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行:我的易武寻茶之旅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易武麻黑茶 易武普洱茶 武易山普洱茶

易武麻黑茶。

朋友盛情邀约,加上千里之外老茶的诱惑,8月26日我和几位茶友从深圳出发,踏上了西双版纳的寻茶之旅。

一日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在版纳小憩几日,各种美食和各年代的老茶让人乐不思蜀,席间朋友谈起我现在所经营的祥源茶,在易武建设的祥源茶厂已然落成,现在是当地最大的工厂,想一起去参观学习。这也正是我的想法,厂房落成之时因琐事而错过,如今与朋友正好一拍即合。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也是普洱贡茶古镇。茶区中有数量众多的古树茶与少许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园及少数民族栽培茶园。长久以来,易武茶区虽有悠久的制茶传统与近似神话的传奇故事,却并无现代化大型制茶厂,祥源易武工厂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在联系了祥源易武工厂的左总后,我们一早九点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前行,风景如画如诗,开了差不多2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易武。一进易武首先看到的是巨大的祥源茶广告牌,再向前开了四五分钟,一座现代化但又具有明显易武风格的工厂进入眼帘,真是“白富美”。

在左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祥源的工厂生产流程及车间。工厂的明净、整洁和现代化让我们叹为观止,更对祥源茶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工厂正好在压制“祥源·五韵”,征得左总同意,体验了一把,更体会到制茶的不易。最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是祥源易武工厂的顶层茶室,盘坐室内,易武茶山尽收眼底,景色壮丽怡人,满眼绿色沁人心脾。左总介绍说,祥源央视广告就是在这里取的景。

易武之行,让人留恋。期待易武普洱从此走进更多爱茶之人的生活中。

小编推荐

茶山行:茶话易武——何处遇你,刮风寨


我们从勐海出发,一路驱车,今日要去的是路途遥远深山角落里的刮风寨。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平整路途,我们驶入了由小碎石铺在山林间的石子路。石子路颠簸难行,听小黑说,这石路是为了替换柏油路,减少柏油的污染,保护周边的茶叶生态环境。

令人思念的人和向往的地方一样,不可求,只可遇。树影不断在车窗外闪过,太阳的角度越来越低,风拂动着村庄、山谷和树花,万物都在迎接着天地间即将一气呵成的名作诞生。终于,太阳平缓落在山肩,晕在云墨里的红光被调和成羞涩的粉色,山影更模糊了,自有一番水墨诗意,颠簸的车窗把视线的焦点左拉右扯,眼睛急切地渴望着,想把这分分钟变化无穷的图画摄入脑中。云丝自在地伸展在天际,被染成红色粉色与不远的青色山峦晕在一起,无需向谁学习,这副画早已深谙取色与混合的绝妙方法。

我想起浮世绘画里的日落渔夫,想起后半生住进马提尼岛专注绘下海岛风光的高更,文艺复兴带领着艺术家们发现了自然万物的美与阳光变幻的无穷,印象派的风景画因而盛行,刮风寨路上的山光,是千万副流动的印象派,无尽的赞叹混杂着些许遗憾,悲喜交集里,长长的一段路,竟也在不知觉中经过了。

久久在树林间的石子上颠簸着,恍惚的黑夜里好像前路没有终点,月亮已爬到屋顶的时候,我们开进了刮风寨的大桥,整个寨子终于在暗暗的夜色下向我们展开,宽敞的河床恣意伸展,夜色里的水光如镜,映出一大片雪白的月光。小小寨子像是藏在深山里的一个惊喜,深夜的寨子远看去是一片黑寂,车灯照亮路边,才发现村民们还在尚未睡去,桥边的小卖部还围着三三两两的村民,村内热气蒸腾,望向敞着门窗的屋子,许多家还在忙碌地炒着茶。寨子里的一对兄弟小罗和小李早在家中备下饭菜,迎着远来的我们。

两兄弟忙碌地围着我们热情的招待,添饭加茶,安排住所,他们上上下下地奔走,笑起来时白亮的牙齿如屋顶的月光般,让疲惫远行的我们感受到归来的召唤和心安。

第二日在亮堂堂的天光里,总算看清了整个小寨的样子。站在小罗家房顶的大平台上,可以望尽整个寨子的屋顶,各家的平台上都晒着茶叶,木头燃烧的气味和茶叶脱水炒制的香气混合交织,黑壮的珍珠猪成群地在寨子间游游荡荡。

寨子里的人都是蓝靛瑶的后代,这个民族的服装是深蓝配粉红,聪明的瑶族在很久前就深谙了颜色搭配之道。早起的寨子是忙碌而安静的,勤劳的村民早已此起彼伏地劳作起来,灶火烧的噼噼啪啪,炒茶的香气从四面八方涌过来,老人坐在屋檐前抽着水烟筒,小罗的两个小孩在门前廊里玩着小推车,黝黑色小脸上的笑连同闪光的眼色让人想起一切美好之所在。天光不强,山风不寒,刚刚喝完那杯茶的甜一直含在喉咙,让人目光所及都如茶的香气一般甜暖温软。

小寨子像不经意落在这山脚一样,被不高的两座山随意地放在脚下,何处寻你,你在山水掩映处,如一曲萦绕心头的老曲子,旋律早在心间,听到了便忍不住笑出声来。桃花源要是还可以寻到,也不过如此这般吧,喜自心生,怡然自在。

茶山行指南 | 冰岛、易武、景迈山篇


随着春茶季大幕开启,一年一度茶山行,也成为茶山最重要的事情,全国各地的茶人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奔赴茶山。茶山行,是了解云南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少数民族风俗的一个极好体验。茶要喝,茶山依旧要行。可对大多数人来说,云南茶山对多数人来说是是一个未知的环境,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在茶山行之前,要对目的地茶山做衣、食、住、行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战,不上无准备茶山。根据云南主要的普洱茶产区,整理了一份云南茶山旅游手册。

目前云南普洱茶比较火的山头集中在临沧、西双版纳、普洱三个地州上,小编在三个茶区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目的地,对茶山行做一个茶山旅游攻略。

1、临沧茶区代表——冰岛

冰岛茶是整个云南普洱茶最火热的山头,冰岛村也成为了众多普洱茶发烧友的朝圣之地。冰岛村位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离临沧市约70公里。

衣:冰岛村隶属于双江县勐库镇,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度变化相对较小,但因为海拔差异,昼夜温差较大。春季茶乡行时候温度回升,准备衣物的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鞋子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

食:冰岛村是一个傣族村子,吃饭一般都是在勐库镇解决,很少在村子吃。勐库镇有很多的好吃的,尤其大家可以尝试当地有名的华侨米干,也可以吃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傣味,春天云南都有吃花传统,勐库有作者最心心念念白花煮蚕豆米。当然,也可以回到双江县城,去体验双江特色小吃,也可以吃具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风味的美食。双江多数才都相对较辣,不能吃辣要提前沟通。

住:冰岛村茶山行,一般都选择住在勐库镇,从勐库镇去到冰岛村大概有40分钟车程。也可以住在双江县城,从县城出发去冰岛大概有1个半小时车程,如果行程不是安排过紧,可以考虑住在县城,县城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一些。

