奇的试了几下,揉出的茶叶还可以。如今这个揉茶机陈列在普洱茶博苑,成为镇馆之宝。

南段古茶山: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老包开讲


南段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南段、洛勐、阿里、宛卡、戈的等村,共有茶园28600亩,其中古茶园面积868亩;南段古茶山最高海拨215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茶园生长在海拔1600米-2100米之间,四季气候温凉;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保护非常完整;土壤为沙粒赤红壤,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透水、透气性好。是中国与缅甸分界的山,国境线长56.8公里。糯福位于澜沧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糯福、阿里、宛卡、南段、洛勐、戈的、勐宋、阿木嘎、坝卡乃等9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平方公里。糯福乡居住着拉祜、哈尼、佤、傣等多种少数民族,是拉祜文字的发源地。

从景迈山的芒景村往前16公里就是南门河,海拔不到800米,一个V形河谷,没走多久,茶园逐渐稀疏,然后过渡到橡胶林,进入糯福乡洛勐村,又是橡胶林渐渐变成了茶园。自古以来拉祜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习惯于定居在山上,南段古茶山上的居民大都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腰上。由于河流、沟渠缺水,种田只能种“雷响田”--要等天空雷电交加之时,在雨季来临之后才能栽秧,所以叫“雷响田”。2014年6月13日,我到南段古茶山采访,前夜下了一夜的大雨,恰逢当地百姓在抓紧栽秧,看到3个男子一人在犁田,一人在耙田,一人在糊埂,8个年轻妇女在栽秧,突然听到一阵欢歌笑语,女方唱:“大河发水小河干,过河栽下一丘秧,认得秧好早下种,晓得好玩早成双。”男方回应唱:“大田栽秧谷棵稀,谷棵下面有秧鸡,抓着秧鸡来下酒,抓着小妹来做妻。”我赶忙照下几张难得的照片,终于碰到了久违的田园美景,让人追忆起乡愁。

南段茶山只要有茶园就盖有简易小屋,我们好奇的询问陪同的张文灿经理。他说:“茶园里盖小屋是这里的传统,过去全都是小草屋,特别好看,现在很多用石棉瓦代替茅草。它的用途首先是避雨休息;其次是摊凉茶叶;还有一个用途就让你们猜猜。”在我们一番催促下,他笑着说:“过去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贫困,每家的干栏式草屋,人和牲畜拥挤地住在一起,年轻小伙和姑娘谈情说爱不方便,就到茶园小草屋里来谈恋爱。”拉祜族、佤族是幸福指数特高的民族之一,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月亮升起来,山寨静悄悄,青年男女在小屋里倾诉心声,唱着“芦笙恋歌”、“快乐拉祜”。所以人们就给这些简易小屋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拉祜甜蜜小屋”。

南段山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山中有“三宝”:多雨果、野杨梅、南段野茶。普洱市有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而南段野茶是一个特殊变种,茶果是单核的,为了保护茶树资源,澜沧县严禁采摘、销售野生茶。登上南段山海拨2150米的最高峰,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可以欣赏景迈山美景,观古村落、古寺庙,游夸国长廊,赏异国山水。

龙竹棚老寨是目前拉祜文化保存最完整,风光最美丽的拉祜族寨子之一。寨子后有一稍高的靠山,山向两边延伸,寨子仿佛象坐落在一把龙椅上,是一个极佳的风水宝地,寨子边自然生长着很多竹子,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把这里叫龙竹棚。寨子最高处是神秘、庄重的佛房及神鼓。只要有拉祜族寨子都要建一座佛房,佛房也有级次之分,龙竹棚佛房就统领其他多个寨子的佛房,其中包括缅甸的6个寨子,信徒要在这里祭拜后才能回到自己寨子的佛房祭司,龙竹棚佛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佛堂。

南段村是南段古茶山的核心区,有720户,2400多人,茶叶是这里的主业,全村有茶园面积1.4亩,其中古茶660多亩。南段茶山的茶园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种植的台地茶,普洱市2010年开始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把景迈山上的台地茶进行稀疏留养,从原来的每亩1000多株,只保留300-400株后,茶叶产量虽然减少,但茶叶品质显著提升,价格明显提高。也影响带动了南段茶山进行稀疏留养改造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加工厂,筹建龙竹棚茶庄园,打造“龙竹棚”茶叶品牌,将对哪里的生态茶进行有机茶转换认证。