行:冰岛村所在的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离云南省会昆明距离约600公里,临沧暂时未开通,只能通过汽车或者飞机转汽车。路途相对遥远,在自驾的时候要对汽车做好安全检查,也要在路途中注意休息,不要疲劳驾驶。坐飞机的话,有昆明飞临沧的飞机,整个飞行时间大概一个小时,机场到冰岛村大概有1个半小时左右车程,如果需要乘坐客车话,还需要到临沧市区去转乘。冰岛村道路相对好走,但也需要谨慎驾驶。昆明飞临沧的飞机经常晚点,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

看什么:冰岛村因为冰岛茶而声名远播,去冰岛村也是为了去看冰岛老寨茶树,根据著名茶树专家虞富莲老师考察和分析,冰岛村就有:冰岛大叶、冰岛特大叶、冰岛特大叶、冰岛黑大叶、冰岛筒状大叶、冰岛黄大叶等不同形态的大叶种茶树。冰岛茶园是勐勐土司的私产,冰岛村也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傣族寨子。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留出一天时间去爬勐库大雪山,去看世界上最大的古茶树群。

特别提醒:

双江少数民族有以酒待客的风俗,喝酒的时候,不能喝完的话,不能和敬酒的人碰杯。

冰岛村茶树特别金贵,不建议要攀爬茶树。

2、西双版纳茶区代表——易武

西双版纳是云南最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而易武茶区则是西双版纳茶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茶区,既有丰富的古树茶资源,也有深厚的普洱茶历史。七村八寨、茶马古道、茶人茶事构成了易武丰富多姿的一面。

易武茶区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城北部,距勐腊县城110公里,紧靠中老边境,包括易武茶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衣:易武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变化相对较小,但昼夜温差大,春季茶乡行时候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准备衣服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鞋子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易武茶区的路,远远比临沧茶山路艰难。

食:易武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在易武吃特色农家菜、竹筒茶、竹筒排骨如果去离易武镇相对近高山寨等村寨,建议在镇上吃饭,村子一般没有餐馆。

住:易武茶山行,一般选择住在易武镇,易武镇上有大量客栈,整体住宿条件学相对较好,去离镇上相对近一点茶山的时候也可以返回镇上住。

行:从昆明到易武镇的距离约630公里,自驾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如果从昆明坐飞机到西双版纳,整个飞行时间大概在1个小时,再转车到易武,从西双版纳到易武的车程大概是2个半小时。到易武镇上,根据行程安排,选择相应的交通工具。要去到同庆河等比较远的地方,需要乘坐摩托车,所以需要找当地村民做向导。

3、普洱茶区代表——景迈山

景迈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边陲,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东邻西双版纳勐海县,西邻缅甸,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

景迈山,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常年云雾缭绕,茶树生长在海拔1100米到1700米的山间,茶林与森林交错生长在一起。景迈山有着1800多年茶叶种植史,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是现存最完整、面积最大、普洱茶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古茶山,被誉为“茶树资源的博物馆”。

衣:景迈山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的温差变化相对较小,春季茶乡行的时候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准备衣服时候,备厚一点的外衣即可,在茶山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

食:景迈山是普洱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景迈山的旅游配套设施会相对较好。在景迈山可以尝试各种茶菜:茶叶炒鸡蛋,凉拌茶叶等。

住:由于景迈山的名气加大,普洱茶出名;茶商、游客日益增多,在山上住宿不是难事。景迈、芒景大寨均有客栈。建议住在翁基和糯干,体验一下古寨风情。

行:从昆明到景迈距离近700公里,自驾时间相对较长。因为路途相对遥远,所以在自驾的时候要对汽车做好安全检查,也要在路途中注意休息,不要疲劳驾驶。随着景迈山机场的开通,去景迈的时间能够大大地缩短,从机场到景迈古茶山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看什么:景迈山古茶林、山龛茶祖节(4月)、千年布朗古寨翁基、傣族水寨糯干、帕艾冷寺、哎冷山-茶魂台、茶祖庙。

禁忌:布朗族认为柏树、榕树、菩提树是神树,女人是不能爬神树的。

除了这些攻略以外,你还需要带上以下东西:

1、安全第一的意识。茶树要看,但是也要注意安全,有些过于偏远的茶山,不建议去,因为山高路难,安全不可控。一定要结伴而行,不可单独行动,多一个人多一份照应。

2、常用药品的储备。创可贴、云南白药气雾剂、藿香正气水以及简单包扎药品还是要准备好。

3、要记得购买旅游意外伤害保险,给自己多一份保护。

4、如果发现自己有高原反应,要做休息调整。如果不能适应的话,要立即停止行程。

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

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地名,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清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有漫撒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中漫撒换为易武。

茶山地名的更换,折射出各茶山的兴衰和茶叶加工、交易中心的转移。

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易武与倚邦、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版纳整董”,也被叫做“茶山版纳”。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仍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

请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划归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划归普洱府。

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了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

进入民国以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

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进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垦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开拓,易武新增茶园三万亩以上。

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的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

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繁荣景象。

汉人进入易武,汉文化也大量传播进易武,汉人们信奉各种神灵、崇拜英雄圣人,汉人们还注重同乡故里宗亲氏族关系,为着精神理想的寄托,汉人们热衷于建庙宇、会馆。

易武的石屏人较多,石屏人素以重文崇儒闻名,易武人也以金榜题名诗书传家为荣。清嘉庆年间,易武已有私塾。

光绪年间,易武出了三位进士,一位武进士黄席珍,两位例贡进士李开基和车顺来。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想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也没有倚邦的曹氏家族那么紧密。

茶业的兴盛,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可以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

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到光绪年间,易武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了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

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立海关,说明当时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进入民国以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市场站稳脚跟,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了起来。

从民国初年到上世纪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

较大的茶号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中卫)、福元昌号(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春去秋来,周而复始,昔日那个骡马塞途,商贾云集的易武,如今已经被历史的烟尘所掩盖。现在我们再去易武,展现在眼前的是新时代下朝气蓬勃的易武古镇。

愁云散去千峰秀,春回茶山万木葱。古六大茶山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新的希望,正在世人的关注下从新启程,她将向世界重新展示厚重的底蕴和昔日的辉煌。

茶山行:香竹箐寻茶记


连年到访云南,滇西临沧市的名山头,总是叫人心生惦念。最近4年近100场的茶文化公益讲座,每次开场讲到的就是凤庆县香竹箐的锦绣茶祖。201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树龄为3700年。今年当提议此行前去参观时,一行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早上从云县出发直奔凤庆方向,导航一次次呼唤我们右转上无名道路,定眼细看,云县到凤庆之间新修的道路正在施工,竟自并无道路可循,于是不再理会导航的絮絮叨叨,先行直奔凤庆县城,再沿着昔日的路线前往。看导航的路线虽说是远了一点,但在云南茶山行,稳妥比犯险冒进是更好的选择。

从凤庆县城沿着凤腰线上山直奔锦绣村,行不多远,一眼瞥见路旁树了个牌子:前方道路施工,禁止通行。心下一沉,看看对方不断有车辆驶过来,也只好硬着头皮前进了,这个时候就只能看运气了。山路无数弯,仿佛漫无尽头。直到前方出现了一辆当地牌照的越野车,开的又快又稳,眼见前方只有这一辆车,索性来个跟跑。幸运之神的青睐,前车居然也是去同样的目的地,4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显示需要2个半小时,居然提前了40分钟到达。车至锦绣村停车场,前车也停下来好奇的回望我们。于是近前打招呼:“您就是这个村里的吗?”这个看上去淳朴憨厚的汉子点头微笑。于是索性跟着上他家里去看茶。