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边古茶园是南段茶山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龙竹棚拉祜族寨子周围群山之中,走进这里的古茶园仿佛是在景迈山大平掌,参天古树之下的茶树错落有致,稀疏合理,茶树的枝干上不时长有“螃蟹脚”。“螃蟹脚”只有在生态环境特别好的古茶树才会生长。

南段山与景迈山仅南门河一河之隔,南段古茶山与景迈古茶山土壤、气候、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近似。南段古茶山种茶历史没有景迈山久远,茶种及种茶技术皆从景迈山传入,品质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密香,滋味醇厚,回甘持久。所以它的茶质、香气、汤色都与景迈山近似。当地政府结合茶资源、茶文化、拉祜文化、边界文化的自然禀赋,打造南段古茶山和“龙竹棚”茶叶品牌。在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南段古茶山也列入辐射、缓冲区域。所以南段古茶山被称为景迈古茶山的姊妹山。

邦崴古茶山:“世界过渡型茶树王”之乡︱老包开讲


邦崴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范围之内。地处澜沧、双江、景谷三县交界的澜沧江畔,距澜沧县城140多公里。邦崴古茶山以邦崴村发现1700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而得名,年降水1100-1300mm,海拔在1640-2100米,年平均气温16.8℃,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为红壤土,土层深厚、肥实。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村寨、农田、茶园四周植被保护完好,茶园散落在森林中、村寨分布在茶林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邦崴古茶山覆盖茶园面积4.6万多亩,其中有古茶园5680多亩,在邦崴、小坝、那东、黄藤、桃子树、富东、打黑、南滇等八个村都分布有面积不等的古茶树。

邦崴村有居民730户,人口2794人,以汉族和拉祜族为主。邦崴村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各寨子旁,成片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茶树品种以大叶种普洱茶为主。全村有茶叶6200余亩,古茶面积1650多亩,10万多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树基部直径在20公分以上有2280多株,有不少茶树一株就能卖万元以上,其中邦崴二茶王单株年产值达8万多元。

在邦崴村新寨尾发现的邦崴“世界过渡型茶树王”,树高11.8m,树幅8.2m×9m,最大干围358cm,树龄1700多年,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印度的这场争论有了结果。1997年4月8日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图案就是邦崴的这棵古树茶。2013年国际茶业大会上普洱市被授予“世界茶源”的称号。

小坝村有8个寨子397户,有人口1589人。小坝位于1800多米海拔的一个高原坝子,在两座2100多米海拔的山间,一条巨龙般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两岸塑造形成一个几公里长的小坝子。河水清澈透明,河堤两岸栽满了柳树,小坝四季风景各异,清秀宁静,仿佛像一幅田园水墨画,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小江南,也是普洱最美的田园风光之一。

小坝茶在历史上就很出名。小坝村有茶园3800亩,其中有古茶1430多亩。在2000多米海拔的小坝山上,有几片古茶园面积600多亩,树形、树龄、与邦崴古茶园近似。在小坝村委会附近的古茶树有580多亩,树形、跟其他地方大不一样,茶树从来不修剪,茶树主杆不大,也不高,采摘时把茶枝拉下来,人站在地里采摘,久而久之养成的茶枝形状很象柳树枝条一样,有几米长,茶枝的长短可以作为茶树树龄的参考。每年把茶枝上的鲜叶採了,只让枝顶生长,这是茶叶采摘、留养的一种古老方式,这种古老传统采养方式曾经流行于澜沧江两岸,如普洱市的镇沅县老乌山、景谷县的小景谷、临沧市的昔归等地都有。茶叶中马蹄茶比较多,卖相虽然不好看,但茶质好,过去茶农都叫柳条茶,现在称为“藤条茶”。

那东村古茶树比较集中的是上、下那东寨,古茶面积400多亩,茶树高大、苍劲,许多大茶树成为人们追捧的单株收藏茶。那东村以拉祜族为主,种茶历史悠久。

南滇、黄藤、桃子树、富东、打黑等村位于澜沧江畔,海拔从最低676米,上升到2489米,属亚热带高山立体气候,以临沧市双江县帮滨乡隔江相望。几个村在寨子周围都分布有古茶树,面积有2200多亩。

近年,邦崴茶名气越来越大,也导致茶价普遍上涨。邦崴茶名气上升主要是因为邦崴茶的茶质好--邦崴茶芽头肥大,条索粗长,口感苦涩适中,回甘明显,滋味浓烈,香气不强但持久,山野气韵较强,且耐冲泡,所以深受大家喜爱。

普洱26座古茶山巡礼之老仓福德古茶山_景东古树普洱茶特点


导读:西南边陲之地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起源地,以美誉“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著称于世。世界茶源缘何落于普洱市?这主要居于以下五个重要系列实物为依据:一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为第三纪渐新世,距今3540万年前,1978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发现于普洱市景谷县景谷盆地芒线,现存于普洱市博物馆。二是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2500万年前,产于云南的7个县内,其中在普洱市内有3个县,即景谷县、景东县、澜沧县。三是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大茶树,树高25.6米,树龄2700余年,于2001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研讨会立有“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碑,当年获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四是澜沧县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树龄千年,经测验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营养器官为栽培型,为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驯化栽培成过渡型的古茶树,是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此茶树以名“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名扬中外。五是澜沧县景迈芒景栽培型的万亩古茶园,为普洱市古代濮人后裔布朗族及傣族世代栽培的原生态古茶园,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现存古茶园有2.8万亩,于1997年2月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上山考察后得到共识,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一份珍贵的农业遗产,2012年已批准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项目。由此得出,茶树发展的5个重要系列阶段为: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老仓福德古茶山

在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是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普洱茶乃至云南茶的史料。而文中“银生”二字,指的是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这充分说明了普洱市景东县其产茶历史之久,是茶之摇篮,普洱茶之故地,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在梳理普洱市26座古茶山巡礼系列

探访老仓古茶


2014年11月18日,我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旅途,只为跟随导师同她一起迈向安定老仓河流域,去寻找古老的茶香。

她,短短的头发微向外卷,白皙的皮肤,脖子上围了浅色花围巾,白点深蓝底的棉衣掩藏了略微消瘦的身材,酒红平底鞋似乎告诉我她时刻准备着用脚步丈量每一片茶地,追寻每一棵无量古茶。所到之处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詹老师。

詹英佩,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她用双脚丈量银生城界诸山,用心感受这块土地上的古茶。我有幸跟随去认识老仓流域的古老茶树,去聆听那些关于古茶的故事。

河底村

景东老仓天泽茶庄园,首先来一泡古茶,明黄的茶汤里透着清亮的色泽,被詹老师形容为“清新淡雅悠长的野花香”。而这种茶,也被她称为“皇帝的茶”。听到这一说,我也赶快端起茶盅,凑到杯口深吸一口,淡淡悠悠的气息,不及刚刚开水注入时的扑鼻。小抿一口,学着玩茶人的样子,砸吧嘴,咽下,品味这清淡茶汤的后韵,回味悠远!悄悄问了一下这茶的始末,原来,这是天泽庄园1号茶地出品。这一泡乃秋茶,就是大家所说的谷花茶,也是古茶采摘的最后一季。每公斤售价3600元。听到价格,心里咯噔一下,在我看来,刚刚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喝了几百毫升的天价茶汤!

村委会向上,还没到达花椒村停车点,老师看到不远的路边上有古树茶,立马叫停越野车,胸前背着挎包,身后背着双肩包,包里放了记录用的物品,噔噔噔跑向茶林。站在茶树前,一会照相机,一会摄影机,轮番在手里交替。我也跟随爬上旧地基小组古老的破房子。陀螺场上长满杂草,翻白叶、鼠尾粟相间生长,鬼针草硬来凑挤,扎了我一腿的针。

越野车驶到花椒村的路尽头,此时已是早上十一点多。停车,收拾需要的物品,带上老师们从街上买来的安定纯麦饼,在天泽茶业董事长罗凯鸿的带领下,一路探寻无量古茶。

走过农家,花椒村的男人们正在村子边上修路,老老少少热情地和罗凯鸿打招呼。一会儿,跑来一个当地的茶农:张得才,花椒村茶农,天泽社员之一,成为我们的向导。旧地基西侧,陡坡上看似不太老的茶林,詹老师看了一眼就说:“这是民国时期的茶。”这里视野开阔,有充足的阳光,从太阳升起照到西斜。微微的风吹着,釆几尖鲜嫩的绿叶放到嘴里慢慢嚼,舌根突然冒出老师口中的“野花香味”,微微的苦涩一过,回甘袭来。

为探寻第一泡的悠远气息,渐渐往无量深山里走。

一个名叫沙波地的地方,眼前的房屋一间间顺山而建,核桃密林中有20来亩茶树引起了大家驻足!