村子的路边,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外国人与几位茶农围着一棵古茶树釆摘鲜叶,其中一位身手敏捷攀上树去釆起来有模有样,另一位则用三角架支在树下仰拍。巧的是,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位茶农家来的茶友,两位来自俄罗斯的茶商。一排古树,拿随身携带的尺子逐一测量,树干围径大都在130公分,就只有正在采摘的这一棵新梢蓬勃生长,余下的仍要再等待些时日才可以。背上釆下的鲜叶一起回到茶农家里,将青叶摊放在水筛上,待其挥发水分、青草气,至适宜的节点再下锅炒茶。

等待的当口,一行人前去参观锦绣茶祖,带路的茶农名叫韩凤昌,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门上的铁锁,并逐一交待:“就连茶树落下的叶子都不可以捡走。”据说有360度摄像头实时监控。隔着竹木栅栏仰望古茶树,树上挂着一块保护牌,标称其树龄为3200年,落款为凤庆县人民政府。瞻仰过锦绣茶祖的雄姿之后,又返回茶农韩凤昌家里。来得都是客,任是俄罗斯的茶友、台湾的茶友,还是河南的茶友,都团团围坐在茶桌前品茶。

下午两点半,韩凤昌开始生火,准备下锅炒茶。来自台湾的一位茶友,绑了个小辫子,从甫一见面就喋喋不休的各种说教,即便站在杀青锅前,犹自停不下来。两位俄罗斯茶友汉语非常流利,而且性格开朗,其中一位站在台湾茶友的身后,又是搖头、又是摆手、又是撇嘴。表情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私下猜度,或许是用这夸张的动作表达并不认同来自台湾茶友的各种喧宾夺主的言行吧!

韩凤昌手脚麻利的将杀青锅刷洗干净,然后站在灶前耐心等待锅温升上来。并且跟嘴巴停不下来的台湾茶友邀约:“您来先炒一锅?”台湾茶友却各种推脱。上午单株釆下的古茶树鲜叶,只有10公斤多一点,先称量过后,分作两锅来炒。鲜叶下锅,噼啪作响,升勝起白色的水气。技艺精湛的韩师傅,徒手炒茶并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连手套都没有带。虽说炒茶口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但炒青时能耐住青叶60度的高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前期的翻炒抖散,后期的抖闷结合,极为消耗体力。汗水沿着韩师傅黝黑的脸庞不住往下淌,时不时用衣袖擦去汗珠。20多分钟以后,杀青完成,青叶出锅,均匀地撒在水筛上摊凉。然后接着去炒第二锅,待第二锅炒完,前面的杀青叶刚好完成摊凉,可以进行揉捻工序。

又过了20分钟,炒完了第二锅的青叶,韩师傅站在一旁笑着说:“昨天接了一拔茶友上山,今天又接了另一拔来,有些累了,吃颗烟喘口气。”然后开始手工揉捻,团揉抖散,在韩师傅的手中,茶条索逐步紧结成形。然后交由韩师傅的家人,端起来送上阳台,薄薄的撒在竹筛里,趁着大好的阳光将其晒干。

难得亲眼目睹了香竹箐古树单株釆制,从鲜叶采摘到毛茶初制的完整过程,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再继续等待下去,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韩师傅,辞别香竹箐,心下安慰自己,或许在下一次到来的时候,会有机缘品鉴到香竹箐古茶吧!

回想起过往,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莅临河南郑州为茶友们作讲座,曾笑着对客串主持的我说:“小马,不要再跑云南茶山了,你已经跑了很多了,以后茶山可以放在茶桌上了。”我笑而不言,邓教授的品鉴能力是令人极为感佩的,尤其是对普洱茶的仁人用心,着意推出福禄圆茶,主要就是凤山茶,期望能带动凤庆的茶农过上好生活。每每品鉴福禄圆茶,都让人悠然神往,我想那里有锦绣茶祖香竹箐大茶树,还有让人时时回味的美好时光!

茶山行:白莺山寻茶记


年年春天访茶云南,转眼间已然过去了7年。犹记得2011年第一次到访云南后,与友人笑言:“今后10年,每年都要来云南。”当时朋友也许觉得是笑谈,而今距10年之约,越来越近了!

2014年,2016年两过滇西临沧市下辖的小城云县,心心念念想去白莺山,却终未能如愿。直到今年春天,从昆明下了飞机,驱车上路,从中午12:00出发,直到晚上7:30,历经7个多小时的奔波,到访云南的第一站,就直奔云县。

晚上云县茶叶促进会的曾廷润秘书长为我们一行八人接风,相约第二天共赴白莺山访茶。晚饭后,沿着街道步行往回走。这个小城的夜色是如此的美好,回顾以往的匆匆而过,想来是误会了这座小城。

3月19日上午8:00,用罢早餐后,曾秘书长亲作向导,分乘两辆越野车上路。一路沿着214旧国道直奔漫湾镇,中午饭提前到10:30分。大家的胃口显然很好,来了个光盘行动。过了漫湾镇,右转上山。越野车在弹石路面上怒吼着向上攀爬,U型弯道、麻花路线、缠绕而上。漫湾水库形成的百里长湖,赋予了这里优越的小气候。道阻且长,开车的解伟涛笑言:“把浪长线楞是看成了很长线。”路如其名,人在车里如浪摇动。从漫湾镇到白莺山巅垂直落差极大,海拔也超过2000米以上。

将近正午时分,堪堪赶到核桃林村,据曾秘书长介绍:“这里曾经满山种植的都是核桃树,山民赖此为生,因此而得名。”中途小憩,落脚处是曾秘书长妹妹家。稍作歇息后,兄妹两人带着我们去看村子周边的古茶树。茶粮间作,套种的都是小麦,这是继往云南访茶经历里所仅见。茶树品种有茶农俗称的二嗄子茶、本山茶,还有引种栽培的勐库大叶种茶树。仔细观察发现,茶树如漫天星般散落在村子的周遭。留存下来的,大都成排成行,似是前人栽种下来的。白莺山古茶园的分布地域极广,古茶树的密度并不大。让人讶异的是,留存下来的古茶树树干围径极为粗壮,两三个人合抱的古茶树四处可见。

从核桃林村出发继续前往白莺山村,天空飘来一片云,零星落下几点雨滴,兀自有些担心,风来云去,热辣辣大太阳再次当空照。一路所见,道路两旁处处大兴土木,修造房屋、茶叶初制所,路上遇到的车辆大都是满载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初制所林立道旁,大都空空荡荡,可见春茶上市的旺季尚未来到,偶尔在道路两旁的茶园里看到有茶农在釆摘小茶树的鲜叶。

过了白莺山村委会,将车辆停放在路边,步行前往白莺山茶树王的所在。转过街角,一棵硕大无朋的茶树就生长在房前屋后。树下有块石碑,刻有文字:二嘎子茶树王,树龄标称2800年。大家欢呼鹊跃,围着茶树各种留影。