花椒村阿告地,海拔1800米,位于无量山保护区原始森林边上。沙波河西侧,有张得才一百多亩茶地。只见她采了一尖便往嘴里塞,随即大叫:“你们快点尝尝这里的茶,香的很哦!”“这是天然的氧吧,张开嘴就不想闭起。”詹老师突然感慨,享受地深深呼吸。森林中的百年老茶,湿度极大,茶地中细腻的附着地衣。罗总介绍说,这块地的茶不施用化肥,更不用农药,只用除虫灯灭虫,目前正在做有机茶申报。詹老师看着眼前的茶林,嘴里含着嫩叶,啧啧称赞“这个地方太好在了,青叶含在嘴里像是含了朵鲜花。”

悬崖峭壁之间,一条狭窄的路一会上坡,一会下坡。我们越过沟箐,一片凹地出现在视野里,汉语中“金竹生长的地方”,在喂羊石板上坐下休息片刻,谈论即将看到的古茶。巨大的挂满寄生蕨类的核桃树挤在眼前,身后,三岔箐的水汩汩地流着,清澈见底。

走过小河,开始往南侧的山上爬坡,刚走两步,张得才停下手工布鞋的步子,向我们介绍一种“会咬人的草”,其实是荨麻的一种,微微椭圆的叶子长满咬人的牙齿。我们小心地避开,继续向上走进无数“z”字形的掌宽小路,呼哧呼哧向上,趁张得才接电话的空,我偷拍了那双刷白的温暖牌边上天然的纽扣。说是纽扣,其实是野草的种子,一团团,绿茸茸,软软的样子。回过头,脚下竟是不敢直视的悬崖。张得才鼓励说:“要到了,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好东西!”不知不觉,自己已经钻到了茶林竟然没发觉。路陡心急,走得我一身大汗,猛然发现头顶的光亮有些直射,抬头看去,茶树就在头顶。

阿老贵茶地,海拔1950米,两侧深深的树林漏下少少的几缕光,正午太阳正盛,却感觉不到一丝热,反而山下的山泉、对面的凹地腾起的风夹杂了一些凉意。茶林顺山延伸,坡度大、湿度高,地面附着高山植物,点点湿意让脚下的泥土泛出了油油的光。抬头张望,这15亩左右、150年上下的茶园似乎望不到边。举脚向上,寻找一棵比较大的留影,却一不小心,差一点摔倒。

传说中,阿老贵茶地是一个名叫阿老贵的人种下的茶。詹老师说,阿老贵茶地的茶是勐库茶,叶比景谷茶长。天泽庄园一号茶地,我品尝到的第一泡的归属地。此处四面环山,深藏在原始森林里,远远的根本看不到茶树的存在,站在茶林中也只能看到西北面另一座山的茶地。这里安装了太阳能摄像头。地中间挖了绿肥池,每年埋进茶地周边的杂草,冬季将绿肥施到茶根,以物养物,每年产茶两三百公斤。藤条状拔高,茶叶阔长,眼看还有几尖嫩芽,立马摘来放到嘴里嚼嚼,感受一次那幽香的源头是什么样。为看这神奇的老树如何酝酿出“天价”茶叶,我在古茶树底下钻来钻去,欣赏茶树顶端寄生的小小淡紫色花,终于在几分钟后,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圆圆点点的粘粘草贴满我的衣裤,刚才别人的纽扣成了我鞋面、手臂的花。看着眼前的茶叶,心里默默嘀咕,或许那悠远的香味就

普洱漫湾中山箐的传奇故事︱老包开讲


叫中山箐名字的地方很多,今天就讲讲普洱市景东县漫湾镇漫湾村中山箐,这里也是我的乡愁。小时爷爷给我们讲了一个传奇故事,那时只觉得好听,后来上学学了《愚公移山》,才感觉家乡也有“愚公开渠”的传说。小时走路去过两次中山箐,也许太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看《走进茶树王国》一书,里面有一颗很大的古茶树吸引了我,并两次专程前往。