来了一位茶农,自称是茶树王的主人,名字叫作卢正强。热情的邀请大家到家里喝茶,听闻曾秘书长说过,去年这棵茶树王春茶一季就釆下了80多公斤的鲜叶,全被一位韩国人买了去,花费了二十多万元。只是卢正强的初制所太过简陋,随口问到:“赚了哪么多钱,都花光了呀?”后来据知情人介绍:原来茶树王属于兄弟三人,继往不值钱的时候,谁釆都无所谓,值了钱就有了争执,政府都出面调解了好多次。2015年才卖了几万元,2016年卖了二十多万的那位,转过年就修造了一栋漂亮的房屋。2017年轮到卢正强,据他自己说:“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满心满眼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曾秘书长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处白莺山佛茶所在,当年这里有座香火鼎盛的大河寺,或许是缘由于此,在2007年由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带着200多位僧人来开过光,树前树立着四幢石碑,其中一个石碑上刻有:“白莺山中国千古佛茶圣地!”落款为永信大和尚。

白莺山古茶园共有一万两千多亩,被称为“中国古茶树自然博物馆”。据此行所见,二嘎子茶已经竞相萌发,过不数日就可以开釆了,而黑条子茶嫩芽正初初萌发,藤条茶还看不到动静。自然有着自己神奇的属性,古茶树萌发期天然划分成早、中、晚。据当地茶农所说:二嘎子茶、本山茶价值高,茶农自己都不舍得喝,顶多喝点勐库大叶种的茶,这种茶占了多数。

眼见天色渐晚,于是恋恋不舍的告别白莺山往回返。从乡道浪长线下到山下,左转沿着漫湾电厂修造的道路直奔214新国道,从澜沧江大桥转上二级路,返回云县。

晚上相约曾秘书长喝茶,一款是白莺山勐库大叶种古树生茶,另外一款是2007年特供少林寺白莺山熟砖茶。生茶的甜美,熟茶的醇和,让人的思绪再度飞回白莺山,或许在下一个茶季,白莺山古树茶上市的时节,我们会再度相约白莺山,共同相期品鉴白莺山古茶。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神往的美好时光?

易武寻茶记|丛林深处薄荷塘


常常会想:以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大扺要为了自己的一生所爱,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就像是钟爱普洱茶的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深入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的最深处,去探访国有林的古茶园,最好不过的自然是易武茶山的薄荷塘古茶园。

相约守兴昌号掌门人陈晓雷先生,相期在这个时季,深入探访易武山国有林中的古茶园。将近上午十点钟,摩托车声轰鸣作响,门前来了三辆山地越野摩托车,我们一行今天将要骑乘摩托车前往探访薄荷塘古茶园。90后的小伙子卢禄骑着摩托车带着我前头带路,另一个小伙子刘承骑着摩托车带着马博峰紧随其后,陈晓雷骑着摩托车带着董董姑娘殿后,一行六人上路直奔目的地薄荷塘古茶园。

车出易武镇,右转下山沿着214省道奔向江城方向。高山之巅的易武镇位于白云之上,头顶阳光明媚,眼前青山滴翠。摩托车一路飞驰下行,车过高山寨,仿佛转瞬之间就驶入了云雾之间。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头顶上笼罩的尽是云雾弥漫,不见了半尺晴天。冷风森森深入骨髓,果然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转眼间就从夏季进入了秋天。

穿越橡胶树林,就进入了易武西双版纳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界,保护区在路边上竖立的碑和埋在地下的地桩,都在无言的宣誓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界两旁,景象大不相同。一边是葳蕤茂盛的原始森林,另一边则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作物林地。

摩托车驶入热带雨林中的小路上,再次感受到了从温暖和煦的阳光下进入阴凉的雨林间的剧烈变化,又一次有了穿越季节的深刻感受。作为北回归线附近全世界唯一的一片热带雨林,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理解与支持。由此,保护区内留存下来的古茶园就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后的纽带,天赋茶以自然之味,那是茶人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

坐上摩托车继续在山巅上森林间的小路上穿行,右手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左边经历了雨季滋养的野草斜生出来,一个躲避不及,抽打在脸上,生疼。二十分钟过后,总算是扺达了摩托车所能够到达的路的尽头。同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被唤作大平掌。举目四望,平坦的地方并不大,还停着几辆摩托车,为了防晒起见,车上盖着树枝野草。

就在我四下打量的时候,陈晓雷笑着说:“从这里开始就算作是薄荷塘了,但真正的古茶园却在山谷里,只有走下去了。”已经行至此地,断不可能中途返回,于是一行人沿着林间的小路下行。山半腰的一棵大树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书:薄荷塘古茶园,欢迎您的到来。茶园内无茶主时,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茶园。当手脚并用的一行人下到谷底,穿越一片野生的芭蕉林,一座简易的棚屋出现在众人面前,沐浴在阳光下。陈晓雷叫了一声:“到了,到了,这就是薄荷塘古茶园了。”听到这句话,之前所有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了。

已经是将近下午两点钟,趁着正午大好的阳光,一行人先行进入薄荷塘古茶园四下探看。这片茶园面积并不十分大,但总有一些古茶树与众不同。主人十分有心,将那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抑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全部都一一编号,命名为一类古茶树,总数共计有50多棵,每年春茶的产量不足100公斤,却历来十分抢手,是所有热爱薄荷塘普洱茶的茶友们梦寐以求的极品好茶。其余的茶树全都算作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价值不匪,能够喝到也非常不容易。

检看测量薄荷塘茶园中的一类茶树,大多数茶树的围径都在五六十厘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编号为1号古茶树,树干基部的围径接近1.4米,离地数十厘米处分出三枝,分枝的围径也将近70厘米。目测树高在12米左右,称得上是薄荷塘茶树王。抽样测量1号茶树的定型叶,仍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大叶种。

逡巡在薄荷塘古茶园中,心也为之沉醉。无意间回首,董董坐在大树下,阳光透过间隙,在她的脸庞上映衬出柔和的色彩。薄荷塘古茶树的花开得异常灿烂,朵大洁白,就连花蕾也十分饱满。说话的功夫,天色忽然黯淡了下来,原来是这沟壑纵横,林木茂密,加之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并不容易被阳光照射到。四下寻觅,终于在一棵茶树上找到了一个柔嫩的芽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先是苦感十足,而后苦感化开,一种清凉的甜感弥漫在整个口腔里,回甘隽永持久,山野气韵强烈,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令人心动不已。

在薄荷塘茶园里逡巡徘徊良久,直到肚子开始抗议,方才想起已经早就过了午餐时间了。回到茶园入口处的棚屋里,旁边专门搭建了一座亭子,想来是专门供人休憩的地方。同行的卢?采下一片芭蕉叶,用山上引下的溪水清洗干净,铺在桌上,就成了最天然绿色环保的桌布。双肩背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馒头、咸菜,早已经饿坏了的众人大快朵颐,真正的野餐美味。喝茶闲聊时,卢?提到:早些年,这个地方并不叫薄荷塘,而是唤作草果地,那是主人家赖此为生的活计。直到后来,这里的茶声名鹊起之后,薄荷塘的名字才广为流传。而主人家依然如故,仍然称这片茶园作草果地。

最为普洱茶友钟爱的这片薄荷塘古茶园,也有人称为下薄荷塘,盖因其处在谷底的缘故。属于同一村寨的四户人家所有,这四户人家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短短几年的光景,搭上了国有林普洱茶大热的市况,都过上了好生活。

转眼之间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要赶回易武镇上的我们一行人,不敢再作耽搁,起身往回走。正是应了老话:下山容易,上山难。近乎垂直陡峭的山坡,弯弯曲曲的小径,气喘如牛的寻茶人手脚并用往上爬。回到山顶大平掌,看到摩托车的时候,感觉全身无力,坐在一旁休息。山风凛冽,冷风习习,顿时再次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摩托车一路狂奔下山,出热带雨林,穿橡胶林,再次回到了大路上。当摩托车终于可以在大路上平稳行驶的时候,心里真实地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寻茶的过程,有过阳光明媚的喜悦,有过阴雨连绵的忧伤。就像是寻茶薄荷塘,有过长久等待后的夙愿得偿,有过好茶难觅的失落与惆怅。收获也好,错失也罢,在这脚步匆匆的寻茶之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寻,那才是爱茶人的终极梦想。

茶山行:普洱景迈山寻茶记


今年清明节前,我有机会探访了一座古老而又神秘茶山——普洱景迈山。

顺着进山的弯道开车前行,一座座连片的原始森林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山峦起伏、古树参天、云海茫茫,一路上只见美丽的茶场一片连着一片。再往里走,路边上的酒店、客栈一幢接一幢。藏于大山深处的古茶山让我展开了无尽的想象——是茶山养育了村民,还是村民养育了茶山?藏于深山这座不同寻常的古茶山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车拐了几个弯,山洼里绿树映衬下灰瓦木栏式的糯岗傣族村寨终于到了。村寨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已经是重建的新房,但依然还保留着傣族传统的木栏式古朴建筑风格,只是房子下面关牲畜的地方如今成了停放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的地方,条件好的村民还在村里开起了客栈。顺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味,我来到了一户村民家。晒干、拣剔的茶板上,还留有刚刚晒出来的春茶的气味。屋后被一片古茶树包围着,主人休闲地坐在房檐下喝茶,旁边几个纸箱装满了新茶,静静等待茶商前来收购。由于他的茶是茶商事先定下的,他只卖了一点给我,并憨厚地笑道;“不好喝可以打电话来骂我。”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每年清明节后,这里便会涌来全国各地茶商,在这里停留居住,觅一份千年的古,品一杯清凉甘甜的香。

景迈山分布着一百多万株古茶树,在七万亩的原始森林中混交生长,古茶树与原始森林休戚与共,互相润泽,湿润的大气环境让古茶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常相厮守,不离不弃。

景迈山上的古茶树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需要多少定力才能让他们生生不息生存下来,才能造就如今景迈山上的千年古意,恩泽景迈山上的世居村民,让他们子子孙孙生存繁衍下来,让千年万年古茶树在一代代村民的手中散发出弥久愈香的气味。

走进景迈山,就像走进了一个精神家园。景迈山的古茶树千年不衰保存下来,得益于世世代代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景迈山上,村寨星罗棋布,森林、茶林、村寨没有明显的界线,村民生活在茶林里,他们把先祖留下来的茶树视为茶神,把大自然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祭祀敬奉,以树为生、为树为命,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历经千年沧桑,茶已融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就是这里的灵魂。正因有了这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才繁衍下了一座座秀美山川,守护下了这与茶树相依为命、共生共死的精神家园,赋予了景迈山古茶树更多的精神内涵。

易武茶山与普洱茶的关系


说到普洱人们就会联想到普洱的新六大茶山与古六大茶山,如易武、倚邦、基诺、曼洒等,而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出自易武茶山的茶又被称之为易武茶。

一、易武——普洱茶的故乡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清人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茶记》中说:“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是普洱贡茶之乡。〈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二、易武茶——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普洱茶是不是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有其特定的内涵。易武茶是较好的普洱茶.以温润柔雅蜜香回甘著称,是清朝贡茶中最昂贵的打造顶级茶叶,价等黄金而名重天下。

作为传统普洱茶重要原产地的易武茶,自始至今保持着传统普洱茶的特色,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茶商们更是追根溯源深入易武茶区重金收购,每逢采茶季节,众多港台、韩国茶商云集易武,至使易武茶收购价近二三年来每年都以百分之二三十的增幅递增,4~5级的晒青毛茶去年已涨至每公斤36元。四此可见,如今易武茶已成为传统普洱茶的典型代表。

2004年4月,勐海县政府邀请省内外茶业专家学者10余人考察易武、倚邦、曼洒、曼庄、革登等古茶山。易武茶山仍有古茶园7000余亩,面积和产量是其他四大茶山之和的数倍,显然是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基地。目前,易武大部分晒青毛茶是以散茶的形式被外来茶商购走,茶农收入和地方财税损失严重,茶产业在恢复中缓慢发展,与名扬海内外的普洱茶之乡美誉极不相称。

茶山行:峨眉山上寻雪芽


从成都开出的列车晃晃悠悠沿着铁轨前行,缓慢地将我载出平原。窗外的山野和树林在冬日的风中萧瑟静寂。倒是车厢内同行的彝族同胞和孩子们,让人仍然感受到身处喧嚣尘世的温暖。下了火车,又寻到站牌,跳上去山脚的公共汽车。跟着中巴车在公路上盘旋爬升,进得山内,树荫浓密,远处已被白雪覆盖的山顶影影绰绰。不多时,林外露出几角挑檐,随后是古寺与香炉露出全貌。伫立山门前,吐纳几口清冷的山雾,探寻峨眉雪芽的行程便由此开始。

探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峨眉山于我早已不陌生,无论是少年时与同学们的漫长假期,在石板路挥洒一路的欢笑和青春;或是成家前独自行走在山林间,灵魂试图挣脱俗世生活的束缚,与佛像和猴群的长久对视。然而这一次却是独为寻茶而来,所寻者正是这以清苦和禅意著称的峨眉雪芽。

峨眉雪芽又称“雪茗”“峨蕊”,早在唐代便被当作贡品呈送京城。宋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士人亦珍之。”虽然早有名家将其与龙井等浙江茶相提并论,但因为只产于山中,产量不高,所以流传不广。

我与雪芽的缘分,则要说到老友小林。小林常年参佛诵经,早已是大隐于市、自在随心。某日因工作琐事心烦意乱,我便唐突地找到其居所进入拜访。见我闷闷不乐,他也不多言,一面沏杯茶置于桌上,一面兀自摆弄炉灰燃起秘香。但见茶叶在杯中舒展浮游,嫩绿鲜润;沁香鲜爽的气息随着水雾蒸腾而起,竟与檀香交融混合。轻啜一口,浓郁醇厚的茶味充盈着口腔,余香萦绕回味悠长。不需多言,心中的烦闷与焦虑竟被这清苦的茶香一扫而空,自此便与雪芽结下缘分。

而后几经波折,小林已远赴异国。我又辗转联系上了茶园主人,主人邀我亲赴茶园,在秀美山林与禅佛化境间,感受顶级雪茗的独特韵味。此行也因此有了还愿和参拜的意味。独自徒步拾级而上,茶树清幽、山脊陡峭,在这群山幽谷中,常年笼罩的山雾将阳光晕染得细柔而短暂,瞬息变幻的天气又让这里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可以达到1800毫米,短暂光照、空气润湿、远离喧嚣加上禅佛意境,实在是培育茶树和制作名茶的最理想处所。一面想着,一面经过五显岗、清音阁、白龙洞,海拔逐渐抬升至一千米。就在万年寺的香炉前,茶园主人已微笑着迎接我的抵达。