中山箐是一个具有特殊地理环境是一个自然村,位于漫湾村上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海拔1650-1890米,后山最高海拔2400多米,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清朝晚期到解放前,在无量山、哀牢山等地区,大量外地人来此种植大烟(罂粟),在中国流行吹大烟的百余年历史里,云南烟土就非常出名。今天云南的烟草特别受宠,这也是云南特殊的土壤、海拔、气候等环境的造化。

我的祖上大约在清朝晚期,从四川辗转千里逃难来到这里。据说当时我爷爷的爷爷弟兄两家,拖儿带老来到这闭塞的深山,初到时全家人在一个石崖下搭建了一个窝棚居住,后来大哥家定居棉花林,我的老祖先后搬迁到几公里外的小坪掌和班独山。爷爷在年轻时依靠种植大烟也曾过上一段短暂的温饱日子,但进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民国党天天抓兵。爷爷的父母去世得早,兄弟五人中大哥抗日战争时参加远征军,杳无音讯;二哥夭折,爷爷老三是家里的顶梁柱,四弟被抓壮丁,押送到景东县城,鬼精的他食了大量大烟,致使泻肚稀脱,被遗弃在路边,他用此计逃脱后不敢回家;老五、老六善小,爷爷只能天天躲避抓兵,加之多次遭匪窃,解放时已是一贫如洗,土改时爷爷才从山上搬迁到保甸坝子的杨尚村定居。爷爷他们那一代的口音都是四川口音,如今居住在中山箐的人大多依然保留有四川口音,当地人称我们为“三川半”。

爷爷这样给我们讲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漆黑的雨夜,天空突然划过一道强光,稍后传来一声巨响,大地颤抖,鸟飞兽惊,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惊恐万分,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一百多丈深,二百多丈宽的天坑,坑底巨石成堆,只见硝烟弥漫之中一个巨石金光灿灿,人们以为是天神发怒,无比敬畏。后来山上的泉水聚集坑底,越积越多,渐渐的天坑成了天池。一晚,头人做了个梦,坑底的圣石被水淹没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于是带领族人在山梁较低处不分白天黑夜的开挖沟渠排水,可怎么也排不完,终于感动了天上的神仙,神仙下凡到此用手中的飘带轻轻一扬,山谷瞬间开了一道裂口,一个犹如飘带的深谷形成,不久排干了水,只见原来发光的巨石上长满仙人掌。后来人们把这个巨石当作圣物祭拜,石头上的仙人掌多少年来一直长在哪里,曾有人攀上巨石采仙人掌,刚从巨石下来就暴毙,之后没有人再攀爬过此石。人们千百年一直在巨石下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从中山箐天坑流下的溪水成为漫湾小河的源头,河水注入滔滔澜沧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专家勘测澜沧江,规划在澜沧江建设七个百万千瓦级的阶梯电站,其中在漫湾河口选址建设澜沧江上的第一个电站漫湾电站,曾经创造过多项国内、世界第一。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的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42年4月,日本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美援华物资必须飞越喜马拉雅山空运到达中国。与景东相距一百多公里的祥云县的云南驿机场,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枢纽机场。直到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和盟军麦瑞尔突击队夺回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重新开通了密支那——保山——楚雄——昆明——重庆航线,成为主要援华物资的空中通道。在抗战期间共有两架飞虎队飞机坠落在景东县境内,一次是1943年4月坠落于龙街乡戈瓦村,一名飞行员牺牲,其他机上人员得以获救,相关资料也比较多;另一次是1944年坠落于漫湾中山箐,而留下的相关资料很有限。

1944年5月的一天中午,美国十四航空大队(飞虎队)的一架运输机载着援华物资从密支那起飞,计划飞往昆明,因为是运输机,乘员没有配备降落伞,飞机在飞越澜沧江上空时,突然失事,偏离航线坠落漫湾中山箐。据当地老人者发清回忆:飞机拖着黑烟坠毁在中山箐北左山上,当地群众赶到现场,只见飞机在燃烧,弹药的爆炸声轰轰地响个不停;机上人员全部牺牲,很多尸体被炸碎,散落在山上,当地官员到场后要求拾笼遗体,保护好现场,并向上报告;不久,来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翻译,美国人说飞机上共有12个人,已全部牺牲。当他们找到一只高筒皮鞋里的死人脚时,拿在手上用鼻子了又闻,哭过之后,用火焚烧,把美国飞行员的骨灰带走,其他死者的遗骸用村民提供的棺木安葬在飞机落下的地方,当时用中英文刻字立下了个碑,后来建成抗日纪念地,纪念碑没有留下英烈的名字,青山埋忠魂。只是近年来每年抗战胜利日,有人用当地酿造的美酒和生产的茶叶来祭奠缅怀先烈。