品茶:浮沉世间事,得失寸心知

茶园位处林木环绕之间,远远望去,一片翠绿郁葱,偶尔小堆白雪点缀其间,难辨哪里是茶哪里是树。正值峨嵋的初冬时分,刚下的雪尚未将茶圃盖住,却将眼前世界洗濯得清晰生动,纤毫尽露,这不正像雪芽在清水中舒展时的模样吗?听主人介绍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古茶园,精心栽培的茶树。每年春发便开始茶事生产,踏着残雪采摘新茶。而一场春雨一层茶,雪芽采摘期很短,过了清明便寻不到鲜嫩的好茶了。采茶时春雪初霁,阳光透过山雾礼浴众生。游客时常来观看僧众、道士与少女排列采茶的有趣景象,其背后整天弯腰采摘,不过一两斤湿润鲜茶的劳苦却少有人关注。

有白鹤从山间飞过,发出悠长唳鸣,更衬托出此刻的清静。跟随着主人穿过茶圃,银杏和松树上有水珠滴落。有了前述知识做铺垫,再看到主人拿出的茶叶,内心便多了几分人世的况味。冬雪在园后的山泉中融化,将雪水采集来,在壶中加热沸腾,拣少量雪芽于杯中,色泽翠绿生动,外形饱满润泽;沏入滚水,茶芽便随着水流在杯中起伏翻滚,如大千世界中的一枚尘埃,生机勃勃,渺小却又独立;随后,茶香便与水雾一同蒸腾扩散,馥郁悠扬,掺杂了山林之深邃与禅佛之灵气,心旷神怡间,也放下了群山之外的一切烦恼和纠缠。

茶汤明亮清澈,微泛浅绿。轻啜一口,再入喉吞尽。清爽微苦的香气竟在唇齿之间久久停留,再细细感受,几分回甘开始从舌尖弥漫,暖意和沁香随后扩散至肠胃。这清灵甘润的感受,包含了峨眉山脉的厚重深沉,也有着山林雨雾的清冽与轻盈,还有着禅佛意境中的圆满润泽。让人忍不住再倒一杯,仰脖饮尽。

一边品茶,主人一边说起曾经的生意、经历,又是怎样起心转念,开始这茶园的经营。其中的起伏跌宕不逊色于茶芽在杯中的颠簸翻腾。但主人却一脸的云淡风轻,似乎人生那些波澜壮阔也仅是这茶杯中的汤水,波动而后平复,不够便再添一点。如此闲谈着,好几杯雪芽茶汤下肚。直到被远处寺庙的钟磬声所惊醒。见窗外天色已暗淡下去,雪花又悉悉索索的飘落下来。

悟茶:清寂禅意生,茶烟初透香

品味雪芽,则不得不提到峨眉茶道。清茶原本便是用作僧众解渴静心以及接纳众生所用。在清幽寒润的山林之间,僧众用心的栽茶、采茶,再于寺庙内细心的挑拣、炮制,这制茶的过程本已是修炼。而雪芽本身在清香中包含苦涩,随后又有回甘悠长,这不正是复杂难辨的人生况味么?

乘着茶兴,主人一面引我观看资料一面为我讲解制茶的步骤。先是将采摘下来的茶摊晾片刻。而后将茶锅烧至滚烫,茶芽倒入,开始杀青的程序。制茶人两手沿着边缘伸入锅底,将茶芽搂底翻起,然后在上方撒落,如此反复数次,令茶芽均匀受热。这道手法完全取决于茶人本身的经验与修为,火候、力道都要到位,确保每颗茶芽受热却不焦糊,否则将影响色泽与口感,其中的分寸没有几年的积累断难把握。约三五分钟,茶芽色泽趋向一致,青色转变为更为稳定的暗绿色。

杀青之后,茶芽要再次摊晾,薄薄一层铺在圆箕内,直到彻底冷却。随后是理条整形的工序,锅温已冷却片刻,在锅底涂抹薄薄一层从峨嵋山林中采集而来的虫蜡,杀青冷却后的茶芽再次入锅,继续搂底翻起,散落拍打,一边还要贴着锅边轻轻拍压。茶芽便在这样的手法中获得定型,每一颗都如同刚刚采摘下来时的生动自然、浑实饱满,可作药用的虫蜡又为其增添几分亮润色泽。

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便是提香。在380度高温的茶锅中,迅速放入茶芽,以极快的手法翻动拍压,茶芽既要瞬间加热,又绝不能与锅底接触时间太长,否则极易焦糊。茶人的修为再次成为关键。好的手法可以确保每颗茶芽充分受热,香味迅速渗透却不弥散。既没有苦焦味,也没有火候不到的青涩。完成了提香,雪芽制作才基本完成,而后便可以分级挑拣,密封存放了。

我自诩为老茶客,也算是喝茶多年。此次却是头一回真正全面细致地了解制茶过程。繁复细致。茶道内本身已饱含佛理哲思,杯中雪芽正渗透出静谧幽香,窗外山风长啸、细雪绵密,僧众晚课的钟磬声越过苍郁古林传了过来。想起古代名士“隐匿空山,萧然静坐,远避嚣尘,养性山中”。玄机和禅意,早已蕴藏在制茶和品茶的过程之中了。

而峨眉茶道又远比这更为博大精深,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两百多年前,僧众以种茶制茶修养心性,借着这自然馈赠的理想居所,又借鉴川地的制茶工艺,再凝练着高僧大德们在品茶中悟出的佛理禅机。将问茶、坐思、听经和乐水融合统一,茶道结合武术与佛法修习,更演绎出问茶三式、龙凤十三式、飞仙四十四式等等,当然,这就有些玄乎了。

第二日,天光微明,拜别茶园主人,继续赶往山顶参拜金身普贤。想起雪芽的半日缘分,略有不舍。但这白云苍狗、随缘聚散,正如茶汤翻滚、茶芽浮沉,是谁也掌控不住的了。

易武寻茶:原始林里的狂野与温柔


皮卡车一路颠簸,底盘不时被路上的砂石刮蹭出大大小小的声响。

这车刚新买一年,可已是伤痕累累,灰白的砂土覆盖了半个车身,车门上有道长达一米的深刻刮痕,刮痕底下还有数个碎石撞击留下的如米粒大的“弹痕”。如果我是车的主人,早就心疼得要命了,然而,这一切在茶农阿双的眼里,却是那么地稀松平常。从茶园运输鲜叶到初制所加工,或者将初制好的毛茶拉到镇上交付买家,家里的茶做得越好,她就越忙,有时一天就得在山路上折腾两三个来回,只因“地方太偏了,快递不常来”。

西双版纳十月份刚结束长达半年的雨季,一路上有许多山体因承受不住长时间的雨水冲刷而塌方,滑落的土石被推土机暂时推到一旁,让原本就不甚宽大的山路显得更加局促,容不得驾驶的丝毫大意。这种长距离又时时“命悬一线”的路况,自然将外人阻隔在险恶的山门之外,除了极个别的茶商或专业茶友,鲜有人能顺利“摸”进来。

云南红茶的原料以制作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茶树为主。我曾走访过云南几个盛产普洱茶的片区,大概总结出几个不同区域的大树茶风格:北边的临沧多树形高大,所制茶品香气高扬,但韵味稍欠,后劲不足;景迈茶同样高香,但总觉得涩口,底蕴也略弱;勐海茶多雄浑刚猛,醇厚带劲,但稍显苦涩,容易有汤感粗糙的毛病;而易武茶则是香高水柔,苦涩度低,韵味十足,唯开发较早,矮化的茶树偏多,近些年有的片区又有采摘过度、茶质较以往衰退的问题存在。

虽然几个大茶区各有优劣,但从选制大树红茶的角度来说,首先必须汤感醇、甜、柔、细,带有适度后劲,香气的表现也要显著,容不得稍有闷滞,韵味亦不可欠缺。相对更符合这些特性的,大概就属易武片区的大树茶了。

一提起易武的弯弓,往往让热衷普洱茶的人眼前一亮。从进入易武镇的牌坊开始,途经落水洞、麻黑,往西可前往刮风寨,而往北继续深入便是弯弓。不管是刮风寨还是弯弓,都算是资深茶人极力追捧的著名茶区了,它们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且生态完整,茶树多保留原始的姿态,未经人为矮化,产自这些茶区的大树茶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这种特殊原料做成的红茶,自然与市面上常见的“滇红”风格迥异,尤其是大树茶让人品饮之后通体舒畅、出汗、甚至微醺的身体感受,更是其他原料难以比拟的。

一路深入,皮卡车换成步行,绕过几百米因坍方而正在抢修的泥石路,在阿双的引领下终于走进茶园。行走在秋天的弯弓古茶园里,一株株两米多高的茶树依旧冒着肥壮的鲜芽,树与树之间挂着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仿佛宣示着“外人擅入”,以守护这片原始的王国。有人会觉得西双版纳的茶树矮小,不似北部的高大威猛,由此怀疑其树龄。实际上,一方水土养一方茶树,如人的个头一般,不宜脱离其地域特性来评断年龄。

每次走访云南的古茶园,我都会随身携带甘草片。生态越是原始的地区,各种昆虫、蜘蛛越是任性,有时候根本没碰到什么,单单在丛林里穿梭,就会觉得浑身微麻或者发痒,这时候口含一片甘草片,可以缓解症状。感受到了“原始林的体感”,我忙忙拿出甘草片放进嘴里。阿双对我的行为颇为讶异,作为这片丛林的常客,她的身体早已适应了环境,自是不能理解我这种“外人”的身体反应。

茶园中结满蛛网的茶树是我所喜爱的。云南的蜘蛛品种繁多,个头、大小、颜色各异,有时一棵茶树上爬着各色蜘蛛,而相邻的茶树却几乎没有。曾有机会在茶农引导下采摘嫩芽口嚼,往往爬有蜘蛛的茶树鲜叶,回甘生津更好,且花香、果香馥郁。蜘蛛更多的,香气滋味也更佳。就好像长虫的水果一般更香甜一样,动物似乎总是比人类更善于发掘大自然的美味。为了保持生态链的完整,当地人并不会刻意清理蛛网,只是在采摘时注意把蛛丝拨开,如果碰到整个被蛛网覆盖的叶子,就放弃不采了。

有别于多数红茶使用电烘箱或炭火快速烘干的方式,这款大树红茶属于典型的“晒红”。如同普洱茶生茶的晒青毛茶一般,采取日晒至足干的方式来干燥、稳定品质。日晒似乎是最为原始的干燥方式,就像晒红薯干、萝卜干一样简单,似乎毫无技术可言。然而,鲜叶经揉捻破坏叶面结构之后,酶促、氧化、微生物等一系列“发酵”的化学反应开始启动,茶叶的香气、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日晒干燥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似高温烘干可以将发酵到位的茶品迅速定型。在日晒的过程中,茶青的发酵依然持续进行着,若非经验老练的制茶师,晒红的品质往往难以稳定,发酵不足、夹生,或者发酵过度、出现烂薯味的毛病随之而来。

如同普洱茶一般,若是没有经过日晒而只采用高温快速烘干法制成的生茶,对身体的刺激性大,体质敏感者喝了容易有发冷、胃部不适、头晕等不良反应,而采用传统日晒干燥法制成的茶则温顺了许多。或许这与云南大叶种大树原料的特性有关,必须透过太阳的力量去其寒性,才适合人们饮用。原料上好又工艺到位的大树晒红,喝起来暖暖的,甚有后背微微发热如太阳晒一般的体感,有朋友曾乐称其为“阳光的味道”。

这款来自易武弯弓、长在与热带雨林接壤的古茶园中的大树红茶,在精准的发酵把控及日晒干燥之后,形成香、醇、柔、细的优良品质。如果投茶合适、冲泡得宜,会出现如同野蜂蜜水一般醇滑的口感。大树红茶的香气不如小树的高扬,但沉稳内敛、香沉汤中,且持久、耐回味;其滋味也不如小树的狂放、刺激、味道重,但更饱满、敦厚、有底蕴。这款大树红茶,茶汤不需刻意吞咽,便可顺着喉头滑落下行,可以感受到深沉的喉韵,及茶汤下行至胸口的体感。

冲泡大树红茶不需过多的讲究,可以用盖碗、茶壶,也能用保温杯、随意的一个喝水杯子来品尝。我曾做过几组冲泡比对,小树滇红宜降温、快出汤,而大树反而需要仰赖沸水来激发茶质,且可能在头两三泡的时候不如小树茶抓人,需稍稍耐心,待其徐徐发挥。投茶量比照普通红茶,不可似乌龙茶般多投,否则容易抑制其香气的表现。

在家、上班,或出行,来一泡大树红茶,为这个冬日添一抹暖阳。滋润的,是你,是我,还是我们的生活?

易武古茶山、冰岛古茶山——爱茶人的旅游选择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处处皆见野花开,空气里充满了野花的香味。

春天,是郊游的最好时机,在云南,我们春游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吃玩周刊》本期就给诸位介绍一点特别的游玩之地:拜访古茶树,吃民族风味,寻找当地特色美食为主线的游玩方式。云南是中国的产茶大省,更是、红茶的故乡,春天拜访古茶树,据说可以带来好运哦。

对于一个爱茶人来说,春茶是一年到头最好的茶,特别是明前茶,浓香、饱满、厚实,在春天拜访古茶山,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舒活筋骨,还可以买到正宗的古树茶,也是一大幸事。当然,想买到便宜又好的古树茶是大大的有机会的,只要你深入到茶农家去交朋友、喝酒聊天的话,肯定有收获。

云南的古茶山之旅有两条线路:一是西双版纳的易武古茶山,一是临沧冰岛的古茶山,而且一路都有好吃的。

一说版纳线:

贡茶之地

易武这条旅游线要快一些:早上八点从昆明出发的话,走走玩玩,下午五点可以到易武古镇,还可以住在那里,有好几家宾馆呢。中午可以在路途之中的元江、墨江一带的县城,找到好吃的。不开车的朋友,午饭时分还可以喝到墨江紫米酒。慢慢玩,晚餐可以去勐仑吃傣味。回程路上,也可以在景洪玩一两天,吃吃景洪酒家的正宗傣味,它在宣慰大道上。

易武镇是一个古镇。古茶山、古茶树、古茶庄、古商号、古驿道、古碑、古匾等都是古镇的特色,易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就在这里,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1000多年。

如果到了县城的话,吃的东西就很多,都是傣味美食,竹筒饭、菠萝饭、糯米、竹筒酸肉、烘烤、河鲜等等,许多的野生香料制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最具代表性的有酸笋煮鱼、香茅草烤鱼、香竹饭、喃咪等,酸辣刺激、非常开胃。景颇特色的冬瓜猪也是一大特色,原生态的美味,可以放开肚子大吃。