离纪念地不远处还保留下来一片古茶树,最大的几十株栽种在屋后的地坎上,树龄有近千年,其中一颗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枝繁叶茂,树干苍劲弯曲,犹如蛟龙出海,被成为普洱树形最美的大茶树。只可惜2008年茶价下跌,茶农为了方便采择,砍了部分树枝,形象受损。中山箐过去像这样的古茶树很多,但过去茶叶不值钱,山区人多地少,很多大茶树被砍了种粮食和其他作物。自从2004年普洱茶热起来后,中山箐茶叶特殊的口感被很多商家看好,但商家都相对保密,卖茶时都不愿意推荐,只顾闷着发财,所以中山箐茶叶外界知道就很少,就像抗日英烈一样成为无名英雄。

老包说茶:茨竹林古茶山_茨竹林古树茶价格?


走进鹦鹉的天堂

多年前就在媒体上知道普洱市思茅区有个“鹦鹉寨”,但一直没有去目睹中国最大鹦鹉群齐飞共鸣的盛景,也对其了解甚少,一次听到唐建国老师介绍:“茨竹林村的忙坝不仅是知名的鹦鹉寨,还是个很古朴的布朗族村寨。”

由于香港新华集团计划在普洱选择“布朗族”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开展工作,需要在普洱范围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扶贫试点,为此在五月利用周末两次拜访忙坝。第一次到忙坝已是下午五点多,在李勇社长的带领下,还没有进村就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不时有一群群鹦鹉从头顶掠过,非常激动的带上相机走进村头,村子周边的大树上到处是鹦鹉的身影,整个山寨笼罩在鹦鹉的世界里。在一棵大树下巧遇四位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用各自的“长枪短炮”摄下一幅幅照片,我们相互问候攀谈起来。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全村拥有国土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有人口2048人,其中这里世代居住着全国较少数民族布朗族358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6℃,年降水量1230毫米,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已之相邻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生存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有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有野生鸟类240余种,其中栖息着最特别的大紫胸鹦鹉400余只。

忙坝小组距离村委会5公里,海拔1,360米,有农户67户,269人,为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因受傣族文化的影响,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忙坝寨子周边有十来棵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成为400余只鹦鹉的家,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体长35一50厘米,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仿效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曾经分布很广泛,随着森林的消失,人为的捕着,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西藏东部等地区少量生存,在国外也仅见于印度北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我的家乡景东县保甸就有很多,但由于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成为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在茨竹林村的忙坝目前能有这么多的鹦鹉,一定有很多未解的秘密,听了陶培新老人的讲述,终于解开了谜团:“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关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的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哪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的病人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一致同意搬迁,分别居住在山梁上,与鹦鹉朝夕相处。相传这些布朗族人的祖先来自一个叫忙的地方,而这道山梁象一座坝提,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忙坝。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围种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树越长越大,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渐渐的这群鹦鹉越来越多。忙坝的布朗族人也把鹦鹉当作神鸟,把鹦鹉的头像作为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腾。

后来,市场上的鹦鹉价格越来越贵,村里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近年来鹦鹉的数量增长很快,忙坝的大树已经满足不了鹦鹉安家繁殖后代,到了繁殖季节,部分鹦鹉就到相离五六公里外的又一个叫忙蹦的地方筑巢产卵,待小鹦鹉出窝飞翔后又回到故土忙坝。忙蹦也是个传统布朗族村寨,是从忙坝分过去的,鹦鹉到忙蹦也是与亲人相处。

正因为山好、水好、人更好,忙坝人绘制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卷。人长寿老人多是这里的一景,实际了解才知,忙坝小组全村269人中,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5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前两年一位102岁的老寿星才去世,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全村”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的古朴意境,让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感到格外的幸福,也让来到这里的人衷心的期望茨竹林的鹦鹉家族与布朗族人民一同和谐相处、兴旺发达。