自驾游攻略:昆明→景洪→勐仑→勐腊→易武,8小时左右。

二说临沧线

之母

从昆明至临沧双江的路途要难走一些,几乎要花10个小时的车程,中午在南涧县吃饭,晚餐时分到双江县城,并住下,第二天才能上冰岛茶山。不过双江县的住宿条件要好些,有4星级的酒店。在双江县城,可以吃到拉祜寨的拉祜风味、召金旺酒楼的傣家风味。回程路上,可以在羊头岩隧道旁边的服务区餐厅吃最棒的火腿木瓜鸡。

住在县城,第二天可以上山看冰岛村的古树茶,这个山顶上的村落的种茶、制茶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它的古茶树向凤庆、云县等地传播,是名符其实的勐库大叶种茶叶的发源地。这些古茶树堪称“活化石”,而冰岛村就是“活化石”中的村庄。在冰岛村,从村子的路旁到村子的后山,村民家的房前屋后,古茶树处处可见。最大的茶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这里的村民主要收入就靠这些古茶树。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去凤庆、云县看看,也是产好茶的地方,特别是云县的美食更具特色,云州米线算是一绝,土鸡汤、土鸡肉一大碗,相当于一个超级豪华的午餐,吃完早点,肚子饱饱,午饭都不用再吃了。

自驾游攻略:昆明→楚雄→祥云→临沧→双江→冰岛,10小时左右。

三说普洱线

千家寨古茶树

早八点出发,下午4点左右到达普洱,途经玉溪、墨江、普洱。途观世界第一高桥——红河大桥的宏伟壮观。抵达墨江,用中餐,浏览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北回归线,观万亩茶山,抵达茶城普洱市,入住酒店。 第二天前往镇沅县哀牢山。

普洱市原名为思茅市,在火爆的年代,思茅改名为普洱,举办了著名的马帮进京大型活动,轰动全国,普洱市的成为了主要的旅游项目,政府还专门拨出资金,建设了万亩茶园的观光旅游区。

到普洱,最值得看的是具有2700年历史的千家寨古茶树,千家寨也是一个风景区,它位于镇沅县哀牢山北部中段西坡,景区由千家寨、湾河、者东三个片区和恩乐~水塘游览线共49个景点组成,总面积44平方千米,景区内的特点是有原始森林,高大的瀑布。

九甲千家寨大茶树群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学、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2700年的古茶树甚是奇观,许多世界各地的茶人都想亲身目睹一下世界茶树王的风采,以到过千家寨为荣。

镇沅县特色美食有何首乌牡蛎炖肉排、油炸水蜻蜓,好多餐厅都有卖,原生态的美食,胆子小的可不敢吃。

自驾游攻略:昆明至思茅,428公里,8小时的车程。

四说玉溪线

万亩生态茶园

AA级峨山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区是距云南省会昆明最近的、最壮观的立体式茶园,它享有“特有小气候茶园”之称。青山、云雾、茶园构成了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画卷,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园,聆听天籁之音的同时,茶香茶韵便扑面而来,扑入眼帘的是滚滚绿浪,不由情由境生,境由茶来。

这里的茶园还专门有茶叶餐,用茶园的茶叶做成的各种美食都十分有特点;山上还可以住,有标间、有别墅,可以自由选择。

如果想泡温泉,还可以去小街温泉住下,100元一间的房子可以免费游泳、泡温泉。鸽宴餐厅就在温泉镇旁边,是一个20多年的名牌老餐厅,人均消费也不低,在80元左右。

自驾游攻略:昆明 → 昆石高速 → 昆玉高速/玉溪 → 玉元高速 → 锦山路 → 嶍峨路 → 桂峰路 → 峨山 ,昆明至玉溪峨山万亩生态茶园,只有140公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寻茶问源:易武·荒田·郑家梁子易武荒田村的茶怎么样?


易武遍地宝藏,就像每一个寻宝人一样,我们深入每一个茶寨去发现,去找寻。从易武老街进麻黑村,需要经过荒田村。荒田村,以前叫做郑家梁子,这个进村口的石碑上有刻录,“石碑上记载着,荒田村人是三百年前从石屏迁居至此的,以茶谋生。是当时进贡朝廷的贡茶之一。今天依旧以茶为本,以茶为生。”我想,今天看到的这句话,和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以茶为本,以茶为本,以茶为本”。

从易武街出来,开车大概一公里左右,就到了荒田村。进村路面铺了柏油,宽阔平坦。交通还算方便快捷。站在村口往村里看,荒田村被青山的怀抱围着,坐落在满屏的翠绿青葱的山脚。还没进村,就便看到了一些零星散落在各处的茶树、核桃树和其他的植物。

荒田自然村,隶属于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山区。距离村委会7.00公里,距离镇2.00公里,国土面积0.62平方公里,海拔1280.00米,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1950.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

全村仅58户人家,主要是汉族,兼有极少数彝族和瑶族。荒田村背后的青山,屋顶、黄土地、绿树,不知名的人家飘出的缕缕青烟,和还在村口就弥漫、萦绕着的清香相互呼应,一派平静安宁,把山野村庄的美显现的淋漓尽致。

荒田村茶园总面积有300多亩。很多茶商不愿谈及,但我们必须正视,荒田村以台地茶为主。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所选择的,是那少部分的古树茶。到了相熟的茶农大叔家,车才停下,就看到院里晒毛茶。大叔说这就是今年帮我们做的荒田古树,伸手就抓了一大把,放在鼻端,大口的吸气,满满的茶香,心中暗爽。

易武大荒田古树资源并不丰富,正因为茶质好,产量低,荒田村茶价很高,但每年依然有很多茶友惦记着。茶农大叔还用自己十多年以前私藏的老茶款待了我们,他说虽然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就留下的,但是回归易武茶越存越好的本质,他的这个荒田茶确实是很赞,时间越长越好喝。这杯茶醇厚,蜜香,有一点淡淡的梅子香,茶气足,回甘生津持久。配着这山边空气中略带的湿意,用着荒田甘甜的山泉水冲泡的茶,比平常多了几分甘甜和美意。确实,心有荒田,一寸一寸,待花生长,不问几春!

荒田干茶条索紧结,显毫,借着温杯的温度,干茶显蜜香,不扬。汤色金黄明亮,7.3克的投茶量,洗茶后第一泡25秒出汤,微涩不苦,有回甘,舌底两颊生津。挂杯香蜜香。第二泡,茶汤更滑一些,茶汤里的内容比之前更丰富。滋味更丰满。几杯下肚,舌面泛出清凉感,整个口腔是源源不断的生津和绵甜。

6泡之后茶汤香气变弱,其他依旧很稳定,10泡以后茶汤开始变淡,可是甜感不变。收集了前十泡的茶汤放凉了再品尝,茶汤没有苦涩的出现。这个方法,建议夏天的时候可以试试。

茶行日记·荒田村:山水在,茶在,其滋味仍在。用味觉和嗅觉感知山水,用舌尖拾起茶味。一味茶,用了好山好水养出来的,聚齐了大自然中的灵气,姿态万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俯下身来,从茶再来。用智慧,汗水,耐心,深耕细作!

《茶山行:我的易武寻茶之旅》一文由茶经网CY316.com普洱茶栏目提供,我们力求提供优质的2023普洱茶相关知识点,以及准备大量关于普洱茶相关的专题,如:易武麻黑茶

相关文章