几代人梦想一座佛塔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布朗族聚集的寨子一般都会修建一座佛塔、佛寺。现存忙蹦寨子后山的佛塔高6米左右,塔基为四方基座,四面石碑雕刻有龙、凰、麒麟、麓的精美图案,塔的中上部分由五级圆形石塔组成,佛塔前面还有当年佛寺的墙基、柱脚等遗迹,占地面积约3亩有余,能看出有四栋建筑的模样。据区民宗局局长介绍:“这个佛寺曾经很辉煌,在思茅、澜沧、景谷一带的布朗族和尚都要到这里修佛。在民国年间,一个名叫苏三的景谷县土匪,到此抢窃,由于受到当地布朗族人的围攻,恼羞成怒的窃匪并放火焚烧了佛寺,只留下这个佛塔。”

忙坝寨子的佛塔、佛寺遗迹就更加模糊,巧遇放牧归来的钱忠贵,现年74,他给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曾有三地方建过佛寺,最先佛塔、佛寺建在寨头,现在的村活动房哪里,因失火被毁。后来又建在寨子的右前方的菩提树旁,但因地势陡,最后建在寨子后山的大榕树下。我父亲年轻时到版纳专门学佛归来,解放前是佛寺的住持,寺里有几个长驻的和尚,但在破四旧时佛寺、佛塔被毁,父亲就只能在家务农;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佛寺恢复了宗教活动,但我们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没有能力重建佛寺。父亲在1987年去世时已是89岁,临终前一直在说,你们有一天有能力了一定要修复佛寺、佛塔,重建一座佛寺、佛塔成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如何让茨竹林古茶香飘世界?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总人口9.19万人,是中国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代称为“濮满”、“蒲蛮”“朴子蛮”、“扑子”等,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属南亚语系,无文字,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文化等;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普洱被誉为“世界茶源”。古代濮人是最早利用和栽培茶叶的民族。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茨竹林村仅有的两个布朗族村寨忙坝、忙蹦,是思茅区布朗族聚集人数最集中,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相传在300多年前,陶姓、钱姓等姓氏的几户“朴子蛮”从澜沧江对岸迁入茨竹林,以狩猎、游牧为生,后来在大山梁子的半山腰开始刀耕火种,过上的定居的生活,从其他布朗族寨子里引来茶树种植,这个布朗族寨子被称为大山寨。后来大山寨的布朗族搬迁至了忙坝。

思茅在清代是云南普洱茶的集散地,茨竹林茶叶在那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陆续有汉族、彝族人何家、罗家、宗家等到大山上开垦茶园,安家居住,慢慢的人多起来,就形成了大山寨、老安寨等寨子。这里的茶园是由不同的族人开垦种植,种植面积多为数十亩,最大的一片也就近百亩。由于发生瘟疫最初的种茶人离开了哪里。后来进山的人也种植了部分茶园,在包产到户时都把茶树分到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移民搬迁,人门都离开了茶山,茶山也就此荒废,至今未通公路。

在普洱市2005—2006年的古茶资源普查中,茨竹林有百年以上的古茶260多亩,这些古茶树大多生长在柏枝树等各种树林杂草之中,属野化型生长,树冠不大,茶叶品种与困麓山古茶园相似,以大、中、小叶种混杂种植,茶叶产量低,但茶叶的品质很好,茶叶香气独特。因面积不大,没有列入普洱市26座古茶山,思茅区也就成为普洱市唯一没有古茶山的区县,成为遗憾。

2006年以来,有几个小初制所建到山上,今年古树春茶的鲜叶价卖到300多元一公斤,成为思茅区茶价之最。但很多茶商把它称做困麓山古茶销售,这也造成茨竹林古茶山目前没有知名度的原因。

茨竹林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为思茅区现代茶园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有台地茶近4000余亩,以加工绿茶为主,茶叶品质很好,但大多用群体种实生苗种植,茶叶卖相不好,茶价偏低。如今应该对茨竹林进行重新审视,建议定位为“茨竹林古茶山”,从茶叶、文化、交通、生态、旅游、扶贫等综合进行规划打造。因为茶叶的品质主要决定于土壤、气候、茶叶品种、茶树留养模式、加工工艺等,这里的前三个要素都已具备,只要政府加以重视、引导、支持,对台地茶进行生态稀疏留养,采用景迈山和困麓山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大宣传,几年后云南将增加一座知名的茨竹林古茶山。原题《小鹦鹉将带飞思茅茨竹林腾飞》

特此声明: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老仓福德古茶山︱老包开讲》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